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又称“南方拳”,是南方 各地地方拳种相结合的产物,技术 套路繁多,遍布各省。由于历史悠 久,再加上师承关系的演变,形成 了多种打法,但多数套路仍具有同 一特点,总属南拳。
关于南拳的起源,流传着一个 故事:福建有一座少林寺,为嵩山 少林的分支,人称“南少林寺”, 寺中僧人世代习武。
康熙年间,敌国来犯,无人可 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缨出征,大 破敌军,班师凯旋。
不久,有奸人进谗,官府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仅有五僧幸免于 难。这5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福 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5位僧人传出,因 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广东南拳是高要人蔡九仪所传,蔡九仪明崇祯时 以武科起家,为洪承畴之军分承宣官,后受技于一贯 禅师,最长于超举术,而且精通腿法。与人相斗时, 能腾身飞跃于数丈之外,疾如鹰隼,令人不易防备。
蔡九仪年老后欲传其术,于是在子侄中及友人之 中选择资质较佳者传授。其门徒中,以表姓与莫姓为最。表、莫均为顺德人,他们各得所长,各专心致意 于师法,于是传下广东南拳一支。
广东南拳的发展在各省中最为迅速,影响最大的有洪家拳、蔡家拳、莫家拳、李家拳和刘家拳,号称五大家”。其他如白鹤拳、佛 拳、蔡李佛拳等也是历史悠久、风 洪家拳又简称“洪拳”,一向 是在南拳之中流传得十分广泛的门 派,多个地方的主要拳术之中都有 洪拳之名的,如广东、两湖、四 关于洪拳的来源一般有两个说 法,一是出自南少林寺,在明末清 初时由福建传人广东;二是广东花 县人洪熙官所创的。这两种说法大致上都和南少林寺的关系密切。
洪熙官原名为洪喜,乾隆年间福 建谭州人,他原本是茶叶商人,人称 “喜官”,到广东后人称熙官。他身 材魁伟,膂力过人,师成于福建少林 著名和尚至善禅师,后将所学技击经 验结合自己的体型特点创造了以马步 稳健、桥沉力雄、攻防连环、浑厚威 猛而著名的洪家拳。
在广东,如“广东十虎”之中的铁桥三、黄麟英等就是习洪家拳的,并由一代宗师黄飞鸿将其发扬光大。
洪家拳体系以黄飞鸿一脉的名为虎鹤 洪拳,而套路方面主要的有工字伏虎 拳、虎鹤双形、五形拳等,而其他的则是根据各支派 而有所不同的。
刘家拳有禽蟧爪、虾公腰之称,关于它的始祖, 一直有3种说法的,一是刘生;二是刘一眼;三是刘 青山所创的。一般在广东以外的地区是绝少见过此拳 术的,而此拳术也只是在中山附近比较盛行。
刘家拳以灵为主,短桥短马、功夫硬朗、灵巧敏 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正如其拳理:“进似追风 箭、退似雷电闪、走步须灵活、出手似云烟”。它多 是以吊马、拖马、侧闪等的,而手法上则是禽蟧爪、 虾公腰的。
禽蟧爪是指它的桥手快速敏捷;虾公腰是指腰力的运用上要有如虾腰般的爆发力。其内容有大运天、
小运天、十拳、天边雁、八图功、刘家五形拳、刘家刀、刘家棍等。
蔡家拳相传为广东番禺人蔡展光所创,后由和尚蔡福传之后世,流行于广东中山以及湛江、从化等 地。蔡家拳以“快”为主,所谓“洪家讲桥马,蔡 家讲快打”,也如其口诀:“快速灵巧、敏捷多变、 消身借力、因势利导、闪化巧取、只可以巧取胜、不 可以力争衡。
