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是董公海川依易理立论、据道家之术为法、综合武术 的攻防技击手段创编的一门拳术,因其技法和击法以掌为主,运 动形式是行步转圈,故初期被称为“转掌”;因与易卦之理之方位 图形吻合,而逐渐被确认称为“八卦掌”;又因单一的掌或掌法由 行步转圈相连形成连续运动而被命名为“八卦连环掌”。八卦掌 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由几代人的演练传播,演绎出风格各异 的掌法,其名称也丰富多彩,不尽相同。

在八卦掌门内传说董公“众徒各授一技"或“共八种风格特 点的掌法”云云,后经刘振麟老师的调查,只有以下几种掌法得 到证实:硬掌(尹福)、柔掌(程廷华)、阴阳掌(刘宝珍)、反势掌 (梁斋文)、佛家掌(樊志涌)、风抡掌(马维祺)、八卦锤(宋云贵)。 这几种掌法的特色非常明显,掌势、掌法间相互毫无牵连,惟行 步转圈的形式和在行步转圈中变掌换势是其共同点。除此之外 的种种掌势、掌法,基本上与其中某掌近似或由某掌势、掌法改 头换面形成,亦或几种掌势、掌法合并而形成某派,但是都超不 出上述几种掌法的技艺范围。尤其是硬掌法和柔掌法被采纳借 鉴得非常广泛。

时至今日,八卦掌中的部分掌法逐渐被历史淹没了,现在社 会上所称的八卦掌以及本书中涉及到的硬掌法和柔掌法,只是 八卦门内的部分掌法,并不能代表整个八卦门内掌法,这是现在 以及今后习练八卦掌者理应清楚的。

虽然尹福的硬掌法和程廷华的柔掌法更多地流传于世,但是二者的发展也不平衡。因为尹福的硬掌法主要在宫中传授,成 为宫廷秘术的一部分,在社会上传播面相对较小,故知其人知其 掌者甚多而知其掌法内涵者寥寥无几。近年来习硬掌者为了在 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改变了硬掌的风格特点为柔掌的风格特点; 也有人在尹派八卦掌的著作中掺加了程氏八卦掌的风格特点; 还有人将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也融入尹派八卦掌中。这种现象破 坏了其原有的风貌,改变了其传统性,难免误导八卦掌习练者。

程廷华的柔掌法立足于民间,因而传播广泛,习练者众多。 例如,大枪刘德宽、形意拳的张兆东和李存义都是程廷华在武林 中的结拜兄弟。董公逝世后,由其主持代师将他们收为八卦门董 公的弟子,董公虽未向他们亲授八卦掌,但是这三位老前辈从程 廷华处学到了柔掌法。一时间在武林界形成了八卦、形意、太极 是一家的局面,这对八卦门中程廷华的柔掌法的发展壮大起了 积极的作用。张兆东和李存义在天津及河北普及了八卦门的柔 掌法,在天津方面的发展,后来还得到了程有龙、刘振麟的帮助。 刘德宽在协助程廷华之子程有龙开办武术馆(前门外细米巷) 时,与程有龙、刘振麟一起共同改编了八卦掌六十四手的练法, 亦由转圈单手操练改为直趟八手的套路,共计八趟,在掌法套路 中某些方面借鉴了其它拳术的技术及风格特点。

柔掌法在社会上大力推广普及的同时,反过来其本身也受 到各方面的影响,故现在所见到的柔掌法其原始性、传统性相对 降低了,掌势、掌法及风格特点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观赏性增 加了。从技法和击法方面讲,柔掌的第二代传人接受了风轮掌的 掌法和风格特点,社会上的形意拳、太极拳等对柔掌法也有一定 的影响,虽然柔掌法吸收了此两种拳术的精华,丰富了柔掌法的 技术,但是柔掌法的原始性、传统性受到了影响。有的柔掌爱好 者,将形意拳掺入转掌中,有的按照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进行练 习,形成了名称一致、掌法不一、动作风格各异的现象。

