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曰盛老前辈年届花甲时,仍能随意自然的单腿独立朝天蹬,并能在快速挥 动着的七节鞭中蹬腿高举、用脚尖连续拨转七节鞭“罩顶”,可见其柔韧软功扎 实出众;同时,亦能将直径2尺半余、生铁铸成的“八人”大铁锅,用单手直臂 握住边缘后,一声喝呼,平端而起,马步端持数分钟,可谓硬功外力超群。当自 身偶染小疾时,只须独处一隅静心“打坐”,使内气运达周身调理一番,即通经 穴透脉络,疾除人安,可称内功深厚体用不凡。
孙曰盛对真诚友善、心正意直的交流者来访,皆以礼、义相待,顿顿好酒好饭, 临别还赠衣赠盘缠;对心怀叵测的邪恶无良之辈,必严责明理、制其就范而绝不 留情。一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身独战十多个手持棍棒、刀、鞭等,蓄意 来挑衅滋事的歹徒。只见他:手起人仰脚到人翻,跃高走低忽隐忽现,迅猛突变 连环进击,精神抖擞愈战愈勇。未几合,歹徒们折臂残腿心惊胆战地溃逃,观者 无不叫好称快,且争相传颂于街头巷尾。
大连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南来北往武林同道之间的相互接触。
因而,老前辈通过与外界频频切磋交流实践,自身又不断总结经验,反复验证深化, 久而久之使秘宗拳这一支脉的武技更加炉火纯青,理念更趋系统精确,同时也使 这支秘宗门人的声誉影响不断扩大,传习范围和习练人数也随之增加。百余年来,大连这个由小港码头发展成现今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的武术活动史中,孙 曰盛的秘宗拳是传播早、影响大、最为盛行的优秀传统拳种之一。
孙曰盛老前辈在大连含辛茹苦教拳二十七载,对当时大连的武林各门拳师武 友皆尊重相处,尤其对陆续来到东北的秘宗拳师弟及其门人,皆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他的鼎力奉献,使大连成了陆续来东北的秘宗门人的加油站,成了秘 宗拳东北传播者投奔依靠之“家”和交流研讨技艺的中心与实践基地。其真挚以 善待人的热诚仁德和技艺全面精湛超群的深厚功力,实在令人敬佩,不愧为这支 秘宗拳“闯关东”进入东北地区第一代人之大哥。
特别是在秘宗拳东北这一支脉的传承过程中,他对其技理与实践的不断汇集、 积累、丰富和发展,进而导向了自成体系的形成与确立;使秘宗拳东北派极为盛行, 后人数量大增,颇得当地及南来北往武林同道的赞誉。
所以,为秘宗拳奉献终生的、东北派的首代始传开拓者一~孙曰盛老前辈,祀早通六社拳宗秘曰一乃十旱八三九一堪称秘宗拳东北派“艺之宗师、德之揩模”,可谓“传拳一世,流芳千古,后人 敬仰,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获其真传的著名弟子有:陈子仪、王连兴、刘云超、赵凤亭、郭良宇、王克礼、 徐承宝、孙立仁、曲遵三、隋永信以及人称“铁锤三堂”的刘德堂、任福堂、丛德堂。
东北派的首代开拓者:
李树峰( 1883—1958),山东栖霞人。
苏明远之高足,“栖霞三愣”中排行为二。人称“二老师”。
李树山苏明远之高足,“栖霞三愣”中排行老大。人称“大 老师”。
李树生苏明远之高足,“栖霞三愣”中排行老三,人称“三 老师”。
亲兄弟三人均为秘宗拳这一支脉“闯关东”,成为东北 派的首代传播者,皆是导向形成秘宗拳东北派的开拓人。
在苏明远的弟子中,除了早就闯来大连的孙曰盛,1928 年前后,后号称“栖霞三愣”的李树山、李树峰和李树生三兄弟 还有德艺双馨进取不綴的周德玉、周德告等老前辈,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陆续“闯” 来东北,先依附于已在大连创业多年的孙曰盛老师兄,然后分别在大连、盖州、营口、 鞍山、沈阳、凤城、丹东等地传习秘宗拳。其后,他们还常回大连孙老师兄的拳 坊团聚,以各自经历的体用实践共同研讨、交流、汇集和升华,旨在进一步促进 秘宗拳这一支脉技艺的不断丰富完善和传承的不断拓展发扬;实实在在地奠定了 东北派形成的基础。
