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体要害与薄弱部位

身体的有些部位在受到外来压迫或击打后,给人体造成 的危害相对较大,这些部位被称作要害和薄弱部位。伤及某些 要害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瘫痪、骨折、昏厥,症状较轻者可能会 暂时丧失活动能力、眩晕、疼痛等。除了这类致命性区域之外, 身体的一些薄弱部位也会因为受到打击或压迫,出现不同程 度的不良症状。在正规的武术和散打比赛中,一些要害和薄弱 部位是禁止击打的。生活中遇到歹徒袭击时,可视情况选择击 打此类部位,以求有效遏止对方行动确保人身安全不被侵害。

下面对身体的要害和薄弱部位进行简单地介绍:

颈部以上大致有八个部位是身体的要害和薄弱部位。分 别是太阳穴、眼睛、鼻梁、腮部、耳门、喉、头内动脉和后脑。太 阳穴受到重击后可能导致死亡,轻击会导致反应能力下降和 眩晕等;眼睛受到重击后可能会导致失明,轻击会损伤视网 膜,导致视力下降,视线模糊;重击鼻梁会导致鼻骨断裂或错位;重击下颌会造成下颌关节脱臼或骨折;重击耳朵可能会造 成耳聋,轻击则会令听力下降或导致眩晕和视线模糊;重击喉 结会令其断裂,轻击则会导致呼吸困难,浑身乏力;颈动脉受 到重创后可能导致死亡或昏迷,轻击致使心率减缓,血压下 降,会出现眩晕、胸闷和乏力等症状;重击后脑将导致昏迷,轻 击会造成呼吸不畅,动作迟缓,身体失去平衡。

躯干大致有五个要害或薄弱部位,分别是心脏、腋下、两 肋、胃部、腰部。重击心脏部分将造成昏厥,轻则将致使血液流 通不畅;重击腋下将导致肋骨断裂或伤及内脏;肋骨受到重击 可能会骨折,也可能导致内脏器官损伤;吸气时,胃部受到重 击将令呼吸受阻,严重时导致昏迷;重击腰部可能导致内脏器 官受损,轻度打击会带来疼痛。

下肢大致有六个要害或薄弱部位,分别是下阴、尾骨、髓 骨、膝侧、胫骨和脚踝部位。重击下阴将导致昏迷,轻击引发疼 痛;重击尾骨会损伤中枢神经,造成下肢麻痹,甚至是瘫痪,轻 击则会引发疼痛;髓骨受到重击后,下肢活动受到影响;膝侧 受到攻击将会导致韧带损伤,两腿活动受到影响;重击胫 骨导致骨折,轻击引发剧痛;脚踝受到攻击将致使两腿和 脚活动受阻。

第二节格斗实践中的“分解”意识

在格斗的一次进攻中,只有打中了对手身体的某一特定 部位,那么此次进攻才算成功完成。进攻中将压迫力和打击力 施与对手身体,其杀伤力只是体现在肢体接触的着力点上。而 格斗中进攻和防守的动作只是途径,为双方争夺对方身上着 力点的机会才是最终的目标。防守是避免对手获得攻击着力 点的方式,进攻是争取攻击着力点的途径。着力点的位置、施 力的角度和大小都与伤害程度密切相关,这几点也是格斗中 该主义的内容。

用不同的方式、力量和角度攻击固定的点会得到不同的 效果。在实战中,除了接触到对手身体的进攻外,令对手摔倒 在地和撞击外物时也会给其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 坏。不论是拳击、腿击、脚击或是其他部位的攻击,不同攻击类 型的力点也是不同的,用直拳攻击时力点在拳面,用外摆拳时 力点在拳背;使用侧踹攻击时,力点在足跟部位,使用鞭腿攻 击时,力点在脚背部位;摔投对手时,力点在支点上。

在格斗中,技法的施展受速度与距离,也就时间与空间的 影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成反比存在的,两者是此消彼长的 关系。在格斗中,利用时间来缩小空间是最直接也最常用的。 下文将以着力点为核心,以时间和空间为内容详细分析进攻 和防守中的分解意识。图片1

