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身育智功能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术,是以套路和对抗为主要形式的 体育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 赞赏和欢迎。武术的巨大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强健身体,防卫自 卫,培养意志,锻炼人的胆气和自信心,更为深远的是,它能够 造就一种精神境界,可以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使人们从容不迫 地面对困难。下面就练习武术对增长人们的智力问题进行理论 探讨。

(一)习武与增智


  1. 习武锻炼观察力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在示范之前要根据不同的动作内容,向 学生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引导学生有顺序、多层次、多角度地 进行观察。按动作结构可分整体观察法和局部观察法整体观察 法,是指对完整动作进行全面观察,解动作的来龙去脉和基本 的运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其特点是便于解动作 的全貌,形成完整的概念。局部观察法,是指对动作的某一部分 进行观察,了解动作的方向、路线、架势结构等。其特点是便于学 生了解动作细节。按教学要求可分为重点观察、一般观察、正误 观察、相互观察等。这些观察方法都充分引导学生对动作进行全 面的观察,尤其是对动作姿势、运动方向、劲力表现、节奏变化等 要领由表及)、由特征到局部地进行观察。之后,再进行模仿练 习,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能较快、全面地掌握动作技术。实践证 明,经过长期习武锻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1. 习武提高记忆力


武术套路一般都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其动作结构又都较为 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练习时必须具备较好的记忆力$武术运动 记忆力的锻炼是多方面的,如记忆动作规格、名称、攻防寓意、技 巧、运动路线及方法等。从生理学角度说,学习武术动作的过程 是使大脑皮层对动作留下痕迹,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学练 时,首先是通过视觉观察,记住各个动作的顺序,形成动作的视 觉表象,进而通过锻炼,使其留下的痕迹和建立起的暂时联系得 以巩固,这个过程能够使记忆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1. 习武提高想象力


心理学认为,一切创造都与想象有关,想象是对表象重新分 析与综合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的形象具有不同程度 的奇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创编套路的构思,演练动作 的意境、精神、节奏、劲力、方法及攻防技法的创设,招术变化的 确立,以及那种“练时有人”的假设等,都无不与想象有关。再如 内心演练法,也称想象练习法,是指学生在头脑中系统地重复回 忆、想象动作,有意识地反复对所学的技术、动作的形象进行“过 电影”,使学过的技术动作形象化、完整化和系统化。实践证明, 此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动作的记忆力、想象力,而且还有助于尽 快地消除疲劳。此外,武术动作中的一些形象化术语,如太极拳 中的“白鹤亮翅”“手挥琵琶”,少林拳中的“旱地拔葱&回身卧 枕”,鹰爪拳中的“大鹏展翅”,长拳中的“燕子抄水”等都给人以 丰富的联想。

  1. 习武开发思维能力


学练武术必须对动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揣摩分析,在武术教 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想 问题和提问题,让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动作及教师的要求都适 时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使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 程之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思维,把所学知识掌握 好。一个好套路,从运动技巧角度而言,必须具备姿势正确、方法 清晰、劲力顺达、节奏鲜明等特征。从性质上讲,武术动作招式都 有攻防技击作用。比如,在向学生讲授“弓步冲拳”这个动作要领 时,要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弓步必须要做到前腿弓、后腿蹬, 有的学生就会说这样可以降低重心,脚下生根,同时,可以利用 脚步蹬地的力量,使冲出的拳更加有力。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 得以发展,从而有利于开发思维能力。

(二)静养与增智

俗话说:“动以练形,静以养神。”静养是气功修炼的一种形 式。静养其“静”即入静,“养”即内练,二者合之,即入静内练,其 实质是气功静练的主题。只有练静养神,达到静极的境界,才能达 到或出现高功夫、高智慧。真可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 生。那么,静养为何能增智,下面将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静养能使大脑细胞获得充足的养分


静养讲究“入静”“调心”,排除杂念,在意念的作用下,使整 个身体处于松静状态。此时,主动积极的自我保护抑制状态,使 那些由于过度兴奋而致机能紊乱的大脑皮层细胞得到恢复。同 时植物性神经的功能增强,使心率减慢,心脏舒张期延长,回心 血量增加,每次心搏输出量增多,脑血流量增多。脑的活动能量 主要来源于糖,其本身储糖甚少,主要靠血液输送,加之气功状 态中呼吸频率减慢,横膈肌活动幅度加大,潮气量及肺活量增 大,血液中含氧量增多,供给大脑的养分(血液中的氧分子、葡萄 糖等有益于大脑细胞的物质)增多。入静使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 制得到最优调节。这时,大脑耗氧量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这种 低代谢的生理状态,有助于大脑细胞获得充足的营养。

