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很多研究在评价快速力量的变化时,虽然将最大力量以及代表发力 速度的快速力量指数作为评价指标,但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未能将这两个参数 结合起来分析,从而忽视了力量的作用时间•即发力速度参数的变化。很多 研究中出现了快速力量指数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于最大力量的增长幅度,那么 我们可以判断,快速力量在指数的增加是以最大力量的增长为基础的,更有 甚者是以延长发力时间为代价提高专项最大力量值,这种爆发力训练背离了 快速力量训练的初衷,在训练实践中是不可取的。


  1. 训练前、后前手直拳出拳速度及击打效果测试对比分析


表5-9实验组、对照组前手直拳出拳速度对比































组别实验前(m/s)实验后(m/s)配对样本t检验增加率(%)
实验组7. 02+1. 297. 37士 1. 75*P<0. 054. 96 + 2. 97
对照组6. 81 + 1. 316. 91 + L 83#P<0. 052. 13 + 1. 76#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P>0. 05P<0. 05 P<0. 05

注:*表示组内比较P <0.05,井表示组间比较P <a 05

表5-10实验组、对照组前手直拳击打效果比较































组别实验前实验后配对样本t检验增加率(%)
实验组3. 823 + 0. 5634. 02士0. 594*P<0. 056. 11 + 3. 80
对照组3. 739+. 0. 5563. 826 + 0. 812#P<0. 052. 72 + 2. 02#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P>0. 05P<0. 05 P<0. 05

注:*表示组内比较P<0.05,甘表示组间比较P<0.05

拳击击打的力量,出拳速度,击打准确性以及给对手的伤害程度是比赛 胜利的关键,在拳击训练中上述因素也是居于核心地位。出拳速度和击打效 果实现突破与增长,是整体训练的综合效应。本实验试图以实验组和对照组 经过8周训练后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的变化比较来探讨下肢专项力量训练干

预对上述两个指标的影响。

从实验设计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安排区别在专项力量训练内容 上,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击打效果及出拳速度上的变 化量差值主要是由于不同专项力量训练内容所带来的效果。本实验研究中, 专项力量训练除对下肢蹬地的专项力量进行训练外,对躯干转体快速力量也 是有效增长的一个复合效应。

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实验前后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实验前上述两指标差异不明显。增长率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该实验结果说明,通过采用研发器械专项力量训练与常规专项力量训练相比 较,对出拳速度影响更大。击打效果实验前后对比研究结果也显示出,出拳 速度的提高幅度稍稍小于击打效果的提高幅度。击打效果取决于出拳速度和 参与击打的身体质量,认为击打效果提高的幅度更高,可能是技术等其他因 素与出拳速度共同提高的结果。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手直拳8周训练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1. 后手直拳蹬转最大功率变化比较


表5-11后手直拳蹬转最大功率变化一览表































组别实验前(W)实验后(W)配对样本t检验增加率(%)
实验组1793 + 3721944士413*P<0. 058. 42 + 3. 41
对照组1715 + 3851782 土 401#P>0. 053. 43 + 2. 05#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P>0. 05P<0. 05 P<0. 05

注:*表示组内比较P <0.05,甘表示组间比较P <0.05

运动员以不同的动作速度完成力量训练,机体的功率输出存在差别。练 习过程中,随着阻力的变化,运动员拉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完成动作的速度 也出现变化。从本研究中采集到的功率一时间变化曲线分析,该曲线共性特 征明显,即在动作的初期,会出现一个很陡的功率峰值。本研究所采用的最 大功率指标即为该波峰的最高值,高峰值的意义在于运动员爆发力的输出能 力,该值的提高意味着运动员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力量输出能力的增长。

以往大部分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最大功率法训练对运动能力及专项成 绩的影响,对于通过最大功率法训练,影响运动员输出功率变化情况的研究 报道较少。Jidovtseff等京们以24名无力量训练经验者为受试,最大力量训练 组负荷强度安排80%〜98%1RM,速度训练组训练强度安排25%〜50% 1RM,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经过6周的卧推训练以后,分别测定35%、50%、 70%和95%1RM4个负荷强度的动作速度和输出功率情况。结果表明,力量 训练组高强度练习的平均速度、平均功率出现显著的增长,速度训练组,采 用较低负荷强度训练,其平均功率前者比较提高幅度要明显,该实验功率指 标选取为平均功率,与本实验中所采用的最大功率存在差别。

