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峨眉拳系

峨眉拳也称作蛾眉拳,是四川地区的典型拳法,最初由峨 眉山中的道门子弟为防身护寺所创。它是南方除南拳外的又 一著名拳系。峨眉山位于四川中部地区,峰峦叠起、绵恒百里, 主峰海拔3099米,山中古寺众多,属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也是巴蜀一带风光和文化圣地。

峨眉拳法自成一格,具有很强的协调性,拳法巧妙,能以 一法破解多法,往往后发制人。峨眉拳法早在明朝就已形成, 这一点从明朝中期武术高手唐顺之曾写诗赞扬峨眉拳法,他 在诗中特别强调了拳法之灵活、巧妙与快速。峨眉枪法也是一 绝,相传是由峨眉山的普恩禅师所创,明末时的武术高手吴殳 便是峨眉枪法的第四代传人。峨眉枪法在明朝中期达到鼎盛, 其枪法精妙远在少林枪法之上,对少林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 响。与此同时,少林的拳法对于峨眉拳法的形成也产生过促进 作用。

峨眉拳系中有一部分本地拳种,也有一部分是吸收少林- 拳术,在地方拳术与少林拳术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少林寺门 徒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四川有许多拳法门派的创立者原本学 艺于少林,比如僧门拳、明海拳、洪门拳、字门拳、会门拳、盘破 门等,这些门派的拳种流传比较广泛,拳法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少林武术的特点,同时又有着明显的本土化特点。例如少林 以腿法为主,注视长拳,但本土化的拳法则以短拳为主,腿法 为辅。南方人的身材与北方人不同,自然会出现这种情况。一 ・些北方的拳种因为不适合当地人而使用逐渐消失,但是在巴蜀地区却被推崇,从而传承了下去。比如江河拳,这个拳种原 本源自河南,是河南早已失传的拳种,却在四川南充地区流传 至今,成为峨眉派中的组成元素。

图片15

除了融合了北方拳法的拳种外,峨眉拳系中还有一部分 本土拳种。比如余门拳、白眉拳、化门拳等。余门拳由古时东乡 县的余氏家族所创,东乡县今称宣汉县,该拳法清朝中期传于 外姓,继而得到了广泛传播。峨眉山的白眉道人开创了白眉 拳,修德禅师开创了化门拳。此外,峨眉拳系中的象形拳也很 有代表性,其拳法别具一格,很多拳种十分罕见精妙,比如蛤 蟆拳、蝴蝶拳和黄鳍拳。其中,蛤蟆拳和蝴蝶拳慧门拳中主要 套路,黄鳍拳为安岳陈氏家族所创。值得一提的是,余家拳的 象形拳种有一路名为攀花拳,该拳种模拟蝴蝶飞舞的姿态,拳 法轻盈,动作灵活精巧,纵跃和弹跳的动作颇多,注重闪避防 守,对手出击,一旦沾手便会反击,连续出击,招式手法奇特, 具有较强的视觉扰乱作用。

另外,我国其他地区的很多拳种也曾传入四川,有一些演 变为峨眉拳种。据统计,四川地区的峨眉拳种共有六十七个, 其中本土拳种为二十八个,源自少林武术的拳种为二十七个, 其余十二个属于其他拳系。

峨眉拳系展现了我国巴蜀的独特文化魅力。四川自古为 我国的经济文化大省,当地人民有着很强的创新思想,通过交 流借鉴来广泛吸纳外来文化使本地文化富有极强的包容性, 峨眉拳系的众多拳种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产生、形成和发展 起来,峨眉拳系同时也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中国武术的其他派系

一、象形拳

象形拳法是模拟自然界各类动作的形态和动作,或模仿 人的某种特定状态和动作,并结合武术技术的创编的一类 技击武术。

象形拳可能是历史最久远的拳法。远古时,人们的祭祀和 舞蹈中已开始模仿兽类,汉朝时流行五禽戏,这是一种模仿动 物动作的健身法。在中国武术中占有很高地位的少林象形拳 是象形拳系中的突出代表,该拳法或是由少林僧人独创,亦或 是借鉴传承了先人的技法改造而成。少林的猴拳是象形拳中 最精妙的拳种之一,除此之外,象形拳系中的拳种还包括醉 拳、蛇拳、螳螂拳、鹰爪拳、岩鹰拳和鸭行拳等。