当年还在山东时,风华正茂的李树峰老前辈,就与同在一地的八卦掌名家宫 宝田和年轻的七星螳螂拳名家王传义结为忘年执友3他们三人经常是相逢就交流, 话落手起便即兴切磋,以“不打不成交”而互取所长。当时传有“秘宗、螳螂、 八卦不分家”之说。
来到大连以后,有一次,一伙来访者要与李树峰比武,在激烈险恶的交手中, 二老师拿出了他的绝活,几次把对手打倒在地。这时,对方却拿起刀、棍一起冲 了过来,面对抡棍舞刀穷凶极恶的团伙,他一鼓作气,接连又打倒了几个,一边 打一边被逼得只能向楼上退,等退到楼顶再也没有退路时,便展开身上穿的大褂, 从楼顶纵身跃下,只见他如鹰展翼轻灵落地,并立即追打正欲逃散的对手,对手 们惊得目瞪口呆。于是,当地观者便传开了,说“二愣子”李树峰不但秘宗拳功 夫厉害,而且还会“飞”,轻功非常了得啊。
二老师功深胆壮脾气火暴又一身愣劲,再饱经来“关东”闯荡的沧桑磨炼以后, 更可谓:拳械功法无不精湛,刚柔奇正起伏突变,眼随手走神形威严,来去凌厉 圆活自然。
李老前辈不论行拳还是交手,皆功纯自如,自有风度,奇出妙入,简约奏效, 绵里裹铁,沾手即有,干净利落,令人赞叹。老先生轻展奇步灵若狸猫,巧拿速
打手领脚到;明上暗下随机外发,里挤外滚抖放果断;靠身摔跌连贯紧凑,高低 突变来去自如;虚实曲直刚柔兼备,内力深厚贯远击透;劲达四梢变化奇妙,放 人迅猛浑身是手。他“上场不让人,出手不留情”,其应变自然、老道自如,充 分展示了秘宗拳丰富的技击实战技术,也充分显示出老先生的精纯的散手技击功力。
李老前辈在大连传习秘宗拳二十多年中,教出很多优秀弟子。其高徒有:原 庆春、林振生、林泽生、于德贤、林则瑞、张会存、黎竹河、于洪范、杨华清、 杜建德、林子远、姚忠才等。其弟子及再传人至今活跃在大连、沈阳、吉林和长 春等地。
人称“大老师”的李树山和“三老师”李树生,在大连习武活动的时间较短。 当时先依随老师兄孙曰盛一段日子后,“大老师”便回山东去了。“三老师”先 是辅助二哥李树峰教拳,其后在市郊和旅顺一带独自教传秘宗拳。虽然只是短短 几年的时间,但李树生因身活劲灵、功深手狠而影响甚广。
东北派的首代开拓者:
周德玉( 1889—1959),山东牟平东汤村人。
周德告( 1893—1980),山东牟平东汤村人。
周德玉和周德告两位老前辈是叔辈堂兄弟,号称“牟 平二德”,均为苏明远之高足。二人皆为秘宗拳东北派 的首代传播者和导向形成秘宗拳东北派的开拓人之一。
20世纪20年代末,兄弟二人来到东北以后,也是先投奔依随大连的孙曰盛 老师兄,然后,一路风餐露宿,撂摊打把式卖艺向北游历。经营口、盖州、鞍山、 沈阳等地,又来到当时的安东(今丹东)。其后,周德玉便在丹东定居,周德告 在凤城定居,并皆在当地开创了秘宗拳新的传习场所。二位老前辈因功力超群武 技全面,并以德艺双馨的口碑,折服了众多高手,使秘宗拳影响不断扩大。经过 坚持不懈的艰苦创业,终于将秘宗拳发展成为凤城、特别是丹东地域著名的几大 拳种之一。周德玉老前辈更多的业绩和名徒介绍,本文单设一章节,专述活跃在 丹东的几代东北派秘宗拳人。
源出于苏明远所传授的、为“闯关东”来东北谋生的秘宗拳这一支脉,孙曰盛、李树山、李树峰、李树生、周德玉、周德告等第一代人,含辛茹苦地共同开辟创 建和几十年如一日丰富体用实践成果,成为秘宗拳闯东北这一支脉的开山鼻祖。同 时第二代人又始终坚持全面继承、发扬、丰富、提高且长期奋斗不綴,才使得这 一秘宗拳支脉在东北地区的影响日趋扩大。而且,在以往的传习'、交流和不断发 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孙曰盛老前辈为中心、以大连为基地,独具风格特色、 自成体系的秘宗拳东北拳派。
