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要预防运动损伤,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
体能教学训练中,必须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牢 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的同时,加强训练员的组织性、纪律性,培 养他们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高尚品德。
(二)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负荷,应根据训练内容、个人机体状况、 气温等条件而定。
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准备活动最后部分内容应与将 进行的训练内容紧密联系。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 做好准备活动。在教学训练中转换项目或运动间歇时间较长时, 应做补充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负荷以感觉身体发热、稍微出汗为宜。在机体兴 奋性不高、气温较低或肌肉韧带较僵硬时,准备活动的时间可适 当延长。结束后应迅速转入基本部分训练。
(三) 合理安排教学与训练
教学与训练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应符合教学训练原则。教练员 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每次训练课以及训练中易发生损伤的 技术动作,了解训练员的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课前做好准备, 制定相应的措施,施教时加倍注意;要加强基本技术的训练,使 训练员确实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遵守循 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原则,尤其注意不要使身体局部负担过重。
(四) 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在身体全面训练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易伤部位及相对薄弱部 位的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五) 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运动中加强保护与帮助可增强练习者的信心,避免意外事故 的发生。尤其在体操、专门器械体操等项目训练中,动作比较复 杂,幅度大,容易因出现错误而受伤,对初学者或学习新动作时, 更应有人保护。保护者要具备熟练的保护技巧,处于正确的保护 位置,同时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练习者也应学会自我保护。如摔倒时立刻屈肘、低头、团身, 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而不要直臂撑地。从高处跳下时,用前 脚掌地并屈膝,以增加缓冲作用等。
(六)加强医务监督
体能教学与训练中,教练员和医生要密切配合,练习者也应 做自我监督,当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向教练员或医生报告,以 取得正确的指导。
严格对场地、器材、设备和防护用具实施卫生监督,对已损 坏的场地器材要及时维修,修复前禁止使用,禁止穿不合适的服 装和鞋袜进行活动。
三、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
在运动现场,一旦发生损伤,应进行迅速而准确的急救处理, 以减轻伤者痛苦、预防并发症和救护伤者生命。常见的运动损伤 有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一)开放性损伤
开放性损伤是指伤处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有伤口与外界相 通。常见的有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如擦伤、刺伤或撕裂伤等), 开放性骨折等。
-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由于身体摔倒、碰擦器械、尖状物刺入 体内等造成的损伤。主要症状为伤处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 坏,有体液、血液流出。
初步处理时,注意保护伤口,可暂时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等 物覆盖、包扎伤口以防感染,并迅速到医院诊治。
轻度损伤,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碘伏或龙胆紫药水涂抹 较严重的损伤,需清洗伤口,并用抗菌素治疗。伤口大者还需要及 时缝合、包扎,对可能受到污染的伤口,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菌素。 伤口处理后,要注意护理,停止伤口局部活动,直至伤口痊愈。
- 开放性骨折
运动中,身体某部位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撞击,使骨的完 整性遭到破坏时,可能造成开放性骨折。主要症状为骨折端穿破 皮肤,直接与外界相通,并伴随大量出血。这种骨折容易感染, 发生骨髓炎与败血症。
骨折后,不要移动伤肢,先止血,后包扎伤口。包扎时不要 把露出伤口的骨片放回伤口内,以免感染。包扎后用夹板或绷带 做临时固定。经以上初步处理后,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闭合性损伤是指伤处皮肤仍保持完整,无伤口与外界相通, 常见的有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如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腱 鞘炎等)、疲劳性骨膜炎、闭合性骨折和脑震荡等。
-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1) 原因与症状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由于身体局部突然受力或长时间受力, 以及违反人体生理结构而造成的损伤。伤处皮肤与黏膜仍保持完 整,无伤口与外界相通,其症状主要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2) 处置方法
轻者减少或停止受伤肢体的局部活动,或做局部固定。重者 应及时采用冷敷、局部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待24小时后,可 根据伤情采取综合治疗。对肌肉韧带严重撕裂或关节严重扭伤者, 加压包扎急救后,应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 疲劳性骨膜炎
(1) 原因与症状
初参加体能训练的人或身体某部位运动负荷过大时,常常发 生疲劳性骨膜炎。发生部位大多是胫、腓骨、尺骨、挠骨。
(2) 处置方法
轻者可用绷带包扎,适当减少局部负荷,经3—4周后症状 可自行消失。严重者除减少局部负荷外,可热敷,外敷药物或注 射药物,也可用紫外线照射治疗。
- 闭合性骨折
(1)原因与症状
运动中,身体某部位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撞击,使骨的完 整性遭到破坏时,可能造成闭合性骨折。主要症状为骨折端不与 外界相通,患处立即出现肿胀,皮下淤血,有剧烈疼痛,甚至引 起休克。骨折部位肌肉痉挛、变形,肢体失去正常功能,移动时 可听到骨摩擦声等。
(2)处置方法
骨折后,不要移动伤肢,用夹板或绷带做临时固定,然后送 往医院诊治。
- 脑震荡
(1) 原因与症状
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打击或碰撞后,脑的神经组织被震 荡而引起大脑暂时性功能障碍。脑震荡发生时,患者立即出现神 志昏迷、意识丧失,脉搏、呼吸较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处置方法
脑震荡发生时,应立即让受伤者平卧,绝对保持平静,同时 用毛巾冷敷头部。严禁摇晃、牵扯、移动,对神志不清者可用手 指压按人中、合谷穴,严重者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第二节运动生理卫生
运动生理卫生是研究体能训练及其环境与人体机能之间内在 联系的科学。遵循人体机能的发展规律,科学安排体能训练,是 提高体能训练质量的重要前提。训练员学习和掌握运动生理卫生 知识,保持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而且对提高训练员体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运动卫生保健常识
(一)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 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在训练或比赛前所做的各种身体练习。准备活 动的任务是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做好承受计划负荷的准备。
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应当先进行一般 性的活动,如走、跑、跳、徒手体操以及游戏等活动。然后根据 即将进行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动作结构、节奏、强度 等与正式运动相似的模仿练习,进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准备活 动的主要作用是:
(1) 提高代谢水平,使体温上升
体温升高之后,可以使肌肉黏滞性下降,提高肌肉收缩和舒 张速度,增加肌力;可以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释放更多的氧, 从而增加肌肉的氧供应;可以普遍提高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兴奋 性;可以增加肌肉及韧带的伸展性,加大柔韧性;还可以使肌肉 中小血管扩张,增加肌肉中血供应。
(2) 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通过准备活动使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肺的活动加强,避免 或减轻运动时因内脏器官活动暂时不能适应肌肉工作的需要而发 生的心慌、气喘、腹痛、动作失调等不良现象。
(3) 促进有关中枢间的协调
准备活动可使运动技能的条件反射联系多次接通,促进参与 运动的有关神经中枢间的协调。
(4)调整训练状态,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处于适宜水平
训练状态是指在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所产生的一系列 机能变化如呼吸、脉搏加快,血压升高等。训练前兴奋性过高, 会出现过度紧张,以至肌肉发生抖颤,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兴奋 性过低,则又不能很好地动员整个身体的活动能力。对过度紧张 者,让他们做一些缓和、有节奏的活动。对情绪低落者,让他们 做些活跃的、强度大且时间稍长的活动。这些都可以起到调整大 脑皮层兴奋的作用。
浏览1,0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