猴拳是以模仿猴子的形态、姿势和动作等,并结合武术的 攻防技术而形成的。相传在明代,猴拳三十六路拳法就已形成。该拳法主要模仿了猴子的身形,手和脚的动作以及一些行 动与神态表象等。猴子的脖子是缩进去的,肩膀耸起,胸部向 里含着,背部弯成圆形,肘部和膝盖腕部,腕部下垂;猴子在攀 爆和采摘果子时,手部动作常为抓、扣、采、叼等;猴子行走和 跑跳时,常运用小跳步、交叉步和脚尖步;猴子搏斗时,其眼神 相当专注明亮,手臂动作特别多,比如击打、掐、拿和格挡等。

猴拳在眼法、身法、手法和步法上所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 机灵和敏捷。猴拳中上肢的动作比腿部动作多,手的出击速度 快,动作灵活。猴拳有几大主要特征,即外形相像、神态相似、 动作连贯、结构紧凑、步法轻盈、身法和步法轻巧灵活。在猴拳 的套路中,常常模拟了猴子生活中最典型的行为,如活动时的 攀援、窥望、出洞、入洞等,摘食时的看桃、摘桃、吃桃、藏桃等。

醉拳是模仿醉酒人姿态动作的一种拳法,这种拳法偏重 巧妙和欺骗性其武术技法是相当严格的,有很多结构严谨的套路。行拳时,人就像喝醉了一样,身体摇晃,前跌后仰,其技击和防守动作多为跌、扑、滚、翻等。醉拳中比较有名的套路是太白醉酒、醉八仙、武松醉跌和鲁智深醉打山门等。

醉拳的醉态和醉形主要起到迷惑对手的作用,通过灵活 的脚法和身法躲避攻击,并利用看似毫无章法的体态动作扰 乱对手的判断,继而发动出其不意的进攻。其拳法要点就是形醉而意不醉,虽然表面看似混沌,但精神却是异常集中的,其 外在表现只是假象,用以迷惑对手。醉拳的动作招式中常使用 跳、蹿、蹦、跌、扑、翻、滚、摔、打、推、拿等。战术中常使用佯攻佯守、闪避防守、乘虚而入、攻其不备、指东打西等。

蛇拳是模仿蛇的形态,并结合武术技击技术形成的一个象形拳种。蛇拳多流传在南方,其拳术结合了南拳的上肢动作和 北派武术的身体动作,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拳法中强调软功和硬功相结合,主要体现在身法、步法、动作和套路中,整体上柔 中带刚,灵活多变。在实战中,上体要松软绵柔,步法偏重绕转, 常沿弧形和圆形沿路走,步法与身法相协调。出手进攻对手咽 喉或肋部等要害,攻势缓急相间,不硬攻硬打,使用柔力和巧 劲,进攻时常伴以发声助势。主要拳法是崩、钻、按、冲、横、劈、 勾等,主要掌法是穿、插、按、劈、钻、压、摆、挑等,主要步法是半马步、跑步、丁步、独立步、弓步和麒麟步等。

图片16

螳螂拳是模仿螳螂捕食动作并结合技击技术形成的一种象形拳种。该拳法讲究动静与虚实结合、刚柔并济、迅捷勇猛。 很多象形拳对形与意这两方面都同样重视,但螳螂拳不同,它 更加偏重于意,对形反倒不是特别注重。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它同样要求形意的充分结合。螳螂拳讲究三快和三变,即为眼 快、手快和身快,身法、动作、招式变化万千。眼快是指观察能 力强,对于对手的动势观察细致入微,能够快速预测对手的进 攻路线、方向和方式;身快是指能够快速移动到有利位置,以 便进攻和防守;手快是指上肢快速连续出击,令对手无反击和 逃脱之力。螳螂拳气势威猛,长拳和短拳并用,灵活机动,变化莫测。

螳螂拳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由山东人王朗所创。此后, 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演变出多个拳种,如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 拳、六合螳螂拳等。

