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训练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人们创造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方 法来提高快速力量。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快速力量,我们需对每种方法手段的 优势与不足进行详细分析,仔细甄别,综合评价,以满足科学研究与训练实 践的需要。王保成「助将快速力量训练方法分为负重练习法和不负重练习法, 并将采用小重量发展动作速度的练习归为不负重。徒手专项快速力量训练与 专项技术相结合「逆。杨桦「⑶认为:发展快速力量的主要途径为提高最大力量
和缩短发挥出最大力量所需的时间。常用方法有减负荷练习,如用轻器械; 先加后减负荷练习等。下面主要探讨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相关研究现状。
- 大、中、小负荷训练法
传统理论认为,为提高动作的速度,可以采用以快速方式完成小于75% 最大力量的小负荷,75%〜85%最大力量的中等负荷,来达到目的。中、小 负荷强度可刺激肌肉,使其产生快速收缩,对快速力量提高有益口幻。但是, 有实验证明了采用大于85%〜95%最大力量的大负荷强度,对于快速力量提 高,训练的效果比中、小负荷的训练要好,采用小负荷对提高速度力量的幅 度有限。其解释为,大负荷与中小负荷相比,更有利于刺激大脑运动中枢兴 奋,发放刺激的频率,会明显的增加,更多的快肌纤维参加收缩匚国。一般认 为,小于75%最大负荷的强度,对提高快速力量有效。万德光口心认为从生理 学角度考虑,阻力的选择,能确保加速支配神经肌肉任意收缩能力,应注意 的是与比赛动作结构用力方向相一致的练习,负荷要小,一般30%〜50%» 发展肌肉协调性,且在距离比赛期较远的时段,可采用较大强度练习,如 70%〜85%,有时甚至更高些。从上述研究成果分析,上述观点首先对大中 小负荷的范围并不统一,而对训练效果而言,大负荷强度训练在一定范围内 较中小负荷作用明显,如果考虑到具体的专项要求,如在轻器械或徒手竞技 项目中,快速力量训练的效果是否遵循这一规律,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 验证。
- 最大功率训练法
最大功率训练法是用人体输出最大功率所对应的负荷强度,即采用适宜 负荷强度来训练的一种爆发力量训练方法。由希尔力一速曲线关系可知,用 最佳力量负荷做最快速度练习,负荷强度接近人体最大功率输出的强度负荷。 最大功率训练法的提出,是考虑专项性训练原则,主要针对诸如短跑、跳跃 等爆发性用力的项目提出的匚霞。
(1)最大功率法的训练效果
采用最大功率方法进行训练与其他力量训练方法相比,是否能够在实践 中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使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得到有效增强,是备受关注的 问题。国外很多实验研究探讨了运动员所具有的最大输出功率和运动能力之 间的关系,证实了二者存在高度相关,因此最大功率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快 速力量训练方法*~何。
最大功率训练的效果与传统的最大力量训练相比较,对提高快速力量训 练效果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最大力量的增长能够有效促进快速力量的提高, 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 72匚就,其相关性研究也表明了这一 点。Jidovtseff等实验表明:功率一速度曲线的变化显示,力量训练促进卧推 动作开始的运动能力,是否与起动力量相关需进一步验证,而速度训练加强 了动作后期的推进活动,表明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力量训练,会产生不同的训 练效果,上述研究给最大功率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汩。最大力量和最大速度 结合是否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需实验证明。
Cormie和Harris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训练中,将大负重和周功率两 种方法结合,促进运动员运动能力提高的作用非常明显,同时说明,该方法 与大负重训练比较而言,训练效果具有特异性
C62'
53] o Linnam。等人的实验选 取的受试员为8名无训练经历的男青年,练习形式为腿举,阻力方式为爆发 式负重和大负重两种,研究了其肌电变化特点:爆发式负重比大负重动作肌 电平均功率频率和中位频率要高很多。一般认为,肌电频率越高’对爆发力 的增长越有利,爆发式运动,提高了神经刺激,动员了更多快速运动单位参 与工作,对神经肌肉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匚殂。有研究对最大力量与最大功率训 练方法的训练效果进行比较,以短距离冲刺跑训练,最大功率法效果更突出, 但是,和较大负重重量训练的相比,实验结果不尽相同,可能与实验条件、 对象不同存在影响有关期E O
