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武术兵器种类繁多,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用法和 功能也是五花八门。纵观中国几年前的兵器发展史,可发现其 形成和演变都与我国的文化和科学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从 兵器的用材、锻造工艺、样式尺寸、用途用法,以及名字中可以 看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兵器是与武术共同发展起 来的,两者不断相互影响和促进。
武术的兵器绝大多数为冷兵器,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 代到铁器时代,这些武器的形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 变化着。有些用于砍、刺、砸,有些则用于切、划、击打等用途, 兵器的用途除了防身就是攻击,刀、剑、棍、棒、枪、戈、矛、戟、 弩等兵器的发明和发展与战争的关系都是十分密切的。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狩猎和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 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典型的工具是弓箭。到了新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制造兵器的工艺得到了改进,已熟练掌握磨制石器。
他们用兽骨制造矛、剑和匕首等,把石头打磨成石矛、石斧、石
钺、石锤等,主要用于狩猎和部落间的战争。青铜器时期大约
是从夏朝开始的,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的青铜兵器
主要用于战争,进攻类青铜兵器有弓箭、戈、矛、钺、大刀、短刀
和短剑等。铁器时代从东周晚期开始,春秋时就已出现了粗糙
的钢剑。那个时期制造的主要铁制兵器有刀、剑、戟、矛、斧等。
由于铁器的出现,强度更高更锋利耐用的铁制兵器逐渐取代
了青铜兵器。战国时,铁戈和铁戟逐渐取代青铜戈和青铜戟,
铁剑逐渐取代青铜剑。此后,中国的兵器不断发展和演变,种
类增多,攻击性也更强了。唐朝时普遍使用的兵器是弓箭和横
刀,宋朝时主要使用刀、枪、棒和锤等。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武术种类众多,所使用的兵器更是庞 杂纷繁,难以计数。武术兵器与武术一样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 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创造力。下面从其用途、材质、 命名方式、寓意等几方面做一下大致的归纳。
古人的生活和生产工具都能用作兵器,比如农耕用具铁 镐、铁锹、铁铲、钏刀等,伐木和劈柴用的斧头,其他一些普通 的生活用具,如扫帚、扁担、菜刀、剪刀、织布梭、铁筷子、竹笠、 长烟袋、大杆秤、铁锁、铁扇、挎虎篮、板凳、马架、绳索、金刚 凿、夺命钎等都可以用于搭配武术锻炼身体和防身。
用金银打造的兵器有金钱枪、金钱锤、金钱镖、凤翅榴金、 银丝鹿角棒、八楞紫金锤等;古代的文化用具也可作为兵器, 如状元笔、判官笔、铁算盘、铁印、铁砚等;古乐器用作武器的 有铁琵琶、铁笛、铁铉、链子镜、阴阳钟等。
我国的兵器名字很多都富含寓意,有些依照兵器的造型 取名,有些与兵器的威力有关。寓意天地的有倚天剑、量天尺、 天荷凤尾镣、地行双撅、山河带、赶山鞭等;寓意星辰日月的有 太阳针、月牙刀、乾坤日月刀、日月牙、三星刺、五星骨朵锤、八 卦七星杆、七星剑、流星锤等;用自然现象喻意兵器威力的有 风火轮、火焰枪、掌心雷、雷公锤、云头刀、雷震等;用植物取名 的兵器有铁莲花、八岔树、铁橄榄、铁茨藜、梅花钩、梅花针、草 镰等;取动物昆虫为名的兵器有大鹏鸟枪、鹰爪鸳鸯镖、蝙蝠 镖、追风鹤、虎爪双抓、狼牙棒、鹿角钩、螟蚣刺、蝴蝶双刀、蛇 矛、蛇形剑、蛇形钺、乌龟圈、乌鳖圈、铁蛤蟆、鱼王槊等;另外
还有以人体器官命名的,如铜头铁身娃娃槊、男女童子槊、独 腿铜人、铁拳窝、指剑、手盔、掌槊,铁拳头等。
古时女性的生活用具和装饰用品也可作为兵器,如宫天 梳、宝镜、金钗、铁手镯、铁如意等。