  1. 静养能使大脑细胞的有序化程度提高


人的大脑约有140亿个脑细胞,而今利用率只有10%〜20%, 还有80%〜90%的脑细胞因彼此之间的路线没有接通,因而利 用不上。在静养状态下通过气功的调节,能打通某些经络和激发 脑部各组织之间的活动力,同时能使大脑多处协调跟各组织的 功能联系。如进入气功状态后,脑电波变化的主要趋势为脑内 波功率增强,波幅增大,各区域的波趋向同步;同时表现出 频率减慢和节律稳定,兴奋与抑制的调整,这种调节不是某一部 分,而是范围很广,对高级和低级中枢、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 都起调节作用,此刻,大脑功能状态即进入一种完美、和谐的最 佳状态,大脑各区域内同步性提高,有序化程度增强,脑细胞各 触点间的联系增强,从而有助于挖掘大脑的潜在功能。 武

  1. 静养能使大脑记忆细胞增多 术


气功的静养(入静),是区别人体睡眠状态、清醒状态的第三 个状态。这不仅是一种休息,而且能消除大脑疲劳。其实质是大 脑神经元细胞得到修复、调整、再生和养精蓄锐,为提高记忆能 力创造内在条件由于气功静养使大脑耗氧量减少,储量增多, 通过意念的返观慧照和“意领气随,意到气到”的原理,能激活、 激醒更多的脑细胞与思维记忆活动,使神经联系更灵活、更广 泛、更精细,使参与学习记忆的神经元增多而活力增强。同时, 积极的意念活动还能让大脑释放出更好的亮氨酸,即脑啡 肽,医学上称之为“记忆分子”,它有助于大脑的记忆和智能 的发展。

三、育体功能

武术,也称国术、功夫或武艺,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传 统体育运动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 理论基础,以徒手的和器械的踢、打、摔、拿、击、刺、劈、扎等攻防 技术动作为主要练习内容,以功法、套路、格斗锻炼为主要运动 形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健身强体、培养意志和提高技击搏斗 技能的目的。

(一)改善和增强体质

通过武术运动可以使练习者具有健壮的体格,不仅使之生 长发育良好,而且形成健美的体形和正确的姿态。

  1. 全面发展练习者的体能


体能是有机体在身体运动中所表现的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是促进有机体形态和机能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获得完善 的运动技能以及从事生产活动、国防建设和日常生活的必要条 件。体能包括身体素质(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和身体基 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的 作用,它不仅使形体得到锻炼,而且使人的身心也得到全面的锻 炼。例如,长拳的动作幅度开阔,关节活动范围大,而动作又复杂 多变,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的要求,有助于发 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

  1. 提高练习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武术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 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 统体育项目$武术除具有技击性特点外,同时还具有民族性、文 化性、艺术性、体育性、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武术作为 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所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最为朴 素、简练、实用、美观的身体活动形式。它是以人体的内在精神气 质为基础,强调手、眼、身、步、精、气、力、功的高度协调配合,完 整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注重阴阳平衡、天人感应、身 心合一、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最佳效果。

(二)养生与益寿

中华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最早为了生存而与飞禽走 兽搏斗的原始武术到集强身与技击于一体的武学,显示了武术 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火药和远距离杀伤性武器 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武术在军事中的意义逐渐下降了 $在这种 情况下,武术在健身养性、防病治病方面的作用却相对突出了, 而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 养生对道家理论的吸收


由老子创立、庄子发展的道家,是我国出现的第一个学派, 是诸子百家中创立时间最早的一家,它提出宇宙万物的发生、发 展与变化的总规律为“道”,而“道”是自发性的,本身也在不断地 瓦

运动。因此,道家思想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其中许多观 犬

点为武术理论所接受。

  • 虚无观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无”有两个含 义:一方面是指“道”的“无名”“无形”“无限”;另一方面指某些物 体的“虚无”“空虚”。老子认为,有了这种“虚无”,某些物体才有 了作用,因而提倡“致虚极,守静驾”。武术理论家便用“虚无”的 第二个方面说明武术的拳理一静心寡欲。

