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甲以左拳进攻乙,乙左掌划孤向左擒抓,右掌由后向上、向前、向下斜劈 对方颈部;若甲以右拳进攻乙,乙以同样的方法防守和进攻,唯左右手相反(见图 5-4-33、5-4-34、5-4-35 和图 5-4-36)。图片116

第六章 永春白鹤拳古拳谱精选

清代以来,永春白鹤拳的先贤们先后撰著了大量的有关白鹤拳历史、功法、拳 '法、心法、战法、拳论等的极其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继承、研究和发扬永春白 鹤拳提供了依据。三百多年来.白鹤拳广泛流传于国内外,手抄本古拳谱亦散藏 于民间中,奉为奎臬,珍如拱璧。20世纪60年代初,苏瀛汉先生历尽沧桑,收藏 抄誉,整理校解.力求复其原貌,亦初具梗概。其后历经数度补缺修正,至1985年 乃告初成,并公诸同仁。光阴荏苒,日月其迈,其谓年花甲而老将至,事蹉陇而鬓 已霜,平生最大愿望,乃是将原传白鹤拳谱.整理校注付梓,公诸同好,为中华武术 文化弘扬光大奉献绵薄之力。其间幸得香港李刚先生居间引荐,蒙台湾逸文出版 社刘康毅社长慨然出手相助,欲成其事。于是偕儿君毅努力将所收藏六部古拳谱 手抄本,多方参考校注编纂,于2004年,结集汇六册为一书,题之曰《原传白鹤拳 家正法——古典白鹤拳谱》,在台湾出版发行。夙愿得酬,额手称庆,业内人士谓 是功德无量。2008年,再次重订。今所精选之白鹤拳古拳谱,即出自于此。

第一节 清-佚名著《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节选)

白练寺习法

拳法之道,自方种公起之,根源于女方七娘,尚未精透即传。仙祖差遣白鹤降 下,在寺中舞弄,七娘亦不知也。而白鹤舞脚弄翼时,七娘观之:此鹤舞法甚妙,莫 非要教妾耶?后时白鹤点头三下,七娘方知仙祖差遣降下,随朝暮勤习几年,其艺 精也。而白鹤升天而去,七娘望天拜谢,遂(垂)下两翼,辗转而飞.此即已知,(有 写:此奇异哉。)自此号为“教练寺”,天下称为第一名师,传下一生,不计其数。

闻至永春时,而颜上观同曾四叔再到寺中求习法艺。时七娘看四叔丰质俊 雅,美如珠玉,始收为徒弟,后结为夫妇,传习法艺有十余年,然后四叔艺精矣。七 娘全传之,只有独足未教。而四叔思归矣,遂相辞作别,回永(春)居住后庙辜厝, 教五虎名师。施将军平台湾,得一名师白戒叔,带入永春再教节力,亦是白练寺传 授的,从此永拳更增愈好。然世人不知根源,胡言乱语,预先故排,余故叙其巅末, 以此启迪后人者哉。

郑老先师祖传拳法总论

一达尊教法,二太祖教势,三行者教道,四罗汉教习。凡太祖(注:这里的“太 祖”,乃永春白鹤拳第四代传人称呼方七娘之父方种公为“太祖”之尊称)教二十四 势,单拳独手,乃天下无敌矣。生徒要习,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贤者不可不 教,愚者教之何益?务须朴实志诚,教之无妨。若生徒习法者,不可乱打他人,如 误打人死,必受灾于本身,后学者记之。

拳法总论

论拳法虽变化万千种,根源归一路,百步百解,取紧为胜,先能是强。一眼色, 二胆智,三精神,四心定,五艺熟,此五紧甚要也。一戒淫欲,二戒酒兴,三戒老人, 四戒小儿,五戒妇人,此五戒忌也。一须顾己体,二须爱学弟,三须和乡邻,四须知 高低,五须敬师长,此五戒体已之分也,慎乎美哉。

自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流传,征战元勋,建立社稷,原是习拳,壮士论古至 今,操拳无甚难事,只怕心不专,心专事竟成。其身正而行,无不胜之;其身不正, 何力可当?人以正身为本,可习壮拳之职。

