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病故,幼三未归,家庭重担落在少三肩上。少三先生弱 冠大志,继承父业,继续在开封相国寺鬻技卖药。摔较、武术两 门抱。花石(石锁)、弹弓堪称一绝。1948年,曾代表河南参加 了在上海举行的国民第七届全民运动会的摔较和武术比赛,并获 得优异成绩。1953年,率河南队参加了在天津(民园体育场) 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观摩大会(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会后 少三先生参加了由国家组建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队,共有60多 人,到北京集训,住在泰来饭店,称之为中央民族体育班,为赴 东北、朝鲜慰问演出做准备。少三先生虚心学习,刻苦训练,得到了同志们的好评和领导们的赞扬。一天下午,领导通知饭后不 准外出,有重要的演出任务,选几个表演项目为首长演出,选取 少三先生和宋保生(全国冠军)先生的摔跤和石锁。晚饭后领导 提出了要求,传达了上级的指示:这次是为中央首长演出,我们 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可能到场观看演出,要求大家遵守纪律,到 后台,要在指定的位置上待命,不准随便走动和扒边幕。6点 钟,来了一辆大轿车,将大家拉到中南海怀仁堂。7点钟准时开 演,开演前,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来到怀仁堂,全场起立热烈鼓掌 欢迎,后台的演员知道了主席的到来,甚为激动。少三先生和宋 保生先生早已做好上场前的准备工作。到摔政表演时,少三先生 和宋保生先生健步走上舞台。他们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充分发挥 了摔跤的技术特点和表演手法。这场跤表演得非常精彩,博得了 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热烈鼓掌。会后,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接见了 全体演员。毛主席在人们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解放初期很少有 人能见到毛主席。沈少三和宋保生以及全体演职员甚为激动。这 次活动后,全体运动员训练更加刻苦,每次训练从不懈怠,专等 贺龙元帅访朝回京审査后,赴东北、朝鲜等地巡回演出。几天 后,贺老总回京,第一次观看了表演,甚为不满,认为是花拳绣 腿,不能体现中华国粹之精髓。要求重新排练,经过几天的重新 排练,请贺老总第二次审査,贺老总观看后还是不满意,最后决 定解散民族体育训练班,队员们回原单位。

沈少三是北京籍的河南人,经领导同意将其留在北京,仍在 天桥卖艺,继承父业。沈少三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在文化和政治 思想方面均有一定的提高,算是艺人中的新秀。后因家属仍在河 南和其他原因,又回了开封,继续在开封相国寺鬻技,经常代表 河南省参加全国武术和摔跤比赛。1956年跤场歇业,他转业到 三门峡市水利局工作,从此结束了鬻技生活。1956、1958、1959年曾率队参加了全国锦标赛和第一届全运会。少三先生几十年一 直担任河南省武术、摔跤、柔道、国际摔跤等项省队教练员工 作,为河南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现在河南从事摔 跤、柔道、国际摔跤和武术的专业人员无不出自沈门和沈门再传 弟子,可谓桃李遍中州。

图片1

少三之三弟沈德元(小三),1955年回到北京,曾多次参加 北京市摔政比赛,并获得多次冠军。1958年人选北京队,是北 京队主力队员。为了继承和发扬祖辈传下来的京跤技艺,弘扬传 统文化——中国跤术,沈少三先生深知理论的重要性,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将其子培养成为文武兼 备,有知识的摔跋家。长子志刚、次子志坤从小习文练武,文武 兼优,双双考人北京体育学院,曾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以优异 的成绩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重竞技摔跤专业。沈志刚毕业后分配 到国家体委摔柔处,分管全国摔跋运动,次子沈志坤毕业后,留 校任教,教授摔跤和柔道。沈氏昆仲继承祖业,双双从事摔跤专 业。但所不同的是,他们是政府专业摔政管理专员和专业摔跤教 授,而不是鬻技卖药的摔較艺人。