魏薇京的研究也表明了最大功率的点并非出现在最大杠铃重量出现的时 候,也并非在最大动作速度时所产生。该实验结果表明适宜负荷重量是在较 大重量情况下产生的,建议避免应用适宜负荷进行训练,认为该重量对肌肉 的刺激非常大,易造成伤病。该研究所测得高水平赛艇运动员抗阻85公斤的 拉桨平均功率约为540W。因动作形式存在差别,输出功率值与本研究结果差 别较大,但该研究结果中适宜负荷在较大重量情况下产生与本研究所得一致, 分析原因动作形式均为多关节运动所决定的。

对于后手直拳专项力量练习形式输出功率的数值与其他动作没有横向的 可比性,力量训练中自身的纵向比较才有意义。实验结果显示8周前后组内 比较,实验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训练后组间比较存在显 著性差异。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最大功率法训练对 功率输出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异性,后手直拳蹬转最大功率的增长,说 明在适宜负荷强度下,运动员该种动作形式的最大输出功率得到了有效发展, 而采用一般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对输出最大功率的影响较小。

功率的增长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力量的增长,再则为动作速度的增加, 从理论上讲,快速力量的发展要体现在上述两方面的增长才有意义。本研究 通过监控软件来进行数据采集,区别于以往很多研究,出现的仅仅是在最大 力量增长的数据,而对动作速度变化不能进行评价。监控系统软件所测得的 最大功率出现所对应的适宜负荷重量,以及动作速度,都发生了有益于功率 增加的变化。蹬转功率变化与出拳速度及击打效果存在怎样的关系,将在后 文进行详细讨论。

  1. 实验组后手直拳8周前后适宜负荷变化分析


表5-12适宜负荷变化一览表































组别实验前(%1RM)实验后(%1RM)配对样本t检验增加率(%)
实验组73. 02 + 1774 38+15P>0. 051. 01 + 3. 30
对照组72. 35±1871. 79 + 4P>0. 05-0. 06 + 1. 05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P>0. 05P>0. 05 P>0. 05

注:*表示组内比较P <0. 05,并表示组间比较P <0.05

人体快速发力过程中,影响肌肉输出功率的力量和速度两个因素总是相 互影响。实验证明最大功率出现在负重和动作速度处于最理想的结合状态 下言域。快速力量训练要求练习者主观上尽个人最大努力以最大速度完成动 作,可认为外加负重是力一速度变化关系的自变量,最大功率训练的关键是 找出产生最大功率输出训练负荷强度的理想范围口最。

适宜负荷强度是指,快速训练过程中能够产生最大功率输出所对应的外 加负荷强度。众多观点认为采用该负荷强度在有效提高爆发力及发展最大功 率方面很有效,研究表明,这一负荷重量的范围存在一定跨度,不同项目运 动员,不同练习形式,不同身体部位参与,所获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呈现 出较大差别。有关研究结果见下表。

表5-13最大功率对应适宜负荷研究结果的比较























































练习形式适宜负荷
上肢和单关节练习 
Elbow flexion30% of MVC
Kaneko et al. (203)

Elbow flexion
35 and 50% of 1RM
Moss et al. (204)

Upper-body and multijoint exercise

Bench press

Mayhew et al. (205)
40%〜50% of 1RM
Bench press

Izquierdo et al. (206)
30%〜45% of 1RM
Bench press and bench throw

Baker et al. (207)
50%〜70% of 1RM
Bench throw15%〜45% of 1RM
Newton et al. (208) 下肢和多关节运动练习

Jump squat

Baker et al. (209)
55%〜59% of 1RM
Squat jump (static and countermovement)10% of 1RM
Stone et al. (210)

HalPsquat

Izquierdo et al. (211)
60%〜70% of 1RM
Smith machine squat60% of 1RM
Siegel et al. (212)

Double-leg press machine

Thomas et al. (213)
60% of 1RM

 

  • MVC 最大等长力量;1RM=1 repetition maximum.