具夫拳者,种种多端,各说一样.随人变通,变化无穷,若能呼吸而入人身,如 探囊取物一般。然太祖方种公于女方七娘,传陈对墀,曾四叔传郑礼叔.世世相 授。要传者,可观其人,务须朴实敦厚,传其患难相扶.世世有种.成国立家。

拳法初学法度

不论双马单马,两脚平立,至左足或右足或中盘俱可也。如出马,手随马而 放,手节要正,三屈相向,肩展胛坠,手尾放出与肩平,回来节力须沉坠,腰插落,肩 展开,内有两条大筋沉落,谷口(肛门)敛合,两腿收入,习至力透筋转熟练,就是腰 力起矣。

论此法身正归中,足母趾相向,鼻脐为正,眼观手尾,气随手出,眼神天平提 现,牙关放宽,乃是子午正矣。

然足之法,前三后七,内腿收起,外腿放落,解头沉入。其一腿之力,能起能 落。后腿乃是上直下屈,前腿则是上屈下直,大腿放落。内腿之力,宜解头收入, 足母趾节筋吊起。其力若能知出,习久便能收腿、起肚、插骨、展胛、沉肩、落腰也。 但事熟能生巧,自能变通,至名师乃论大略,根源传之,必须自审机理,岂能坚执硬 观者乎?此法当时四叔传学生,世世相授,故嘱笔于此,存以启迪后贤者也。后人• 若有高见名师,宜可再集注解分明也哉。

第二节 清・佚名著《白鹤仙师祖传真法》(节选)

㈱论

三十六骨节摇动,七十二筋脉推力,一身俱全。论经管武法,万般韬略,中心 集记,谈其对敌,先观其动静,次观其地势,安其心怀,和其颜色,全仔细。要其大, 全在乎子午不可失,手动者身要静。

论其用势出力,头项顶正,龙骨(脊椎骨)要直提,真力从足前五趾筋而起,足 后二条大筋,力出在蹄线,至腿头二条筋缩入阴部,阴子(睾丸)安正。背后二条筋 直放至腰底胯两处,后便迫力向前。小胸提明,气分两门乳边而上,气放七窍而 出,故云提膀胱透咽喉;肩胛二条筋放至腰底,心肝肺藏在,背后饭匙骨(肩胛骨) 尖格沉,故云沉大椎透尾闾;掌心蹄五指缩入二分,至阁腔边(腋窝)正直磨;两眼 寸起,看其左右,力从鼻升,脑后力从风府而上,俱至百会住力,地阁(下颌)缩入, 引气出口。

论腰之力,腰为中枝,总力收藏四配,十四骨转轮骨番绞在背后,大肠急收,小 肠二条筋吞收,骨尖格沉,才会三骨串插,五枝齐出,猛虎吞身,力往一条筋。观音 叠座坠落,任打不痛。起而雷霆发地霹雳升天,柔而四两能破千斤,柔能胜刚,刚 能胜柔.刚柔相济。

子午三关力不失,一对太阳照人身;
三关行力作一串,如车接木看五行;
三关行力一齐出,吞吐浮沉看分明;
青龙抢珠云蔽日,左右分变随眼神;

一见破弃月无圆,内外接应由心专。

论风力雨力法:风为动.雨为静,风则无影,雨则有形,二者细究。论其吞吐浮 沉,乃是筋节活动,五枝四掌齐出齐收,故谓四枝藏在一枝,一枝摇动,四枝动摇, 中枝为总力,收藏四配,以备临时。外节硬者,不可复加,是即己力内藏之;外节如 棉,内节如铁.保守身力为要,不可贪前失后。

论比势之时,要静不要动。动以入静,谓之风力;静以待动,谓之雨力;风雨认 真,势如破竹,如探囊取物耳。观他鼻可以知他动静,观其身可以知其手足,虚而 为实,实而为虚,虚不虚,实不实。只要直,直者不可尽用,住势不可露身,欲打东. 先打西,未打上,先打下,左右上下认真,无所不胜矣。

