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式闪通背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略向左移,左手变掌上领 劲,右手由右顺缠划弧向左,与左手有相合之意,目视左手中指端 (图 2—109)。
要求:塌腰松跨,重心随身体微左转前移,切勿弯腰探身。此 动两手相合时吸气。
内劲:劲由右脚里缠上行,随腰左缠上行过肩、过肘,达于两 手,欲有相合之意。
用法:两手相合,搭于对方右臂,可用摁劲。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 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屈膝收回,脚 尖点地;同时两手随身体右转下 报至右外侧;左顺右逆缠,两手心 朝外。目视左侧(图2—110)。
要求:两手合劲,向右侧撮 时,随重心右移,腰劲下塌,周身 一致。此动呼气。
内劲:劲由腰右转过两肩到 达两手合力变搌劲;另则,左肩下 合,右肩向后上靠,劲由左肩通 过,到达右肩。
用法:对方从前来,顺手合力 将其劲报空;对方从后来,左肩下 合,将来劲引空。右肩可打背折靠。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 重心在右腿,左脚尖虚点地;左手 逆缠划弧上棚,右手顺缠划弧向 下与左膝相合,目视身体右前方 (图 2—111)0
要求:以腰为轴,左右转动, 下合时,左手上棚,右手与左膝, 右肩与左胯均有相合之意。此动 吸气。
内劲:劲由腰左转,左手沉肘 松肩,逆缠上棚,右手顺缠下合。 劲再由右肩通过到达左肩。
用法:先向后右搌,对方抽回 时,打其回劲。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微右转, 重心在右腿,左腿屈膝提起,同时 右手顺缠向上收于右腰间,左手顺 缠立掌向前,目视前方(图2— 112)。
要求:提左腿时,上下相合,右 腿支撑重心要稳。此动继续吸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 重心在右腿,左腿向前上步,脚跟着地,脚尖翘,目视前方(图2—113)。
要求:重心仍在右腿,上左步 要自然^此动继续吸气。动作四、 动作五也可连贯不停。
动作六: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微左转,同时,右手略顺 缠,向前上方穿掌,左手逆缠向下,五指合拢,向身后方棚出,目视 前上方(图2—114)。
要求:穿掌时,右脚蹬地,腰劲贯手指,此动呼气。
内劲: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在腰,通过肩肘,贯于手指,周身一致。
用法:右穿掌可直插对方咽喉,也可穿其眼睛。左手五指合扰 在后,可解脱擒拿,亦可击对方裆部。
动作七:接上势,重心在左,身体速右转,右腿屈膝提起,右手 迅速逆缠外翻,上棚后擂至额前上方,左手变掌顺缠上棚至身体左 侧,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15)。
要求:两手划弧上棚,提腿迅速转身,动作要协调一致。此势 为过渡动作,熟练时,此动不停,吸气。
内劲:劲由腰向右滚翻,缠至两臂旋转,贯于两手加損劲,走上 弧再下煞于腰。
用法:迅速转身向后可用背 靠和向后发肘劲,亦可不提右腿,两手上棚对方手臂,左胯挑对方 裆部,使其从上跌出,与摔跤的胯 背式相同。
动作八:接上势,右脚震脚落 地,身体继续右转,提左脚向左前 方迈步,重心偏右;两手由上往下 交叉于腹前。身体由动作六开始 至动作八转体180°,目转视前方 (图 2—116)。
要求:熟练后,上势可不停,可一气呵成。右脚落地踏实,左脚迈步要稳。松胯屈膝,腰劲下塌,两手与转腰结合。此势继续吸气。
内劲:劲合于腰,沉于脚,贯于手。
用法:闪通背亦有“三通背”之称,身法左闪右闪,内劲顺 任、督二脉环行三周,在左、右背通过三次,故有“三通背”之 说。“闪”者,将背后来劲引空,快速将对方跌出。
《歌诀》云:
自从闪通大转身,一波三折妙如神,
禹门流水三级浪,讵少渔人来向津,
东来东打原无定,只此一击定乾坤,
人说此中多妙术,浩然一气运天真。
