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〇一一年清明,金石生大师寿诞百年有四。 吾师陶德安先生率少摩弟子数十人,于河南省灵宝市金 石生大师陵前,行祭奠之礼。以表崇中华厚德,饮水思 源之意。嘱余作文以记之。

往昔百年,大师辕刘丕显宗师后辙,博学天下武术 正宗,循梅花拳之根,集武林精华,承少摩武学之渊源。 大师皓首穷经,以求武学之真谛。始于垂髫,终身从刘 丕显宗师学艺,又从学于中央国术馆。参加国术大考、 柏林奥运会,皆载誉而归,名扬天下。

尝闻大师,少年得志,显达未忘郅治之鸿猷。晚年 虽身居陋巷,犹心存高远,窘迫不易凌云之志,而独奏 武学绝唱。于常人是非,呐口若不能言者,教诲后学, 则言无不尽,苦口婆心,唯恐其不知也。吾师陶德安常叹: “从师数十年,未尝闻师有虚妄之言也!”师祖于家中,• 动辄取床上被铺地,与弟子操练其诚恳率真之情,知者 无不为动!

岁月嗟蛇,难追往矣!

忆斯也,长者双泪长流,闻者顿生景仰。晚辈再传 弟子,唯憾未能于大师生前一睹丰姿,聆听教诲。吾常 恨不能早生二十年,追随师祖,执帚扶椅以侍,略尽儿 孙之孝。使师祖于坎坷多舛之秋,稍得慰藉!

嗟夫!天有阴阳,月有圆缺。吾观乎师祖生平,慨 然而生叹: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吾师祖也,以百 年之力殚心竭虑、琢筋磨骨,故能使少摩武学炉火纯青、 独步天下!往昔纵横武林天下,一挽袖,即神采飞扬; 一伸手,若游龙矫健。举手投足之间,旁观皆惊心动魄; 翻手覆掌之时,令劲敌胆寒!且以毕生之力,精研武学, 而成一家之言,师祖之行大矣!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 若江河!

高山仰止,大道景行,虽不能至,然心生敬仰!

吾辈列于少摩武术之门墙,为后来人,实三世福缘 之大幸。诚吾师祖英灵之所护佑也!

竭高山景仰之诚,少长咸集,同聆大师教诲;

昭明德馨香之报,后继有人,共治少摩武学。

江河千古,不尽少摩渊源!

鉴此诚祈,唯冀安息!

少摩拳再传弟子李晓航撰文并叩首上

二〇一一年清明

从“偏闪:进”说步法的
正竒哭系:

正奇,是武术步法位置相对的矛盾关系。正奇, 是武术知己功夫中对动作要领的具体要求,也是在技 击中方位的变化,更是灵活运用步法而掌握机变的取 胜之法。

少摩拳的正奇,是说步法变化的方位关系。要求在 步法的进退、闪展中不拘一格,因势而变。运用出其不 意的步点,来寻找战机、制造战机、扑捉战机。最典型 的说法为金石生大师所说:“偏闪正进,正进斜打。” 基本意思是说,凡运用偏闪向敌方斜方向进身,在进攻 时就要向正方向发力。比如“扑风掌势”:在敌人向我 进攻时,我偏闪上步,并以左手钩带敌手,破坏进攻之 力,继而以后手直接进攻中门,打击敌人颈部,使其仆 倒,叫作“斜进正打”。反之,凡运用正方向向敌方进身/ 在进攻时就要向斜方向发力,谓之正进斜打。

在运用步法为主的动作中,步点的正奇位置,也决 定着动作的质量和效果。以“云靠手势”为例:步法为

弓箭步。少摩拳要求,弓箭步前后两脚不能在一个纵面上, 两脚之间在横向上要有一定的距离,一般为一肩。这样 ^勺结果,在出手时就会在我方与对手之间形成一个夹角, 使对方产生离心力站立不稳,卸掉对方的进攻力点。同 时为我方的后手击打腾开位置,从而增强击打效果。这 种步法,使弓箭步在自我的发力点来说,是正;在对方 的着力点立场来说,是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拳 势的完成,在运动过程中,是逆势,是奇,在完成发力 过程后,是顺势,是正。在一势中,正奇互为因果,相 辅相成。 •