功率测试是保证最大功率法训练的核心,而现实训练中,相应的测速测 力量装置对于个体最大功率训练提供了保证,总体而言,功率训练,训练强 度较高,而负荷总量相对较低。训练实践中,采用该方法,在提高运动员快 速力量方面,大量实验研究支持该方法具有优势,训练学界普遍认为,该方 法在跑、跳等田径项目中实用性较好,即克服外加负重较小的前提下,该方 法训练实验效果明显匚助。最大功率法是否可以尝试引入其他非周期性的技能 项目,作为快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确定的理论基础,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实 验研究。功率的测定,及相关速度一力量曲线和参数的计算,下肢跑、跳项 目,因三维测力装置的应用,其可控制性和准确性有很大的保证。结合专项 特征,身体其他环节快速发力功率特点,及与整体发力间的关系探讨仍然存 在一定的操作难度,也是未来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
最大功率法的理论基础为HILL方程顷方程成立的理想化条件为,肌
肉在克服重物收缩时存在的加速度忽略不计,收缩速度近似为匀速,肌肉的 收缩力量与重物的重力相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速度力量素质训练的理论与 方法,用负荷总量与平均动作速度乘积的最大值定义速度力量素质。陈松、 马启伟制定适宜重量负荷、速度负荷,动作速度定量调控,训练实验表明对 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有很好的效果口幻。
白石、史玉琴邸」通过对HILL方程推导过程的检验,分析方程中功率和 速度的关系,认为外在负荷、肌肉收缩平均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反映 肌肉组织所固有的独特力学特质。弹性体的负载一平均速度间的关系与弹性 体的回缩力一速度关系完全不同,前者曲线为双曲线型,后者为椭圆形。尹 洪满、葛春林、李世明口利用生物力学的测量和理论计算方法,论证了人 体多环节多肌群共同参与完成的整体动作的力一速特征,不适于用希尔方程。 指出:在研究整体动作对重物作用的功率时,加速度不可忽略。重物平均动 量,也不能等同于人体对重物的作用功率。实验研究发现:最大功率值对应 的负荷重量小于最大动量值对应的负荷重量,发展人体整体动作的最大功率, 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的肌肉收缩功率。实验也证明:速度力量达到最大值时, 肌肉收缩速度并不是最大,出现最大功率,速度和力量最大值的1/3时,处 于最佳结合状态,并非理论计算的最大值「2。国外运动实践研究将最大功率 法称为功率最大化宾对,这在运动训练中实践性更强。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人体单一肌肉或环节完成的动作极少,大多数动作 为多环节多肌群共同参与完成的整体动作。因此以单一肌肉生理收缩特征为 基础的希尔方程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另外在对抗外界负荷(质量较大) 情况下,加速度是必然在一定的时间时程内存在的。但在技术动作克服外力 很小,如轻器械或徒手的练习中,快速完成技术动作,是否可近似满足希尔 方程的理想条件,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且最大功率法在快速力量训练理 论和方法方面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在快速力量训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在 不同项目,不同的前提条件下,应该区别对待。
- 反应力量训练法
反应力量训练法属超等长训练(Plyometrics Training, PT),作为提升动 作速度与爆发力的训练手段广泛应用于现代运动训练中,并获得了很好的训 练效果成,63」。实践证明反应力量训练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纵跳能力、跳远 能力、短跑能力
W-
