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拳是模拟各种动物的特 长和形态,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 t象和生活形象,结合武术动作创 I立的各种拳术,象形拳分象形和取意两种,象形是以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为主,缺少或很少有技細动作。
取意则以取意动物的搏击特长为主,以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充 I实技击动作的内容。
这类惟妙惟肖的肖种在我 I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尚书》中 已有“百兽舞”之说,相传上古 之时已有“三人操牛尾以舞”为戏。《庄子•刻意》中记载:
“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说明春秋时 期古人已能模仿熊攀树自悬、鸟 飞翔伸脚等动作。
至汉代,《淮南子•精神 训》有“凫洛、暖攫、鸱视、虎 顾”之说,而且开始流行“沐猴 舞”、“狗斗舞”、“六禽戏”、“五 禽戏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导引图》中,绘有44个人物运 动的图像,其中便有熊经、鸟 伸、鹞背、猿鴻、龙登、螳螂、鹤口等图形。
晋代道教学者、著名炼丹 家、医药学家葛洪创编出了龙导、虎引、熊经、龟拔拳画像 咽、莺飞、蛇屈、鸟伸、猿据等导引名目,与后世的 象形拳术套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象形拳,顾名思义,像外物之形而创立的拳法。
世间万物大者如雄狮、猛虎,小者如蝼蚁、螳螂,各 自具有特殊的生存本领,人虽为万物灵长,然尺有所 短,寸有所长。
禅家便从嵩山特有的自然环境中,独得万物之灵 性,以鸟兽虫鱼之类所长,丰富和完善人自身的生存 本领,创造了高境界的少林象形拳。
象形拳主要有猴拳、鹤拳、鹰爪拳、蛇拳、螳螂拳、醉拳、鸭形拳,以及醉八仙、鲁智深醉跌、武松 脱铐等。
猴拳,因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而得名。据记载, 早在战国时就有了猴舞和猴拳,《汉书•盖宽饶传》 记载西汉长信少府檀长清曾在一个盛大宴会上表演猕 猴舞。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上有 “沐猴灌”的名目和图像,描绘的正是猴子的动作。
明代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也有猴 拳的记载。金铁庵在《醉八仙谱》中指出:“拳法之縣_ 盛行南方者,以七红、八黑、大小天罡、猴拳最为普 遍。”峨眉山风景奇秀,其中峨 眉灵猴更是拳家的仿生对象。峨 眉猴拳遍及全川,拳路较多。
在清代末年,北方有个拳击 手脾气暴躁,他因杀死一个恶徒 而被抓。当时,杀人罪的判决结 果不是死刑就是终身监禁。幸好 他的好朋友有些势力,才判了他8 年监禁。
拳击手被关押的监狱位于小 镇郊外的一个森林,他的窗户刚 好正对着许多大树,那上面经常 有猴子蹦来跳去嬉戏玩耍。他对 于猴子稀奇滑稽的动作感到很惊 奇,于是每天专注的观察这些动 物。他仔细地研究了猴子在各种情况下的动作,数年后,他已 经能够很快地区别各个猴子的 不同特征。
对猴子的打斗技巧,灵活 度,脚上动作进行分类研究 后,他发现这些动作与他从小 练习的武术拳法有相通之处。
于是他决定把猴子的动作与他 所练习的拳术结合起来。
监禁的结束标志着猴拳的 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点。拳击手出于对古典小说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喜爱,将这套独特的拳法以孙悟空这 个角色命名。
