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用法
第十节掌术与器械相通法
拳脚与器械,外形虽各有不同,而其运转动作,理则一致。 故练八卦掌日久,功夫纯熟,则彼此相通,互相彻悟,各种器械 豁然贯通,因为拳是百兵之母,拳精则通器械。
第十一节对敌三法
手法与器械,彼此对敌之法,有3种:一、人来我解而后还 击,此之谓互击法。二、人来我接,此所谓堵截法。三、人来我 以步法化之,此所谓脱身化影法。三法之中,一法高于一法,一 法妙似一法,惟第三法最难,非至火候纯青不易做到,功夫深 者,可达克服最难境界。
第四章八卦掌运用之解释
第一节八卦掌之八反
八卦掌法,亦可谓之八反掌法。盖因进则先进前步,退则先 退后步,此谓之一反。入则直步,出则弯步,跨则横步,回则倒 步,此谓之二反。人则五花八门,我则静以待动,此谓之三反。 人则拳打脚踢,我则穿掌掩肘,此谓之四反。人则使稍,我则使 稍先动根,此谓之五反。人则使权变之拳,我则用直伸之掌,此 谓之六反。人则回身乃能对后,我则动步即按八方,此谓之七 反。人则挺身直进,我则掌到步随,此谓之八反。有此八反,自 然有出其不意之妙诀也。
第二节八卦掌之力
八卦掌之使,其用力由脊而肩、而臂、而指。用力不足,则 筋骨懈弛;足则骨节张开,其力必厚,非浊力可及。务须意到力 随,而又不可无存力,否则必难变化;且又不可过力,过力收回 则难。盖轻则喻于游丝,重则喻于泰山。故有“一羽不能加,猛 虎不能遏”之言,此比喻甚切。
用力轻则手足轻灵,变转自如,有如蜘蛛游网,蜻蜓点水之 意。故其外体虽轻,而其聚精会神,气贯四肢百骸,实含有百倍 刚毅于骨内,所以用“轻则轻于游丝,重则重于泰山”,来阐明 此精妙之境。
第三节八卦掌之步
掌之用法,远以步取,近以腰成。步之动或正、或倒、或 合、或掰、或冲、或扣、或跨,无一非进。故掌之走,腰膝如 轴,而腕肘肩为辘轿,足行如鹤,中枢不动,目视不摇,要沉气 勿躁,精神贯注。在步动中,高低远近,求其极,可用“高欲摘 星斗,低欲击九泉,推出十万里,动转总相连”,来形容之。
第四节八卦掌之手眼身各法
眼欲平视,望欲远,若扬脖仰视,胸难空,胸不空则脚站地 不稳,膀根无缩力。若两肘无叠无伸,两掌无腰力相随,则发力 不速,发而不中,既使中亦如螳螂挡车,毫无效力。
发招要稳,要准。不稳则人之虚实不明,我之手足失措;不 准则人易脱化而走,我易失势而空。稳则不慌不忙,从容中矩。 准则不偏不过,恰合机宜。即或机势稍差,应从腰腿运用上求 之。
我动若有含蓄力,不可用之过猛,猛则遇空即失。用力不可 先足,先足无继续力。力之初发动用五成,见其根拔身懈,再续 力四成。如此,人不足而我常有余,变招自灵,进退必利,乃为 常胜之道。
用兵有要诀:知其道者如主帅指挥兵将,行则行,止则止, 部曲行列皆遵令而行,无或少违。而八卦掌用掌要知诀,欲高则 高,欲低则低,欲近则近,欲远则远,左右进退,攻守击避, 皆合其法。
第五章八卦掌动静之变化
第一节步法之重要性
步法在八卦掌技击中,最为重要。若不讲步法,则进退涣 散,给人有隙可乘,而我之行门过步失去机宜,亦不能取胜;无 步法则掌法亦因之不灵。步法之讲究,若进则须先进前步,退则 宜先退后步,在前论中已详言;今再引伸推广之。欲跨左步,须 先动左足;跨右步,则先动右足;欲回身先掰步,欲转身先扣 步,虚步者为抽身轻灵,实踏者为发力之根。发右掌先进左步跟 右步,发左掌先动右步跟左步。
讲究步法之目的,是为求动作迅速之妙。
第二节桩步立定法
足有三诀,为趾、跟、心三字。可谓眦跟心?即足趾、足 跟、足心三诀。三诀之用法不同。
第一,先论立定。立定时要足心踏地,方能中立不倚,且无 前栽后仰之虑;足趾尖抓地,方免软膝之病;足跟委地,可避前 扑之失。此为立定桩步之功夫。