因此,经历了百余年的逐渐成熟和巩固完善,几代人立足于本门而一脉相承 的验证和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足以见证:秘宗拳东北拳派已经成为深受广大群众 喜爱、至今仍盛行于东北地区的著名传统拳种之一。
二、东北派的第二代名师
赵凤亭(1906—1963),山东平度张家村人。
秘宗拳东北派之首代始传开拓者、一代宗师孙曰盛 的顶门高徒。
青少年时即师从一代宗师孙曰盛,全面系统地习练 秘宗拳。因刻苦用功、认真钻研、内外兼修、实践不綴,其拳、械、功、理、技法等体用精熟,尤以秘宗大枪享 誉武界。1930年前,赵凤亭已成为是本门中的“四大金刚”之一。1943年冬,孙曰盛老先生病重,即指认由赵凤亭顶门,承接衣钵续传秘宗。
赵师从此开始了教习秘宗拳的生涯,并成为以擅拳艺、精大枪,传承业绩丰 硕而著称的东北派第二代名师。
其出手行拳:功架端正身法轻灵,劲顺力透拳脚生风;崩劈撩砸长短连绵, 纵横往来节奏分明;搜標勾挂速巧转换,精神勇往眼似闪电;起伏自如刚柔相济, 身随腰动气势威猛;迟疾顿挫神形兼备,圆活自然舒展潇洒。尤其他的秘宗大枪 功纯精湛,更臻出神入化之境。
1955年,当时国家体委有关领导,为巡视全国武术活动状况而来到大连,召 各路名师云集一堂,献艺表演精彩丰富,赵师应邀当众展示了他的拿手绝活——“秘 宗大枪”。
只见他:气宇轩昂持枪出场,开合有序精气神壮;起步拨枪苍龙摆尾,招式威猛枪扎阴阳;腰动枪到枪随身走,三尖对正骤然力出;穿心得癖金鸡点头,吞 吐自如潇洒大方;明圈暗点三盘连环,缠崩封挑枪人合一;起伏转折身灵枪活, 行如游龙气势奔放。此时:人扎枪、枪带人,枪中有枪枪枪似箭;枪走直、步走活, 步中变步步步莫测。但见:左突右进前活后拧,高挑低拨上崩下点;心明眼锐身 捷随机,提劈黏压顺风扯旗;枪似闪电来去如线,白蛇吐芯奇巧瞬变;上下翻飞 圈点拦拿,四面八方皆有枪到。丈余长的大枪在赵师手中演变出奇巧莫测的精妙 枪法,使众人之心随其枪高而升,随其枪低而落,随其枪收而缩,随其枪展而阔。 全场掌声爆鸣,众呼沸扬,高潮迭起,经久不息。国家体委领导以及所有观者无 不称赞赵师武技功力之高超、大枪术法之精湛。武界至今仍然传颂赞扬,并尊其 为“大枪赵”。
赵师谦和稳重,儒雅可亲,静若弥勒安然祥和。待人总是笑脸相迎,客客气气, 平易近人,和颜悦色。然而,其动起手来却目光凛然,威冷森森,出手则突变狂 飆,猝然而至,接二连三,手领脚到,疾如电闪,惊似炸雷,刚柔随机,长短兼顾, 三盘如一,触即是手,连环紧凑,劲巧力透,来去不空,猛硬活脆,烈如怒虎, 凌厉逞威。其解拳拆手更是真教实传、内导外领毫不留底。真所谓:动似勇猛虎、 静若莲台尊;和颜悦色真刚毅,阴 阳突变鬼神惊。
教拳中,赵师对弟子始终强调 “尚武德,精武艺”,讲求“文修 于内,武修于外”和“文是武之本、
德乃武之魂”,倡导武要练出文相 来,要稳、要雅,要以德为先。他 经常规诫弟子:辈有上下、礼分长 幼,入门有早晚、得“道”无先后。
要尊师重道,要德艺双馨;要尊长爱 幼,要团结互助,要身心同练,要练功不綴。
赵师每每强调:平日里的勤学苦练,不是为有技以挟人;对滋衅者亦应坦然 处之,决不可贸然行事。即便有意外突发,也使急而能安,缓而能綴。就是在最 激动的时候,也应该按下心火,沉着冷静地处理。要学会平静度过“冲动至极” 一刹那的危险期。忍,不是弱者;让,并非输家。只有匹夫见辱,才拔刀而起挺身而斗,这不足为勇。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要猝然 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要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坚持以德感人,以德化人, 有德者功必大进,无德者终亦无安。这些思想指引和谆谆教导,既是他一生的写照, 也是培养与激励弟子们习武成材的殷切希望。他希望成材的弟子们多以真技献国 家,传识家。