第二十四式掩手肱拳
要求:两手下分时,随重心移动,分手要在身体略右转时进 行,以身带手。此势呼气。
内劲:劲由右腿缠至左腿,两臂随腰劲转动逆缠下分。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由左腿再移向右腿,松右胯,两手变 顺缠下合。右手握拳屈肘合于右腰间,拳心向上,左手掌心朝 前,指尖朝上,合于胸前正中线。目视前方(图2—118)。
要求:重心合于右腿,塌腰松胯,周身相合,意识集中,以 静待动,有一触即发之势。此势吸气。
内劲:腰劲下塌,含胸束肋,松肩沉肘,劲合于拳。拳勿握紧, 右脚尖内扣,右胯放松下沉,使右腿形成一个螺旋缠丝劲,像弹簧 一样,压得越紧,反弹的力量越大。
用法:周身合劲团聚不散,内劲饱满充溢时,可用肩发肩,用肘 发肘,用掌发掌,用拳发拳,掌握这个合劲后,即可随心所欲,任其 自然。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迅速由右腿移向左腿,身体迅速向左转;
右拳逆缠,迅速向前发劲,左肘快 速向后发劲。左手半握拳,收至 左肋旁,目视前方(图2—119)。
要求:发劲时,右脚蹬地,裆 劲内扣,拧腰转裆,以腰脊为轴,立身中正,旋转发力,前拳后肘,二劲平衡。发劲时配合呼气。
内劲:丹田劲沉于右脚,再由 右脚蹬地发出,顺右腿里缠至左 腿,腰劲迅速左转,上缠至右肩 肘,再逆缠达右拳顶;左肘辅助发 劲,使周身完整一气。
用法:向前螺旋冲拳,可击对方 胸部,左肘后击,可打背后搂抱之人的肋部。
第二十五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略右转,重心略向左移,右拳变掌划小圈 接劲,左手变掌走上弧与右手相合,目视右前方(图2—120)。
要求:两手相合接劲时,以腰催左手与右手相合,切勿单臂运 行和身体前探。此动吸气。
内劲:身体右转,腰劲贯于左手与右手相合。
用法:搭手接劲,准备下撮。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略右移,身体向左转,左脚尖外摆,两手 左逆右顺缠合力向左下方損,目视右前方(图2—121)。
说明:此势动作仍是过渡动作,为表示清楚,特此介绍,在练习 时,可以不停顿。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左 腿,提右脚经左脚后向右上步,脚 跟着地,脚尖上翘;同时,身体继 续左转,两手继续向左損,目视右 前方(图2—122)
要求:移重心,上步要自然, 两手損、棚劲不丢。
动作四:上势不停,重心右 移,两手变左顺右逆缠向上划弧 合于肩前,随两手相合,身体向右 转,目视右前方(图2—123)。
要求:在由报变按时,两手下 1上合,腰裆左移右旋,沉肘松 肩,旋腕转膀,使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转折顺遂。此动继续吸气。
内劲:劲继续右转,塌腰松肩,缠至两手。
用法:由报劲转变为按劲,调节转换,全在裆、腰、胸间运化。
动作五:接上势,重心在右,身体微右转下沉,两手合力走弧 线,向右前下方按;左脚收于右脚内侧20厘米处,脚尖点地,目视 右前下方(图2—124)。
要求:按时要松胯塌腰,松肩沉肘,两手合力随身体下沉前按, 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内劲:周身完整之劲,通过松腰胯、沉肩肘,贯于两手,形成按劲。
用法:双手合力将对方按出,或以听劲与粘黏劲封闭对方,使 其处于被动。
第二十六式单鞭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两手双顺缠,左手在前,右手在 后旋转,重心在右,左腿以脚尖为轴,膝随身体转动里合,目视两手 (图 2—125)0
要求:两手旋转时要圆活,不能有抽扯之形。此动吸气。
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中动作二相同。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在右,左腿以前脚掌着地,膝 随身体转动外摆;右手逆缠,五指合拢,手腕领劲,走弧线向上提起 与肩平;左手手心朝上,随身体转动下沉于腹前,左肘棚劲不丢,目 视右手(图2—126)。
