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本章节介绍了鞭的产生与发展的概况,并对鞭的内容、分类 以及鞭的技法特点进行了阐述。
鞭,古代兵器,武术短器械之一。有硬鞭和软鞭两种。硬鞭 一端粗,一端细。粗端为鞭樽,是握柄,亦称搏柄,其前有护 手。细端为梢,即鞭尾,亦可用作握柄,称为梢柄。鞭身凸起节 数不等,凸起程度不同。竹节鞭一般为3节(不算樽柄),节较 长而凸较高;虎尾鞭节较短而凸较低,上有虎尾斑纹。鞭长一般 为1米,也有丨.4米的。硬鞭一般以纯钢或铜制成,如十三节 “水磨钢鞭”,除柄外有13节,长约1米,柄粗约4厘米,鞭身 有13个方形疙瘩,鞭头稍细,有钝尖,鞭有坚木或铁制柄,鞭 头、鞭尾皆可握,能两头使用。现代武术器械的硬鞭,多以坚木 制成。其基本技法有:架、格、挡、摔、砸、截、戳、盘、扫、 搅、扳、捆、削、刺、撩、剪、括、旋、拔、盖、掣、攒、撑 等。主要套路有:金家鞭、尉迟鞭、太师鞭、子胥鞭、黑虎鞭、 滚龙鞭、十三莲花鞭、桥梁救主鞭等。
软鞭泛指以环串连数节鞭体制成的一类软器械,由缥头、握 把、中间若干铁节组成,节与节之间用圆环相连,有七节、九 节、十三节之分。武术运动中以九节鞭为软鞭的代表器械。九节 鞭是以铁环串连九节金属短棍(包括一节鞭头,一节把柄)而 制成的软鞭(也有除把柄外为九节者)。各节间由三个铁环串艽节—勒程
连,中环扣连于两节之节端圆孔,其他两环挂于中环两侧作为装 饰。近鞭头的饰环上缚有称为“鞭彩”的彩绸。九 节鞭的长度,--般以人体直立,握把齐肩、鞭头自然下垂触地 为宜。握法有“阳把”和“阴 把”两种。握把手心朝上,鞭 身在拳眼部位下垂的为“阳 把”,反之为“阴把”。九节鞭软硬兼施,可长可短,携带方 便,或收握手中,或围于腰际,被列为索击暗器的一种。俗有:
“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
这里的鞭指的是九节鞭、七节 鞭一类的软钢鞭。软钢鞭是极 难练的兵器之一,它的技击法讲究劈、套、横、提、拦、点六 字,由于软钢鞭用起来有圆无直,因此演练必须舞动如飞轮,象 一堵墙一样,密不透风。拳指打拳,出拳要象流星过空般迅即, 拳点似繁星闪烁般眩目。九节鞭的运动方式分为单鞭和双鞭,以 及与其他器械配合的“刀里加鞭”。对练套路有“鞭对棍”、“九 节鞭进枪”等。
第一节九节鞭的产生及芡屣
有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鞭的出现。在《周 礼•地官司市》中有这样的描述:凡市人则胥吏执鞭度守们。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 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日,然后已。另据考古发现,在河北
—2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中出土了持鞭俑。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兵器史稿》中写到:冯氏兄弟所著 《金石索》,图有后梁招讨使王彦章之铁鞭或铁锏一具,长汉尺 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 木而未束以铜,柄端如锤,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字色 绿,似融铜铸就者。宋丁度、曾公亮《武经总要》:“铁鞭多节, 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鞭唐代已广用 之宋代的鞭主要是沿袭了晋代及西方少数民族的遗制而发展起 来的,并且铁鞭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宋史》载有:“呼 延赞,并州太原人,雍熙四年,加马步军副都军头,尝献阵图兵 要及树营砦之策,求领边任。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革延 驰射,挥铁鞭,枣槊,旋绕庭中数回……。” “王圭,开封人士, 少拳勇,善骑射,使用铁杵,铁鞭……,圭,左手以杵碎其脑, 继又一将复以枪进圭,挟其枪,以鞭杀之。”