一生中,赵师对武林同人或频频来访的交流者,不论其门派和拳种,皆以礼 义相待,和睦相处,赞其所长取其所长,开明吸纳始终如一。可谓:山不辞土, 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更重要的是:在对秘宗拳东北派的形成与 实践中,他是进一步落实、发展和大力传播的主舵。在自身秘宗拳的修炼已炉火 纯青的同时,他还精弹腿、螳螂、翻子、太极等多项拳技。
自1951年起,身为大连市武术协会第一届委员的赵师,从积极参与创编影响 深远的“集体拳”和“集体刀”,到当时“简化太极拳”的推广活动,再到国家 各等级的武术竞赛规定套路的普及传播,始终奉身献艺不綴,深得尊敬佳评,被 武界广为赞誉。随着名声有了,影响亦大增,甚至还出现有冒其名者,在异地借 其名教拳十多年的“真假赵凤亭”之逸事。
赵师一生门徒逾千,人才辈出,名手丛生,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建国以后, 其优秀弟子中,获得国家级荣誉的有三人。仅在1953年至1974年间的九次全国 武术比赛中,荣获全国冠、亚军共计18次的三位著名国手级弟子是:山东省武术 队的赵瑞章,吉林省武术队的严广才,辽宁省武术队的于布君。他们其后均成为 著名的武术教授或高级教练等,终生教习武术的高级人才和当地武术协会的副主 席,且都被国家授予中国武术高段位八段。
进入21世纪至今,其中年岁最小的于布君虽然也已到古稀之年,但他仍然在 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以精湛的秘宗拳、械技艺,夺得拳术、剑术、枪术、对练等, 含三届“个人全能冠军”的17次第一名,并荣获了两次“最佳教练”奖。秘宗拳 又一次在国际武坛中,为中华武术争得了荣誉,进一步扩大了秘宗拳在国内外的 影响。而且,由他们培养训练出来的下一代人,同样成绩显赫。在市、省、国家 和国际武术比赛中频频获奖成果不断,甚至还有在外国国家武术队任教练者。同 时,他们在晚年也都教授过加拿大、美国、爱尔兰、英格兰、瑞典、日本、南非、 俄罗斯等众多外籍学生,为东北秘宗拳走出国门、传向世界,为中华武术事业的 发展,皆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可以说:这些也都是师尊赵凤亭德艺双馨的延续之必然结果。因此,赵师的威望和影响以及秘宗拳东北派的广泛传播和丰硕成果, 也早已名扬国内外。
其名徒还有:孙树堂、张立海、林则瑞、张会存、连同义、张顺德、刘宝裕、 单成海、赵连寿、刘锡盛、王惠恩、邹忠家、马林、王培刚、于万成、徐华田、 范德功、单永享、刘俊平、刘俊虎、李明章、于洪范、徐复春、常松胜、王旗东、 朱安志、高洪海、宋振华、张子玉、杨爱贞、周占敏、刘增山、李明香、朱新法等。 在20世纪60年代,赵师还被选聘担任旅大师范学院和旅大业余体校教练。
其勤勤恳恳教拳因人而异,兢兢业业传艺因材施教,所以收效极大。在大连及辽 宁地区历届省级比赛成绩前三名者36项次以上,荣获历届市级比赛成绩前六名者 近百项次。赵师一生精心传教秘宗拳,言行之德高望重,待人之侠义谦和,武功 之精湛超群,传承并丰富前辈之系统精练的行功理念,留给后人丰富的拳、械套路, 散手技法和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法;他对大连、对东北地区、对国内外武术运动的 深远影响和对中华武术的杰出贡献,皆令后人津津乐道与敬仰。
1963年春,为秘宗拳东北派做出卓越贡献的第二代名师赵凤亭先生与世长辞。
出殡那天,武林界人士络绎不绝,参与追悼送别队伍的壮观景象是当时所罕见的。