沈氏四代人的经历是京城跤坛百年史的缩影,它是京城跤史 的真实写照,笔者曾多次访问了沈少三先生和小三先生,无不感 慨万分。少三先生说:清代的善扑营将摔跤推向高潮,形成了 200多年的专业体系。清王朝的灭亡,民国的创立建立了新秩 序。社会重新组合,父辈们以跤为业,齋技为生,保留了这宗技 术,三四十年代,已走向低谷。从解放前第五届的国民运动大会 起,摔较运动被正式列为国术中的单项,直至1948年第七届国 民运动大会。

解放后,从1953年开始,国家经常组织地区和全国性比赛。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摔跤被列为正式的竞赛项目,在发展体 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各地区相继成立了摔跤专业 队,并定期组织全国锦标赛,给各地、各民族摔跤运动技术广泛 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摔跤运动得到了空前的普及,技术得 到了普遍提高。六七十年代,中国跤达到了历史最高潮,涌现出 许多跤坛高手和名家,将摔較运动推向巅峰。国际式摔跤和柔道 的引进以及奥运战略的影响,使80年代后期,中国跤逐渐衰退, 到90年代初,已走向低谷。近年来,国人对中国跤这一词,已 有点生疏了。中国跤同其他民族艺术一样,已濒临失传,到了非 抢救不可的时候了。

由于中国跤有很强的生命力,仍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存。北京 的公园绿地总还有一批人在聚集练习摔跤。社会上只要有人类, 就有摔跤运动。摔较也不完全是人类的专利,中央电视台赵忠祥 主持的《人与自然》节目,片头有两个猩猩在嬉戏打逗,最后的 动作就是摔較动作“脑切子”。摔跤是不会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消 失的,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将会迎来中国跤的繁荣,再现中 国跤的辉煌。

目前,少三先生和小三先生均已年逾古稀,退休在家,其四 弟德仲退休在河南。少三先生现任省摔跤、柔道队顾问,每年参 加几次全国性竞赛活动,为了中国跤的发展和壮大继续努力工作着。

有关沈三的轶事传闻,在京城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当时的 京城报刊多有报道。根据资料和传闻,整理几则,以供品玩。从 而通过沈氏家族的四代人的经历,反映出京跤百年沧桑史实。

沈芳有三子,长子英年早逝,次子玉亮,单字双,酷爱摔 跤,早年到归绥经营牛、羊、驼贸易,常来往于北京、内蒙等 地,将京絞传于归绥白儒珍,白儒珍又将其传于其子白松山和外 孙李斌、李清以及马全、高京等人,使京跤在蒙古大草原生根发 芽,茁壮成长。

(二)宝三

宝三,宝善林,满人,生于北平西城的西草厂,属鼠,若活 至今天有103岁了。姐弟排行他行三,所以乳名三儿,成名之后 业内人称其为宝三。因民国年间跤界著名的跤手有沈三、铁三和 钱三,加上宝三称之为京城跤坛四个三,京城四个三跤技超群,

