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拳种之一。又称“通臂拳”。
“通”指通达;“背”指人之脊背。此拳讲求以 “腰背发力,放长击远,通肩达臂”,故名通背 拳。因该拳大都强调以猿背取势,也称通背猿 猴,白猿通背。近代以来,繁衍产生了众多流 派,如五行通背、六合通背、五猴通背、活叶通 臂、劈挂通臂、少林通臂、两翼通臂、二十四式 通臂等。
通臂拳之始源,无可考。唯据修剑痴拳谱 记载,清末浙江人祁信在河北固安传授此拳。 始称“祁家门”,后称“通背”,亦称“老祁派”。 祁信传其子祁太昌和弟子涿州人陈庆;祁太昌 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称作“少祁派”。 老派动作古朴劲遒;少派动作精巧,舒柔。继 陈庆之后,对通背拳的传习和发展较有影响的 有:王占春、王荣标、张策、修剑痴等人。修集 前人之大成,结合自己的潜心体验,从理论的 高度概括出“论势”、“论法”、“论理”等论说留 与后世,是目前研究通背拳极为宝贵的资料。
通背拳的动作要求:头顶、项领、前空、后 丰、虚胸、凹肚、探背、松肩、长臂、合肘、活腕、 腿曲、三折(身折、臂折、腿折)、九扣(指扣、腕 扣、肘扣、肩扣、胸扣、腰扣、跨扣、膝扣、足 扣)。有手背似铁、腕活如绵、臂似皮鞭、肘如 环、肩如风轮、背如蜗牛、胸如空洞、身似弓、腰 似蛇行、跨似奔马、膝似寒鸡、脚似钻之说。此 外还有神似猿、目若鹰、大似鹏、轻如燕、凶似 狮、稳如鹤、捷如鹞、灵似猫等以形喻势的比拟 与要求。其手法以摔、拍、穿、劈、钻为主,讲求 棚拒拿拦,圈揽抅劫、削摩拨扇;步法以行步、 散步、连环步、转环等为主,讲求窜蹦跳跃、闪 展腾挪、进退激彻;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 腿;身法讲求粘、连、挨、贴、吸、化、省、懈;劲法 讲求冷急脆、灵活妙、绵软巧、轻速捷;眼法讲 求观察阅览、顾盼窥视;心法讲求精气意力、参 详略策、晓悟思慎;用法讲求引诱讵诈、聚神惊 吓、掉缩往来、起落收放。在锻炼法则上还有 “五护”(即护首、护肘、护心、护肾、护股),“八 断”(即动、静、虚、实、刚、柔、急、缓),“势法 理”,“七操”,“五十六字”,“十八通串”,“十二 要”等论说。套路有小连环、大连环、拆拳、通背 掌、通背功、猿鹏奇势、五马奔槽、六路总手、十 一连环掌、云流棍、猿棍、白猿单刀、白猿双 刀、白猿枪、白猿剑等。
通背拳不取猿猴等动物的形象,而是揣摩 其特长造拳取势。猿猴能舒肢展臂,伸缩弄长, 放长击远,故有“猿猴闪身”、“猿猴人洞”等动 作;鹰能振翅扶摇,故有“大鹏展翅”、“黄鹰探 爪”之势;鹤喜独步伫立,故有“立鹤舒项”之 容;猫有灵活机敏之能,故有“灵猫捕鼠”之 形。其风格特点表现为:腰背发力,放长击远; 探背松肩、臂如皮鞭;甩膀抖腕,立抡成圆;吞 肚虚胸、拧腰切髋;大开密合,击拍响亮;拈衣 发劲,刚后复柔;步内含腿,劲势不断;猿目鹰 神,意气贯穿。
此拳种主要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辽 宁、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吉林、安徽等地。以 下为通臂拳动作节选:
闪展劈串 1藏花(左右掸掌,?>
(徐伟军)
17
浏览1,2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