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又称“行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与太极拳、 八卦掌齐名,同属内家拳之中。它“重内而不重外,重神而不重形, 重本而不重末,首讲壮内,练人之精、气、神,养丹田,强内劲”, 打法多直行直进,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也是最快。

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 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 进,走也打,打也走。形意拳在我 国武林独树一帜,成就斐然。

形意拳的起源大体上有两种说 法,一是传说中为宋朝名将岳飞所 创;另一说为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 姬际可所创。其实,姬际可与岳飞 存在着渊源关系,当年姬际可在终 南山获得《岳武穆拳经》据此潜心 演练才卓然自成一家的。

姬际可,字龙凤或龙峰,生于明代万历末年,卒于清代康熙中 期。自创形意拳后,便离开终南山,物色传人。但是沿途所遇,皆为 庸俗之辈。到苏常一带访友,巧遇王辅臣父子,承他父子另眼看待, 其子耀龙尚能刻苦用功,于是传其心意拳。

转眼5年过去,姬际可又向西南而行,至秋浦遇曹继武,很是看中 他的品德和天赋,于是教授其心意拳法,这一教就是12年,曹抚其心 意拳技方成。

曹继武所著《拳论•十法摘要》中也有相同记载:

余从学姬氏,以接姬氏之传,得其甚详,就其论而释之,定为十法摘要,非敢妄行于世,聊以训子弟云尔。

后来,曹继武又将心意拳传于戴龙邦,戴龙邦奉师命返回山西, 途经洛阳时,撰写了《心意六合拳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戴龙邦的心意拳只传于子侄内亲,所以心意门人有“戴氏 始祖为戴龙邦,拳仅传于其子文量、文勋”之说。

心意拳向形意拳衍化过程中相当关键的一步,是 戴氏后人戴文雄收异姓李老农为徒,于是李老农也成 为我国武林中承上启下的一派宗师。

李老农,又称“洛能”。1836年,李洛能变卖家 产,别离故土,千里迢迢来到山西祁县小韩村,投师 戴家学习心意拳。

李洛能这段经历又非常曲折,有两种说法,一种 认为历经周折后,戴文雄正式收李洛能为徒;另一种 说法,李洛能到祁县时,方知戴龙邦早已谢世30年, 形意拳宗师车毅斋李洛能访知戴龙邦妻侄郭维汉也是戴家拳传人,于是租地卖菜投师学艺。

李洛能在祁县小韩村学 艺10年,直至1849年他47岁时,受太谷富绅孟悖如礼聘 才离开祁县来到太谷,充任孟悖的护院。

孟悖虽是富绅,但却精 通史籍,学识渊博,对李洛 能的武艺和武德十分钦佩: 而且他将原本有些芜杂的心 意拳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归 纳,对后来形意拳的发展影 响较大。

李洛能正是在孟悖的启发下,对心意拳的拳名提 出了质疑,认为“心意 拳”的“心”、“意”本属 一理,均成思于内;而 “形”,即“肢体”应属 外。拳法本应是内与外的 结合,用心意与肢体两方 面的统一来表现。应该以 “形”取代“心”,取名 为“形意拳”。

李洛能所创的形意 拳,其基本内容为“五 行”、“十二形”。“五 行”,即劈拳似斧属金、崩拳似箭属木、躜拳似闪 属水、炮拳似炮属火、横 拳似弹属土。

“十二形”则取12种动物搏击之式,分别为龙、虎、猴、马、 鼋、鸡、鹞、燕、蛇、鹰、驼、熊诸形。

由于李洛能生前加人了太谷镖行,事务繁杂,而且年老后又回归 了故里,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详细阐明形意拳理。这个任务就落到了他 的开门弟子车二肩上。

车二,生于1833年,1856年正式拜李洛能为师时,孟悖为其取名 永宏,字毅斋。当时车毅斋跟李洛能学到了四十二形、三拳、三棍、 五趟闸式的功法。

车毅斋不仅得到了李洛能的亲自传授,而且李洛能还将他托付戴文雄栽培,因而车毅斋终能够集形意拳之大成。戴文 雄临终时,将他重新修订后的《心意六合拳谱》传给 了车毅斋。

车毅斋在研究《心意六合拳谱》的时候,他也发 觉老师李洛能所说“将‘心’改为‘形’ ”确实是有 道理的。

据此,他在孟悖的帮助下,对老心意拳又进行了 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在领会先师拳法的基础上,博 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从强身健体、搏 击格斗的需要出发,对旧拳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形 成了完善的形意拳法。

心意拳雕塑 车毅斋从理论上阐明了“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的 拳理;练法上,坚持“内 意外形并重,养气练气并 重,搏击防御并重”;内 容上,对十二形进行了精 简,只取各形的一个独特 拳法;技击上,由过去的 “快攻直取”发展为“快 打猛攻,乱而取之”,“引 进落空,智而取之”两种 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车毅 斋在拳法上,把传统的五 行相克拳改为拳掌互变,在此基础上,车毅斋与师弟贺永亨、李广亨及弟子李复祯一道,先后创编了五花炮、九拳、五踩六 锤、十二连锤、连环手、挨身炮、九套环、劈锤、 十六把9个对练套路;创编了六枪点子、对扎枪、对 劈刀等器械对练套路;创新了拘马拼、阴阳把、狮吞 手、迂回步、倒插步、带步等一些独特手法和步法, 并改“少林潭腿”为“形意潭腿”。

车毅斋为使拳法名称符合“形意拳”之名,以象 形方法命名了许多动作。如奎星式,以乌龙倒取水名 之,顺步横拳叫“乌龙翻江”,崩拳十字踢叫“龙虎 相交”等,充分体现了以“形”代“心”的特点。

1888年,车毅斋在天津以形意剑术击败了日本武 士板山太郎,声名大震,被清代朝廷授予“花翎五品军功”,太谷县志收纂,门人弟子立碑纪念,极大地促进了形意拳的 传播。

至此,由李洛能创基、车毅斋完善的形意拳正式成为完整的系统 拳种,在武林中享誉一方。

此后,形意拳与各门各派广为接触、交流,据说神刀李存义、大 刀王五、杜心武等都曾慕名前往山西造访。为使形意门人代代有谱可 稽,李存义还同李复祯等人研究,确定以“华、邦、维、武、尚、 社、会、统、强、宁” 10字排列辈次,促进了形意拳事业的发展。

形意拳风格独特,其动作要领为“七字二十一法六合”。七字 二十一法,即“顶、扣、圆、抱、垂、月、停”7字各化3种基本功法。

三“顶”:头往上顶,舌尖顶上颌,手掌往外顶;三“扣”:膀 尖、手背、脚面要往下扣;三“圆”:脊背、胸脯、虎口要圆;三 “抱”:丹田要抱合为根,心中要抱身为主,胳膊要抱四梢停;三 “垂”:气垂丹田、膀尖下垂、肘尖垂;三“月”:胳膊似弓如月 牙;手腕外顶如月牙,腿膝连弯如月牙;三“停”:脖颈要停有登 相,身法要停分四面,腿膝下停如树根。

六合又分为“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 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

李洛能弟子中得其精髓者,除车毅斋外,还有武术家郭云 深,以半步崩拳打遍华北无敌手。

清代光绪年间,郭云深曾到太谷走访同门师兄,与车毅斋 切磋技艺长达一年多。郭云深曾说:“吾车师兄,技至出神入 化之境,乃神妙莫测之手也。”而且郭云深一支更出了孙禄堂 这样的大武术家,所著《形意拳学》、《拳意述真》对形意拳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浏览1,2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