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最大力量峰值对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的影响
下肢蹬地力量的传递过程是人体力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研究中下肢 蹬伸虽未直接参与伸臂击打,从力量传递角度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为最后出 拳击打,提供了起动力量和支撑。回归分析显示前手直拳前腿最大力量峰值 与击打效果之间均存在明显直线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前手直拳的前脚,所 有后手拳的前、后脚,蹬地最大力量峰值与出拳速度均存在明显的直线关系。 说明积极蹬地发力阶段,提高前手直拳前脚、以及后手拳双脚快速蹬伸的最 大力量对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均具有积极影响。
TJWALILKO口叫研究表明,重量级拳击运动员的下肢绝对力量大于轻量 级运动员,而击打力量明显大于轻量级运动员,出拳速度高于轻量级运动员, 下肢绝对力量与击打力量、出拳速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下肢绝对力量对击 打力量、出拳速度具有显著影响,击打力量的提高势必会提高击打效果。但 该研究所涉及的力量素质是属于一般力量的范畴,与本研究中专项力量存在 区别,且并未涉及发力速度与击打力量的关系。Elliott*幻研究表明,棒球球 速较快的投手在前脚着地时,其轴心脚水平推力值远大于球速慢的投手,而 球速主要取决于出手速度。出手速度是快速发力的外在表现。该研究也说明 了提高专项下肢蹬地力量对上肢快速发力具有积极影响。铅球同属快速力量 项目,相关动力学研究表明,最后发力阶段,铅球下肢蹬伸的最大力量与投 掷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口扣。虽然在动作形式上铅球与拳击存在差别,且铅球需 克服较大的器械重量,但从基本发力原理分析,上述研究均体现出全身爆发 式用力,下肢专项力量与上肢快速发力间具有显著关联性的共同特征,故可 以认为,提高拳击下肢蹬伸专项力量对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具有积极影响。 本研究结果并非简单说明采用大幅度提高蹬地力量来提高击打效果和出拳速 度。拳击技术要求下肢爆发式的快速蹬地发力,并在很短的距离内控制重心, 击打结束后重心不超过前脚,随即快速收拳,以便衔接后续攻防技术口⑵。为 避免重心的过分前移,发力时间要求非常短,不能进行全力的蹬伸。因此保 证专项技术结构前提下,提高拳击下肢专项力量最大值对提升击打效果和出 拳速度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力到达力量峰值的时间对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的影响
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是力量性质评价的重要指标,高水平快速力量 表现为更大的发力力量和更短的发力时间口妇。下肢蹬地发力的时间对上肢出 拳速度的影响是在时间维度上探讨二者的关系。
陈舒同等人口助研究表明,上肢和下肢运动时表现出很高的正相关,即个 体上、下肢完成动作的时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前手直 拳的前脚及所有后手拳技术后脚,发力到达最大峰值的时间与击打效果和出 拳速度均呈二次函数关系。根据动量定理公式mv=Ft推导可得v=Ft/m,而 F = at,可得到速度v与发力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v =at7mo从力学原理分 析,速度v与发力时间t之间为二次函数关系,本研究结果所得到的发力时间 与击打效果间的二次函数也遵循了基本力学规律。
从拟合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曲线的前段,随着发力时间的增加, 前手直拳的击打效果以及其他击打技术的出拳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即在一定 范围内,蹬地发力时长与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成负相关。分析其原因在于, 测试结果显示,高水平专项快速力量表现为更大最大力量峰值和更短的发力 时间,水平较低的快速力量表现为较小的最大力量峰值和较长的发力时间, 曲线显示特征基本遵循这一规律。
根据曲线极值计算结果,从发力到达最大峰值时间与击打效果的关系分 析,前手直拳前脚二次函数曲线极值(曲线最小值)为x=0. 117, y=2. 843, 说明当前腿发力时长为117ms时,击打效果降到最低点2. 843,随后击打效 果会随着蹬地发力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从该指标与出拳速度的关系分析,当 前脚发力达到峰值的时间为206ms时,出拳速度出现最小值,5. 681m/s,后 脚发力达到峰值的时间为195ms时,出拳速度出现最小值,为5. 620m/s。极 值之后,出拳速度、击打效果会随着蹬地发力时间的增加而提高趋势,该现 象出现在运动级别较低的运动员中,同样的函数曲线变化趋势出现在所有后 手拳技术中,说明无论是前手拳技术还是后手拳技术,下肢蹬地发力到达最 大峰值的时间与出拳速度均存在二次函数曲线关系。前手直拳前脚发力到达 最大峰值的时间与击打效果存在二次函数曲线关系。
