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 我国拳击竞技成绩不断提升
拳击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项目,比赛是竞技双方力量、技艺、 意志、智慧的较量。我国拳击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于历史的原 因起步较晚,发展缓慢。1987年中国拳击协会正式成为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 (AIBA)会员单位,这使中国业余拳击进入了世界的视野。我国拳击运动高 峰时期到来的标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好成 绩。邹市明又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蝉联冠军,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
世界拳坛竞争格局极不平衡,近年来,我国中小级别实力逐渐增强,与 欧美差距逐渐缩小,在肌肉类型、身材比例以及力量、速度、反应、灵敏等 身体素质上与欧美国家运动员相比并无差距,而我国中小级别运动员取得的 成绩也证明了在技战术打法、训练方法和手段上具有较高水平「门。我国大级 别运动员在身材条件以及诸多身体素质方面较欧美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实 力相对较弱,但北京奥运会的81公斤级张小平和+ 91公斤级张志磊在大级别 上获得的突破无疑给了我们很大信心。竞技成绩的飞速发展也使拳击这个古 老的竞技项目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日益深远。广大民众与训练学界都期望该 项目能够延续这一辉煌,这也给拳击科学训练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增添了前 进的动力。
二、 拳击科学化训练理念和力量训练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中国拳击奉行“全面发展、全面开花”的发展思路,因 重点不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拳击的发展。而拳击运动的发展正是从 训练理念上的改变出发,给中国拳击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国家队总教练张传 良总结出我国拳击发展的方向为“快、灵、连、全、变、准”,并以此为基础 创建了一整套训练体系,实践证明在中小级别运动员中更加适用。拳击运动 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在训练理念不断更新、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训练负 荷安排日趋合理,长期训练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
力量对运动成绩的关键影响作用为人们所熟知,当今竞技体育训练实践 中,力量训练比例较以往明显增加。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运 动员专项成绩并在比赛中获胜,具有良好的专项力量素质是每一位世界级优 秀运动员的共同特征。将发展专项力量作为训练的重点已成为当前世界力量 训练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⑵幻、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也成为体育科学研究和拳击 训练实践的热点。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世界拳击先进国家(例如古巴、俄罗 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出现了训练水平越高,队员安排的身体训练时间越多 的倾向,其中力量训练是其训练的重要内容圜-
不同竞技项目对其专项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提出不同的要求。拳击是技 能类格斗项目,发力特征、力量属性是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的理论基础。研究 深度如何?选择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手段才能适应和满足拳击专项化训练的 要求?负荷组成的变量中训练量、训练强度、间歇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形 式如何安排?采用什么样的训练器械?训练过程如何控制?这些都是拳击专 项力量训练需要深入细化的问题。
三、拳击力量训练的必要性