威镇较坛。把宝善林冠为宝三,也不无褒奖之意,宝三在北京跋 坛驰名几十年,宝三和他的宝三跤场成了近代京城摔跤最负盛名 之处了。

清末善扑营,右翼在西四牌楼北路西,报子胡同东口(当街 庙)。清朝灭亡后,又有近卫军在此驻防。宝三从幼年时就常到 营房看摔跤,也会个三脚猫、四门斗的,还经常组织一帮小伙伴 对摔。当时京城内到处都是空地,孩子们凑在一起,扒了衣服就 摔(怕扯破衣服),前清扑户瑞五、小鬼崔、万老和何汉山等常 驻足观看,时有指点一二。经过名人的指教,孩子们跤技大长。 稍长大后宝三等人到南城前门外西草市、红庙(宏济院)宛永顺 (宛八爷)的跋场试艺。红庙是宏济院的俗称,因庙内有一疏通 前门外河道碑记,民国初年宛八、瑞五等同庙内住持大和尚协商 在此设馆传跤,跤场设在红庙石碑前,吸引京城广大青年子弟到 此练跤,当时红庙跋场子弟众多,不乏高手,宝三为人慈厚且技 艺超群,深得宛八爷的赞许,对其倍加钟爱。每当摔完散场后, 对宝三加以指导调教,将其所能无保留地传授给宝三。当时京城 交通不便,南北城相离20多里地,宝三不能天天到跤场学艺, 在红庙学摔跤基本功,回家后每天二五更的功夫,坚持不懈。练 —段时间再到红庙让宛八爷检査指点。一次,宝三练蹲桩子,被 宛八爷看见了,宝三按蹲桩要领,两腿马步开立,膝不过足,含 胸,收腹,内抱外靠,提裆,竖顶,气沉丹田。这时宛八爷来到 宝三背后,双手一拍其双肩头,宝三并无防备,被摔了个屁股徵 儿。宛八爷说:“不成,还得回家练去。随时准备挨摔,要双膝 内合,两腿加力才成。”按照宛八爷所说,坚持二五更的功夫, 宛八爷也甚是喜爱。从此宝三经常到红庙练跤。

民国初年,北平有东西两庙(隆福寺和护国寺),每当庙会 期间,赶庙的人山人海,应时小吃,家用百货,文艺杂技应有尽有,京城摔政名家熊万泰、肉包王三、历铁存(铁三)集众在护 国寺后设场摔跤。河北晓阳县王家庄民间艺人王小辫来东西两 庙,演练中幡。中幡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千年的历 史,据史书记载“石民遗将军,晏谦伐弘农……获关中担幢技以 充太乐。”历代王朝宫廷内皆有中幡的演练,不过那时称之为 “幢幡”。“如幢幡往来无定,仪凤教坊诸乐工戏伎,竭其巧艺呈 献,奉悦天彦”(《晋书•乐志下》卷二十二)。每当军队得胜还 朝,旗手们沿途演练简单的动作,以壮军威,形成了现代中幡的 雏形。清朝中叶,中幡已流传于京都,流行于京都地区的中幡是 幢幡的一种。幢幡又称担幡、旌幡,高大者为样幡或硕幡,体型 矮者为小幡称之为值执,中幡大小适中用来演练,故称其为中 幡。乾隆年间,京城有郭络罗氏三关保满洲镶皇旗、佐领,他是 康熙宜妃之父,据史书记载,三关保常率年轻子弟在地安门外关 帝庙演练中幡,盘杠子竖蜻蜓,观者如潮。乾隆六十大寿有百档 花会献上。其中有两档中幡,争芳斗艳,各显其能深得皇帝的赞 扬,共受皇封。据《旧北京人物与风情》记载:有大过会“二档 中幡逞英豪,四五层褡包在腰间绕。头一手先耍了一个怀中抱, 举三举落三落,托塔转云幡,愣往脑袋上掉,两眼不住往上瞧, 不亏绳,早就倒(四根绳拉着的样幡)。别的故事全好了”。惟有 押肩最难学,劲儿不许大,劲儿不许小,要不小心,砸脑袋,劲 儿大,一出溜可怎么好,眼睛、鼻子可干了。京城流行的中幡高 三丈,分主杆、尖子、衣子、伞、铃、拍子、盖、旗等组成,有 几十个动作,可交叉操练,舞动起来迎风招展,铃声悦耳,甚为 壮观。早年京城有“王小辩”善耍中幡,他的幡竿长两丈五,竿 头上安着三把伞,竿子中间绑着一个长方形木架,架上挂十几个 铜铃,下面挂一条宽三尺,长一丈八的红布幡面,幡面上横书 “京都王小辫”,竖写“以武命友,晃动乾坤”。王小辫晃动起