刚者柔,柔者刚,所谓刚柔相应者,是先顾自己,后取他人,知他心事,知未来. 知进退,可保全身万无一失也。

步名




















































































美女梳妆将军挂印摄衣顿足
青龙出水霸王开弓飞凤展翼
掀箭三步单枝拖脚双枝拖脚
单枝角战双枝角战小鬼探法
三吊打法小鬼拖枪观音坐座
走马回鞭善才抱歼洞宾负剑
仙人抱塔单千字打双千字打
三吊摇法触板摇法公背婆法
两牛斗力小坐马法猫儿洗面
童子拜法孩童挑山孩儿抱斗
康圈摇法螳螂炙日起手打法
螟结散法前弓后箭虎子伸腰
青龙缠法画眉上架砧鞋手法
金刀出鞘螟蚣取珠土地公行
狮子开口八卦马法金鸡独立
一枝花法孩儿抱牌单鞭打法

 

第三节 清-林董著《白鹤拳家正法》(节选)

请论内筋节拳法源流

古有男子而善用武艺者种公也,至于女子而善学习拳法者七娘也。

方七娘者,系福宁府北门外方种公之女。种公年已六旬,其妻早亡,仅生七娘 而已。七娘容貌绝世,年登十六,好少林拳艺。时公欲为择婿,七娘誓不嫁。

一日游厅上,见一白鹤飞宿糅间,振翩飞舞,片刻而去。是夜,梦一老翁谓七 娘曰:“吾乃白鹤仙人。旦宿楝间即吾也。闻汝好拳,特来指教。”七娘曰:“仙师有 何法? ”答曰:“吾乃拳家正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胜□□十倍,谓之鹤法。”于是 七娘曰:“愿拜为师。"

自此,日化为白鹤宿糅间教其拳法,夜化为老翁入梦中,推其骨节。约有数月 之久,尽得其术。

一日忽谓七娘曰:“吾将去矣,某月某日午时,有避雨之人,即汝百年夫也。”过 数月,一日,飘风骤雨,果有一人,年二十岁左右,美貌丰姿,有英雄气概者,立于大 门中避雨。种公问其姓名居处,答曰:“永春,姓曾名阿四,教杖工夫。”种公留宿, 夜与七娘论杖,七娘亦与之论拳,然杖法不如七娘拳法。七娘忆师言以告种公,公 以与前梦相符,遂招为婿,后生二子。

七娘教曾拳法三年,曾尽得其法。归永春,传教诸姓乐、王、林、蔡、邱、吴、许、 苏、周、康、颜、张、郑、辜、李、白 诸家,号为二十八英俊。二十八人中,乐杰居 其一,王打兴居其二,蔡昭公生平大力.林添佬生平偏性。白戒与郑礼叔传授郑家 宠叔,分为上中下拳法,传授后人。迄今七娘之拳法盛,跌打之良方亦盛,流传于 世,阅之余,为叙其巅末之云耳。

我武维扬

盖闻医先神农岐伯,拳始石勒李阳,娴习少林,本为护身之故,非以制人。而 法有软硬之殊,硬软各行其套,是艺虽粗而法最精,学焉不易也。

吾师郑氏讳煌,素娴鹤法,予少慕之,从无几,体会未精,而师逝矣。后虽糊 口以度生,终自惭乎浅陋。幸逢宗叔讳全老师,观予拳套,谓予曰:“子之拳尽美矣 而未尽善,大抵尔未受教之故。”由是复拜宗叔为师,虚心事焉。既经指示,犹愧无 术。不意及教生徒,方见许于当道之名师,又见称于同侪之诸朋。如今予年近七 旬,日将归里,诸门下务要潜心讲究,始终用力,知吞吐浮沉、刚柔缓急、顺逆相生、 手足相应,必然曲折自明其故也。夫然后脉络贯通.神气流畅,有筋节活泼之机, 得心应手之妙。苟学焉不察,徒尚虚文而无实获,以后设馆授徒,难免误人子弟!

