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几乎每年都举行规模宏大的省一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类型上大致有空中运动、马上运动、水上运动和陆上运动四大类。 空中运动主要有秋千、跳板和沙哈尔地(空中转轮)等;马上运动主要有赛马、马术、马球、跑马射箭 射击、飞马拾银、马上摔跤、跳马、跳骆驼、姑娘追、赛骆驼、赛牦牛等;水上运动主要有赛龙舟、赛皮筏、游泳比赛、潜泳比赛、水中捉鸭子、踩独木滑水和独竹漂等;陆上运动更是门类繁多,如摔跤、角力、登攀、跳跃、射弩、射箭、投掷、球类、武术和技巧等。总的来说,其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与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 16 个竞技项目相比,为数确实不多。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挖掘以及规则制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 世纪 80~90 年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得到大发展,各类研究明显增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题材从广度、深度都明显增多。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和挖掘的研究,也从一个逐步积累进入到深入研究的过程。21 世纪,保护文化生态、促进多元文化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性日益突显,人们坚守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希望在与别种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发扬和发展。我们都知道,不同文化之间也需要有更多理解和宽容的发展空间,以达到文化多元共存,消弭文化冲突的目的。于是,以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方向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编委会抓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机遇,以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为基础,在抢占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制高点的同时,积极筹划编写“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共七册。值此全国第九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召开之际,愿本套丛书能为民族大团结、大联欢的盛会献上祝福,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全套丛书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贯通古今,沿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

史线索,系统总结了不同运动项目在各个时期与年代的演变、发展。第二,融汇了不同民族体育项目对现代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娱乐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第三,对不同民族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与战术、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和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等做了系统的整理、阐述,并进行了广度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第四,采取了广泛联系,不同项目的取材上又各有所长,风格上独具特色,内容上各有千秋的发展观点,较好地体现了“全、新、特”出版理念,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对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现实意义。相信这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必将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总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是一部创新之作。它承前启后,具有无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社会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丛书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民委和宁夏大学领导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宁夏大学体育学院领导班子本着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奉献的信心和决心,精心准备、积极筹划,组织高校从事教学训练的骨干和社会精英参与的写作团队共同完成。相信该系列丛书能为更多关注和热爱民族传统体育的朋友们和从事教学与训练的同仁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更好地为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服务。第一章 少数民族武术概述内容提要:主要介绍了少数民族武术基础知识以及少数民族武术功能。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武术的形成少数民族武术表现形式、内容和基本特点,少数民族武

术的育德、育体和育智三大功能,从地域文化学的视角透视了武术文化。第一节 少数民族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少数民族武术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伴随着少数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而起源发展。其中包括了少数民族武术的形成,少数民族武术的表现形式、内容和特点。一、少数民族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少数民族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创造了灿烂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武术文化。由于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严重摧残了这些文化瑰宝。因此,前人有关少数民族武术的记载寥寥无几,有记载的也是略而不详。故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武术的历史和现状,对繁荣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003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一)少数民族武术的形成少数民族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古代,少数民族多处于一些人烟稀少、森林密布、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人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生活,势必决定了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抵御猛兽的攻击和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充饥。在采集和狩猎的过程中,人们不仅逐渐培养起了徒手搏击野兽和追逐野兽的各种技能,而且还逐渐掌握了使用天然工具的技能和方法,并把采集、狩猎的技能与经验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为后来武术技击技术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少数民族武术产生于阶级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武术产生和初步形成的阶

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从最早使用石器到使用青铜器,生产工具也由粗糙、简单和类型少,逐渐发展到加工精细、复杂和多样化,而这些生产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也就变成了战争的武器。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修通了通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道

路,如从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的五尺道。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铁器等工业品也就输入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兵器制造业的发展。而兵器的发展也促进了武艺的发展,从“使人用剑,不问贵贱,剑不离身”的记载中,可说明当时练武已

