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基东技法

本輋提要:

本聿重点介绍了形意拳对周

身各部位的要求,使学生在练习 形意爭之前,先明确形意麥对身 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何,从而为更好地学好形意拳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章又系统地介绍了练 习形意拳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明

白如何正确:握形意拳的基本方 法。

 

 

 

第一节形意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在形意拳古拳论中,把形意拳对周身各部位要领概括为“八 要”,即:一顶(头顶,掌顶,舌顶)、二扣(肩扣、手足扣、牙 扣)、三圆(背圆、胸圆、虎口圆)、四敏(心敏、眼敏、手敏)、 五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臂抱)、六垂(气垂、肩垂、肘垂), 七屈(臂屈、腿屈、腕屈)、八挺(颈挺、腰脊挺、膝挺)。

在这里我们将形意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解释如下。

一、 头要上顶,颈要竖直

头要保持中正,颈要竖直。动作尽管有起落旋转,头部始终 要向上顶劲,不可左右歪斜或颈部松软,但是也不能僵硬。形意 拳理论强调“头部正真,精气贯顶”。

与顶头、竖颈相关的,还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神态自然,精 神集中。②口要自然合闭,牙要上下扣好,舌尖抵住上颚,以利 津液分泌。③呼吸要用鼻孔,不可张口。④下颏注意向里收,不 可外突。

二、 肩要松、肘要坠

“松肩”也称为“沉肩”或“垂肩”。练拳时,要随时注意 肩关节松沉,肘关节松坠,肩窝处微微向后收引。这样不仅使上 肢舒展,而且使上肢关节肌肉产生一股争衡力量,动作沉稳扎 实。松肩与舒胸(含胸)结合起来,还可以帮助向下沉气,使

下肢更加稳固。

三、 腕要塌,掌要撑,拳要紧

在上肢活动中,形意拳称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形意拳除了少数动作用掌方法稍有不同(如鸡形、龙形、 猴形等),在基本练法中,出掌的手形都要求腕部下塌,掌心向 前下方,既有向前顶的力量,也含有向下按的力量。五指要分 开,食指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 含,手的各部都不可松软懈怠。

凡握拳时,要求拳要握紧,以增加臂部的力量。拇指全屈, 端节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向前打拳时,腕部不可上翘或 折腕,拳面微向前倾,力达拳面。

四、 背要拔,胸要含

“拔背”也叫“紧背”、“圆背”,它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 ①由于头向上顶,颈部竖直,腰部向下塌,就使脊背有上拉下拔 的感觉;②借助于两肩松沉,肩窝后引,胸部内含,掌或拳向前 伸。背阔肌尽量向左右伸展。这样使背部肌肉上下左右形成一种 张力,背部肌肉得到锻炼。

“含胸”又称“舒胸”、“松胸”,是指胸部舒松含蓄,不可 挺胸外突。含胸与拔背是相互联系的。做到了拔背也就体现出了

含胸。

五、腰要塌,脊要正

形意拳对腰的要求是塌腰、正脊。形意拳的变招换势,左转

 

形黧鏐 右旋,十分重视周身的完整与协调。因此,在练习形意拳时腰部 都要塌住劲,起到主宰作用。形意拳歌诀中讲:“前俯后仰,其 势不劲,左侧右倚,皆身之病。”又说:“身如弩弓,拳如箭。” 这些恰当地表明了腰身的形态和作用。塌腰决不是腰脊僵滞,而 是松展自然,富有弹性,成为上下肢动作的枢纽。

脊椎的要求是正,只要注意塌腰和顶头,就会做到脊椎正 直。练习中,随动作转换,脊椎骨应有所伸缩、转折,以帮助 臂、腿、腰的蓄劲发力,但不能故意扭曲和摇摆。

六、 臀要敛,肛要提

形意拳要求臀部有意识地向里收敛,不可外突翻臀,有的称 为“提肛裹胯”或“谷道内提”(肛门为谷道)。这样就约束了 臀部外突,保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也促进了含胸拔背、气沉 丹田。所以形意拳歌诀中说:“提领臀部,气贯四梢。”

七、 胯要松要缩,膝要扣要活,足要平要稳

形意拳的步法以直进直退为主,以桩步为根本。训练中强调 “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齐 到定要赢。”因此形意拳要求动步敏捷,落脚稳健,胯、膝、足 各部紧密配合,毫不松懈。在进退中,以跨催膝,以膝催脚,胯 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站桩时,胯部要放松,同时微向 里缩劲,它与敛臀相结合,就可保持上体的正直;膝关节应弯 曲,微向内扣劲,不可散乱外敞,以利下肢沉实稳定;两腿弯曲 要适度,太直僵滞,过屈无力。应做到挺而不僵,松而不软;两 脚要保持平稳,五趾抓地。动作时,跨部松缩可以避免上体俯仰 歪斜,保证周身在进退中完整一致;膝关节松活自然,能帮助前 。
脚起落伸展和后脚充分蹬地发劲,从而促使步法灵活,步幅加 大,落势稳健,劲力更富有弹性。