蔡家拳有着重偏门攻击、快步抢攻、消身借力的特点,马步以三角步为主。其内容方面有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四象拳、拳肘手、六连拳、百鸟归巢、单头棍、双头棍、蔡 李家拳相传为广东新会号称 金刚李胡子”的李友山所创 的,其发源地为新会市大泽区七里村,主要流行于中山、河源、李家拳是以长桥大马、偏身 偏步、朴实刚劲为主的,身法上 则是以肘攻击为主,要求诚实稳 重,出手准确,是以肘攻击为主 的,所以也要求着点准确,以避免一击不中,被别人有机可乘。
如其拳诀:“奇肘卅六有谁知,出挫沉缠捆最 宜。剪切盘循成妙用,穿栏拱折护相施。尖横下反兜 归后,顿揭连攻腕在前。纂伏低寻高割就,平钩扫脚 式难移。尖桥宜用连肘法,巧妙功夫在顿肘。我桥在 上宜顿打,我桥在下用缠攻”。
李家拳套路内容有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 三十六肘、哨打、短扣、子午连环棍、双头大圈点 棍、金锁连环双刀等。
莫家拳与一般的南拳是不同的,南拳一般的是比 较着重手法的,而莫家拳则是以脚法为主的。莫家拳 也为至善禅师所创,第一代人物之中有莫蔗蚊、莫达 树、莫四季、莫定如、太平天国的女将莫清骄,尤其 后来在香港武术界叱咤一时的双刀莫桂兰。
莫家拳的要领是:一脚胜三拳。所以它是在南拳 之中一个十分特别的门派,因为只有它是像山东戳脚 般以脚攻击为主的。至于它的脚法方面一般是有:撑 鸡脚即穿心腿、虎尾脚、钉脚、钩镰脚、后弹脚、翻 身腿、侧脚踢、双飞脚、旋风腿等。
其实莫家拳的手法也是不可轻视的,它的手法大 多是走重手一路的,以碎喉、插眼、撩阴等手法为 主,也是别派的比较少。
一般人会觉得这些手法比较阴损,不够光明正 大,但是在真实的格斗上,是生死之搏,而且莫家拳 一般是给女子习练的,女子在力量上大多不及男子, 所以难免要用这些手法去取胜了。
莫家拳套路内容有莫家正宗拳、桩拳、三支笔、 碎手、莫家拗碎灵芝拳、双龙出海、直式等。
南拳中还有一个优秀拳种蔡李 佛拳,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步法 灵活,刚中带柔,以声助威,气势 镑礴,颇能代表南拳风格。
蔡李佛拳创始人为广东新会京 梅乡人陈享,字典英,生于1815 年。陈享自幼酷爱武术,基本功扎 实,12岁随叔父陈远护学拳。在陈 远护的悉心教授之下,陈享15岁时 已练就一身本领,并在崖西坑头村 及新会周馆等处任教,因其技艺高 超而闻名乡里。
陈享17岁拜新会李友山为师 学习李家拳,李友山擅长腿法,见陈享乃可造之材,遂纳为首徒。4年 后,陈享尽学李家拳艺,集南拳北腿绝技于一身。
但是,陈享仍然不满足现状,22岁时又拜广东罗浮山白鹤观“青 草和尚”蔡福学拳。蔡福见陈享学艺极有诚意,品行优良,根基甚 牢,而且悟性过人,于是收之为徒。由于陈享刻苦好学,锲而不舍, 近而立之年终于学得大成,辞师返乡。期间,还受到蔡福好友江湖侠 士白玉峰指点。
陈享32岁艺成下山,在以后长期的武术生涯中,他悉心研究各家 拳法,结合陈、李、蔡三家拳法,创编出一种新的拳术套路,为了不 忘师恩,特命名为“蔡李佛拳”。由于蔡福辈分最高,所以“蔡”字 排在前头,又因陈远护的拳法师承鼎湖山独杖和尚,故以“佛”代表 陈氏一门。
陈享在返新会途中,路经增城县境时,恰遇增城匪患成灾。时任增城知县杨先荣、参将双达、游击汤骐照领兵及组织 乡勇进剿,屡遭失败,无可奈何,知县只好张贴榜告 招募能者勇士。
陈享探明情况,在金牛都拜会同乡汤骐照,揭榜 进见知县。身怀下山时蔡福赠予的两把短刀,只身深 人虾公塘等村庄的匪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将土匪打得落花流水,救出多名被困官兵事后,由内阁大臣兼两广总督瑞麟上奏道光皇 帝。授予陈享“忠勇侯”的官衔,并封号“达亭”。
1839年至1840年间,林则徐“禁烟”,陈享义不容辞,协助林则徐训练义勇水师。鸦片战争爆发时他 毅然率领众弟子投人广州虎门水师衙门麾下,英勇抗 击外来侵略。