第三章、武术格斗的理论与技巧
第一节人体要害与薄弱部位
身体的有些部位在受到外来压迫或击打后,给人体造成 的危害相对较大,这些部位被称作要害和薄弱部位。伤及某些 要害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瘫痪、骨折、昏厥,症状较轻者可能会 暂时丧失活动能力、眩晕、疼痛等。除了这类致命性区域之外, 身体的一些薄弱部位也会因为受到打击或压迫,出现不同程 度的不良症状。在正规的武术和散打比赛中,一些要害和薄弱 部位是禁止击打的。生活中遇到歹徒袭击时,可视情况选择击 打此类部位,以求有效遏止对方行动确保人身安全不被侵害。
下面对身体的要害和薄弱部位进行简单地介绍:
颈部以上大致有八个部位是身体的要害和薄弱部位。分 别是太阳穴、眼睛、鼻梁、腮部、耳门、喉、头内动脉和后脑。太 阳穴受到重击后可能导致死亡,轻击会导致反应能力下降和 眩晕等;眼睛受到重击后可能会导致失明,轻击会损伤视网 膜,导致视力下降,视线模糊;重击鼻梁会导致鼻骨断裂或错
位;重击下颌会造成下颌关节脱臼或骨折;重击耳朵可能会造 成耳聋,轻击则会令听力下降或导致眩晕和视线模糊;重击喉 结会令其断裂,轻击则会导致呼吸困难,浑身乏力;颈动脉受 到重创后可能导致死亡或昏迷,轻击致使心率减缓,血压下 降,会出现眩晕、胸闷和乏力等症状;重击后脑将导致昏迷,轻 击会造成呼吸不畅,动作迟缓,身体失去平衡。
躯干大致有五个要害或薄弱部位,分别是心脏、腋下、两 肋、胃部、腰部。重击心脏部分将造成昏厥,轻则将致使血液流 通不畅;重击腋下将导致肋骨断裂或伤及内脏;肋骨受到重击 可能会骨折,也可能导致内脏器官损伤;吸气时,胃部受到重 击将令呼吸受阻,严重时导致昏迷;重击腰部可能导致内脏器 官受损,轻度打击会带来疼痛。
下肢大致有六个要害或薄弱部位,分别是下阴、尾骨、髓 骨、膝侧、胫骨和脚踝部位。重击下阴将导致昏迷,轻击引发疼 痛;重击尾骨会损伤中枢神经,造成下肢麻痹,甚至是瘫痪,轻 击则会引发疼痛;髓骨受到重击后,下肢活动受到影响;膝侧 受到攻击将会导致韧带损伤,两腿活动受到影响;重击胫 骨导致骨折,轻击引发剧痛;脚踝受到攻击将致使两腿和 脚活动受阻。
第二节格斗实践中的“分解”意识
在格斗的一次进攻中,只有打中了对手身体的某一特定 部位,那么此次进攻才算成功完成。进攻中将压迫力和打击力 施与对手身体,其杀伤力只是体现在肢体接触的着力点上。而 格斗中进攻和防守的动作只是途径,为双方争夺对方身上着 力点的机会才是最终的目标。防守是避免对手获得攻击着力 点的方式,进攻是争取攻击着力点的途径。着力点的位置、施 力的角度和大小都与伤害程度密切相关,这几点也是格斗中 该主义的内容。
用不同的方式、力量和角度攻击固定的点会得到不同的 效果。在实战中,除了接触到对手身体的进攻外,令对手摔倒 在地和撞击外物时也会给其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 坏。不论是拳击、腿击、脚击或是其他部位的攻击,不同攻击类 型的力点也是不同的,用直拳攻击时力点在拳面,用外摆拳时 力点在拳背;使用侧踹攻击时,力点在足跟部位,使用鞭腿攻 击时,力点在脚背部位;摔投对手时,力点在支点上。
在格斗中,技法的施展受速度与距离,也就时间与空间的 影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成反比存在的,两者是此消彼长的 关系。在格斗中,利用时间来缩小空间是最直接也最常用的。 下文将以着力点为核心,以时间和空间为内容详细分析进攻 和防守中的分解意识。
两方格斗时,空间变化直接影响着力点。所谓空间变化, 具体来讲就是指两人之间为止关系,身体的位移在对抗中是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对于防守方来讲,应做到即时跟随或牵 制对手的空间位移,令对手难以获得进攻所需的空间。这种意 识就是格斗中的“分解”意识。可使用的控制方式主要是自身 的迅速移位,用时间差来获得空间差,从而争取到反击的时 机。例如,当攻方善于短打时,守方可通过身体移动拉开与对 手间的距离,此时移动速度要快于对手的位移与出手速度,空 间距离拉开后,攻方便无法发起有效攻击,此时守方就可以暂 时避开进攻,从而取得反击的时间。当攻方善于长击和远攻 时,守方可通过拉近或拉开更远的距离来达到防守的目的,只 要脱离了对手的有效攻击范围便能够获得反击时间。该分解 意识实际上是以空间换时间的防守策略,格斗中的利用率非 常高。