七星螳螂拳也叫做罗汉螳螂,属于硬螳螂。该拳法采用身 体的七个部位作为主要技击部位,因而得名七星拳,这七个部 位分别是头部、肩部、肘部、拳头、膝盖、胯部、脚。此外,套路中 著名的七星步也可能是该拳种的得名原因。除七星步外,七星 螳螂拳还有二十九个套路,例如捕蝉,梅花辘和拳,白猿偷桃、 出洞和攀枝,崩步,拦截等。该拳法的风格特点长短并用、刚柔 并济、连打连攻。短打用肩部、肘部、胯部和膝部等,长击用拳 和脚等部位。

梅花螳螂拳刚劲有力,是硬螳螂。该拳法进攻时连续出 击,连续的技击动作通常为五个或三个,五连击意似梅花五 瓣,故取名梅花螳螂拳。该拳法的身法讲究上下协调,身形变 化由腰部和胯部完成;其步法灵活多变,有马步、弓步、虚步、 丁步等;常用的手法有五种,分别是掌、勾、爪、拳、指,出手敏 捷,手法变化无序,爆发力强,偏重巧劲和寸劲;脚法中常运用 扣心脚、反尖脚、撩脚等;最主要的两种腿法是弹蹬扫挂和抄 踹摆踢;肘法是梅花螳螂拳中非常重要的,有四个套路,十余 种肘法;其套路众多,主要有螳螂捕蝉、牧童指路、螳螂行等; 使用的器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螳螂刀,另外也常使用枪和剑 等。该拳法的风格特点是行动频率高,长短并用,偏重短打,肢 体韧性的依赖程度高,五连或三连技击,身体各个部位都可用 以攻击,其中肘击的威力相当突出。

六合螳螂拳的形与劲偏柔,属于软螳螂。行拳时肩膀和两 臂放松,手臂外伸得很长,其体态动作与马猴相似,故而该拳 法又被称为马猴螳螂。六合螳螂拳偏重长拳攻击,动作连绵开 放,收张结合紧密,神形兼备,身体各部位要求姿态协调,意气 力相合,演练起来有一种舒展之美。身法上要求展胸实腹,肩 膀松弛,腰部挺直;主要步法是闪骗步、三角步、弓步、马步、坐 步近、后摆步、前摆步等,其中三角步和闪骗步是最灵活的;手 法和脚法有勾、搂、刀、采和弹、蹬、扫、挂等,快速连击是手法 的关键;六合螳螂拳的基本套路是三捶,其他套路还有截手 圈、双封和铁刺等。

鹰爪拳是模仿鹰捕食时的形态动作,结合武术技击技术 形成的一种象形拳种,它又被称作鹰爪行拳或连拳。行拳时身姿与动作形式如鹰隼扑击,身法和步法要求游流如翔,手的姿态如鹰爪,以求做到手到眼到,眼疾手快。身法常应用俯冲、后仰、拧转、伸缩、闪避等;手法主要有抓、拿、掐、锁、砸、打等;主 要腿法有连环腿、踹、蹬、弹、缠等;套路主要有鹰爪拳、罗汉拳、十二路行拳、八步追、八面追等。该拳法的特点是出击快速,连贯顺畅,手法似鹰爪,形神兼具,抓、扣、掐、拿等变化多 样,出手打回手拿,击其要害,打其穴,身法稳健,气势凶狠。

岩鹰拳主要流传于湖南,拳法与鹰爪拳比较相似,是结合 了形意十二形、少林五形、鹰拳和鹤拳,并在其基础上研究归纳形成的。该拳法手法与脚法并用,偏重短打,注重近身盘打 勾踢,出拳快速,发力刚猛。手法上常使用刁、拿、锁、扣等,共有三个套路,分别是虎鹰归巢掌,岩鹰一路拳、岩鹰二路拳。

鸭形拳是模仿鸭子的形态动作,结合武术的技击技术形成的一种象形拳种。该拳法早在明朝时便已产生,是由峨眉道 人陆雅所创。行拳时人体姿态如鸭子行走,脚步蹒跚,身形摇摆,拳法柔中带刚,注重身形与拳招的结合。