一、防守中的“分解”意识

两方格斗时,空间变化直接影响着力点。所谓空间变化, 具体来讲就是指两人之间为止关系,身体的位移在对抗中是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对于防守方来讲,应做到即时跟随或牵 制对手的空间位移,令对手难以获得进攻所需的空间。这种意 识就是格斗中的“分解”意识。可使用的控制方式主要是自身 的迅速移位,用时间差来获得空间差,从而争取到反击的时 机。例如,当攻方善于短打时,守方可通过身体移动拉开与对 手间的距离,此时移动速度要快于对手的位移与出手速度,空 间距离拉开后,攻方便无法发起有效攻击,此时守方就可以暂 时避开进攻,从而取得反击的时间。当攻方善于长击和远攻 时,守方可通过拉近或拉开更远的距离来达到防守的目的,只 要脱离了对手的有效攻击范围便能够获得反击时间。该分解 意识实际上是以空间换时间的防守策略,格斗中的利用率非 常高。

面对攻方的进攻,守方主要准确判断其出击的着力点,然 后进行有针对的闪避、格挡或化解,就可获得防御效果。而不 需要过多注意与着力点有关的其他动作,这样防守的精力就 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应用,注意力放在关键环节,观察力和判断 力得到了充分提高,防守效果也将有所增强。例如:当攻方的 直拳迎面而来时,守方集中注意力分析着力点,并迅速做出判 断。当直拳的力点在拳面,其方向是朝向头部,此时只要快速 侧头,避开对手的直拳就可以了。当判明攻方的着力点只有这 二个,就无需身体后移或做其他动作。当攻方侧向踹击时,可 避开着力点,也可改变着力点的运动方向。如果选择后一种应 对方式,只要主动出招击打其进攻脚的脚面即可,击打的力量 和角度按照实际情况而定,以确保能够顺利破坏进攻为准。当 对方欲实施摔击时,应马上找出对手的支点,然后迅速改变其 支点的位置破坏对方的施力重心。对手与自己身体的相接触 的部位中,静止不动且紧贴在一处点就是支点,具体可通过步 法和身法来改变支点位置。

中国武术中最主要的防守技巧便是“破其一点,不计其 余”,简单来讲就是打破着力点,无需注意其他,这种技巧可将 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提高防守效率,有效节省时间和体力, 从而获得反击的时间和机会。

二、进攻中的反“分解”意识

中国武术中的进攻讲究连贯性,一气呵成和行云流水的 进攻是所有习武者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棋逢对手时,进攻的 难度必然会加大,对手的分解意识强,具备高超的防守能力, 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获得有效进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针对对 方拆招的速度加快出击速度并调整出招频率。这种方法即“反 分解”意识,守方利用空间争取到时间,攻方则利用时间换取 空间。

对实战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时,格斗者需要执行两类反应, 一类是大脑反应,另一类是身体应激反应两者既要结合,也要 独立,这两类反应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升反应速度, 对于攻防双方都非常重要。

提高反应时间的最有效途径是增强应激反应能力。肢体 的动作不全是需要经过大脑分析、下达指令后执行的。人体的 应激反应之所以是最快速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不用思考驱动 的条件反射能力。例如,人体内在遇到非常可怕的事物时会自 然分泌激素,刺激身体迅速做出反应,通常在人脑还未及反应 时,身体自动会产生应激反应,迅速反击或逃避以化解危险。

在最初的训练中,训练者有意识地分析、判断和执行攻方 动作,其目的性很强。不论是动作的创造和设计,还是运用和 执行,大脑需要通过较为严谨地思维活动才能进行,这属于大 脑的有意识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身体在某种情况下会习惯性做 出反应,这种反应速度快,应力强。例如,针对某一特定套路进 行了长期的训练后,再次训练时只要有意识地做出前几个动 作,后面的招式动作会自然而然地接连做出,而无须回忆下一 个动作是什么。这种情况下,大脑并没有参与其中,如此一来, 反应时间就缩短了。虽然应激反应能力很重要,但在实战中仍 然需要有意识的大脑分析能力做出判断,尤其是与技击水平 较高的对手格斗时。由于对方的力量和技术水准都比较高,为 应对高难度的进攻,精准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有必要的。图片2