“乾坤”来,既惊险好看,又悦耳动听。他的绝活是“断梁”,即 用鼻子接着抛向高空的中幡。

王小辫首演于京城两庙,同跤场共用一块场地,深受观众的 喜爱,由于王小辫“钢口 ”(说话)差,“杵门子”(向观众要钱) 软,每天收人不多,只能维持生活。高大的中幡,王小辩每次上 庙均要自己扛着,演练时只有他一人,遇有风天无人“保托” (助手),甚为艰难。宝三等人摔完跤以后,由王小辫演练中幡。 宝三等人就帮王小辫“保托”和“托杵”(向观众要钱),渐渐地 宝三也能扶幡,“过过托”(传递给王小辫),练两手简单的动作, 宝三等人的义务加盟,使王小辫的收人日益增加。时间一长,宝 三等也爱上了这门功夫,宝三欲意拜王小辫为师,王小辫也有意 收宝三为徒,继承这门技艺。经铁三等人撮合,一拍即成,宝三 拜王小辫为师。从此宝三每天早晨到护国寺后身练中幡,宝三认 真学,王小辩认真教,几年的功夫,宝三将王小辫所能尽已学 会,并根据个人特点创编了“老虎大撅尾”、“秦王倒立牌”等几 个高难动作,因这几个动作均须有人保护,王小辫一人演练无法 完成。后来,王小辫年老体衰,力不如前,每次上场均由宝三主 演。一年冬天,王小辫得了伤寒,一病不起。当时的医疗条件很 差,缺医少药,一冬天都没治好,住在草市(六铺)店里。宝三 一人上场,挣钱不多,无法给师傅买药治病。春节后王小辫喘病 加重,二月份去世,由宝三料理后事,葬于南城永定n外。沙子 口南,50年代还有一墓碑上写:河北晓阳王小辫之墓。60年代 盖民房被迁走了。

王小辫死后,铁三(历铁存)跤场就由宝三演练中幡和摔 跤。宝三是个有心计的人,总结了买卖不挣钱的主要原因是“钢 口”差。常言道:金皮彩挂,全凭说话。又有:“一钢不到,空 子不落”之说。辛苦了半天刚一要钱,观众都走散了,到头来两

手空空,收人不多。宝三就虚心向著名艺人常傻子兄弟学习“杵 门子”(要钱方法),“圆粘子”(招揽观众),“挑汉”(卖药)。宝 三又和魏德海、郭升祥、付德才(付傻子)、张文山(张狗子) 等人,编纂了一套适合京城百姓口味的表演套路,既诙谐幽默, 又不失真功夫。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北京民俗文艺的代表项 目,有的语言已被社会所接受,如“溜肩膀不担沉重“肚脐眼 耍幡心里的劲”等,已被世人引用为街头歇后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宝三继承和发展了中幡技巧。根据记载: “宝三和张狗子耍逗结合,配合默契。表演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开 始,张狗子佯装不服气,要把幡面上‘京都宝善林’改成‘京都 张狗子’,然后故意将中幡耍得歪歪斜斜,在空中拉得呼呼作响, 引得宝三出来一展绝技。宝三将中幡轻轻举起,仿佛举起一根灯 草,接着他将中幡从左胳膊传右胳膊,从胸前传到身后,越传越 快,越传越利落。”引得观众高声喝彩。

耍中幡有技巧,亦有术语,用头接住抛向空中的幡竿,叫 “金鸡上架”;从背后抛出中幡,再用头顶接,叫“背后剑”;用 下颂抛出中幡,再用头顶接,叫“金鸡上架”;用臀部顶住中幡 往后退,叫“老虎大尾窝”(《增补都门杂咏》)。

