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 论

第一节对八卦掌的介绍

中国所传的各种拳术,以及各家的练法,相传年代有远有 近,都具有历史性质和各地方民间特有风格,并能代表出人民生 活之优裕,以及尚武精神,发扬传统的勇武面貌,振作萎靡不起 的颓风。总合以上所有的特点,可称得起在世界上,是惟一无二 的,亦可以说举世无双的特殊技术。故此练哪种拳术都有益处。 如能有恒,习之日久,自然得到炉火纯青的功效。

世界各国对于我国的各类拳术,以及刀、枪、棍、棒等各种 器械,都认为是我国独一无二的艺术。故现时亦将我中华民族相 传的拳勇和技击,作为锻炼身体科目,以为体育教课之用,我国 好学之士,一定是欢迎和崇拜的。

须知,我国武术由来很古,教授渊源亦很长。追溯起来,无 论哪一家拳法,都有独到之处,各门种类繁多,不胜枚举,若不 加以研究,实属可惜。现藉提倡拳术之机会,推陈出新,贡献出 来,使大家知道我们所学的是什么?进一步还要得到它的用处; 这用处还可以发展它的作用,给国家民众创造出广大无量的幸福 来,这才算是彻底地为国家强种强体方面尽了一份力量。况且近 来各种技术,包括各行各业,都有一日千里之势,故我们不能因 循旧习,而应把有益于人民身体健康的拳术贡献出来。

论起我国拳勇技击,繁杂得很,不要说练,就是看亦看不完 全。至于本书要介绍的拳术,是在民间流传最晚的“八卦掌”。 只因它发明在后,所以出露头角亦最迟。此拳又称“八卦转掌”, 由表面看来,此掌原则上属周易所讲的阴阳各理,但实际上却含 有力学等科学关系。盖因发明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认识不到而 已。当今社会已非昔比,研究什么都可以用新的学说说明之,既 省事又明确,学者亦容易领会,并且可以用今日之学说,解释当 时发明该技术人的思想活动,有非常人所能及者,就以八卦掌而 论,乃是取各家之长,融在掌中劲里。其中所含招法动作,都是 由不同拳种中,摘择出来最精妙、最简便、且有非常实用的效 果。故此该掌的式子不多,但大都是经过锤炼出来的特别巧妙的 招法。这巧妙的招法取来为我所用,再加以研究,如何出手?如 何上步?其劲由何而发?其劲由何而变?……不仅限于掌术,而 且推广于各种器械,如:刀、枪、剑、戟各种兵器之使用和变 化,皆由掌法中生出。虽然互殊其形,但不异其理,拳脚如何 使,也就是器械如何用。若学他家拳术,学拳只学拳,余者还得 学,方能会用。八卦掌则不然,会掌就能通各种器械。掌法如何 使刀、枪、剑、戟亦因之而通,勿另学而会。盖因拳为百兵之 母,一法通百法通,一法不通百法亦不中。此种谈论并非夸大, 实含至理,凡肯下功夫锻炼者,皆能信服其中道理。再者,本掌 之步法,与他家亦不同:别家拳术往来皆循直趟,而此掌步法乃 走圆圈,周而复始。步法曲中求直,掌法由直而曲,身法方圆互 用,化器械于掌中,寓兵法之虚实,奇正各异其方。掌法分阴 阳,用劲取柔刚,以此转掌之妙有如行云,步法之动有似流水, 取舍无常,行藏不定,掌术变幻,实具不可思议之道。

八卦掌的作用,借易理来说明之。盖科学未倡明之前,谈哲 理之书,惟易象为最精深,而且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但彼时所 讲八卦之八个字:乾、坤、离、坎、兑、巽、震、艮,分做八宫 的方位,即四正方,四斜角,用在拳术技击中,何坚不摧,何刚 不破。故此,吾人须坚持锻炼,须忍耐用功,不要厌烦,下到功 夫自然收效。不过未遇明师,难得其法,经师不到,学艺不高, 说明此理。著者对于这个道理,甚有体验;因而把所体悟贡献出

来,介绍给广大武术爱好者,不敢自己为高,标新立异。只因得 之前贤所谈道理,揣摩多年,所以不顾冒昧写出来,献给武术大 家,研究和分析这一掌术的道理,和它的使用方法,这就是我介 绍八卦掌的目的。