嗟乎!拳实难言。孟子曰:“梓匠输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诚哉斯言 也。曩者二师所以传七娘拳册医书授予,正是拳中医中之要。兹列于左,额曰“卫 身秘要”,如此云。

卫身秘翌

七娘曰:“拳要一身五肢归于端正。”身体气势,筋脉骨节,盏穴转轮,反形直 骨,住止部位,左右旋转,上下护顾,前后遮拦,身势出力,似枝接叶。三十六骨节, 七十二转轮,学至各处行筋,转运行力,皆由一身之变化,三十六之效用。总之脚 保身、手打人,或进或退,呼吸叫应,发力吐出,无不听从而出矣。

盖因鹤祖经此传道,以头身手足四种之力势,为三战之步法。如欲出力者,从 三战步法力势究习也。

一当头顶提正。先钮力提起,头如戴石磨,手足俱动,独庭顶天及百会,如降 地生根矣。

二当胸庭献开,吞肩插胛。肩如挑千斤,缩入阁腔边,力要开倒。太子宫与尺 骨尾,不可欹斜摇动,收腹边力转入后腿,可从腰边出。身内四条大筋之力,接应 前两条腹内气海筋,提肠束气,接背后两条饭匙骨大板筋,至尽尾骨沉落敛束叫 应也。

三当两脚不丁不八。脚趾与后蹬(跟)倚土,脚弯呼吸,脚虎眼如硬气吐雄,各 处当起则起,该落则落。虎眼边一条筋搀入,解边一片吊起,腿头外一片串落于脚 掌心,十趾着地,与脚掌心及后畛(跟)落力。太白小行先落下.力即起至腿及头 顶,腰肩推束。出马进前之时,与后脚腿头对叫,解筋更收束又推叫。通身发力齐 动,可保一身无虞。

手动而足进,足进而手动。若手动而足不进则无力,足进而手不动则无势,无 力不能伤人,无势反被人伤,方知手足相应不可失也!前足落地,掌趾活动,一动 便叫掌心力降地,应手便有起力,可见有吊腿伏力也。

四当用昭阳之手。手有上中下三节,上节吞肩,中节吞坠,尾节如猛虎擒猪之 势。内节如铁,外节如棉,尾节似糖胶一般,五指如泥。尾节起手手指尾如铁棍, 内外节井井向天,全叫身力,以节为门户,以手为枝叶。一手有六门之变化,上下 左右出入之分别,出手如刀眼又如箭.左手交关,右手接应,右手亦如之。逢空则 入,遇门则过,不容稍缓,此皆从子午之变化也。见动一气行力,夫气顺则面不带 火,化气自然而出,对人交接,如对鸿毛之轻,若用力不齐•勉强出力,对人如挟泰 山之重。

七娘又云:“传授正法,学亦难矣。”学习拳法,行步之时,应两肩对解头相平 正,不可贪前失后;出手节中随身对解筋,不可曲入开出;手节对膝,膝中相随,节 内接一身之力,太子宫与鼻宫对前膝同向.又对足掌心、手掌心出力住止。

头为一身之主,须与下部叫应,配太子宫同向,不可偏侧摇动。前腿骨尖收后 沉入,与后脚腿头对推,及头顶、肩中、大椎、尽尾骨、丹田、胸前各处,一齐推叫和 顺接应也。

行步后脚后跨(跟)对臀中,身中前后二片,下部提起,上部百会及脑后、肩中、 大椎、胸前一点力束落,身中动中带静,浮中带沉,一动有注气之意,注气不可露 身,不可差阴失阳。

举手行步,四肢归接中肢。虽手足动如车轮,而身要静如铁柱,手能硬如铁 枝。两足落地,步步生根,又如钩藤任迁不散,或叠进一二小步,一身手足和顺,推 叫身力。对接之时,则似狂风逐浪,迅雷不及掩耳之法。然究其理,须当硬学至 软,软贵乎学至硬,硬又当学至化,步步各位身闲气足,此硬从软化中来也。

论教徒之法

论教徒之法,必以三战为先,端正为务。学者若能苦心勤练,工夫积日累月, 积月累年,论年不论月,习其手足相应,筋节和顺,一气串出,必当沉推之势也。此 沉一字也,乃是三骨串插,推叫身力,呼吸发出,势威如虎,非人可比也。

又论学习三战,至精至微,动静来去,各位出力之窍,当从沉身注气推叫,方能 身闲气足以落力。此法不习,置之度外,欲求做手妙法,奇奇怪怪,不求其本,徒求 其末,吾未知之何也已矣!或有细心究习其根本,虚心相与,必无怠也。究其所以 能用势出力,力能接续,得有活泼之机,似源泉沸涌用之不竭•可见是实力活力,愈 出愈奇,岂不尽美又尽善哉?而谓徒劳罔功,不能接受前贤,此天下所稀闻,古今 所未有也!

