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手型
拳:五指握紧,拳面要平,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瓦楞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内屈,使指末节紧扣掌内,拇指封压食 指孔眼上。
掌:拇指指节自然扣屈,其余四指自然伸直并拢,依次向内微错,掌心微收。 勾:屈腕,五指尖撮拢向上为撮勾;屈腕,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尖撮拢向下成刁勾。
指:直腕直掌,掌心微内含,大拇指扣屈于掌心,另四指伸直,中指前端指 节微内屈,食指和无名指指甲面贴附于中指肚上,小指指甲侧面也贴附于无名指 肚下附近。
(四) 主要步型
登山式(弓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蹲成大腿近水平,膝部约与 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全脚着地。
骑马式(马步):两脚左右开立,间距约为脚长的三倍,脚尖正对前方,屈 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玄机式(虚步):后脚斜向前,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前腿微屈,脚面绷紧,脚尖虚点地面。
扑腿式(仆步):一腿全蹲,使大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膝 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平铺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
踏机式:两腿交叉屈膝稍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脚跟离地。
坐盘式:两腿交叉叠拢下坐,臀部和后腿的大小腿外侧及脚面着地;前腿的 大腿靠近胸部。
丁字式:两腿半蹲并拢,一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在支撑脚内侧相靠,脚尖点地。 独立式:支撑腿直立;另一腿体前屈膝高提近胸,小腿斜垂里扣,脚面绷平内收。
(五) 主要步法
上步:后脚向前迈步。
进步:前脚向前进步。
退步:則脚向后退步。
闪步:一脚侧移一步,另一脚随之侧移。
跟步:前脚向前动移一步,后脚随之跟进。
插步:也称偷步,一脚经另一脚后,横迈一步,两腿交叉。
盖步:一脚经另一脚前,横迈一步,两腿交叉。
行步:两腿微屈,行步平稳,步幅均匀,重心不起伏,不腾空。
踏步:一脚抬起向地面踏踩,另一脚向前上步。
击步:后脚击碰前脚,使腾空再落地。
垫步:一脚抬起,另一脚蹬地前跳落地。
跃步:后脚提起前摆,前脚蹬地起跳,接着后脚向前落地。
跨跳步:后脚蹬地跳起,前脚前摆落地。
(六)主要手法
崩拳:握拳屈臂拳心向下,由腹向上经胸前旋臂成拳心向内时,迅速向前甩出, 拳心向上高于眼平,力达拳背。
劈拳:拳由上直臂向下快速劈打,力达拳轮。
撩拳:正撩由下向前上直臂撩击,力达拳眼或拳心;反撩力达拳轮或拳背、拳心。 砸拳:屈肘小臂上举后,拳向下或向侧砸,拳心或拳眼向上,力达拳背或拳轮。 冲拳:拳由腰间旋臂向前迅速击出,力达拳面。
圈捶:拳由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挥击,拳眼斜向下,臂微屈、腕内扣,力达拳面。 锁口捶:拳由下向前上方屈臂击出,高不过头,拳背朝前,力达拳面。
栽捶:臂由屈到伸,拳自上向下或前下方击出,力达拳面。
推掌:掌由腰间旋臂立掌快速推出,臂要直,力达掌外沿。
穿掌:掌与前臂直臂固腕,前臂由屈肘到伸直,沿身体某一部位穿出,力达指尖。 拍掌:(也称盖面掌或扑面掌)仰掌向前臂内旋成俯掌突塌腕向下快速拍击, 力达掌心。
