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派】我国现代主张走 所谓“中国民族自救运动”道路的学 派。以梁漱溟为代表。1937年出版

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中提出 “乡村建设理论”,故名。断言中国 既不能走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 也不能走“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 只能走“村治”的路,即推动乡村建 设运动,以形成“图谋中国社会之 积极建设的运动”。

【无极】指空间无限这样一种最 高实体存在形式的属性范畴。最早 见之于《老子•二十八章》。《庄子》书 中亦有多处述及“无极”。“无极”作 为无限的涵义的确立,至迟应在战 国后期。以后并不限于道家及受道 家影响的著作。佛教的经论,如西晋 竺法护《无极宝三昧经》和东晋僧肇 《肇论•涅槃无名论第四》中都使用 “无极”。北宋周敦颐根据道士陈抟 «无极图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 “无极而太极”之说。朱熹认为“无 极”即无方所、无形状,是“太极”的 形容词;陆九渊认为*^太极”上面无 需再加“无极”,太极并不需要由无 极来形容。

【天】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一个 最古老的观念。上古时代有两重意 义,一指有人格的上帝,一指与地 相对的天空。最早见之于甲骨文、 《诗经》、《尚书》等先秦文献。天在商 周时代A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神, 具有降临人世“吉凶祸福”、“得失成 败”的权烕。故天是有意志的、有人 格的神。《春秋繁露■郊语》:“天 者,百神之大君也。”以后天逐渐成 为宇宙论中天地并举的自然存在或 自然过程。既泛指物质的、客观的 自然,又被释为世界的精神本原。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是太虚,而太虚 是气的散而未聚的状态。程颢以理 言天,以为天即理。《程氏遗书》: “天者,理也。”天成了本体论和宇宙 论的中心观念,为后来思想所发展 及疏导的原始观念。

【天人三策】西汉董仲舒答武帝 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策问。 因讲.述天人关系,故名。为其哲学 思想的纲要。从“天人感应”说出发, 认为“天”具有人的品性,能按其意 志安排客观世界。论证了“王者承天 意以从事”的一套办法。提出了“诸 不在六艺之料,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要求“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此三篇策问收入《汉书 董仲舒传》中。

【天人合一】我国古代关于天人 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与人道、 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关 于天与人统一的种种观点,形成了 关于天人合一的不同学说J孟子• 尽心上》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 是天赋的,认识了自我的善性便能 认识天。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 名号》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并以人的形体骨肉、耳目聪明、空 窍理脉与天的偶地之厚、日月之象、 川谷之象相比附^宋以后思想家多 发挥孟子的观点,多从“理”、“性”

“命3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 ―。天人合一说,力图追索天与人 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之协调、和 谐与一致,此实为我国古代哲学的 特色之一。

【天人感应I我国古代关于天人 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指天和人栢 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 亦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徉 瑞表示着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 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认为天 的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天有阴阳,人亦t阴阳。国家有失 道之败,天会先出灾害谴告之,同 时,人君的某些行政措施,人们 用某些宗教仪式,也能感动上帝, 促使天改变它原来的安排。“天人感 应”说为董仲舒封建神学体系的基 础。

【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 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 人。出身串微。幼年好读书。曾师事 史学家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 市,过目就能忆诵,逐博通众流百家 之言,而不守章句之学。年轻时曾任 县椽功曹、列橡五官行事。因仕途不 得意,遂退而居家,闭门潜思,专心 著述。年六十,又当过治中的小官。 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体,天地是 元气的产物,“天地合气,万物自 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猛烈 抨击当时盛行的“灾异谴告”、“天降 祥瑞”等谶纬学说,认为“人不能以 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在生 死问题上,认为“A未死,在元气之 中j既死,复归元气”。故“人之死, 犹火之灭也”,K火灭不能复燃,以 況之死人不能复为鬼明矣”。批判了 世俗鬼神迷信、禁忌和祸福报应观 念。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说,认为 知识得自眼见、耳闻、口问,还要 “必开心意”。既要通过感官,又要 通过思维。蕾《问孔》、《刺孟》,指出 孔孟言论“ t下多相违”、“前后多相 伐”。是我国著名的无神论者和唯物 主义者。以三十余年之力,写成《论 衡》八十五篇,当时被视为异端邪 说

