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类
1. 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
此拳由陕西省文化厅离休干部刘会峙先生1986年献。此拳特 点:融拳架、推手、散打于一炉。技法分上中下各八法,计二十 四法。其上乘功夫能达到哼哈二气凌空劲的无形弹放,俗称“打 人不露形”。其套路动作有七十五势。
2. 武当赵堡和氏太极拳
此拳为陕西西安化工厂供应科干部刘瑞1988年4月献。此拳 强调身心合修和拳境的松、静、空。特点?.拳架小巧,动作柔和, 有祛病延年之效。
3. 武式太极拳
此拳的师承关系有三说。其一,见1988年9月,河南科技出 版社出版、陈固安着《武式太极拳新架》,认为是陈长兴传杨露禅, 杨传武禹襄,形成武式。其二,认为武式属张三丰太极拳世系,武 禹襄由三丰下第九代陈青萍所传,后形成武式。其三,顾留馨在 《武当》1988年第2期“武式太极拳”中言,武禹襄先“从杨露禅 学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去舞阳县兄弟那里任职时,途 经赵堡村,从师陈青萍学新架一个多月,备悉其理法。后又在其 兄处得舞阳盐店抄存《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归后钻研实践…' 认为武氏既从师杨露禅,后又从师陈青萍。备此三说,以供辩证。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身法严谨,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 ? 178 ?
法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保持中正,以动作的虚实 转换和内气潜转支配外形。民国初年,永年县人郝为真(1849— 1920)将武式太极拳传入北京,后来又传于南京、上海等地。至 今享名于世。
4.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河北定县人孙禄堂(1861—1932)。孙 氏精形意拳、八卦拳。民国初年,他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后,融 三家之长,独创出孙式太极拳。此拳特点:进退相随,舒墀圆活, 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 拳”。
5. 武当太乙五行拳
此拳原名“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传人为浙江金子锼 先生(已故)。原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4)武当山紫霄宫龙门 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所传。金先生1929年秋到武当山出游客居,从 武当山道总徐本善之高足李合林道长学得此拳。因遵师训,金自 秘练近50年未示于人。直到1980年秋,在太原“全国武术观摩 交流大会”上始公布于众…先后在丹江、武汉、浙江、上海举办 学习班,传授此拳。
此拳宗理于五行,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宗旨,讲究尚意 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寸分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有 独到的手、步、腿、身、眼之型与法。拳法特点:柔和绵软,桩 式沉稳,腰随胯转,.两手抱环……方丈之地即可演练。
6. 武当绅阳拳
传承人汪兆辉,武昌机床附件厂工人。按此拳所言的传承关 系,相传为唐吕洞宾(号纯阳)所传。清光绪年间,武当道士王 至道(号余化龙),从龙心道长学得此拳。1927年,至道到武昌蛇 山武当宫传授刘定国,刘遵师训,闭门持练50余年,1971年传与 汪兆辉。汪于1988年将此拳整理成书,名《武当纯阳秘功》,海 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拳特点,以其拳诀云:“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 穿连不断;踩步悬足,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7. 武当太乙神剑门举功
此拳功由北京关亨九老人所献。按其门历代口传亲授,始祖 为武当张三丰,其先祖所着《武当拳宗》备载其详,惜文化大革 命原古本遗失,无从详考。但关亨九记之尤详,已追写成章,定 名为《武当修真密笈》,《武当》已于1988年作为特辑增刊发表。
此拳功法天地取阴阳,用输轴之理。架势上主张法无定法,势 无定势,随其自然。用法上讲究左右逢源,出入自由,不封不绝, 不支不架,出手如鹰隼,发手如鹂展,又静又快,先思后击。另 有器械游龙剑、天罡刀、青龙杖等等。
8. 太和拳
承传人周忠明,武汉市人。周于1967年17岁时去锦西,从 其外伯公叶青老人学得此拳。由湖北省武术挖整组于1983年从周 忠明处挖掘整理出此拳。据叶青老人口传,此拳源自武当山道门 中,因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而取拳名。拳分六路:小青、大青、穿 手、行门、云扑、练拳。
此拳有阴阳桩、摇桩、朝天桩三桩功法,强调“练拳先练桩, 练桩先练气,练气先练意”,拳诀有“开合两挡,阴阳二桩,左右 逢源,前揭后仰,倒海翻江,对天烧香。”云云。
9. 武当恒山派武术——迷魂拳
传承人,张开文,江苏人,为该门18代传人。该门为明初武 当山青风道长在恒山白云观传出。其拳偈为“曲径通幽处,道院 花木深,一线若灵明,往来自通神。”行拳诀有“行拳巧摆云雾阵, 列阵封域神关门,软硬兼施连环打,身形显忽迷敌魂。”套路有三, 第一路56势。其他不尽知。
10. 水上太极拳
创始人,现湖北沙市博物馆离休干部候玉明。候玉明五十年
代学太极拳,六十年代将太极原理纳于水中演练,至今在水上练
.180 ?
