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这个部分的方式比较特殊,要求练习者身体俯卧 到地面上,以手掌和足尖支撑;两掌间的距离与肩膀宽度相 同,肘部不可弯曲,两臂伸直;两腿伸直,膝盖不可弯曲,双脚 并拢;腰部后弓,胯部后挫,收腹提臀;凝神聚气,用鼻呼吸,先 吸气后呼气;呼吸时,先深吸一口气,气未吸尽时吞进一 口气, 注意吸气均匀,用意念之力将气传导到下丹田;然后紧闭口 鼻,肘部曲起,身体向前下方探进,同时用鼻向外呼气,呼气均 匀;呼气时专注于念力将气从丹田提升到中丹田,将其顺畅地 传导至腋下,再从掌心的劳宫穴涌出;上半身各部位接近地面 的瞬间肘部迅速伸直,此时气全部呼出;身体快速划过地面, 腰部挺直,手臂伸直,上半身向后面弓挫,臀向后突,身体向后 移动,回到初始撑地姿势,与此同时重复上次的吸气过程,并 用念力将气聚集到丹田。俯卧时反复做前压后提的动作,直到 体力无法支撑为止。

初练时做几次就会感到体力不支,但只要每日坚持不懈, 渐渐地就能够有很大进步。一次训练可轻松做上百次时,可改 用一只手臂做,单臂一次可轻松做五十次时,本式功法初步练 成。后可在脚尖下垫上砖块,继续练功,随着功力的提升 脚下砖块不断增高,当高至身体倒立与地面垂直时,本式 功法完全练成。

金刚挥斧是金刚掌的第三式。该式口诀是“金刚挥斧式不 同,力有千钧气如虹。行功须要逆呼吸,拧腰转胯记心中。”本 式有四种练法,包括掌面练法、掌根练法、掌刀练法和掌背练

法,其中掌面练法是最主要的内容。

制作长宽都为一尺的正方形帆布袋,袋内填装铁砂、绿豆 和胡椒,其中铁砂占五分之四,绿豆占五分之一,胡椒的量比 较少。将填充好的沙袋放到平台上。

练功者以马步姿势站在距离平台一尺远的位置上,两手 握拳置于腰部两侧,先用鼻吸气,再用口呼气。当吸气到极限 时,脚下不动,上半身向右侧转动,右手臂向后方下侧抡起,完 全转身后再向回转,并继续转至左侧,注意以腰部为轴心,与 此同时,右手臂的动作不要停止,右手抡至最高,然后甩到身 前,继而向下以掌心拍击沙袋,手指朝向正前方,击打沙袋时 口中发出“哈”的一声,以帮助发力。右手拍击完成后再练左 手,动作要点与上面介绍的一样,只是方向相反,两手轮换反 复拍击上百次。吸气时,用念力将其聚集到丹田;呼气时,用念 力将丹田的内气传导至手掌,并从掌心涌出。掌根、掌刀和掌 背的练法与掌面练法的方法相同,同样也要练习百余次。其中 掌根是指手掌的根部,掌刀指小手指的那一侧,掌背是指手掌 的背部。

本式功法主要锻炼手掌攻击的爆发力,以及手部筋骨的 强度,即手的抗击打和疼痛的能力。击打沙袋时不要使用蛮

力,应充分借助手臂抡动的力量,使手以一种挥锤般的姿态自 然下击,以此加强手中内劲的施展水平。

金刚推山是金刚掌的第四式,本式主要练习内功柔力。把 点燃一根蜡烛放在桌面上。练功者以马步姿势站在烛火的对

每日练习,持之以恒,当推出一掌就能让火熄灭后,应稍 稍拉远与火苗之间的距离,继续练习。当身体与火的距离到达 三米,只出一掌便能将烛火熄灭时,本式功夫已经初步练成。 此后,在蜡烛外面罩上塑料或皮质灯罩,依照以前的方法继续 练习,当出掌火即灭,且灯罩无损时,体内的神、气、力已能够 运用自如,金刚掌的功夫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面,身体与火苗间的距离为三尺;颈椎挺直,平视前方,两手握 拳放在腰部两侧,以鼻呼吸,用意念将其聚集于丹田;左手伸 开,变化为掌,掌心朝向正前方的火苗,平行推出;用念力将丹 田之气传至掌心,由掌心涌出,引导丹田之气时注意不要刻意 使其经过身体的各个经络穴位,气应以最快的速度自然流动。 手掌收回时以鼻吸气,掌心的气再次汇聚回丹田。然后可练右 手,方法与左手一致,只是方向相反,每只手都需要练习百次。