⑵自然无为观

在老子看来,,天道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为 客观世界自然地、无意识地发生、发展着,并且自然地、无意识地 发生、发展着万物。人们必须顺应自然,而不要违背它,“无以人 灭天”,也不要勉强为之,而应该“以无事(不妄作妄为)取天下”。

⑶德观

老子讲“道”,又讲与其变化、结束有关的规律一,德”,所 以《老子》又名《道德经》。其“德”,指的是作为事物的发生、发展 的“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在老子看来,掌握了德便无往而不 利,,重积德则无不克。””德”具体表现于各方面,如治国要“以百 姓为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武术理论强调 武术的首要目的在于“为国出征把敌拿”,“济困扶危救众生”;练 武术主张“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化如循环之无端,所用 不尽也”;内家拳倡导“以柔克刚”。

  • 气观图片5


庄子将“气”看做是万物之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又以“气”的聚散解释人的生死:,人之生,气之聚也;)则为生, 散则为死$ ”对“气”,武术理论也特别重视,认为“此机名曰,先天 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因此,武术力 主培养“元气”一“培其本源,以养元气”,“中气得十分满足,气

盛势”,“拳以中气运行”,“内外一气流转”。

  1. 养生观的形成


(1) 老庄等在精神修养方面的思想

老子十分重视精神修养,提倡清静无为,以净化心灵,使人 获得一种恬静闲适、洒然超脱的心境。为此,他主张“去甚、去奢、 去泰”,告诫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 的要求。庄子认为,人的生存只不过是世界纷繁现象的一种,生 老病死不过是人生必经之程序,无异于世界万物。老庄等清静无 为的养生思想对武术养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武术养生的精神修养方法

道德修养是武术养生在精神修养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养 生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自行。自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 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也就是道教养生修 炼中所讲: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难成。为了强 化养生者的思想道德修养,道教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强调与人 为善,积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诸恶莫做,诸善奉行,救人 之急,悯人之孤等。

(三)养生的作用与功效

  1. 疏通经络之作用


经络是人体内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系统,是中医辨 证论治、按摩、针灸、气功的基础,也是武术养生保健的依据。古 典经络学说认为,经络以纵贯全身的“十二经脉”为主体,结合与 十二经脉发生纵横联系的“奇经八脉”,这些细小的“脉络”,构成 一个统一循环无端网络体系。在人体正常情况下,它有营养全 身、协调阴阳的作用;在病邪入侵的情况下,有抵御病邪、反应症 候的作用。

  1. 增强免疫之功效


人体中由脾脏、胸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产生的 大量抗体(免疫球蛋白)会经常受到大量病毒、细菌的侵害。体质 差的人,病毒侵入机体,就会使人体免疫系统失去抵抗能力,容 易引发各种大小疾病。因此,加强人体免疫系统,激发和提高免 疫系统的抵抗能力显得很重要。武术种类繁多,外功和内功都讲 究内外兼修,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图片4

总之,武术历来就被人们视为养生之道,讲究形神合一,内 外兼修,内养性情,固气壮丹,外练筋骨,手足矫健。道家是讲究 “养生”的,中医更是以人们的健康长寿为目的。正是因为武术吸 收了道家、中医等诸多理论,才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学 理论体系,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

第二章少数民族武术介绍

内容提要:本章对我国特色鲜明而且开展比较好

的回族武术、壮族武术、苗族武术、哈尼族武术和土家

族武术的源流、发展、内容以及特点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第一节回族武术

回族具有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崇尚武 勇是回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几百年来,这一特点已逐步 演化为回族的一种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至今仍被许 多地区的回族群众保持并继续发扬。自古以来,凡回族聚居的地 方大都有尚武的习俗。如唐代以来,回族定居的西安,武术习俗 从未间断过,过去无论老幼练武风尚很浓;南方回族也多好武和 擅长武术,并具有浓郁的回族特色;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回族 更是酷爱武术,世代相传。

一、源流

回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在全国各民

族人口中仅少于汉族、壮族、满族,居于第四位。 式

回族遍华夏。在我国辽阔的士地上,北自黑龙江,南到海南 米 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东海之滨,都有回族居住,尤以宁夏、 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人数居多。回族 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由于历史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 原因,回族多以清真寺为中心聚族而居,在城市回族聚集在一起 形成以街道为主的聚居格局,在农村自成村落,形成大小不一的 聚居区。