6B0.o陈小平逐】的研究表明,反应力量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 高,在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应该优先发展肌肉的收缩速度。田彤血[的 研究认为:跳深练习作为一种发展肌肉力量的特殊超等长练习方法,其生理 机制符合运动比赛特点,是发展由退让到克制性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对训 练基础较高的运动员快速力量提高作用显著,但训练基础较低的练习者训练 效果不显著,部分受试者训练初期出现了机体损伤现象。Baechle逐J建议:在 进行下肢反应力量训练练习时,要求运动员的深蹲重量要达到运动员自身体 重的1.5倍以上,在进行上肢反应力量训练法练习时,要求运动员的卧推重 量要达到自身体重1倍或者1. 5倍,如果运动员还没有达到这种力量水平, 进行反应力量训练法练习,很容易引起运动员肌腱受伤。可见反应力量训练 法应用范围在有一定力量基础的运动员中。
该方法常用的练习形式如一些模仿性练习法,利用石块、短棒模仿击打、 鞭打、投掷的动作,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对预拉长动作提出重点要求,即 考虑动作幅度「两。
- 最大力量+最大速度训练法
用最大力量训练和最快速度训练,两种刺激来提高肌肉的特殊神经适应, 被证明了对快速力量促进作用明显。在最大负荷练习后,紧接着进行一至几 次的最快速度小负荷或徒手练习。抵抗最大力量训练,运动中枢发出的冲动 频率很高,且非常集中,对参与收缩的不同类型的肌肉纤维数量有积极影 响口们,这样一来,大量的动力势能形成储备,运动中枢兴奋性处于适宜状态, 可以实现更多肌纤维参与收缩做功,紧接着做快速运动,这种积累的势能会 有助于爆发式快速完成动作,即实现了从势能到动能的快速转换。对于运动 员来说,建立这种快速爆发式的动力定型十分重要,这种组合训练在训练中 效果很好d町。该方法在下肢抗阻力量训练中广泛得到应用。
- 起动力量的训练
在最短时间内(30ms, 50ms),最快地发挥肌肉力量,称之为起动 力口《成。训练实践中,人们总结了不少用于起动力量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比 如助力性质的下坡跑,牵引跑,各种加速跑,可以负重,可以在跑的过程中 根据具体信号刺激来改变方向,添加负重的各种跑的练习,负重小重量的杠 铃、沙袋等跑的形式,跳深和跳深跳远等CMJ、DJ形式的跳跃动作练习方法 也在训练中得到应用,并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从上文分析,起动力量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抗阻负重练习、助力练习、根 据信号变化做出积极的动作反应等,这些训练方法大都以不断通过负荷的变 化来改善肌肉神经系统的刺激,冲击原有的力量平台和速度平台,引起新的 适应,提高快速力量。在训练实践中,拳击、击剑等项目是典型的以起动力 量为特征的项目,结合专项特征,根据这些原理创造性地开发和发展起动力 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专项快速力量。
- 其他非常规训练方法
除上述提到的常规快速力量训练方法外,一些非常规手段和方法也应用 于快速力量训练中,并取得不错的训练效果。全身振动训练法是一种新兴的 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可使屈伸肌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协调性、柔韧性等得 到协调的发展勇成。振动训练省却了身体与地面的冲击,有利于降低发生运动 伤害的风险匚零。振动训练与常规阻力训练组合被认为比传统单一的阻力训练 效果更好,振动训练提高优秀运动员肌肉力量和做功能力的效果远比普通运 动员的明显烫大量的科研实验和训练实践证明,经过适宜的振幅和频率的 振动训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输出功率、快速力量有明显增长
E73'
74j„作为 一种有效的快速力量训练辅助方法,振动训练负荷确定一直是困扰训练实践 的难题,振动训练如何与专项要求相结合,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振动 训练器械费用高昂,在训练实践中应用范围较小。
杨华元等逐」的实验表明:穴位电刺激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 绩及最大峰力矩、力矩、平均功率等指标,认为穴位电刺激的方法可有效增 强运动员快速力量。苗欣口们的实验说明,快速离心力量训练显著提高了踝背 屈肌群的快速离心力量,4〜6周快速离心力量训练能显著提高纵跳成绩。陈 明辉的训练实验表明:离心力量训练与向心力量训练相比较,对快速力量的 提高作用更加明显曹乳胡雪春瞿采用了 “超负荷训练法”,通过3个月下肢 爆发力训练实验,证明了采用“超负荷训练法”进行快速力量训练是可行的, 较常规负荷能更为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绝对力量和爆发力。这些方法是快速 力量训练中的一些非常规方法,是对快速力量训练方法的有益补充,取得了 很好的训练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验证与推广。