在静止条件下,弓箭步就是一个寓正于斜的典型动 作。弓箭步要求含胸、拔背、挺腰。前脚下踩,后腿向前蹬, 耻骨向后下方拉、拔。整个身体势如推磨,又如顶危墙 的斜拄,稳健而不失前扑之意。这样的结果,使我们的 身体从前面看,是正,从侧面看起来是一个斜面,是奇。 只有这样做,弓箭步就是人体站立时,能发出最大力量 的姿势。如果我们要推动一个重物,比如做推磨这样的 运动时,如果身体没有适当的倾斜,从脚到头的力量就 不能节节贯通,就不能完成力“起于脚跟,主宰于腰, 而行于手指”的实践过程。

总之,少摩拳的技击,不拘泥一定的模式,但是 也有一定的规律。横来之劲,必然以顺劲相迎;顺来 之势,必然以横劲还击。所以有“四正”与“四隅”

相生相克,步法进退时正方向的前后运动,以及“之” 字形步法偏闪前进或撤步,方位和力点的改变。正、 奇位置相互运用变化,就是少摩拳不墨守成规,以奇 取胜的重要原因。

一、“武”字考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以“止戈为武”解释武术的

含义。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第一页,在“武术的含义与 本质”的题目下说:“ ‘武术’二字,就字义而言,《说文 解字》袭用了《左传》中的说法,释‘武’为‘止戈’, 意即以武力制止对方的武力,这是人们从伦理蕴意上的 诠释。,,

还有人说,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止戈”,其意是说“停 止操戈”。张艺谋导演的大片《英雄》,说出了很多人 心目中的潜台词:“剑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杀,就是和平。” 现在很多关于“武”字的诠释,多以现代汉语的字 义来解释。典型的说法为孔庆东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 家讲坛”上讲《金庸小说中的武功》的说法:我们很古 就有“武”这个字了,古代有个军事家就叫孙武。这个“武” 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武”是打架吗?他妈妈、他爸爸

给他起个名字叫“孙打架”?他叫孙武是这个意思吗?

“武怎么翻译?是暴力吗?是战争吗?是搏斗吗?都 不对,但是似乎又沾点边,似乎好像都有关系。那么我 们把“武”这个字拆开,武的结构是什么呢?是两个字,

一个是止,一个是戈。停止的“止”,干戈的“戈”,

止戈为武。那么把这个字拆开之后,我们会有一种豁然 幵朗的感觉,啊!原来“武”不是说要拿起武器去打别人, 而是要放下武器,放下武器为则武。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汉武雄风》,剧中人物 主父偃有一段台词,大意也是说止戈为武,就是平息干 戈之意。

这样的说法,从中国人“和为贵”的文化层面,从 伦理方面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武”字 的字义而言,“止戈为武”的说法,混淆了“武”和“文” 的区别,让人感到有些糊涂,这样的说法与“武”字的 本义显然有很大的出入。

宁夏大学左民安先生所著《细说汉字一一1000个汉 字的起源与演变》(九州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中, 列出了武字的4种写法并解释说,这个“武”字是个会意 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个“戈”(武器),下部是“止' (脚),有“戈”有“止”,表示征战动武。金文②的 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③是小篆的写法,也是从甲骨 文演化过来的。④是揩书的写法,只是将其中的“戈”

减少了一撇,左上部又多了一横,其余并无变化。“武” 字的本义是指“军事”,与“文”相对,如《尚书•武成》: “偃武修文。”“偃”字为“停止”意,这里说停止武的, 提倡文的。

由左民安先生的论述,我们知道“武”字,由止、 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表示征战动武之意。

“武”字,由“止”和“戈”两个独体字组成。武 字里的“止”,并非现代汉语中的“止”,并非停止的止。 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字义有很大的差异。著名语言学家 张志公教授,在讲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词义的区别时 说:“不可望文生义! ”如果将“止戈为武”的“止” 解释为停止,那就是望文生义了。武就成为非攻,就成 为放下屠刀,就和武术的本源成为矛盾,军事和技击就 无从谈起。

 

浏览7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