陈小旺世传陈式太极拳


一、太极拳的源流|陈小旺世传陈式太极拳



何时、何地、何人首创了太极拳,这是很多人所关注的 问題。研究武术的名家唐豪同志,曾于1930至1932年间,三 下河南温县家沟,调査考证太极拳的起源,历时数月之久。 他査阅了《中州文献辑《温县县志《陈氏家乘》、《陈氏 太极举图说)> 及《三三六拳谱》,并拍摄了陈氏太极拳历代人 物遗像、遗物、碑碣,以及陈家沟世代流传的陈氏太极拳拳 照,经考察多方面历史资料,证实太极拳的鼻祖是明末清初河+ 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宇奏庭,约公元1600—— 1680年)。

陈家沟陈氏第一世陈卜,原箱山西泽州郡(今晋城明 洪武5年(1372年)迁至河南沁阳县,随又搬到位于温县城东 十华里的常扬村,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疡村遂改名陈家沟 (至今村中陈姓占百分之八、九十 陈卜楕通拳械,历世相 传,直至清乾隆19年(1754年>,始立《陈氏家乘》,距迁来之 时已逾三百八十年3其间人物事.迹、缺乏文字记载;有关拳 术,也无著述。第九世陈王廷晚年才开始隐居造拳,但其有 关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遗失,现存《拳经总歌》和《长 短句》辞一首。辞中说……蒙恩翳,枉徒然,到而今,年 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 拼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由 此可见,因当时政局动荡,他不得志而隐居瑋拳。

陈王廷文武兼优,依据祖传拳械,采择诸家拳法精华, 结合中医经络学和导引、吐纳术,以古代阴阳学说为理论根 据,创编了陈式太极拳

导引和吐纳术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陈王廷把武术 中的手、眼、身法、步有机地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 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形成“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并将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合于拳术中。

经络是指带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 气血失调,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气血调和,则强身延年。 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的道理,创编成 缠绕蝶旋运动方式的太极拳套路。其特点是,动作呈孤形, 圆活连贯,刚柔相济,内气发于丹田(以睽为轴轻轻旋转, 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旋腰转脊,缠绕旋转,带动周身; 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两手两足尖 端),复归丹田。这样能使气血畅通而起疗病保健作用。在练 习太极拳时,要求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推手时做到“触之 則旋转自如“化即是打,打郎是化”,使鍵身和技击体用兼 备。

陈王廷博采众长,继承并创编了太极拳拳械单练、对练 套路,其中有太极五路、炮捶一路、长拳一百单八式和刀、 枪、剑、棍、锏、钩、斧、镰、叉、耙,以及双人粘枪,八 杆,杆梢对打等

在技击技术方面,他首创了推手、双人粘枪和大杆对练。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的场地、护具和特制脤装 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皆可搭手练习的一种竞技运动。

在理论方面,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又吸取明代 民间武术的精华,创立了太极拳螺旋缠绕、-柔中寓刚、避实

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不 丢不顶、八面支撑、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理论。《拳经总歌》 头两句就说“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 指的是推手八法捋、挤、按、采、揦、肘、靠>,是两 人互靠,锻炼反应和提高灵敏素质,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拨千 斤的高深造诣。

自陈王廷始创太极拳以来,世代沿袭,习拳之风蔚然而 兴,名手辈出,历久不衰。故陈家沟流传着“喝喝陈沟水, 都会翘翘腿”和“会不会,金刚大捣碓”的佳话。

清道光年间,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 —1853年}拳技高 超,著有《太极拳十大要免》、《太极拳战斗篇》和《太极拳 用武要言》,将太极拳套路精练简化为太极拳一路和二路(二 路拳,俗称炮拳、炮捶 称为陈氏太极拳大架(老架胨长 兴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山东武术界享有盛名。他练太 极拳,姿势端正,以致不管是走路还是站立,一举一动,都 是立身中正。