在实战中,有意识地大脑反应和无意识应激反应两者缺 一不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应激反应是基础条 件,有了它,大脑才能获得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有意识地分析判 断工作。习武者应提高对长期和反复训练的重视程度,同时在 实战中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将有意识和无意识结合起来。只 有这样,武功才有可能达到在正面对抗和意外发生时都能理 想应对的境界。

除反应时间外,身体的动作也所占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武 术格斗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动作,执行动作的时间是取胜的重 要因素。守方之所以有机会化解攻方进攻,主要是由于其防守 速度超过我方的进攻速度。只有具备了比守方更快的速度,才 能获得有效攻击。动作快除了指有单一动作的迅速,还包含出 击频率的快速。连续快速的进攻缩短了守方分解着力点的时 间,赋予着力点更多变化增加了守方的分析着力点的难度。将 以上这些技巧结合起来使用,会令对手的防守进入一个艰难 的境地。

进攻的速度提高后,对手的防守时间便减少了,我方由此 争取到的时间可供进行下一阶段行动的思考,为后面要进 行的攻击或防御做好准备。同时,快速进攻除了能够起到 “反分解”的作用外,还可增加突然性的杀伤效果。众所周知, 防守建立在对攻击方行动诸元的判断之上,这意味着攻击速 度的陡然加快,力度加大,杀伤力也就越强。训练时,应尽可能 提高身体移动和动作的速度,以增强攻击力度。

第三节破其一点不计其余

对抗性是格斗的基本属性之一,受到攻击和防御攻击都 是格斗中的必然过程,因此,如果对身体伤害怀有恐惧就无法 进行这项运动。人类的安全需求是所有需求中最强烈的,当人 身安全受到威胁时,逃避是心理和身体上的本能反应,而胆怯 就是在保证人身安全这种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胆怯是进攻 和防守的最大障碍,克服恐惧是习武者最首要的训练内容。

激烈的对抗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而技击攻防 能力则是保证对抗中取得优势的条件。具备良好技击攻防技 术的格斗者的心理素质相对也比较强,但这种反应并不是所 有时候都真实,这一点从技术还不扎实的初学者身上体现得• 比较明显。自认为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初学者们,常常会因为自 信较为充分而采取主动进攻,但由于技击技术还欠精湛,以至 于其进攻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进攻时经常会因基本功不扎实 出现失误,给对方留下了可乘之机,对抗进行不长时间后就会陷入劣势,在对手频繁的进攻中,其攻防动作和套路会变得愈发混乱单一,连续受到攻击后即使没有很快败北,心理上也不 免会产生畏惧。

技击攻防技术的关键是对于格斗的认识,只有真正理解 和充分运用各种技巧才能持续掌控对抗的主动权。两方格斗, 心理上的不畏惧和身体上的不后撤是前提,但更重要的保证 是技术上的可靠。灵活运用“分解”意识,结合技战术瓦解对手 的进攻,这才是格斗中的获得更多进攻机会的主要手段。只有 在心理和技术上同时有充分准备才能战胜对手,这两方面有 着紧密的联系,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在实战中,气势和实 力是这两方面最直接的体现。

初学者在格斗中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对手发起一次攻击 时,即使只出一拳或一腿,都会产生整个身体都受到了威胁的 感觉。尤其是遇到图片3

对手发出力度和幅度较大的进攻,其攻击范 围似乎包括了整个身体。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中预感到只有 全面防守才能避开危险,其实这种判断并不一定正确,是强烈 的恐惧感带来的。恐惧令自身无法形成正确的防守意识,遂将 全部精力都放在防守迎面而来的进攻上。用这种方式防守,其 身体的活动部位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将会给体力和心理带来 极大的压力,使得防守任务本身变得异常艰难和艰巨。虽然这 样的防守会给人以全面而安全的错觉,实则却是广泛而不精 确的,防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手的进攻却能从中获得其他 的破绽而进一步队防守方造成伤害。