陈享后来到香港,又经香港转涉南洋,以教拳为 生,在金山磊埠击败号称世界大力士、恃艺横行的恶棍基厉士而威震海外。
因为技艺实属非凡,故名扬四方。两广各处的武 术爱好者纷纷投于门下,京梅村遂成了蔡李佛拳派的 发源地。1845年,陈享漂泊数年后,回到故乡,开设“永 胜堂”药店,悬壶济世,并苦心钻研武学。身怀绝技 的他应乡中父老之邀,在京梅“缘福陈公祠”设立 “洪圣”武馆,传授武学。
陈享在京梅设“洪圣总馆”和“祖师堂”,指派 陈大楫、陈典桓、陈燕赔、龙子才等多名高徒分赴两 广各地开设40多间“蔡李佛洪圣馆”。
陈大成、陈胜典、陈谋荣等在新会设立分馆。由于组织得力,一时间蔡李佛洪圣馆像天女散花,发展 神速。
陈享根据蔡福大师的赠联,在京梅总馆挂“洪材 定取文章事,圣算还推武略通”的关帝联;祖师堂对 联是:“蔡李佛门源自始,少林嫡派是真传”;门联 为“拳出全凭身着力,棍来须用眼精神”;各分馆对 联是“英棍飞腾龙摆尾,雄拳放出虎昂头”。
陈享创立的蔡李佛拳,拳路气势磅礴,别具一 格,有“南拳北派化”之称。
南拳中另一个广泛流传的拳种当属咏春拳,“咏 春”两字乃是为了纪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的。
严咏春原籍广东,她自小跟随南少林五祖之一的 五枚师太习技。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 理,并得其师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当时 严咏春并要求五枚师太为拳命名,大师则叫她用自己的名字“咏春”为名。
严咏春后下嫁福建盐商梁博涛,并传其技给他。后来梁博涛因与 红船中人友好,并常与其友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饮酒论技,他 更将咏春拳与他们交换红船之名技——南少林六点半棍。由始起, “咏春拳”就不是只有八斩刀法一路兵器了。
其后梁华宝传艺予梁赞,梁赞人称“佛山赞先生”。梁赞凭其天资聪颖,苦心钻研,使咏春拳能在晚清期间,在岭南一带声名大振。
将咏春拳术一派的推广者,首推叶问。叶问本为佛山名门望族之 子,他因年幼体弱多病,7岁便投人梁赞入室弟子陈华顺门下学习咏春 拳术,而陈华顺以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 素则从旁协助,常与叶问过招,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 技大进。
陈华顺去世后,叶问随吴仲素苦练3年,比前更大有进步。叶问奉 其父命来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院,在此期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 先生之子梁碧,并随梁碧修炼咏春拳术,尽得其学,而性情也变为谦 厚和蔼。
多年来,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台湾 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咏春拳拳式紧凑,实在是属于 短打之中的优秀拳种。后来也出现了多个派别的咏春,如广州咏春、 刨花莲咏春、米机王咏春等。
南拳的共同特点是:套路短小精悍,招式紧凑,动作朴 实,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常伴以声助 威,技击性强。南拳讲究桩功,以练坐桩为主,还有丁桩、跪 桩等。也还有练药手、打沙袋、铁砂掌、点穴功、童子功、罗 汉功、青龙功、排打功等。
浏览4,3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