武林同人和后人纷纷虔诚祭奠,寄托悼念哀思,赞其 曰:仁怀贤达得秘宗真传凤展武林宽宏大志育后来贤能亭立丰碑为了纪念这位世所钦崇的秘宗拳东北派第二代名师,后人为赵师竖起了传世之碑,深深叩首跪拜尊其为“秘宗 拳大师”。
东北派的第二代名师:
原庆春(1912—1979),山东掖县沙河镇北庄人。
秘宗拳东北派首代李树峰的高徒,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吉林省武术队首任教练, 为中华武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原师年方十二,即随乡亲闯关东。1933年在大连谋生,拜号称“栖霞三愣” 中排行第二的二老师李树峰先生为师学练秘宗拳。其身强体壮勤学苦练,肯于钻 研勇于实践,各项拳械功夫极为精熟,其中尤以“春秋大刀”见长,深得二老先 生的真传。13年后他拜别师父,从大连北上至松花江畔的吉林市自立门户,开设 了“育英武术馆”广泛收徒传艺。从此,秘宗拳在吉林省传习地域的范围和影响 逐渐扩大,秘宗拳在东北地区又一处扎根繁衍开花结果。原师在传徒授艺的同时, 仍不断提高自身的武技功力。建国后,他被选进东北区武术代表队,参加了 1953 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这是新中国诞生后各类 民族体育项目包括武术运动的首届盛会。来自全国各地众多拳种门派的高手,都 是怀揣绝技的武术名家。他们纷纷登场各献所长,龙腾虎跃十分精彩。那时,功 底深厚的原师正年富力强,将那套精湛的秘宗门“春秋大刀”,完美展现于世人 面前,荣获了优秀奖。继而,他又荣幸地被选进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 人表演。表演中,只见原师:头扎方巾威风凛凛,手持大刀气势非凡;一招一式 灵活巧妙,刀法勇猛变化多端;宕剪沉稳刚柔互补,劈砍舒展劲力贯注;步步紧 凑刀刀真功,力力达刃招招精熟;精气神勇尽显豪迈,大刀挥舞王者气概。这精 彩成功的演练,获得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掌声 和好评。贺龙元帅还手掂大刀对原师笑道:“你练得很好。但请把刀的分量再加 重。”从此,原师渐渐加重了大刀的分量,刀功也更加炉火纯青,让人刮目相看,被武界誉为“原大刀”。
其后,原师被任命为吉林省武术队教练。他在建队和教学训练中,不拘门派、 打破旧传统,不但精通秘宗拳,还精八极拳、长拳等。他鼓励队员并带头向全国 有名的众多拳种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武技水平。因其执教认真、训练有方,队 员们技艺大进,吉林省武术队在1959年至1%4年间历届全国武术比赛中,单项 夺魁频频,团体成绩优秀,因全队整体水平高而在全国名声显赫。其中有些队员 还曾随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支武术代表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 和緬甸等国家,宣传中华武术、表演秘宗拳,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此后, 又有多人多次被选人中国武术代 表团,先后到过二十多个国家进 行访问表演,为加强国家之间的 友好往来,为加强国际之间的武 术交流,为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师业绩优异,被选为中国 武术协会委员。在担任吉林省武 术队首任教练的同时,还为公安 部队和大专院校兼课。