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标志着少数民族由无意识的武术行为发展到有初级意识的武术行为。特别是在制造复合武器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飞跃,那就是弓箭的产生,它增强了人类狩猎、进攻和防卫的技能。唐宋时期,弓箭已成为少数民族重要的远射武器。

战争是少数民族武术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武术与战争可谓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当社会的发展进入004阶级社会时,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部落战争,当一个部落的财产刺激了另一个部落的贪欲时,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财产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部落战争也就成为武术由狩猎技能进一步发展为军事技能的最重要因素。战争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武术技能,而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把战争实践中获得的一切技能进行总结并传授给后人,使习武活动成为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少数民族自古就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善于用本民族的武术征服敌人。这种反压迫、反侵略的战争是保卫民族生存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奴隶制、农奴制、封建领主制的生产关系,打击了外族侵略者,促进了边疆各族人民的觉醒,增加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民族自信心,锻炼和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尚武精神和武术技能。(二)少数民族武术的表现形式、内容和特点少数民族武术表现形式翻阅各类少数民族典籍有关体育方面的资料,可以发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武术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武术运动形式从其特点和表现形式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射艺、套路、搏斗。(1)射艺射艺,又分为射箭和射弩两大类,是古代军事武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多用于军队训练,是难度大、技巧性高的练习科目。另外,弓弩除在军队中大量使用外,还在许多生活于山林或有狩猎传统的民族中被广泛使用。它源于远古人类进行狩猎和保卫自身安全的需要。在中国古代,射艺不仅作为一个军事项目得以发展,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武术的主要内容之一。提起射箭首先应该想到蒙古族,这是因为蒙古族的骑射天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下闻名。其实骑射不是蒙古族独有,一些生活在西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也擅长此技。古代的匈奴、突厥、回鹘、党项、羌、鲜卑、吐蕃等诸多民族,以及后来定鼎中原的满族也是其中之一。蒙古族的骑射形式有很多种,古往今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骑射主要适用于军队,并无特别的规则限制,只是到了后来,元朝时骑射与兵役制结合,成为当时的一项制度,因此骑射受到蒙古族人民的重视和提倡,每当举行大呼啦尔、庆祝胜利、祭旗点将、军民联欢和头人女子婚娶时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

骑射自然成为大会的主要内容。清朝统一中国后,清王朝十分重视八旗子弟的骑射训练。当时规定八旗兵每日习骑射 2 次,习步射 4 次,每月分期习射 6 次。另外在清朝历来施行的武举制度中,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骑射。无论岁试、乡试还是会试均分三场:第一场叫外场,考试骑射;第二场叫内场,考试步射;第三场