尊重历史,继承传统,发展壮大,是八卦掌这一中华民族优 秀拳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介绍的硬掌法和柔掌法是作者 从刘振麟老师所学。刘振麟老师是从八卦掌第三代、第四代传人 处所学,得董公秘传弟子梁斋文的校正,而有幸学得董公下传的 原始掌势、掌法,同时学得了梁斋文的反势掌法,并下传给众弟 子,与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尹派掌、程派掌有一定的区别。其特点 是手法明显,简洁明快。从攻防技击角度讲动作速度快,技法和 击法简单实用。本书内容大部分由尊师刘振麟下传本人,部分得 自于二位何老前辈(何忠祺、何忠祥)和张洪吉老师所授,也得益 于王云奇、孙兰亭二位师兄的帮助,还有一部分是本人分析了各 本八卦掌古谱后的心得体会,融合本人五十余年的习武经历及 二十多年教学经验而成。虽尽心竭力,难免有纸漏之处,敬请各 界同仁及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一、八卦掌与董海川

八卦掌,俗称转掌或推磨掌,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兴起最晚 的一个拳种。在技法上因掌多拳少,低裆下势行步转圈定名为 转掌。因运动轨迹与八卦图一致,又以八掌之数在图的轨迹上 变掌换势、纵横交错、运动不息、变化不止,又称为八卦连环掌。

八卦掌是以易理定掌术、以卦数定掌数的拳种,运动特点 是以动为本,以变为法。传统掌法、掌势和步法因派别而异,但 皆以八卦之数定掌数,即:八大老掌、八大母掌;以掌势和架势 的高低定上、中、下三盘掌或势,即:二十四势(掌);又以易卦之 理推演出一掌(势)变八手(掌)之数,演变成八八六十四手,后人 又将六十四手组合成六十四掌或六十四式。该拳种主于内修外 练,动静互补(另有内练动法、内九宫法),是中国三大传统内家 拳法之一。八卦掌的创始人和首传人是清朝末年的董海川 (1799-1882年),大约在1866年经北京肃王府传出,其术很快 名震北京,并传天津、河北、东北各省和内蒙古地区。

董海川系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氏,自幼不习耕作,善 拳腿,性勇猛,青年时勇武过人,爱打抱不平,因而远离故乡遍游天下,流连于吴越、巴蜀等名山大川,以武访师会友,与僧道 谈经说法,广采博学,大有收获。

董海川以易卦之理之数为根据,道家之法为本,综武术攻 防技术为掌势,创建了八卦掌。功成后北归,沿途行侠仗义,劫 富济贫,与贪官污吏为敌,因此被官府缉拿。事故败露后,净身 出家,在肃王府当了一名烧水的小太监。后因董海川的武功被 发现,得到肃王的重视,命其演练。董海川拉开架势,左旋右转, 纵横交错,上下飞舞,变化无穷,时而如蛟龙出海,时而如猴纵 鹰翻,肃王大为赞赏。练毕,肃王问:“此为何拳术? ”答:“转掌。” 肃王又命其演练器械,董海川随手拿起顶门栓代刀,演练了八 卦刀。只见人随刀走,刀随人转,削、砍、劈、剁、刺、撩,或远或 近,或钻或翻,人影刀影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肃王大为赞叹。

董海川在王府以太监的身份任护卫之职后,其武艺引起王 府上下人的很大兴趣。肃王爷本人,对八卦掌尤为喜爱,经常与 董海川交手,以探求八卦掌的奥秘,还命王府众人练习八卦掌。

同治十三年(1874年),董公以年老为由离开王府,由弟子 马贵接至家中居住,后又到马维祺等家中小住三年,最后被董 公的门生、义婿史纪栋迎养至家。此时,董公声望更高,前来比 武校技者不绝,董公都是待之以理,服之以艺。更为难能可贵的 是,董公身为八卦掌巨匠,却不存门户之见,仍然不断吸取别派 武术之精华,加以充实、提高自己,使得八卦技艺日臻完善。清 光绪八年,董公仙逝,享年八十有三。

