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部
肩肘:“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极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 “沉肩垂肘”或“沉肩坠肘”,就是两肩关节要向下向外松开,两肘关 节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两 臂才能圆满松活,运动自然。拳论讲:“转关在肩,折叠在腕,也就 是说,解脱擒拿,内劲运动在胸腰。通过肩肘,力达手腕,方能解 脱。肩肘关节通顺,内劲才能达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便会 影响内劲运用,从而也影响了周身协调。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 肩关节的松弛,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 有下垂之意,以起到“护肋”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 约一个拳头的空隙,以利于手臂的旋转自如。肩臂的上下左右旋 转,虽然要求轻灵,但不可漂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但是这 种功夫必须日久才能达到。陈鑫说:“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 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功 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幵,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 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 动所关,不可不知。”
腕:陈氏太极拳有竖腕、坐腕、折腕、旋转腕等多种变化,是 随着动作的需要,身法的协调而变化的。如搂膝、懶扎衣、单鞭等 势,手掌都应竖腕;掩手肱拳、云手、当头炮等势应直腕;抱头推山、 六封四闭等势应坐腕;懒扎衣转六封四闭和高探马下边的过渡动 作三换掌等势应折叠腕;六封四闭前边的过渡动作,倒卷肱转换动 作等势应旋转腕。但是,不论千变万化,必须结合身法,以中气运 行而变化之。既要使腕部灵活多变,又要使腕部具有一定的柔韧 性。绝不可为了花哨好看而变为浮漂软化,失去腕部的捕劲,这样 在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拿住手腕而受制。
手:陈氏太极拳很重视手的作用。拳论说:“此艺全是以心 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每一举一动,其运化在身,表现在 手。”又有“梢节领(手为梢节),中节随,根节催”之说,从手型讲,主 要有掌、拳、勾三种。下面分别论之。
掌:陈氏太极拳对掌的要求是瓦拢掌。就是拇指与小指有 相合之意,中指、食指、无名指微向后仰。五指均轻微合拢,但不可 用力,掌心要虚。有的拳家主张“三空”,即掌心空、脚心空、心空。 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拳式的运动中也会有变化。如在运劲与合劲 时,掌心要虚;在开劲与发劲时,掌心就要实。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有顺有逆,在手上的表现也有所不丨司。 如在做逆缠丝时,拇指领劲向外按(如六封四闭为左右双逆缠),内 劲由拇指到食指,到中指,依次贯足趾梢;在做顺缠丝时,小指领劲 向里合(如云手一势往里合劲时,皆为顺缠,往外开时皆为逆缠), 由小指到无名指到中指,一直合于拇指,都是随着手臂的旋转依次 贯注指肚,也就是力达指梢。只是陈氏太极拳在运行中除随着身 法与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外,思想意识与眼神都是贯注于中 指。陈鑫说:“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
拳:陈氏太极拳的握拳形式是以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 掌心,然后栂指卷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上,握成拳形,但又不能 握得太紧。如握太紧会使整个手臂与半侧身体肌肉的紧张度增 加,呈现僵硬,内劲不能顺利达到拳顶。所以拳谚有“蓄势散手,着 人成拳”之说。也就是说,在蓄劲时要虚握拳,在发劲着人的一瞬 间成拳,力贯拳顶。使劲由足而生,行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 达到拳顶,周身完整一气。但注意在发拳时腕部千万不能软,拳顶 不能上撩,也不能下栽,必须直腕。如腕部软塌,拳遇实物,就会受伤。
勾手:就是五指合拢,腕部钩住放松,不能形成死弯。如用 力死钩,会使腕部与臂部僵直,失去灵活,阻碍经气的循行。勾手 可以锻炼腕部的旋转,含有叼手、擒手与解脱擒拿的方法,在套路 练习中对勾手的动作意义不可忽视。”
下肢部(腿部)
下肢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和劲力发动的根源。拳论说:“其根在 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有不得劲处,身便散乱,必至 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步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 与不活在于步”,都是讲腿步姿势动作的重要性。