1938年以后,南城逐渐繁华,天桥市场不断扩大,宝三常 到天桥繁技,摔跋兼练中幡,相传至今。常年演于东西两庙。宝 三除在东西两庙(隆福寺和护国寺)、天桥鬻技表演外,也赶香 火庙会,如城内的三月三蟠桃宫,右安门外草桥的中顶,永定门 外的南顶。他每年必到幡桃宫进香并设场鬻技,到中顶和南顶是 进香献艺。宝三有几个得意的助手,如付德才(付傻子)、郭升 祥、魏德海、张文山(张狗子)、陈德禄、满宝珍等人。通过多 年的实践,中幡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宝三把单人演练发展成多 人演练,动作严谨大方,滑稽幽默,使观众百看不厌。

摔政加演中幡是宝三跤场一大特色,京城乃至全国独此一 家,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为京城天桥民俗文 化的代表项目。宝三在京城经营几十年,始终火暴,久演不衰, 究其原因,一是宝三为人忠厚,作风正派,对伙计一视同仁,没 有大小份之说,能拢住同道多年在一起工作,如付德才(付傻 子)、郭升祥、魏德海等始终跟随宝三;二是宝三跤艺高超,摔 得漂亮,幼功扎实,形象好,体力充沛,连摔几场观众总是那么 热烈;三是杵门子(要钱方法)硬,有人缘,观众爱看;四是宝 三有实战能力,曾多次参加全国和地区性比赛,获得过冠军,在 跤界享有盛名,摔跤爱好者愿给他帮忙捧场;五是宝三思想进 步,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曾率众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幡表演。1952 年,率首都实验杂技团到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抗美援朝 做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并曾在毛主席的故乡 韶山访问演出,得到了当地官员和毛主席家乡人民的欢迎。50 年代当选为宣武区的政协委员。

中幡是宝三较场的幌子,每天开场前将中幡绑好,立于场 边,使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形成了宝三跤场的金字招 牌。每当春秋两季和春节期间,宝三跤场每天必加演中幡,观众 在高峰时,一场跤摔完了,观众欲意走开,这时,宝三会高声喝 道:“要完钱,下场练中幡。”中幡这宗玩艺深受其他生意场艺人 的讨厌,因为它形状高大,立起来全天桥都能看得见,尤其在东 西两庙就那么大地方,更受众人的瞩目,中幡上又有几个大铜 铃,晃动起来,叮当乱响。付傻子、张狗子又都大声喊叫,不论 文武杂技,只要宝三的中幡一晃动,其他场子的观众就都朝此跑 来。有时场子刚圆好“粘子”,宝三一演中幡把他们气得大声喊:

“那边有出殡的,看打幡去吧!”每天中午,只要跤场的中幡往场 边一立(绑在一根木桩上),别的艺人就会说:“今儿又得让‘汪

图片2

点子’(三儿)给搅了”。为了争生意,也有不规矩的人在夜间往 场内撒铁屑、扔杂物。

40年代,宝三应邀随团到天津演出,就是因为中幡的晃动 扰了别家的买卖,艺人们请出津门摔跤、武术名家“一条龙”史 占魁到场干预,导致宝三中幡被砸、被迫离津的后果,给京津跤 界留下了阴影。

宝三实战能力极强,曾多次代表北平(北京)参加全国和地 区性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宝三曾 参加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力克群雄,获得中量级冠军,日伪时 期,宝三会同孙荣(孙傻子)、张宝忠等随北平国术馆去东京参 加东亚运动会,参加了打弹弓和摔跤表演赛,将中国跤术介绍给 曰本人民。

在几十年的鬻技生活中,宝三始终严于律己,从不言能,虚

心总结前人的经验,向铁三、肉包王三、常傻子等人学习买卖道 (鬻技方法),并结合摔較鬻技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摔跋鬻 技形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