从理论上讲,积极蹬地发力阶段,极值所对应的发力时长明显长于均值, 说明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较长的发力时间促进了出拳速度或者是极大效果 的增加,但此现象并不符合拳击技术快速击打的要求。该现象出现在运动级 别较低的运动员中。分析其原因,本文在关于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部 分中的研究结果表明,下肢发力起动力量特征明显,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前 脚的发力到达最大力量峰值时间均值为84ms,在水平较低运动员中出现过长 的蹬地发力时间虽能够促进击打效果现象,并不符合前手直拳专项技术快速 击打的需要,过长的动作时间会造成延误战机。
短跑以摆臂动作带动下肢频率,也说明上下肢动作速度的相关性。提高 发力速度是加快动作速度的基础,上述观点从上、下肢运动速度的关系和协 调角度,为上肢快速发力和下肢快速蹬伸发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一定范围内,缩短下肢发力时间有益于上肢动作速度的增加, 进而对击打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并非简单说明减少发力时间便可提 升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快速力量发力的最大力量与发力时间并非两个孤立 的因素,保证力量的前提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峰值才能体现较高 快速力量水平,以长时间充分发力蹬伸来提高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不是拳 击专项技术所需要的发力特征。
(四)快速力量指数对击打效果及出拳速度的影响
快速力量指数等于力量除以发力时间,是快速力量发力速度的评价指 标口句。高水平快速力量表现为较高的快速力量指数,即更高发力速度。在本 研究中是发力最大力量峰值与到达最大力量峰值时间的衍生数据。快速力量 指数在CMJ、DJ快速力量评价中应用较多口两。
华宇澄等口E研究表明,拳击击打与目标接触过程中作用时间指标变化很 小,快速力量指数与击打的最大力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根据动量定量 可知,在作用时间和参加击打的身体质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出拳速度是决 定击打力量的主要因素,由此可判断上肢快速力量指数与出拳速度具有明显 关联。张春合等匚就研究结果表明,跳高运动员起跳瞬间快速力量指数与离地 速度间相关系数达到0. 965,呈显著正相关性,跳高起跳速度主要来源于下肢 的快速蹬伸发力。上述研究与本研究区别在于,其研究对象均为发力环节对 自身动作速度的影响,拳击下肢蹬伸发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上肢的伸臂击打, 而是与躯干扭转和伸臂击打共同协调发力。但二者显示出了相类似的规律,
即发力速度均对动作速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前手直拳前脚蹬地快速力量指数与击打效果,前手直 拳前脚和后手拳技术的双脚脚蹬地发力快速力量指数与出拳速度直线拟合程 度最高,二者存在及其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下肢蹬地的发力速度也是影响出 拳速度和击打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提示,提高积极蹬地发力阶段下肢 快速力量指数即提高出拳击打技术下肢专项发力速度能够促进出拳速度的增 加和击打效果的提高。
(五)快速力量参数中影响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前手直拳前腿蹬地最大力量峰值和快速力量指数与击 打效果、出拳速度之间呈线性关系,而所有的后手拳技术双腿蹬地最大力量 峰值和快速力量指数与出拳速度均呈线性关系。表明蹬地最大力量峰值和快 速力量指数是影响击打效果及出拳速度的主导因素。快速力量指数是衍生数 据,与最大力量峰值与发力时长均存在关联。