太极拳已20年,立坐卧躺、飘洒自如,且有水上睡功,确为太极 拳的一大创拳。候有词《天仙子?水上太极拳》曰:“曾学武当未 入门,六十一岁仍是零。借得苏州一池水,练太极,握平衡,台 上掌声我没闻。”
11. 形意拳
该拳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其理法与内家拳法相通,如“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动怍 强调六合、五行的阴阳刚柔变化,与道家理论相关,故习惯上视 为近代武当派的代表。形意拳以模仿动物形象特点而得名。基本 形象为:龙身、熊膀、鸡腿、鹰爪、虎抱头、雷声。该拳的起源 尽管清以来多有论述,但终未明确定论,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 它自清乾隆年间,就在河北、河南、山西传播,至当代已播及全 国。1937年出版的《国术概论》.载有“形意拳世系表”。该拳功法 有:形意桩功、基本拳法三体式、行形拳、十二形拳、形拳五行 连环拳、形意杂式捶、形意连拳、形意五行相克、形意散手炮、形 意安身炮等等。
12. 六路拳
该拳为武当功家南派拳术,该派邓钟山先生言:“大凡以吾六 路与敌交手,须以静制动,以缓制快,以柔克刚。”邓编著有《六 路拳交手图说》。
13. 武当内家乾坤门功法?械
云南个旧市武协副主席王树璋12岁时,拜武当云游道长赵超 然为师,学得本门派拳械,王从师后经10余年刻苦学练,得本门 铁喉头功、鹰爪功、内气功(童子功)、风雷掌、乾坤钩等拳械之 传,至今习得上乘功夫。以前严守师训从不外露。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受感召才将本门功法献于世。1985年,云南曾整理出他 的《武当内家功法拳械》资料一、二卷。详情待考。
14.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
该拳博大精深,其“劈太极”超出推手之外,可以应付任何 形式的对抗。原式太极拳传入河北刘德宽后,刘传赵鑫州,赵又 传万籁声。全套72式。
15. 武当赵堡太极拳
它较完整系统地保留了武当张三丰祖师所创三合一(拳架、推 手、散打三者融于架子之中)的太极拳术,共有75式。在技法上 有上、中、下八法,共二十四法。在健体上有内外五行理论和内 外修炼法。其特点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含而不露,发劲暗不露 形。以慢胜快,慢劲快打,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在推技方法上, 轻灵圆活,连珠应用,顺势借力,巧擒巧拿,狠例弹发。当代传 人陕西刘会峙。
16?武当嬝拿108手
是武当擒拿术中的一种对练套路。它继承了武当拳术技击之 精华,循武当内家之拳理,把擒拿与解脱、进攻与防守融为一体, 形成了连绵不断、快慢相间、运转圆活、变化自然的对练套路。其 特点是,有解有拿、连绵不断;巧解巧拿、借力用力圆中求解、 环里出拿。传人是武当龙门派第十五代道人本相道长,本相传义 子孙洽,孙洽传长子孙慨。
17. 杨式太极“五捶”之技击
太极五捶是指太极拳中五种捶法。即搬拦捶、搂膝截捶、指 裆捶、撤身捶、肘底捶。练时轻松柔和、圆活自然、协调完整、重 心稳定、虚实分明、刚柔相济、棉里藏针、气沉丹田、以意导气、 以气引力、边化边打、边打边化、骤然发劲。
18. 孙式、武式太极拳捶法技击
孙式太极拳有其特殊风格?.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行若流水,绵绵
不断,“开”“合”相连,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武式特点是:姿 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身体中正,以内动的虚
? 182 .
