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初学秘宗拳时,同样也必须先把其基础之基本功习练扎实。无论是上下肢与颈腰身,还是腕、肘、肩、胯、膝各关节,都必须按照要求全面规范习练。
入门后,首先是遛腿抻筋和活腰展臂,以增加身体的柔韧性与灵活性。例如:
腰部是集中反映身法技巧的关键,是贯通上下肢体之枢纽。主要练法有:身躯的 向后下腰、前俯叠屈、甩腰、涮腰等。而腿法可通过压腿、踢腿和屈、’搬、劈腿(下叉) 等练法,来提高腿部之柔韧灵活与力量等素质。还有通过活颈、压肩和胳臂的前后、左右及交叉绕环,来促进上肢动作的柔韧灵敏,既扩大了关节的活动范围,也增 强了力量与专项素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强化粧功的习练,身动心悟内外 规范,逐渐使身体由僵拙到和顺而始趋得气生力,并由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逐渐做到气与力合,并以气催力,充分发挥身躯的整体力量,从而取得较深的筑 基之功效,为以后强根固本和功夫的进一步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基本 功的习练是入门的关键。应本着“未习拳,先练桩”,“练到老,学到老”的原则, 一生勤习不綴。除了使肩、臂、腰、腿和身型达到标准要求,并同时规范练好桩功外,还必须正确掌握其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肘法、腿法及基本技法部分之柔韧、灵敏、力量、协调、速度、平衡、反应、耐力、爆发力等,“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力功”之内外基础和整体协调统一的习练,为秘宗拳专项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技 击能力逐步形成的,功夫层次的进一步深化,打下深厚的基础。
(一)桩功
秘宗拳东北派有“进门筑基三年桩”和“桩功筑基深,腰腿好身法”等习练 必经的程序和严格的训练要求。
秘宗拳之所以重视桩功,是因为站桩是添补自身能量的一种上佳的健身养生 功法,同时也是练好秘宗拳的最根本的筑基方法。欲求内力上乘,关键就是坚持 站桩。通过正确的桩功习练,可逐渐使五脏充实,气血充盈,体质得以强化,以 达到提高武术运动专项素质的适应能力和坚实实战功力基础的目的。
桩功分静、动两态。即平常所说的“站式”定桩和“活式”行桩两种。静,可容万物;动,可生万象。静为相对,动为绝对,动静结合方为善全。
1.定桩“站式”
式定心静、以静生动,养练并举、内外兼修。
定桩站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外形功架动作稳定静止后,导致思维活 动的大脑神经器官,处于松静自然、安定自如的状态;并以气运身,内练行气,调动身体内部之气息,使周身气血顺活通畅而利于养生。同时,又以内带外,通过“站式”中的登山式、骑马式、玄机式、扑腿式、坐盘式、踏机式、独立式、 丁步式等外形体式,外练功架动作的规矩自然,促进身心养练内外双修。因此, 由气生力,力由脊发,经肩窝达梢节,使击力倍增。尤其促进了下肢力量的不断 增强,功深者,可达一定程度的推拉不动、拽扔不散等下盘稳固之效果。另外, 在习练定粧时,务必注意不要站“死式”而练成死桩。因为站桩时,随着时间的 持续,所练粧式的松紧、角度、重心以及精神意识状况等,都在不可避免地发生 变化,如不及时调整必将产生死板和僵化。所以,习练中须随时对自身进行有效 的调整,使定桩站式功夫达到“周身匀整轻灵,体舒得劲神明”之境界。
另外,必须特别向习练者提出:在练粧功站式时,还有四忌之说:“一忌蹲 腿不平;二忌一站即起;三忌站式时弯腰驼背;四忌耸肩头歪斜。”
因此,有错必须及时纠正,以免习惯成自然,使筑基时出现错误定型而影响 今后的进步速度和技艺质量。
2.行桩“活式”
式活心静,外动内静,全神贯注,圆活自如。
行桩“活式”以动为主,动中求心静;动中摒弃紧张杂念,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全力以赴去完成“活式”之训练。实际上,东北派的“活式”行粧,主要练的是 步法和基本技法,有“定步是粧、活步为拳”之说。习练中必须注意“步小不稳, 步大不灵;步不快拳慢,步不活拳乱”的原则,使粧式工整连贯,手法准确精熟, 步法轻灵敏捷,身法协调顺畅。通过进、退、闪、跟、踏、垫、跃、行、击、盖、插、 蹿跳等步法,辅以基本技法的种种粧式动作,在周身和顺协调有序的反复运动中, 练得气不浮躁,心静神明,更能使内脏功能适应紧张的外形动作之变换,达到身 心双修内外相合,起步快捷落步稳固,三盘协调四梢通达,前后左右圆活自如。