明代是鞭最兴盛时期,鞭的样式很多,各有特点,有丈八 鞭、连珠铁鞭、十八节钢鞭、三十六节龙梢鞭等。明代出现的两 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 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其 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阵纪》说:“钯尾鞭、丈八鞭、连珠 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 棍上来。”此可知,明军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视以拳棍技术为 基础,来提高鞭的实战能力。
到了清代,鞭的演练方法随着满族人的人关也变得越来越丰 富了。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但软硬之广用,是在清军入关 之后,因为当时满族人及北方人喜练这种鞭。当时为九节鞭,每 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于一手之 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抽开鞭头,套索于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 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
第二节鞭的分赛
鞭是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 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 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 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 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 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力 大气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 等。
方节鞭由鞭身和握把组成。鞭 身为十一节方形铁疙瘩组成。鞭把为 圆形铁制。用时可以鞭身击打,也可以用鞭尾之小鞭甩击。
秦家鞭此鞭鞭长四尺,通体为长铁杆。其上下二端各有一 突出的圆球。无明显的鞭把和鞭尖的区别。其用法同硬鞭。
雷神鞭属硬鞭。其鞭长四尺,鞭把与剑把相同。鞭身前细 后粗。共为十三节,形如宝塔。鞭身为方形,每节之间有突出的 铁疙瘩。鞭尖呈方锥形,有利尖。鞭身粗一寸有余。把手处有圆 形铜护盘。鞭重三十斤,通体为铁制。
水磨钢鞭短兵器械之一,属于硬鞭。鞭长三尺五寸,鞭把 为五寸,鞭身长三尺。鞭身后粗前锐。呈方形,有十三个铁疙 瘩,鞭头稍细,为方锥形。鞭把粗为一寸三分。鞭头鞭把三处均 可握手,能二头使用。
竹节鞭属于硬鞭。其鞭长四尺半,把手为圆形,上有若干 突出圆结,便于握手。把手前有圆形护盘。鞭身前细后粗,呈竹 节状,共有九节或十一节不等,鞭身顶端很细。通体为铁制。
双鞭古代短兵械之一。铜或铁制成,竹节形,故又称 竹节双鞭”。使用时双手各执一把,舞练技法主要有:摔、掉、点、截、挡、盘、扫等。
双侠鞭双侠鞭呈圆柱形,护手呈朝天角。
两仪鞭双兵械之一。两仪鞭长三尺,鞭身为铜制,呈菱形 状,无刃,但菱角分明。护手前粗为八分,顶端为六分。握手处 如剑把,长六寸,尾端有八愣形铜铸。护手为圆盘状,宽约六 寸,向前突出四寸而分项而出。其用法如双鞭。
软鞭泛指由镖头、握把、若干铁节或数节棒棍以环相连 制成的一类兵械。软鞭可击、可笞、可缚、可勾,善用者能胜刀 剑。软鞭中有三节鞭、七节鞭、九节鞭、十节鞭、十三节鞭,这 些鞭(现在均统称为九节)演练的技法和套路基本相似。另外, 还有橡胶带或者皮、麻类、索类等编织制成的如蛇形软鞭、笞 鞭、皮鞭等,此类鞭在技击上是以抽打为主。
三节鞭由鞭头、鞭把和中间两个钢节以铁环连接而成。
九节鞭铁或钢制,由九节短鞭组成。其顶端节为鞭头,形 状为枪头形成圆锥形,其后有环,以铁环与下一节相连。最尾端 一节为鞭把,多为圆柱形。每两节鞭中以铁环相连。一般每节鞭 长与练者拳头相同或略长。九节鞭类的各种铁鞭,是一种“软 硬兼施”,可长可短的兵器,平时携带方便。九节鞭以圆周运动 为主,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增加惯性动力而改 变圆心及方向。主要练习技法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及地 趟鞭法等。