要求:右手变勾手上提时,随身体旋转,塌腰松肩,沉肘,以腰 为轴,节节贯串。此动为开呼气。
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中动作二相同。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全移于右腿,左腿屈膝提 起;左膝内扣,右手腕领劲;左手不动,松肩沉肘,上下相合, 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27)。
要求:右腿支撑重心,上下相合,切忌弯腰凸臀。此动为合,吸气。
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中动作三相同。
动作四:接上势,右腿支撑重心,左腿脚跟内侧着地,向左 铲地滑出,脚尖上翘里合;右手腕领劲,左手下沉合劲,目视左 侧(图 2—128)。
要求:立身中正,棚劲不丢。此动为开呼气。
内劲:团聚丹田之气,上领右手腕,顺大腿下行缠至脚跟内 侧,脚大拇趾领劲,左臂下沉,向右引劲。
用法与第五式单鞭中动作四相同。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左手 穿掌上棚逆缠外翻至右胸前,目视前方,瞟视左手(图2—129)
要求:移重心时,裆走外下弧线,旋转移动,左膝不能超出 左脚尖;左手外翻时,注意不能挑肩架肘。此动吸气。
内劲:以腰带动,劲由右脚外向内逆缠上升至长强穴,再由 内向外顺缠至左脚尖。左脚尖外摆,右脚尖内扣;再上行由腰至 肩、至肘、至手;左手大拇指领劲。
用法:此势左侧含背折靠和穿肘法。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膝上变 顺缠放松下沉。目光将左手送到位置后,转视前方(图2—130)
要求:左脚尖外摆,右脚尖内扣,松胯、屈膝,开裆贵圆, 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两臂与两腿两相合之意。
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中动作六相同。
第二十七式云手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略向左移,右手变掌顺缠划 弧下沉至腹前,掌心朝左,指尖朝前。脚步不动,左手领劲,目视身 体右侧(图2—131)。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手由顺缠变逆 缠,划弧外翻上棚,至右前上方;左手顺缠走下弧合于腹前,目视身 体左前方(图2—132)。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手由顺缠变逆缠,划弧外翻上 棚,右手变顺缠走下弧合于腹前;同时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并步于 左脚内侧,目视身体右前方(图2—133)。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微右转,右手由顺缠变逆缠,外翻上棚; 左手顺缠走下弧,里合于腹前;同时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左开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34)。
说明与要求:云手以腰为轴,两手在体前分别向左右两侧划 圆,如车轮滚翻,上下往返,按拳论要求,两手运转,上不过眉,下不 过脐,随步运动,随身旋转。练习方法:并步、偷步(即插步)、盖步 均可。一般采用并步法。并步法为提右脚收于左脚内侧,为一并 步;然后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向左侧为一开步,这样可循环往复 练习。在练习时,可根据场地大小适当安排,如地方适当,一般采 用三并三开式;如果地方狭窄,可采用二并二开式或一并一开式。 但注意最后应为左开步,还可以用倫步或盖步方式向左右来回运 转。随练习条件的改变也可再变姿势。图解只列举了一并一开 式,请练习者酌情掌握。并步云手时为呼气,开步时吸气。