第二,再论行动。行动时,进则先抬足趾,尤其要先撬大拇 趾;退则先起脚跟,再行退步,自无扑跌之患。
第三,再论发招。发招时,前脚尖略向里扣,膝盖骨须要屈 实,能使嫩薄之腓骨得以保护。若发招时,后足要跟步向前,腰 腿一齐送之,务必使足尖点地,以免后腿力量震动前掌之发力。
再者,扣步须叠腰,掰步须飕腰,快步须沉腰,慢步须直腰,转 身步须磨腰,跑步须探腰,倒步须抽腰,连环步须先沉腰而后长 腰,偷步须吸胯扭腰,蹦步须颤腰。
总之,步以腰为轴、腰以腿为轮,并以足趾为根,方为得机 得势。
第三节腰腿屈伸各法
膝要屈而不要死,前(脚)要虚而后(脚)要实,前(脚) 稍横,而后(脚)要直,方能屈伸自如,进退方便。
要屈不要死者,是为大腿与小腿屈至方角时,失却膝关节颤 动之能力,故曰“不要死”。要屈者,在大腿与小腿,由屈膝而 成桥孔之半圆形,是屈中含有伸意,方不至于死板不灵。
第六章八卦掌虚实之理
第一节虚实之变化
前要虚而后要实者,是膝屈必能下腰,则全身重量皆集于背 后,以及臀及足跟。而前胸空涵勿着力量,只丹田气实,以便与 命门,脊柱、脑桥相呼应。故膝实,以为前面之砥柱。前膝为何 屈而要虚?因全身动作亦受其影响之故。
何谓实屈膝?何谓虚屈膝? 一言以蔽之:实屈膝则足要全踏 地,虚屈膝则为足尖点地,或足跟稍虚,双脚前后均应如此。若 遇进退则应以虚实调度,自能动转灵活。
前稍横而后若宜者?因前脚稍横,膝关节自然随之,一可以 掩腊,一可以下单(塌)腰,一可以护小腿脆弱之腓骨。亦且扣 步、掰步、跨步、倒步、转步,均可得机得势,易于运转。
至于后要直者,为使足跟之大筋,与臀、胯、腰各部之大 筋,成缓舒之状态,以便伸长缩短,活动自然,并且可使后直与 前横成三角之势,藉以稳定全身。
第二节腰胯足步之虚实
为何前胯要缩,后胯要直?盖因胯为上身之主要关节,若两 胯具缩,则沉而不灵;若两胯具直,则浮而无力。因而前缩者, 须重腹吸胸,以成小月微钓之象。后胯微直者,应为似直非直, 以成斜杠之状。若进步则举足平踏,前胯仍缩转,后变为前,直 缩相宜,有如辘轿之旋转,毫不滞留。
第七章八卦掌之窍要
第一节腰之秘诀
腰为全身之主要器官,亦为掌法、拳法出发之关键。故上 下、前后、左右、反正之趋向,为其合宜也得力,皆以腰为主 宰。而腰之窍要,即在于定,在于活。则欲其定,尤如鹤鹑奋 斗,蹲腿而沉腰,以为发动之准备。力不求重,气不要浊,其状 如猛虎下山,虽无声、无色,然而有气魄自雄之威。
腰之活有如游龙,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动,击其腹则首尾 具动,其状有如尊飞鱼跃,忽而在天,忽而在渊,出没隐现,使 人不可捉摸,即或欲上而不能高,欲下而不能深之时,应于腰腿 上,以求得机得势,至于前后,左右、反正之道,亦莫不如是。 故进则沉腰以踏其足,使腰部之压力达到膝胯、足踝、足趾,全 身之压力贯注于足部,然后轻撬大趾卧步而行,此即所谓“鹿伏 鹤行”。
若遇转叠步,肘先动,足次动,再掰膝,再而拗膝,后再沉 腰以随之。高则高随,低则低就,疾则疾动,徐则徐动,浑如不 倒翁,随手起伏,是乃得之。
第二节胸之秘诀
挺胸则后身无力,实胸则气道不舒,且两膀伸缩不能灵活。 故此,必须空胸以与紧背相结合,实为吸胸之窍要。然,此犹为 外部之关系;而其关于内部之气息者,因胸能涵虚,则气道舒 畅,呼吸自能沉入丹田,返回命门,而通过夹脊、玉枕,源源不 息。力则有攸往而无穷,气则有一发而莫遏,故其气乎之如潮 涌,吸之如鲸吞之发力。以气运力不显力,而力自无穷,形如大 海泛舟,飘飘荡荡,虽有千百万钧之重,也仿佛似一叶扁舟顺风 而下之势。
物之空运转必灵,灵则圆转自如,进退如意。胸涵空背乃能 圆紧,前肘曲垂,后肘叠掩,以成风蓬旋转之象。若遇使招变手 之时,如胸涵空,则涵蓄有力,变化乃灵,更是为提气之方法和 功夫。