第二节八卦掌对身体有医疗疾病的效能

我国上古没有发明医药之前,人们受到寒、暑、燥、湿及气 候不正的侵袭,因而发生疾病。经过长期的对疾病抗拒和经验总 结,用疏导关节、流通血脉之法,治疗疾病。有人患病,即做屈 伸俯仰之形,或用呼吸吞吐之法,使气血通畅,身体因之而适、 饮食增进,疾病释然。故此,彼时之人,往往大寿,而体格健 壮。有此天然体魄,能与木石同居,与鹿豕同游,冒风雨历寒 暑,战胜自然界,其理由是在于运动肢体,增强气力。体力强脑 力亦强,思想因之推进,更进一步的创造万物,以为人用。可见 运动有益于人身健康,是自然的道理。

学习拳术者,虽然不读医书,但学拳过程中,就学习了人身 之关节和穴道、骨骼名称、经络运转、气血流通、精神如何恢复 等等。凡锻炼身体者,对于诸穴和导气运行,如何成循环线,如 何通任督二脉是明瞭的。

通任督二脉的要诀,在于舌顶上瓠。此处功夫用到,尤如天 地间阴阳相合,循环周转,上下前后,周而复始。真气通则内部 坚实。所谓气沉丹田,然后引发于外,达四梢,内外坚实,是为 全功告成。锻炼至此,内病不生,外邪不侵,故而身体常能保其 健康强壮。

《易经》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说是只要动转身体 不停,便有强健的意思。“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就是告诉人们 运动的好处。

有人见动物之形态,仿其动作姿势,亦皆有活泼自然之趣, 享其期颐之乐,这都是得了 “动”字的好处,是不可讳言的了。 根据以上各理由,均可证明练拳的好处。

学拳门户甚多,应根据自身条件,择拳练习,不要超近绕 远,走了远道,或不准确的路径为妙,免得徒劳无益。

第三节八卦掌法合于兵法

掌法与兵法有相同之处,进取时贵乎神速,退守时要极其安 静。速则敌不觉而兵已至,静则自守安闲,使敌不知所攻,其变 化因敌而异。

兵法变化,有如流水之行地,随地势高低而不同其形。掌之 变化亦如水之行地,而异其形,不同其象。兵法称为“术”,而 拳法亦称“术”。或者说,今日之演武术,是否与古时技击相同? 不过技之有速,而后可以言击,若无其法,徒逞血气,劳而无 获。言技击者,亦当谙求其术,研究其法、不可漫无头绪,应与 卫生运动合拍。

掌法即可去病延年,并保身体安全,且有增强体质之能。借 学八卦掌调整体力,以达休息。若终日劳顿,没有调整之交换, 则体力易疲,不能铲除疲劳。

再者,拳术又谓之“拳勇”,可见习拳日久,则尚武精神因 之骤增,勇气百倍于常人,无萎靡之惰气。故从事武勇之人,皆 英气勃勃,是由内心生出之气不同平凡之故。欲振奋真勇,掌术 之研究,不可不深求之。练武与不练武对比,从胆气讲,当然不 同。习武者手持坚兵利器能助其胆,若失却坚兵利器,无武勇之 人,其心必虚,胆怯气馁,神色慌张,手足无措,失败之状立现 眼前;若明武术知兵者,虽手无寸铁,而当大敌,知利害之机, 明生死之道,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盖大勇充于内,而万 夫不当。即赴汤蹈火,谈笑自若,岂匹夫之勇所能比。因而对武 勇之学,幸勿等闲视之。

第四节掌(拳)术丛谈

我国民族优秀、脑筋发达,因此在每一种事务,每一种技 术,都有其特殊优点。虽然许多国家在科学方面,争取了优势, 但对我国传统文化,未尝不重视尊崇,并不视为落伍。从前我国 人士见外国科学发达,震惊于声、光、电之不及,遂将我国固有 文明学术,视为落后,自居退让地位,我国传统文化,在彼时却 失掉了若干价值。就武术而言,就是被损失惨重的一项。

有人谈:现今世界科学倡明,现代武器日益发展,真有一日 千里的形势,我们尚嫌来不及学习,哪还有功夫去研究旧有的武 术呢?说这种话的人,未曾考虑到锻炼身体乃治国之道,是我国 应当重视的一环。应当重视身体锻炼,注重体育,强健体魄,然 后从事学习。文事武备,兼程前进,二者不偏,方能贡献出极大 的力量,进一步为国争光。由此可见,锻炼体魄是很必要的。