伴随着拳击运动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力量训练对拳击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表明:拳击力量训练可有效预防伤病。肌腱和韧带力量的提高是力 量训练的一种生理适应。软组织力量的增长对于骨骼、肌肉系统有积极影响, 可以有效地预防拉伤;抗阻力量训练可以增加骨密度,从而有效提高骨骼强 度预防伤病;加强颈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减少被击倒的可能性以及遭受重 拳后的影响。实验表明:通过拳击力量训练可以增加无氧能力储备,以及提 高体内某些酶的活性。拳击需要高水平的无氧能力作为保证,无氧能力的提 高可以得益于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磷酸激酶和肌激酶的活性。力量 训练提高的不仅仅是肌肉力量,同样可以提高肌肉耐力网句,而提高的水平是 由训练所采用的手段类型决定的。耐力的提高意味着拳击运动员连续击打能 力和移动能力均能得到提高。拳击力量训练可有效提高身体瘦体重成分比例, 使体脂成分降低,提高了代谢率此外,通过拳击力量训练能够有效增加 关节的灵活性,从而有效增加肌肉的收缩速度,对力量和爆发力的增长有明 显促进作用。拳击力量训练的意义如此广泛与深远,因此拳击力量训练非常 必要,应成为拳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拳击专项力量是技战术得以高质量 实施的基础,运动员需具备强大的基础力量和专项力量,才能有效提高其专 项能力,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 新规则变化和技、战术发展对拳击快速力量训练的要求与影响
拳击属于重竞技对抗性项目,2009年拳击规则修订后对“得点”的判罚 要求为“清晰、有力、无遮挡"典规则规定,运动员用握紧手套的拳峰,给 对方身体合理部位一次清晰有力且无遮挡的击中,得一分,对有效部位的击 中,如果裁定不构成打击力量则不得分。说明拳击运动是集力量、速度与技 术并重的运动项目,鼓励强有力的击打,而强有力的出拳不但是得分的手段, 也会给对方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冲击。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对手重击,为了保护运动员的安全,裁判员可 视运动员所受伤害的程度,强制“数八”或者终止比赛。由此可见,“数八” 或击倒取得胜利,击打力量是决定因素。除此之外,比赛中力量素质占优的 一方,会从心理上给对手造成巨大压力,从而使其技战术发挥失常。业余拳 击临场统计,击倒的几率大大降低了,从技术层面上讲.快速有力的单拳和 组合拳是进攻取胜的关键口"。一方面要求技术准确性,即对击打时机的把握, 再者从战术角度来讲,增加重拳可以给对手更多的破坏,也要求运动员在力 量训练方面下功夫。这不仅从技术上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对运 动员快速力量能力要求提升,快速力量是高质量出拳的保证。
五、 我国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及器材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本研究对参加2011年全国拳击锦标赛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和访谈,主要内容涉及对力量训练的认识、我国与国外运动员在力量素质方 面的差距、拳击专项力量特征、力量训练具体安排、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力 量训练的监测、负荷安排以及力量训练使用的器械等问题。
调查结果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拳击力量训练重要性的认 识程度不同。国家队主教练张传良认为:在高水平优秀选手中安排一般力量 训练的比例很小,邹世明也提到自己的训练计划中基础力量训练很少,下肢 以中等负荷的快速半蹲为主,不安排深蹲练习。其理念核心是运动员的基础 力量已经具备,拳击是技能类项目,重点发展专项技术是训练的重点。但据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有部分教练员对此并不完全赞同。西安体育学院古巴籍 教练麦克,每天安排力量训练,他认为高水平运动员力量训练非常重要,需 要在训练形式和使用器械上下功夫,尽量接近专项。教练员对拳击核心专项 力量认识趋于一致,技术为先导下的快速打击力量是最重要的,速度、力量、 耐力是整场比赛中能够保持快速打击力量能力的基础。第二,拳击力量训练 实施情况也各不相同。大部分教练员有详细的训练计划,每周训练2〜3次。 重点基础训练放在冬训,部分运动员反映,经过冬训,在深蹲、卧推等基础 力量上有比较大的增长。赛前结合技术训练的高强度快速力量训练比重大。 总体来讲,专项力量练习的形式和内容涉及较少,主要以打重沙袋,空击、 拉皮条出拳等技术训练实现基础力量向专项能力的转移。部分教练不安排力 量训练,运动员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训练,没有正规的训练计划,组织较为松 散。对力量训练过程监测,也仅限于冬训前后的一般力量测试。负荷的安排 多是教练员经验,缺乏理论依据。第三,一般使用杠铃练习的形式有深蹲、 挺举、卧推、高抓、硬拉、负重转体、快速的高翻等形式。其他练习形式还 包括了手持哑铃空击、打大锤、跳绳、负重的各种跳跃练习、蹲跳练习结合 冲拳等,多为常规的力量练习手段。专项打击力量训练的手段有拉皮条出拳, 哑铃空击、击打重沙袋、利用弹力带为阻力空击等。第四,在器械使用上各 队基本上延续以杠铃、哑铃、弹力带、体操器械、组合器械为主,除贵州队 以外,其他各队均没有进行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的器械,且贵州队的联合训练 器械是以普通训练器械为基础的重新组合,只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专项力量 训练器械的雏形。第五,教练员与具有国际大赛经验的运动员反映,我们与 欧洲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差距主要体现在击打力量上,而与美洲运动员相比 在速度和力量上均有差距。