第四式是最难练的,练功时一定要凝神敛气,不可有任何 杂念,注重的是念力的运用,而不注重力量的发挥。金刚掌的 第一和第二式都是外功,强调的是阳刚之力,其力实;最后一 式是内功,强调阴柔之力,其力虚。练功严格按照前后顺序进 行,先练外功实力,后练内功虚力,刚力的极限才会转换为柔 力,实现刚柔并济。

參二、辅助功

除了金刚四式外,练金刚掌还需要每日进行辅助功的练 习。辅助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练气,另一种是练掌。

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进行练气,只要注意让呼吸保持缓 慢连续,用意念将体内的气息流动汇聚于丹田,不论是走路、 站立、坐着或是躺卧不要忘记练气,就能让身体始终处于一种 气力充盈的状态。练气不仅有助于掌法的运用,而且还对养生 和调理情绪有益。

练习掌力的主要方式是徒手推击和劈击树木。树干上缠 绕棉布或麻布,坚持每天掌击树干,注意内气的聚集和涌出。

, 可使用掌心、掌缘、掌背或掌根击打,不限制击打次数,击打至 手部红热,感到一种接近但尚未到完全无法忍耐的疼痛时可 停止练习。

有鉴于这种外家掌功的功法特点,未婚且身体健康的青 年比较适合练习此功。在正式练金刚掌前每日必须练气,增强 凝神聚气的能力,气散者是无法练好金刚掌。练功期间应保睡眠充足,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性,身体不适时应暂停练习。

功法的收效迅速。一般练上十日就有明显的效果,出掌时 能感觉随动的肢体和躯干部位有热流或热气,小腹处有温热 感,一个月后感觉会更强烈。坚持每日练功,百日后掌力可以

'练功时应选择一处环境幽静的地点,练功未超过一百天 的不能任意挥霍体力或大吃大喝。单手或双手练功都可以,依 个人习惯和特点而定。每次练功前都要反复搓双手,将其搓热 后再正式开始练功,并坚持每天练习,一次练功至少不低于一 个小时。初练时,为了加强练功的效果,以及保护手少受伤害, 应在完成训练后使用药水洗手和泡手,用以强健筋骨,并且能 够缓解疼痛,消除因练功造成的肿胀。练功不可急于求成,过 度训练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持续有规律的训练才能使功力 逐渐增强。此外,不可带着手伤训练,这对训练效果有害无益, 应等到手伤痊愈后再接着训练。击碎质地一般的红砖。呼吸时气聚丹田,这种呼吸法叫做腹式 呼吸,它还分为顺呼吸法和逆呼吸法。其中顺呼吸法是指吸气 时小腹凸起,而逆呼吸是指吸气时小腹内收。

习武者的武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练金刚掌者,这 主要与掌法较为刚猛有关,少林寺将其作为单传绝学,也是由 于这个原因。因此学习这种武功,不能将之用于好勇斗狠,而 且还应该有公德心,乐于去帮助弱势的人。

中国首屈一指的内家功夫当属武当武术,武当派是内家 之宗。提到武当必定会联想到奇妙的太极拳法,太极拳也是武 当派最具代表性的拳法功夫,而张三丰则是大家公认的武当 派的创始人。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有过记载,北宋 末年,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应诏入京,途中他遇到百余人的贼 匪,夜晚梦中三清神尊教授他拳法,第二天张三丰用梦中所学 拳法独自一人将贼人尽数消灭。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相传张三丰原是少林弟子,他精通少林五拳,后将该拳法与棉 长拳结合到一起加以改进,形成了与少林武术不同的更偏重 于防卫的内家功夫。少林拳以外功见长,攻击性强,但经张三 丰改进后的拳法则注重内功的修炼,防守性更强。张三丰经过 十年的苦心钻研,功成后创立了武当派。此后,武当武术逐渐 被人所知,继而又出现了一些支派,比如太极、形意和八卦等。图片12

武当山道观始建于唐朝。明朝时,明成祖朱棣推崇道教, 遂下令在武当山修建道观。他动用了三十万劳力与能工巧匠,• 花了十三年的时间建成了绵延一百四十公里的三十三处道教 建筑群。为了还原真武修仙的故事,其建筑格局的设计参照了 经书中关于该故事的记载,最终完成了这个宏大的工程。建筑 群中包括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历史上确有张三丰其人,三丰是他的道号,其本名是张全一, 又名张君宝。他平日里不修边幅,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 他北宋人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定论,有传其是生活在元朝,也有 传其生活在明代,具体的说法内容不一。

