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干预前后关节肌力对比

通过对实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8周体能训练前后 膝关节、肘关节屈伸肌群向心收缩条件下峰值力矩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如表3.25所示:T组运动员训练后膝关节60。八屈 肌、60。八伸肌峰力矩增幅明显,前后具有非常显著差异,膝关 节180。/$屈肌峰力矩显著高于训练前,具有显著差异,膝关节 180。/$伸肌峰力矩提高不明显,无显著差异,膝关节300。/8屈 肌、300°/s伸肌峰力矩均增加明显,具有显著差异;T组运动 员训练前后肘关节60。/$屈肌、60°/s伸肌峰力矩均出现非常显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

著差异,肘关节180°/s屈肌峰力矩出现显著差异,肘关节 300°/s屈肌、300。/$伸肌峰力矩均具有显著差异;C组运动员 训练后膝关节60。八屈肌、60。八伸肌峰力矩均提高,差异显著, 膝关节180%屈肌、180°/s伸肌峰力矩提高幅度不大,差异不 显著,膝关节300。八屈肌峰力矩增幅明显,具有显著差异,膝 关节300。/.伸肌峰力矩无明显提高,不具有显著差异;C组运 动员训练前后肘关节60°/s屈肌、60°/s伸肌峰力矩均具有显著 差异,肘关节180。/$屈肌、180。八伸肌峰力矩变化不大,均无 显著差异,肘关节300。/$屈肌峰力矩无显著差异,肘关节 300°/s伸肌峰力矩差异显著。

表3. 25膝关节、肘关节屈伸肌群向心峰值力矩变化情况

单位:N • m


















































 实验组对照组
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
膝关节

60%

(屈肌)
118.08±28.11121.75±29. Or*117.67±28.07120. 17±27. 53,
膝关节 60°/8 (伸肌)226. 25±59.41230. 17±61.01**226. 17±59. 50228. 25±58.96*
膝关节

180。/$

(屈肌)
102. 42±24. 40104. 58±23. 93*102. 33±24. 66103. 25±23. 66
膝关节 180” (伸肌)166. 92±33.44168.75±32.95166.92±33. 28167. 67±33.04
膝关节 300°/8 (屈肌)126. 25±35. 98128. 50±34.47,126. 33±35. 89129.00±34. 31 *

续表































































 实验组对照蛆
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
膝关节 300°/s (伸肌)152.75±40. 09154. 67±38. 97,152.75±40.41157.17±39.41
肘关节 60°/s (屈肌)65.75±10.9969.75±9.40* *65. 58±10.7167.75±9.41 *
肘关节 60°/s (伸肌)53. 33±11.8756. 58±13.02**53.43±11.8854.75±11.04*
肘关节

180%

(屈肌)
46. 25±9.4749. 01 ±10.46*46. 26±9, 3847. 17±9. 39
肘关节 180。/. (伸肌)55.92±9. 8156. 83±8. 9055.92±9.4857. 08±8. 07
肘关节 300°/8 (屈肌)74. 08±14.0976.42±12,93*74.09±14. 1074. 83±14.62
肘关节 300°/9 (伸肌)72. 74±8,4974. 08±8.70*72.75±8. 2174.17±9.43*

(7)体能训练干预前后FMS对比

FMS,即动能性动作筛查,主要是通过功能活动表现收集人 类运动模式的数据,预测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FMS得分越低, 身体的功能则越差,伤病的风险也会增加。T组、C组运动员训 练前FMS总分、单项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对T组、C组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

运动员8周体能训练前后FMS测试总分、单项得分进行秩和检 验,结果如表3. 26所示:T组、C组运动员训练后FMS总分均 显著高于训练前。进一步分析FMS单项得分可知,T组运动员 的深蹲、跨栏步、直线弓步蹲、肩部灵活性、躯干稳定性俯卧 撑、旋转稳定6项得分训练后均显著高于训练前,主动直膝抬 腿训练前后无显著差异,其中深蹲有8人得分提高,跨栏步6 人得分提高,直线弓步蹲7人得分提高,肩部灵活性7人得分 提高,躯干稳定性俯卧撑5人得分提高,旋转稳定性8人得分 提高,其余得分不变;C组运动员深蹲、直线弓步蹲2项得分训 练前后差异显著,训练后深蹲有6人分值提升,直线弓步蹲5 人分值提高,跨栏步、肩部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 性俯卧撑、旋转稳定5项得分均提高不大,在统计学上无显著 差异。