从研究结果总体分析,蹬地最大力量峰值和快速力量指数对出拳速度和 击打效果影响更为明显,因此认为提高前手直拳专项蹬地最大力量和发力速 度对于提升击打的效果和出拳速度具有重要意义,而所有后手拳双脚蹬地在 最大力量和发力速度对于出拳速度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运动素质转移原理,动力性力量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可以转换为速度 素质的提高,力量发展水平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口方。拳击击打包括下肢 蹬伸、躯干扭转和伸臂击打三个环节。V 1 Filimonov通过对拳击运动员躯干 转矩、单臂速度进行计算,确定下肢蹬伸对击打效果的贡献度约3& 65%,手 臂贡献度为24. 05%,躯干贡献度为37. 3。%口风*上述三个环节中,下肢蹬 伸对击打效果的贡献度最大,说明了下肢综合发力效益对击打效果产生很大 的影响。而本研究从相关性角度论证了前、后腿专项技术背景下发力大小以 及发力速度对击打效果及出拳速度的影响。快速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的函 数*6,1",拳击高水平下肢专项快速力量是技术保障前提下蹬地力量与发力速 度完美结合的体现。
第四节小结
- 前手直拳击打,下肢蹬地发力起动力量特征明显,后手直拳击打,下 肢蹬地表现为爆发力特征。
- 前手直拳前脚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均具有显著影响。后手 直拳、后手勾拳和后手摆拳击打,双脚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均具有显著影响。
- 提高前手直拳前脚和后手拳技术双脚积极蹬地发力阶段的蹬地最大力 量有助于提升出拳速度。
- 一定范围内,缩短前手直拳前脚和后手拳技术双脚积极蹬地发力阶段 发力时间有助于提升出拳速度。
- 提高前手直拳前脚和后手拳技术双脚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发力速度有助 于提升出拳速度。
- 提高前手直拳前脚积极蹬地发力阶段蹬地最大力量,一定范围内,缩 短发力时间,提高发力速度有助于提高击打效果。
- 拳击下肢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的影响与肢体快速发力对自身动作速度 的影响显示出趋于一致的规律。
第四章 研究(二)拳击专项力量训练辅助器械及
监控系统的研制
第一节 弓I言
体育器材是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专项性训练器材主要应 用于某些竞技项目中,用以专门提高运动员某项或者某类专项所需要的运动 素质或者体能,较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如前苏联的旋转木马,高台海 绵,活动平衡架,蹦床等辅助器材就属于典型的专项性器材。
抗阻训练是力量训练的主要形式,力量训练中提供阻力的形式也有很多 种,如重块、弹力带、水、油压、气压等形式,重力式力量训练器械是训练 器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设计思想是利用钢 丝以及滑轮来改变重块阻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形式组合的重块 式练习器口境。采用重力式力量训练器械进行训练,肌肉运动的速度不同,训 练效果也会产生差异。力量曲线形式反映了用力的技术特征,力量练习过程 中,肌肉拉起质量为m的重物时,其移动速度变化趋势为从零增加到最大值, 随后逐步减小,而物体的加速度也是从零增加,再减小,与速度变化趋势相 近。在这一过程中,肌肉发力为F=m (g + a),而不是负荷的重量mg". 考虑负荷重量、完成动作速度的不同特征,为了使肌肉获得最大的功率输出、 发展速度力量,应重点考虑负重和发力速度的组合。
对运动员力量水平的检测、分析以及评定是当今力量训练中的重要内容。 科学诊断为力量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传统力量训练一般缺乏专门的测试装 置和方法,不能准确测试和评价抗阻力量练习中阻力(例如杠铃)以及运动 速度。一般教练员往往习惯于将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作为评定力量水 平的标准,运动员力量水平的高低一般是指最大力量的变化。然而,众多观 点认为大部分运动项目肌肉收缩速度对专项成绩的影响比收缩力量更大。当 前力量测试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表现为重视对肌肉收缩速度的检测,从重量 和肌肉收缩速度两个方面综合评价运动员的力量水平口瓯七
力量训练采用数字装置显示实时状态,对训练结果进行量化分析、记录、 积累、总结分析,上述功能的实现,对训练效率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对 历史数据的分析,能够为训练强度评价提供科学参考,体现了数字化智能化 特征。基于上述考虑,在对拳击专项力量训练器械开发拟以重块为阻力来源, 并研发相应的数字装置和软件,组成一套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
- 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目的在于研发专门应用于拳击下肢、躯干专项力量训练的器械, 为拳击专业运动员科学化力量训练提供新的训练平台,为训练实践提供服务。
- 研发器械功能的确定
根据本研究前期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前期调研及访谈,认为提高拳击运 动员下肢和躯干的专项力量对于提高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将 要研发器械的主要功能确定为提高下肢蹬伸和躯干扭转的专项力量,并研发 相应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实现实时反馈、储存和后期分析、长期跟踪等功 能,增加力量训练的系统性。