明代时武当武术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得以高速发展 起来,武当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形成的。据传,将武当武术亭、三十九桥等,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有紫霄宫、三天门和太和 宫等。在紫霄宫的正殿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明永乐十一年、十二 年圣王御驾敕建的字迹。在这些建筑群中最壮观当属三天门 .绝壁,上面刻有四个字“一柱擎天”,远远望去气壮云天,气魄 非凡。武当山的始创祖师张三丰的铜铸鎏金坐像被供奉在太 和宫中,该宫又被称为金殿,位于天柱峰的峰顶。

发扬光大的是明代温州人张松溪,他生于1506年,卒于1620 年。虽然在他之前,陕西人王宗和温州人陈州同的内家拳已略 有名气,但真正将内家拳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却是张松溪。他早 年习得了内家拳法,并在其基础上吸收了峨眉武术的精华,创 立了武当松溪派。当年有一个传说,少林僧人听闻武当张松溪 的武功高强,便来到武当山一较高下。其中一名僧人首先挑战 张松溪,面对挑战,张松溪道长仍然安静地坐着,袖手相对,没 有任何动作。少林僧跃身腾空施展连环腿,当攻势将至的一 刻,张松溪稍稍侧了下身,抬手轻轻拖带,少林僧人便猛地被 击出窗外。武当武术因此声名远播,很多人前来武当山习武。 武当派此后又产生了很多高手,如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 思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 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

武当武术注重内功修炼,外功讲究强健筋骨。功法特点是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

身。武术功法不以进攻为主,偏重于防守,强调气功的作用,力 量为内劲与柔力。与人对战时不会主动出手,只有当对手进犯 时才会出击,攻击侧重短打近攻。

'从武当武术的六路十段锦的歌诀便可看得出其功法特 点。六路歌诀:“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 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 摇。”;十段锦歌诀:“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 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扭惟需 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图片13

当然,武当武术的战术策略中同样有着进攻的内容,重点 强调攻击对手身体的要害和薄弱部位,如死穴、晕穴、哑穴等。 其武功套路和口诀众多,如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 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武当拳法中除流传最广的太极拳外, 还包括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 行拳等。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这段歌诀大致阐明了武当 功夫谋定后动的特点。

内功是武当武术中最关键的修炼内容。比较重要的洗髓 金经共有六式,分别是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 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武当派所用的器械除了镇山之宝武 当剑外,还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武侠 爱好者所熟知的九宫八卦阵和三才剑阵等阵法在武侠小说中 都有描写,是否真实存在却不得而知。

武当功夫与少林功夫有很大差异,不仅体现在武术功法 上,还体现在武道思想上。少林功夫偏重进攻与外功修炼,武 当功夫偏重防守与内功的修炼。武当武术源自道家,将道家思 想深深扎根在武术中,其招式口诀无不蕴含着道家浓浓的清 仙灵秀之气,具有浓厚的中华审美意味,如以下招式:“红霞贯 曰、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 鱼、欢推窗、燕抬腮。”其拳法口诀也很好地体现了道家思想, 如纯阳拳的口诀:“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 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具一格、自成体系。武当的支派众多,除松溪派外还有淮河派、神剑派、轶松 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有名的太极拳、 形意拳、八卦拳等拳法既出自道家,属于武当功夫,同时又别

中国武术的很多流派最初都是以地域名称来命名的,比 如武当山的武当派,峨眉山的峨眉派,以及少林寺的少林派。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武术功法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在各流派 武术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产生了许多支派,使得其武术远远 超出了地域的范围。虽然没有了地域的限定,但流派之间仍旧 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图片14

八卦掌

一、八卦掌简介

八卦掌属于八卦拳系,对于该掌法前文已经有过简略地 介绍,以下将对八卦掌进行详细介绍。八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 朝时的《易经》中。八卦掌的掌法变化比较多样,步法和身法有 一套特殊的运行规律。该掌法将运气吐纳与外功硬功结合到 一起,讲究以气运身,内外兼具。练八卦掌既能够强健体魄、修 养心性,又可以锻炼防身搏击的技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武术 之~*〇