在八卦掌门内,有董海川对其弟子各授一技的说法,其实 并非如此。董海川在创编八卦掌时,是按八卦之理、之法数创编 而成,共有八种各具特色的掌法下传众弟子。经调研证明只有 七种掌法流传于世,独立成派。这七种掌法是:尹福的硬派掌、 马维祺的风轮掌、樊志涌的佛家掌、程廷华的柔掌、刘宝珍的阴 阳掌、梁斋文的反势掌以及宋云贵的八卦锤。另外一种掌法据 说传给了与马维祺交手的不知姓名的秘传弟子,但是未经证 实。这七种掌法传到第三代之后,大部分都销声匿迹了,惟有尹 福的硬掌和程派的柔掌发展很快。

在八卦掌的三个发展过程中,除董海川外,第二代人中较 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尹福、马维祺、程廷华、刘凤春(即瘦尹、煤 马、眼镜程、翠花刘),若从有特殊功力人物来讲,以铁镯子瘦尹、 铁腿马维祺、铁镶子眼镜程、铁钳子梁斋文为序排列。

八卦掌的其他派别也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流传,马维祺的风 轮掌只传给了没有正式入门的刘彩臣(后拜程廷华学习柔掌 法),樊志涌的佛家掌传人为樊凤兰和门婿王志,梁斋文的反势 八卦掌下传了苏孟春和刘振麟,刘宝珍的阴阳八卦掌和宋云贵 的八卦锤下传何人就不得而知了。

八卦掌的兵器有:八卦刀、八卦剑、八卦枪、八卦棍、七星 杆、大杆子、双头枪、鹿角棒等。双兵器有:双刀、双剑、风火轮、 子午鸳鸯钺、判官笔、鹿角勾、鹿角刀、鹿角棒棵。双人对练有: 对穿六十四手、对刀、对大杆、空手对刀。

从套路上讲,八卦单刀的传统套路最多,八卦转刀是八卦 单刀的基础,套路刀有:滚手刀、走刀、指路刀、群拦刀、五环刀、 如意金刀、截刀、云片刀、夜战八方刀等。除刀外,还有八卦转 枪,套路有:提炉枪、双头枪。此外还有:八卦连环剑一路、一百 单八剑、七星杆、子午鸳鸯转钺等套路。

应当说明的是,八卦掌的传统练法中,只有八卦连环剑和 风火轮是套路,其他练法(包括掌法、兵器、对练)都是单式、单 掌,在行走转圈中变换掌法,否则都不能算是八卦掌的传统技 法和击法。

以上的练法只是练形,八卦掌有它的单操功(即私功),比如 练腿法的有:走沙坑、走砖(平砖、横砖、竖砖)、走梅花桩等。人们传说的在八仙桌下转走、走簸笏均是无稽之谈。

另外,还有八王泥(练习抓力)、泥馒头(练习挑力)、削秤杆 (练习削力)、打沙袋(练习掌力)、转梅花桩(练习身法)、九功桩(练 习掌法和身法)和打土筐等。这些需要习武者自身苦练,才能不 断提高功力。

二、董海川碑文

董公墓碑原立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坊村红桥大道旁,后移 至京西的万安公墓。原墓地共有4块墓碑,只将较具有代表性 的碑文一抄录于此,供广大武术爱好者研究、参考。

碑文一董先生墓志铭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 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抚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驰于茂林之 何,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 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 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如仇,时露 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气骸,始得寓外舍。请艺 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 会教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 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及至弥留之际,从者启其手足诚如 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缩素者百 余人,因营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 向往之忱。