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学习各种科学。因为强 健的头脑,寓以强健的体魄中。

拳术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全国各地,都 有许多长于此道的。精于拳术的专家。历代都有,支派繁多。传 习蕃衍,分内家、外家、南派、北派,各有不同,分门别类各立 门户。并有巧为附会,互相排挤,将我国数千年光荣的武勇技 能,几乎湮没,反使博雅人士耻笑,实属遗憾。

拳术在过去,虽传习不乏其人,但因时代不同,各门户的拳 法流派,亦因之不同。有的在某一时期畅兴,必然出杰出人才, 振作一时,家传户习,人人称道,哙炙人口;亦有的遭逢不遇, 隐迹山林,埋没田野,当时之人不知不识,日久年湮。再者,彼 时重文轻武,使武人当老粗,轻视不齿,每每习此道者,退避三 舍,以自隐匿,不敢以其技能,炫耀于人群。武术专家并形胆 怯,不敢出其身手;武技的传播,愈发的不值一钱了。以故,后 之习武之人,不遇其传;传时,或将其师所传授的,折扣传给弟 子。以此传学,一再传之后,等于精华尽失,仅存渣滓,造成愈 传愈微,每况日下。求其武道不失传,实不容易,何况近百年 来,科学的发达,继之各种现代化之武器产生,拳术与之对比, 更觉相形见细。旧社会人民生活困苦,也是武术衰落的主要原因 之一0

现今社会所流传的武术,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少 林拳等,以及刀、枪、剑、棍等各种器械,都是很好的强壮身体 的技能。无论内外两家,都能增强体质,是非常有价值的锻炼身 体的科目。所以今后的希望,各大体育武术专家,勿吝珠玉,把 个人的心得体会,或者发明,介绍给大家,这是为人民造福的一 种表现。

大凡事务的进步,要有一定的过程,大都是后者鉴于前者的 缺点,加以改进,优点加以扩充,方能使后来者居上。拳术也是 一样,后起的拳术,取前各类拳术之长,舍其短,所得成果必 好。故此后起之拳术,胜过前者,乃是自然的道理。

现在要谈的是“八卦掌”。这种拳法的起源并不远,是清朝 末传出来的,与各家拳术不雷同。各家拳术的练法,多是直来直 去,而八卦掌的练法是弯步和转圆圈,周而复始,往返变化。转 圆圈是循八卦方位,形同易理中的八卦一般,因此借做“八卦 掌”的名称。八卦掌的招法变化,一式可生两式,可生四式;即 一种招法可以变做两种用,四手用法可以生出8种来。换句话来 解释:有正面就有反面,有右就有左,有在上的,必有在下的, 如此变化,前、后、左、右、上、下,由一招可生二招,二招可 生三招,生四招……,生生不已,层出不穷。

八卦掌多用掌法,因掌法中之步法,多用转圈,故又名“八 卦转掌”或“八卦圈掌”。他种拳术多用直蹒往来,而八卦掌是 由弯步及圆圈生化,此即较他种拳术为进化者。

第二章八卦掌术

第一节八卦掌起源

八卦掌的起源,其说不一,虽不是人言人殊,但各有互异, 因此各谱中记载,不免有鱼鲁豕亥之讹。盖当时尚武少文,口传 心授,语焉不详之故。或辗转抄袭,笔误难免;或吝惜不传,传 失其真,使人不信当时有如此高妙之掌法;且擅此武技之人,多 有不欲知名当世者,或秘密其师传授渊源,假托得之异人,以此 尊崇其术,亦当时思想作怪之故。

今日研究八卦掌,老诚之人尚有得其传授者,在口授指划 中,对于掌中的用劲方法、招数,以及行门过步之处,言之确 凿,且有老谱记载。相传之口诀,言简意骸,发人深思,益人神 智,助人进步,实有可传之价值。无怪当时有口皆碑,使人乐意 称道。

第二节董海川先师之记载

考之董先师墓志碑铭,记载其生平事迹甚详。最早之碑为清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所刊。其文乃草书,词句雅筋,书法 甚精,但非精于书者,不易识之。今不惮烦,缮录于后,以资证 明其事迹。