八卦掌的创编人是清朝河北文县人董海川,他本名为董 继德,生于嘉庆十八年,卒于光绪九年。董海川儿时便喜好练 武,为了习得一身精湛的武艺,他走遍中国名山大川,寻访高 手,拜师学艺。他深得内家武术的真传,将各流派武功精华融 合起来,创编了一套独特的掌法,即八卦拳,也叫做八卦连环

虽然注重外功修为,但内功仍是练八卦掌的基础,功法主 要有行桩和趟泥步,基本功主要以锻炼“拧、翻、走、转”的身法 和步法训练为主。作为技击手段的掌法通过技能和外功的训掌。咸丰年间,董海川主要在北京传授八卦掌。

练获得。

八卦掌主张气力并进,内外兼修,强调身法和步法的重要 性,讲究身法敏捷、步法灵活自如,如同龙游天空一般迅捷灵 敏,在拧翻走转间施展变化莫测的掌法。该掌法是刚与柔的结 合,招式中的踢、打、摔、拿协调一致,拧、裹、钻、翻灵活自如, 躲避对手正面攻击,攻其弱势,围圆打点,招式环环相扣、循循 相生,无穷无尽。图片15

八卦掌技法和功理

日常练习是八卦掌的重点,练功还辅以健体强身、延年益 寿之功效。

八要

八卦掌技法中的八大要点涵盖了外功和内功,以及形与 神等方面的内容,每一大要点中都包含着三个小点,都是练八 卦掌时应注意的问题。由外而内的八要分别是三形三势、三空

三合、三圆三顶、三裹三敏。

三形

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

三势

步如淖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三形三势是对身法和步 法的要求,即行走如飞龙般快速连贯,身形运动如猴子般灵活 自如,步法与身法的转换如鹰一般敏捷;步法如可塑性强的'泥 般变化莫测,手臂的动作如拧转的绳般柔软,身法如磨石转动 般圆滑。

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三空

三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意合。三空三合是对神和气的 要求,即手与心、脚与心、胸与心之间,以及意与气、气与力、力 与意之间都应和谐一致,循循相生,无穷尽也。

三圆

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

三顶

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三圆三顶是对于身体各部位姿 态的要求,即三圆的脊背圆、双肩圆、手掌的虎口圆,三顶的舌 抵着腭,头正顶天,掌心朝向正前方。

三裹

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

三敏

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三裹三敏心神要点的补充,即敛 气、裹肩、收肘,准确的观察与判断力,以及敏捷的掌法等。

八卦掌的技法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即掌、步、腿、身,各自 有型与法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 掌、撞掌、掖掌等。掌法有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粘连 粘随;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片探切翻等。



步型有掰步、扣步、仆步、半马步等。步法有起落摆扣,进 退跟撤,开掰插闪等。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趟泥。腿法有摆扣踢屈、兜崩翻踹、劈 蹬截切,暗腿为主,明腿为辅,掌腿结合,协调并济。



身形如游龙般坚韧、柔软、灵活、自如,身体站立与运动都 要以腰为轴线。身法有拧、裹、钻、翻,讲究圆滑灵活,没有停顿 和迟滞;身法跟随步法,掌法跟随身法,同时步法跟随掌法的 变化;上肢与下肢的动作协调一致,如蛟龙在天;动时下盘稳 固如磐石,拧、旋、走、转自如流畅。

技击原则

八卦掌的掌法和套路都是从母掌八大掌中演化而成的, 均以内功为基础,以步为用,拳为法,形体、气息、力量、技法等 四个方面做到准确和灵活应用,将刚与柔、明与暗、虚与实结 合到一起,实现连绵不绝、循循相生的境界。八卦掌的掌法和步法是相辅相成的,技击技法主要以掌 为主,利用步法和身法施展掌法;腿法和掌法两者结合统一, 踢打摔拿无一不用,要用得合理灵活、连贯自如。实战中,避开 对手的正面攻击,寻其弱点连续进攻,将对手的攻势和力量化 为己用,将实招与虚招结合起来,灵活应用,达到占敌之虚,破 敌之弱地目的。刚柔并济,柔如绵,且柔中带刚,刚力为暗劲, 如细致的钢针,藏在绵力中粘连随化;刚如冷弹,爆发力强,出 手快如闪电。

八卦掌最常用也最有名的器械是八卦刀。除此之外还有 枪,以及一些双器械,如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 笔等。

八卦掌在我国流传甚广,习练者不计其数。它是内家拳中 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不仅受到国内习武者的欢迎,国外的 武术爱好者也对其推崇备至。