考试开硬弓等内容。还有甚者,文举考试时规定凡满人读书考试,无论举人、进士,都必须会骑射才能录取。”这是历代王朝所没有的,说明清朝更崇尚骑射,连选拔人才都要文武双全。其实不光是蒙古族和满族重视骑射,其他许多民族也都视骑射为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如东北的达斡尔族,西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等,就连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很重视骑射,如彝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等。只不过蒙古族和满族的骑射更具代表性。   射弩运动是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十分流行的传统体 目,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弩的起源,文献中说法不一,据《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弩生于弓,并对弓弩的射法加以描述身若载扳,头若激仰,左躇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举弩望敌,翕心咽咽,与气俱发,得其和平,神定思去,006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一身异教,岂况雄雌? 此正射弩之道也。”那么怎样分辨弓和弩呢? 其实很简单,俗话说:“竖为弓,横为弩。”也就是说在射箭矢的时候,弓要竖立起来,而弩则平放。少数民族用弩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的记载和传说,并以善用弩和射技精而闻名。如傈僳族射弩、苗族射弩、彝族射弩、独龙族射弩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虽然射技、射法不全相同,但大体方法一致。后来弩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广西、贵州、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得较为广泛,技术水平也较高。(2)套路套路是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是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把许多具有攻防含义的单个动作,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缓、刚柔虚实等变化规律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组成适于人们演练的各种套路。由于武术是我国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的武术也是风格不同,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流行在全国各民族地区的拳种多达上百个,有些拳种又有多个流派和分支,各种拳术套路更是浩如烟海,灿若繁星。如前文曾提及的壮族武术,据广西武术挖掘整理小组调查,目前广西流行的拳种中南拳有33 个,北拳有 29 个,另外还有很多的独门兵器,像蚂拐刀、蚂拐棍、烟筒花等。回族武术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光查拳就有十路,其中又以四路、五路查拳流传最广,回族弹腿也有十路之多。另外回族中还较流行的武术套路有劈挂、八极、春秋大刀、鞭杆等。傣族武术的拳术有三坑拳、四坑拳、孔雀拳、金鸡拳等,器械有钩镰、铁尺等。诸如这些民族武术套路真是不胜枚举,以 1953 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当时武术是表演项目),其涉及的武术套路多达 332 个,仅拳术一项就007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有少林、武当、形意、八卦、八极、太极、弹腿、通臂、南拳、螳螂、猴拳等 139 种。另外由于有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内容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已由当初某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独有,因其融合了多民族的特点,已成为中华武术大家庭中的一员了,如查拳、南拳、象形拳等。各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不仅动作优美,气势雄壮,而且还能充分显示各民族深邃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各民族不可多得宝贵财富。(3)搏斗武术的技击性是其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武术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摔跤、角抵、手搏、对刺、角力、相扑等。其实就武术而言,它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都把古代武术当做一种格斗技术来看待,不管是少数人之间的搏斗、较艺,还是大规模的军事厮杀,都没有离开徒手和专用兵器的格斗技术,而且沿着以格杀为唯一目的的途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练形式、攻防方法和训练手段。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火器的出现,一些专用兵器的格斗技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由于军事器械危险性较大,也不适合于在民间普遍开展,所以有些内容和演练形式由于失去了在民间实践的舞台,已濒临灭绝或已失传,如长兵和短兵的较技形式等。反而一些徒手的搏斗较技类的运动形式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摔跤、擒拿等。各朝各代对摔跤称法不一,各民族的摔跤形式也不尽相同。从周到清代,摔跤这一运动有过很多名称,如角抵、角力、拍张、相角、相搏、相扑、掼跤等。“摔跤”一词是清朝末年才通用的,而各少数民族对摔跤的称谓由于语言和发音的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如蒙古族称“搏克”,满族称“布库”,维吾尔族称“切里西”,彝008族称“格”,藏族称“北嘎”等。由于摔跤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得十分广泛,所以每到逢年过节或大型集会,摔跤都是必不可少的体育项目。我国古书《角力记》中有对古代摔跤的一些规定:只能是两人徒手相互角力,如果一人徒手,另一人持械,就不算是摔跤。至于比赛时间和动作,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甚至还允许拳打脚踢、挟夹头颈和反关节的擒拿术等方法的使用,但最终必须把对手摔倒或使其失去战斗能力才算获胜。在战国和西汉时期,民间有两种摔跤形式:一种是中原汉族流行的赤裸上身,只穿短裤的相搏;另一种是在北方各民族中流行的着装式摔跤。了元代蒙古族盛行着装式摔跤,判定胜负的方法是只要把对手摔的三点着地即算胜利(即蒙古族的搏克)。到清代时,摔跤的着装和技术动作已比较规范,一直沿袭至今,后来形成了中国式摔跤。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在广泛开展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摔跤运动。在中国古代,不论是中原汉族地区还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通常把射艺和摔跤都归纳到武术的范畴中,只是到了后来由图片6于弓弩和摔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才逐渐脱离武术的领域,形成自己一套独立完整的体系,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武术的分类和内容少数民族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术体系。各民族之间的武术内容也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徒手类和器械类。(1)徒手类徒手类,即拳术,在众多民族中尤以云南傣族的拳种最多,并且主要以象形拳为主。有孔雀拳、公鸡拳、马鹿拳、喜鹊拳、猴子拳、老虎拳、野牛拳、大象拳、扫地拳、抓灰拳、龙掌拳、鸭形拳009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等,以及四门拳、破四门、扯四门、六神拳等。

