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却把刚劲与柔劲 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 《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 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 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 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 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实用价 值。故《太极拳十大要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 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 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拥、报、挤、掠无不得其自 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 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 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 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 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 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 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 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他都用柔劲。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 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 础。

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 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 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 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 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 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 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开圆,无不如 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 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 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 《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 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 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 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地结合 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 一的内功拳运动。

实战性的竞技运动——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 只讲摔,不讲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 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 明这种分歧1利纪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节天”之腿, “鹰爪卜:”之拿,“千跌张”之跌,“张敬伯”之打等,也都各技之 长、,时,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窗性,此, 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法便 之门而前人听苫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 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此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真意”或 竞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廷以粘、黏、连、随、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 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 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 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 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 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 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 运动。

陈王廷创造了双人粘枪法。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 八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结合陈氏拳术与 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幵辟一条简便易行、提 高技术的途径。

陈氏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

“户枢不蠹”这句古代的名言,远在《日氏春秋》就有记载,它在 我闻人民中广为流传,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了“运动”有增强 体质防治疾病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 华陀传》中,记载了华陀所创的《五禽戏》,就是摹仿虎、鹿、熊、猿、 鸟的动作来活动关节,以防病延年_

我国古代道家的“静坐”、“导引”之术,均为养生疗病之道。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 治宜导引按跡”。《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恬憎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都充分说明“运动”和“清静”各从不同的 角度养生,有达到强身疗病的生理效应。

自古迄今,养生疗病之术,种类颇多,各有特色。而太极拳则 是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之术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螺旋缠丝运 动融于清静之中,把清静化于螺旋缠丝运动之内。这种动与静的 巧妙结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幵与放、分4 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安逸,从形体器官1-. 得以锻炼,元气得生,宗气得充,精气得保,收到祛病健身、技击防 身的双重效果。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消除病灶反馈性影响。神经系 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 一,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太极拳中清静用意、“意守丹 田”,乃为静功养身之术。这种静功,可以增加自我意念的控制能 力,从而产生阻止病因病灶反馈信号机制的传递,起到纠正修复病 灶反馈的恶性循环,抑制病情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心静勿虑,意 守丹田,是鼓动内气的基础,是产生毅力的条件。毅力是练拳的保 证,锻炼持之以恒,就可以从内气到外形协调一致。使气沉于丹 田,贯于尾闾,环流周身,从而使脏腑得充,周身得养,精力充沛,有 利于病变和精神创伤的修复,有利于病体的恢复和精神的保养,由 于它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协调,对 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气体交 换能力。血液担负着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的作用,然而心脏则是 血液运行的动力,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物质交换的场所。一个久练 拳的人,每分钟心律在60次左右,这种由于久经锻炼而得来的心 律减慢,延缓了心脏舒张期,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整,促使心肌收缩 力加强,输出量增加,提高了心脏的工作能力。

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使微循环功能加强,有利 于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 蓄积,减轻疲劳,益于疾病的恢复,特别是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 症、动脉硬化症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下纳于肾是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 肾纳气,则气沉丹田,肾不纳气则上浮胸中而喘。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要求深长勻柔,它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 节肋间肌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增加肺活 量,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使氧及二氧化碳弥散能力 增强。经过长期锻炼,可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具体的 表现是在练拳时“汗流夹背不发喘”。它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一定 的作用,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均很适宜。

强健肌肉,改善骨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 的通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畅通到外 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顺逆缠丝的螺 旋运动及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快慢相间,节节贯串运动都融为一 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关节韧带、腱鞘肌群,都得到活动和 锻炼。久而久之,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使骨的理化特性 得以改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对老年人关节 病(关节僵硬,行走坐起不便,足膝萎软,屈伸无力、骨质增生)有良 好的预防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健康与否,与经气畅通与否密切 相关。练太极拳的人,练到一定程度,就有小腹发热,四肢末梢发 胀、发麻之感。中医针灸学认为这种现象是“得气”的表现,也就是 调动内气,打通经络,经气运行的表现。

太极拳运动,“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腰为肾之 腑,又为带脉所绕之处。腰脊运动带动身形,行于手指,行于四梢, 复归丹田。丹田乃小腹部位,任督冲脉乃一源三岐,出会阴,复灌 诸经。长期锻炼,可使肾气旺盛,带脉充盈,阴阳调和,神清目明。

“尾闾中正”乃太极之要领,这是稳定自己重心,加强发劲的根 本。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与“尾闾中正”上下相应,“百会穴”与 “长强穴”相互灌注,有利于督脉经气的畅通。百会、长强乃督脉之 要穴,气通此穴后,便能升提中气、增强韧带及扩约肌功能。故对 脱肛、痒疮、子宫下垂均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总所述,虚领顶劲”打利于仟脉、脉经的运行:为阴脉之海,总仟一身之阴经(手足阴经脉),腎为阳脉 之海,总n—身之阳经(足—阳经脉)。内联奇经诸脉,使之畅之“气沉累旋缠绕”,从内到外,从妪体到肢永梢,以 以特殊的运动,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华陀传)气 然,要使起到防病健身作用,并非-朝一夕之功,在动作:确的偏出,持之以恒地刻S锻炼,不管男女老幼,都⑴收到防病健分, 延年益寿的效果。

浏览1,0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