形意拳

一、形意拳简介

上节介绍的八卦掌是三大内家拳之一,另外两大内家拳 分别是形意拳和太极拳。前面我们已经对形意拳系进行了一 定的了解。这种武术同样是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拳种,形成于明 朝末期,到了晚清时开始盛行,现如今已存在了三百余年。在 其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多时期的武术家和武术爱好者对其进 行了多次改进,使其逐渐完善并发展,历朝历代的形意拳名家 为其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

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孕育了难以计数的流派和拳种,形 意拳在众多的拳种中能够形成完整而不松散的体系,并在统 一习练原则下得到长久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究其原因,与历 代形意拳习练者的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改进是分不开的。由 于他们的努力,使得形意拳能够与其他拳种形成截然不同的我国众多武术派别和拳种虽然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由 无中华文化的同源和融合性,也使得他们存在着很多相似之 处。例如意、气、形三者的关系,中国武术各门各派的几乎所有 拳术功夫都讲究形与意的结合,气随意动、力由气导、形意兼 具,力求三者和丨皆一致,相辅相成。同样,强调内外兼修也是中 国武术的特点之一,讲究通过形与神的协调达到内功与外功 两者融合统一的境界,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意拳是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拳种之一。形意拳的宗旨即是通过正直 的德行修养和强健的体魄,身体力行地为人类进步和社会的 发展贡献力量。很多形意拳名家将武术用于匡扶正义、保家卫 国的伟大事业中,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武艺和高尚的品德宣扬 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以善为本的传统美德,使形意拳发扬光 大,且获得了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风格,逐渐形成较为各自之间明晰的伦理演变体系,自成一 格,并在实战和健身两个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效果。

据史料记载,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创编形意拳时,其拳理 是由意引导气、气带动拳,其拳术法则是“六合”。讲究心与意 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故而又称形意拳为心意六合拳。六合 法则包括意、气、力三者相合,以及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 相合,此为另外三合。意、气、力分别指的是意识、经络、形体的 活动和变化,六合即是三者相互促进、协调一致,最终达到和二、形意拳术的发展变化图片16

心意六合拳需要从拳架、拳术和拳法的三个方面做到规 范准确。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后腿膝盖完全弯曲,前腿伸直, 身形姿态形成直角三角形;后脚、胯、脊椎、后肩、颈和头在一 条斜线上,前足、前膝、前肩在一条直线上,前腿与上身形成接 近90度的直角。其拳术中进攻动作主要通过手打、肩打、跨 打、足打、膝打、头打来实现。其拳法共十二式,根据气的柔与 刚可将其分为前六式和后六式,其中前六式气柔,后六式气 刚,十二式终究会归为一式,而其中的每个单式又可转变为十谐统一的“六合”状态。其中意识起主导作用,气为途径,而力 是表现,力作用于形体,使身体各部位高度协调。如此一来,内 外与神形同修兼具,对应心意六合拳之基本拳理一一心之发 动戸意,意之所向为拳,三谐而六合。

姬氏心意六合拳经过后人的改进逐渐发展出其他种类的 形意拳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曹式形意拳和戴氏形意拳。

曹氏形意拳由曹继武创编,他将心意六合拳的拳法十二 式做了改进,基于姬氏心法,取前后六式的精华,总结归纳出 五行、十二形,形成形意拳法的十大形。这十大形分别为龙、 虎、猴、马、鸡、熊、鹞、燕、鹰、蛇等。十大形中的每一种都是单 式练法,同时又可以作为桩功,练习时注意拳术法则的六合。 龙形的动作要点在于腰,虎形的动作要点在于头,熊形的动作 要点在于肩胛,鹰形的动作要点在于手。

后期习练形意拳的武术家戴龙邦在姬氏心意六合拳基础上,将五行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 钻图片17
清末时,武术家李洛能在戴氏形意拳的基础上又做了一 次较大改进。他基于“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拳理,总结 和归纳出一条理论,即“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 之4本途”。李氏形意拳的特点是突出内功与外功的相互作用, 其拳法要领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并发展出形意掌法。其 拳架不再死守侧身弓步,而是改为三七步,这种改进十分具有 革新意义。经过反复钻研实践,李洛能的三七步拳架逐渐成 熟,站立时重心放在后腿上,前后比例以后为重,因该比例中 后占七而前占三,故而称为三七步。他的这种革新避免了原心 意六合拳种步法不灵活的缺点,现今流传的形意拳都采用这 种拳架。与此同时,李洛能重新完善了十二形,并新增了一些 套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杂式锤、五形生克、安身炮等。上,将五行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 钻拳、炮拳、横拳。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是相 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拳依据这种变化之理,把十大形扩充为十 二形,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套路。其典型动作有截、裹胯、挑顶、 云领、出势、起手等,训练内容有虎扑、鹰捉、鸡腿、龙身、熊膀、 虎抱头等。戴氏形意拳强调拳形与拳势都要“圆”。练习戴氏拳 法同样要做到形神具备、内外兼修,以及意、气、力和谐统 练拳的过程从基本功的站桩开始,然后才正式进人练功阶段; 拳法招式初练时需慢,而后逐渐加快,并且应从松至柔,由柔 转刚,最终达到刚柔并济。