杆子鞭短杆头系绳索装一镖头,杆尾有鳟。
皮鞭以生牛皮或牛筋制成。也可以以麻绳编制后,用油 浸透,方可使用。长度按需要而定,可长至二丈,也可短至数尺。
短鞭短鞭没有鞭把,只有鞭身,鞭身以生牛皮或生牛筋 编制而成,长度为三尺至四尺半。
第三节九节鞭的玟法特点
一、九节鞭的结及各部位名祢
九节鞭有钢制、铁制两种,也有用不锈钢制成的,共有九 节,因此称为九节鞭。其中中间七节(也有中间九节的),鞭把 一节,鞭头一节,每节中间有三个套环和两个响环。一般全长为 1.2米,可按人的高矮、力量的大小和用途来选择不同的鞭。
由于鞭本身的结构特点,所以运用起来有着鲜明的风格。软 鞭携带方便,可缠于腰间,可收握手中。用时放开便可挥动,是 一种软硬兼施,可长可短的兵器。鞭法主要有缠、抡、扫、挂、 抛,以及舞花、地趟鞭等动作。九节鞭运动轨迹以圆为主,借助 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或打鞭的某部位来增加动力和 改变圆心及方向。要求纵打一线,横打一片,“收回一团,放出 一片;收回如虫,放出如龙;收回如鼠,放出如虎。”练习时, 要求身随鞭走,鞭随人动。动作招势有:里外拐肘、斜披红、左 右骗马、百蛇吐信、扫地龙、金丝缠葫芦等。其运动特点是:鞭 走顺劲,抡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时硬时软,软时似绳 索缠绕,硬时似铁棒抡转。其技法特点为:
手腕灵活
由于九节鞭本身的特有结构,所以运用起来和普通的武术器 械相比有着鲜明的风格。九节鞭是以铁环串连九节金属短棍 (包括一节鞭头,一节把柄)而制成的软鞭(也有除把柄外为九 节者)。各节间由三个铁环串连,中环扣连于两节之节端圆孔, 其他两环挂于中环两侧以为装饰。近鞭头的饰环上缚有称为 “鞭彩”的彩绸,这就决定了手腕操作要灵活,并符合器材本身 的力学原理,内外运用要巧妙,不论是发鞭、背鞭、按鞭等,都 需要手腕劲力的旋转灵活,使身体的劲力通过手臂和手腕而作用 于九节鞭器材上。否则,不但无法发挥器械本身的技法特点,而 且容易误伤自己。
乘势顺力
由于九节鞭本身的特有结构特点,所以注重乘其势而发力、 顺其力而变势的技法原则。运动中,九节鞭多以缠、抡、扫、 挂、抛等运动幅度较大为练习动作。动作幅度大、速度快、惯性 大,所以,九节鞭动作的起动、制动、运转均不如轻小器械便 利。因此,九节鞭练习中既要注重发挥个人的腰臂的力量,又要 善于驾驭九节鞭器械的惯性力、重力、离心力等外力。而乘势顺 力不但是运用上述外力的技巧与方法,而且也是动作之间衔接连 贯的关键。例如九节鞭在做舞花时,乘九节鞭由上向下之势做点 鞭或盖鞭等;舞花时,也可乘由下向上之势接转身提撩花。总 之,乘势顺力、借劲换势贯穿于九节鞭的演练始终。
柔中寓刚
九节鞭从结构和运用方法上来看,很注重柔和,而不象其他 武术器械如双刀、单刀、大枪等刚猛,但实际上九节鞭是具有刚 柔合一的特点。九节鞭利用本身的材料性质和人体作用于器械, 以及器械本身共同产生的巨大惯性,从而在运动中使器械具有相 当大的打击力度。例如,九节鞭练习者通常鞭收回,顺势手臂前抛,将鞭灵活猛然地投出,击向某一目标,然后以柔和动作将器 械收回或使其力向减弱或改变。因此,九节鞭演练具有快慢相 兼、刚柔相寓等技法特点。
武术器械讲究人和器械要两者互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器械
—10 —的优势。而对于九节鞭器械这一特殊的武术器械来说,人械合一更是其技术运用的关键。例如九节鞭以圆周运动为主,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增加惯性动力而改变圆心及方向这 一典型的动作就充分说明了人械合一的重要。也可以说它是使用 软器械的精要所在和核心。演练九节鞭都必须做到通其理、练其 身、运用得法,做到器械与身体的真正紧密配合,使身体与器械本身的劲力融为一体,从而使练习者更好地体会和发挥九节鞭本身特点及演练技术风格。
【思考题】
九节鞭的结构是怎样的?
九节鞭技法特点有哪些?
软鞭与硬鞭有什么区别?包括哪些内容?
鞭的结构是怎样的?
浏览5,3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