自古有言,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心专事必成。凡欲学习者,有恶心须改 为善心忠心细心,抑其躁气,戒其狂妄,不可不耻,不若人患人之不已知也。曷不 观学习未成者,往往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徒学虚名,而无实获。

 

出手上部涨死,下部不能接应;上部涨死力,下部必空虚。此乃骨节相反,不 能收胁,手足不能接应,如车无轮不能转矣。自身不能保,焉能取他人乎?是故学 易精难也。

若论交关接手之时,必先观其地势,后观他之面目,可知他身手之出力。观其 鼻可知其身之动静,断不必观其手、观其形、观其影,亦不必求知其上部中部下部 来也,惟从心所欲,由我手尾,用一手或两手,对膀胱归中起,向左右接手化出,上 中下尽有接应。接应之时,前后遮拦,唯认子午而已。有桥就桥势,可对桩而破 之,无桥生作桥,引人过桥己自过,引入怀而破之。手尾指步步先软后硬,就是先 顾自身,后取他人。用力有出入.中气有呼吸,出手刚中带柔,柔中带刚.似探囊取 物之势也。

交接之际,若遇大力者,抵挡不得,即当对寸口穴位,接其力头,化其力尾,断 其力头而消他力尾,借他力而用之。或寮之反角,角之反寮,步步取中进入。身当 住势,无贪于前,无失于后,无差阴失阳之虞。步马立在,身力贯连,身中接续,手 足相应,他人虽有大力种样之法,亦不足虑也。

夫拳者历代以来,许多种样,各说一理,惟骨节正直,出力接续,谓正祖矣。苟 其身不正,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气无一齐出力,此乃非祖之拳,其拳不足论也。

论接敌黏手之法

凡临阵之时.步步降势,不可虚空,出手意欲打东先打西,欲打上先打下。或 他手在手中,欲去须当先来,欲来须当先去,步步手足去而身法沉推,身力贯于手 足也。

夫沉乃脚曲以为沉也,必以叫应。挟两腿、起丹田、落大椎,起牙关、推尾椎、 落两肩,一身提正,落足掌心,三骨串插,推出腰力,身体正静,无形可验,无影可 观,落力行步,步步沉也。出手打人,如取己之物,心既有主,复何败乎?又加呼吸< 之声推力同出,他手虽实而变为虚,己手虽虚而推为实。虚不虚,实不实,只要直, 直中横,横中直,唯认子午,捧在清明,可以定为虚实也。可则先破其手,然后可 入;斩他穴位,然后可入;或断其筋骨出力,又然后可入。遇空则打,遇桥断桥,步 步先顾自己,后取他人.见动取中,一气行力,所以彼虽来无门可入,我欲去无不应 手而去,可见交接黏能耦,藕能黏.黏第之中有清浊之分明。用势出力,譬如下钉 之势,学者当知其理窍而必求得之也。

一曰有胆,二曰有智,三曰用势,四曰用力。胆智势力之妙则何耶?盖智从胆 生,势从智出,力从势用也,手足硬叠矣!孟子云:“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 人巧。”斯言得之矣。

交关接手总论

论交关接手者,先观其地势,后察其人形,审其虚实,识其心事,可行则行,该 止则止。若遇对敌,左右须防埋伏,前防诱敌,后防追赶,必须用吞吐沉浮之法,刚 柔相济之机,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观其鼻能知他人之转变,须宜逢刚则柔,逢柔 则刚,遇空则入,遇门则过,有桥过桥,无桥生桥,必须内用吞吐浮沉,外用刚柔相 济之变化,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一发千钧不移,其乃不怕,也是千门归一路矣。