从上述研究结果分析,不同受试者,不同项目的运动员,不同的动作形 式所测得的最大功率输出所对应的适宜负荷强度存在的差别很大,跨度在 10%〜70%lRM之间。国内学者涉及最大功率训练的研究相对较少。田石榴 进行下肢半蹲快速力量训练,得出的适宜负荷为30%lMVC。赖寒等采用自 主研发的重力式力量训练测试与评价系统对赛艇运动员上肢拉动重块练习过 程中的功率输出及动作速度随负荷重量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适宜负荷在50%〜60%lRM之间匚浏〕。虽然研究结果各不相同,综合以往研 究大体显示出一个趋势。单关节运动和上肢运动实验结论支持较低的负荷百 分比,如30%〜45%1RM。多关节运动、下肢训练实验结果支持较高的负荷 百分比,30%〜70%lRM,同时应注意的是如果以最大等长力量作为标准的 话,适宜负荷的百分比较一般动力性最大力量标准相对要小一些。最大功率 测试结果说明其个体差异和项目差异明显。很多研究建议用30%lRM负荷强 度作为适宜负荷,进行功率训练口w,但是,利用30%lRM负荷进行推广, 是不适宜的。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进行训练,应对最大功率连续监控并 根据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利用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进行训练时, 后手直拳(右肩),蹬转产生最大功率所对应的适宜负荷在70%〜80%之间, 与以往国内外研究相比较,该负荷强度所占的最大力量百分比值相对较高, 与大多数下肢及多关节运动功率训练适宜负荷强度,表现出较为趋于一致的 趋势。从拳击击打技术分析,其下肢和躯干动作时多关节参与的复合运动, 所得结果也符合以往研究的规律。

郑伟涛的研究表明,以同等负荷重量进行训练时,随着运动员水平的提 高,产生最大功率的时间更早。本研究所采集到的数据并未显示出这种趋势, 使用的实时监控系统的采集数据频率为200HZ,数据采集的间隔为5毫秒, 因上述研究所用仪器参数未进行详细介绍,所以不能确定是因为数据采集的 差异还是在训练学规律上的不同所造成的。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经过8周训练,运动员后手右肩个体最大力量 1RM测试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适宜负荷强 度的相对值变化不大,实验组出现很小的增加,而对照组则出现很小幅度的 降低,陈小平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水平速滑运动员一年周期训练后,该指标 也呈现出比较稳定的现象口涡、该研究与本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训练时间长度 和运动员水平存在较大差别,且力量训练的侧重有所不同,该研究更侧重速 度耐力的训练。

以适宜负荷进行训练肌肉工作输出功率最大,意味着此种负荷强度对身 体的刺激最大。拳击比的不是一次的用力,也不是一次动作能够完成多少距 离,而是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距离。比的不是最大力量,也不是作 功多少,而是输出功率的大小修5。本研究结果也提示,拳击专项快速力量训 练应该围绕提高输出功率来进行。

  1. 实验组、对照组击打效果、出拳速度变化分析


表5-14 实验组、对照组后手直拳出拳速度比较































组别实验前(m/s)实验后(m/s)配对样本t检验增加率(%)
实验组6. 23 + 1. 696. 54±1. 52*P<0. 055. 04 + 2. 74
对照组6. 04+1. 716. 16 + L 74#P<0. 052. 09 + L 33#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P>0. 05P<0. 05 P<0. 05

注:*表示组内比较PVO. 05, #表示组间比较P<0. 05

表5-15实验组、对照组前手直拳击打效果比较































组别实验前实验后配对样本t检验增加率(%)
实验组4. 20 + 2. 724. 48+1. 96*P<0. 056. 71 + 3. 74
对照组3. 91 + 1. 784 21 + 1. 98#P<0. 052. 98+1. 31#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P>0. 05P<0. 05 P<0. 05

注:*表示组内比较P<0. 05,井表示组间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周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增长值的对比 可以说明,采用研发器械进行专项力量训练与进行常规专项力量训练比较, 实验组在出拳速度以及击打效果的提高较对照组的训练效果要好,与前手直 拳训练结果相同。从击打效果比较分析,附加采用研发器械进行专项力量训 练的实验组在出拳速度与击打效果两指标的增长较对照组具有优势,认为是 实验组专项力量训练带来更大的训练的效益。