面对攻方的进攻,守方主要准确判断其出击的着力点,然 后进行有针对的闪避、格挡或化解,就可获得防御效果。而不 需要过多注意与着力点有关的其他动作,这样防守的精力就 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应用,注意力放在关键环节,观察力和判断 力得到了充分提高,防守效果也将有所增强。例如:当攻方的 直拳迎面而来时,守方集中注意力分析着力点,并迅速做出判 断。当直拳的力点在拳面,其方向是朝向头部,此时只要快速 侧头,避开对手的直拳就可以了。当判明攻方的着力点只有这 二个,就无需身体后移或做其他动作。当攻方侧向踹击时,可 避开着力点,也可改变着力点的运动方向。如果选择后一种应 对方式,只要主动出招击打其进攻脚的脚面即可,击打的力量 和角度按照实际情况而定,以确保能够顺利破坏进攻为准。当 对方欲实施摔击时,应马上找出对手的支点,然后迅速改变其 支点的位置破坏对方的施力重心。对手与自己身体的相接触 的部位中,静止不动且紧贴在一处点就是支点,具体可通过步 法和身法来改变支点位置。
中国武术中最主要的防守技巧便是“破其一点,不计其 余”,简单来讲就是打破着力点,无需注意其他,这种技巧可将 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提高防守效率,有效节省时间和体力, 从而获得反击的时间和机会。
二、进攻中的反“分解”意识
中国武术中的进攻讲究连贯性,一气呵成和行云流水的 进攻是所有习武者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棋逢对手时,进攻的 难度必然会加大,对手的分解意识强,具备高超的防守能力, 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获得有效进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针对对 方拆招的速度加快出击速度并调整出招频率。这种方法即“反 分解”意识,守方利用空间争取到时间,攻方则利用时间换取 空间。
对实战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时,格斗者需要执行两类反应, 一类是大脑反应,另一类是身体应激反应两者既要结合,也要 独立,这两类反应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升反应速度, 对于攻防双方都非常重要。
提高反应时间的最有效途径是增强应激反应能力。肢体 的动作不全是需要经过大脑分析、下达指令后执行的。人体的 应激反应之所以是最快速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不用思考驱动 的条件反射能力。例如,人体内在遇到非常可怕的事物时会自 然分泌激素,刺激身体迅速做出反应,通常在人脑还未及反应 时,身体自动会产生应激反应,迅速反击或逃避以化解危险。
在最初的训练中,训练者有意识地分析、判断和执行攻方 动作,其目的性很强。不论是动作的创造和设计,还是运用和 执行,大脑需要通过较为严谨地思维活动才能进行,这属于大 脑的有意识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身体在某种情况下会习惯性做 出反应,这种反应速度快,应力强。例如,针对某一特定套路进 行了长期的训练后,再次训练时只要有意识地做出前几个动 作,后面的招式动作会自然而然地接连做出,而无须回忆下一 个动作是什么。这种情况下,大脑并没有参与其中,如此一来, 反应时间就缩短了。虽然应激反应能力很重要,但在实战中仍 然需要有意识的大脑分析能力做出判断,尤其是与技击水平 较高的对手格斗时。由于对方的力量和技术水准都比较高,为 应对高难度的进攻,精准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实战中,有意识地大脑反应和无意识应激反应两者缺 一不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应激反应是基础条 件,有了它,大脑才能获得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有意识地分析判 断工作。习武者应提高对长期和反复训练的重视程度,同时在 实战中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将有意识和无意识结合起来。只 有这样,武功才有可能达到在正面对抗和意外发生时都能理 想应对的境界。