论胜败之说

论交关接势之时,有五胜五败之说。

何为五败?失于学练,强弱争先,此所取败者一也;自^己能,与人较闹,此所 取败者二也;失察地势,失察虚实,此所取败者三也;有勇无谋,任意施功,此所取 败者四也;口出大言,临敌退缩,此所取败者五也。由此论之,皆自取败之道也。

何为五胜?地势占先,察观虚实,一可胜也;学练精熟,胆力过人,二可胜也; 智谋交加,临敌机变,三可胜也;吞吐沉浮,刚柔相济,四可胜也;起手占先,前后相 顾,五可胜也。

欲练成功,其出必恰,方能成局。一曰有胆,二曰有智,三曰有谋,四曰有勇, 五曰有力,六曰有精,七曰有熟,八曰有势,九曰有眼,十曰有变化,此方可谓有全 局之美。

又云:胜败乃兵家常事耳,不然虽有胆而无智,虽有智而无谋,虽有谋而无勇, 虽有勇而无力,虽有力而无精,虽有精而无熟,虽有熟而无势,虽有势而无眼,虽有 眼而不能机变,亦何益耶?若能勤练精熟,即云一勤天下无难事,何患不成乎?而 欲精于练,临危随机应变,以此论之,皆取胜之道者而不至于败也。

势法母目□诀

授君方书岂无因,三年观看勤苦心;
慎莫轻传忘义汉,方知临急妙如神。

守身安份值千金,劝君不可自逞能;
若无真师传妙法,枉送性命罪非轻。

雄拳不打笑人面,四海之内皆弟兄;
天下闻名人钦敬,惟有友情连各省。

进退子午分金定,前三后七要分清;

胆力智谋随机应,虚实审察总认真。 前后进退勤究勘,左右关防仔细寻; 棋逢敌手分高下,将遇良才各显能。 一贯三关力不失,五肢四路任君行; 四面狂风车轮转,成功只要日月明。 似龙抢珠云蔽日,交接顺空直与横; 出手犹如弓送矢,对敌恰似柳从风。 上下转曲一身力,左右分变眼如神; 三关行力作一串.如车接木看五行。 吞吐沉浮君须记,刚柔相济务相应; 千变万化枝接叶,学者不可以不敏。

秘授开法要语教徒之法

论教徒之法,必以三战为先,端正为务,然后练其筋骨出力,手足相应。尔等 子弟,若要学习者,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徒学虚名,而无实学。古语云:凶拳 不济毒手,出手必伤人,人命关之乎天,呜呼毙命,悔莫及矣,切不可置之度外,如 同儿戏。

开拳秘诀总论

论开拳之法,吾祖白鹤仙师,传于福宁府北门外方种公之女,名曰七娘。教传 永春西门外曾四叔,得有十分拳法.教传永春二十八弟子,乐杰第一,王打兴第二, 林、蔡、邱、吴、许、康、苏、周、颜、张、辜、李、白诸家,称为二十八英俊。唯郑礼叔乃 英俊外一名,独超群拔萃。白戒与郑礼叔在永春教传郑宠叔,分为上中下拳法,流 传世代。是以左右旋转,前后遮拦,上下护顾,皆由一身之变化,三十六之效用,而 以脚保身手打人,有进退部位,步步伤人也。

拳术多端,变法无穷。始自太祖(拳)流传世代,继后白鹤(拳)教授迄今,练拳 总是熟能生巧,智识由人,用武者以雄手争先,发力者宜遍身齐动,发上者如雷公 上树,展威者似电母闪烁。

若是方家之祖,身体气势,筋脉骨节,盏穴转轮,反形直骨,住止部位,必先一 身五肢归于端正。全身三十六骨节,七十二转轮,各处行筋,转运行力,呼吸叫应, 起力如雷从地发,磨身闪走,用势出力。

论五肢之法,头顶天平硬正,须下地阁直坠,咽喉起似鸡啼,声音发似虎吼,魁 星嘴,鲤鱼目.舌托颗,鼻如狮,耳能听风,前后观瞻。

左右两手,各有三节之力,分三池部位。三池对两胛,两胛并齐坠,上节沉肩, 中节吞坠,尾节软如棉。出手如猛虎擒猪之势,又似蛟龙戏水,回手似猛虎洗爪。 身如车轮,手如出箭,开弓顾己,出箭伤人。横来直破,直来横破,以左右手之节 力,自有千变万化,要前后瞻顾不离,三番五复。先吞浮,后沉吐,吞浮者是柔,沉 吐者是刚,他刚我柔,他柔我刚,刚柔相济,出入急慎。吞者顾自己之谛,吐着打他 人之法,浮者节力住势,沉者发力吐出。