综合调查结果反映出,拳击力量训练的理念和具体实施存在着差异,教 练员对快速打击力量作为力量训练的核心看法一致,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 段相对缺乏。进一步准确定位拳击专项快速力量特征,是拳击专项力量训练 的基础,专项力量训练辅助器械的开发,是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得以实施的重要载体。拳击快速力量训练负荷的确定、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 选择,以及一般力量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的关系如何处理,拳击力量训练的 核心内容是提高击打的力量,专项力量训练是从基础力量到击打力量的桥梁, 训练器械的更新给拳击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了载体。教练员要借助训 练器械,科学地运用、调整和控制训练负荷量、强度、次数、时间以及动作 姿势,使技术和身体训练更富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这是拳击力量训练发展的 必然趋势。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生物力学、训练学、生理学、工程学、 计算机等多学科为基础,立足于对拳击下肢专项快速力量训练特征的深入研 究,探讨下肢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发拳 击专项辅助力量训练器械及训练监控软件,选取满足拳击专项快速力量需求 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进行训练实验验证,力求丰富拳击专项快速力量理论, 实现对训练实践的支持。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利用生物力学、训练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探究拳击打击 下肢蹬伸的专项快速发力特征,在此基础上研发相应的训练辅助器械和训练 监控系统软件。力求丰富完善拳击快速力量训练理论,给拳击训练实践提供 帮助和支持。
二、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结合快速力量训练理论和生物力学实验分析,研究拳击出拳击打下肢蹬 伸的快速发力特征,对拳击快速力量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下肢快速发力 与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的关系,力求丰富和完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理论。
实践价值
以拳击击打环节下肢快速发力特征为基础,研发拳击专项快速力量训练 辅助器械,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最大功率法应用于拳击专项快速力量训练 是其应用范围的新探索。利用与研发器械配套使用的监控系统,实现了实时 采集与过程分析,为实现快速力量训练过程控制提供了依据,实现个性化训 练,增加快速力量长期训练的系统性,是拳击快速力量训练实践的进步,提 高了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的科学性。
三、论文基本框架
问题的提出
\7
选题依据和意义
\7
基础研究:不同出拳技术 下肢专项力量特征研究
V
应用研究:拳击专项力量 训练与监控系统的研制
V7
应用研究:器械使用验证 力量训练效果对比研究
结论
图1—1论文框架示意图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快速力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快速力量定义及分析
关于肌肉在快速收缩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力量能力,各国学者使用概念也 有所不同,日本习惯使用“功率”这一概念,德国人使用“快速力量",而美 国习惯称之为“速度力量”等叫」。我国现阶段对这一概念的使用表现为“快 速力量"与“速度力量”并存的局面。本文中将使用“快速力量"的概念, 使之更能体现对发力速度的要求。虽然使用的概念不同,但所反映的本质内 涵基本一致,下面我们对“快速力量"定义的主流解释进行分析和探讨,力 求探寻其共性,挖掘其核心内涵。
(一)国内学术界对快速力量的定义及分析