综上所述:快速力量训练的方法很多,更多的是从一般训练意义上分析 和解决快速力量的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日益受到重视,训练过程中选择什么 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应首先根据专项需要以及快速力量的类型来确定。如 跑跳项目,超等长收缩的下肢反应力量练习、跳深、跳深跳远等练习广泛地 得到应用。强调从更深层的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特征分析和筛选专项训练手段 和方法的科学性,应该是快速力量训练方法手段发展的趋势。刘述芝匚知的研 究认为传统“跳深跳远运动”不宜作为跳远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这也 向我们很多传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不同的训练方法适用范围不 同,也显示出不同的优劣特征,结合专项特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方法, 是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战略基础。伏育平匚迎指出为了提高肌肉爆发力,应加 强运动训练的规范性,使发展肌肉爆发力训练的动作正确、合理、协调。有 研究认为,快速力量的发展过程中同时重视技术发展与力量增长,有效提高 协调性,对快速力量的发展有很大意义助。结合技术训练与协调性的力量 训练更能体现其专项化特征,提高训练的效益。

(-)快速力量训练负荷的确定
负荷的确定是力量训练的核心,力量训练中的负荷涉及很多变量,如负 荷量、强度、间歇时间、完成动作的速度等,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 到力量训练效果。下面重点对负荷强度的确定进行探讨。
当前确定负荷强度的方法有多种。最大力量的百分数法,以肌肉能够克 服最大负荷重量的百分比来确定发展力量素质的负荷重量。一般认为快速力 量的负荷强度采用最大负荷重量的60%〜75%。RM法(Repetition Maximum) 指在疲劳之前,能够完成预先确定的重复次数所对应的最大负荷重量。 一般认为,发展快速力量采用的负荷强度为10〜15RMW。最大等长力量 MVC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作为评价快速力量负荷的单位也在 实践中有广泛应用,田石榴的研究表明负重超等长力量训练,安排30%的 MVC负荷强度进行训练可有效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以」。
- 快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的一般范围
对于快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的范围,众说纷纭。B. H.普拉托诺夫圈】认 为以最大重量的40%〜70%进行负重练习(快速半蹲起、负重跳)可提高快 速力量。以最大力量的20%〜80%进行力量训练,力量增长靠神经系统募集 更多的运动单位来实现,改善了肌肉的协调性。改进肌肉协调的负荷结构应 是最大力量的40%〜60%强度,强调应以等频率完成动作®3。发展快速力量 负荷强度的变化区间很大,从30%〜100%都可,各种克服自身体重的跳跃练 习也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口幻。
确定快速力量负荷强度出现如此大的范围,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在没有 明确专项所需快速力量特征前提下,对快速力量负荷强度设计存在着很大的 盲目性。究竟是以力量为主,还是侧重速度增长,还是二者兼顾?在所有的 快速力量项目中寻求一个适应性非常强的负荷强度是不现实的。其次在确定 负荷强度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在未表明专项快速力量特征及其专项前
提下,出现如此宽泛的负荷强度范围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负荷强度确定方 法来源于训练实践的总结,缺乏统计学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仅以负 荷重量作为唯一的负荷指标,缺乏对快速力量速度表现的分析,对于个体差 异和不同训练状态缺乏考虑,距离精细确定负荷强度尚有一定距离"门。
- 最大功率法负荷强度的确定
负重重量和动作速度是训练中实现功率最大化的两个基本要素。理论上 认为,最大功率只是在负重与速度两者数值处于最理想结合时才出现®七外 加负重实际上是力一速度关系的自变量,最大功率训练的关键点是找出训练 负重的理想范围,但是制订完整的力量训练计划,其他负荷变量重复次数、 组数、组间间隔时间、训练频度等对训练效果的影响,也应有清楚的认识。