宝三善交友,京、津较界无不莫逆,文艺界朋友甚多,萧长 华、程砚秋、马富禄、裘盛戎、连阔如、侯宝林、陈荣启、高德 明皆是挚友。当年宝三妻子卧病在床,无钱治病,经马富禄等人 召集,为宝三义演一场京剧,帮宝三渡过难关。宝三也常帮助别 人,在宝三跤场没有尊卑之分,张文山(张狗子)食量大,每次 分钱时零头(分不开的钱)都归张狗子。孙殿启结婚成家,宝三 为之筹措。付傻子在中和剧场演出时,因突发病而亡,宝三组织 大家为其料理后事,在跤界一时传为佳话。

宝三提携后学者从不吝惜,从学者甚多。1959年,第一届 全运会期间,山西名将崔富海、张毛青得知宝三人腰的动作堪称 一绝,向宝三请教。宝三毫无保留地给张毛青等讲人腰的要领, 从手法步法到基本功的练法,讲得真切细腻,张毛青等受益匪 浅,并通过认真的训练,使其变成自己的绝招。解放军摔跤队训 练基地在北京德胜门外黄寺,队员们每到星期天、节假日到天桥 跤场帮场试艺,向老艺人们学习技艺。何润宗、王怀宝、刘生财 等人无不向宝三问艺,宝三从不保守,毫无保留地传授。宝三到 62岁高龄还能同何兰亭上场表演。

80年代初,陈洁伟先生编写了一部电视剧《神跤甄三》,就 是以宝三为原形,描绘出京城一代摔跤名家“铮铮铁汉、神跤甄 三”的艺术形象。

宝三作为一代摔跤名家,跤界楷模,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 中。他的为人和对跤艺的执着追求,激励着广大的后学者。

中幡是我国特有的民族娱乐形式,处处显示出民俗文化的特 色,全套动作有几十个,环环相接一气呵成,每个动作的命名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