《运动训练学》以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2003. 6)中,对快速力量的定义 为:快速力量是肌肉快速发挥速度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万德 光「逆认为,快速力量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150毫秒左右)发挥肌肉力量的 能力。郑伟口句认为快速力量指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150毫秒)内发挥肌肉 最大力量的能力,肌肉的收缩速度是快速力量的决定因素。王清口幻(2004 2) 从训练学角度将快速力量定义为: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神经肌肉 系统快速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王宝成口们的观点认为: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在 短时间内,尽快发挥强大力量的能力,快速力量水平取决于肌肉的收缩速度 和最大力量,可用快速力量指数表示。车晓波口菊认为:快速力量指运动员在 尽可能短的时间动作过程中,达到最大力量或最快速度的能力,典型的表现 形式是爆发力。张英波虫]将快速力量称为弹性力量,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通 过肌肉的快速收缩来克服阻力的能力,包括爆发力和速度力量,人体通过运 动反射活动协调肌肉弹性成分和收缩成分之间的工作,接受和对抗外界施加 的快速负荷,并认为引入弹性力量的概念可以避免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产生 混淆,弹性力量是所有需要爆发式用力运动项目的制胜因素。
分析上述定义中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力量能力、收缩速度、最大力量、 快速、技术动作、短时间、最快速度、弹性、最短时间。其中最大力量、最 短时间、最大速度可以理解为快速力量发挥的终极目标,最短时间与最大速 度是直接相关的两个变量,可由最大速度间接表明最短的力量作用时间,最 大力量应该是特殊条件限制下,区别于最大绝对力量的一个相对值,最大速 度也并非是绝对的最大动作速度,快速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的有机结合,说明 速度和力量并非速度力量的两个方面,而是不同竞技技术具体要求前提下, 表现不一但又相辅相成的特殊结合方式。万德光、郑伟所提到的150毫秒的 时间界限,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基础上,时间限制的范围是否能够完 全满足所有快速发力项目的要求还需进一步验证。从明确快速力量定义角度 分析,结合何种竞技项目.何种动作,怎样的技术要求,则更易于理解,现 实中用一般快速力量定义来解释具体专项快速发力特点存在着局限性。王清 和郑伟都提到了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大力量的意义,这无疑是其概念的核 心,一定时间或负荷限制条件下的最大力量表现即为快速力量,张英波提到 快速收缩表现出的力量特征,则略显笼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相对最大力 量或最大速度,这无疑是上述概念的核心,外在施加的条件包括一定时间限 制和一定的负荷条件及专项技术背景之下的快速力量分析才更符合专项需要。
(二)国外学术界对快速力量的定义及分析
德国体育科学百科词典第6版(1992)口。】对快速力量的定义为:神经肌肉 系统在所给定的时间内,产生尽可能高冲量的能力。图多•博姆帕⑶」认为: 速度力量是指神经一肌肉系统动员其所有的机能潜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表现 出最大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力量素质,它具有 速度和力量的综合特征,快速力量是力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观点认为: 快速力量可以用达到最大力量所需要的时间来评定,它与运动员的最大力量 素质和表现出这部分力量的肢体的动作速度有关,快速力量实际是运动员在 特定负荷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也」o美国官罚将快速力量归为力量 变化率RFD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力量的 能力。施密特布莱希尔®0用“力一时间曲线”的关系,即“冲量”来描述和 评价快速力量,认为快速力量的优劣水平,取决于力量的上升速度、达到的 最大力量值和力的作用时间。
冲量为力量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如果假设时间限制,那么其冲量的变化
即表现为最大的力量变化,但现实中没有任何动作是在精确时间点上完成的, 故此百科词典中给定的时间概念略显模糊,容易造成误解。图多•博姆帕对 快速力量定义,应意识到所谓的实现最大力量是有前提的,具体技术要求、 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最大力量表现不同,并非是最大绝对力量的概念。帕沃 •科米与图多•博姆帕的定义上存在同样的问题,将速度或力量中的某一变 量固化,来寻求另一值的最大化。事实上力量和发力速度两个变量同时共存, 并相互影响,发展过程中也是同步变化,所以上面所述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 态。变化率是一个平均数学概念,往往忽略过程中具体的即时变化特征。人 体肌肉收缩过程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实现等张收缩,或者是匀加速运动的,即 收缩力量的变化不可能与作用时间成完全的线性关系,该观点对力量、速度 二者之间的动态依存关系和有机联系认识较为浅显。力量一时间曲线表现出 了快速发力的动态过程,如果考虑质量因素和速度因素,则能够比较精确、 全面而直观地描述快速力量概念。