光绪九年(1883年)春二月立石 铁岭贵荣撰 沈阳清山书

武遂古郡王振郭玺亭刊

碑阴铭文

铭曰:先生其灵气之所钟也,何生而有异于人。脱令壮年, 仗剑以从军,吾焉知其所不扫荡乎烟尘,即不幸而成瘾君子,亦 可姓屈以完身。乃郁折而白圭有玷,岂其有隐痛而生不逢辰。然 身虽泯而名则荣,其谁日不抱璞而全贞。呜呼,自古燕赵多慷慨 悲歌之士,不禁抗怀屠狗,独黯然其销魂。

大清癸末春 铁岭贵荣撰 沈阳清山书

尹福、马维祺、史继栋、程廷华、宋长荣、孙天章、刘登科、焦 毓隆、谷毓山、马存志、张均、秦玉宽、刘殿甲、吕成德、安分、夏 明德、耿永山、魏吉祥、锡章、王辛盛、王怀清、沈长寿、王德义、 宋紫云、宋永祥、李万友、樊志涌、宋龙海、王永泰、彭连贯、付振 海、王鸿宾、谷步云、陈春林、王廷桔、双福、李长盛、徐兆祥、刘 宝贞、梁振圃、张英山、郭玉亭、赵云祥、张全奎、焦春芳、刘凤 春、司元功、张铎、清山、何五、何六、郭通海、徐鹤年、冯濂、李寿 年、陈泮。

小门生:张逸民、马贵、杨峻峰、刘金印、文志、奎玉、王志、 世亭、居庆元、刘印章、耿玉林。

第二节八卦掌人物介绍

一、尹福

尹福(1841-1908年),字德安,号寿鹏,河北省冀县人。

尹福自幼习武,精通少林弹腿等武艺,是河北大枪秦凤仪 的掌门大弟子。在朝阳门外吉市口头条居住,以卖油条、麻花等 面食维持生计。因深慕董公之威名,于咸丰年间(约1864年)拜董公为师,学习八卦掌。因其聪慧过人,又肯于勤学苦练,深得 董公赞赏,董公根据其身体条件及武术根基,传其八卦掌中的 硬掌。

董公离开王府后,尹福亦未中断学习,每日沿街叫卖之余, 不离董公左右,苦练不辍。多年的口传身授,使尹福逐渐地掌握 了八卦掌的精髓,并把罗汉拳、弹腿等技艺之精华融入其中,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深得董公喜爱,故被董公指定为掌 门大师兄。

尹福身材削瘦,面目清灌颇有儒者风度,人送雅号“瘦尹”。 又因其指功绝伦,被誉为“铁镯子瘦尹”。艺成之后,尹福曾一度 以护院为生,也曾任过崇外税务司巡检之职。因其武德技艺令 人折服,故拜师求艺者甚多。有位清宫中的刘太监(名不详)也来 拜师,经其介绍,与慈禧第二大总管、护卫太监崔玉玺相识,经 比武较量,崔玉玺大为折服,遂向大太监李莲英引见,于是尹福 得以进入宫廷向护卫、太监、宫女等传授八卦掌。

尹福出宫后,在朝阳门外一带设场授徒。此时,尹福的八卦 掌以大架掌的冷、弹、硬、脆、快著称,还为适合宫廷内人员的习 练,创编了速、小、绵、软、巧的小架掌法,使之实用性更强。

尹福授徒,颇有董公之风范,因人而异,择材而教,故其弟 子均继承了传统八卦掌硬掌法之精华。尤其是尹福大徒弟李永 庆、弟子马贵、金毓慧(又名曾增启,字省三)等人,业绩尤为突 出。尹玉璋、金毓慧都曾对八卦掌进行过整理、总结,并著书立 说,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字资料。

因尹福传授八卦掌基本在北京东城,故硬掌法亦称东城八 卦掌。后人为了纪念尹福对八卦掌做出的巨大贡献,把他传下 的掌法称为尹派八卦掌。

二、 马维祺

马维祺(1847-1875年),河北定兴人氏。在北京东便门内开 设煤铺为生,自幼学练“少林拳”,后投师董公学艺,得传风轮 掌。其技法和击法皆在众师兄弟之上,以其独特的风轮掌法和 点腿法名扬京城,系董公在京城发展八卦掌的得力助手。