苗族武术叫“舞吉保”,有粘功拳、策手拳、占穴拳、花拳等。回族拳有十路弹腿、十二路弹腿、八极拳、心意六合拳、查拳、通臂臂挂拳等。其他民族多以一族一拳为主,有的拳名就以族名命名,如佤拳、拉祜拳、普米拳等。(2)器械类少数民族的武术器械繁多,形状各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

的兵器,但弓和弩都是共同拥有的。少数民族的武术器械可分为四大类: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例如回族兵器有单头母子棍、双头条子棍、单剑、双剑、沙家杆子、马家枪等,苗族兵器有刀、剑、大刀、流星砣、二节棍、三叉尖等。少数民族武术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别较大,地域风俗各异,各地区各民族的武术风格和特点也不尽相同。如居住在北方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多为游牧民族。另外我国北方的大片地区的地形地貌是以草原、大漠和平原为主,这种情况显然有利于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和骑射运动的开展,而骑射正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北方少数民族武术以多弓马骑射,少步下的近身短打的套路招式为鲜明特点。生活在此地区的人们从小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并通过较力、举重增强自身的力量。如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以及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和东北的满族就属此类情况。其中蒙古族的骑射天下闻名,还有满族在入关建立清王朝后,设置武举考试内容就有骑马射箭和较力举重。在我国南方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早在远古时期,那里的人民就有尚武的传统习俗。南方少数民族武术与北方少数民族以骑射为主的武术风格不同,由于南方少数民族多生活在沟深

010岭高、林密草茂、水流湍急的山区和丘陵地带,这种生活环境突图片8出要求以陆战及短兵为主的个人技术。因此,南方少数民族武术有着相当发达的近战和短兵器格斗技术。如景颇族的长刀,苗族和壮族的尖刀,彝族的短体插刀和波长剑,傈僳族的弯尖刀、崩龙袖锤,傣族和阿昌族的铁齿等器械都有利于近身格斗,并由此发展起各种武术舞蹈和套路,如苗族的盾牌舞,彝族的刀舞,纳西族的东巴跳和土家族的矛谷斯等。另外,射弩也是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且技法不同、风格各异,是少数民族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少数民族武术的功能一、育德功能(一)习武与育德武德,即武术道德。实际上,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情操,包括心性修养、道德作风、精神境界和武术礼仪,贯穿于拜师择徒、习武、教武、用武等武术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武德,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书。他提出“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标准。孔子所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均以“道”为原则,与“德”相通,多数“艺”贯穿习武用的传统,“六艺”只是表现道德的一种形式。如不讲道德,只顾一己私利,则什么坏事都可能做得出来,正所谓“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以后的历朝历代,武德在封建社会得到发展,带着深深的封建思想烙印,大多以尊师重道、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见义011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勇为等为信条,主体是健康正确的,但也有保守性、封闭性的一面,如带有封建色彩的“师命不可违”“一徒不可二师”“传男不传女”“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哥们义气卖命”等思想。在现代,我们提倡的武德,应该摒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武德中的精华。(二)武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武术是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武术的形成、内容和方法与中国古典哲学及儒、佛、道等文化思想密不可分。它吸收了儒家“仁义”思想,强调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道家崇尚自由,佛家主张众生平等、爱人如己、劝人为善和提倡勇猛顽强等品质。习武中的武德教育途径(1)习武目的在中国武术史上,许多武林豪杰和普通武士都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首要目标。每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民族生存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他们都能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一代剑侠秋瑾,武术名师霍元甲、王子平等都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应该把习武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报效祖国、热爱人民,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2)入门要求是各流派的“择徒标准”。儒家主张克己正身,以君子的标准授徒择人,其理想人格是谦恭待人,含蓄不露,严于律己,稳健温和,宽于待人,胸怀坦荡。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儒家文化012把“仁”与“勇”相联系,把“仁”作为“勇”的统帅与动力。在表现个人武德修养时,要求习武者“尊师重道”,做到“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利,有好勇斗狠之举”;在表现集体的道德观念时,要求习武者“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做到“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等;在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时,要求习武者“精忠报国”,练武的目的在于“爱国、修身正义、助人”,这些规范、戒律要求习武者主持正道,扶弱压邪,这也正是武德的根本所在(3)习武法则武德内容是习武者在身心、技艺训练等方面顺利进行和提高的保证。《少林戒约》中提出:“习武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掇。”还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谚语,以及“吾辈研习武事,其在深造必须持以恒心,刻苦练习,勿践以求速,勿半途而辍业”和少林拳法中的“五忌七伤”:一忌荒情,二忌矜夸,三忌躁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一近色伤精,二暴怒伤气,三思虑伤神,四善忧伤心,五好饮伤血,六锻惰伤筋,七躁急伤骨。这些都是要求习武者遵守严格律己的戒规,追求心境宁静的境界,从而使自己专心致志,登堂入室,学有所成。(4)侠义精神侠义精神是武士在运用武术技术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把握善恶分界的准则,更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砝码。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诸如“以武会友”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为人正直,见不平之事,遂挺身而出”,“济危扶贫,匡扶