(三)从快速力量概念的理解到对本质的认识
我们在探讨快速力量属性过程中,首先需明确快速力量是力量的下位概 念,在其力量属性的基础上探讨其速度特征,以及肌肉收缩速度与收缩所产 生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量是一切动作的动力源泉,速度是以力量为基础 结合其他影响因素的人体运动素质或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快速力量是肌肉 收缩力量及其收缩速度的综合表现。现代竞技运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 目标。从运动学角度认识,更快是速度的表现,如果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则 这些目标是由快速力量决定的空』*
有学者口"2幻认为:快速力量实际上是运动员在特定负荷条件下所表现出 来的最大动作速度,所以快速力量训练实质上是施加既定负荷后的“动作速 度”的训练。这种说法忽略了在运动过程中负荷的变化,人体是复杂的多关 节运动,现实中等张收缩是不存在的,即肌肉提供的动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条件的设定过于理想化,比如对速度与力量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设定, 力量一端是固定化的,这在快速力量分析中和实践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局 限性。
SPEED STRENGTH定义为: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抗阻力产生最大推动 力的能力,最大加速能力。速度与力量的关系是,力量输出小于最大力量的 30%情况下,其速度属性更明显。ACTIVE SPEED定义为动作速度,是指在 克服较小的阻力的情况下,进行非周期性高速运动的能力。如果使用了超过 30%最大力量,它被定义为速度力量逐)。这作为一种学说,在理解快速力量 中速度与力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属性表现是有所帮助的,但在两者有机统一角 度理解,显得过于绝对。快速力量是动作速度的基础,动作速度是快速力量 为基础的特殊外在表现形式,与协调性、灵敏性等其他素质有关。
在训练学领域中,需要快速力量素质的项目很多。因动作形式、幅度、 身体不同姿势、是否持握器械、器械的重量、具体的技战术需要、个人体能 特征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力过程中所需要的这种力量与速度的最佳组合也各 不相同。其共同的特征是短时间内的高强度发力,也可描述为爆发式用力项 目。如拳击需要在最短的距离,以及最短的时间内将力量尽可能地增加到最 大,投掷项目中最终目的是在正确技术基础上,最佳出手角度前提下,最大 程度地提高器械的出手速度。我们必须明确快速力量中的速度与力量是一组 特殊的函数山1,不同的竞技项目对速度与力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的要求, 同一专项内,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在训练速度与力量的结合特征是不同的。我 们以这个角度来理解快速力量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则相对明晰。
二、快速力量的分类和组成
力量训练无疑在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的体能训练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力 量训练的核心是快速力量的训练逐专项力量训练水平成为影响运动成绩的 重要因素匚海」。快速力量的本质特征在不同的项目中又有不同的表现,科学界 定和区分快速力量的类型及属性特征是力量训练科学化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 的双重要求。不同的项目和技术动作的具体要求条件下,肌肉快速力量表现 出了形式各异的特点。下面我们对快速力量的组成及分类进行讨论。
这里所涉及的概念包括:快速力量指数(SSI, Speed Strength Index)= 最大力量Fmax/达到最大力量所需要的时间Tmax。发力率(RFD,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以及初始发力率(IRFD, Initial RFD,起动力量)。
(一)快速力量的分类
德国力量专家比勒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起动力量的概念,认为 起动力量属于快速力量的范畴,并将运动员在30毫秒之内产生的力量(最大 力量)作为评价运动员起动力量的指标,有研究将起动力量称作初始发力率 (IRFD, Initial RFD)E*在需要很短的时间和距离内,尽可能快地达到最大 相对力量的项目中,如拳击、击剑、散打等,起动力量水平的优劣是取胜的 关键[27,32,33]
学术界对爆发力的定义也各不相同。金子认为:在最大努力的基础条件