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对运动员个体击打力量出拳速度,以及与目标接触时 间的急性测试研究口眺以,询」*关于通过力量训练干预对击打效果乃至出拳速 度影响的实验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区别于跳跃类项目,下肢发力直接转 换为躯体的动作速度,拳击项目与标枪铅球、棒球、垒球等项目下肢发力有 相似之处,但因动作结构存在差别,所持握器械不同,在下肢发力环节还存 在着差异。本实验试图从下肢蹬伸力量及躯干扭转专项力量训练对击打效果 及出拳速度的影响进行验证。

本研究选取运动员全力击打工程人胸骨柄处,产生的震动加速度为表现 击打效果的指标,来分析采用不同训练方法,经过8周力量训练后,击打效 果的变化情况。该指标虽然表现为最终击打力量对击打目标的作用效果,但 从快速力量角度分析,是从快速出拳和有力击打两个方面的综合效果。

而出拳速度的增长率相对低于击打效果,在出拳速度的增长比击打效果 的增长值要低一些,这种现象能够说明与力量值相比,发力速度是相对较难 提高的指标。

  1. 功率变化与击打效果、出拳速度增长值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5-16八周后实验组最大输出功率增长与击打效果出拳速度增长率的相关性























 后手直拳右肩最大功率增长率P
出拳速度增长率0. 703*0. 02
击打效果增长率0. 826**0. 00
 文表示显著相关大表示高度相关

最大输出功率训练是否能够对运动成绩及实际运动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采用该方法进行快速力量训练的核心意义之所在。最大功率法对专项能力 乃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则成为检验最大功率法实验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大 量相关实验围绕采用该方法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实际运动能力的影响 展开,也有与其他力量训练方法进行的比较研究的报道。

Baker匚此的研究表明,橄榄球运动员高强度卧推抛起肌肉功率训练所产 生的最大功率与运动员实际竞技能力具有很高的相关性。Sleivert等口屹的实 验研究证明跳跃功率大小和冲刺跑加速能力显著相关。Cronin等也切对有关功 率训练对冲刺跑、运动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短距离冲刺跑的实 际运动能力与有关肌群的最大力量以及作动作时产生最大功率的能力有关联。 上述研究均说明了发展输出功率能够对专项能力及运动成绩具有积极影响。

肖炜皿们以14名高校跳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安排30%〜40%最大力量 负荷强度,认为该强度下运动员的训练中能够输出最大功率,进行了 8周负 重半蹲力量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纵跳爆发力增长与最大力量训练的 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大功率组纵跳成绩增长的幅度,远高于最大 力量训练组的纵跳成绩增长。该研究的结论与最大功率法训练实验研究的主 流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不足之处在于最大功率对应的适宜负荷强度控制上, 因为没有相应特殊的测试设备,所采用的适宜负荷强度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验证最大功率训练与传统的最大力量训练比较特异性的效果,体现出其

 

自身的专门意义。Jidovtseff等匚列」以24名无力量训练经验者为受试,最大力 量训练组负荷强度安排80%〜98%1RM.速度训练组训练强度安排25%〜 50%lRM,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经过6周的卧推训练以后,分别测定35%、 50%、70%和95%1RM4个负荷强度的动作速度和输出功率。测试结果表明, 高负荷强度练习的力量训练组,平均速度和平均功率均显著提高,较低负荷 强度练习的速度训练组,平均功率提高幅度更大,该研究结果对爆发力训练 采用最大功率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依据。

Harris等⑵幻将42名有训练经历者,分为3组进行不同训练方法蹲起对 比实验,三负荷分别为大负重训练、高功率训练以及前两种方法结合的训 练。训练9周后,测试了全蹲和半蹲1RM重量、10米往返跑、立定跳远、玛 格利亚功率,30米冲刺跑。实验结果表明,大负重组4项指标、高功率组的 5项指标显著提高;混合训练组的各项指标中,除30米冲刺,其他均显著增 长。可知,上述两种方法混合使用,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效果更好。