二、戳脚

戳脚属于北方武术,以腿功为主,被誉为“北腿之杰”。形 成于宋代,在明清两朝比较盛行。相传武松醉打蒋门神时曾使 用了戳脚里面的套路,戳脚因此民间传说又得名水浒门。最初 形成的戳脚其套路只有一种,名为九转连环鸳鸯脚,后由它衍生出另外一个套路,于是将这两个套路分别叫做武趟子和文 趟子。

这种武术身法灵活,以腰为轴,肩胯为架,姿态中正;手上 动作由脊背带动,脚上动作有臀胯引导,并配合地趟招式;腿 法与步法向协调,每走一步便出一腿或一脚,进攻时连击,手 与脚同时出击能同时对敌上下的破绽进行突破。腿法分为两 部分,分别是上盘腿法和下盘腿法,善用上盘腿法的为九枝 派,善用下盘腿法的为八根派。其中九枝是武趟子的套路,又 称为九番,每个套路共九路,最典型的三路是御步、勾挂连环、 鸳鸯脚等。勾挂连环是攻防时常使用的脚法,其中的招式和动 作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动作流畅连贯。鸳鸯脚是指进攻脚 悬空,进攻时手和脚一并出击,两脚左右互换,连续出击。八根 是文趟子的套路,其中自转脚、玉环步、开石雷、似箭手等都是 比较典型的招法。武趟子刚劲迅捷,以长击和远击见长,姿态 矫健,动作舒展大方。文趟子柔中藏刚,以近攻短击见长,动作连贯,节奏紧凑,脚法灵活多样,手脚并用。

后来,有人在武趟子的基础上结合了翻子拳,形成一种全新的拳术,名为戳脚翻子。该拳法的手法采用翻子拳的招式技 法、,脚法采用戳脚的拳法,行拳时同样手脚并用,无论是攻击 还是防守都做到一身多用,上肢防守上部攻击,下肢防守下部 攻击,出击时手到脚到,攻势密集凶猛。

图片17

三、拦手门

拦手门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主张该拳系是少林 拳术的一支,法由少林派弟子在天津所创;第二种说法认为该 拳系是四川本土拳法的一种;最后一种说法则认为该拳法产 生和形成于关东朝阳一带。虽然其起源现今已经无从考证,其 他在天津地区确已久负盛名,是天津传统的优秀体育健身项 目。该拳系属于长拳类,其拳法内容丰富,讲究内外兼修,修炼 这种武术养生、健身和技击融为一体。

拦手门中包括拳法、套路、器械、对练等。其风格特点是动 作朴实,动静结合,外柔内刚,攻防兼备;进攻时出手极快,爆 发力和攻击性强,直击要害,力求令对手瞬间败退;进攻手段 多样,长与短、横与直相辅相成,令对手难以招架。其典型套路 有操拳、拦手拳、翻拳、炮拳等。

练拦手拳先打基本功,如童子功、拳趟、拳式等。接着练打 桩,用以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抗击打能力,以及肢体攻击技能。 练习套路时应进行长期反复的单独训练,加强速度、力量和运 气的技巧性和熟练度。

四、少林梅花桩

少林梅花桩也叫做梅拳。因其多在地面上训练行拳,故而 也被称作是落地干枝梅花桩。该拳法产生于明朝末期,盛行于 清朝中期。梅花桩有五大布桩图,分别是北斗桩、三星桩、繁星 桩、天罡桩、八卦桩。桩势也有五势,分别是大势、顺势、拗势、 小势、败势。梅拳无固定套路,拳法变化万千,出拳迅速,节奏 紧凑有序,动作连贯自如。

梅花桩拳系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技术,也是一种融汇了相 关物理、人体学乃至哲学理论的武术形式。文武双全一直是梅 花桩拳系的主要原则,根据传统的梅花桩教授方式,文场教学' 和武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教学的内容包括拳理、 经文、医学、数学、文化修养等,文场教师负责教授弟子拳理, 维护教众团结,培养弟子们养成优良的拳派传统;武场教师指 导弟子的武术训练,包括拳法、技击技术和呼吸吐纳知识等。