马维祺曾独身闯荡河北、河南及山东等地,一路上以其独 特的技法、击法令武林人折服。据传,在山东被人暗下慢毒,回 京后致死,在世仅29岁。死时正在某煤铺家中怀抱3岁幼女在 院中散步,突然毒性发作,七窍流血倒地身亡。

马维祺本人没有入门弟子,其风轮掌法只传给了尹福的弟 子刘楝臣之弟、绰号“墨盒刘”的刘彩臣。马维祺去世后,刘彩臣 拜程廷华为师,带其风轮掌法投入了柔掌体系,并将柔掌和风 轮掌融为一体,使柔掌的掌法和风格特点大为改观。

三、 梁斋文

梁斋文,字玉祯(1826-1910年),河北省宁远县人氏。董公 去世后,梁斋文在传播八卦掌、培养后代弟子方面,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

梁斋文自幼拜董公为师,按时间推算,董公编创八卦掌期 间,梁斋文至少是知情者,因此,他对八卦掌的领略,决不同于 一般后来者,他掌握的掌法、器械,也远远多于一般弟子。其功 力究竟高至何种程度,可能除了董公外,无人知晓。尹福、程廷 华所不知道的某些掌法、器械,梁斋文都会演练。

清朝末年,梁斋文曾任嘉峪关镇守大将,后调入京城,任北 京道台之职(《清官册》中亦有记载)。是八卦门第二代门人中惟 一担任官职者,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梁斋文才不能公开身份, 只能成为董公的秘传弟子。其掌法亦自成一派,人称反势掌,只传给了苏孟春(河北辛集人),下传石家庄一带。刘振麟在其处学 艺三年,称梁为师爷(刘振麟为李永庆之徒弟),亦学到了反势掌 法。

梁斋文终身未娶,老死任上。

四、程廷华

程廷华(1848-1900年),字启芳,河北省深县人。

程廷华身长力大,自幼习练摔跤,因敬慕董公的武技、武德 而拜在董公名下习练八卦掌。董公根据其身体条件,传之柔掌 法。此掌法演练起来犹如游龙舞动,故又称龙形八卦掌或游身 (柔身)八卦掌。

程廷华艺成之后,广结武林朋友切磋技艺,吸取其他门派 的精华,融入自身的八卦掌之中,八卦门内如马维祺的风轮掌、 八卦门外如太极拳、形意拳等一些精妙的招法,都被他巧妙地 运用到八卦掌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掌法,并得到武 林人士的承认。程廷华也成为八卦掌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程廷华在崇文门外设场收徒,大力推广、传播该掌法。他的 弟子众多,既有当时的武术名家,也有慕名前来的普通百姓。与 尹式掌法相比,程廷华的柔掌是平民掌法,这对八卦掌的普及 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八卦掌这一精深的内家功夫摆脱了神 秘的光环,重新回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程廷华代师收徒、代师传艺是众所周知的,此举在八卦掌门 中存有异议,但也说明程廷华是位不保守、没有门户之见的武术 家。正如武术理论家徐哲东先生编著的《国技论略》一书中所言: “凡言八卦掌,几无不知有眼镜程也。”八卦门内许多前辈也证 实:凡是会练单换掌、双换掌的,无一不得到过程先生的传授。

程廷华为人正直、深明大义,爱国报国之心尤为强烈。1900 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程廷华凭借自己精湛的武技,参加 了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不幸以身殉国,时年53岁。