这种情况的形成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恐惧让人产生 错觉,心理上的压迫感无形中提高了攻击的危险性,扩大了杀 伤范围。防守者迫切需要防守周全,恨不得调动身体的全部部 位和所有神经,这样便使身体和精神负担加大了。而人的精力 是有限的,这种全方位的防守并不能较好地针对当前情况时, 会因为过度耗力而使整个身体的活动变得迟滞而僵硬。全面 的后退是这类格斗者的习惯性防御方式,对手的每一次进攻 在他们眼里都是相似的,而防守也变得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可 实际上,进攻者的每一招和每一式通常都有其针对性,其进攻 的力量、方向、角度,以及攻击的部位都是有章可循的。当防守 者不能认真观察对方的动作,无法判断着力点的时候,为确保 完全,就只好扩大防守范围,增加防守力度,导致防守变得全 J 无章法,动作笨拙混乱。比如对手发出直拳和摆拳时,防守者 会采用后退和下蹲等极为被动的方式;防守鞭腿和侧踢时,因

.为没办法快速后退,防守者慌不择路,最后只好使用手臂格 挡;当对手手持器械进攻时,其防守方式始终是逃避,致使自 己陷入毫无反抗能力的境地。

习武者应学会观察对手整体的动作趋势,灵活运用“分 解”意识,提高防守技术和心理素质。防守能力提高后,恐惧感 也会自然消失。反之,克服了恐,员感,精神状态变得冷静沉着, 观察和判断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防守动作有了明确地针对性, 防守效果自然就能够提高。可见这两者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的,训练时这两方面的内容要同时进行。

一、武学中的用脑

身体执行大脑的指令才能够活动,身体的哪一部分,以怎 样的方式活动由大脑控制,包括方式、方向、幅度,以及力量的 大小等。不过人的力量除受大脑的主观控制外,还受到身体本 身的限制,最主要的因素是肌肉束的大小与收缩的能力。虽然 肌肉的各方面情况对于发力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但也 不可忽视了大脑的控制作用。

体力经过锻炼可以获得强化,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力量输 出状态在不断变化着。负担不同重量的物体,大脑会发出使用 不同力量的指令。为了节省体能消耗,大脑通常只给发力部位 及周围神经下达指令。例如,需要用手拿某样轻的东西时,大 脑指挥手臂肌肉收缩拿起东西,其他部位不在其中或很少参 与其中。人的肌肉锻炼如果不够全面,这种限定性使其经常使 用单一部位的肌肉。时间长了,大脑的一部分神经得到发展, 而另一部分神经和肌肉经常不用,便会停止或缓慢发展,抑或 退化,这是符合生物进化法则的。经常使用的部位不仅肌肉较 发达,而且控制其运动的大脑区域的神经元也较多,这两者的 优势将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变得越来越明显,大脑对于不同身 体部位的控制力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研究可知,不经常使用 的肌肉,大脑下达了用尽全力的指令后,其肌肉纤维的活动只 能达到百分之五十;而常使用的肌肉,其肌肉纤维的利用率可 达到百分之九十。这是大脑神经元发达和神经协调功能共同 作用的结果。

大脑下达运动指令后,指令信息经过神经系统传达到目 标部位。这个过程虽然表面上看是非常快的,但神经递质传递 指令需要经过的神经元是不计其数的,其过程的复杂程度难 以想象。同时,力量的凝聚也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比如 出拳时,人体的力量要由各个部位聚集到手臂,其中,神经系 统传递信息和肌肉协同的能力都非常重要。发力部位的肌肉 收缩,而其他部位的肌肉放松,这些都需要大脑完成一系列的 控制。想要迅速全面地完成这些指令,对于人体来说是比较艰 •巨的任务c只有经常锻炼这些部位,人体的各类神经系统,以 及众多神经元才能发达和活跃起来,身体的灵敏性也能提高O 但神经元的生长很难达到均衡,如果身体肌肉的训练不全面, 就会导致神经网络各个牵涉部分的分布和发展情况不一致, 这样难免会出现某一部位的神经控制能力偏弱,从而导致肌 肉群的收缩能力出现差异。实战武术对抗中,一些选手的发力 瓶颈就是由这些问题造成的。