内劲:气由丹田发起,以腰为轴,上旋于两臂,下盘于两腿,步 法轻灵变化,两臂随身体摆动,劲贯四梢。
用法:云手是左顾右盼的一种练习方法,运用左过右来,右来 左过,循环不己,结合灵活的步法,可左可右,可进可退;偸步、盖步均可转体,并且迅速方便;是以防守为主,防中有攻,攻中冇防,攻防兼顾,步法灵活的一种练习方法。
《歌诀》云:
两手转环东复西,两足横行步法奇;
来回运气恒不己,双悬日月照乾坤。
第二十八式高探马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 侧;松胯屈膝,虚步,脚尖点地。两手左逆右顺缠,左上右下划圆交 叉于胸前相合,目视身体右前方(图2—135)。
要求:收右腿与两手交叉同时进行。右臂合时,棚劲不丢。松 胯屈膝,身法中正。此势先吸气,后呼气。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在左,提右腿向右后方开一步,右臂随身 左转向左引劲,目视身右侧(图2—136)。
要求:开步时有上引下进之 势,身法不丢,吸气。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右移, 身体微右转,右臂逆缠下分,左手 逆缠上棚,目视前方(图2—137)0
要求:手臂分开时,随裆腰 旋转,身法中正,两臂捆劲不丢, 有支撑八面之势。此动呼气。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右转, 重心左移,右手顺缠外翻,上棚至 身体右侧与肩平,目随右手旋转 (图 2—138)。
要求:右手外翻上棚旋转时,要开胸松胯,有开中寓合之势。
此动吸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由右向左转,重心略右移,右脚尖内扣, 同时右手变逆缠,内转合于右胸前;左手顺缠里合,目视右前方(图2-139)。
要求:塌腰含胸,松胯屈膝,脚尖内扣,周身相合。此动继续吸气。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在右腿,左脚向后划弧, 收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臂沉肘松肩,顺缠向右侧推;左手 顺缠收至腹前与脐平,手心向上,目视右前方(图2—140、附图2— 140)
要求:要随着转体推右掌,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内劲:此势以腰为轴,劲先合后开;再塌腰、松胯、开胸、转臂, 将右手合于右胸。再转体,松肩沉肘,劲贯右手掌。
《歌诀》云歌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疑;
只分身法转不转,击搏各有各新奇。
第二十九式右擦脚
动作一: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体微右转,左手逆缠上棚与右手 相合,目视右前方(图2—141、附图2—141 )。
要求:左手与右手相合时,以腰劲相催,左膝微内扣,意在两 手。此动吸气。
动作二: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体微向左转,两手左逆右顺缠, 向左下报,目视右前方(图2—142、附图2 —142)。
要求:两手下报时,外棚劲不丢,随身体旋转放松下沉。此动呼气。
动作三:接上势,左手由逆缠变顺缠,划弧向上,再变逆缠与右 手交叉相合于胸前。同时,提左腿向右腿外侧交叉盖步,重心在 右,左脚跟外侧着地,目视右前方(图2—143、附图2—143)。
要求:重心在右腿,手脚同时 交叉相合,周身放松灵活;切勿僵 硬,重心不稳。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移至左 腿,左脚掌踏实,右腿虚足点地,
两臂逆缠外翻上棚,身体下沉。
目视右侧(图2—144、附图2-144) 。
要求:身体下沉,两臂上棚,
有上下对称之意。腹肋部之肌肉 应松驰下沉,左腿重心稳定。此 动呼气。
动作五:接上势,右腿迅速向 上踢起,两手自上而下分开,右手合力击拍右脚面,左腿独立步,目视右前方(图2—145)。