比较不同负重重量下练习动作的最大输出功率,确定最大功率训练的理 想负重范围,在不同研究中,产生最大功率的负重重量差异比较大。ACSM 总结认为,可以使用一次最大重复重量(1RM)的30%〜60%做为产生最大 功率的负重重量,ACSM对该负重范围进一步做出了练习部位的划分,认为 下肢练习可采用0〜60%lRM,而上肢练习可采用30%〜60%lRM逐,弱。
运动中动用的不同肌群,肌肉工作的不同收缩形式,乃至练习者个人的 训练状态等因素都可能使训练中最大功率产生的适宜负重发生变化,因此提 出对所有练习者都采用30%lRM负荷进行训练的做法是比较片面的。建议进 行动力性抗阻训练时,对最大功率进行连续监控并及时调整其负重顷严力 在训练实践中,借助爱捷录像分析系统,找到最佳杠铃负荷的大小,运动员 在不同负荷下膝关节伸展所用时间存在拐点,为选择速度力量负荷强度提供 了理论依据「知。
- 快速力量训练中的速度控制问题
(1)快速力量训练控速的实验研究
在快速力量训练中,采用爆发式用力,有其生理基础和训练学方面的考 虑。一方面采用肌电图获得的研究结果显示,爆发式运动可能动员更多的快 收缩运动单位参与训练「她。另一方面,对速度要求也是不同专项力量与速度 不同结合形式的表现。最大功率训练的最高练习动作速度均是以练习者个人 主观最大努力为保证
最大功率训练强调动作速度。Mun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6〜8RM相 同的负荷下,高速度(约140°/s)的屈肘练习比低速度(约50°/s)的屈肘练 习能够获得更显著的力量增加,表明抗阻练习的动作速度对训练效果确有影 响3幻。快速力量训练中,陈松、马启伟较早的进行了动作速度定量控制的实 验研究,借助三维测力台等生物力学技术,在向心负重训练中,进行发展肌 肉速度力量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控制快速力量中的动作速度,以个人 负荷重量一速度曲线与优秀运动员模型对照,来制定快速力量训练的负荷重 量和速度负荷,从而实现了动作速度定量调控口幻,也取得了不错的训练效果。
林德华匚叫选择不同的重量负荷和不同重量的投掷器械作为力量训练中对 动作速度控制的主要手段,就动作速度的定量控制对发展女子铁饼运动员快 速力量的训练效果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快速力量增长明显优于 对照组。最大功率训练为了获得理想速度而使负重重量有所减少,这有可能 成为其与大负重训练的效果差别不显著的原因。最大功率法在爆发性用力的 运动项目中,可以单独作为增强运动能力的力量训练手段,或者与最大力量 训练法结合应用。
以上对动作速度的控制实际上还是以负荷量的变换为先导,在快速力量 训练中实现主动与定量,除利用等速力量训练装置进行训练外,尚无其他办 法。但等速力量训练与实际动作速度相差太远,而不能反映专项特征,存在 一定缺陷。速度在训练学中的控制也仅限于此,力量训练过程的监控更多是 借助相关仪器得以实现箪'赋。
(2)不同完成速度的组合训练
俄罗斯研究表明,将慢速、中等速度和快速不同的速度练习相结合,可 以避免肌肉维度发展缓慢和过早达到峰值的完全适应,有效提高快速力量训 练的效果或肌。深蹲与快速的力量练习相结合,比只做深蹲或快速的力量练 习提高爆发力的训练效果要好,究其原因可能深蹲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之间 的高度相关,但从发力速度讲,这种组合对肌肉刺激更为深入颤J。阚福林围7 认为:组合训练方法的目的为获得最佳整体效应。虽然获得了更多的整体训 练效益,但是分析各种训练方法的贡献度以及训练效益的相关程度变得更困难。
- 快速力量训练重复次数和组数的控制
发展快速力量负荷次数和组数的确定,一般以不降低练习速度为原则。 练习组数应以不降速及不减少重复次数为原则,组数也不宜安排过多。由于 快速力量练习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要求很高,因此练习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 长,通常在15〜20分钟之间。
为寻求快速力量训练中的功率最大化,负重为60%lRM以下,基本达到 了共识。有研究表明,负重重量与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负重从1RM开始,
第二章文献综述 每减少2 5%,最大重复次数就能增加一次口购,以此计算,按照60%lRM, 能够完成16次左右的练习。现阶段一般规定为重复12次以下,因为训练过 程中动作速度与负荷量控制,疲劳的产生,势必影响最大功率。训练组数与 快速力量增长的相关实验研究未见报道,一般认为负重快速力量训练的一般 组数重复次数规定负重一般5~10次每组,3〜6组口句。
- 快速力量训练组间间歇
快速力量训练的开始以磷酸元系统供能,训练时组间间歇应该尽可能满 足磷酸肌酸的补充,理论上这个过程需要4分钟。如果磷酸肌酸不能完全恢 复,供能系统将会向混合供能转移,这将导致氢离子的堆积,进而破坏其他 离子浓度梯度,出现细胞内的PH值下降,造成最大向心收缩力量和最大收 缩速度的下降口进而影响运动员的爆发力的表现。