本实验未对下肢专项力量变化特征指标进行分析,选取代表下肢蹬地发 力与躯干扭转多关节复合运动输出功率变化作为研究参数。本研究结果显示, 右肩蹬转最大功率输出的增长率与击打效果、出拳速度增长率间存在显著性 相关,说明下肢蹬地躯干扭转蹬转功率的增加与击打效果及出拳速度具有紧 密关联性。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照常规训练计划进行力量训练,训练内容中同样包 括了诸如抛片转体、卧推、击打重沙袋等专项训练形式,包括技术训练在内,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项力量的增加。实验组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增长率较高 得益于对器械训练组的额外刺激模式的适应。但因为本实验未设置空白对照 组,所以对照组在击打效果及出拳速度的影响是上述综合训练的结果,而不 能简单将其归结为力量训练所取得的训练效益。日本学者金子认为最大功率 输出代表着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最大功率训练是否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以 及其适应机制如何,训练效果向实际运动能力的转化过程等问题,还需进一 步的深入探索。

综合本实验结果分析,通过8周训练,实验组在前手直拳下肢蹬伸快速 力量指标均表现为,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的研究结果,且从出拳速度和击打 效果增长率分析,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后手直拳蹬转功率的变化情况揭示 了实验组输出功率的增加伴随着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的提高,起动力量结合 最大功率法和助力法在提高拳击运动员前手直拳和后手直拳下肢专项快速力 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可以在训练实践中推广。本研究 研发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系统也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训练未出现安全问题, 数据采集稳定,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肯定。显示出了安全性好,性能稳 定,实用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训练需要,达到了研发的预期。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结论

拳击不同技术出拳击打下肢快速蹬地发力特征不同,前手直拳下肢快速 发力特征为起动力量,后手直拳下肢快速发力爆发力特征明显。

前手直拳前脚快速蹬地发力是影响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的重要因素,后 手拳技术双脚蹬地快速度发力是影响出拳速度的重要因素。

拳击下肢快速蹬地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及击打效果的影响同肢体快速发 力对自身动作速度的影响显示出趋于一致的规律。

作者研发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能够满足训练要求,实用性较 强,可推广使用。

采用最大功率法、起动力量训练相结合,利用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系统, 在专项力量转化期,进行系统的专项力量训练,能够有效发展运动员下肢蹬 地专项力量,进而促进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的增长。该方法训练与常规专项 力量训练相比,对于提高专项快速力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二节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拳击运动员下肢专项快速力量是提高出拳速度和击打 效果的重要因素,建议训练实践中明确拳击下肢力量在拳击体能训练中的战 略地位,提高下肢力量训练的比例,重视下肢专项力量训练,并考虑运动员 所处的力量训练周期;训练前手拳和后手拳下肢蹬伸发力存在差异,在训练 实践过程中提高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建议重点发展前、后腿的专项起动 力量,重视提高专项最大力量及发力速度,负荷强度安排较小,符合起动力 量训练的要求;发展后手拳技术下肢专项力量,建议侧重负荷强度符合爆发 力发展的要求;最大功率法适用于拳击下肢爆发力训练,可在训练实践中推 广应用;专项力量训练练习形式设计应尽量接近专项技术;本研究研发的拳 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用,并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完 善;躯干扭转用力是下肢蹬伸与伸臂打击的中间环节,其发力特征与击打效 果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今后研究中应予以关注。

第三节研究的创新点

利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拳击下肢快速发力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拳击快 速力量具有起动力量、爆发力量双重属性,拓展了拳击以起动力量为主的专 项力量训练理论。

本研究设计的拳击专项快速力量训练辅助器械,实现了与拳击专项力量 训练紧密结合,是对专项力量训练器械开发和应用进行的有益探索。

将最大功率法应用于拳击专项快速力量训练是拳击快速力量训练方法的 新尝试。

第四节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对于躯干扭转专项力量特征未能直接进行实验验证,这也是未来的研究 的方向。

分析专项力量训练器械进行训练的肌电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未设置力量训练空白对照组,是本实验研究设计上的不足,因不能打破 正常训练,较难满足实验要求。

速度力量耐力测试在所研发的系统软件中未能得到体现,主要问题是采 集硬件的功能不够,在今后升级过程中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n王海峰.奥运拳击项目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1): 145〜49