猴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不同的流派和技术风格,但基 本要领却是共同的,其动作内容既要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 要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具有形、法统一的猴拳动作。有的套路还编 进一些跌、扑、滚、翻动作,做到神似,表现猴子的精神。
猴拳模仿猴的身形,要求缩脖、耸肩、含胸、圆背、束身、屈 肘、垂腕、屈膝。手法模仿猴摘果、攀援,有刁、采、抓、扣等法。
步法模仿猴跃、窜、出入,有脚尖步、小跳步、交叉步等。眼神 要像猴守物一样专注。技击中,主要运用上肢进行格挡、击打、掐拿 等。起腿不多,仅偶用缠蹬、弹等腿法。猴拳的运动特点以灵敏善 变、出手脆快为主。
后来,猴拳还吸收一些腾空翻转如侧空翻、旋子等和就地滚转的 动作编入套路。猴拳套路一般模仿猿猴出洞、窥望、摘果、争斗、嬉 戏、惊窜、人洞等情节编成。
鹤拳是南拳的一种,多流传于永春、福州、福清、长乐、莆田、 连江、宁德一带。正宗的白鹤拳,相传由永春方七娘所创。
相传有一位武林高手名叫方慧石,避隐于福州沙莲寺,方慧石膝 下有一女儿名叫方七娘,他就将全身的武艺传授给了女儿。
一天,方七娘正埋头飞梭织布。突然,一只白鹤翩翩飞翔,在她 的屋顶盘旋俯视,最后飞到厅堂来,伫立织机旁边,仰头朝七娘凝 视,许久都不肯飞走。七娘见了,十分惊异,她顺手抓起梭盒向白鹤 掷去。但见白鹤轻轻展翅,把梭盒子反弹了回来。
七娘又举起织布用的那根竹砚策,朝白鹤身上打去。没想到白鹤 一脚轻轻抖动,那竹砚策又被弹回来。这下,可叫七娘备觉神奇。
这一天,那羽毛丰 嫩、白洁如雪的鹤终不飞 走。夜幕降临,方慧石叫七娘端出白饭、番薯米, 放在厅堂上喂白鹤。但是 白鹤一口也没动,便栖息 于厅中的神梁间。七娘和 父亲无可奈何,只好各自 入睡去了。
黑沉沉的夜,万籁俱 寂。方七娘在酣睡中,不 知何时进人了梦乡。金色 的阳光沐浴着朵朵盛开的脾花,清风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芬芳,小庭院窗明几净,方七娘正挥刀练武。
突然间,有一个白头老翁 出现在她的跟前,那老翁笑容可掬地说:“我乃白鹤仙人,今日特来相助。我有拳家正 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名 曰鹤拳。你若愿意,我当全部传授给你。
方七娘听后,真是喜从天 降;高兴得连忙下跪,拜鹤仙 为师。待她站立起来,那白鹤仙人已无踪无影,只听得和蔼 的呼唤:“我就歇在厅堂的梁上,天亮再见。
方七娘醒来,兴高采烈地把方才梦见的一切对父亲说了。天一 亮,父女俩就在厅堂上,跟着那只白鹤练拳。为此夜以继日的千锤百炼,忽有一日如醍醐灌顶般融会贯通,创出了白鹤门拳法。
白鹤门拳法流传后世,已演变为宗鹤、鸣鹤、飞鹤、食鹤4种不同的拳种3宗、鸣、飞、食4种鹤拳既然同出一源,它们在技法和训练要求 方面就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它们都讲三战为基本;都讲气沉丹田,练丹田功,以气补劲。技击时都要求内外合一,借助明暗二劲。 在身法上都要求头顶、项稳、拔等、松肩、松腰、松跨、提裆吊肚。 手法都要求五行变化,讲相生相克。步法都要求稳固,五点金落地,但是,它们作为不同的拳种,一又各有其特点和独到之处:宗鹤 注重用“宗劲”,刚柔相济;鸣鹤以声催力,激烈勇猛;飞鹤舒展大方,动作形象;食鹤轻巧快捷,灵活多变。
宗、鸣、飞、食4种鹤拳,因各自特点的不同,对身法、步法、手 法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各不相同的要求。
鹰爪拳是模仿鹰捕猎动物之势演变而成的一种拳术。其起源,一 说是源于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载有“鹰爪王之 拿”,言为鹰爪王所传之拳;二为清代中期河北雄县人刘仕俊所创。 刘仕俊1840年出生,少年时家境贫寒,以卖烤烟为生,但自幼十分酷爱练武。一天外出卖 烟,到了晚上便在一家小客 栈住宿休息,深夜独自在院 子里练功,不料拳脚声却惊 动了同住一店的法成和尚。
法成和尚等刘仕俊练好 后对他说:“年轻人,你的 功夫练得不错,这对强健身体还可以,要想防身克敌就 不行了!”