第二节器械硬件部分
一、力量训练器的设计论证
对多年国家拳击队高级教练、健身器械研发的机械工程师,上海体院运 动技能中心生物力学专家,就一些专项力量训练开发的关键性技术、前沿观 点、器械开发的整体思路等问题进行了访谈,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 议,在此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初步形成了器械研发的思路。
本器械研发涉及拳击下肢、躯干专项力量训练的训练器械和训练监控。 设计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系统,用于拳击运动员进行下肢蹬伸和躯干扭转的 专项力量训练。由重块阻力部分,连接双肩的可调长度钢丝绳、固定于运动 员躯干的紧身装置、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软件组成。以不同重量的重块 提供可变阻力、变换挂钩的个数实现连接两肩钢丝长度可调以满足不同运动 员的需要,固定于人体从双肩肩峰位置与拉力钢丝绳相连的紧身固定装置, 贴身、牢固、抗拉、可调大小。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软件能够实现 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力量、加速度、位移、功率输出等参数的实
时监控和进行后期分析,结构稳固,使用安全。
二、背景技术及设计思路
(一) 背景技术
- 拳击专项力量理论研究表明,出拳击打是全身发力的多关节复合运动, 下肢蹬伸,躯干扭转对打击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伸臂击打三个环节的用力, 且下肢蹬伸和躯干扭转对击打效果的贡献率高于70%,因此增加拳击运动员 下肢蹬伸和躯干扭转的专项力量是有效提高击打效果的基础。专项力量训练 方式应尽量与出拳技术的动作路线、幅度相近似。抗阻力量训练是一种传统 而非常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法,以抗阻力量训练原理和拳击专项技术训练形式 为基础,能够实现拳击运动员下肢蹬伸与躯干扭转专项力量的训练器械研究 十分必要。国内专利检索,增加拳击运动员下肢、躯干专项力量相关的训练 器械专利发明未见登记。
- 一般用于转体力量训练的器械,以重块为阻力源,通过滑轮、钢丝绳 连接,但练习时都是以坐姿完成,对下肢蹬伸力量的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 传统的弹力带或者是弹簧所提供的是典型的渐增阻力,这种阻力形式 对于爆发力训练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不利于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发展, 在专业拳击运动员训练实践中,该类训练方法正被逐渐摒弃,一般练习弹力 带是置于腰间,牵拉的力臂较短,对腰腹肌练习效果较差。
- 一般用于拉力训练的器械,支架外展太宽,在拉力训练过程中,因拉 力角度过大,不能很好地控制既定的训练强度,且一般仅限于手持握形式的 练习,与拳击专项力量训练联系不紧密。
- 拳击专项力量是以起动力量、爆发力为主要特征。起动力量训练需要 以最大力量的30%〜50%负荷强度进行训练,最大功率训练是有效提高爆发 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将其应用于拳击下肢蹬伸和躯干扭转专项力量训练尚未 相关研究报道发表。该种方法对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训练动作速度、力量负荷、 功率输出的综合监控是爆发力训练的基础,而最大功率的测试需要专门设计 的软件系统支持,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监控系统软件与训练器械结合,是实现 运动员训练的个性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基础,拳击相关的力量训练器械在 训练监控方面没有实现这一功能。
(二) 总体设计思路
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由固定架、紧身固定装置、连接紧身固定
第四章研究U)拳击专项力量训练辅助器械及监控系统的研制 装置与重块阻力系统的两根钢丝绳、重块阻力系统(重块、重块插棍、滑轮 传动系统、钢丝绳、高度可调卡口、拉力转向器)、传感器固定底座、固定于 其上的两个拉线位移传感器、分别与两个传感器连接的高速数据缓存、连接 高速缓存与计算机的数据线、计算机组成。
- 将固定架设计为平行,宽度根据人体测量学原理和拳击运动员身高数 据统计数据计算得到。并结合拉力转向装置实现平行拉动。采用两组各14片 相同重量的重块提供阻力,滑轮传动系统通过滑轮组将重块与拉力绳连接, 通过调整插棍的位置,实现了阻力可调。