  1. 霸王举鼎:即单手将中幡举过头顶。

  2. 二郎担山:由举鼎落到肩峰上或双手由腹前直接扔右肩 峰上,再扔至左肩上为左右担山。

  3. 苏秦背剑:由举鼎落下,反抓握中幡碗底,置于背后或 由腹前扔起,单手反抓握中幡碗底置于背后。

  4. 大盘肘:双手将竿抛起置右肘尖上。左臂向外侧伸展, 五指靠拢内合,再扔到左肘上为左右大盘肘。

  5. 小盘肘:双手扔竿置右肘尖上,左臂迅速抱右肘,双肘 相抱,再扔左肘尖h叫左盘肘。

  6. 虎抱头反盘肘:双手将竿扔置右肘尖峰上,右手抱其 头,左手自然侧平举,五指靠拢内合。

  7. 反挑金背:竿底置于右手背上,向上举过头顶,左臂侧 平举,五指靠拢内合,右手落下,扔置左手背上,叫大过河。

  8. 单提剑双手将竿扔起,右手反抓握竿碗底,置腹前停 稳叫单提剑。

  9. 怀中抱月:双手将竿扔起,双手迅速反抓握竿碗底,置 胸前。

  10. 朝天一炷香:由怀中抱月将竿扔起,双手合十,插人 竿碗内,向上举过头顶。

  11. 童子拜佛:由朝天一炷香将竿扔起,双手合十,指尖 指向鼻尖,双掌跟接着。

  12. 单掌劈山:童子拜佛式,左手撤开,侧平举,由右掌 托竿碗。

  13. 金鸡独立:双手将竿扔起,置右手拇指上,左臂侧平 举,右手可五指展开,也可握拳。

  14. 十字披红:由右背剑向肩上扔起,置腹前,用左手将


竿反接住,置左背后,左右交叉。

  1. 太公钓鱼:由金鸡独立,置下颚处或由担山上置下颚 处,双手侧平举,五指靠拢内合。

  2. 牙剑:由金鸡独立置于下牙上,或由担山上牙齿上, 双手侧平举,五指靠拢内合。

  3. 浪子踢球(踢毽):将中幡竿置于右脚或左脚面上,向 上踢起,落在头顶或肩上。

  4. 断梁:由金鸡独立,将竿置于鼻梁骨上,双手侧平举, 五指靠拢内合。

  5. 老虎大撅尾:由头向后背置腰带上,双臂侧平举,抬 头看尖子,可扭秧歌。待幡竿稳定后向前做滚翻,双腿将竿夹 住,也可前滚翻站起。

  6. 禹王倒钻沙:由右担山,置脖背间,迅速趴下,竿由 助手拿下。

  7. 压脖倒立:由禹王倒钻沙趴下,双手撑地,双脚向上 抬起,呈倒立状,竿由助手拿下。

  8. 狮子滚绣球:由右手举鼎,向下拉竖叉,再用右手反 抓握竿置背后,左手由背后接竿。置腹前向上抢起置头上,双手 抓握竿向前出,由助手保着。

  9. 举鼎拉叉:右手将竿举过头顶,左手侧平举,向下拉 竖叉,竿稳后扔于地上,由助手保着。

  10. 脑剑:将竿碗置于额头上,统称脑剑,又叫金鸡上架。

  11. 探海:由脑剑至后脖颈处,双臂侧平举单腿支撑做燕 式平衡,抬头直腿,使中幡瞬间稳定。

  12. 旱地拔葱:将竿立于地上,左手侧平举,右手反抓竿 头,猛向上提置肩上叫拔担山,置头上叫拔脑剑。由左手在背后 接竿碗,再由胸前置头上方背花叫拔葱背花。

  13. 腰串:右手提剑置背后,左手由背后反接置胸前,右 手再反接置背后,又叫腰横玉带。

  14. 背花:双手持竿,由右手到胸前置背后,左手由背后 反接置胸前,由头上方抡转置背后,反复抡转。又叫大背花,前 后背花。

  15. 金丝缠葫芦:右手将竿由背剑转胸前,左手接竿外抡 转置胸前,右手再做,反复抡转。

  16. 乌龙绞柱:即是前后背花,左右抡转。左一次,右一 次。

  17. 背后插剑:双手将竿扔起,由头顶越过,双手在背后 接住。

  18. 封侯挂印:双手将竿扔起,置右手小拇指上挂着,左 手侧平举,五指靠拢内合。

  19. 大车轮:右手单提剑,左手撑地做侧手翻,起来后做 大背花。

  20. 轱辘毛:右手苏秦背剑,低头做前滚翻,起来再做大 背花。

  21. 鲤鱼打挺:由右手反挑金背或金鸡独立,猛然躺下, 将竿碗置腹上,礅几下扔出,由助手保护。

  22. 串五指:由金鸡独立,扔起置食指和中指间,再扔起 置中指和无名指间,再扔起作封侯挂印。

  23. 秦王倒立碑:背花或虎抱头将竿扔在地上,双手撑地 做倒立。双脚抱竿,由助手保着。

  24. 大过桥:由右担山从头上方传到左担山,再由左侧传 回。

  25. 仙人过桥:右担山从脑后传到左担山,再由脑后传回。

