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式:探根抻拔

并步而立,沉肩、垂手,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心静气平。

左腿向左开步身正腰直屈膝成骑马式,两手自然松掌,使掌心向内置于两 腿膝弯外侧。

沉左肩抬右肩,腰向左侧弯曲,并用力抬起右肩而抻拔右肋和腰后部位。 同时,左手沿左小腿外侧,缓缓往下探摸左脚踝部,稍停片刻。

再沉右肩抬左肩,腰向右侧弯曲,并用力抬起左肩以抻拔左肋和腰后部位, 同时,右手沿右小腿外侧,徐徐往下探摸右脚踝部,稍停片刻。

重复3、4的动作,一左一右交替进行各六次以后,起身并步收式。

腰向侧弯时,应该是在保持直腰的状态下进行的,否则起不到有力的抻拔 作用。

第七式:缠腕活膀

并步而立,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心静气平。

左脚向左开步,两脚间距约为肩宽,上身左转并使重心偏于右腿,站成高 玄机式;两臂屈肘上提,使两手掌心左下右上置于腹前。

右转体,右膀以肩带肘、以肘带腕,使右手向体后拉,接着将手腕逆时针转动, 掌心仍然朝上,指尖朝体后,经腰部向后下方穿出,使肘抻直。

此时重心已移在左腿成高玄机式,右膀直臂由后向右体侧抬移后,屈肘掌心仍朝上,沉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移向头顶上方,使掌指向左。

左转体重心移回右腿成高玄机式。右手在头上平圆绕腕,使掌指向后、 向右、再向前旋转一圈后,保持掌心向上,坠肘下落收于腹前右侧。旋转缠绕时, 要求各关节要松柔圆活。

动作同3、4、5,重复做三十六次后,起身收式,右缠腕活膀结束。

左缠腕活膀:动作与右缠腕活膀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第八式:回身捧月

并步而立,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心静气平。

左腿向左开步约为肩宽,两手掌指自然分开,掌心内凹、指尖向上、掌 背相对,使小指侧贴靠于胸前。

两膝稍屈的同时向左转腰,两掌小指侧沿着胸腹及两肋向两侧后下方扫 甩,使两腕内旋、掌心向上。

上动不停,使两膀直臂由后下方向体侧抬移后,屈肘并保持掌心始终向上, 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移向头顶上方,并使两手指尖相对。

右转腰回身成正面朝前,两手在头顶使掌指自然分开,掌指由朝里相对 而向外平圆绕转半周后,掌心向上、掌根相对,两前臂坠肘内侧相对,如双手 合捧圆月状,使掌根与下颌平。

动作同3、4、5,唯左右方向相反。

转体旋腰缠膀绕腕时,要求松柔圆活;左右共做三十六次后,并步垂手收式。

本功在习练时,膀、腰、胯、膝各处的柔顺配合非常重要,身体切记僵劲, 全身关节尽量放松,一动皆动周身协调,松柔圆活节节贯穿,严格遵循事半功倍。

(七〉混元内功

老话说:“少练站粧式,老练混元功。”

这里所介绍的混元内功,过去曾是秘而不宣或者单传、择人而授的珍品; 若确得此功后,可内外合一行通大周天,既益于养生健体,又可促使身躯四肢 产生物质,达到举手投足皆利于技击之功效。前辈曾讲:“人之身体,内有五 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又及精、气、神、筋骨、肌肉、血脉合而为一。人之 生死,实为气之存失,而元气则是人的生命根源。有道是:精足人壮,精弱人病, 精少人老,精尽人亡。由此可见精髓元气的重要。而且,气不耗归于肝为血,血不耗归于肾为精,精不耗归于骨为髓。这就是精髓的由来,也正是元气的所在。 所以,凡习武练拳者,不仅仅只是精练外壮功法,还必须同时苦练内培元气为 本的混元内功为上。”

东北秘宗拳混元内功,是前辈门人久经实践验证的、内培先气卓有成效的 重要功法之一,是一套静功内功站桩。因其不仅在外形上要求纹丝不动、舒松 庄伟,姿势圆满、凝重、中正,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而且强调内气潜转、气 血流行、感应灵敏而圆转自如。其以主练内气为本,取气武之精华,简单易学、 得功快速,内气运行周身,佳者百日内可通周天。且当内气护体时,可使抗击 打能力显著提高;再结合各种动功和实用技击法,以气催力,使内力转化为硬 功外力,便可迅速成倍地提高超常之爆发力。同时,由于精心内气的修炼,也 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使防病治病和痊愈康复作用大大增强。习练时,动作表 面看似未动,体内却气血畅流生机盎然。千万不要看其动作简单而轻视或不深入、 不专心、不持久;大道至简,要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精心习练,通过调身、 调心、调息相辅相成的紧密结合,悉心揣摩、悟其奥妙,气随血行,以意领气, 使意、气、力充分相合;要求习练者,必须踏踏实实,正确掌握功法要领,把 混元内功功法,作为各种动功和实用技击法的通用基础内功来认真深悟、精练 不綴。