除反应时间外,身体的动作也所占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武 术格斗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动作,执行动作的时间是取胜的重 要因素。守方之所以有机会化解攻方进攻,主要是由于其防守 速度超过我方的进攻速度。只有具备了比守方更快的速度,才 能获得有效攻击。动作快除了指有单一动作的迅速,还包含出 击频率的快速。连续快速的进攻缩短了守方分解着力点的时 间,赋予着力点更多变化增加了守方的分析着力点的难度。将 以上这些技巧结合起来使用,会令对手的防守进入一个艰难 的境地。
进攻的速度提高后,对手的防守时间便减少了,我方由此 争取到的时间可供进行下一阶段行动的思考,为后面要进 行的攻击或防御做好准备。同时,快速进攻除了能够起到 “反分解”的作用外,还可增加突然性的杀伤效果。众所周知, 防守建立在对攻击方行动诸元的判断之上,这意味着攻击速 度的陡然加快,力度加大,杀伤力也就越强。训练时,应尽可能 提高身体移动和动作的速度,以增强攻击力度。
第三节破其一点不计其余
对抗性是格斗的基本属性之一,受到攻击和防御攻击都 是格斗中的必然过程,因此,如果对身体伤害怀有恐惧就无法 进行这项运动。人类的安全需求是所有需求中最强烈的,当人 身安全受到威胁时,逃避是心理和身体上的本能反应,而胆怯 就是在保证人身安全这种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胆怯是进攻 和防守的最大障碍,克服恐惧是习武者最首要的训练内容。
激烈的对抗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而技击攻防 能力则是保证对抗中取得优势的条件。具备良好技击攻防技 术的格斗者的心理素质相对也比较强,但这种反应并不是所 有时候都真实,这一点从技术还不扎实的初学者身上体现得• 比较明显。自认为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初学者们,常常会因为自 信较为充分而采取主动进攻,但由于技击技术还欠精湛,以至 于其进攻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进攻时经常会因基本功不扎实 出现失误,给对方留下了可乘之机,对抗进行不长时间后就会
陷入劣势,在对手频繁的进攻中,其攻防动作和套路会变得愈
发混乱单一,连续受到攻击后即使没有很快败北,心理上也不 免会产生畏惧。
技击攻防技术的关键是对于格斗的认识,只有真正理解 和充分运用各种技巧才能持续掌控对抗的主动权。两方格斗, 心理上的不畏惧和身体上的不后撤是前提,但更重要的保证 是技术上的可靠。灵活运用“分解”意识,结合技战术瓦解对手 的进攻,这才是格斗中的获得更多进攻机会的主要手段。只有 在心理和技术上同时有充分准备才能战胜对手,这两方面有 着紧密的联系,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在实战中,气势和实 力是这两方面最直接的体现。
初学者在格斗中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对手发起一次攻击 时,即使只出一拳或一腿,都会产生整个身体都受到了威胁的 感觉。尤其是遇到对手发出力度和幅度较大的进攻,其攻击范 围似乎包括了整个身体
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中预感到只有 全面防守才能避开危险,其实这种判断并不一定正确,是强烈 的恐惧感带来的。恐惧令自身无法形成正确的防守意识,遂将 全部精力都放在防守迎面而来的进攻上。用这种方式防守,其 身体的活动部位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将会给体力和心理带来 极大的压力,使得防守任务本身变得异常艰难和艰巨。虽然这 样的防守会给人以全面而安全的错觉,实则却是广泛而不精 确的,防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手的进攻却能从中获得其他 的破绽而进一步队防守方造成伤害。