要求:左腿支撑重心要稳重,两手上分下合劲要均匀,形成左右 对称。右脚上踢起脚速度要快,上下相合。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此势劲由腰间发出,上缠至左手,两手相合。下报再交 叉于胸前上棚,身法下沉,稳定重心,提腿上踢与右手相合,劲达右 脚、右手。
用法:设对方在右,右手由上向下经对方面部晃其视线,提右 脚低踢其裆,高踢其胸腹或下颏。
第三十式左擦脚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右转,右脚环绕外摆落地,脚跟外侧着 地,重心在左。同时两手左上右下交叉于胸前。目视正前方(图 2—146)〇
脚面,目视左前方(图2—148)。
要求:右腿支撑,重心要稳 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要求:稳定重心,右腿顺缠外 摆,两手交叉。同时做到身法中 正。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移至右 腿,身体继续右转,左腿虚脚点 地;同时两臂外翻上棚,目视身左 侧(图 2—147)。
要求:两臂上棚,身体下沉, 右腿支撑重心要稳定。此动先吸 气后呼气。
动作三:接上势,右腿支撑重 心,左脚提起后迅速向上踢,两手 由上向下分开,左手合力击拍在左腿起脚要迅速,并与左手相合。
内劲:此式右腿劲顺缠外摆,两手劲相合,随身体右转,劲缠至 右腿;两臂劲逆缠外棚,劲贯左脚尖与左手相合。
用法:接上势,踢右脚后,紧接转身踢左脚,有连续进攻之势。
第三十一式左蹬一跟
动作一:接上势,拍脚后,身体向左转180°,左脚随转体收至右 脚内侧,虚脚点地;两手相合于腹前;目视前方(图2—149、附图149)0
要求:转身时,重心在右腿要稳,转身自然,周身合劲不散。 动作二: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体微左转。两手双逆缠走下弧向左右两侧分开,目光扫视左右(图2—150、附图2 —150)。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握拳 相合于腹前,拳心向里。左腿屈 膝提起,脚尖自然放松;目视身体 左前方(图2—151、附图2 —151)。
要求:身体下沉,提腿,屈膝, 松胯,上下相合,两肘外棚,蓄而 待发。此动吸气。
内劲:周身相合,聚于丹田。 拳论云:“蓄要蓄得紧,开要开得 尽”、“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周身放松合一,发劲才能干脆利 索,完整一气。
用法:周身蓄而待发,主要以 左脚为主,蹬踹对方腰部,左拳打 其面部,右拳对称辅助。
动作四:接上势,右腿支撑重心,身体向右侧倾斜,左脚用腰裆 弹力向左侧平蹬与腰胯相平。两拳分别向左右发劲,力贯拳顶(图 2—152)。
要求:右脚着地要稳,左脚和左、右拳要同时发劲,要“缩身如 猥形,吐气贯长虹”。此动呼气。
内劲:接上势,团聚丹田之劲,同时贯于左脚和左、右拳。但不 能完全开尽,开尽如成一条直棍,没有环绕余地。拳歌曰:“劝君至 力休使尽,留下三分防后侵”。
用法:当被对方围困时,突然发劲,冲出重围。
第三十二式前趟拗步
动作一:接上势,左脚落地,重心移至左腿。两拳变掌,左掌划 弧前推,右掌环绕合于右耳下;目视左前方(图2—153)。
要求:蹬腿后,身体右转,同时左脚收回,然后再向左前方 迈出,与左右手环绕配合。此势收腿时吸气,迈步落脚时呼气。
内劲:蹬脚后,劲收回丹田,主宰于腰,身体向左转,再贯 于左腿,上合于左右手。
用法:蹬脚后随上步跟进,逼其倒退,借机击打。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继续左转,重心仍在左腿。左脚尖外 摆,提右腿向前上一步,左手随身体左转划弧下按,右手向前推 出,重心移至右腿,目视右前方(图2—154)。
要求:上步与两手摆动要协调一致,分清虚实;上步自然。 此势提腿时吸气,落步时呼气。
内劲:随身体左转,劲由腰下行,松胯提膝,贯于右脚,上 行松肩沉肘贯于两手。以腰脊为轴,两臂在身体两侧划圆摆动。 用法:两臂如车轮翻滚,前后左右防护周身。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在右腿,提左腿向前上步,身体随上步向右转,右手逆缠划弧向身体 右侧下按,左手顺缠上翻前棚; 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55)。
