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循序渐进
从桩功和腰腿等筑基习练,到学会由易至难、由简到繁的各个套路及技法, 都必须按照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完一套巩固一套i决不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要逐步了解和消化这套技法或套路的内涵实质,体会内外的配合及动 作的准确,细细品味劲力或虚实节奏等实际体用后,再进一步精熟。拳谚道,“拳 打千遍身法自然”,“拳练千遍其理自现”。而且,“欲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只有通过认真不懈的习练与巩固,才会使行功耐力和柔韧速度等综合素质不断提 高;同时可使精神饱满、劲力顺达,渐渐达到知虚实、明刚柔、身法圆活自然、 形神内外合一,才能老道自如地充分展现出秘宗拳东北派风格特色之上乘境界。
三、持之以恒
习武练功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老话就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之说。 而且有谚道:“法无优劣,契机者妙,子午守静,卯酉干沐,日起五更,吐浊纳清, 持之以恒,功力自成。”
因此,秘宗门前人中凡有成就者,无不霜寒酷暑、风雨无阻,重视人体生理 变化较强的季节,坚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实践,才有 所造诣。“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有道是,“一日不练一日松、十日不练一 场空”,“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一年四季皆应养精蓄锐,刻苦练功,并 顺应天时,收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利。因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 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人体五脏在练功的同时,也适应了四时之变化, 与外界环境保持了协调平衡。特别是冬季,更应该多一些室外练功活动,让身体 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强;同时, 身体产生热量的增加,也能促进功力的增长。凡习武练功者必明:所谓“三年一 小成,十年一大成”,须经“三膘三瘦”也就是“三起三落”才劲始入骨,须越“三伏” 和“三九”而劲始归根。所以,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没有持 之以恒的实践,“浅尝辄止”是不可能真正有所进步的。特别是,只凭一时的冲动、 一时的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一曝十寒”,这些练功方式都是不 可能有多少效果和收获的。
四、呼吸知法
少林寺紧那罗王曾诗曰:
“拳法若不知练气,总有仙招不足恃。头束肩提步存进,一动一静一呼吸。”
秘宗拳长击短打闪展腾挪,蹿蹦跳跃拳势激烈,运动量很大,随着动作幅度、 速度和用力大小的不断更迭,呼吸之肺活量也随之增减变化;若不掌握正确的呼 吸方法,就容易气血上涌。气若上涌则呈内虚,内虚则气促,气促则吸氧不足, 而缺氧又致力短,力短就不可能使动作持久,进而出现脸色苍白,呼吸短促,头 晕恶心,技法紊乱,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以及实用性遭到破坏。拳诀就有“气 顺则拳顺,气阻则功滞”之说。其强调了在练功行拳中,要特别重视呼吸和拳势 的关系;要随式调整呼吸,使呼吸用气自然得法,拳术技法就发挥自如;但若气 路受阻或调息不佳,其拳功技法必然自乱。
秘宗拳主要采用腹式呼吸法。通过深、长、匀、细的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 达到气沉丹田之目的。
诀曰:上提下坠中束练,妙术唯在呼吸间。
吸气时,膈肌下降气沉丹田;呼气时,腹壁肌收缩使内压增加,推动膈肌上升, 将气从口中缓缓呼出。因此,腹式呼吸主要是靠膈肌活动来实现,而不像胸式呼 吸那样是以肋骨运动为特征的。采用腹式呼吸,有利于肌体松活、经络贯通、气 血流畅,使能量代谢率相应降低,而血液携氧量却大大提高,为激烈的运动提供 充沛的体力。并因吸气时膈肌下降,使气沉丹田,致使胸部宽舒,腹部充实,而 有利于重心降低,力贯两脚,使下盘坚实稳固。当呼吸配合发力时,一般是以吸 为收、以呼为发,因此实战交手时有“吸迎呼送”之说。当处在起伏的运动过程中, 则起为吸落为呼。有时随机进势发招,甚至音起丹田而发出“哼、嘿”等气声以 助力助威。并且,在体用的实践中,随着动作的千变万化,呼吸方式又可分为提、 托、聚、沉四种方法。