:2]吕季东.专项力量测量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6

:3]陈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J].体育科学,2004, 24 (9): 36〜40

M 王德新,陈峰.拳击训练周期的合理安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3): 94〜96

  • ML Pollock, GA Gaesser, JD Butcher,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w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 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and muscular fitness in healthy adults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8

  • Fleck, SJ, and W. J. Kraemern, Resistance training:basic principles [J] .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1988, 16 (3) : 160〜171

  • Fox, E L, Bowers, R. W. and M. L. Foss.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Physical Edcucation and Aheletics, 4th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1988:157〜188

  • Cordes, Kelly. Reasons to strength train for amateur boxing [J]. National Strength &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Journal:October 1991-Volume 13- Issue 5-ppg: 18〜21


:9]国际拳击联合会.技术与竞赛规则[Z]・ 2009. 1

:10]魏金平.对拳击运动规律、发展趋势及制胜要素的探讨[J].安徽 体育科技,2008, 29 (4): 44〜46

:11]王海峰.新规则对拳击运动员技战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10 (3): 120〜124

[12]陈松,马启伟.动作速度定量控制发展肌肉速度力量的训练理论与 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2): 78-89

:13]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

  • 万德光,万猛.现代力量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

  • 郑伟.现代运动训练与竞技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

  • 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 王保成,杨汉雄.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指导[M].中国科学技术出 版社, 4

  • 车晓波.体能的训练理论与方法[M].上海体育学院自编教材系 列,2005

  • 张英波.现代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 德国体育科学百科词典第6版[M]. 1992:369

  • 图多博姆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 帕沃科米,体育运动中的力量与快速力量[M].人民体育出版 社,1999

  • 高水平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9

  • Schmidtbleicher Schmidtbleicher D. Training for Power Events In P. V. Komi (Eds): 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 [M] .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Publications

  • 刘宇等.肌力与肌力诊断的生物力学基础匚门.台湾师大体育研 究,1996, 2:151 — 179


匚 26 ] N. Stein SPEED TRAINING in SPORT German Sport University Cologne

  • Ritzdorf STRENGTH AND POWERTRAINING m SPORT German Sport University

  • Knuttgen, H. G. & Komi, P. V. Basic Definitions for Exercise In P. V. Komi (eds. ) 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 . Oxford :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92 : 326

  • 吕季东,龙跃玉.专项力量训练的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体育学 院学报,2009, 26 (6):731 — 754

  • Buehrle, M. DimensionendesKraftverhaltens und ihre spezifischen Trainings-methoden. [A] . In: Buehrle M. (Eds):Grundlagen des Maximal-


und Schnellkraf^trainings [M]. Schorndorf: Hofmann, 1985

  • Mueller KJ, Buehrle M. Comparis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strength of the 119arm extensor muscles [A]. In, Jonsson B (Ed. ), Biomechanics * A [M] ,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Champaign IL. 1987 : 501 〜

  • Buehrle, M. Dimensionen des Kraftverhaltens und ihre spezifisch- enTrainings-methoden In:Buehrle M. (Eds) : Grundlagen desMaximal-und Schnellkraft-trainings [M]. Schorndorf: Hofmann, 1985: 82 〜

  • Schmidtbleicher D & Buehrle M. Neuronal Adaptations And Inr crease Of Cross-Sectional Area Studying Different Strength Training Methods [A]. InJohnson G (Ed. ) Biomechanics X-B [M]. USA: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Champaign IL 1987, 6-B: 615〜

  • 运动生物力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 社,1988

  • 乔平.试分析田径运动爆发力训练的有效途径[J].广州体育学院 学报 2001 (1):93〜95

  • 徐明魁.爆发力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新探[J].广州体育学院2005, 25 (4): 124〜126

  • Hartman K & Tuneman P. Effect of different combined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muscle work regimens on maximal strenght develoment [J]. Human Mov Stu, 1986, 7 : 33〜


:38]田石榴.负重超等长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机制研究[D].上海 体育学院,2009

  • 刘耀荣,不同收缩形式及负荷状态下骨骼肌快速用力特征[D].上 海体育学院,2006

  • 体育学院函授教材,身体素质训练方法[G].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

  • Bill Foran. HIGH-PERFORMANCE SPORTS CONDITIONNING [G]. Unite Stats:Human Kinetica Pulishers, Ina 2001