正义”。少林五戒也规定“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不可逞愤相较”不可轻显技术”戒恃强争胆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对待长者,尊师重道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13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弱者,扶助赴难,牺牲自己,保护对方;对同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武术教育中对人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武术修身教育是武术教学中育德的集中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其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武术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进行武术活动过程中,身心都得到发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要根据武术教学的特点、内容和方法,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武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具体可分下面 4 个方面来进行。(1)武术教学的第一课学习抱拳礼抱拳礼是对武者的一种礼仪要求,其动作要求如下:并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高与胸齐,拳、掌于胸间距离为 20~30 厘米。持械行礼时,也要求左手持械,右手为拳。武术中的“掌”要求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四指并拢伸直,寓意“四海武术为一家”,天下习武者皆朋友,严禁别派言行,摒弃门派之分,团结同道,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技艺。左手拇指内扣弯曲寓意着习武者必须谦虚好学、尊师重道、祟扬武德,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而应主持正义、信守武德。由此看来,左掌代表“德”,右掌代表“力”。中国人素有尊左卑右,以左为上、为荣、为贵的习俗。因此,习武应以德为上、为荣、为贵。(2)在进行习武目的性教育过程中通过列举古今武林豪杰“精忠报国”的光辉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崇高的理想,使学生树立“强族御侮”和“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目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培养维护国家尊严、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014另外,习武“必须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之力量,以求造福于人群”。要求学生把所学到的武术技术,运用到为人民大众服务之中去,提倡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普及、推广武术运动而出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运用武术,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世界,培养学生热心武术事业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3)武术技术的掌握武术技术的掌握过程也是锻炼人的意志、承受各种磨练的过程。武术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包含了哲学、美学、宗教、艺术、文学等内容,因此要真正掌握领会它,只凭刻苦锻炼还不够,还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动脑筋,科学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学习武术不仅要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等练武的要求严格进行,还必须克服各种私欲,锻炼极强的自制力。只有这样才

能使习武者登堂入室,学得武艺的精髓真谛。(4)武术是一项文明的修身术,又是防身自卫的有效武器武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侠义精神”的教育。要求学生“不恃强凌弱”除暴安良,匡扶正义”,“见义勇为”,“以武会友”,弘扬尚武精神,培养学生遵守公共道德、敢于同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之,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武术的修身性教育,更要与学校的德育教学相交融,体现寓教于武术的作用。015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习武者应努力克服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首先,应克服传统武德中武术传承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性和区域性两个方面。其次,遵守祖师习俗的迷信色彩浓厚,由此形成了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上述种种陋习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展,扼杀了创造能力。另外,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漫骂,甚至大打出手。其根源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社会思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

浏览2,5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