【王学】魏晋时代以王肃为代表 的经学学派。王肃曾遍注群经,崇 奉贾逵、马融的古文经学,兼采今 文之说。综合经今古文的各家经义。 惟不喜郑学,治经每与郑学对立, 企图取郑玄学派而代之。作注《尚 书》、《诗》、《论语》、《礼》、《左传》, 在晋代立为博士,号称“王学”。代 表人物还有孔晁等。东晋后渐衰 微。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

际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学 家。字而农,号蓳斋。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于衡阳的石船山,学者称 般山先生。明崇祯十二年(1639)与 郭季林、管冶仲等组织学术团体“匡 社”。十五年(1642)中举人。翌年, 坚拒农民军领袖张献忠的召请,隐 居读书著述。清顺治十五年(1658), 清军进占衡州,与管嗣裘举兵抗清。 兵败,逃亡。翌年到达广东肇庆* 效力于南明政权。南明亡后隐匿于 湘西山区,伏居瑶洞,刻苦研究, 著述不绝。康熙八年(1669〉,定居 于石船山,潜心著述。卒年七十四。 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清初 三大思想家。在哲学上,总结和发 展了古代唯物论。发挥张载“气一元 论”,认为气是宇宙的根本。在认识 论方面,批判了程朱陆王的“知先行 后”、“知行合一”的论点,强调行是 知的基础。哲学方面的重要著作有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 大全说》、《老子衍》、《庄子解》等。 文字学方面有《说文广义、佛学方 面有《相宗络索》。文学方面有创作 的诗词、辞赋、杂剧等。在史学上, 提出“理”、“势”统一的理论,认为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运动,著t《读 通鉴论》、《宋论》等。尚有关于天文、 地理、历算方面的著作。著作后人 编为《船山遗书》。

【王守仁】(1472—1528)明代哲

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任 工部观政,旋迁刑部主事。后历仕 南京太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兵 部尚书等。因镇压江西等地农民起 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 卒谥文成。初潜心于程朱理学与佛 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加以推衍发 扬,有“陆王”之称。提出“心即理”, 认为事物之理即在心中,离开了心 也就无所谓理。创“致良知”说,认 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随时警 惕,不使良知受到私欲的蒙蔽,恢 复心之本体,就可达到“万物一体” 的境界。针对朱熹“知先行后”,提 出“知行并进”,认为“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又强调“知行合一 ”, 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混淆了知行区别。批评宋朝以来的 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说。主张儿 童教育“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 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月化”。其学 说以反程朱理学的姿态出现,在当 时影响很大。明末清初,阳明学还 传到曰本,并形成学派。著作后人 编为《王文成公全书》。

【王学七瀝】明王守仁及其学 按地域所分的学派。《明儒学案》以 王学为中心所列的派别有姚江、浙 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 中王门、北方王门、粵闽王门,共 为七派。

【五行丨指水、火、木、金、土

五种物质。最早为子思、孟轲所倡。 较早的资料主要保存在《左传》、《国 语》和《尚书•洪范》等书中。古代思 想家以五种物质元素来说明世界万 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战国时 代流行“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相 生”意即相互促进,如“木生火、火 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等。“相胜”意即互相排斥,即“相 克”,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等。五行思想外延 的应用扩展,造成了以五行力基准 的多项对应系统,如五色、五气、 五时、五方、五味等系统,后来又 发展到用来说明人体的器官与心 态,有五脏、五体、五窍、五荣、 五志之说,构成了中国生理学及医 学的基础分类。五行又引申出指仁、 义、礼、智、信和佛典中的有施行、 持戒行、思辱行、精进行、止观行。

【五德终始】战国时期阴阳家邹 衍所创的学说。邹衍把金、木、水、 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相生相克的学 说加以,改篡、类推与引伸,用以解 释社会历史现象和王朝兴替的原

浏览5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