此时,年少气盛的刘仕 俊闻听此言后很不舒服,他 面露愠色,当场要与法成比 个高低,于是两人就在院中 比试起来。可是气势汹汹的 刘仕俊求胜心切,虽然气冲斗牛连续进攻三 招,他均被法成轻 易地一一化解掉,当刘仕俊第四次猛 出右拳欲击打对方 头部时,却被法成 用“鹰爪”手法紧 紧地拿住了刘仕俊 的手腕此刻刘仕俊使出浑身力气,左扭右转,始终无法挣脱。法成又顺势在刘的背部穴位 上点了一下,刘仕俊立刻感到全身酸麻无力,疼痛难忍摔倒在地。
这时刘仕俊如梦方醒,才知道法成和尚之武艺高超,便立即叩头拜其为师,法成就欣然收刘仕俊为徒。从此,刘仕俊随法成苦练武 功,深悟法成鹰爪力之精奥,并创出鹰爪拳。
刘仕俊的传人“闪电英杰”陈子正后来将岳氏连拳、番子拳部分 动作与鹰爪拳融合而发展成一较大的派系,故又称鹰爪番子门。
陈子正,又名陈纪平,河北雄县李林庄村人,自幼好武,得少林 拳、番子拳、岳氏散手、鹰爪擒拿法之精华。擅鹰爪拳,被人誉为 “鹰爪王”。
1918来上海,表演“鹰爪罗汉拳”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专授 鹰爪拳,还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圣约翰大学授艺。
陈子正后去香港精武会传艺,并赴新加坡精武会教拳。到新加坡 不久,就在擂台上用半个回合,击败一英国拳术名家,被授予印度尼 西亚短剑一把,剑上刻有“中国拳王” 4字。
自从陈子正在上海执教于精武会后,他的门徒学艺师成,纷纷南下,因此鹰爪拳就传到了南方。后人不仅继承了下来,而且还有了新 的发展。
鹰爪拳的特点是姿势雄健,手眼犀利,身步灵活,发力刚爆。其 手型似鹰爪,即手指的第二、第三指节勾屈,手背后张。手法有抓、 打、拿、掐、翻、砸、锁、靠、崩、截、拦、挂等,注重抓拿;腿法 有蹬、弹、撩、踹、缠、穿、连环腿等;身法有俯、仰、拧、转、 伸、缩、闪、展等,讲究收腰紧劲;眼法有环、瞰、注、随等•,劲力 讲究脆、锉、提、紧。
鹰爪拳的功法主练鹰爪力和桩功。其套路有鹰爪拳、罗汉拳、 十二路行拳、八步追、八面追、五十路连环拳等。
蛇拳属于模拟蛇的各种动作形象结合技击的象形拳类。主要流传 于浙江、福建、四川、广东、台湾、香港一带。
山东乳山一带自古多蛇,多为毒蛇,当地流传一句话:饿死不捕 蛇。话虽如此,但乳山一带,历来也不乏捕蛇好手。蒋煜其祖即以捕 蛇为生,传至蒋煜一代,捕蛇之外,另创蛇拳一套,乳山人称“无敌蛇拳”。
蛇拳的动作开合得宜,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上体要 求松柔,下肢则要灵活,做到步活而桩实。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实战中则要求:身要颤,步 要转,双手忽闪神要战; 圈绕步,步偕身,用指抢 喉快为准;龙戏珠,掌插 肋,勿手啄人勿顶击;脚 尖点,虎爪进,急来缓应 巧柔还。发劲同时还发 声,以声助势。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 传统象形拳,是山东四大 名拳之一,螳螂拳的形成 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 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 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 说幢螂拳是我国古代武术 文化的载体。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 初,相传由山东栖霞人于七观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 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 家手法于一体而创幢螂拳法。
于七因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 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 “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 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螳螂。
将螳螂拳真正发扬光大的是海阳司马李氏家族四世祖李赞元之玄 孙李炳霄。
李赞元,清代顺治帝赐名赞元。1655年考中进士。翌年4月,任山 东道御史。因其奏言刚直不讳,皇帝称为“真御史”。1674年升为兵 部督捕右侍郎。