回族的形成比较特殊,既不是我国某个经由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发展而来的土著民族,也不是我国境外某个部族集体迁移 而来,而是从7世纪以来,由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和东南亚等 国外的穆斯林民族来到中国经商、服役、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 在伊斯兰教这一纽带的联结下,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岁月,在元末 明初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汉语)、共同地域(大分散、小集 中)、共同经济生活(农耕牧养、经商贸易)、共同信仰与文化(伊 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的民族。

回族始终坚持练武,把强健体魄、习练武艺作为生活很重要 的部分。同时,回族始终把开展武术活动当做振奋民族精神和健 身、自卫的手段。从古至今,中国许多清真寺还设有习武场,有的 阿匐本身就文武双全,除了讲经上课外,还自任武术教练,帮助、 指导满拉习武。回族有句谚语:“喝了清真寺的水,大小都会踢 趟腿。”

二、拳术

(一)劈挂拳

古称“披挂拳”,早在明朝中叶就流行于民间。戚继光在《纪 效新书》中对劈挂拳就有精辟的论述。他在《拳经捷要篇》中说: “披挂横拳,而其快也。”其中“披”者,是披挂战衣之意,“劈、横” 皆为拳术招法。这里描述了劈挂拳的快猛迅变,犹如“辘;翻 扯”,立劈横抽,直来横挡,横来直击,使敌进犯不得,胜似戴盔披 甲,“劈挂拳”因而得名。又说“活足朝天而其柔也”,这是指劈挂 拳腿法之灵活。正是对劈挂拳中提膝护胸,勾足蹶肋,伸足朝天, 左右抹面(又曰“十字披红”)等腿法妙用的赞誉。劈挂拳属于我 国北方长拳类典型的拳术套路,最早风行于河北沧州一带。

劈挂拳由河北沧州盐山县黄林彪先生身传口授数百年,后 传于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先生。20世纪20年代,由马凤图先生传 于西北,主要流行于甘肃等地。经过近90年的广泛流传,在西 北,尤其是甘肃,劈挂拳已形成了具有西北地方风格的回族拳 种,马凤图先生对原沧州流传的劈挂拳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加科 学系统地进行了完善。加入“通备劲”后的劈挂拳面目一神韵 大增,除增加了速度和爆发力外,重要的是已揉进了通臂拳的先 进步法一激绞连环步。从而使劈挂拳这一民族遗产在原有的 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以其别具一格的风姿树立于武坛,形成 甘肃回族特有的拳种。新的劈挂拳“大开大合、刚柔相济、猛劈硬 挂、步法多变、拧腰切胯、合膝钻足、长击短打相兼,手劈脚跟并 用,藏锋鹰目,气势逼人挂拳的风格、特点别具一格,主要 表现在套路运动中身法的巧妙应用和攻防技击中的闪避巧取和 应势变换上,劈挂拳的身法有起落钻伏、伸收开合、拧转爆发、巡 环蜿蜒、纵横闪击等,其表现有惊涛骇浪、暴风疾流、一泻千里之 势。在技击对抗运动中表现出虚实变化、闪赚巧取之法的实用功 能。可谓“不招不架,只打一下,犯了招架,连环击发”。徐哲东先

  • 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式

  •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劈挂拳.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赵国庆,张克俭.中国武术史话.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84〜 生的(国技论略》也描述劈挂拳、八极、翻子等进退闪跳、轻捷,其 气锐、其节急、变法多而法式繁,架子敞而奔驰速。