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孙式太极拳捶法式包括:“搬 拦捶、肘底看捶、践步打捶、指裆捶、双撞捶。”武式太极拳捶法 式包括:“搬拦捶、肘底看捶、践步打捶、指裆捶、双抱捶。”
19. 武当神功太极拳
武当拳之一种,源于宋、元时期。是内外兼修的拳种,既有 少林威武刚健的气势,更具有武当柔缠绵软的风采。突出“柔”字, 柔中寓刚;动中求静,以静制动;柔化来势,供劲发人。是强身 长功,自我取乐,强种增寿的内家功法。全套分四路演练:第一 路,升阳柔环功,共44势;第二路,壮阳九转功,共51势;第 三路,盛阳运丹功,共60势;第四路,固阳全真功,共70势。演 练中,皆以柔环见着,练柔成刚。掌、拳、脚、腿、肩、肘、肚、 头并用。闪展腾挪、缓急相间、飞身纵腿、起伏穿插、盘根绕环、 柔腰运臂、蹬腿踢脚、劈掌击拳、皆合吐纳蓄放,意静运神。当 代传人杭州王宝仁。
20. 武当龙门派心意门
属武当拳龙门支派。全套分为:①外功类;②内功类;③徒 手类。
21. 武当太和拳
武当太和拳为武当山道教本山拳。该拳为今武当龙门派第18 代传人李永光所传承,经武当山道教协会同意,由中国武当山武 当拳法研究会研究员谭大江从学整理,发表于1992年《武当》第 四期。
由于历史久远和道门“言祖不言师”的原因,加之道门武功 历来不留图谱文字,武当太和拳现仅能追溯五代传人。即:龙门 第四代传人明了真人(清晚期武当高道,姓名不详)——传龙 门第十五代弟子徐本善(1860—1932年,武当山道总,河南杞县 人)——传龙门第十六代弟子李合起、冷合斌、梁合奇、水合一、 李合林(1929年曾秘授金子锼“武当太乙五行拳”)、陈合龙(以 上各位均为民国初期的武当武功高人)——传龙门第十七代弟子
? 183 .
伍教鹏(1991年羽化,终年九十余岁)——传龙门第十八代弟子 李永光。
据言,武当太和拳为“太上老君创造,火龙真人所传,三丰 祖师发扬”。该拳有22式,其名称为:①无极式(预备式②运 动太极;③分开两仪?,④产生阴阳;⑤阴阳相合;⑥翻天覆地; ⑦雷火炼殿(闪电手⑧左开玄门;⑨右开玄门;⑩一柱擎天; ?狮子峰;?绣球峰(上步滚绣球);?青龙摆尾;?黑虎巡山; ?天鹅展翅;?打金钟;?五龙捧圣;?白蛇吐信;⑩金龟摆 头;?天柱峰;?八卦转运殿;返还无极(收式)。
武当太和拳的特点是:①简便易学,不受场地局限,适合各 种年龄、体质的人学练;②动作舒展大方、刚柔并济、松静沉稳, 讲究心意虚灵沉静,手眼身法步自然呼应配合;③重内养调气, 不图技击之末,认为学至功成,打人尤是余事。
22?云房太极拳
原系云房杂修术中之一种。为道家丹室中炼筋柔膜之方,历 来单传口授,不著文字。
抱中守一,为本拳之整体要求,起式为中字,收式即为直立 之一字。腰为一身之中线,环腰一周为带脉,故太极主宰于腰。生 门后,命门前,联线之中点周围虚无窟子,即丹田。存想于此,即
守一。
无弧不成线,有动即是圆,臂之伸,腿之运,极少直来直去, 莫不弧绕圈行。
运行路线,既非它种拳术之直趟往返,亦非八卦之沿线走圈。 而是起于中宫,足行八面,落点还原。
在内为劲,在外为力;运行为劲,落点为力?,劲有劲路,力 有力点,明呼劲力,知所避趋。
演武之前,先须站桩,桩为两仪式。要求一垂直,二平行,三 等边。垂直是尾闾、百会,一线直贯;平行是两腿之上半节,必 须平行,不许有高低参差;等边是虚步下坐或是动时,臀至膝,膝
? 184 .