Abdessemed et al口。电选取了 10名无训练经验的受试者进行了实验,训练 安排10组、每组完成6次卧推,强度为最大70%lRM,组间间歇时间分别安 排1分钟、3分钟、5分钟。在每次重复动作时都对力量和杠铃移动距离及每 次试举的功率进行测算,同时测量每次间歇后的血乳酸值。结果显示:安排3 〜5分钟间歇,上述指标没有明显变化,血乳酸也没有从基线起发生明显变 化。与之相反,安排1分钟的间歇,却导致了明显的功率下降和血乳酸升高。 说明1分钟的间歇不足以保证磷酸肌酸完全恢复,并强调血乳酸显著上升表 明了供能方式向混合供能方式转移,所以我们认为在爆发力训练过程中,组 间间歇3~5分钟能够保证维持重复练习的各组力量和功率。
PINCIVERO, D. 对运动员在卧推练习过程中,爆发力和肌肉血乳
酸的恢复情况进行了比较。受试者进行10组最大能力重复训练,强度为70% 1RM,组间间歇时间分别安排为1分钟、3分钟、5分钟。结果显示从第1组 到第10组,间歇3分钟的实验组功率下降了 4%,间歇5分钟的实验组下降 T 5%,可见输出功率总体下降不明显,而1分钟间歇组却显示功率下降了 27%。研究结果说明了间歇1分钟的实验组功率下降与血乳酸的升高高度相 关,血乳酸从0.64增长到了 0.99,认为,组间安排1分钟间歇不足以缓冲乳 酸增加带来的疲劳。以上研究表明,当进行最大努力中高强度的爆发力训练 时,相邻两组之间,3分钟的间歇就可满足恢复的要求其研究的局限 性在于评估只是限于自由重量的卧推训练,在运动实践中推广可能会遇到障 碍。建议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在放在不同间歇时间对站立姿势下力量训练上、 下肢功率变化的影响,从而拓展其适用范围。
国内学者认为,增加肌肉爆发力的训练,一般安排2-3分钟的间 歇藐*国外的学者建议安排2〜5分钟的组间间歇,认为这样有利于神 经获得较好的恢复,并保持练习动作的运动力学特征的一致性口°曲海。从神经 兴奋性恢复角度分析,国内学者建议的组间间歇时间更为合理,但相对而言 缺乏实验性研究的支持,其指导意义会打折扣。
四、 快速力量与其他各力量素质的相互关系分析
对于力量素质之间的关系,已有很多定性的研究Emm,”网、郑捻军研究 表明: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72,呈高度相关,两者之间的 关系可以概括为: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础,二者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这为快速力量训练中提高最大力量有效促进快速力量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Schmidtbleicher, Gollhofer,郑念军口词也研究了快速力量与反应力量的关 系,快速力量与反应力量的相关系数为0.09,相关系数较低,这说明两者依 存关系不明显,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刘述芝匚幌的研究结论相似,但大量 的实验证明了超等长收缩训练是提高快速力量的有效手段
[51~
54],在理论与实 践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快速力量能力与力量耐力的相关系数为一0.39,呈中 度相关,而快速力量与力量耐力间的负相关表明,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 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在对运动员体能要求非常全面的竞技项目中,同时存 在对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双重要求,这在训练中无疑是一巨大挑战。有一 些相关实验研究进行了验证,但如何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还是很难的。诸如速 度力量耐力等复合概念出现,不是通过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单一的训练方 法所决定的,必须是集速度力量、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三者于一身的复合式 训练方法。上述速度力量耐力一般将其归为力量耐力的下位概念顷句,进一步 细化力量的分类,无疑给把握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特征,合理安排与之适应的 负荷带来很大帮助,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运动训练中监测是不同训练负荷安 排的基础,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给实验研究和训练实践带来了挑战。
浏览9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