(二)翻子拳

中国拳术之一,又名“八闪番”“翻拳”。明朝戚继光在其所著 《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谈到翻子拳时说它是“八闪番十二短 亦善之善者也”,可谓赞誉备至。②最初的翻子拳只有站桩翻一个 套路。近代翻子拳出自河北省段氏,沈阳程东阁再传数百年,后 传至河北沧州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先生。20世纪20年代,由马凤 图先生传于西北,主要流行于甘肃等地,又发展出翠八翻、健宗 翻、一字翻、掳手翻、八闪十二翻、轻手翻等。在西北流传于甘肃 的翻子拳,经过通备劲的演化,较多注意以腰发力,发力迅猛,双 拳密集如雨,架势俯伏闪动,浑厚一气,已形成具有地方风格的、 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其风格是“脆如斩钉截铁、快似利箭)革、 硬同重锤击石、弹如强弓满月”。脆是指运动中发拳明确,用招 果断、敏捷,字诀曰“攻则有法,守之有方”。快是翻子拳对技艺 速度的追求,字诀曰“出招必准,中者必损”。弹是发拳有力,崩 劲,蓄、发得体,如出弓之箭,字诀曰“冷弹疾发,发不及觉”,故 曰,翻子拳“双拳密如雨,爆竹一挂鞭”③。翻子拳与劈挂拳、戳 脚相配为伍,长短互补,并行传习,也追求吞吐发力,辘;翻扯, 搅靠劈重,注重腰发力,浑然一气,其特点是套路简洁实用,技 法敏捷凶悍,发力迅猛遒劲,架势俯伏闪动,势如暴风骤雨,全 套一气呵成。

  • 徐哲东.国技论略.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 任海.中国古代武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三) 查拳

相传查密尔是明朝末年新疆一带的回族,因倭寇骚扰闽浙 沿海一带,查密尔便请缨东来,不料在路经鲁西冠县时病倒,病 愈后他把自己多年练就的武艺传授给当地的村民作为报答。人 们便把他所传的武艺称为“查拳”。沙亮是传说人物查密尔之外 最早的查拳拳师。在山东流行拳法的基础上,沙亮吸收戚继光和 唐顺之的部分拳法而创作查拳。经过历代查拳拳师的继承和发 展,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查拳已在山东的冠县、任城(今济宁市) 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技术风格流派,即冠县的“张式”“杨式”, 以及任城的“李式”。冠县的“张式”查拳,以冠县的张伊庄人张其 维(回族)为代表。在他的亲自督练下,培养出了一批查拳精英, 如张英振、常振芳等名徒。查拳“重腿法,多摔法”①。在平凉传播 查拳授徒之多,影响之大者当属马恒福先生(1902〜1983年), 他自幼嗜武,启蒙于查拳小架拳师石得胜(回族,山东冠州人), 后又拜查拳大架拳师伊世礼(回族,山东任城人)为师,系统地学 习了查拳和长、短器械的套路及技法,并受过武术大师王子平、 常振芳的指点。1933年在河南开封举行的武术擂台赛,荣获第 二名②。平凉查拳不但丰富了-.武术,同时也吸收了-.武术 的精华,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 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③。

(四) )门拳

八门拳,是流行于天水以至甘肃省各地的传统武术中的主

  • 王杰,姜周存.回族查拳武坛奇葩.中国穆斯林

  • 马明星.为-.武术增添活力的查拳.平凉日报,2005- 12- 2.

  • 欣华.-.武术.平凉日报,2005- 5- 1. 要流派之一。据传,八门拳为清朝嘉庆年间至道光年间由常燕山 所传。由马明达先生所撰“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可知,“常燕山, 过去甘肃武术界的老人们都喜欢称他为’常巴巴’或’常爷',是 清嘉庆、道光年间在世的一位回族武术家。清末以来,流行于西 北各省的八门拳、撕拳、炮拳,还有号称陇右’四大名棍‘之首的 天启棍等,都是由他传到甘肃,再逐渐传到西北各省的”。天水八 门拳主要流行于秦城区和北道区两地。


八门拳内容丰富,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八门拳分为徒手 拳、器械类和对练类套路,共计86路套。八门拳派的创立,其理 论根据来自于伏羲氏创先天八卦图与诸葛亮之八阵图。分立、暨 休、伤、杜、惊、死、景、开八门,内蕴天干、地支、五行、九宫,其代 表套路为:炮拳为地支、撕拳为天干、蹴拳为五行、环子捶为五 宫,以通背窜八门,为其母拳,号称“四大拳柱子”。

八门拳徒手套路又分为捶拳、单拳和撵拳三类,各有其特 点。捶拳在结构和演练上讲求动作朴实大方,一招一式,一丝不 苟,节拳分明,稳健有力,灵活紧凑,一气呵成。拳法主要来自身、 腰、头、肩、肘、腕的变化,胯、膝、腿、脚等招招有变化。以八门捶 而言,内含闪、展、腾、挪、窜、蹦、跳跃、劈、撩、展、挂诸法;以九环 捶而言,有撑、斩、卧、拥、袖、犁、俯、b、销九着,左右对称,进退 有势。总之,捶拳不尚花架,注重功力着法,演练重在实用。

