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训练法每次练习的时间不长,而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可 以根据训练的目的、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安排和调整,既可以是 达到或超过比赛强度的,也可以是较小强度的。大强度的负荷, 心率每分钟可达180次以上;较小强度的负荷,心率每分钟可达 160-180次。根据每次练习安排的负荷强度不同,可将间歇训练 方法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大强度的训练法(也称强化间歇 训练法)。在周期性项目中用大强度间歇训练法,负荷可达本人 最大强度的90%以上,每次负荷的练习时间相对较短。这种方法 对提高训练员的无氧供能能力,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有很大的作 用;二是小强度间歇训练法(也称非强化间歇训练法)。在周期 性项目中用小强度间歇训练法,负荷可达本人最大强度的80%或 略小一些。每次负荷的练习时间可比大强度间歇训练法稍长一些。 这种方法对提高训练员的速度耐力和有氧、无氧乳酸混合供能的 能力有较显著的作用。

间歇训练法在每次(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里,一般采用 积极性休息的方式,做些轻微的活动,如慢跑或慢走,使肌肉对 血管起按摩作用,加速血液回流,同时还能帮助排除代谢产生的 废物。在规定间歇时间上必须科学、合理。在操练中要善于观察 和了解训练员的身体反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巡回法

巡回法是指教练员根据训练需要,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 设相应练习点,要求训练员在每一个练习点上按规定的负荷指标 重复进行一定次数的运动。这是一种综合训练方法。它的特点是 能有效地增大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全面锻炼身体。交替使 用多种练习,可以避免单调刺激,调动训练员练习的积极性,延 缓疲劳的出现。

运用巡回法主要是为发展运动能力,增强体质。需要注意的 是:在训练员还没有完全学会动作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巡 回法的内容应简单、多样,在练习顺序上,应将不同性质的练习 交替进行,避免身体局部负担过重。

巡回数量要根据训练员身体承受能力而定,一般采用极限量 的1 /2—2/3。运动负荷由小到大,练习次数逐渐增加。各点练习 之间没有休息。每巡回一轮后,应有适当休息。每课可巡回若干 次。练习质量要严格要求,不能为了追求速度、数量而忽视质量。 要严密组织,根据训练员人数和场地器材情况,分组练习。

(五)比赛法

比赛法是用对抗的形式组织训练员训练的方法。常用的比赛 法有游戏比赛、教学比赛和体能测验等。比赛法具有竞争对抗因 素,训练员情绪高涨,能促使训练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机体能力, 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勇敢、顽强、坚毅、 果断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运用比赛法应在训练员基本掌握了某些基本技术和战术的基 础上进行。比赛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工 作,严格执行规则,注意安全。

以上体能的教学与训练方法,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与训 练中不能孤立地运用其中一个方法。教学中有训练,训练中也要 有教学。应根据训练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灵活地相互配合地运 用各种方法。

体能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是丰富多样的。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 积累和教学设备的改进,必将创造出更有效的教学与训练方法。 教练员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创造和发展新的教学 与训练方法,更好地完成体能训练任务。

身体素质测量与评价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速度、力量、耐力、灵 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目的是了解训练 员身体的发展状况,预测训练员的运动能力,为改进和提高教学 训练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其重点是对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 素质和训练员必须具备的专项体能进行测量与评价。

(一)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它包括 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它是以人体所承受 的最大负荷量来衡量的。人体承受的负荷量越大,说明力量素质 越好,反之则差。对训练员来说,较为实用的是最大力量。


  1. 测量方法


力量测量可采用专门测量器材,如用背力计测量背力和腹肌 力量,用弹簧秤测量过头引力和向下推压力。实践中常用替代的 方法进行测量,如用引体向上或臂屈伸测量上肢力量,用抱头仰 卧起坐测量腹肌力量,用立定跳远测量腿部力量等。

  1. 评价标准(表1-4-1)


表1-4-1



























项目等级
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引体向上(次)N 1918—1514—10W 9
臂屈伸(次)N 2019—1615—11W 10

续表



























项目等级
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抱头仰卧起坐(次/分)N 5049—4039—30W 29
立定跳远(m)N 2.52.49—2.302.29—2.20W 2.19

(二)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 速度和位移速度。影响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肌肉的收缩速 度、力量以及年龄、性别、体重、柔韧性和协调性等。对训练员来说, 较为重要的是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

  1. 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声、光、接触等)刺激的快 速应答能力。

(1)测量方法

反应速度的测量可用专门仪器,也可采用一些简单方法测量 训练员对某一突然信号刺激的反应时间。如用一直尺悬在受试者 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直尺零端置于下方且与虎口上缘平齐,要 求受试者的手不得上下移动。受试者目视直尺醒目区,发现直 尺下落或听到下落的信号即捏住直尺。记录手指上缘触尺处的 时间刻度(s)。直尺的时间刻度由自由落体下落高度公式算出, 按表1-4-2的数值制成。共测20次,去掉最好和最差成绩各5次, 取其中间10次的平均数为最后成绩。

表1-4-2









































































时间

(s)
距离

(cm)
时间

(s)
距离

(cm)
时间

(s)
距离

(cm)
时间

(s)
距离

(cm)
0.051.230.115.920.1714.20.2325.9
0.061.760.127.060.1815.90.2428.4
0.072.410.138.280.1917.70.2530.7
0.083.140.149.160.2019.60.2633.2
0.093.970.1511.10.2121.70.2735.8
0.104.900.1612.60.2223.70.2838.5

(2)评价标准

时间短者,说明视觉反应或听觉反应速度快,反之较慢。一 般时间在0.13—0.22s或距离在8.28—23.7cm范围内。

  1. 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在体能运动中常常以人 体快速通过固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

(1) 测量方法

基础训练阶段通常以测量30m或100m跑为宜。受试者用蹲 踞式起跑,快速跑完30m或100m,记录受试者完成测试的时间。 测3次,取最佳成绩为测量成绩。

评价标准(表1-4-3)

表1-4-3































等级距 离
30m100m
优秀W 4.2W 13.4
良好4.3—4.813.5—14.2
及格4.9—5.014.3—14.6
不及格N 5.1N 14.7

(三)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它包括一 般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静力性耐力。对训练员来说,重 点是一般耐力。通常采用1500m跑和12分钟跑对耐力进行测量 与评价。

1.1500m 跑

(1) 测量方法

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快速跑完1500m,记录受试者完成测 验的时间,只测一次。

(2) 评价标准(表1-4-4)

浏览7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