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也是依靠神经系统来完成的,任何 一个动作都需要几个或者更多的肌肉群参与进来。活动的主 要肌肉群可能只有一个,但其周围的肌肉群或多或少会参与 其中,参与的程度高低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协调来达到的。例 如,出直拳时,工作的主要肌肉群是肱三头肌,为了完成这个 动作,肱三头肌需高度收缩,而肱二头肌和肱肌则应该适当放 松,这样肱三头肌的收缩强度才能得到保证。如果不放松肱二 头肌和肱肌,相关肌肉的收缩强度就会不均衡,每个肌肉产生

的力量中和到一起,它们相互抵消,肱三头肌的能力不能完全

发挥出来,直拳力量和速度都不达到预想的效果。初学者出拳 时往往会在肌肉协调上出现问题,继而导致动作生硬,力量和 速度无法保证。

神经系统的协调工作由大脑的控制和肌肉神经网络的能 力所决定。只有加强这两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增强大脑对肌肉 的控制能力,以及提高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活跃度,才可以使 技术动作更完整和更好地发挥出来。关于这方面的训练不仅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训练者具备强 大的毅力和正确的训练方法。武术高手将习武称作练功夫,功 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也不是只靠埋头苦练就能达到一 定高度的,它需要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尤其是年轻习武者, 年纪越轻,身体和大脑的可塑性就越强,在训练中对合理性的 问题决不可对此敷衍了事,应高度重视起来。

二、武学中的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练拳者最主要的训练内容。武术比赛的对抗 性强,若进攻没有力量,攻击力就弱,也不会给对手造成太大 影响。中国武术中有一个说法是“一力降十会”,指的是十分的 技巧抵不过一分的力量,实际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在对抗中, 即便有再好的技术,没有力量作为基础就不会取得预想的进 攻效果。例如,攻方通过动作技巧成功击打到对手,但如果力 量很弱,打在对手身上没有给对手造成身体上的任何压迫和 冲击力,这就跟没有发起攻击一样,不会有太大意义。

中国武术中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本力,另一种是功力。 本力是指没有经过拳学训练的先天自有力量,功力是指经送 武术训练后,肌肉协调发出的力。从技巧上来讲,本力可以叫 做蛮力,而功力也可以说是巧力。

三、力量训练与用脑结合的有效方法

科学的方法在力量训练中是很重要的。一些习武者因为 训练方法不对,使得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对抗时无法发出全 力。训练中,由于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导致神经系统的发展不 均衡,久而久之,错误的发力习惯固定下来,力量的发挥必然 无法令人满意。

大脑向肌肉发出收缩和放松指令时,神经元发达的神经 网络收到的指令信号强,而神经元发展比较弱的神经网络收 到的指令信号就比较弱。大脑虽然可以准确地发出全部指令, 但是由于神经网络和锻炼程度上的差异导致肌肉群不能依照 指令发出力量,出击便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

时刻注意适当的放松是提高训练效率的主要手段。大脑 发出指令经过神经传达给肌肉,肌肉的收缩产生力量。要发挥 出预计的效果,身体各部位的整体协调性很重要。为了保证进 攻时身体各部位肌肉的整体性,在未做出技击动作时就应该 让身体处于整体和统一的状态,只有这样,技击动作才有可能 做到整体统一。可通过整体上的放松来达到这种状态,这是最 容易获得整体统一的最容易也是最佳的途径,在全身放松的 基础上发力,只需要稍做调整就可以达到较为良好的组合状 态。在中国武术中,整体上统一被称作“整”,而在此基础上发 力则被叫做“摸劲”。另外,适当放松是使肌肉不发达的部位得 到锻炼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做技术动作时,训练者在保证动作 准确基础上使大部分肌肉群能够均匀收缩,尽量缓慢地做动 作,使各部位的肌肉状态更平衡均匀,让全身大部分的肌肉群 都能够得到锻炼,让每个神经网络都活跃起来,使原本接收指 令信息弱的神经系统得到加强。经过长期的“松弛”训练,人体 各部位的灵敏素质均衡发展,以避免力量瓶颈情况的发生。

这种训练方式在太极拳和八卦拳法的学习中体现得尤为 明显。训练时,在保证技术动作正确的情况下,应尽量使身体 放松,将动作分解开,缓慢和均匀地练习。动作不要出现停滞图片4