五、刘振麟

刘振麟(1885-1967年),字志刚,河北武强县人。

刘振麟自幼习练长拳,10岁进京谋生,在前门外西打磨厂 的刀剪铺内作学徒。后经人介绍,投师形意拳名家李云山学艺, 后启蒙于八卦掌名家朱文豹,学习程派柔掌法。因刘振麟聪慧 过人,朱先生又将其介绍给尹福的大弟子李永庆(人送绰号铁 胳膊李),学习尹式大架子硬掌法。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和细心 钻研,功力得到极大提高。刘振麟进步之大令李永庆惊喜异常, 遂与马贵商议,决定收刘为掌门弟子。

为了使刘振麟能够担当得起掌门人的重任,李永庆几经思 考还是把他送至董公的秘传弟子、自己的师叔梁斋文处深造。 经过梁斋文系统、严格的训练,三年后,刘振麟不仅准确地掌握 了传统的、不同派别的八卦掌法及器械套路,并且在理论基础 及技击方面也更上一层楼,遂成八卦掌名家,人称“八卦刘”。

刘振麟23岁那年,被程有龙(程廷华之子)、刘德宽等人聘 为武术教师。任教期间,他们对八卦掌六十四手进行了一定的 改编和创新,把转圈换势单手练习改成直趟套路练习,此套路 对习练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社会上传播极广。

日本侵略中国占领北京时,日本人得知他是武术名家,欲 与其一比高低,刘振麟以精湛高超的武艺,迫使侵略者认输,并 且拒绝了日本人的聘请。

新中国成立后,刘振麟担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武术讲师, 直至1957年退休,声家授徒传艺、整理资料,准备把毕生习武 的心得、体会整理垃来,以传后世,可惜因故未能遂愿。

1967年4月30日,刘振麟先生与世长辞。

八卦掌的基本技术动作

一、手型


  • 硬掌(尹派):四指并拢,虎口撑圆,拇指内勾掌心;以 中指为心,食指、无名指和小指内卷,指尖微扣,掌心后 吸(图 2-1-1)。

  • 仰掌:硬(柔)掌型,掌心向上,或微左右斜(图2-1-7)。俯掌:硬(柔)掌型,掌心向下,或微左右斜(图2-1-8)。
    图片1

    1. 自然掌:虎口撑圆,拇指横向伸直,四指自然分离(或中指 和食指并拢,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中指与无名指分离),挺直,掌 心后吸(图2-1-3)。图片2