- 设计了可方便穿、卸的运动员躯干紧身固定装置,可根据运动员的身 材,调整皮带卡扣,能够牢固固定于运动负躯干上。左右两肩肩峰位置各连 接拉环有前、后拉环,运动员左、右肩部与拉力钢丝绳连接,再通过滑轮组 与重块连接。运动员在进行出拳练习时,通过调整运动员练习的方向(面向 器械练习,连接左右两个前拉环,背对器械练习,连接两个左右后拉环)在 肩部实现了向后阻力抗阻训练,而反向练习时实现了重块对出拳技术动作的 加速。
- 两条拉力钢丝绳,一端与紧身固定装置肩部的拉环连接,一端与阻力 系统钢丝绳的拉环相连接。两条拉力钢丝绳长度不同,通过调整连接后手拳 同侧肩拉绳上挂钩的个数,实现调整拉绳长度,适应不同运动员准备姿势状 态两肩不同的纵向距离。
- 配合本器械,另行研发了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该系统由两 个拉线位移传感器,固定在与固定架相连接的传感器固定底座上,拉线一端 连接在杠铃片插棍上,传感器与数据缓存,通过数据线与电脑连接,配合专 门设计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监控系统软件。训练监控系统软件对训练过程中 运动员输出功率、动作速度、负荷变化进行及时反馈,达到了实时监测的功 能,以及长期训练不同阶段运动员自身专项力量成绩的对比,不同运动员之 间的对比研究。并可对长期力量训练进行跟踪分析,为教练员制定和调整训 练计划提供参考。
监控数据采集,完成数据采集参数设置,要求受试者听到开始口令后, 按照采集数据设置的拳种,尽全力以个人最快的速度完成技术击打,并快速 回收动作。此时计算机通过位移传感器,高速缓存,数据线连接电脑处理 数据。

三、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4 — 1、4—2、4-3,阻力系统由左右两组14片6公斤标准重块 (1-1),通过调节重块插棍(1-2)在重块组不同的插孔位置实现单侧0〜42公 斤阻力可调。单侧均通过一个动滑轮,和5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以及连接
第四章研究U)拳击专项力量训练辅助器械及监控系统的研制 钢丝绳组成(1-3),拉动重块的连接钢丝绳一端固定在高度可调卡口上,依 次绕过滑轮后从转向装置内滑轮穿出,再与两根牵拉钢丝绳(3-3和3-2)相 连接,高度可调卡座(1-4)可上下移动位置,通过上面的弹簧插棍固定在不 同高度的插孔里,满足不同身高运动员的需要,拉力转向装置(1-5),与高 度可调卡座连为一体,可围绕固定竖直的转轴实现在180度范围内的转动, 实现满足不同肩宽的运动员需要。
固定架为左右两侧相同结构异型扁钢管支架(2-1),后面用两根异型钢 管连接钢管(2-2),下面有传感器固定底座(2-3),与固定架底部利用螺栓相 连,上有四个打孔,传感器底面螺孔与之相对,可利用M5螺栓将两个传感 器固定在上面。
紧身固定装置和牵拉钢丝绳,用于实现练习者肩峰前后两个方向能够与 阻力系统通过拉力钢丝绳相连接。主要包括左、右肩部的前、后两个固定拉 环(3-1),通过挂钩(3-2)和拉力钢丝绳相连,两根钢丝绳长度不同,左侧 长2米,右侧长1.7米,右侧钢丝绳(3-3)连接6个挂钩,挂钩连接数目根 据运动员准备姿势时左、右肩的前后距离来调整,两侧钢丝绳可以互换满足 左势拳击运动员的要求。
胸部的前卡扣(3-4),裆部围绕两腿各有一个卡扣(3-5)可方便打开和 闭锁,方便运动员穿、卸紧身固定装置,另外左右肩带、裆部连接带、侧连 接固定带上都有可调长短的皮带卡(3-6),满足适应不同体型的运动员。
参见图4 — 1、4-3.监控系统由两个拉线位移传感器(4-1)、连接线(4- 2)、高速缓存(4-3)、数据线(4-4)、电源(4-5)、电脑(内置监控系统软 件)(4-6)组成。两个传感器分别用螺栓固定在传感器固定底座(2-3)上, 拉线与杠铃片插棍中心点上的螺丝垂直,并固定在上面,跟随练习重块组同 步上下移动。传感器接收到的位移信号经高速缓存传入计算机,通过拳击专 项力量训练系统软件的处理实现训练过程某些参数的实时监控和后期分析 处理。
四、力量训练器械的出厂验证及标定
拳击专项力量训练器械的硬件部分由河北威尔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加工 制造。产品方便安装,对场地要求不高,该器械框架采用的是扁钢管焊接技 术,其他配件多通过螺栓进行紧固,所用的原料均达到国家标准,安全性好。
验证主要指标:
配重片,支架宽度;支撑滑轮主支架圆孔的直径、高度调节的范围;紧
身装置牢固程度;终端拉环材料及其机械强度;钢索抗拉力强度,所能承受 的最大拉力等。
对训练器械零部件标准进行测量。具体方法:采用钢圈尺测量,孔距尺 寸用游标卡尺测量,重块与标准铁进行对比,由厂家工程师与技术监督部门 相关工作人员完成验证。
标定结果显示:器械误差属于正常范围(国际标准,上差千分之一,下 差万分之五),系统的误差基本可以忽略。
第三节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数据采集系统
—■、系统组成
本研究研发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以下的几个部分构成,拉线传感器、 数据线、高速缓存、计算机、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监控系统1. 0软件几部分 组成。
系统主要硬件规格参数
本系统选择的位移传感器是山东济南柏林L100系列,位移测量精度为< 士1,输出信号电压范围为±5V,满足系统测试需要。