董海川先师墓志碑铭

先生姓董号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 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自骋于茂

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 方,所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 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衿怀。 后遇黄冠授以武备,遂精拳勇。不意 中年蹈司马之故辙,意充宦官。嫉恶 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 隶肃邸,因年老气骸,始得寓外舍。 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及 几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会敌 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匕

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 惮其丰采。及至弥留之际,从者启其蠹'

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坐而逝,意 图6

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编素者百余人。因葬于东直门外,距 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志,以伸响往之忱。

光绪九年春三月 日立石(图6)

按董先师莹地所树碑碣,前后共计4座,其上均记载先师在 日事迹。大略述说技勇话为多,故世人皆崇拜其当年武术本领之 强,传为美谈。而习其技者,辗转传说,往往乐此以做茶余饭后 之佳话,殊未知先师之为人,有非常人所料及者;盖因其时代性 之使然,以致英雄豪杰埋没终身,而举世未知,仅借一技略现鳞 爪以名于世,可胜浩叹。兹观碑志所载,可以想见其人。

董海川先师碑阴墓志

铭曰:先生其有气之所钟也,何生而有异于人?脱令壮年仗 剑以从军,吾焉知其所不扫荡乎烟尘?即不幸为隐君子,亦可蟆 居以完身。乃郁哲白圭有玷,岂其有隐痛,而生不逢辰,然身虽 泯,而名则荣,其谁曰不抱卦以全生。鸣呼!自古燕赵多慷慨悲 歌之士,不禁抗怀屠狗,独黯然其销魂。

门生: 尹福 马维骐 史纪栋 程廷华
沈阳青山书






































































































宋长荣孙天章刘登科焦毓隆谷毓山
马存志张钧秦玉宽刘登甲吕成德
安份夏明德耿永山魏吉祥锡坤
王辛盛王愫清沈长寿王德义宋紫云
宋永祥李万有樊志Y宋龙海王永泰
彭连贵傅镇海王鸿宾谷步云陈春林
王廷桔双福李长盛徐兆祥刘宝贞
梁振蒲张英山郭玉亭赵云祥张金奎
焦春芳刘凤春司元功张铎清山
何五何六郭通海徐鹤年冯广廉
李寿年孙泮   
小门生:张逸民马贵杨峻峰刘金印
文志奎玉王志世亭居庆元
刘印章耿玉林  

武遂古郡玉振郭玺亭刊(图7)

注:因不在京,碑上没上名的计

有:
豪不见用于世,遁迹山林田野间者,岂少也哉。而先师犹以武勇按董先师之事迹经过,确系一非常人, 其平生之英勇豪迈,有非凡人所及。 至拳技一道传于世者,不过一枝一叶 而已。据古老传说,先师本领高强, 诚有不可思议者,惜在当时未蒙重用, 不能大展其才,为国报效,仅侧身于 寺宦以终其生,良可慨矣!然古之贤

传于今日,神为之不朽。先师其亦隐君子之俸欤!

第三节董海川先师传略

据传说,清“道光”皇帝以前,北方无八卦掌传世,南方亦 无,非真无、是未传于世耳。董先师原直隶文安县籍。生有异 相,双手过膝,有神力。秉性豪侠,幼习少林,为北五省拳术巨 擘。后因事南游、藉访名贤,以窥武林全貌。所历各省名山胜 境,荒凉岛屿,人迹不能至者,无不跋涉之。行至江西,入万山 丛中,人迹罕见,外皆兽蹄鸟迹,山环苍翠。风贯林木,激流奔 涛之声,寂然,悚然。迤通至一山口外,路分三径,莫知所从。 隐闻山环中有搏击声,往观,见二人盘旋对练,见其行门步眼、 手法招数,不知为何派?但确高人一筹。不禁失声喝彩。练者二 人顿足相问,先师当即礼拜并通姓名,遂引谒其师“云盘道长”, 叩拜并师侍之。

先师聪颖过人,学艺8年,尽得其学,云盘道长令其下山, 宣扬武学。归途中访明流,做拳械比较,群皆赞其精奇和神勇。 及至北京,因故净身充当宦官,投肃王府邸当差。

先师平常不露武功、白日坐功,夜晚行动。后被值班人窥 见,始渐传闻,列入门墙者日广。群弟子及再晚弟子追随左右, 先师日夜讲习,诲人不倦。晚年退职,转住群弟子处,传授武 艺,从学者,日益繁多。