要求:上左步时,重心右 移,右脚尖外摆;左手上翻前 棚,右手下按与身体右转上步要 协调一致。此动吸气。
内劲:劲塌于腰,贯于手, 顶劲领起。
用法:此式可向左下方用肩 肘发劲。
三十二式击地锤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下沉,重心左移。两手变拳,左拳 心偏里向上;右拳向上合于右肩平,拳心朝里。目视左前下方(图2-156)。
要求:身体下沉,松跨屈膝,腰劲煞下,两臂棚劲不丢。此动继
续吸气。
内劲:裆劲要圆,腰劲塌住,贯于两拳。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左移。左拳逆缠向下划弧 经左膝前上提至头左侧与头平;右拳逆缠从右耳后向前下方栽拳; 目视前下方(图2—157)。
要求:下栽拳时,顶劲领起,切忌弯腰凸臀。
内劲:扭腰转胯。左拳逆缠上提,右拳逆缠向前下方栽拳。
用法:设对方从我背后推来,我突然转背松沉,将对方劲滑空, 使其栽倒:左肩可打背折靠。
《歌诀》云:
放开脚步往前贪,已罢东蹬左足悬:
下击一捶光致命,然后回身欲飞天:
第三十四式踢二起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右移,右拳逆缠,右肘向右后上方上棚, 左拳逆缠下栽于左腿外侧;目视左前下方(图2—158)。
要求:向右翻身时,转体、移重心、肘上棚要同时一致。此动吸 气。
内劲:劲由腰发,向右转上缠于右肘,左拳逆缠下合。
用法:若对方从我背后袭来,我迅速转身用右肘击其面部。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收 至左脚右前方,屈膝松胯,脚尖着地;同时右拳顺缠外翻随转体 下合于身体右侧,左拳顺缠随转体上冲拳于面前右侧,目视前方 (图 2—159)。
要求:以腰为轴,两拳翻转棚劲不断,身体翻转180°,所以 也叫“翻身踢二起”。此动呼气。
内劲:以腰脊为轴,劲缠至两拳。
用法:翻身转势如车轮滚动,将来劲滚落空地。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向前移至右腿;右拳向 后移,左拳向前棚。身体略向前倾;目视前方(图2—160)。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落于右腿;提左腿前踢,右拳后棚; 目视前方(图2—161)。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右拳变掌由后划弧向上高于 头顶,左拳变掌走下弧在身体左侧向后撩;目视前方(图2—162) 。
动作六:接上势,左脚迅速落地,右脚快速上踢;右手向下 拍击右脚面,左手向后上撩;目视右手掌(图2—163)。
说明与要求:此式动作五、动作六是为了便于初学者清楚地 观察动作路线的变化而增加的两张分解图,当熟悉之后可连贯完 成。在踢脚时尽量跳起,右脚上踢与右手相合,左手向上领劲。 踢脚时呼气。
内劲:劲由腰起;左腿先起,然后右脚蹬地上踢,两臂在身 体左右两侧划圆与右脚相合。
用法:上踢对方咽喉下颏,两腿一起一落也可以做连环腿 用。
《歌诀》云: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不从口下踢,何自血流红。
三十五式护心拳
动作一:接上势,右手拍击右脚后,右脚落于左脚内侧,左右两 手分别下按于两大腿外侧,屈膝松跨,立身中正,目视前方(图2—167)
要求:起跳后随即身体下沉,屈膝松胯,两手下合。
内劲:右脚落地,合于丹田。 ’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左侧偏后方开一步, 同时两手向左划弧上棚后报,身体向右转;目视左前方(图2—168)
要求:身体下沉,重心在右,左腿开步要自然,与两手后損协调 一致。此动吸气。