梅拳的训练都在桩上进行,拳场每步一桩,针对步点、方 位、行步等内容的训练都很严格。

五、劈挂拳

劈挂拳属于长拳类,以长击和远击见长,它又被叫做披挂 拳或抹面拳。劈挂拳强调肢体动作的收放自如,短打长击相结 合,并以长击为主。该拳系的内容丰富,徒手和器械拳术均有涉猎。

劈挂拳很早就形成了,流行于明朝中期。该拳系的腿法灵活精妙,与拳术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可以用腿防守和进攻, 爱国将领戚继光曾在著作中对其拳法有过很高的评价。劈挂 拳将独立的动势与套路结合到一起,外在的拳术形式与内在 拳理内容相结合,以腰椎发力,上肢的动作由腰部带动引导, 气力相合;技击动作的幅度很大,以长打短,攻势迅捷,以快打 满,虚实结合,避强打弱;抓准时机,打起要害,连接出击。

劈挂拳的十八子字诀是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 挨、伸、收、摸、探、弹、砸(锄)、擂、猛。其攻防技巧是,对于针对 上盘的攻击,用挂法抵挡;对于针对下盘的攻击,用劈法对抗; 对于横向攻势,采用拦法防御;对于迎面而来的进攻,则采用 搬抵挡。

六、昆仑派

昆仑派历史悠久,兴起于明末时期,该派最早集中在昆仑 山地区,后迁移至河南。昆仑派是道教流派,其武术技法别具 一格,内容丰富,包括徒手拳术和器械等。昆仑拳不仅是一种 技击拳术,同时也和其他传统拳法一样有着强身健体之效。该 拳法动作迅猛有力,形神兼备,手法变化多样,步法沉稳扎实, 手脚齐用,攻防并重。讲究使用巧劲,进攻凶猛刚劲,注重吐纳 呼吸之法。昆仑拳的独树一帜的特点将气功结合到拳法之中, 其代表性的气功的大雁功。该气功模仿大雁的姿态和飞行的 动作,用以调节气息,舒活筋血,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强健身体 并将体能集中释放的作用。

图片18

七、青城派

青城派属于道家教派,相传其创始人是青城丈人。青城武 术发源于四川,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国的历 史文化名城,也是道家的发祥地。“无为”是青城派代代相传的 武道要诀,修炼道法和拳法的弟子需经历三个层次,由低到高 分别是守中致和、了一化万,第三层次是万化归一、一归虚无。 另外,相传还有一个更高的口诀为诀中诀,但现已失传。

修炼青城拳法重在修心,而不重修身,主张无修而有修, 斯为大修;无成而成,斯为大成;无德而德,斯为大德;无有而 有,斯为大有。

图片19

八、龙行派

龙行派又被叫做五台派,起源于山西五台山铁林寺。龙行 派拳法形成时只有三掌,三掌的功夫虽然略显简短,但如果长 期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后就能在实战中巧妙应用,继而演化出 千变万化之势。龙行拳法的思路简单,招式直接,爆发力强,使 用寸劲和巧劲,气势凶猛。五台山地区除了流传着龙行拳外, 当地的五郎棍和鞭杆也很精妙,极具地方代表性。

图片20

九、岳氏连拳

岳氏连拳相传由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所创的岳氏散手 演化而来。岳氏散手由上盘三手、中盘四手、下盘两手,共九手 组成,其手法为左右手互换散练。在后期的发展中,原有的每 一手都扩展到二十手,于是岳氏散手发展到一百八十手。岳氏 散手的步型为侧身半马步,前进步法是以脚尖为轴,由外向内 沿着弧形轨迹钩盘。到了清朝,河北人刘仕俊将岳氏散手改创 为一种连拳,名为岳氏连拳。他将散手归纳出八母势,并创 编出几种套路,进行连贯出击,因拳法子母相生,故而又 被称为子母拳。

岳氏连拳有八个套路,分别是挣捶式、进退连环式、回身 靠挤式、拦腰捶式、双推手式、捆锁靠挤式、琵琶式、研肘架打 式等;每个套路中最多包含五式或六式,左右手轮流出击,连 贯顺畅,节奏紧凑;主要的手法有捆、拿、锁、靠、推、打、刁、捋 等;步法采用直线前进和后退的方式;力量刚中带柔,以刚为 主,讲究气息的调节。