第三节背之秘诀
“背似无功却有功,不讲背形不能通。圆如箕底方为紧,掌 穿力自如反弓”,道出背之秘诀,紧背空胸为掌之根。盖胸不空, 背不能紧;背不紧膀不得松;膀不松肘不得坠;肘不坠腕不得 塌;腕不塌掌心不得虚;掌心不虚则掌根不固;掌根不圆则指不 得舒。故凡一动势,须要头悬颈竖,紧背空胸、垂肩坠肘,扬掌 塌腕,两掌虎口挣圆,动若牛舌,双脚前虚后实,行似流水,步 若趟泥,精神专注,气入丹田,支承八面,身如结绳,稳准后再 求迅速,是学艺者追求之目的。
董先师之教人,虽一招一式皆要说明情理,反复叮咛,必使 学者彻底明瞪而后止。说之不解,继以姿势说明之,可真谓阐述 拳术之伟人,传授技勇之真谛者。浅尝斯道者无论矣,而深造者 具有心得。
笔者恐辗转相传,稍或陨越贻误大德,不若笔之于书,使董 先师教授精微,相续不堕,并使后之学者,不至烟波万顷,而叹 迷津。
高打矮兮矮打高,斜打胖兮不须摇,
若遇瘦长凭捋带,年迈无功上下瞧。
注:凡遇身高者要用矮式,低身而引之,使彼不得逞其高; 若逢身矮之人,我则凭居高临下之式,以击其头项,使彼不能恃 其低;遇肥胖之人,可斜击之,因其身体胖大动摇费力,用省力 之法,斜攻足可制之;瘦而长者,仅使捋带之法,则彼所使各 招,均不易发出;遇年老衰迈之人,胜之不武,即或攻之,亦不 为功。只须观之,勿须计较。
十四逢闭法
手讲三关脚伸屈,•-手三关脚直遇,
肩肘腕胯膝可用,缩颈空胸步带躯。
注:手之三关为肩肘腕,而腿三关为胯膝足。凡动手过招 时,紧避上部之肩肘腕三关,而下部之腿脚做伸屈之势而变化 之,是为全身之攻闭法。
所谓三关,皆视乎脚步直与弯屈定之。无论肩肘腕和胯膝足 皆可用之,再加上自己缩颈空胸,用步法引其出招,以观其破绽 而取之,即我以步带动身躯,使彼不知如何封闭。
十五接拳法
五花八门乱如麻,长拳短打混相加,
你越快兮我越慢,我要发时神鬼夸。
注:大凡拳脚精快之人,多以足踢拳打,往来纵横,如急风 骤雨般上下交加。此时我必须心中稳定,聚敛精神,观察来路, 以逸待劳,不争血气之勇。彼来愈快,我则愈慢,使彼进无所 取,待其疲而击之。我之招不发则已,发之而彼莫知所守,则其 快有何虑之。
十六摘解法
多少拿法莫夸技,两手拿一力固奇,
任他神拿怕过顶,穿鼻刺目势难敌。
注:八卦掌多不讲拿法,但偶然使之,亦有足观者。故善拿 者,无论何式不过两手;若拿其一手,另一手已失去作用。
任凭彼拿法多么利害,我则高举过头,足以泄彼拿力,使其 无所用。何况我再用穿其鼻、刺其目乱人之法,以攻之,其拿法 虽妙,亦不得施展。
十七接单补双法
莫说两手仗坚兵,一来一往是其能,
闭住左手右无用,双手齐来更无功。
注:有时遇敌手持利器进攻,一封一闭固然属其能,但其两 手只用其一,若见敌之来势以制之。制住左方,则右方不得逞; 闭住右手,则左手必无所用。即或双兵齐下,其势凶猛,也不济 事。盖一手前来,尤有后手之兵以做接应,双手皆出而被制, 没有后继之兵,何能成功。
十八打磨指山法
他人采手我不然,侧身还击彼身还,
他若还时我入手,他若封时三手连。
注:何谓指山?即见山石而指。打磨欲成磨石之材。即欲打 磨而先见山,是为声东击西之法。
他人来手击我,我则侧身化而击之,彼必自退。若彼再还 击,我则乘势而入,彼必不支。假若他人封闭我手,我则用手连 环击之,使彼莫测,则彼定无法措其手足。
十九脱身化影法
他不来时我叫来,他若来时我化开, 不须手避凭身段,步步•不离两胯哉。
注:双方对阵势均力敌,彼不轻易出手,我则应出手引彼出 手。待彼出手攻击我时,我则走而化之,勿须用手封避,只用身 法引之,此为脱身化影之法,使敌进之不得,退之不可,此乃八 卦掌之妙法。惟此法之进退闪躲,皆在于步之行走方法。须记 住,进退不离两胯安排得当是否?