内劲:内劲由腰下缠至左腿,脚尖内扣。两手左顺右逆缠丝向 后上方攉。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先右后 左转,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将右 脚收于左脚内侧,虚脚点地;同时 两手先后右划弧下沉,再向左上 棚,左手由顺变逆缠,右手由逆变 顺缠;目视右前方(图2—166)。
要求:以手领劲,右脚收回要 自然协调。两手左上棚之前,先 向右划弧下沉,即所谓“欲左先 右”。此动呼气。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在左,提 右腿向右侧跨一步。两手向左上 棚,目视身体右前方(图2—167)。
要求:手领脚开,上引下进, 身法端正。此动吸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向右 转,重心移至右腿下沉;同时右手 变逆缠走下弧经右膝向外旋转, 左手变顺缠由左向右拦至面前; 目视前方(图2—168)。
要求:如练大身法,右肩、右肘 均由右膝下转过,结合腰裆劲,含 有“七寸”靠肘打法。此动呼气。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微右 转,松胯下沉;同时右手变拳上提 合于右胸前,左手变拳下沉于小 腹前,两拳心朝下;目视前方(图 2—169)0
要求:右拳上提时左拳与身体同时下沉,周身相合。此动吸气。 动作七: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偏右腿,同时右臂沉肘松肩, 右拳顺缠前棚于胸前正中线,左拳顺缠收于腹前正中线,两拳上下相对,目视前方。(图2-170附图2-170)
要求:下盘稳固,屈膝松跨,裆劲开圆,立身中正,两臂棚圆。 此动呼气。
内劲:护心拳势左盘右旋,主要盘旋腰裆劲。由转腰旋裆缠于 右肘再催于右拳。
用法:此式前几个动作是调整身法和步法,用后肩靠肘。最后 成势是用腰裆催于右肘,可打外柔内刚的蓄劲,也可打发劲。
《歌诀》云:
两拳上下似兽头,左足西往又东收。
护心拳里无限意,欲用刚强先示柔。
第三十六式旋风脚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先左后右转,同时两拳变掌,先向左再向 右上棚报;目视前方(图2 —171)。
要求:要有由拳变掌的环绕劲,完全用腰裆运化的转折劲,圈 要小而圆。此动吸气。
内劲:裆腰先左后右转一小圈,带动双拳变掌,左顺右逆缠变 搌劲。
动作二:接上势,两手先向右撮下沉,划弧向左上提,左手与眼 平,右手与胸平;同时身体先右后略左转,重心从右腿移至左腿,右 腿屈膝提起;目视前方(图2—172)。
要求:移重心提右腿与两手上棚,要同时一致,身端步稳,周身 合一。此动先呼气后吸气。
内劲:劲由右腿移至左腿,两手左逆右顺缠丝上棚。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右转,右脚外摆落地,脚跟外侧着地, 左腿屈膝松胯;两手交叉于胸前;目视前方(图2—173)。
要求:脚摆手合要同时,塌腰松胯,劲合于手。此动先吸气后 呼气。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身体右转90。,屈膝下蹲;同时 两手逆缠外棚;目视身左前方(图2—174)。
要求:身体螺旋下沉,两臂棚劲不丢:此动呼气,
内劲:劲合于腰,缠于腿,棚于两臂。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右转,左腿迅速起脚里合;同时两手 迅速向左右两侧横开,左手与左脚内侧合击;目视左前方(图 2—175)0
要求:左腿上起里合,速度要快,两手外开配合要一致。此 动呼气。
内劲:劲由腰带,提左腿里合,左手逆缠外例。
用法•.左腿里合,高可横扫对方腰部,低可横扫对方腿部,腿向 里扫,手向外洌将其击倒。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180。,左脚落于右脚内侧,虚脚 点地;同时两手交叉合于腹前;目视前方(图2—176)。
要求:击脚后,迅速旋转不停;转身落地,上下相合,立身要稳。 此势继续呼气。
内劲:合击后,劲归丹田,周身相合,棚劲不丢。
浏览1,2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