这种情况的形成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恐惧让人产生 错觉,心理上的压迫感无形中提高了攻击的危险性,扩大了杀 伤范围。防守者迫切需要防守周全,恨不得调动身体的全部部 位和所有神经,这样便使身体和精神负担加大了。而人的精力 是有限的,这种全方位的防守并不能较好地针对当前情况时, 会因为过度耗力而使整个身体的活动变得迟滞而僵硬。全面 的后退是这类格斗者的习惯性防御方式,对手的每一次进攻 在他们眼里都是相似的,而防守也变得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可 实际上,进攻者的每一招和每一式通常都有其针对性,其进攻 的力量、方向、角度,以及攻击的部位都是有章可循的。当防守 者不能认真观察对方的动作,无法判断着力点的时候,为确保 完全,就只好扩大防守范围,增加防守力度,导致防守变得全 J 无章法,动作笨拙混乱。比如对手发出直拳和摆拳时,防守者 会采用后退和下蹲等极为被动的方式;防守鞭腿和侧踢时,因
.为没办法快速后退,防守者慌不择路,最后只好使用手臂格 挡;当对手手持器械进攻时,其防守方式始终是逃避,致使自 己陷入毫无反抗能力的境地。
习武者应学会观察对手整体的动作趋势,灵活运用“分 解”意识,提高防守技术和心理素质。防守能力提高后,恐惧感 也会自然消失。反之,克服了恐,员感,精神状态变得冷静沉着, 观察和判断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防守动作有了明确地针对性, 防守效果自然就能够提高。可见这两者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的,训练时这两方面的内容要同时进行。
一、武学中的用脑
身体执行大脑的指令才能够活动,身体的哪一部分,以怎 样的方式活动由大脑控制,包括方式、方向、幅度,以及力量的 大小等。不过人的力量除受大脑的主观控制外,还受到身体本 身的限制,最主要的因素是肌肉束的大小与收缩的能力。虽然 肌肉的各方面情况对于发力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但也 不可忽视了大脑的控制作用。
体力经过锻炼可以获得强化,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力量输 出状态在不断变化着。负担不同重量的物体,大脑会发出使用 不同力量的指令。为了节省体能消耗,大脑通常只给发力部位 及周围神经下达指令。例如,需要用手拿某样轻的东西时,大 脑指挥手臂肌肉收缩拿起东西,其他部位不在其中或很少参 与其中。人的肌肉锻炼如果不够全面,这种限定性使其经常使 用单一部位的肌肉。时间长了,大脑的一部分神经得到发展, 而另一部分神经和肌肉经常不用,便会停止或缓慢发展,抑或 退化,这是符合生物进化法则的。经常使用的部位不仅肌肉较 发达,而且控制其运动的大脑区域的神经元也较多,这两者的 优势将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变得越来越明显,大脑对于不同身 体部位的控制力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研究可知,不经常使用 的肌肉,大脑下达了用尽全力的指令后,其肌肉纤维的活动只 能达到百分之五十;而常使用的肌肉,其肌肉纤维的利用率可 达到百分之九十。这是大脑神经元发达和神经协调功能共同 作用的结果。
大脑下达运动指令后,指令信息经过神经系统传达到目 标部位。这个过程虽然表面上看是非常快的,但神经递质传递 指令需要经过的神经元是不计其数的,其过程的复杂程度难 以想象。同时,力量的凝聚也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比如 出拳时,人体的力量要由各个部位聚集到手臂,其中,神经系 统传递信息和肌肉协同的能力都非常重要。发力部位的肌肉 收缩,而其他部位的肌肉放松,这些都需要大脑完成一系列的 控制。想要迅速全面地完成这些指令,对于人体来说是比较艰 •巨的任务c只有经常锻炼这些部位,人体的各类神经系统,以 及众多神经元才能发达和活跃起来,身体的灵敏性也能提高O 但神经元的生长很难达到均衡,如果身体肌肉的训练不全面, 就会导致神经网络各个牵涉部分的分布和发展情况不一致, 这样难免会出现某一部位的神经控制能力偏弱,从而导致肌 肉群的收缩能力出现差异。实战武术对抗中,一些选手的发力 瓶颈就是由这些问题造成的。