下,能保证最短时间内,产生强大机械功率的肌肉活动能力,就是爆发力如 库兹澳佐夫认为:肌肉在克服极限阻力过程中产生最大加速度的能力是爆发 力;维尔霍山斯的观点是:爆发力量是指肌肉在克服不低于最大力量60%〜 80%负荷前提下,极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量的能力。比勒和施密特将爆 发力归为快速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爆发力量是指已经开始张力增加的肌肉 或者已经开始收缩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进一步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口幻,爆发 力本质是瞬时爆发功率,是瞬时速度与力量的乘积逐七许多研究者赞同比勒 的解释。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所得到的最大功率值对应的速度力量大约等于其 最大值的二分之一,与理论计算相差很多。徐明魁匚逍认为将爆发力大小等同 于功率大小的观点也存在不合理,功率只是衡量爆发力的尺度,它仅能测量 出爆发力的做功的快慢,却不能涵盖爆发力的性质,爆发力不是单纯的力, 而是力与时间的结合。很多学者将爆发力与快速力量等同起来容奇网。有观 点则将爆发力归为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W林39」,主要对快速力量150毫 秒内的发力起主要作用逐*气本文中讨论起动力量、爆发力间的关系,采用 后者的分类形式,即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爆发力是指短时间 内最大的做功能力,在高速情况下产生力量的能力,爆发力要求运动初始速 度不能为零,这也就意味着肌肉已经处于收缩状态,如短跑的加速阶段,跳 高、跳远的加速阶段盥七
莱奈尔兹「边将快速力量分成起动力量和结束力量两种类型,起跑、起跳 的开始要求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与投掷、棒球击球等最后出手时的快速 力量不同,良好的起动力量与良好的结束力量之间并非存在着必然联系。万 德光口心将快速力量分为爆发力、弹跳力、起动力。将起动力定义为神经肌肉 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尽可能高的力量能力。用力开始后约50毫秒就能 达到较大力值的能力,被认为是快速力量中收缩时间最短的力。也是一种表 现在必须对信号做出快速反应的力量能力,在击剑与拳击进攻技术中有所体 现。将快速力量与反应速度相结合比较新颖,且与竞技实践结合紧密,但可 操作性和评价具有一定难度。王保成3〕认为快速力量是由起动力量、爆发力 和制动力量、反应力量组成。刘耀荣〔翎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阐述快速力量是由 起动力量、爆发力、反应力量三个阶段或其中包含的阶段组成,不同的动作 和技术造成了不同的发力特点和不同的快速力量的发力阶段。
(二)对快速力量分类的认识
中外学者对快速力量分类的划分主要考虑到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快速 力量虽然作用时间短,但也因不同的作用时间长短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 起动力量、初始发力率等概念的提出,对于分析对起动力量有特殊要求的竞 技体育项目,如击剑、拳击等项目的力量训练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样 结束力量概念的提出,考虑到了某些项目的专项特征,这些项目在动作完成 时间上没有特殊的要求,更注重全过程的肢体或器械所获得的最后冲量。考 虑到整个发力过程中力量随时间变化的不同特征,提出了时间变化率、快速 力量指数等概念,能够更为细致地把握快速力量作用中的力量、速度随时间 变化特点。爆发力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是肌肉快速产生功的能力,即肌 肉的输出功率,为借助物理学介入研究人体力学理论及训练实践中负荷强度 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制动力量与反应力量是特殊技术动作前提下的力量 表现,反应力量同样存在制动的过程.不过制动过程是被动的,与特殊的神 经肌肉联系形式有关。弹跳力在分类背景上与其他类型存在着不一致,弹跳 力是下肢力量所特有的一种形式,故此在分类体系中不太合适。
三、快速力量的训练
进行快速力量训练,包含着力量和速度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力量 和速度直接对功率的贡献度,并不存在严格的限制,这里只有两极存在,一 极的方向是力量,另一极则是速度,事实上力量与速度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 存在,二者永远有机结合在一起口可。张英波「切指出,运动员速度力量水平对 于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对于高水平运动员,以尽量快的速率进 行较重负荷练习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速度力量水平。比勒的研究认为,单位时 间内肌肉的最大收缩速度是快速力量的决定因素。此外最大力量、高频率的 刺激、肌肉的纤维组成、白肌纤维比例、肌肉内协调性、肌肉间协调性等因 素也影响最大收缩速度,因此,运动员快速力量增长空间的可训练因素应该 是训练改善的主要目标。而训练方法和手段是以人体适应的生理学机制为 基础,围绕以上特点开发和设计的。
浏览8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