(五)弹腿

弹腿,又名潭腿,其名称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此拳法注重 腿法,发腿疾速,以大腿带小腿,集力于足,突发迅击,快速伸屈, 弹如弹丸,故名弹腿。一说此拳起源于河南潭家沟或山东龙潭 寺,两地均有“潭”字,故名。后来潭腿传于回族,所以在回族中有 “教门潭腿”“回门秘拳”之说。教门弹腿是昆仑大师晚年所传,因 习练者多为回族,故又称“教门弹腿”。在练法上中盘腿法稍有变 动,出式为汤瓶式,发腿与裆平。其拳路为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 (字巧拉钻,三路劈砸倒拽犁,四路撑滑步要偏,五路招架等来 意,六路进取左右连,七路盖抹七星式,八路碰锁跺转环,九路分 中掏心腿,(路叉花如箭弹。①

(六) 汤瓶拳

汤瓶拳,又名汤瓶七式,是回族看家拳术。因其拳式动作似 回族所用汤瓶壶而得名。相传现在流传的汤瓶拳多由河南周口 袁凤仪传出。汤瓶七式有花七式、陈七式之分。每套七式,每式又 化七式,共四十九式。前者七式是单练套,以金梁起架为起势,翻 身吊打为收势;后者四十九式是对练,又叫硬架子对练,以破法、 顺法为主,打法有二十七进法,是后发制人的自卫性拳术。汤瓶 拳式的歌诀为:“金梁起架最难防,左开右进探心掌,合手杀下千 斤坠,隔臂打耳破命伤。”②汤瓶拳练习与练气结合,有汤瓶功,其 名源于“汤瓶”,“汤瓶”系用以洗大净和小净的水壶。为使之外清内 真,内心净化,表皮爽洁,毛孔(通,神(专一。该功法到20世纪80 年代,已传六代,传人为回族中医气功师、生命科学的探索者,被誉 为“神手”的杨华祥先生。他打破口传心授的传统惯例及“传子不传 女,传内不传外”之规矩,整理并公开发表了汤瓶功的初级功法,完 成了汤瓶气功的第一部专著《中国回族汤瓶功》的编写。③

(七) 杨氏教门拳

杨氏教门拳,源于古代兵战拳,融合回族的生活习俗及宗教乔克勤.西北体育文化.兰州7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1)3.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汤瓶功的发展述略.汤瓶功 礼仪于武术技击中,其采、闭、封、吃、截、云、抹、汤、洗、切等的技 击手法,以破坏对方的身体重心和平衡能力,使之失去抵抗 能力,有小、灵、巧、妙的技击特点,是穆斯林武术文化的精华 和瑰宝。

杨氏教门拳是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 行于回族中,具有强烈的回族风味和浓厚的宗教元素,故而被称 为教门拳。教门拳是回族武术的重要形式,是宁夏回族武术的代 表与缩影,是传承于吴忠杨氏家族及其亲友中的一种优秀传统 回族武术项目,故又被称为“杨氏教门拳”,至21世纪初已有近 200年的历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杨氏教门拳鲜为人知。

杨氏教门拳的内功由穆斯林养生功、穆斯林内劲真功、伊斯 )清净真功等功法组成。通过内功的修炼有效促成武功飞跃,通 过武功的锻炼,有效提高内功修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 外兼修,功技并进,教门拳内功堪称世上奇功。杨氏教门拳蕴藏 着上下古今天地万物之至理与艺术魅力,通过全面锻炼,内外兼 修,功技并进,可以防病疗疾,修身养性。

  1. 特点


杨氏教门拳有四大特点。

一是具有强烈的回族风味,浓厚的宗教元素,拳中有洗礼动 作,起式、收式均为接都阿式,并且自己传播自己。

二是伸缩自然,左右协调,上下相随,进退有序,进攻快速凶 猛,防守巧妙严密,功技并进,技高法巧;出招古怪别致,身灵步 活多变,内外兼修轻灵巧妙,头肩肘手胯膝足摔解拿,浑身皆为 招,功成都是打。

三是器械的战招均具有小、灵、巧、妙的特点。

四是具有出手制胜、高效的内功功法

 

浏览9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