提气:腹壁内收使胸腔扩大的胸式呼吸法。利于翻腾跳跃等凌空动作的需要。
托气:吸气将毕再由慢半呼戛然而止于闭气。利于静态定型或平衡的完成。
聚气:吸后闭气暂待劈砸摔等发力的同时发声呼出,达聚气成力以气摧力。
沉气:气沉丹田使胸舒腹实,达降低重心下盘根基稳健。利于坐盘、扫腿等。
以上所述的提、托、聚、沉等呼吸方法,必须根据运动的实际需要,随着习 练中劲力的运使和动作姿势的变化而相应转换。但初练时一定要随着呼吸全神贯注,不可太猛,不可使一次呼吸超过自身肺活量的限度;要尽量用鼻吸鼻呼,在 空气清新处习练,使动作和呼吸很好地协调配合起来。
另外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重视环境洁净的优劣,来选择练功地点和确定 习练时间。
五、丹田与内气
1.体内之丹田
丹田,是我们通过练功以后,在体内培育和获得“内气”的宝库,是从古到 今所有的养生和习武练功者,一生必定重视修炼的、极为关键的部位。
丹田所在的位置自古就众说不一。但多数名家认为:人体中的丹田共有三个。 一个是两眉之间的上丹田;一个是双乳之间的中丹田;还有一个是脐下三寸的下 丹田。而且都在头顶百会穴垂向体内会阴穴之间的连线上,分别是颅腔内、胸腔 内和腹腔内相垂直的交叉点,这些交叉点便是大小不等、类似圆球形的三个丹田 的核心。三个丹田相比较,下丹田最为重要。因为下丹田是藏精之府、练精化气 之所,其养生健身作用明显,又是中丹田和上丹田的基础,是元阳之本,是人体 生命动力之源泉。所以,通常说到丹田一词,一般即指下丹田一处。
歌曰:
丹田位于脐下边,脐下三寸正中间。静心换气五七循,定神意守下丹田。
舒松调息汇关元,生蓄劲源聚丹田。意领内气发四梢,瘦汉也能担泰山。
气沉丹田生虎力,动而疾发爆火山。起动四两拨千斤,气聚丹田是力源。
2.人体之“内气”
歌曰:“气壮身体健,气舒百病除。”
肺乃气之府,气乃力之君。这里所说的气,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指维持生命 和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方面,二指体内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方面。因为人体之气 存在于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来源和功能,所以可分为元、宗、营、卫和经络及 脏腑之气等。
元气:又谓真气,是人之性命的根源,是体内各种气中最重要又最基本的一种, 主要来自先天之肾精与后天之营养。若先天肾虚或久病脾胃弱,皆可造成元气亏 损不足。前辈有论:“人应培元气,守中气,护肾气,养肝气,调肺气,理脾气,升清气,降浊气,存丹田气,去浮躁气,闭邪恶不正之气,勿伤其气,勿逆其气, 勿忧思悲怒以颓其气,使气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畅达则通行无阻,合内外 上下为一体,方谓全功。”所以,习拳练功者,必须首先培攒元气。
宗气:是肺吸的清气和脾胃传输的水谷之气所合成。在胸中推动呼吸和心脉 中血的运行,宗气弱,心肺功能就差;宗气强,心肺功能自然会利于体健而功长。
营气:是脾胃里水谷精微中的营养物质,行于血脉中,可生血营养脏腑。
卫气.•是体内阳气一部分,生于脾胃中水谷精微之化,而行于脉外,遍布全身, 有调理御邪和护卫肌表的作用。
我们练气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体内的“内气”和外部的“外气”统一起来, 从而不断增强生命活力,更为我习武练功所用。
初练时,调整呼吸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而逐渐聚卫气、元气贮藏于丹田内。 要逐步精熟运气和用气之法,运气贵乎缓,而用气则贵乎急。久练后,丹田之气 可以动而疾发,使周身百节如火山崩爆,速如闪电,势如霹雷。必须明了丹田之 内气是由精产生的,而气又能生神,神又统摄精和气。因此精是本源,气是动力, 神是主宰。可见丹田内气的强弱,是决定人的盛衰存亡之关键。所以,如果我们 能练好丹田之内气,养生健身和技艺功力之成效必高。因其有利于气血调和,经 络疏通,从而提高体内有序化的程度,激发体内的潜在功能,达到发挥自我调节、 促进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之目的。同时,从实战而论,交手中的迎送收发也是呼 吸一动而已。迎收来手宜于吸,送发来手宜于呼。若使内气能可收可发,让内气 无所不至而实用于技击时,其制敌威力也必然强大无比。前辈就曾有言道:“外 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能敌。”因此,在秘宗拳 东北派的习武功练中,十分强调重视丹田与内气的锻炼、汇集、存和运用。
浏览4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