摔掌:屈臂上提,掌经面前直臂甩腕向前摔出,掌心朝上,力达掌背,高与肩平。 掸掌:前臂放松,突然抖腕甩掌向前掸出,掌心向侧,高与肩平,力达掌背。 砍掌;右手掌心朝上向左或朝下向右击出,力达掌外沿(左手唯掌心上下相反)。
塌掌:屈肘前臂上翘,立掌四指向小指下垂,前臂突向下发力,同时掌指上 翘力达掌根。
搂手:手心向下、向斜外侧画弧形,力达掌外沿。
刁手:手腕由伸到屈,向内或向外画小弧形习捋,力达手指。
挑手:拳眼向上半握拳屈肘,以前臂由下向前上方弧形直臂提挑,力达拳眼。 缠手:以腕为轴,手掌由内向上、向外缠绕,同时前臂外旋。
叉化手:两臂交叉,以腕或肘、肩为轴,平圆或立圆绕环,幅度可大可小。 圈揽手:屈肘掌心朝下,当手向侧前上方弧形挥出后,立即翻手掌心朝上, 以小指侧掌根向内圈揽并继续向内弧形内旋腕返回。
(七) 主要肘法
顶肘:握拳屈肘,拳心向下,肘尖前顶或侧顶,力达肘尖。
叠肘:拳心向下于体侧,屈肘高与胸平,使肘尖从体侧向前迅速横击,力达 前臂及肘端。
挑肘:握拳屈肘,将肘尖由前向上猛力挑击,顺肩拧腰力达肘尖。
铰肘:两臂屈曲肘尖向下,借转腰之力,使两前臂肘部同时由外向内合力铰剪。 压肘:握拳屈肘与肩平,拳心向下,肘由上向下旋臂内收迅速压击,拳心向上, 力达前臂。
坠肘:握拳屈肘,随身体下俯的同时,以肘尖向下迅速坠沉击出。
靠肘:两手握拳拳心向里,双臂屈曲,以两臂肘尖同时向身后迅猛靠顶击出。 格肘:屈臂握拳拳心向里,力达前臂,向内横拨为里格,向外横拨为外格。
(八) 主要腿法
搜腿:为伸屈性腿法。
包括:弹腿、蹬腿、踹腿、点腿、撞腿(钉撞、扁撞)、斧刃腿、缠丝腿等腿法。 標腿:为直摆性腿法。
包括:里合、外摆、前踢、斜踢、侧踢、后撩、倒踢等腿法。
勾腿:支撑腿屈曲,另一腿脚尖勾起,由后外向前内弧形勾扫踢击,力达脚背、 脚腕及脚胫部。
挂腿:支撑腿屈曲,另一腿以小腿向后迅速挂扫踢击,力达小腿后侧及脚跟 部位。
二、功法部分
拳谚道:“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秘宗拳东北派所传习的功法,集技击和养生于一身。既要会练也要会养,光 练不养,功夫不可能上高层次。要养精、养气、养神,要善于练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深厚自身的武功根基。遵循“传统武术的本质是技击第一,技击是传统武术的灵魂” 之原则,认真、全面练功不綴。其功法可分为内、外、软、硬等技击实用和养生 强身等部分。如:筑基内功、修身养生的打坐、六字内功、开手式子功、强身八式、 叩腿健身法、转腰活膀功、混元内功等;软功内壮的软功、抓功、揉球功、轻身功; 硬功外壮的拧卷功、盘树功、背拉功、捏坛功、插砂功、穿透力功、铁砂掌、排打功、 踢粧功、跌扑功等。
上述功法的练习,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手段和程序,达到养练相兼、软硬并举、 内外俱修之目的。经过内外全面、长期的刻苦习练,使人体五脏充实、气血充盈。 在习练硬功时,还须配以特制的练功药物内服或外洗,逐渐使其筋、骨、皮、肌体 也产生坚硬、结实等质的妙之变化。可以说,硬功也是自身内外体能产生制敌威 慑力的必备基础。拳谚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由此可见,无论进攻 还是防守,硬功都是技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单纯有硬功而没有精熟有效 的实战技法,在实战中是不易取胜的;同样,只有好的实战技法而自身却没有一 定的硬度和功力,也只能因杀伤力低和不扛打而忧患迭起。真正的功法习练者, 应该融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为一体,以提高打击力量和抗击打能 力为主要目的。所以,必须先认真掌握运气和用气之法,使身体内在的各项素质 大大改观,使武术基础深厚、技击实用精熟,达到心动形随、以气催力、内外相 合时,才可能使自身所练的功法,不但在养生强身方面收效突出,而且在交手攻 防对抗中的击打力量和抗击打能力等方面,都呈现出较高的优势。
浏览1,1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