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也是依靠神经系统来完成的,任何 一个动作都需要几个或者更多的肌肉群参与进来。活动的主 要肌肉群可能只有一个,但其周围的肌肉群或多或少会参与 其中,参与的程度高低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协调来达到的。例 如,出直拳时,工作的主要肌肉群是肱三头肌,为了完成这个 动作,肱三头肌需高度收缩,而肱二头肌和肱肌则应该适当放 松,这样肱三头肌的收缩强度才能得到保证。如果不放松肱二 头肌和肱肌,相关肌肉的收缩强度就会不均衡,每个肌肉产生
的力量中和到一起,它们相互抵消,肱三头肌的能力不能完全
发挥出来,直拳力量和速度都不达到预想的效果。初学者出拳 时往往会在肌肉协调上出现问题,继而导致动作生硬,力量和 速度无法保证。
神经系统的协调工作由大脑的控制和肌肉神经网络的能 力所决定。只有加强这两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增强大脑对肌肉 的控制能力,以及提高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活跃度,才可以使 技术动作更完整和更好地发挥出来。关于这方面的训练不仅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训练者具备强 大的毅力和正确的训练方法。武术高手将习武称作练功夫,功 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也不是只靠埋头苦练就能达到一 定高度的,它需要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尤其是年轻习武者, 年纪越轻,身体和大脑的可塑性就越强,在训练中对合理性的 问题决不可对此敷衍了事,应高度重视起来。
二、武学中的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练拳者最主要的训练内容。武术比赛的对抗 性强,若进攻没有力量,攻击力就弱,也不会给对手造成太大 影响。中国武术中有一个说法是“一力降十会”,指的是十分的 技巧抵不过一分的力量,实际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在对抗中, 即便有再好的技术,没有力量作为基础就不会取得预想的进 攻效果。例如,攻方通过动作技巧成功击打到对手,但如果力 量很弱,打在对手身上没有给对手造成身体上的任何压迫和 冲击力,这就跟没有发起攻击一样,不会有太大意义。
中国武术中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本力,另一种是功力。 本力是指没有经过拳学训练的先天自有力量,功力是指经送 武术训练后,肌肉协调发出的力。从技巧上来讲,本力可以叫 做蛮力,而功力也可以说是巧力。
三、力量训练与用脑结合的有效方法
科学的方法在力量训练中是很重要的。一些习武者因为 训练方法不对,使得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对抗时无法发出全 力。训练中,由于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导致神经系统的发展不 均衡,久而久之,错误的发力习惯固定下来,力量的发挥必然 无法令人满意。
大脑向肌肉发出收缩和放松指令时,神经元发达的神经 网络收到的指令信号强,而神经元发展比较弱的神经网络收 到的指令信号就比较弱。大脑虽然可以准确地发出全部指令, 但是由于神经网络和锻炼程度上的差异导致肌肉群不能依照 指令发出力量,出击便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
时刻注意适当的放松是提高训练效率的主要手段。大脑 发出指令经过神经传达给肌肉,肌肉的收缩产生力量。要发挥 出预计的效果,身体各部位的整体协调性很重要。为了保证进 攻时身体各部位肌肉的整体性,在未做出技击动作时就应该 让身体处于整体和统一的状态,只有这样,技击动作才有可能 做到整体统一。可通过整体上的放松来达到这种状态,这是最 容易获得整体统一的最容易也是最佳的途径,在全身放松的 基础上发力,只需要稍做调整就可以达到较为良好的组合状 态。在中国武术中,整体上统一被称作“整”,而在此基础上发 力则被叫做“摸劲”。另外,适当放松是使肌肉不发达的部位得 到锻炼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做技术动作时,训练者在保证动作 准确基础上使大部分肌肉群能够均匀收缩,尽量缓慢地做动 作,使各部位的肌肉状态更平衡均匀,让全身大部分的肌肉群 都能够得到锻炼,让每个神经网络都活跃起来,使原本接收指 令信息弱的神经系统得到加强。经过长期的“松弛”训练,人体 各部位的灵敏素质均衡发展,以避免力量瓶颈情况的发生。