其教学工作 兢兢业业,训练竞赛硕果累累,始终精力充沛、精益求精地活跃于东北地区及全 国武坛,为秘宗拳和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争得了荣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 一生谦恭礼让、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堪称师表,桃李芬芳。其培训的著名国手 及高徒有:安天荣、高正谊、韩明男、孟昭生、韩俊臣、赵士生、于义臣、张树森、 贾铁汉、齐金娣、于春林、李卫东、冯庆林等,还有1957年从大连来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就读,原本是秘宗拳东北派第二代名师、大连赵凤亭的高徒——严广才。 严广才在调入吉林省武术队以后,也是在原师的精心培训下,成为著名国手,同 吉林省队的队友一起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这些高足现均为武界名流,成为武 术教授、高级教练等武术专家,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为秘宗拳东北派的发扬光大, 不断辛勤地耕耘着。
东北派的第二代名师:
刘子源( 1898—1964)山东掖县宁津人。
当年活跃在东北地域秘宗拳的这一支脉中,还有一位“栖霞三愣”之首——李树山老前辈著名高徒之一的刘子源。
1929年,刘子源以超凡的秘宗拳功夫,在山东济南擂台赛中打擂获得第一名。 此后他更加狠下功夫,更加深人钻研秘宗拳的各项技艺。
20世纪30年代初,刘子源随着“闯关东”的人潮来到了大连,他先到师大爷 孙曰盛处,虔诚地全面取经而深获指导,并刻苦提高自己,之后便去了海参崴以 及黑龙江省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开拓习武场所,直至终老,一生教习秘宗拳。
刚直不阿的刘子源爱徒如子,从他来东北传拳至今,已经八十多年了。他所 教授的徒弟和再传弟子,已经沿传了好几代人。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 江、鹤岗、佳木斯等地传播秘宗拳的后人尤其多。由于刘师武功精深,宽仁厚德,传徒严格,教授有方,因此其一脉相承所传习的秘宗拳成效显著,威望极高,弟 子众多,影响也极为深远。
刘师的高徒有:孙永章、姚志良、潘玉湖、张云龙、习日恒、潘兴恒、吴洪飞、 刘玉堂、丁凤林、范志超等。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在刘子源众多的亲传弟子当中,有一位山东掖县的同 乡人,就是后来成为一身兼得太极拳的杨、陈、吴、孙四大流派的功夫真谛,内 外兼修,推手精湛,德艺双馨,具大家之风范,并且积极倡导太极内功养生,传 功育人数万,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我国著名的武术家、内功养生家、陈氏 太极拳正宗传人一李经梧先生。
这位毕生献身武术事业,名垂青史的中国武术大家,早年拜刘子源为师,苦 练秘宗拳十年有余,是刘师以秘宗拳启蒙的高徒之一。
李经梧先生是18岁左右,于哈尔滨拜在刘子源门下习练秘宗拳的。从此,在 刘师的精心教授指导下,拳、械、功、理、各种技法逐一认真下功夫,其刻苦习 练朝夕不綴、潜心钻研全面提高,深得刘师的赞许和喜爱。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其持之以恒十度寒暑后大获收益,秘宗拳不但使他原来患有的腿脚顽疾得以痊愈,而且各项武技也确有所成。他对太极拳的认知也是得于刘师,刘师曾多次叮嘱他,将来有机会一定去学习当时还不算普及的太极拳。刘师的叮嘱,他用上了心。这 为其以后在武术殿堂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当代中国武 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将太极拳技真正臻于化境之人。