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先师无疾坐化,享年84岁。群 弟子如丧考妣,并在东直门外红桥购地建莹,守制3年。送葬 时,仪仗尽是十八般兵器,及特有的长短单双各类器械。光绪九 年1883年)春,树碑勒铭,以志纪念。门中高弟大半镌于碑 阴。民念年又树新碑,加入后学多人。四时祭扫,礼无缺焉。

第四节事迹之疑释

按董海川先师传记,其名董海号海川。内中始末半出缥缈之 词,殆系当时迷信神权,人民风气未脱封建之习,乃假神话以传 世,借以提高其技,故荒诞其词,使人无法捉摸,但姑言之耳。 安不知当时有隐君子出而传道,不欲留名于后世耶。后世之人, 且不必究其神秘之说,只求其技艺真传可也。惜乎!诸前辈,未 能尽人而教,秘而不传;即得其传者,亦难得以全盘传授。以致 甲与乙异,丙与丁殊,始而使人疑,继而不敢自信所学为真传, 实属憾事。

第五节授受源流

董先师南游北归后,投身肃邸(肃王府),每日夜静行动, 秘而不谈武术,后为肃邸值班全凯亭所发现,乃央求传授,始渐 为内外人所知,由此求教者日众。于是广泰石之李云贵、保定之 阮珍古、在北京之尹福、程廷华、史纪栋、梁振蒲、刘凤春、宋 永祥诸人,相继列入门墙。董先师曾公出西北办拿,各弟子仍有 随侍左右者。

董先师年老离职后,先在北新桥南船板胡同梁乐家设帐,后 迁至朝阳门大街马世卿之木厂住3年,移至东便门煤马马维祺 处,再轮至东四牌楼史纪栋家,不数年先师逝世。

先是尹福、程廷华、刘德宽、梁振蒲诸前辈已继承衣钵,传 艺于北京,皆取得盛名。此外,宫保田传艺于山东,李文彪传艺 东三省,居熙亭传艺于安徽、尹玉章传艺于广东,郭不佞古民在 济南及北京授艺。其余杰出人才甚多,笔难尽述,皆不外诸大弟 子之门徒也。

第六节 董海川先师之教法

董先师之教人,不以拳脚演示,纯以口授,非至近弟子万难 学拟,因此各门人之记载,或有不同。古云:学一趟不如学一 手,学一手不如学一句。学武功之一趟,不过样式而已,学一手 可以忆想,自有一手之用,学一句可明其义理也,这为一般教 法;而其特别之教授,则在于因人施教,非泥于一技而教之。盖 知其人秉性,手眼身段,气力体质,方授以相当之技艺。故董门 高弟各有所长,凡授以相当之艺,无不易成标奇。

尤有奇者,凡拳械对击之成套者无论矣,而散手之层出不 穷,有如汪洋大海,滔滔长流。董先师以博学多能,教人以各式 散手,并令学者任意技击,随意招架,随意还击,即所谓见招打 招,见式打式。故一经其指点,有如庖丁解牛,游刃其中,诚技 而近乎道也。

第七节掌法概要

八卦掌以转掌为体,以器械为用,学而参之。欲单则单,欲 双则双,综兵法、兵器、拳法,冶于一炉,得其奥妙,艺业可 成。掌则一长一短,前长后短,长短自如。弯步以行,直掌以 穿,彼直我弯,彼屈我直,人动我静,人劳我逸,自然得势。人 则拳足交加,动而必劳,我则前塌后掩,逸而以静,自无不胜。 至其运转不息,乃乾坤之道。变易八手即按八卦做四正方步,四 斜角手。每手变八手,八八六十四手,生生不息,递演三百八十 四手(爻),故曰八卦掌,亦称八卦转掌。学而习之,功造其极, 可以独善其身,可以无敌矣。

第八节八卦掌行动之顺序

董先师尝言:转掌乃学八卦掌入门之基础,故锻炼时必固其 根本。任何人皆以直步以为进退,而我则弯步以为出入;人则握 拳以为攻守,我则直掌以为进退;此中道理,研究拳术技击者, 不可不知。