这种训练方式在太极拳和八卦拳法的学习中体现得尤为 明显。训练时,在保证技术动作正确的情况下,应尽量使身体 放松,将动作分解开,缓慢和均匀地练习。动作不要出现停滞
和阻断,让每一个动作的意义彼此相连,形成在动作和意识两 7' 方面连绵不断的形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外一些体育教练 将这种训练法用在其他体育项目中,如游泳、体操和拳击训 练,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个时期,培养出世界游泳冠军 的澳大利亚教练图雷茨基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他提倡慢速 游泳,慢得像悠闲的鱼一样,这种方式的成功也证明了这种拳 法训练的科学性。
除“松弛”训练法外,我国武术中还有一种历史非常悠久 的“站桩”法,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行之有效,且具 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站桩是指训练者基本保持一种特定的姿 势站立,这个姿势可以是所练武术中的任何一个技术动作。依 据站桩训练的目的,可将其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种。用于放 松全身肌肉的站桩法是养生桩,侧重调节精神、肢体和肌肉的 松弛和紧张程度的站桩法是技击桩。无论是那种站桩法,虽然 表面上看是单纯地保持某种姿势长时间一动不动,但是站桩 人的意念是相当活跃的。站桩看似平静,实则是不停运动着 的,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的。站桩训练的运 动不是外显的,它是在人体内部悄悄进行的。就如同一部高速 空转的机械,所有的动态都在表层以下,虽然肉眼看不见,但 也能感受到。相比较而言,人体外部有形的运动因为更符合我 们正常生理状态,处于静态站桩之中人体内部包括血流、呼 吸、脉动、肌肉松紧转换、脏器的活动乃至神经递质的疾速运 动都是与身体状态相悖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体站桩时应有 意识地保持体内所有功能性环节的快速运转,以及大脑的高 度活跃性。正可谓“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只有在站桩中 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使站桩的作用最大化。
、站桩是一个具有着多重意义的过程,进行该项训练时应 当有意识地调整肌肉的松紧度,各部位肌肉的响应越灵敏,训 练的效果也就越好,这是强化身体运用的最佳方式之一。实践 证明,通过适当方式和目的性的站桩训练可提高技击的攻守 水准,使进攻动作更快速,力量掌控更好,准确性也更高。武术 中最高级的力量是六面力,也叫鼓荡力,指的就是经过站桩训 练出的力量。为训练出六面力,站桩时应注意让身体融入到环 境中,并注意脑力和体力活动的协调性,达到体脑合一的境 界,加强大脑和肌肉的联动性,认真体会肌肉的松紧变化,尽 量更细致地控制它们。
习武者的终极追求是潜意识发力,也就是让力量在意识 发动的同时被发挥出来。这种发力形式类似于潜意识的脑部 活动,在大脑没有察觉的状态下力量便自发地从身体中迸发。 这种自发性是未经过大脑分析和判断的,非有意识的运作过 程,而是无意识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一件 事重复做一段时间后,肉体的记忆动作会取代受大脑操控的 主动行为,此时大脑空闲下来,可以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机械动 作以外的其他事情,也不会干扰正在做的事情。走路就是这样 一种运动,它就像本能一样,每走一步都是无需过多思考的, 脚和腿自然会按照相同的步伐频率持续前进。走路时,由于步
浏览7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