二十背后转身法
伸手要小步要大,开步半胯贴身抓, 跨步落地蹲身转,他若转时我鹰拿。
注:出手时要有存蓄之力,故伸手要小,行步要小,但在进 攻时步要大。走开之步附着他人之身时,半步已足贴进,此际只 用抓人之力,使彼不能旋展。若他人拿我亦用跨步,我则蹲身而 转,其法可破。换言之:彼拿我转固要蹲身;若我拿彼转,则我 施鹰爪之力可制之。
二十一磕砸劈撞法
磕来还磕我要先,砸右换步左手粘,
劈来叠肘桩横立,撞来乾坤手摇圈。
注:彼拳由外至,我则用磕。彼磕来我也磕往,但我须先入 为佳。若彼向内砸来,我则换步,以左手粘其手,再换劲出手为 妙。彼若劈来,我须叠肘为桩,或立或横,以破其势。彼如撞 来,无论单双,只须双手画圈形,足以泄之。
二十二半圈手法
他人手法多直线,跨上半步等如闲,
即或指直打斜法,再跨半步不相干。
注:他人攻我直线而来,我则不须迎拒,只斜跨半步,使彼 攻击方向落空。即或他人用直攻斜打之法,我则再跨半步,彼亦 打空而无所作用。故此法称为半圈手法,有制人稳操胜算之能。
二十三整圈手法
四面敌人我在中,穿花打柳任西东,
八方凭势风云变,不守呆式不守空。
注:我被围困之时,须要穿花打柳,指东杀西。彼从四面八 方一齐上前,各展其势,我则往来穿变,不应有呆板之势。应前 后、左右、进退,瞻顾,见机进招不虚发,不停滞,不走空。处 处虚实,因人而施,此为以敌制敌之法。
二十四心眼法
心如大将眼如法,见景生情能制他,
最忌心迟眼不准,手忙脚乱费周折。
注:心如不定,则耳目不明,故须心定。有如领兵之将,目 视敌情,见机而进,以制敌人。
所可虑者,心痴目呆,眼力不准确,必致意志乖舛,手足失 措,一时之间费尽周折,终归失败。
二十五定眼法
四面刀枪乱如麻,又当昏夜月无华,
矮身定睛招路广,步步变行自赢他。
注:四面敌众,我被困中心,且值夜晚星月无光,此际对敌 应如何处置?宜矮身定睛视之,借天色月光可辨。用弯步左右旋 转,使彼左右无力抗拒,我再借隙以乘之,自无不胜。
二十六接器法
长短单双器固精,算来不如两手灵,
铁掌练来兵一样,肉手偏找肱腕行。
注:徒手面对利兵固属难事,但明其理亦可迎刃而解。兵器 中长短单双无论何种,其灵莫过双手;倘若双手锻炼如坚兵一 般,用来亦自不难。须知战斗有术,非一味逞血气之勇。谨记: 我用手找敌肱腕,则旋转变化万无一失。但人之肉手称铁掌,是 形容词,应为功夫精纯者释之。
二十七保身法
以强胜弱不足夸,弱能胜强方是法,
任他离弦箭硬快,左右磨身保无差。
注:弱固不可以敌强,以强胜弱者非战之善,何足夸赞。以 我之弱能胜强者,方为上上之法。
任凭他人攻势如何快,如离弦之箭,其镶穿石,硬快无比, 而我只取简单之法,左右磨身穿掩走转,而彼快硬均无所使。
二十八乱人法
心乱先从眼上乱,千招不如掌一穿,
对准鼻梁连环使,跨步制人左右还。
注:心泰百体听命。人之心乃全身之主宰,心一乱全身失其 所主。故掌法制敌之要,先乱其心。乱心之法,首要乱其眼。故 招法万变,不如对准鼻和眼连环而穿,左右跨步互相更换穿刺, 则彼心自乱矣。
二十九开合法
欲合先开是一般,见开防合不二传, 诈败佯输知卷土,.指东打西意中含。