裆:陈氏太极拳对裆部的要求是要圆、要虚、要松、要活。 避免出现尖裆,塌裆和死裆。拳论说:“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 虚。”又说:“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裆在套路运行和技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圆裆:就是两跨根与两膝盖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每 逢开步时,一腿实,一腿虚,虚腿脚尖里扣,小腿肚和大腿肌(即股 内斜肌)才有内旋外转之意,再加上会阴处的虚虚上提,裆部就有 圆、虚之感,就可避免尖裆(人字裆)的虚实不分。松裆和活裆,就 是跨节与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住骨盆,虚实要灵活变换。裆 部的虚实变换,不像挂钟一样左右摆动。在左右变换时,走的是平 行“00”字,内外旋转;在前后变换时,走的是下弧线。这样才能避 免“死裆”不动,虚实不分,只见上肢活动的现象。塌裆是臀部低于 膝盖,膝关节有了死弯,步法不轻,犯了转关不灵的毛病。裆部的 会阴穴是任督二脉的起点,练拳时头顶的百会穴与裆部的会阴穴 上下呼应,阴阳经气得到平稳,也有利于立身中正。
在运动过程中,腰与裆有密切关系,裆与胯膝也要相互配合。 腰能松沉,胯能撑开,膝能里合,裆劲自能撑圆。陈鑫在《陈氏太极 拳图说》中说:“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又说尻骨,环 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胯(髋):陈氏太极拳对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开,就是胯关 节要松开。拳论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 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 松活,死顶住骨盆,腰也难以起到车轴的作用。“松胯”这一要求, 一般是不太好掌握的。因为胯部支撑着上半身的重跨部放 松,膝关节的负担就要加重。一般初练的人,腿部力量差,膝关节 支持不了全身的重量,所以不敢松胯,形成膝盖前载,鼓肚挺胸,身 体后仰的不良姿势。正确的要求是:保持躯干部的中正安舒,下蹲 时,膝盖不能超过前脚尖,胯部和臀部像是后边有凳子坐着一样。 髋关节的放松,又必须与肩关节的放松上下结合。如果胯不松而 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压,影响肋部腹部肌肉的松驰下沉 及膈肌的下降,气机升降功能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难以达到“腹内松静气腾然”的要求
膝:膝是由关节和关节韧带等周围组织所组成,活动性能 好,伸缩力强,是胫腓骨与股骨的结合部,它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 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太极拳是在屈膝松胯的基础上保持立身中 正的。在整套架式练习时,膝关节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弯曲。拳架 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与膝关节有直接的关系。从身法上 讲,身法低,步定大,膝关节承受负担就重。在套路练习中,腿部支 撑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膝关节的调节来完成的。
初学太极拳的人,应该先练高身法,待腿上有了支撑力,再逐 渐降低身法3这样由高到低,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免膝 关节受伤。同时还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护,练拳之后,关节及身体组 织血液运行加速,关节局部有热感,这时皮窍幵而腠理松,千万不 可用冷水洗或风吹,以免风湿乘机人侵,引起关节皮肉的风湿痹 症。
陈氏太极拳在技击上对膝部也有一定的要求,双人推手,两腿 相并,两膝互相粘化,可以外撇、里扣、膝打,既可迫使对方失势,也 是护裆、护臁骨的方法。《拳论》有“远用足踢,近便加膝”的说法。
足:足是周身之根基,两足姿势的正确与否,对保证步法的 灵活稳健有重要的作用。陈氏太极拳对两足的要求是:两足踏实 地,足趾、足掌、足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正脚心)要虚。足趾不能 翘,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后晃。在开步及迈步时,要定准方向 和位置,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乱动。这样才有步履清晰、沉着、 稳健的感觉。
另外,在运行中,向前迈步或向左右开步时,都要屈膝松胯,足 尖上翘里合,足跟里侧着地向外铲地滑出,开到适当的位置,再移 重心落实。向后退时,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渐踏实。在向左右 旋转方向时,一足支撑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翘外摆或里扣,以足跟 外侧着地,方向位置移好,再移重心踏实。足尖外摆和里扣时,要使腿部还具有螺旋缠丝劲。
足在技击上可分为钩、套、蹬、踢、踩等方法。钩、套、踢一般是 用足尖的方法;蹬、踩是用足跟及足掌的方法。
以上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贯串在整个太极拳套路中,它们是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姿势正确与否都 会影响全身。所以初学者必须细心揣摩,认真思考,按照全身各部 位的要求,在基本功夫上打好基础,这样才能逐渐在整个套路运行 中,将各部位的姿势恰当配合,从而掌握动作中的速度、路线和方 法,逐渐达到身端步稳,动作连贯圆活,节节贯串,上下相随,周身 协调,一动全动,一气呵成,动如流水静若山,慢如行云疾似电的境界。
浏览5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