    2. 阴阳掌(刘派):虎口微撑,四指自然分开,挺直,指尖微内 扣,拇指微内勾,与四指方向基本同,掌心后吸(图2-1-4)0
      图片4

    3. 锤:五指卷紧,拇指压在食指、中指第二节上,锤面平直, 锤背与前臂平直一线(图2-1-5)0

    4. 勾手:五指尖用力捏拢,屈腕(图2-1-6)。图片5
      二、掌型

      (一)掌型名称

      1. 仰掌:硬(柔)掌型,掌心向上,或微左右斜(图2-1-7)。

      2. 俯掌:硬(柔)掌型,掌心向下,或微左右斜(图2-1-8)。
        图片6

      3. 立掌:硬(柔)掌型,虎口向上,掌心向侧,拇指内勾,四指挺 直(图 2-l-9)o

      4. 下立掌:硬(柔)掌型,虎口向下,掌心向侧,拇指内勾,四指 挺直(图2-1-10)。
        图片7



      1. 竖掌:硬(柔)掌型,掌尖向上,掌心向内侧(图2-1-11)。

      2. 下竖掌:硬(柔)掌型,掌尖向下,掌心向外侧(图2-1-12)。
        图片8


      (二)锤型名称

      1. 立锤:虎口向上,手心向里或左右微倾斜(图2-1-13)。


      倒立锤:虎口向下,手心向外或左右微倾斜(图2-1-14)。

      图片9

      1. 仰锤:虎口向外侧,手心向上或左右微倾斜(图2-1-15)。

      2. 扣锤:虎口向里侧,手心向下或左右微倾斜(图2-1-16)。
        图片10


      下勾手:勾尖向下,屈腕部向上(图2-1-17)。

      图片11

      (三)勾手型名称

      1. 上勾手:勾尖向上,屈腕部向下(图2-1-18)。



      1. 外勾手:勾尖向外,屈腕部向里(图2-1-19)。
        图片12削掌:俯掌,用掌的外沿或虎口侧水平或由上及下45。内 运动,力达掌外沿或虎口侧片掌:仰掌,用虎口侧或外沿水平向左右或向上下45。内 斜向运动,力达掌外沿或虎口侧(图2-1-28)。里勾手:勾尖向里,屈腕部向外(图2-1-20)冲掌:立掌,掌尖向前,从胸前水平直肘展臂用掌尖向前 冲,力达掌尖(图2-1-25)。穿掌:仰掌(或俯掌),从腋下(或肘下、腕下)顺臂前穿图片13
        三、掌法

        1. 推掌:竖掌,掌心里斜向前平推,臂似直非直,力达掌外沿 或掌心(图2-1-21、22)。





        1. 按掌:俯掌,从上向下按,最低至肚脐微下,力达掌心(图1-23)。
          图片14



        1. 托掌:仰掌,由下向上托,臂成弓形,力达全掌(图2-1- 24)。


        图片15

        1. 劈掌:立掌,用掌外沿下劈成立掌(或抡前臂下劈),力达掌 外沿

        2. 插掌:掌从腰间(或胸前)出,里旋直肘展臂向45。以下运动 成斜下立掌,下螺旋力,力达掌尖



        1. 带掌:前斜俯掌,虎口撑圆,五指微扣握,向侧后斜下带 掳,力达五指。

        2. 领掌:仰掌屈臂,虎口撑圆,五指微扣握,侧转体,经面前 平行向另一侧斜后引领,力达五指及前臂。

        3. 撩掌:下立掌,由下直肘展臂弧形上撩成下立掌,力达掌 外沿。

        4. 缠掌:俯掌,掌尖向前,以腕为轴或以肘为轴,从内或外 向上划圆,仍回原位,掌尖内斜(或外斜),力达掌外沿或虎口侧0



          1. 震掌:竖掌,掌心向前,从腰间(或胸前)出,沉肩坠肘,用 掌根平行向前震击,力达掌心。

          2. 切掌:立掌,掌心向里,用掌的外沿从上垂直向下切,前 臂与立掌平直,力达掌外沿。


           

          1. 掖塌掌:下竖掌,从体前里旋转前臂,向身后(或身侧)斜 下掖塌于胯后(胯侧),要沉肩、卸胯,力达掌心。

          2. 探掌:俯掌,掌尖向前,从胸前或体后直臂、沉肩向体前 上方斜冲,力达掌尖。摔掌:俯掌,从胸前外旋前臂,经上弧形用掌背向体侧外 下盖成仰掌。挑掌:立掌,从腰间出,向体前上方挑与头平,力达虎口 侧。