和阻断,让每一个动作的意义彼此相连,形成在动作和意识两 7' 方面连绵不断的形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外一些体育教练 将这种训练法用在其他体育项目中,如游泳、体操和拳击训 练,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个时期,培养出世界游泳冠军 的澳大利亚教练图雷茨基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他提倡慢速 游泳,慢得像悠闲的鱼一样,这种方式的成功也证明了这种拳 法训练的科学性。

除“松弛”训练法外,我国武术中还有一种历史非常悠久 的“站桩”法,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行之有效,且具 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站桩是指训练者基本保持一种特定的姿 势站立,这个姿势可以是所练武术中的任何一个技术动作。依 据站桩训练的目的,可将其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种。用于放 松全身肌肉的站桩法是养生桩,侧重调节精神、肢体和肌肉的 松弛和紧张程度的站桩法是技击桩。无论是那种站桩法,虽然 表面上看是单纯地保持某种姿势长时间一动不动,但是站桩 人的意念是相当活跃的。站桩看似平静,实则是不停运动着 的,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的。站桩训练的运 动不是外显的,它是在人体内部悄悄进行的。就如同一部高速 空转的机械,所有的动态都在表层以下,虽然肉眼看不见,但 也能感受到。相比较而言,人体外部有形的运动因为更符合我 们正常生理状态,处于静态站桩之中人体内部包括血流、呼 吸、脉动、肌肉松紧转换、脏器的活动乃至神经递质的疾速运 动都是与身体状态相悖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体站桩时应有 意识地保持体内所有功能性环节的快速运转,以及大脑的高 度活跃性。正可谓“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只有在站桩中 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使站桩的作用最大化。

、站桩是一个具有着多重意义的过程,进行该项训练时应 当有意识地调整肌肉的松紧度,各部位肌肉的响应越灵敏,训 练的效果也就越好,这是强化身体运用的最佳方式之一。实践 证明,通过适当方式和目的性的站桩训练可提高技击的攻守 水准,使进攻动作更快速,力量掌控更好,准确性也更高。武术 中最高级的力量是六面力,也叫鼓荡力,指的就是经过站桩训 练出的力量。为训练出六面力,站桩时应注意让身体融入到环 境中,并注意脑力和体力活动的协调性,达到体脑合一的境 界,加强大脑和肌肉的联动性,认真体会肌肉的松紧变化,尽 量更细致地控制它们。

习武者的终极追求是潜意识发力,也就是让力量在意识 发动的同时被发挥出来。这种发力形式类似于潜意识的脑部 活动,在大脑没有察觉的状态下力量便自发地从身体中迸发。 这种自发性是未经过大脑分析和判断的,非有意识的运作过 程,而是无意识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一件 事重复做一段时间后,肉体的记忆动作会取代受大脑操控的 主动行为,此时大脑空闲下来,可以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机械动 作以外的其他事情,也不会干扰正在做的事情。走路就是这样 一种运动,它就像本能一样,每走一步都是无需过多思考的, 脚和腿自然会按照相同的步伐频率持续前进。走路时,由于步
伐已经近似于自动的机械运动,不需要大脑的过多参与,更多 的精力可以用来想事情、观赏风景、谈话等。

人类身体的这种特点可通过现实事例得到验证。比如刚 刚学步的孩子,或经历了长期卧床才可以下床走动的病人。孩 子没有习惯走路运动,它们需要用脑思考每一步该如何走,因 此走起路来步伐是不连贯的,走得也很慢,身体也不容易保持 平衡。长期卧床的病人刚开始恢复走路时也是一样,由于身体 已经不熟悉走路这种运动,因而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恢 复。学习武术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人的肢体熟悉了一种 运动方式和频率,大脑就不需要过多参与到对肢体的控制和 支配中去,凭借大脑的潜意识活动和肢体的运动习惯就可以 保证动作的连贯性。武术的技术动作被大脑的潜意识支配后, 技击的力量、速度和准确性都将大大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 解放了脑力劳动,使得人将更多精力放在观察与分析对手的动作上,这是习武者所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

