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织形式,它是体能锻炼和体能教学法规 律的反映。课的结构一般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 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包括部分课堂常规和准备活动。准备部分课堂常规 主要包括教练员接受队伍、下达课目、说明教学目的、内容与要 求等。准备活动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 准备活动主要是全面活动身体,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克服生 理上的惰性,使身体各器官、各系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专门性 准备活动,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练 习或诱导练习,为学习教学内容做好身体和技术上的准备。准备 活动一般采用集体形式,由教练员领做。操练时要求动作准确, 整齐一致。准备活动的时间一个学时课约10分钟,两个学时课 为15—20分钟。
- 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教练员传授体能知识和技能, 训练员反复操练增强体质的过程。基本部分的组织实施应注意以 下几点:
一是合理安排内容的教学顺序。从认识规律的特点看,一般 应把新内容和较复杂的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前半段,便于训练 员精力充沛地完成这些练习。对于容易引起高度兴奋的练习,一 般应放在后面,以免训练员过度兴奋,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从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来看,应把发展速度和灵敏素质的练习放 在前面,把发展力量和耐力的练习放在后面。不同身体部位的练 习,应交替进行。
二是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从一个项目转移到另一个项目时, 应做些转移性练习。特别是在进行大强度的复杂练习之前,应补 充做些准备活动,使身体适应练习的要求。
三是组织形式要灵活。根据训练员人数、内容特点和场地器 材条件,采用全班或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分组练习时,可采用 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的方式。
基本部分的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时课30—35分钟,两个学 时课为70—75分钟。
-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教学活动结尾部分,包括放松活动、操课讲评、 布置作业、预告下次课的内容等。通过放松活动,降低大脑的兴 奋性,放松肌肉,使训练员身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活动 内容可根据最后一项基本内容的特点,选择一些逐渐降低运动负 荷的练习。如轻松自然地走步,徒手的放松练习等。结束部分一 般采用集体形式进行。结束部分的时间一个学时课约5分钟,两 个学时课为8—10分钟。
课的密度与负荷
(一) 课的密度
体能训练课的密度有一般密度和专项活动密度两种。一般 密度是指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专 项活动密度是指课中某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 例。
课的密度安排是否合理,对完成教学任务有很大影响。研究 课的密度,就在于最有效地利用上课的时间。通过课的密度研究 可检查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体能课的特点来看,训练员做练习的时间应比课中其他活 动的时间要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练为主,才能加速掌握运 动技能,增强训练员必须具备的体能。
合理安排与调节课的密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备课, 周密计划,保证课的顺利进行;二是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水平,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环节;三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节课的密度。
(二) 课的负荷
课的负荷是指运动负荷,是训练员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承 受的生理负担。运动负荷过小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不大,对掌握运 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不利;运动负荷过大会造 成过度疲劳,有损健康,甚至会造成意外事故。教练员要根据课 的内容、训练员体质和训练水平等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提 高训练效果。
合理的运动负荷是相对的,它因课的任务、类型、教材性质、 训练员身体基础和训练水平以及作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 律,循序渐进,从小到大,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课结束前,又 逐步减小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训 练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 的生理规律,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调节运动负荷可采用如下手段来实现:改变练习的内容;改 变动作的某些基本要素;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时间和间隔时间; 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练习的条件;改变练习的密度和教 学方法等。
三、课的准备与实施
(一)课的准备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课前准备工 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了解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训练员情况及所需场地、器材的情 况等,使课的准备符合实际。
- 钻研教材
在认真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对发展体能和培养作风的作用,明确动作要领和要点、教学方法 和步骤、重点和难点、保护和帮助、易犯错误和纠正等。
- 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练员上课时的具体实施计划。教案的内容应包括上 课班次、时数、场地和器材;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动 作要领、教学步骤、练习次数和组织措施等。
- 准备场地、器材
课前应把所需的场地布置好,器材、教具准备齐全,并做好 安全卫生检查。
体能训练课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教练员方面讲,体能训 练课是在教练员组织指挥下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就是课堂的 组织实施过程。体能训练课教学的组织实施,包括课堂常规、分 组教学和教练员行动等。
- 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能教学与训练的正常进行,对教练员 和训练员提出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工作。实 施课堂常规,不仅是建立正常教学程序的需要,也是贯彻严格训练、 严格要求的重要内容,它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常规三个方面。
包括以下内容:①课前备课、制定教案。②提前一天与训练 员见面,规定上课着装。③教练员提前5-10分钟到操场,检查 场地器材。
(2) 课中常规
包括以下内容:①布置训练内容,说明训练方法、步骤和要 求,检查着装,清点人数。②再次检查和布置场地、器材,并安 排保护与帮助人员。③教练员要严格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训练 员要严格按规定的内容、方法进行训练。④小结讲评,预告下次 课的内容,收回教学器材。
(3) 课后常规
包括以下内容:①填写教学日志。②教练员进行课后总结。
-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学针对性,便于因人施教、区 别对待,提高训练效果。体能教学与训练,除徒手体操、辅助体操、 格斗术等教学内容不分组外,其他内容一般均应进行分组操练。
分组教学时,可固定分组,也可临时组合,如把训练基础相 同或接近的训练员分在一组等。分组的形式,一般有分组不轮换 和分组轮换两种。
分组不轮换
把训练员分成若干组,在教练员统一指导下,按教学内容的 顺序,同时进行同一内容的操练。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便于教练 员全面照顾训练员,合理安排练习的顺序和运动负荷。因此,只 要条件允许,应尽量采用这种形式,以利于提高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2) 分组轮换
把训练员分成若干组,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各组同时操练不 同的内容,并按预定时间进行轮换。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在场地 器材不足、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获得更多的操练机会。
浏览2,1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