至踵,踵至臀,三线必须等直。演式应以此为标准》年老体弱者, 则只要求一垂直,以保持身之中正。
足尖指方向,绝大部分为四正,极少数有倾斜1:又多为过渡 动作。
此拳为杂修术中之动功,练完可立即转入静功,无须休息或 调整。
方丈之地,斗室之间即可练习,占地不大。
23?八折
武当拳系拳术之一,属空门。源于何人、何时,尚待考证。此 门拳术现有八套半,为龙式、虎式、凤式、燕式、站山、下山、坐 洞、八折、逼龙珠等,八折是其中难度较大的套路,地躺动作较 多,俗称“九滚十八跌'其中旱地拔葱、乌龙搅柱、兔儿双蹬、 晒衣等均属上乘功夫,必须多年刻苦习练,否则难以得真功;表 演者因种种原因,未能全面展示本套路的动作和风格,但仍可略 见一斑。
24. 隐仙拳——风钻窗
风钻窗是隐仙门拳套之一,究动静交错,以柔克刚,弹抖 势架具有鸡飞虎步,龙形猴灵之仿效,为武当犹龙隐仙派。
25. 鹿步梅花桩
鹿步梅花桩属武当象形拳类,其势舒展优柔,身法灵活变, 步法轻灵敏捷,其力柔中寓刚,具有柔而不软,棉里裹针之制胜 奇效。
26. 武当松溪六步拳
当松溪内家拳是明朝嘉靖年间张松溪在继承武当拳基础 上,受八家(僧、岳、杜、赵、洪、慧、智、华)精华加以融 会贯通而创编的,又叫“八门汇宗”。因为松溪派是道家拳,历史 上又称“遇真功”。松溪派拳术概括而论包括散、技、基本功和气 功等几个方面,其特点是: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松溪派的基本 功,主要有车轮手、空手锤、伏地通臂劲等?,武当松溪六步拳是 其派系中的一个拳套,源于武,当遇真宫,由张松溪下传,现已罕 见。
该拳注重下盘功夫和内丹气的修炼,具有气势沉稳,刚柔相 济,快慢相兼,形神合一等特点,击法上以弹抖发力、弧形走转、 踩脚封裆、抓筋拿脉、专打要穴著称。
27. 三+六阴阳手
三十六阴阳手博采众长,风格独特;其动作简朴沉实,力法 刚柔相济,手法变换莫测,上下内外融洽得体,俗称“学会阴阳 招,走遍天下无敌手。”
28. 武当五行拳
武当五行拳取木、火、土、金、水之属性合肝、心、睥、肺、 肾五脏相生之意,按属性取意生劈、崩、钻、炮、横五势,本拳 架式按五行划东西南北中定五位交替穿梭,有如云绕山峦、风卷 残云,单势演练,气贯神运;组合演练,虎跃龙腾,是练习形意 拳上乘功夫的基础。
浏览2,2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