陈长兴晚年曾开办武学,学校设在离家约三百米远的陈 德湖家。当时陈德湖家中有一长工,名叫杨露禅799 1872 ),河北永年县人,他原在陈德湖开设在永年县的一个药 店里干活,后来被派到陈家种地。他受陈家沟练拳的影响, 很想练习,但因有繁重劳务在身,又是长工,所以不敢声张, 便在陈长兴教拳时站在一旁观看,然后倫偷地在没有人的地 方练习。两年之后的一天黑夜,杨?禅在练拳时,陈长兴从 旁走过,看出不象是自己的学生就问他是谁,杨答是“禅来 (杨露禅的小名>”陈奇怪地炉道,没见你学拳,怎么你也会 练呢?杨说,您老人家教拳时我很想学,因怕主人不同意我 就在一旁看,然后再到没人地方自己练的。说着叩拜在陈长 兴脚下。陈很喜欢他的好学精神,又见他平时勤劳,为人诚 恳,于是就与陈德湖商量,准许杨在业余时间正式学拳。从 此,杨霣禅即拜陈长兴为师,刻苦练功十八年(不算间隔时 间).长进极快。

杨露掸先生在陈家沟学得拳术后,曾打畋很多名拳师, 被誉为“杨无敌”,后到清王宫教拳。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 弟,体质较弱,难以接受和掌握高难度的动作,他便将陈式 太扱拳套路中的蹿、蹦、跳跃等动作改变为姿势较为简单的 动作,不纵不跳,柔和易练。后又经其子杨班侯837 — 1892年)、杨建侯(1839—1917年)的修改,传至其孙杨澄甫 (1883—1936年},才改编而成目前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 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美观大方,要求棉里藏针。 杨澄甫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 广州、杭州、上海等地收徒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的一 -代宗师。

杨撂禅在清王宫教拳时,有满族人全佑从孪。杨去世后, 全佑又从学杨班侯。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吴? 吴鉴泉870—1942年)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时守静而不忘 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斜中求直的特点。吴 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武校,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现在流行的以 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禹襄(18 12 — 1880年}河北人。初学于同乡杨露禅的大 架动作,后慕名到陈家沟,求学于陈长兴。当时陈长兴年事 已高(约八十岁 >,不再教授:其子耕云(我的高祖 >又走镖山 东,不在身边,但见武求学心切,便介绍给同族十五世的陈 青萍。陈青萍学于十四世陈有本,拳架较小而紧凑,是陈式 小架的支流。武向陈青萍学拳月.余,时间虽短,却很下功夫, 后潜心研练,发展成与陈式小架风格不尽相同的武式太极拳。 武氏家境富裕,并未以教拳为业,仅传拳于其甥李亦,李 又传郝为真。后来,郝传其子月如,月如又传其子少如,逐 渐流传会。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伐轻捷,紧凑缠绵。

孙禄堂(1861 —1932年)早年拜于形意拳名家郭云深门 下。郭云深曾以“半步崩裝打遍天下”而闻名全国。孙禄堂 向郭云深学得形意梢华,又从八卦掌名家程廷华学得八卦掌 楮华,功入化境。他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 述真》等节,有“活猴子”之称,是形意、八卦名家。当时 郝为真在北京忽然染病,孙禄堂慷慨相助,照顾周到,郝为 >真病体得以痊.孙禄堂提出学习太极拳的要求后,郝为真 应允,以表谢意。后来,孙禄堂择形意、八卦、太极之精举, 融为一体,创编了孙式太极拳,其特点与武式相近,开合鼓 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

历代陈氏太极拳名手,多以保镙为业,只有十六世栋延 熙,曾在袁世凯衡门、教袁氏举术六年,所以长期以来,陈 式太极拳不为社会所熟悉。

1928年,余祖父陈发科应遨到北京传拳,从那时起,陈 式太极拳才逐步走向社会。如北京习杨式太极拳多年的许禹 生(北京国术馆馆长)、李建华(北京国术馆副馆长、大学体 育教授 沈家桢(著名体育教育家)等人,就是銀我祖父学 举的。

十七世陈子明等人也在外地传习,还有我堂伯父‘照丕 (十八世)先后在北京、南京教拳,并著《太极拳汇宗九近年 来,陈式太极拳逐步流传到全国各地,以及日本、美国;新 加坡等国家。


浏览7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