            1. 截手掌:横仰掌,从胸前直肘展臂,用虎口侧向体前上斜 截击与眉平,力达虎口侧。

            2. 云片掌:仰(俯)掌,从头前上围头顶旋转一周,向头前片 (削),回归原位,力达两掌外沿

            3. 单撞掌:下立掌,从胸前出,沉肩直臂水平向前撞击,力 达掌心0

            4. 盖掌:仰掌,从身后经头顶,屈臂横掌向体前盖成横俯掌。

            5. 反背锤:立锤,两臂一直一曲,锤分上下前后,前锤经胸 前水平弧形里摆;后锤先前冲过臂,再从前锤下弧形向





            1. 体侧水平 外摆至与上体平行,后锤停于前肘里侧,力达锤背。

            2. 砸锤:扣锤,从里经上弧形抡前臂(或上臂)向前外下砸成 仰锤,另一掌按于肘侧助力,力达锤背。

              1. 掩手掌:俯(仰)掌直臂在体侧前,外转屈肘向胸前掩肘, 成掌尖向前的仰掌,掌尖与眉平,肘与胸口平,力达肘里侧。

              2. 腕打:勾手突腕,横勾手(或下勾手)用腕尖横(竖)运动,力 达腕部)。



              1. 顶肘:屈肘握扣锤,肘尖与胸口平,向前或向侧顶,力达 肘尖。

              2. 膝撞:一腿前迈步,另一腿提膝,小腿由后向上提平,以 胯为轴,膝尖向前运动。

              3. 甩掌:上勾手,从上经里下向后上旋臂成横勾手,勾尖向 外。


              片旋掌:仰掌经里(外)在肩上、须下,经后和前平行划圆 一周,回归原位

              四、步型

              • 龙蹲步:两腿前后分立,相距为脚长的5倍;前脚尖微内 扣,前膝微屈;后脚尖外摆,脚心对前脚跟部,五趾扣地,脚心上 提;后腿接近半蹲,合膝,重心在后腿(图2-1-54)。
                图片16

                1. 虎坐步:两腿前后分立,相距为脚长的3倍;前脚尖里扣, 前腿接近半弓步,膝胯平;后脚尖外摆,五趾抓地,脚心上提,屈 膝半蹲,胯微高于膝;重心前4后6,偏于后腿(图2-1-55)。

                2. 弓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五趾扣地,脚心内吸,屈膝 半蹲,大腿成水平,前顶膝超越脚尖或下垂脚尖处;后腿挺直,脚 尖外摆,脚心对前脚跟,全脚着地踩实(图2-l-56)
                  图片17

                  1. 虚步:后脚尖外摆,踩实,腿屈膝半蹲,胯高于膝部;前腿 弓,大腿水平,脚面绷平,脚尖点地;两脚相距为5倍脚长(图 2-1-57)。

                  2. 马步:两脚开立约为脚长的3倍,脚尖向前,屈膝下蹲,大腿 水平,脚踩实,五趾抓地,脚心上吸,膝部不超越脚尖(图2-1-58)0
                    图片18

                  3. 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靠近,臀部接近地面,全脚着 地,膝与脚尖稍外摆;另一腿伸直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半内 扣(图 2-1-59)。
                    图片19
                    丁步:一腿屈膝半蹲,大腿成水平,全脚着地踩实;另一脚 提膝,脚尖点地,立于另一脚心内侧,相距一脚长图片20



                    五、步法

                    1. 鸡行步:两脚 前后站立,前腿微 弓,五趾扣地;后腿 屈膝微蹲,两脚尖向 前;前腿顶膝,五趾 抓力,后脚水平离 地,经前脚里侧向前 迈步,脚水平落地, 自然步距,步行快捷


                    (图 2-1-62)。
                    图片21

                    1. 趟泥步:两脚并立,屈膝下蹲;一脚支撑,一脚水平提起, 大腿不动,直膝腿挺直,脚面绷平前迈步;支撑腿前跪,五耻抓地 带力,脚落地向前搓步,步距要大于自然步

                    2. 阴阳步:两脚开立,腿微屈膝里合;一脚踩实,另一脚提 起,横脚经支撑脚前上向支撑脚外侧迈步,两腿形成交叉,脚尖 均向前,支撑脚经其脚后向前迈步,又恢复到开立步形,两步循 环运动即为阴阳步法

                    3. 自然步:一脚支撑,腿屈膝下蹲,另一脚前迈步;同时支撑 脚五趾抓力,膝前跪向前送步;落步脚尖微扣



















  • 八字步:一脚踩实,另一脚前迈步,横落于支撑脚尖前里 侧成八字形,相距一脚长。
    图片22

    倒八步:一脚踩实,另一脚经支撑脚尖前迈步,在支撑脚 尖前外横落步成倒八字形,两脚相距一脚长

    扣步:一脚踩实,另一脚向前迈步,扣胯合膝,脚横落于支 撑脚尖前成丁字形,相距一脚长0

浏览5,9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