第五节拆招说手与技击实战

一、拆招说手不同于技击实战

拆招说手也叫做拆拳,是传统武术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部 分民间拳师将它视为武功中绝密内容,不会轻易将其传授出 去,即便是本门弟子也要经过比较严苛的考验,只有基本功扎 实,套路掌握熟练的弟子才可获得拆招指点的机会。拆招说手 是指将招式进行细致拆解,剖析动作的细节和技法要点,并将 关键动作提炼出来做详细地讲解,让招式和动作更明晰清楚。 拆招说手的训练通常也只在同门的师兄弟间进行,训练内容 和形式同样有着严格的限定。

事实上,将拆招说手上升到如此高度是不客观的,它与技 击实战还有很远的距离,它也并不是所谓的武功要诀。在实际 对抗中拆招说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习武者了解自身用招的价 值与每个招式所能运用的场合,除此之外,在实战中并不能有多大用处。尤其在一些对抗性强的比赛中,将拆招说手作为制胜法宝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实战中根本没有时间去分析和拆解招式,而随机应变则更务实得多。真正的高手在实战中 .根本无须拆拳,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武术功底才是他们取胜的关键。图片5

比起拆招,更贴近和类似实战的是散手训练,其内容和方 式与拆招训练是完全不同的,而各个门派间的散手训练也有 差别。这种训练,首先都是从基本功训练开始的。基本功训练 在武术中也叫功力训练,比如针对身体各部位柔韧性的训练, 以及桩功、步法、劲法和套路等,打好基础后才能开始进行单 操训练。

每种拳法都有自身的一套独特的单操训练法,比如形意 拳和岳氏散手的单操训练形式都是单招单式的。形意拳的典 型训练法是五行、十二形、八字功与心意十大形等,它们都是 单操训练的典型方式。

单操训练的拳械套路训练不多,每个套路一般都是精挑 细选的,是非常精练的,这也是实战专项训练中的一部分。很 多人对一些拳法的训练存在误解,认为太极拳的训练就只有 太极盘架,而八卦掌的训练就只是八卦转圈,其实也都是片面 的想法。虽然前面提到的两个训练内容都比较重要,可在实战 训练中最关键的还是单操的水平。各门派的单操功都是专设 的,是从套路中抽取一些关键的散招单式。被武术爱好者熟知 的一些拳法也都非常重视单操功的训练,比如螳螂、劈挂、翻 子和通背等。

每个门派中的散招单式虽然有许多不同点,但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其训练步骤和取得的效果基本差不多。

在熟练掌握招式的基础上进行心法训练,这种训练法是在实 际训练中加入实战意识,简单讲就是在大脑中幻想出虚拟对 手,并与想象中的对手对抗。经过一段的心法训练后,便可以

开始进行实战训练了。图片6

实战训练需要同伴的配合。在最初同伴使用特定的招数 进攻,训练者想方设法防御反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训 练者可以化解进攻,并能够实现反击时,可继续拆解单式的训 练,即将单操分解进行细分,分解内容包括其用法和变化等, 其中用法可分为上下左右与前进后退等。将其细化分解,并能 熟记和灵活应用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实战训练。在其后的训练 中,同伴可用各式进攻法,从不同方向、角度、力量和招式进 攻,使用声东击西和虚实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的对 抗。训练者进行该项训练的目标是让单操的应用更灵活,能够 见招拆招、见势打势,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无招而处处是招的 程度。

还可进行主导法练习,具体是指先选择几个单招,尽量选 择符合实际身体条件和个人偏好的单招。训练时以选好的几 个单招为主导,进行不同方位和角度的单招训练。面对变化 莫测的攻击,活用主导的几个单招。时刻观察对手,快速转换 招式,避免被对手压制。

进行单招练习时不能忘记内功的训练,应不断加深内功 的运用熟练度和积累,使内功和招式训练同步提高。传统武术 对武功境界有这样的描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挨着何处 何处击”。形意拳的最高境界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 真意”,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在现今的武术界,能达到这样高度的武术高手屈指可数。 停留在拆招说手阶段的习武者是无法应对实战的,应加强单 招训练,摆脱拆招的束缚,刻苦训练,逐步提高武术功底。

浏览4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