  26. 张飞骗马:左手持中幡,向前支出,右腿由竿臂上偏过,右手反接背花。



  1. 双人对练(二仙传道):即由背后或面前传出。向后扔 时,可作提剑、怀中抱月、担山、盘肘、脑剑或踢毽等动作,向 前可做大背花、腰串、金丝缠葫芦、单展翅等动作。

  2. 跳龙门:制作牌楼布景。一人双手持中幡立于牌楼 前,向后上方扔起,过牌楼,本人迅速做后滚翻,站稳接中幡。

  3. 过牌楼:制作一牌楼布景。一人双手或提剑持中幡立 于牌楼前,向后上方扔起,过牌楼,由另一人在牌楼后将中幡接 住。

  4. 双人过牌楼:乙站在甲肩上,丙站在甲面前,将竿向 上抛起,乙将竿接住向后扔过牌楼,甲、乙向前做前滚翻站起, 幡由丁接住后可做背花等动作。

  5. 压脖竖顶:由担山置颈后,迅速双手扶地,做倒立, 由助手拿下。

  6. 浪子踢球:由背剑置体前右脚上,再由右脚置左脚, 再回右脚,踢置头上。

  7. 叉剑枯辘毛:双手持杆由腹前扔至背后。双手持杆向 前翻滚,迅速站起双手持杆。

  8. 后翻:中幡举顶后,向后做石滚翻,然后起身站立, 做“背花”。

  9. 抱腿大车轮:甲右手提剑右手抱乙右大腿,肩触其腿 上作侧翻。

  10. 独立千斤:甲右背剑左脚蹬踩甲右大腿,做造型,甲 脚落地做前翻。


另外还有些高难动作,已经失传了,如连升三级等。

演练中幡要功架好,常言道:把式把式,全凭架势,表演就 是给观众看的,要有帅劲。保托也要有功架,要双手叉腰,目视幡尖,精神集中,抬头挺胸。单手持中幡时,另一支胳膊要展 开,侧平举,拇指张开,四指靠拢内合。做担山时,要右合左 展,如右侧做担山,小臂要握拳或作勾手内合,肩肘呈水平,左 臂要侧平举。如做大盘肘时,内合之肘要高于肩。做小盘肘时, 双手合抱高于肘。做牙剑、脑剑时要双手外展,侧平举。

再聊聊中幡的表演程序。

中幡表演以往一般均在春、秋季节或春节期间。夏天因有凉 棚,不便中幡舞动。而今大棚高,夏季也可以照常演练。练中幡 也有规矩,从拿杆开始都必须按规矩进行。一人扶竿,由另一人 将竿解开,持竿者要双手倒竿,一步一步地向场内移动,一步一 蹲,显得吃力的样子。拿到场子中央,这时由持中幡者将竿拿起 并不练,而是传给别人,接竿者要站在持竿者身后,击掌后大声 喊:“瞧我的”或“瞧师傅的。”竿幡传到三五人时,接竿者要练 一手“霸王举鼎”或扔高再传给别人,叫后传。其他伙计依次各 练一招简单动作。每当练动作时,伙计应声高声报出这个动作的 名称,练一下“脑剑”,大家齐声说:“脑袋上的功夫,这叫金鸡 上架。”练大盘肘时,伙计说:“众位,这叫有手的好练,没手的 难学。”这时,由伙计接过来,练一手担山,没接着,落在地上 了。另一伙计说:“这下好,向上一举叫霸王举鼎,向下一落叫 二郎担山,你这下练砸了,也有名,叫‘后门外头,一溜胡 同’。”有人再拿起中幡,传给师傅,师傅接过竿做一造型,要表 现出稳和准,显示其功夫深。

中幡表演要严格分出主角和配角。高难动作(底活)要由主 角来演,配角只能做陪衬,练一些简单的动作,才能分出主次, 配合以拋托(练砸了)〇主角不能抛托,只有成功,不能失败。 术语讲“宁可少使,不抛托”,演出才更精彩,更耐看。为了增 加喜剧效果,场上还随时抓哏(笑料),使观众在欢乐中欣赏到高超的技艺。

中幡表演诙谐幽默,惊险刺激,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深受京 城广大观众和国内外友人的喜爱与好评,几十年常演不衰,形成 了北京天桥民俗5:艺代表项目。宝三的弟子和传人遍京城,每当 春节庙会,民族体育表演皆有中幡上场。宝三的中幡一般不给别 人动。一怕倒了砸到人,二怕他不会,动作不规范也能举起来, 影响了演出效果。三是不经易传人,谁都能练,就不叫绝活了。 即使是跤界的朋友,也不能让他拿竿,若非要试试,也得有伙计 拿起来,歪着给他,竿到他手里就要倒了,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为显得中幡的沉重,伙计赶紧将竿接过来,这时宝三就此说买 卖,会效果更好。

浏览8,1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