数据采集卡将信号进行调理、取样保存,然后进行模数转换,再通过数 据接口,输送到数据总线。使用山东济南柏林PCI8360A系列数据采集卡, 采样频率100Hz
o二、软件设计特点
该软件基于.net平台,用C#语言作为编程开发语言,系统包括两部分, 即实时采集数据、显示,以及对历史测试数据的分析系统。结合拉线位移传 感器,实现了拳击训练过程中数据的实时采集。本软件借助拉线位移传感器, 将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数据通过串口实时地传送给计算机,然后由该软件完 成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实时曲线的绘制,具备了存储、显示和对存储的数据 进行后期处理.再综合分析等功能,对运动员长期训练过程中负荷强度动态 变化进行监控,达到了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定量化、实时化和图像化,具有 较强的应用价值。
该软件包含了信息管理系统的传统功能,比如修改用户密码、添加用户 等。同时结合实际应用领域,开发了在拳击训练方面的特殊应用,包括实时 数据的采集、实时曲线的绘制、同一个运动员训练数据的比较、不同运动员
之间数据的比较以及将数据导出到Excel进行进一步处理等等。
三、软件结构说明

四、软件使用及主要功能

1初始界面(登录后看到的界面)。
2用户管理界面。

- 1以普通用户的身份登录系统以 后,会出现如下界面。以普通用户登 录以后,用户可以进行修改登录密码 或者退出系统操作,但不能进行添加 用户和删除用户操作。
- 2 修改密码界面。在“旧密码” 后面的文本框中输入当前的登录密 码,在“新密码”后面的文本框中输 入新设定的密码,在“确认密码”后 面的文本框中再次输入新设定的密 码。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密码修 改完成。如果点击“取消”按钮,则 直接退出该界面,不会修改当前密码。

- 3以ad**大用户名登录系统以 后,会出现此界面。此时可以进行添 加用户、删除用户和退出系统操作, 但不能进行修改密码操作。

- 4 添加用户界面。在“用户名” 后面的文本框中输入新用户的用户 名,在“密码”后面的文本框中输入 要给该新用户设置的密码,在“确认 密码”后面的文本框中再次输入新设 定的密码。然后点击“确定”按钮, 密码添加用户完成。如果点击“取 消”按钮,则直接退出该界面,不会 添加用户。

4 1运动员基本信息采集界面。在该界 4 2训练方式设置初始界面。
面中填写相关信息,然后点击“确定” 按钮,完成运动员的基本信息的设置。
点击“取消”按钮直接退出该设置界面
第四节创新价值和应用前景
一、创新价值
本研究研发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在国内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研
发和应用领域开辟了新空间。区别于以往拳击力量训练多采用一般力量训练 方法和方式进行,相对而言对多关节专项力量训练不够,该器械对于不同技 术躯干和下肢的专项快速力量训练科学化训练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从负荷 重量和动作速度两个方面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能够准确判断运动员在快速 力量训练中动作速度和抗阻重量的变化情况,对平均功率、最大即时功率输 出、移动的距离、平均动作速度、即时最大速度等参数的输出及相应曲线, 能够帮助教练员准确判断运动的训练状态及技术应用情况,从横向角度可以 比较不同时段、不同运动员专项训练情况,而从纵向角度对运动员不同阶段 训练情况,成绩的对比,增加了专项力量训练的系统性。研发的拳击专项力 量训练与监控系统1. 0取得了软件著作权,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490190;拳 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号:ZL 2012 2 0457045. 8。
二、应用前景
在竞技项目普遍重视专项力量训练的大背景下,拳击专项化力量训练对 相应器械的使用和开发提出了要求,本研究前期调研结果显示,包括国家队 在内的省级一二线拳击队使用的力量训练器械以一般抗阻力量训练的杠铃哑 铃,及在一般组合训练器械为主。拳击专项力量训练器械及监控系统的开发, 为高水平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平台,填补了相关领域 的空白。此外监控系统实现了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根据运动员训练状态 调整训练负荷,实现科学训练个体化,使拳击高水平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上能 更好、更快地接受先进的训练理念,提高专项力量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本器 械在批量生产后,可以大大降低制作成本,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
浏览1,5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