大凡对敌之事,虽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者为四正及 上下;四方为四正方和四斜角。以一人而盼顾十方,稍一疏神难 以周密,即或周到,但人之拳械出吾不意,不定来自何方,若凭 直步以周旋,必有顾此失彼,奔走不遑之弊。

八卦掌之步法,为制人之上策;八卦掌之腰式为自己之便 宜;八卦掌之手,为己之动静,其根在腿,而动于腰,变形于手 指。

以易象中八卦之理而解释之,其义有三:易之字形上为日, 下为月,实具阴阳之道,乃乾坤之大别,离与坎之大异,其余可 以类推。

八卦掌在走转中,前步做后步,前手做后手,后步可以做前 步,后手可以穿为前手,此又为变易之理。

八卦掌在走转中,左旋右转,右转左旋,前掩为后,后穿为 前,旋转千遭,穿掩万变,而终归一致,理有左右,而体则同, 又有不可更易之理存之。

总之变易之道:八卦掌有八掌,每掌可变八手,合之为六十 四手。拆手每一手复变六手,演变为三百八十四手,合于周易中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此为变易之道。

推究其中,动静方向,复元之道,各有真理,各有实用,于 下章说明之。

第三章八卦掌中真理

第一节八卦掌中动静之理

天地之所以运行,万物之所以消长,不外乎动静而已。武术 技击之道,内以修身而保健康,外以御侮而防不测。然拳术之运 用,与天地万物运行消长相同,实具动静之理,从动物上讲:在 姿势上谓之式,在使用上谓之招,此仅就本身外形而言。若以八 卦掌之形而论,凡腰、足、膝、胯,属于动;掌、腕、肘、肩, 属于静。而变式变招,属静中之动,合卦中爻象之数。若从八卦 掌步法变易上而论,凡步之出入进退,叠扣倒冲,均属动象。终 观结局,仍遵循一定之轨道,为一元复始,此即动中有静也。再 从腰、脊、胸、肩、肘、腕而言,属静。但由其变招变式上言 之,由左变右,由前变后,上下穿换,皆属于动,此乃静中有动 也。总合动静而言,其不动者为体,动者为用,动静咸宜,体用 皆备矣。

第二节掌术中动静之理(一)图片15

比如人坐车中,日行若干里,而车轮旋转,历经南北东西, 高低险易之变迁,而人坐车中,没变更位置就达到了目的。轮止 车停,人则各奔东西,各司其事,是静者反动,而动者反静。

八卦掌之两掌,一伸一叠做太极图中之阴阳鱼状,是其静。 故无论如何拆变,终不离左右换掌,是为动中求静。按此理引伸 言之,八卦掌的换掌过程中,手、足、肩、腰、胯、膝,互变动

静,动则静之,静则动之,使他人莫测动静之变化。

第三节掌术中动静之理(二)

掌之变在手足,而其所以动者,发于静而不动于腰脊。盖掌 发于手、根在足,收纵于膀腰。故其动静之变,快如掣电,重如 山岳,轻灵如荷珠。用招时,人重我轻,人快我慢,人慢我走, 有羽毛不能加,飞虫不能遏之势。不知其真理者恒求之,杳茫求 之不得。殊不知人是一球形,击之必求击其中心,我亦一球形, 遇击则圆走之,实则无不动。静则伺机而发,其动者,是为动后 求静。

武术中大小门户,历经先辈们之精研,各宗一派,各有专 攻,不得拘执己见,妄为批评。不过能得真传,用到功者,方能 得到上乘功夫。

第四节 八卦掌中之方向

八卦掌之运行,虽具行云流水之状,但非游离散涣,漫无定 则,动则必有一定之方向。按卦象整体言之,坎北、离南、震 东、兑西,为正方,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为四斜 角。凡出手盘掌,任择一方周旋之。取身之外形为正方,然后 将手斜出,此即所谓四正方步、四斜角手。方向即定,但遇敌 时则不拘一定方向,无处非正,无处非斜,均成荷角之势,攻守 中处处皆得便宜,此乃为正己以制人之道。

取己身内部之正方而言,转掌时须紧背空胸,扭胯合膝,身 成结绳之状。两掌分前后,前手向前伸,松沉膀根,垂肩坠肘, 竖掌塌腕,在后之掌叠肘折肱,外人观之,两掌纯斜势,而遇出 招之时,或跨步、或上步、或掰步、或扣步、或冲步、或倒步、 或寸步、或跟垫步,手随步使、手到步亦到。若当换式变招,无图片16