第二节形意拳的基本方法

一、手形

1拳

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卷屈握紧,拇指端节压在食 指和中指的第二节指骨上,拳面略向下倾斜,如螺旋形(亦称 螺丝拳)。拳的主要部位包括;拳眼、拳心、拳面、拳背、拳 轮。(图1-1)当拳眼向上时,叫立拳;拳心向上时,叫仰拳; 拳背向上是俯拳。

 

 

彤意拳

(1)圆形掌(形意掌):五指自然分开,拇指展向外,食指 上挑,虎口撑圆,其余三指微屈向上,掌心内含,呈球面状 (图 1 -2)。

(2)麟角掌(八字掌):拇指和食指伸直撑开成八字,其余 三指自然卷屈(图1-3)。

(图1 -2 图1 -3)剑指掌:食指、中指并拢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卷 屈,拇指弯屈并向外分开(图1-4)。

掌的部位包括:掌指、掌心、虎口、掌外缘、掌根。

上述各种掌形,随出现时的不同方位状态可以分为:

掌心向上时一-仰掌。

掌心向下时一~俯掌。

掌心向前,掌指朝上时——立掌。

掌心向前,掌指朝下时——倒立掌。

掌心向前,掌指向一侧时——横掌。

 

 

掌心侧向内时——侧掌。

掌心侧向外,掌外缘(小指一侧)朝上时——反掌。

3刁勾

向下屈腕,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屈折(指尖不 撮拢),拇指伸直,贴于食指,中指第二节指骨处(图1-5)。 此手形多在形意拳对练中采用。

 

图1 -4 图1 -5

 

二、手法

1•劈拳(掌)

拳经胸前向前向上钻伸,至口前内旋变掌,掌心朝前下方劈 出,沉肩坠肘,臂微屈,掌髙与肩平。或者以拳轮或掌外缘着 力,由上向下劈,如劈物状。

 

 

2崩拳

拳由腰部直向前旋转冲出,拳眼向上,高不过肩,低不过 腰,臂微屈,拳面略下倾,力达拳面。

3钻拳

拳由下经胸部向上向前冲出,高不过眼,低不过口,拳心斜 向里,拳面斜向上;肘向下坠,前臂向外拧。

4炮拳(架冲拳)

一拳由下经胸前向上钻起,再翻转上架,停于额角前上方, 拳眼斜向下,拳心向外;另一拳经肋部旋转向前(或斜前)冲 出,拳眼向上,高不过肩,低不过腰。


  1. 横拳


一拳经由异侧前臂下面旋转向斜前方冲出(或拨出),路线 呈弧形,拳心向上,高不过肩,低不过腰,肘部微屈。

  1. 撩拳、撩掌


拳(立拳)、掌(侧掌)由下向前、向上撩:称前撩,由下 向后、向上撩出,称后撩,如拳眼向下或反掌撩出,称反撩。撩 出之拳(掌)高不过肩,低不过腰。

  1. 挑拳、挑掌


立拳或侧掌,由下向前上挑起,高过肩部。

  1. 砸拳


用拳心或拳背由上向下砸,或把拳砸在另一掌心内。

 

  1. 抱拳


两拳(或一拳一掌)由外向内抱于腹前或腰侧,前臂与腰 部靠紧,拳心向上(或向内)。

  1. 撑拳、撑掌


拳或掌向两侧(或上下)撑开,拳心或掌心向外。

  1. 推掌


立掌或侧立掌向前直推或向左右横推。

  1. 撞掌


动作与推掌相似,唯臂不伸直,用力短促。

  1. 托掌


掌心向前,掌指斜向下(倒立掌),由后向前托出。或仰掌 经体侧向上托起。

  1. 插拳、插掌


拳面、掌指在前,拳或掌由上用力下插。插拳又称栽拳。

  1. 摆掌


双掌(或单掌)经体前向一侧弧形摆动。

  1. 架拳


拳由体前先向上钻,至头顶再向外翻转,架在头上方,拳眼 向下。

 

  1. 压拳、压掌


前臂外旋拳背、掌背用力下压。

  1. 捋掌


立掌或侧掌由上向下或向后下方捋带。

  1. 挂掌


掌顺对方来势,顺劲向斜上、斜下或斜后用力,以化开对方

之手。

20穿掌

掌贴近另一手臂或肋部、大腿外侧,顺势穿出,根据不同穿 伸方向,分为前穿掌、后穿掌,侧穿掌。

21分拳、分掌

两拳、两掌顺势向两侧或向前后分开。

22•盖掌 掌由头上直向下猛按。

23按掌

掌心向前下方或向侧下方用力按出。

24扣拳、扣掌

拳、掌翻转向下扣劲。

25贯拳

拳由侧下向斜上方打出。

26抖拳

由身上发出一种弹力,力达于拳的前端,使拳向前或向左右 抖动。

27削掌

用掌内缘(虎口一侧)向斜上用力,叫上削,用掌外缘 (小指侧)向斜下用力,叫下削。

28掖掌

掌顺着肋部向身后插下。

29顶肘

手臂弯曲,肘尖用力向前或向左右顶撞。

30掩肘

前臂外旋,肘向里掩裹。

三、步形

  1. 虚步


两脚前后相距20 ~60厘米不等。两腿屈膝半蹲,前虚后实, 膝微内扣,重心大部分坐于后腿。两脚脚跟前后相对,两脚全脚 掌着地,前脚直向前,后脚外展约45度度当两脚相距在50厘米