通过对站粧和行桩的认真习练,桩功水平会逐步提高,只要持之以恒即可积 寸见尺。如若达到“站粧如山岳难撼,行桩似水中游龙”的深厚程度,则功之威 力自然会显现。
(二)身型要求
在习练秘宗拳时,对身体各部位都有一定的要求。身型姿势准确与否,是能 否完成基本功阶段和今后进一步深造的关键。从前辈留下的秘宗拳“站势歌诀”中, 即可知晓原则。
秘宗拳站势歌诀
头顶颈领舌舐腭,沉肩坠肘胸宜含,敛臀提肛膝微屈,气息相随丹田趋。
以下将东北派习练时,对头、颈、舌、肩、肘、胸、腹、腰'、臀、裆、膝等 身体部位的要求进行介绍。
头:要求头正且有上顶之意。所谓上顶,即头上百会穴处似有一绳在往上牵拉, 使头能保持中正自然精神振奋,且动作起来身体自然也同样正直而不失重心,使 速度、劲力、灵敏及精、气、神之内外关键素质的发挥更加自如。
颈:要求颈项部位既不要松聋疲软,也不可滞板僵硬。在头要上顶的基础上, 颈部应该端正而有带动引领之意。在动作中左顾右盼、上观下瞧使头部转动灵便 自如,以达眼的威慑辨察功能,来引领技法、身法的变化多端。
舌:要求舌在行功中有其定位,使舌尖轻触上齿龈软腭处;其作用有三:一 为内练行气时,以搭桥承接下行之气;二为动作中可避免出现咬舌伤害;三为起 到生津润喉之功效。
肩:要求两肩微微下沉使肩关节放松。由于肩部是上肢的根节所在,所以, 肩的松沉有利于上肢各部位劲力的节节贯穿直达梢节,是手臂各处的劲力能否灵 活顺和通达的重要保证。
肘:肘关节属于上肢的中节,手臂的伸屈及躬•法的出击,都依赖肘的迅敏变化。 所以,肘关节要松沉微屈下坠,要与腋下留有一定的间隙。但必须注意肘尖不可 抬起和外翘,以利于胸肋部位的防护。
胸:要求胸部“宜含”。既然宜含,就不是着意前挺,着意挺胸不利于气之 下行丹田,而应该自然舒松中带含,即为在沉肩的前提下,脊椎保持正直,使胸 部在自然舒松的状态中微含。但不耸肩驼背,以利于胸部的防护和手法、身法的 变化以及呼吸的通畅。
腹.•秘宗拳对腹部的要求是以收为主,实腹兼之。腹在辅助胸和腰部的动作中, 总是收腹、实腹交替运用。收腹,老话叫“凹肚”,可以助腰劲、利提气,闪转 腾挪蹿蹦跳跃;而实腹可气沉丹田,下盘稳固,并使腹部丰满充实富有弹性,增 加抗击能力。
腰:腰是一身的中节,是连接上下肢体的主要枢纽。要求腰部必须松直。有 时在松直的同时还要塌沉,这是为了完成动作时重心稳固和下盘有力。腰在上拔下拉、左旋右转的身法变换、力的传递中,又是关键的主轴。“练拳不活腰终究 艺不高”,而“腰劲贯于手,力气似铁牛”。所以,要将腰部练柔、练韧,真正 富有弹力的腰部才能使周身劲整,达到动如蛇行、节节贯穿、劲力通达、圆活自然。
臀:要求臀部收敛而不着意后突,使之保持直、中、正,以便稳定和维持动 作时的自身平衡,使身体上部宽舒、下部沉稳灵活。做到敛臀,则必然牵连提肛 收腹而增进了裆劲,也避免了产生“猫腰”现象。
裆:裆是内劲的关键,是练拳的天机玄窍,是左右二胯的组合。胯是下盘的 根节,是下肢启动的源泉,是阴阳转换之枢纽,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裆中两胯 各司其动,或一虚一实,或左旋右转,或上提下落,或以前后上下的转旋组合, 阴阳互寓、阴阳相辅而完成整个动作的运行。不得此中精微,功夫难成。而运行 中应当以裆胯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以裆胯带动手和全身上中下三盘, 动作要求连贯随机、圆活自然,若有若无而不特显于形为佳。
另外,歌诀中的提肛部位实指裆部。拳家极为重视裆部的防护,老话叫“紧 裆抿胯”。要求在气沉丹田的同时,肛部内收、阴囊微微上提,使裆部圆实,起 到提肛紧裆的保护作用。
膝.•膝是下肢的中节,是大小腿的连接部位。由于膝关节的结构所限,只能 后屈而前不能过伸,否则有折断的危险。因此,要求膝应保持微屈以护己。膝微屈, 也是为了能有效控制和调节步型步法的快速变化,使之在动作中既不失重心,又 可便于发挥其起膝顶击之作用。而且,蹿跳腾挪等动作皆与膝部息息相关。所以, 膝在微屈状态下,有利于快速发动,有利于脚起、膝随、胯跟,而使下肢的劲力 节节贯通。
秘宗拳站势歌诀在最后又着重强调了气沉丹田的必要性:除了在习练秘宗拳 外形动作中,要求丹田后吸气宜下沉的同时,还必须重视随着一招一式,处处使 身动意行、以意导动而连贯、圆活、自然,最忌努气拙力而认真内练周身气息的 要求。因此,进一步显现了东北派注重内外兼修的特点。
浏览4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