十、三皇炮捶

三皇炮捶是北少林拳法,由嵩山少林寺的普照和尚所创。 该拳法属于内家拳的短打类,其技法灵活、朴实无华,动作特 点为刚健有力,步法沉稳,套路精悍,内外合一。因其出拳的爆 发力强,捶落如炮,故而称为三皇炮捶。该拳法有比较强的攻 击性,同时还具备强身健体的效用。

图片21

十一、八拳

八拳形成于清朝中期,相传是参考鹤斗的姿态和动作,并 结合技击技术形成的一种象形拳。八拳的风格刚猛,讲究步 法、身法和拳法的协调统一,其动作招式平实朴素,攻防有序, 但手法的结合方式往往令人感到出其不意。

八拳属短打类,讲究近身攻击,沾手即打,手法包括单鞭 手、双鞭手、父子手、大车轮、小车轮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套 路是沾衣跌、三步凌、五步凌等,很少使用腿法,而且其跌 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攻守之用途。

图片22

十二、绵拳

绵拳的起源无从查证,相传明朝时便有人练习,已知其最 早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传播,现今是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绵拳又叫做连贯绵拳或延手,该拳法以绵密持久的动作状态 而著称,动作绵软连贯,运动轨迹处处可见圆形和弧形。技击 中刚柔并济,长短并用,得势后发动连击,力量刚劲,使用巧劲 寸劲,爆发力强。绵拳注重步法沉稳,重心稳固,由腰部发力, 讲究呼吸吐纳的技法,攻守转换自如。

图片23

第三节中国武术兵器

我国的武术兵器种类繁多,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用法和 功能也是五花八门。纵观中国几年前的兵器发展史,可发现其 形成和演变都与我国的文化和科学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从 兵器的用材、锻造工艺、样式尺寸、用途用法,以及名字中可以 看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兵器是与武术共同发展起 来的,两者不断相互影响和促进。

武术的兵器绝大多数为冷兵器,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 代到铁器时代,这些武器的形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 变化着。有些用于砍、刺、砸,有些则用于切、划、击打等用途, 兵器的用途除了防身就是攻击,刀、剑、棍、棒、枪、戈、矛、戟、 弩等兵器的发明和发展与战争的关系都是十分密切的。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狩猎和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 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典型的工具是弓箭。到了新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制造兵器的工艺得到了改进,已熟练掌握磨制石器。

图片24

他们用兽骨制造矛、剑和匕首等,把石头打磨成石矛、石斧、石钺、石锤等,主要用于狩猎和部落间的战争。青铜器时期大约是从夏朝开始的,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的青铜兵器主要用于战争,进攻类青铜兵器有弓箭、戈、矛、钺、大刀、短刀和短剑等。铁器时代从东周晚期开始,春秋时就已出现了粗糙的钢剑。那个时期制造的主要铁制兵器有刀、剑、戟、矛、斧等。

由于铁器的出现,强度更高更锋利耐用的铁制兵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兵器。战国时,铁戈和铁戟逐渐取代青铜戈和青铜戟,铁剑逐渐取代青铜剑。此后,中国的兵器不断发展和演变,种类增多,攻击性也更强了。唐朝时普遍使用的兵器是弓箭和横刀,宋朝时主要使用刀、枪、棒和锤等。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武术种类众多,所使用的兵器更是庞 杂纷繁,难以计数。武术兵器与武术一样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 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创造力。下面从其用途、材质、 命名方式、寓意等几方面做一下大致的归纳。

古人的生活和生产工具都能用作兵器,比如农耕用具铁 镐、铁锹、铁铲、钏刀等,伐木和劈柴用的斧头,其他一些普通 的生活用具,如扫帚、扁担、菜刀、剪刀、织布梭、铁筷子、竹笠、 长烟袋、大杆秤、铁锁、铁扇、挎虎篮、板凳、马架、绳索、金刚 凿、夺命钎等都可以用于搭配武术锻炼身体和防身。

用金银打造的兵器有金钱枪、金钱锤、金钱镖、凤翅榴金、 银丝鹿角棒、八楞紫金锤等;古代的文化用具也可作为兵器, 如状元笔、判官笔、铁算盘、铁印、铁砚等;古乐器用作武器的 有铁琵琶、铁笛、铁铉、链子镜、阴阳钟等。