现将混元内功的习练方法揭示如下:

首先使衣着宽松,心无牵挂,选择空气清新通畅、环境舒适安静的地方, 心静气平,呼吸自然,全身舒松,垂手而立,专心一意地往下进行。

左脚向左平行开步,脚尖正对前方,两脚之间与肩同宽,肩部正好和脚 下涌泉穴相对,这样易使真气上下相通,而天地之气相交,有利于气血通畅运行。

两手立掌掌心相对,十指自然分开,形似抱球状,由腹前缓缓上提,抱 于胸前。此时,身心放松,摒弃杂念,舌抵上腭,呼吸自然,双目微闭,犹似 垂帘。此状既可避免周围的声、光、色、形以及睡意等影响,也便于面部神经 和肌肉放松,使练者神收、心静、身松。

两腿慢慢屈膝下蹲,使大腿和小腿之间,形成在90° —12(T之间的任 意角度,同时将身体重心置于胯部,伫身中直端正。这样可使下肢关节易于里 外转动,疏通经络,有气血下行直达趾端的作用。

保持上体舒松自然,意念集中于丹田部位和两手掌心的内劳宫穴上。这 种状态极易产生环形磁场,利于五脏六腑疾患之调治,并渐渐置身于天地自然 气场中,使神得以收、气得以固,而形成自身的混元内气。

按上述动作与要求伫身站约一小时后,两膝缓缓站直立起,同时以两手 在小腹部位轻轻团揉36次以后,即为收功。

本混元内功,要求每日最少习练两次,每次应练一小时左右。

在习练混元内功时,切记意守丹田不离位。若严格遵循各项要求,认真习 练十余日后,小腹即有温热气团出现,两手掌心气感明显,全身发热;当月即 可在练功中,明显感觉热流越来越强,并阵阵上顶,冲向头部和面部。此时, 说明自身内气已形成了气场,就养生健身而言,可增强体能体质;对技击实用 来说,可提高抗击打力等。继而,可以将意念逐渐由丹田转移到修炼部位,其 中关键是:必须保证使丹田与通向所修炼部位之间沿途放松,使之出现发热、 跳动、流体感。这也是一种实现内气运行大周天的习练法;同时,也可以加练 局部聚气——如手和脚部等,以及其他技击实用功的习练,从而有效地完成以 内气催力,提高技击爆发力等各种硬功外力的功法。

本混元内功,是秘宗拳内功的精髓。有志者,必勤习苦练,而功到自成。

 

第二节技击实用功

一、软功

软功,是习武练功者必须精纯掌握的主要功夫之一。通过一定时间的磨炼, 使腰、腿、肩、胯等周身关节、韧带在完成技法动作的起伏、收放、折转、进退中, 皆以柔韧、圆活、轻灵、利落为佳。

如腿功方面,拳谚道,“打拳不遛腿,到老冒失鬼”;“只压不遛不中用, 只溜不压笨如牛”。这说明腿部柔软功中,溜腿与压腿同样重要,互为补充,缺 一不可。必须坚持不懈,通过反复的前压、侧压、反压腿和高质量直摆性、伸屈 性等各种腿法的遛踢,逐渐使前踢可触及额头或嘴巴,后踢触及后脑及头发部位; 使左右两侧之踢、踹、点、挂等腿法也同样溜踢自然柔韧有力,且一腿提起朝天 蹬可直竖耳旁,吻靴、扳腿、横叉、竖叉随心所欲。

另外,肩部的柔软功也必须重视和强化。通过压肩和上肢单臂绕环、双臂前 后绕环(摇膀劈撩式)及左右抖鞭(捆膀甩腰式)等动作,来逐步增进肩关节韧 带的柔韧性,加大肩部关节活动范围。因为肩是上肢的根节,其能否柔软灵利, 肯定会影响上肢动作的完美发挥。

还有拳谚说;“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因此,腰部的柔软功应该同时 狠下功夫。身动必先腰动,腰是一身之主宰,前俯后桥左右涮腰,以腰为轴回环 自如,身法起伏转折的瞬变,劲力刚柔虚实的传递,无不关系到腰的柔韧功夫。

拳诀有“腰腿不灵功夫难成”之说。所以,习练上述柔软功后,通体具备了 良好的柔韧基础,然后再学拳、学器械、学技击,就有可能尽快得心应手。

浏览7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