李赞元官居要职,门庭显赫,但家规甚严。《四勿诗》:“手勿 释诗卷,身勿著华服,心勿思邪事,行勿恃荫式”,为教子格言,故其 13子皆无纨绔之习。代代恪守家训,始有“三世八进士”之美谈。
李炳霄是李赞元之孙,清代乾隆年生人,他自幼聪颖好学,继承家风,文武兼备,又精通医 理,未及弱冠就有附贡之名。 某年参加乡试不中,干脆弃文 从武。李炳霄本是豁达之人, 从此匿迹林泉,专一结交世外 高人和江湖豪侠。适逢机缘巧 合,索性又出家为道,号“升 霄道人”。
李炳霄挟技游历天下,遍 访武林高人,虚心学习,孜孜以求,探索武术真谪,将十八家武艺融会贯通。他由 武人道,以道阐武,终得大成,后来得王郎螳螂拳真 传,由其门人发展成为多种流派。
山东螳螂拳主要流派有“太极”、“七星”、“梅 花”、“六合”四大派。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动 作的组合结构上更为相近。
两种螳螂拳许多套路名称,动作组合,攻防办法 等方面都大同小异。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是清代广东人周 亚南创始的,其技术和理论与山东传的北派螳螂完全 不同,而与南拳各派技术却极相似。
除南北两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础上又经 多年传习或与其他拳法混合,还有通臂螳螂拳、甩手 螳螂拳、光板幢螂拳、八步螳螂拳等产生。
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楼、采、挂、黏、 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要求:
“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 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 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 无喘息机会。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 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
螳螂拳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 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 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醉拳是模仿醉汉动作的一种拳术。这种拳打起来,很像是醉汉酒 后跌跌撞撞,摇摇摆摆,但实际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 法、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
醉拳中有“太白醉酒”、“武松醉跌”、“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 仙”等名称。醉拳根据其不同名称而组成不同形象、不同内容的套 路,但都离不开醉形醉态的特点。醉拳由于其内容多跌扑滚翻动作,故又被认为是“地趟拳”的一种。
鸭形拳是民间少有人知道的象形拳种。鸭形拳的 传流已有数百年历史。明代时峨眉山有位陆雅道人, 在山里鸭池中,仔细察看鸭群的种种形态动作,再与 拳术的基本功法相结合而创编出这套鸭形拳来。
鸭形拳举手投足间模仿鸭子走路时上身下体左右 摆动、两蹼着地步覆蹒跚、头颈后伸缩等形态。鸭形 拳特色是两臂自然甩动、双腿交替、脚蹬撩踢、身体 前后左右摆晃。
手法以掌为主,有勾、搂、托、插、穿、摆、 掖、掷等,前撩后拨,左右伸按,柔中含刚。步法有 弓步、虚步、行步、拖步、击步、挤步、跳步、辕转 步等,多处于半蹲状态,要求腿部功力要好。头颈前 探后拉,身体左右扭动,要求有很好的协调性。
象形拳术的套路和拳术中的象形动作十分丰富。除了上面 列举的拳套外,其他拳种中的象形招式不胜枚举。如太极拳中 有“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白蛇吐信”等。
在八卦掌中有“鹞子钻云”、“猿猴摘果”、“飞燕抄水”、“大鹏展翅”;通臂拳中有“孤燕出群”、“猿猴出洞”、“燕子钻 云”等。
浏览3,0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