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秘宗拳东北派的技法
中华传统武术,是历史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其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集修身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但在过去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 还是特别崇尚技击实用功夫,尤以实战技法为第一。因为武术历来以对抗性为宗旨, 以实践开拓进取,是不断“打”出提高,“打”出发展来的。
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武术的这种“打”,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都充分展示了技击是武中的灵魂、术中之精髓。所以,继承前辈的看家绝活和掌 握种种精湛技法的真谛,充分施展自家的过硬功夫而技击超群,声誉深远,使后 人世代兴旺,始终是各拳种、各门派赖以生存和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
秘宗拳东北派百余年来,正是熔养生、健身、技击等为一炉,尤其重视技法功夫, 并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才能广为传播至今。
秘宗拳东北派丰富实用并独具特色的技法内容,是当初历代门人圣贤,在不 断继承先辈前人的基础上,在正确的理法指导下,同时又积极吸纳、融合了多家 各类技击之长等有益元素,兼收并蓄,完善并积累起来的。继承是发展的基础, 创新是发展的收获,相辅相成则更加丰富并突出了自身的特色。因此,东北派的 先辈,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功理、拳论及言传身教的踢、打、摔、拿、跌等各类实 用技法。这些珍贵的实践总结与升华,要求门人摒弃“拳打千遍不用比,拳练万 遍自能战”的观念,必须依靠勤奋实践来体悟其内涵,掌握其真谛,再通过反复 实战应用和验证才能正确展示出来。实际上就是在交手中打人、被人打或防人打 等千锤百炼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并大大提高至精熟老道是有效的攻防技能、体能、 智能、心理意志和拼搏精神的综合运用。
对这些指导理念和技法要遵循“整练散用,死练活用”的原则,并通过持之 以恒的实践达到内外相合形成一体,内“静”外“灵”以智取胜;借人之力、顺 其之势,圆活善变、制敌之身;声东击西、指上打下,刚柔相济、果断猝击;以速巧绵软、猛硬脆活,击其要害、决不留情而克敌制胜。在克敌中,要从容自信, 要锐目审敌,要随机应变,要身步协调,要起横落顺,要进低退高,要出手似箭, 要击则力透。人们常以“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破敌胆” 来形容其击法的凌厉有效和变化多端。
后人严遵师训,酷于实践、善于实践,因此,秘宗拳东北派之众多技法,都 得到了充分发扬和进一步发展。同时,前辈们严训后人必须德艺双馨才能为世所钦, 才能代代盛传兴旺。
应牢记古人“教之不善罪从于师”之云。所以,教人传艺须谨慎,尤其是伤 人之术不可轻传,不可不择人而授。嘱曰: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 无礼无信者不传,好勇性贪者不传,不谨不慎者不传。
在实战技法中,可分为徒手技法和器械技法。而传统武术器械中,虽然包括 长的、短的、硬的、软的、单的、双的、明的'、暗的,甚至分车战、马战、步战、 水中实战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种器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仍然能被现代所广泛采用的却寥寥无几。而且,持械而战则必须具备徒手技法基 础,拳家名言也有“百兵拳为母”之说。只有精熟掌握了徒手技法,才能有效施 展所持器械之技法,器械只不过是手臂之延长罢了。徒手技法差者,不但取胜不易, 所持器械也许是给对手准备的,这也充分证明了精湛的徒手技法在对敌实战中的 绝对重要性。
所以,在本章节里,介绍了技法基本要素、技击基本思想,并荟萃了秘宗拳 东北派中,适应现代需要,具有简明、实用、易学、速成特点的徒手散招绝技精华; 以徒手实用为主,如何面对不同的对手,着重击打人体之要害部位,善于进攻和 重视交手中的力学与实战中的“胆量”以及踢、打、摔、拿、跌等徒手技法的习 练方法、战术意识和实战要诀等东北秘宗拳之技击精髓。
第一节技法基本要素
秘宗拳东北派在技法的运用上,强调必须要做到的是:如何能利用好最佳时 机,发挥出最快的速度,以最短的距离和最有效的方法来达到最好的结果。所以, 在其克敌制胜的技法所包含的众多基本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其一,必须掌握精熟的招法技术,这是克敌制胜的关键要素,是技法的核心;其二, 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能综合素质,这是制敌能力的基础;其三,实战中的心理反应同 样是制敌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智能,始终保持明确清晰的战术意识。