 

 

 

左右时,又称三体式步或形意步。

2弓步

两腿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前弓,脚尖向前,膝部与脚尖垂 直;后腿自然蹬直,脚尖外展约45度。两脚皆全脚着地踏实。

3仆步

一腿屈膝全蹲,臀部靠近脚跟,另一腿向侧方伸出铺直,接 近地面。两脚皆全脚掌着地,脚尖稍外展。

4马步

两腿分开,屈膝半蹲,重心在两腿中间,两脚平行向前,相 距约2 ~3脚长;两膝向内微扣。

5半马步

前腿稍屈,脚微内扣;后腿半蹲,脚横向外;两脚全脚着 地,相距2 ~3脚长;体重偏于后腿。

6独立步(提步、鸡形步)

一腿屈膝半蹲,支撑体重,另一腿提起,贴靠在支撑腿内 侧,脚停于支撑腿踝关节处,脚尖向前,脚掌与地面平行。

7坐盘步(歇步、剪子股步)

两腿交叉,前后相迭,屈膝全蹲或半蹲。前脚横向外,全脚 着地,后脚直向前,前脚掌着地,脚跟离地。后腿膝部顶在前腿 膝窝处。全蹲时,称全坐盘步,半蹲时,称半坐盘步。
8绞剪步(叉步)

两腿交叉,前腿屈膝前弓,脚尖斜向外,全脚着地,后腿微 屈,脚尖向前,脚跟微离地面,体重偏于前腿,上体经前腿一侧 向后抒转。

  1. 丁虚步


一腿屈膝半蹲支撑体重,另一腿前脚掌虚点地面,停于支撑 脚前面或内侧。

10骑龙步

两腿近似弓步,唯步幅略小,后腿弯曲,后脚跟微离地面, 重心偏于前腿或落于两腿之间。

11高提步(提膝独立步)

一腿直立(或微屈)站稳,支撑体重,另一腿屈膝高抬, 脚尖下垂或上勾,大腿高于水平。

四、步法

  1. 进步


前脚前进半步,或后脚前进一步(也称上步),或两脚依次 前进皆称进步。

  1. 退步


后脚后退半步或前脚后退一步,或两脚依次后退皆为退步。

 

形蕉寒

  1. 跟步


一脚进步以后,后脚随之跟进半步,落于前脚后侧(或接 近前脚)。

  1. 撤步


一脚退步以后,前脚随之后撤半步,接近后脚。

  1. 垫步


移动前脚,脚尖外撇,为另一脚移动做好准备。

  1. 磨胫步(提步)


后脚提收,经支撑腿内侧与踝关节凸起处接触微停后,再向

前迈出。

  1. 摆步


一脚弧形进步,落地时脚尖外撇,两脚成八字形。

  1. 扣步


一脚弧形进步,落地时脚尖内扣,两脚尖相对成八字形。

  1. 盖步


一脚提起,经支撑腿前向异侧落下。

  1. 倒插步


一脚提起,经支撑腿后向异侧落下。

 

  1. 换步


两脚前后位置交换。

  1. 顺步


定式后,同侧手脚在前,称顺步姿势。

  1. 拗步


定式后,异侧手脚在前,称拗步姿势。

  1. 跳步(换跳步)


双脚蹬地,身体腾空,在空中转体或两脚交换位置落地。

  1. 纵跳步


一腿提起,支撑腿用力向前纵跳,仍由原支撑腿落地。

  1. 纵步


前腿用力蹬地,后脚贴近地面尽力向前纵一大步(身体不 可上纵),当脚将落未落之时蹬地脚迅速离地提收,成磨胫步。

  1. 跃步


前脚用力蹬地,使身体腾空前跃,落地时,另一腿先着地, 接着蹬地腿再向前迈出。

  1. 并步


一脚向另一脚并拢。并步后,两脚平行向前,或一脚直前, 另一脚外展,两脚脚跟靠拢。

 

  1. 踏步


一脚用力踏地,另一脚迅即提起,抬脚勿过高。

五、腿法

  1. 踢腿


一腿支撑,另一腿伸直,脚尖勾起,由地面直向上踢,力达 脚尖。

  1. 蹬腿


一腿支撑,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脚尖上勾,脚跟着力前 蹬。

  1. 踩脚


一腿支撑,另一腿屈膝提起,脚尖上勾外展,脚跟着力向 前、向下踩出。

  1. 点脚


一腿支撑,另一腿屈膝提起,脚面绷直,脚尖用力直向前点 (伸)出,力达脚尖。

浏览3,1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