注:开合之法文武皆用之,兵法中之开合,在掌或拳中亦用 之。开合二法并无二致,凡合必开,见开必合,遇有走势,须防 其有反攻,有佯攻、有诈败,真假虚实,首当注意。
明示弱阴用强,不合情理之走,须防卷土重来。指东打西, 须防诱敌之计。
三十.定南法 '
任他千手千眼快,守住中身是枉然,
不到要时不伸手,伸手即教发手还。
注:敌手之来虽多,敌人之眼虽快,我且不计其多,不惮其 快,守住己身不有漏洞,而彼亦枉然,其多且快也不能伤我。我 则不到机会,不轻易出手;要有出手机会,就攻其要害,使彼所 发之手,不击自退。
三十一求近法
封避固是护身招,躲过他人自逍遥, 切记远出尺步外,开门绕道法不牢。
注:交手之事不可执一,远用长拳,近则短打。封避闪躲是 避彼之锋,能封能躲方是护身妙招。使他人拳脚不能近我身,我 则具逍遥之趣。但须切记:动步不离尺步之外,收放均得其便。
不然,自己开门绕道,不但耗时费力,且易输招。
三十三六路法
他人六路是空言,我之掌式六路观,
动步既能八方顾,瞻前顾后自无难。
注:各种拳术之使用,皆讲眼观六路,但其拳和步法有局限 性,八卦掌则无。因八卦掌动则按“四正方步,四斜角手”,即 能照顾到八方,何止于六路。所以瞻前顾后自无难。
三十三不二法
法不准兮不妄发,发不中兮第二发,
任他神鬼多灵妙,不勾魂兮也裂牙。
注:本掌术中要诀是稳、准、狠三字。故每发招必求准确; 如不准确,就不妄发。因发招不准而强发之,不但无功反而有 害。如果一次发招不效,再继续发之,则必中矣。
任凭彼方有神魂不测之招,而我不使他招,仍继上招发之, 必使对方虽不失魂,也亦受到震慑。
三十四防滑法
冰天雪地空难牢,前横后直记心梢,
转动须用小开步,切记挺身法打高。
注:冰天雪地路滑难行,稍有不稳,即有倾跌之患。欲避免 倾跌,务必前脚要横落,后脚直放。有此支撑之力,方能立足稳 定。
如要转动身躯,不可用大步,应用小步以开合。还要注意 “切记挺身法打高”。如若挺身而起,高探而击,自身易于倾倒, 这是八卦掌之大忌。
三十五稳步法
步不稳兮身必摇,脚踏•实地胜千招,
进驱足趾退悬踵,不扣步兮莫回瞧。
注:拳脚之术以脚为根,最忌自己前栽后仰,必须脚踏实 地,进退各循其法,举步合法度,其余易得门径。盖欲进时,先 驱足眦而进,欲退时,先起足跟而退;欲回身当先扣步,进退回 顾各法,皆以步为根。凡研究技击者,对于步法须再三注意。
三十六小步法
回身转步必须小,步大舍身不灵脚,
欲要转身迈半步,人难擒兮人不晓。
注:步为八卦掌之重要部分,故有手眼身法步之说。但进步 或退步均不宜过大;小步则动转灵活,若步大则进退滞重不易转 动,双脚亦因之不活。所以回身转步,常用半步为宜。因小步动 转灵活,他人不易知觉。
三十七掌法
掌法虽有上中下,上下不过是掌架,
圆转自如惟中盘,高下全凭此变化。
注:八卦掌的运用,分上中下三路,但其上下各式均属掌 法。而三路掌法之中,惟中盘活动自如。盖因中盘可以随高就 下,圆转如意。高则随之而上,低则随之而下,各种变化皆从中 盘生出。
三十八忌俯法
低头如同眼不开,亦且身易往前栽,
低头猫腰中枢死,全步全掌使不来。
注:掌法、步法、身善皆备,如眼力不到,犹不足以尽技击 . 50 .