  • 陈小平.德国的力量训练研究 体育科研,2003 (3):6

  • 杨桦.运动训练学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2

  • 陈先良.爆发力的训练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 报,2005 (6):63〜65。

  • 张铁军.快速力量发展方法原理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6 (3):95〜98

  • Baker D,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 training of high-intensity muscle power in rugby league football players. [J]. Strength Cond Res, 2001, 15 (2):198〜209

  • Harris NK, Cronin JB, Hopkins WG, et al. Squat jump training at maximal power loads vs. heavy loads : effect on sprint ability. [J]. Strength Cond Res, 2008, 22 (6):1742〜1749

  • Sleivert G, Taingahue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ximal jump-squat power and sprint acceleration in athletes. Eur [J]. Appl Physiol, 2004, 91 (1):46〜52

  • Cronin J, Ogden T, Lawton T, et al. Does increasing maximal strength improve sprint running performance [J]. Strength Cond, 2007, 29 :86〜95


:50]郑捻军.论体能主导类项群下肢蹬伸力量能(田径、举重)运动员 力的同元异构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1982

  • Jidovtseff B, Croisier JL, Scimar N, et al. The abilityof isoinertial assessment to monitor specific training ef-fects.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08, 48 (1):55〜64

  • Cormie P, McCaulley GO, McBride JM, et al. Powerversus strength-power jump squat training : influence on the load-power relationship. [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7, 39 (6) : 996〜1003

  • Harris GR, Stone MH, O'bryant HS, et al. Short-term performance effects of high power, high force, or combined weight-training methods. [J]. Strength Cond Res, 2000, 14 (1)

  • Linnamo V, Newton RU, H kkinen K, et al. Neuro-muscular responses to explosive and heavy resistance loading. [J]. Electromyogr Kinesi- ol, 2000, 10 (6): 417〜424

  • McBride JM, Triplett-McBride T, Davie A, et al. Theeffect of heavy-vs. light^load jump squa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rength, power, and speed. [J]. Strength CondRes, 2002, 16 (1) :75〜82

  • Newton RU, Rogers RA, Volek JS, et al. Four weeks of optimal


load ballistic resistance training at the end of season attenuates declining jump performance of women volleyball players. [J]. Strength Cond Res, 2006, 20 (4): 955〜961

  • 段子才.功率最大化的力量训练方法及效果研究进展[J].中国运 动医学杂志,2011, 30 (3):306-311


:58]乔平,熊文.试析田径运动爆发力训练的有效途径[J].广州体育 学院报,2001 (1): 93〜99

:59]白石,石玉.对Hill方程的理论探讨[J].体育科学,1996, 16 (2): 61〜65

:60]尹洪满,葛春林.整体动作速度力量素质训练负荷的理论研究 [J].体育科学,1997, 17 (10)

  • 李世明.快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的生物力学确定方法述评[J],武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39 (11):92〜94

  • Knuttgen, H. G. & Komi, P. V. Basic Definitions for Exercise. In P. V. Komi (eds. ) 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92: 326


:63]崔德刚.基于“Plyometrics”理论的WCBA运动员力量训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 26 (4): 50〜54

  • Bartholomeu SA. Plyometrics and vertical jump training [M]. U~ niversity ofNoth Carolina, ChapelHiL 1

  • Matavulj D, KukoljM, Ugarkovic D, Tihanyi J, Jaric S Effects o卜 plyometric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in juniorbas-ketball players [J]. J SportsMed Phys Fitness, 2001 Jun, 41 (2) : 159〜64

  • 陈小平.对反应力量可训练性的研究口].体育科学,2004, 24 (2):25〜28


:67]田彤.跳深练习对发展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008, 31 (2): 269〜270

[68] Baechle TR and EarleRW. 2000 Essentials ofStrength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2nd Edition [M]. Champaign, IL: HumanKinetics

:69]杨世勇.论发展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 1999, 4

[70]宋佩成,李玉章.振动训练法研究进展[J].体育科研,2010, 31图片153

浏览1,5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