前三部提起,后三部放落。前三部提膀胱,起丹田,献八卦;后三部落大椎、插 腰力、推尾椎。落两胛顾前肢,起咽喉坐后肢,提裆束气,能挡五百斤之势。擒束 肚中,肚内硬如铁,肚皮软如棉,前起后落,上俯下仰,岂非是头是胆叫应。

脚步马分上盘马、中盘马、下盘马,出路马有丁字马、八字马、不丁不八马。脚 有三节之摇动,上有两腿之关锁。前阳力翕落,后阴力吊起.翕落如落地生根,吊 起似铜墙铁基。

凡遇人接手,手似钩藤不散,缠者用擒缚,散者用攻击,擒缚者如棉,攻击者如 铁,其势左足对左手,对势其脚分左右,又能击而反摇,摇而反击。有桥就桥势,无 桥自作桥,引人过桥己自过,有人过桥须断桥。谅情无举手,举手不谅情.要知己 知彼,不知则败。百步百解,急疾难防,急如雨,疾如风,动静分清,进退时变,神观 上下而来,擒除散破而去,尚有大关,不可儿戏,武艺精通,万般皆苦练也。学习既 熟,千门归于一路,后学于斯,谨慎留意,朝乾夕惕,快捷成功,有何难哉?何论多 言哉!

第四节 清•鹏翔・郑樵著《自述切要条文》(节选)

教练寺传出拳法序

拳法总论

上下左右中挑破刺杀之法,谓之刚者;左右消迭收除擒拿牵倚之法,谓之柔 也。所谓刚能胜柔,柔能克刚者何也?盖刚者攻其不备,柔者顺其势也。胜败又 在身势,得势者昌,失势者亡,故云刚柔相济也。

拳法千门归一路,非口传之误,非武难习,非磨练难精,所谓用志必坚,乃凝于 神是也。先以入门之法讲之,先习三箭,以教其身势,练其手脚,推化周身力节;三 箭既熟,再教千字打等套配,以熟手法,尽打挑破跌坠出入,分左右进退赶杀。训 练精熟,再横法摇势.细心体会虚实,彼来我往,因势取局,弄假成真,细藏子午门 户,心灵手应即自然用熟,然后用角箭僚身边门也。

人身如风鼓,接手如车轮,脚如挨磨,箭手出入无影,先顾自己,后取他人。此 法不习而置之度外,想另辟捷径以达精熟者,盖未尝闻也。此法能硬紧,可谓善之 至矣。英雄有志之士,慎勿惰怠。但习武法者,天下教门甚多,有硬法或有软法, 亦有中拦,亦有内外,亦有上部,亦有下部,总乎脚手活动,接应精神,以子午之法 应之。

若论桥势,有桥就桥过,无桥自生桥,粘桥不离桥。但中来直力甚大,人又强 壮,须用化法左右消除之。如中变落下盘,手面对去接应他,如按中拦一般也;或 中变左右,手脚即用正打反除,或进马吞吐浮沉,成化工夫之妙也。手有纸骨铁骨 之分,以动引静,以静待动,至交接之时,看他人技手未住,脚进未安,斯时我赶杀 进去,使他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用力头破他力尾发之,未知他如何与我敌哉?圣 人云:“纵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即此之谓也。

接手之法,着力认真。既刚柔虚实,各处着力擒坠,又收带放送截砍,临局收 取发势。彼上战下临、下战上临,身用插托,须身势伶俐,手动脚进,刚在他力之 前,柔在乘力之后,即先发者为雄,后发者为胜,先实是也。脚手身势兼顾,子午门 户规矩,进退审度,势步摇侧翻踢,起身虚落,四正直入。举手不可谅情,谅情不可 举手。总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故先于自家体认精熟,随时变通.所谓不战而 自胜。