之妙。如果低头和猫腰,尤如眼睁不开,何能应付。且低头身形 前倾,易致跌扑。
低头猫腰,身体中枢不能灵活,虽有各种妙法高招,亦因之 使不出来。
三十九忌仰法
紧背空胸静中求,挺胸坦腹诲难收,
叠腹吸腰来不及,最怕转身不自由。
注:八卦掌之理,乃静中求动之术。故紧其背空其胸,以求 其静;然后从静中观察劲之去来。反之,挺其胸则身形后仰,回 收不易,既欲叠敛其腹,吸引腰部恐已不能。虽知吸敛腰部之 益,但因后仰,收退不灵,辗转难以自由。
四十正身法
全身力量在中枢,自身歪斜力不周,
别看步变身必正,发手如箭不停留。
注:八卦掌讲刚柔不用浊力,要求力量集于中枢,不偏不 倚,中心不移,故不易倾跌。若有倾斜之时,全身之力定有不周 到处,焉有制人之力。
中正不倚为八卦掌要诀,即或步法有所转换,其身总不失乎 正,然后再以速发箭之力,连续出击,而他人断难应付。
四十一捕身法
身如主宰腰腿随,主正身强力能催,
进退闪躲凭身法,若无腰腿力必微。
注:身体有如一国,能达上下相合,相辅周密,定为强胜之 国。而掌法中,手脚进退闪躲各法,一切皆听命于身,如能主臣 一心,照顾周至之意相合,则力定能催之。
身体不能离乎四肢,如果手足灵敏,加上以身法相辅,若无
腰腿亦不能奏效,发力必小。
四十二扭身法
人来制我已贴身,此时手脚不赢人, 左右吸收四扭法,化险为夷把人擒。
注:彼此技击离身远,须用诱敌之法。若人来制我已近身, 不应恃仗手与脚御之;则应将身体左右扭动,使彼难以相击,并 可化险为夷,从中取利、即乘机制人。
四十三蹬步侧身法
穿梭直入势难停,先发制人显他能, 若遇此手接连退,不如跨专侧身灵。
注:棋逢对手,只争一先。两敌相遇,宜先入手为要。彼穿 梭直入,取先制人之手段,锐不可当,我则宜于退避。但一再而 退,彼乃仍然进攻不已,奈何之?我应左右跨步侧身,使彼难以 进招,我则乘机进招,此为取胜之道。
四十四左右甩身法
闪躲东方西又来,摇身一变甩身开, 左右连环皆如此,前推后捋腰安排。
注:彼来我走,彼又来我仍走,避东和避西,穷于应付;这 时应换招,不要执一不变,应将身体转动走开。彼若再进,可用 连环手攻之。但所用前推之手和后捋之手,其用力不同,惟巧安 排腰,方能奏效。
四十五蹲步沉身法
身高架大路上三,举手招封势所难,
蹲步沉身使就下,入我机关用法宽。
注:若遇身体强大之人,其进攻多由上三路而进,若我用招
. 52 .