太极拳

太极拳的流派众多,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最有影响力的六 大太极拳流派。

一、孙氏太极

孙氏太极由河北省完县人孙禄堂创编,他出生于1862 年,卒于1932年。从小爱好武术的孙禄堂修习的是武式太极 拳,他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兼容了形意拳的精髓,将其退步 必撤的步法特点融入到太极拳当中,而后又吸取了八卦掌身 法上的优势。孙禄堂将几种拳法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最终创 编了孙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的动作幅度小,拳架较高,步法绵灵,动作缓 慢而柔和,灵活多变。其步法特点是两只脚进退相随,故而又

被称为是活步太极;其拳法中的转换衔接以开合手为主,因此 大家又叫孙氏太极为开合太极拳。

该拳术能够在中国武术的众多流派拳种中发展和传播开

来,与其鲜明的特点和集刚柔两种武术风格大成之优势有关。 孙氏太极拳将太极拳、形意拳、卦掌集合起来,形成完整而 统一的拳术系统,因其优秀的改革创新性,使其成为众多太极 拳流派中最重要的拳种之一。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双脚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 敏捷、圆活紧凑。整体招式套路连贯自如,如行云流水,连绵不 断。其身法和步法的连贯性同样出色,转身都要以开合转换衔 接,连续圆活。图片18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拳理。练孙氏太极拳应遵循拳法,顺其自然,外功不可流于形 式,内功不能有悖于意和气。外功是内功的体现,没有好的内 功,外功形式便不可能有好的表现,内功讲究意气相合。内功 做到意气相合,外功才能准确流畅。即看到外在功夫的水平, 就可知道内功的修炼程度,内合外形,两者和谐统一,这就是

形意拳注重内外合一 卦掌注重动静相合,孙氏太极拳 将以上拳理融入太极拳当中,兼容并蓄,达到一种趋向于和谐 居中的状态。使身体的平衡感更好,不会出现走架摇晃起伏 的问题,在保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步法和重心的转换变 得更灵活和准确。

孙氏太极拳的套路要求各个身体中正平稳,包括起势和 收势在内的所有动作都应遵守此要领,且尽量让肢体舒展,运 动圆活,动作连贯紧凑,一气呵成,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其中最重要的要求是身体中正,不能前仰后合或左斜右偏,上 肢和下肢的动作协调,且内外相合。不论是身法、步法还是拳 法,都离不开“中”,这是孙氏太极拳之拳术理论的关键。练功 者应在练习中时刻体会“中”的意义,在保证重心平稳的同时, 调节气息,令经络畅通无阻。这是需要习练者在实践中认真领 悟的,绝不可轻视和忽略它。

孙氏太极拳步法的主要特点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不 论是前进还是后退,脚下步子一定要及时做出调整,或跟进或 后撤,这对于身体平稳、重心稳固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对促
进动与静的快速转化是很有帮助的。步法的准确和及时同时 也是上肢和下肢协调一致的保证。

孙氏太极拳手法的主要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 接^本套拳术的拳法套路有十三节,由十二个开合手组成,即 每个开合手都起到衔接转换的作用。转身时必采用开合手,这 不仅是一种技法,也是一种心态上的转接象征,身法的变换与 步拳思路通过开合手达到顺畅连贯,此时身体重心的虚实转 换和内气运转由开合手来引导将变得更容易,开合手也有助 有身体经络和血脉的疏通。

此外,拳法中讲究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练拳时 应时刻注意因势利导,力量的运用要跟随重心的转换而变化。 招式套路注意虚实结合,将实招和虚招结合起来灵活应用,扰 乱对手判断,迷惑对手以等待时机发动进攻。

练孙氏太极拳可用于防身搏击、强健体魄、修身养性。拳 法中柔缓轻灵、形意相合的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的心 态与情绪,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浏览6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