计开周身各部之力

一、 论头者。一身之主持也,全在百会,大椎正直载力。前顶提起,承浆小钩, 而此承浆一处力,行步接势不可向起,向起必虚。

二、 论面者。力出须要和悦喜颜,不可怒气发形。

三、 论眼者。力出在眼内,展起眼睛看之,或来去或过左右.眼睛随之贯视,则 力就到。

四、 论头颈者。头举四正,则耳边两条大筋便能出力。

五、 论肩胛者。力出前负后平落,俗呼饭匙骨吞沉,则脊背抵目处,腋窝筋推 力直到腰胯,两处迫力翻动收缩锁固,束节向前。

六、 论大椎者。力出在龙骨,正戴脊骨,两边两条筋便能推力至龙骨。

七、 论手力者。力出在后背,饭匙骨格沉,发手行去,身吞沉落,到处发力。三 关赶出,直贯五指,见影刺他,为封力;他若对身而入,即中央砍下,为破力;兜偏探 斜为消力;逢空发力为箭力;连踹脱跌为硬软力也。

八、 论肘力者。力出在蹄(肘)尖,须着砍下挑上。

九、 论曲池节力者。力出在后肩,皆是上贴身下柔软。

十、论虎口节力者。力出骨接,正筋赶出,便是力能顶。

十一、论掌力者。掌心力赶出,则是力变阴反阳。

十二、论腕力者。力出在高骨,能吞入能献出。

十三、论指力者。力出三关催赶,能伸能屈,掌附五条大筋赶出,则指自变硬, 回手缩入,指头放松,力便坠蹄尖矣。

十四、论腰力者。力出在十四骨节,此骨能转轮,上连肩背筋,下接腰胯筋,后 腰筋两处番绞迫力向前,束围至丹田,如束带状,坠下阴上。然此力虽要下落,亦 有直起,似有起而无起,似有下而无下,缩气则小肠自锭。学到便可晓得,可意会 不可言传.必须交接进退走闪无放松,谓之腰力也。

十五、论腿力者。一身之根源也。力出足底涌泉,踏落地,足附五趾筋,须及 蹄尖,蹄线出力。遇大力,后脚胴筋推力,前脚抠筋硬发,走闪逃避,吞吐浮沉,转 侧探正相连,腰胯不可放松。

十六、论膝力者。力出自胫骨,探正对五趾,须不偏左偏右,不可贪前坐后,不 可前胫收后,膝要硬直,随势伸屈。

十七、论胸者。钮力取正,小胸提明,后腰自然钉落,期门小现,胁下能锁关, 向横插落。

十八、论腹者。腰与脐腹为中央部位,胛力能落下,腹力能推上,上力落下,下 力透上,不可献出,不可收入,则自锭矣。

十九、论丹田者。脐下三寸部穴,承上部力落,接下部力起,后腰双筋番绞束 围至此,然力可用意会而行,不可着意发力。

二十、论背者。力出在大椎,宜正沉落,肩胛并落,饭匙骨格沉,龙骨边双条大 筋经硬,落至腰胯,后负有力也。

接势法度便诀

天下步门多,而无力终是无力。力既不足而不识步,反为作桥故。偏行乎刺 杀,未必尽是可入,伺机接势,岂是一理可解?宜入则入,当接可接。要入人观接 者隙,改接人侯入者势。首举横势兮,有远近反正之别,远则拈配脚闪身,近则拒 沉腰挂节反正,或彼转返,或反正手弓(可)也。如沉摇兮,有上下进退之分,上可 掀他开侧身,下可沉肩斜胛。兜手进退是借他势.是进退脚行也;且彼脚有力兮而 攻来,用千字打去破。手力涨硬兮而直杀,宜青龙摆尾消除。有来路无去路.可用 花鹏上架.是起兼着挑,死门变生门。若是金鸡独立.拗倒则伤,然而青龙缠柱粘 中,擒着他马头而拔起败他脚。童子拜法,接彼上手押彼手尾而破,扣除彼手。上 部无来者.勿举,猫儿洗面,即有锁喉打目之功,切用此法;下腾有到者,切落两龙 争珠,须顾扭胸防头,推变其势。

浏览2,7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