势迎而封之,则难以封避;我应蹲身使彼就下迎我,我以矮式使 彼进攻,造成难度;我则易于还招,故谓之“入我机关用法宽”。
四十六忌拿法
八卦之手不讲拿,我拿人兮我亦差,
设若人多不方便,直出直入也堪夸。
注:八卦掌动手出招,要明阴阳辨刚柔,原不重视拿法。我 若以拿法制人,只能拿一人而不能迎拒群敌。若应付群敌,不如 直出直入来得干脆。
四十七忌站法
混元-•气走天涯,八卦真理是法家,
招招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
注:八卦掌练功日久,气入丹田,达四梢,内外呼吸相通, 是为混元一气。八卦掌功夫以走为上,圆转无定,其中真理以易 象为归。八卦掌之招数,总离不开手脚变化,循环无止境是为得 法。倘若站住不动,则易为人所乘,如落地之花被人践踏。
四十八太上法
力若足活招要准,即或使空三不紊,
招套招兮无穷极,精神法术在乎纯。
注:法至高而无极,故曰“太上法”,八卦掌招术高妙,亦 属无极。功夫之存蓄与出发,皆要足而实,且要灵活,最忌虚弱 和呆滞。所发之招不即不离,以准为妙。虽有一时不中亦不要三 不紊(三不紊即乃腰,腿、手,不失章法。)不紊乃生变而无极, 结合精神与法术之妙,再加上运用纯熟的技术,才能达到变化莫 测的境界。
前三十六歌为八卦掌练法的规则;四十八法为八卦掌用法上 的法轮。前后体用皆备,练者如能详读,深入体会,则如师在侧
点拨焉。
歌赞
三十六歌意切真,说说练练不为神,
要得所传纯功到,几人三年试验深。
四十八法甚难求,见招使时不自由,
十载纯功研究到,单人凭艺遨五洲。
第九章八卦掌套路练法
第一节八卦掌起首练法
习八卦掌者,须先学习转圈。八卦掌之式不一,而走圈步之 法亦无定;虽云姿势不一,走步无定,但有固定法术存在其中。 按八卦易理,转圈八步为最适宜。八卦掌之式,起于单式为最合 适。盖数之始起于一,一属单纯,易学亦练,久之再习复杂之 式,即能有成就。转圈步之起步,始于一步终于八步,成为一 周。盖进攻者不出八步之数,或单操、或双练,均不出此一法。 学习一式即明,再习它式亦易明瞭。
八卦掌步法,不拘左转或右转,均须两脚平起平落,五趾抓 地,踏实前行。前后互换,擦地而行,如同行于水中,踏实之后 再向前进。一步落稳,再进一步,每步如是,步步如是。
距圈心远者为外脚,距圈心近者为里脚。向前迈步时,外脚 微向里合,里脚须向前伸,这样方便转圈而成圆形。
第二节八卦掌形体名称
“上古伏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以八卦近取诸身而言之:
乾(三):乾之解说为天,有居上之象,故以头上顶为天。 在卦中称为“乾三连”,属天,有至高无上之意。能居高临下, 以覆育万物,故应高耸正直,临观一切天地人三界之变化。以此
喻之,使人有睥睨万物之概。
坤坤之解说为地,有六断之象,故以人身两侧胯 膝脚为坤。在卦中称为“坤六断”,属地,有至大而博,无所不 载之义。故能生长万物,而其广大无极。高则山岳,低者河海, 皆能载之。以此喻其变化,使人全身上下,有触动即应之意。
离(三):离之解说为火,有中虚之象,故以前胸为离。 在卦中称为“离中虚”,属火有炎上之意,物遇即燃。故虚则能 容,中空则静,物至不惊,虚而有容,静而能虑七以此喻之,则 心胸豁然,有出入自得之概。
坎(三):坎之解说为水,有润下之象,故以小腹下丹田 为坎。在卦中称为“坎中满”,属水,有润下之意。水性就下能 因地制形,遇下而进,故腹下丹田欲坚实,气沉而固。以此喻 之,则胸腹具水火之用,则有相济之功。
兑(三):兑之解说为泽,有上缺之象,故以膀肩为兑。 在卦中称为“兑上缺”,为泽,其象有下注断续之意。故此掌以 肩臂拟之,欲其下垂,时其断续,有如湖泽,能补助河流灌溉之 不足。以此喻之,则垂肩坠肘,刚柔变化之效具矣。
巽(三):巽之解说为风,有下断之象,故以双足为巽。 在卦中称为“巽下断”,属风,有起落之象,故两足落地,时有 起伏,其行甚驶,且顺逆无常,往来不定。以此喻之,则两足有 行走稳固,变化灵活之巧。
震(三):震之解说为雷,有如盂之象,故以臀部为震。 在卦中称为“震仰盂”,属雷,其象下实而上虚。故欲收臀向上, 下提谷道(肛门),而求一气混元,与项背又属相反。以此喻之, 则内部完整,无懈可击。
艮(三);艮之解说为山,有下覆之象,故以项为艮。在 卦中呼为“艮覆碗”。因有下覆之象,故能蕴藏万物,居于背巅,
下覆如箕,与胸之含虚,互相表里。盖胸含能空,背覆能实,虚 实明确,屈伸自如。以此喻之,项背坚强,则有开合紧凑之妙。
第三节 八卦掌重点技术和要求
一、 掌架要求(图1)
浏览2,4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