一、招数是技法的核心
技法中的核心技术,即交手实战中的招数。其招数用法的精熟程度和功力的 深浅,决定了运用层次之高低和制敌效果的优劣。在习练秘宗拳各种实战招数用 法时,首先动作规格要符合技击对抗规律的要求。因为技击对抗规律是以使用效 果为依据的。所以,在习练和运用招法时,必须符合力学原理和人体结构特点, 处处从动作姿势的合理、招法虚实的路线、攻防速度的快慢、刚柔应变的时机和 击点劲力的准确、面目精神的运用和气息内外的协调等各方面提高动作的实用性。 要清楚圆、角、线、点的概念,要熟练掌握“意、气、力”的配合,避实就虚、 巧妙灵变,而达到内外合一。当技法的运用真正能有“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 发须循直线,一点见真功”的水平时,堪称是“循规蹈矩”根基深厚之理想体现。 此仅完成了第一步。同时,技法是以功力为基础的,而功力必通过技法才能发挥, 技法若无功力相辅,则有如空中楼阁,只有将两者真正匹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 更加充分地展现其素质威力的实效。
因此,对传统技法的探求、整理,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要善于以现代化、 科学化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研究、运用和发展传统的实用技法。另外,还应当认识到,随着国内外武术技击运动的发展和客观形势的变化,运用技法之深度和 广度也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进一步推动实战技法的迅速提高和持续发展。所以, 为了顺应发展与世界同步,作为技法基本要素之一的实战招数用法,是必须精熟 掌握和随时可最大限度发挥的核心技术。
二、体能综合素质是基础
秘宗拳对习练者的要求,首先是必须具有良好的体能素质。
强调习练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各器官系统的运行机能,全面打好力量、速度、 柔韧、灵敏和耐力的坚实基础。交手取胜的重要关键不外乎是:以快打慢、以长 打短和有力打无力。身体素质越好,运动能力就越强。所以,必须不断地、最大 限度地提高和发展自身制敌所需要的,包括体力、耐力、击力和抗击打力等力量 方面;还有攻防反应、进退出击速度、柔韧、灵敏、协调性方面以及交手实战所 必须具备的其他与体能相关的良好的综合素质。
1.力量方面
力量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在实战对抗中,实施技法本身就是力量的表现, 拳谚也有“一力降十会”、“一力压十技”之说。在交手对抗中,如果自身体能差, 体力不佳,各种技法就不能正常发挥,有利时机也被贻误,且可能由此而陷于被动。 所以,力量在技法发挥效能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战中的力量分为:基本力量、 击打力与抗击打力量、持久耐力等力量素质。此时所需要的力量,不仅仅指绝对 力量的大小,而是善于用力的能力,即指“劲力”。技击中的“力“和“劲”不 可能截然分开。但是,“力量”和“劲”的概念是不同的,“力量”大不等于“劲” 就大。源于力的劲,是通过习练而得来的一种用力的技巧,是瞬间积聚全身力量 于一点以击敌的应用,是能大能小、能快能慢、能软能硬、能长能短,能灵敏圆活、 能随机协调的,精熟运用聚合劲、脆(寸)劲、爆发劲、刚柔劲、内劲等表现出 来的力量。但必须强调的是,决不可用蛮力,而要“尚劲不尚力”,以劲为上。 同时要牢记“死力不足贵,活劲尚为高。”提倡交手用力要因势而变,处处贯 以活劲随机而动为妙。
2.速度与柔韧
速度,是习练者能快速完成动作的一种运动能力。比如“拳如流星腿似闪电”、 “动如脱兔行如疾风”等,这些都是前辈指导后人实施技法时,对动作速度不懈追求的境界。众所周知,在实战交手中,速度的快慢的确起着决定性作用。这里 所指的速度包括.•交手反应速度、完成单个技法动作的速度、限定时间内重复动 作的次数和位移等速度。当然,爆发力也是力量性速度的一种。实践证明:具备 良好的速度素质“以快打慢”而克敌制胜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匀练者尽可能地 不断提高和充分发挥实战技法的速度素质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也必须重视自身柔韧性的提高。柔韧性差者,关节僵硬滞拙,想快也 快不起来,出手进退皆难以圆活随机而影响技法到位;柔韧性佳者,关节松沉灵 活,有利于速度等功力的增长和技法运用的更好发挥。但是,决不能将柔韧素质 之好,片面理解成“柔软得像面条一样”才叫好。交手中的“柔韧”不仅仅是柔, 更重要的是韧,对“韧”的要求大于对“柔”的要求,因为它不但与动作幅度有关, 而且还直接影响动作的速度和爆发力。所以,柔韧性对实施技法的影响也是决不 可忽视的。
3.灵敏与协调
灵敏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中枢神经系统反映的,包括敏捷性、力量、速度、 柔韧、协调性和耐力的整体体现。实战中,灵敏素质的优劣,将充分表现在步法 的敏捷、虚实的应变、腰身的转换、三盘的协调、战术的灵活等实施运用能力上。 必须要逐渐培养和尽快提高灵敏素质,以达到交手中能进得去、退得出,敏捷随身、 圆活自如,机灵奇巧、恰到好处。
浏览4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