. 15 . 论何招何式,皆要发之以正,并且要人高我低,人屈我直,人偏 我中,人斜我正,总合此四种之力,皆是以我之正,制人之不

八卦掌之正方,亦即言拳中混混元元,周而复始,无一不 正。即或有斜方之时,亦不过一刹那之暂式,瞬间取姿而已。习 练有得者,须法悟圆通,两足如车轮,一身浑似手。手则上下翻 飞,左右逢源,忽而在前,忽而在后,伸而在前,屈而在后,并 且伸而能屈,屈而变伸,以两手做千般用,以一人当万人敌,坦 然无惧色,胜敌无骄容,方为上策。

第五节八卦掌中之斜正

八卦掌之足,则应手而成步,手则应心而变招,招由手成, 手由步促。而其所以指挥手足一齐动,其力在于腰之故。试问手 足何以听命于腰?与身体脊椎有关。脊椎中正不偏不倚,则不易 倾倒;且脊髓通于脑,使四肢活动之命令,皆发于大脑。脊椎为 一身之帅,指挥肩、臂、手、足,无不听命于腰。故曰:肩之使 臂、臂之使手指。再就武术言之,与人战斗的目的在于争胜负; 胜者身体直立,负者身体卧地,皆腰之劲力所致。故腰实为人身 之支柱。老人易跌,是腰脊无力产生。

从物理学上讲:腰为全身之支点,乃重要之机关。腰倾斜则 易跌倒,故拳术技击各门,皆以正胜斜之法门。惟八卦掌中以正 为尤要。在动作过程中,虽有连环颠倒之势,由于八卦掌步步转 圈,自有角度,仍不失其正。

第六节八卦掌复原之理

八卦掌之运用,实繁而要,但其真理很为简明,不外以横制 直,以圆制圆之理,故步则直行而横搏,其手则直穿而横塌。究

其理,最主要者,无论手如何穿?足如何转?终而则应复其圆。 以万物论复圆之理,莫不系乎阴阳而生,是即生之本,变化之 源。

万物之变且不论,就以八卦掌论之,凡出左手而伸左步掩右 肱,而存右足;出右手而伸右步掩左肱,而存左足,如是转去, 周而复始,此为无极复元之理;至于左右换式,乃为两仪之复 元。如此左右变化,递变八手,是为八卦周度之复元。又八手推 变六十四手,再由此每手变做六手,合为三百八十四手。各手之 出门退路,无一不是复元之理,是即易象卦爻之复元。若必须复 元者,盖以阳而生者,以阳而成之,以阴而归者,以阴而变之。 在八卦掌中,本乎阴归阳成之理,具八卦生坐之道,以成八手, 则前手为阳,后手为阴,一换式则阳手变阴,阴手变阳,此皆象 形之复元。

推其复元之理,伸为阳屈为阴,阳则刚,阴则柔。刚则易 折,阴则易萎,故八卦掌中,阳以出之者,阴以成之,阴以柔之 者,刚以强之,此复元之至理。

何为复元之理?不过一反一正之别而已。

第七节八卦掌内功真诀

八卦掌的动静和外形,前面已详述。现所言者,是八卦掌之 动象,与内功及应敌之法。动象中凡一伸手,必须气沉丹田, 全身要放松和轻灵。走转只用足动,换式则手、足、腰,都动, 并且要求手、足、腰一齐动。总之要牢记,未从使梢先动根,未 从转身先转步,未从正人先正己;欲进步先进前步,欲退步先退 后步;欲伸先屈,欲动先静。种种动做,无一非颠倒连环变爻之 象。至于用力之理,虽然刚柔纵横之不同,皆要以低击高,以高 制低,以横制直,以直荡横,以斜挫正,以正镇斜,柔以制刚, 硬以服重,人疾我往,人来我走,各劲之发,须视来势如何而施 之,勿使有免强处,决不容有骄矜之气。不出漏空处,十动步则 前瞻后窥,在顾右盼中定,仰观俯察,务使六路通明,精神贯 注。其目的,使人就我范围,我超象外。

 

 

 

浏览1,4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