我国的兵器名字很多都富含寓意,有些依照兵器的造型 取名,有些与兵器的威力有关。寓意天地的有倚天剑、量天尺、 天荷凤尾镣、地行双撅、山河带、赶山鞭等;寓意星辰日月的有 太阳针、月牙刀、乾坤日月刀、日月牙、三星刺、五星骨朵锤、八 卦七星杆、七星剑、流星锤等;用自然现象喻意兵器威力的有 风火轮、火焰枪、掌心雷、雷公锤、云头刀、雷震等;用植物取名 的兵器有铁莲花、八岔树、铁橄榄、铁茨藜、梅花钩、梅花针、草 镰等;取动物昆虫为名的兵器有大鹏鸟枪、鹰爪鸳鸯镖、蝙蝠 镖、追风鹤、虎爪双抓、狼牙棒、鹿角钩、螟蚣刺、蝴蝶双刀、蛇 矛、蛇形剑、蛇形钺、乌龟圈、乌鳖圈、铁蛤蟆、鱼王槊等;另外还有以人体器官命名的,如铜头铁身娃娃槊、男女童子槊、独 腿铜人、铁拳窝、指剑、手盔、掌槊,铁拳头等。

古时女性的生活用具和装饰用品也可作为兵器,如宫天 梳、宝镜、金钗、铁手镯、铁如意等。

图片25

人体要害与薄弱部位

身体的有些部位在受到外来压迫或击打后,给人体造成 的危害相对较大,这些部位被称作要害和薄弱部位。伤及某些 要害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瘫痪、骨折、昏厥,症状较轻者可能会 暂时丧失活动能力、眩晕、疼痛等。除了这类致命性区域之外, 身体的一些薄弱部位也会因为受到打击或压迫,出现不同程 度的不良症状。在正规的武术和散打比赛中,一些要害和薄弱 部位是禁止击打的。生活中遇到歹徒袭击时,可视情况选择击 打此类部位,以求有效遏止对方行动确保人身安全不被侵害。

下面对身体的要害和薄弱部位进行简单地介绍:

颈部以上大致有八个部位是身体的要害和薄弱部位。分 别是太阳穴、眼睛、鼻梁、腮部、耳门、喉、头内动脉和后脑。太 阳穴受到重击后可能导致死亡,轻击会导致反应能力下降和 眩晕等;眼睛受到重击后可能会导致失明,轻击会损伤视网 膜,导致视力下降,视线模糊;重击鼻梁会导致鼻骨断裂或错位;重击下颌会造成下颌关节脱臼或骨折;重击耳朵可能会造 成耳聋,轻击则会令听力下降或导致眩晕和视线模糊;重击喉 结会令其断裂,轻击则会导致呼吸困难,浑身乏力;颈动脉受 到重创后可能导致死亡或昏迷,轻击致使心率减缓,血压下 降,会出现眩晕、胸闷和乏力等症状;重击后脑将导致昏迷,轻 击会造成呼吸不畅,动作迟缓,身体失去平衡。

躯干大致有五个要害或薄弱部位,分别是心脏、腋下、两 肋、胃部、腰部。重击心脏部分将造成昏厥,轻则将致使血液流 通不畅;重击腋下将导致肋骨断裂或伤及内脏;肋骨受到重击 可能会骨折,也可能导致内脏器官损伤;吸气时,胃部受到重 击将令呼吸受阻,严重时导致昏迷;重击腰部可能导致内脏器 官受损,轻度打击会带来疼痛。

下肢大致有六个要害或薄弱部位,分别是下阴、尾骨、髓 骨、膝侧、胫骨和脚踝部位。重击下阴将导致昏迷,轻击引发疼 痛;重击尾骨会损伤中枢神经,造成下肢麻痹,甚至是瘫痪,轻 击则会引发疼痛;髓骨受到重击后,下肢活动受到影响;膝侧 受到攻击将会导致韧带损伤,两腿活动受到影响;重击胫 骨导致骨折,轻击引发剧痛;脚踝受到攻击将致使两腿和 脚活动受阻。

浏览8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