如今,经刘子源辛勤传教的众多高徒和再传人,正带领着当今的弟子及后人,积极活跃在黑龙江省各地区,设场传练秘宗拳。在东北 大地上,他们对秘宗拳东北派技艺的继承发扬,对中华 武术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均做出了承前启后不可磨灭的 卓越贡献。
东北派的第二代名师:
王子华(1898—1961 ),字鉴全,山东文登北廒村人。
王子华是秘宗拳东北派首代李树山之高徒,为东北 派第二代名师。他走南闯北习武传武,使秘宗拳技艺广 泛传播影响颇大,为中华武术事业增添了亮丽光彩。
王师17岁时,在山东烟台拜“栖霞三愣”中的老大一李树山老先生为师, 27岁便在烟台独立门户开场教习秘宗拳了。
约在1930年时,王师“闯关东”来到了东北,先见大连孙曰盛前辈等秘宗同门, 再北上,到海参崴及朝鲜的新义州等地开设武馆。1932年前后,王师回大连和山 东青岛开设拳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王师在山东被聘为某抗日武装教导团团长,在部队 和民团训练中,传授秘宗拳术和大环刀,为抗战初期枪支弹药紧缺状况下的作战 训练做出了贡献。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师又回到东北,在大连开馆授业直至终老。 其身怀武艺走南闯北,所经之处必有弟子,秘宗拳技艺随其到处发展,广泛传播, 年复一年,影响颇大。
王师对秘宗拳东北派的拳、刀、枪、剑、棍等单练、对练和散手技击无所不精, 其功力非凡,传习内容丰富。特别拿手的是秘宗门中著名的“卯酉棍”。
1955年,国家体委有关领导来到大连,为巡视武术运动的开展状况,和观众 一起观看了本地各位名师丰富精彩的表演。
其中,年近六旬的王子华老人手持长棍来到场上,十分专注地演练了秘宗门 的“卯酉棍”。王师身动棍活,步法矫健,起伏转折,腾挪闪展。一条棍虎虎生风, 威逞全场,上下左右,六路八面,棍出迅猛,横扫一片。一招一式的功深巧妙, 博得了热烈的掌声。此后,武界同行及后人皆称誉不绝。
王师一生虽无子嗣,但门徒众多,且爱徒如子,晚年深得徒弟们的孝敬。在 大连教习秘宗拳以来,其名徒有:于学俭、张锦堂、邵家斌、贾德仁、刘德喜、 胡胤庆、曲顺绪、谷源涛、张希福、张学琦、林子元、于瑞浩、李炳玉等,后三
者曾入选省武术队,林、于二人曾为市武协副主席。
名徒中的于学俭最为年长,早时曾经习练太祖拳,其后拜于王师门下,多年 来专心致志、扎实刻苦地接受了王师丰富的秘宗拳技艺,并较早就开始了独自授 徒传艺的生涯,一生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兢兢业业献身于传统武术,培养了众多 武术人才,为秘宗拳的传承做出了贡献,颇受大家尊敬。
曾任大连市武术协会主席的张锦堂,也是早年就从学于王师。张锦堂为人平 和可亲、忠恳至善、热心助人、坦诚睿智,尤其他全力以赴热心积极地组织和带 领武术界与时俱进开展各项活动,为大连市武术运动的传播发展,为传统武术的 继承发扬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皆令武林各界敬佩和称赞。
众多门徒中,还有特别厚道笃实的著名孝徒邵家斌。邵家斌几十年来不但勤 学苦练秘宗拳,而且一心一意地孝敬师父和师母。他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在曰 常生活中,都无微不至地关顾师尊二老。最后,他为师父 和师母执幡送终,被传为武林佳话。
浏览3,1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