表3. 26 FMS总分及单项得分Wilcoxon秩和检验情况

















































































 深蹲线栏步直线弓步蹲肩部 灵活性
Z值PZ值PZ值PZ值P
实验组-2. 83o. or •-2.460.02,-2.65o. or •-2.53o. or *
对照组-2.450.02*-1.630. 10-2.240.03 .-1.730.08
 主动直

膝抬腿
躯干稳定 俯卧撑旋转稳定总分
Z值PZ值PZ值PZttP
实验组-2.000.05*-2.120.03,-2.710.01* •-2.943o. or ,
对照组-1.4140.16-0. 560. 57-2.000.05*-2. 3950.02*

(8)体能训练干预前后技术指标对比

T组、C组运动员训练前拳法成功率、腿法成功率、摔法成 功率无显著性差异。如表3.27所示:8周训练后,T组运动员 拳法成功率由26. 67%提升到27. 36% ,增幅为2. 59% (增长值/ 原基数xlOO),腿法成功率由35. 88%提高到36.55%,增幅为 1.89%,摔法成功率由26. 84%增长到27. 20% ,增幅为L 34% , 拳法成功率、腿法成功率、摔法成功率训练前后差异显著;C 组运动员拳法成功率由26. 72%提高到26. 78% ,增幅0. 22% , 腿法成功率由35. 79%增加到36. 14%,增幅0. 98% ,摔法成功 率从26. 79%增加到27. 07% ,增幅1.05%,通过8周的训练, 各技术指标虽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前后无显著差异。

表3. 27体能训练前后技术指标对比情况



































 实验组对照组
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
拳法成功率

(%)
26. 67±0. 7627. 36±0. 72,26. 72±0. 7326. 78±0.50
腿法成功率

(%)
35. 88±1.8936. 55±1.97*35. 79±1.9236. 14±1.60
摔法成功率

(%)
26. 84±4. 6727. 20±4, 51 ,26. 79±4. 7327. 07±4.47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比赛中净击打时间的统计,依 据能量代谢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理论推断出散打比赛中能量 代谢系统是以无氧乳酸能和无氧非乳酸能供能为主,在此基础 上,结合比赛中运动员心率变化、赛后即刻血乳酸测试,进一 步证实了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比赛中以无氧乳酸能供能为主, 有氧供能为辅。

基于对散打比赛中技术动作、散打竞赛规则视角的分析, 表明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比赛中体能需求较全面,对力量、速 度、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有着较高的要求。根据上述各体 能要素权重分值,得出其在散打比赛中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 力量、耐力、速度、协调灵敏、柔韧。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涵盖目标体系、内容体 系、方法体系、周期体系、恢复体系五个子体系。体能训练目 标主要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体能要素 的增强,提升运动员比赛表现能力。体能训练内容包括以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核心稳定性力量、抗击 打力量等为主的力量训练,无氧耐力、有氧耐力训练,反应速 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训练,协调灵敏训练,柔韧训练。体 能训练方法是针对力量、耐力、速度等体能训练内容的具体安 排,依据每一体能要素训练方法中工具手段和操作程序的设定 可以灵活选取组合具体的训练手段。体能训练周期安排主要以 板块周期理论为主,按照积累板块、转换板块、实现板块三个 板块各自安排的特点及运动员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体能训练的安 排。体能训练恢复主要包括软组织恢复、柔韧性恢复、运动性 恢复、按摩恢复、心理恢复、水疗恢复等措施。

实证研究表明,基于体能训练体系设计的体能训练干预方 案可以有效提升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力量、耐力、速度、协调 灵敏、柔韧等体能要素水平,不同程度提高FMS得分与肘关节、 膝关节关节肌力,显著改善比赛中拳法、腿法、摔法技术动作 运用的成功率。

4.2建议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应根据比赛体能需求与运动 员现有体能水平,科学设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合理安排体 能各要素的训练比重,同时应同技战术训练紧密结合,紧紧围 绕提高比赛表现能力组织训练,探求技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课 次安排的最佳组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指标对训练过程进行科 学监控,重视训练中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使其在 训练实践中不断趋于完善。

优秀男子散打各级别运动员之间身体形态、技术风格的不同决定了其体能的差异性,建议在统一训练基础上针对各级别 运动员技术、体能特征进行个性化训练安排,旨在使每个运动 员在原有基础上补齐短板,增强长板,有的放矢地发展体能. 提高训练效率。

浏览5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