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尚派形意拳的特点

形意拳因其流传年久,文化底蕴极其丰厚,其学科领域涉及自然科学与人体科学的交叉 带,故对练习者的悟性要求较高。又受制于历史上武术界陋习之影响,拳法的真谛轻易不传 人,“宁给一寸金,不开一口春”,拳法隐讳、见易练难。因此,虽同出一源流,因学习者天赋和 个人文化素质不同,练法各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分支流派。“尚派形意拳"就是形意拳传承 过程中出现的别具风格特色的一支。它源于形意拳一代宗师尚云祥,经过几代人的继承、传 播、研练、悟化,并在健身与实战应用中具体实践,使它日臻完善、独步武林。

尚云祥,字霁亭(1864—1937),山东乐陵(音庇Eng)人。自幼慧颖强识,勤奋过人,得 师中华武士会创办人、“单刀”李存义先生倾囊以授,乃至艺冠群英。其后复得“半步崩拳打 遍天下”郭云深前辈的厚爱,亲传衣钵,深得形意真谛,并继承了郭云深的“半步崩拳”、“丹田 气打”、“大杆子"三绝技,对旧学有所改变,艺尤精进。乃至身未出燕赵,却名扬大江南北。 清末李存义去山西访诸前辈,交融河北、山西技艺之长,回来后,经过提炼,对原有练法和套 路有所改进和创新,而尚云祥又汲取李存义的心得,融会贯通,对旧学再次改进,尤诠要诣, 故晚年所练所教更别具风格。

李文彬(1918—1997)是尚云祥关门弟子,曾先后学习通臂拳、长拳、太极拳等。1933年 投师于尚云祥门下,专攻形意。李文彬先生尚德精武,精心育徒,培养出一批传统尚派形意 拳的传人(王志强,2005),对形意拳技艺的承前启后,做出了卓越贡献,1996年被中国武术 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为“十大武术名师”。

李文彬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尚云祥的技艺,而且经过多年的研习和授艺实践,在拳理拳法 上有一定创新。如对形意母拳“鹰捉”原地单操种'趟步”单操等的理论阐述,对认识和掌握 形意的“翻浪劲”和“趟劲”起了重要作用。

李文彬、尚芝蓉(尚云祥女儿)在《尚派形意拳械抉微》(第1辑)中,对尚派形意拳的特点 进行了系统阐述。

一、桩功有抻筋拔骨、静中有动的特点

尚派形意拳的桩功,以三体式为主,除有增强体质、为技术筑基的作用外,还别具技击内 涵。武术谚云:“筋长力大,肉厚身沉。”正因为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才能关节灵活,肌肉伸 缩力大,尤能增加弹性和爆发力。运用到技击上,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长,放得远,打击力大。 尚派三体式桩功虽在静态中,却突出地强调“抻筋拔骨"隐形于内的内涵作用。这正是构成 尚氏形意动作开展、灵活、发劲迅猛刚实的基因。这一特色从站三体式桩功就开始得到 训练。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以武术技法来讲,静中无动,就等于 有形无意,空势无备。锻炼桩功为全面的筑基功夫。这是内外和体用兼修,使之按技术要求 掌握好外形姿势和动作的正确,以及追求内意的训练,使之从静中求动,向意动气行、气沛周 身、动静一气、形神一体的高级阶段进军,为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 打好基础。因之尚氏三体式桩功又突出强调这“静中有动”的无形无相的内涵技击作用。实 际上“静中求动”的“动”就是“意”的训练,也是神与气的内涵和内劲的培育。因之这个“动”, 不仅要“求",而且必须要“有”,故突出强调“静中有动”。由于这种内在的精神作用,对中枢 神经起到良好的调整和保健作用,加上在抻拔锻炼中对肌肉的运动,使血液流畅,供养增多, 加强了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故有较好的健身体疗作用。说练三体式是变化人的气质之始, 在于它不努拙气,不用拙力,而在沉静自然中按规矩操作,从而使肌体和精神都得到全面 锻炼对上述“抻筋拔骨”和“静中有动”两项特点的表现和作用分述如下。

(一)“抻筋拔骨”的表现和作用

颁收头顶和气沉丹田,这是对身躯上下的抻拔。是利于上通三关(周天督脉的尾闾、 夹脊、玉枕),下固灵根(丹田)。

在“龙折身”中的顺胯、拧腰,是对身躯拧转的抻拔。它会助长丹田的发劲,并贯达于 四肢。

.拔背、沉肩、坠肘是对上肢臂部的抻拔。特别是肘的里裹而又下坠,使肘窝朝上,在手 掌俯扣正确的条件下,使肩、肘、手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并要舒展抻长。这样,则拧抻力大, “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劲整。加上内意的配合,会使气贯梢节,手会有麻胀感、 热流和气感,以至指关节时而有吱吱响动。

形意出拳时,要求“明了三星多一力”。不仅肩窝、肘窝要抻开,连攥拳所出现的腕窝也 要抻开。而站三体式桩功时,前手虽是俯掌,但要掌心回收,掌指前顶,虎口撑圆,同样具有 抻腕之意。在这样技术规矩要求下,虽是用意不用力,却能促进“三催”劲整,气贯梢节,劲达 于指,因而使内劲放得长,打得远,助长发劲的弹性。

两腿弯曲,前三后七,形成“夹剪”,这是下肢腿部的抻拔。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 特别是前脚尖朝前,前膝亦向前微挺,而整条腿却要向里收夹。而后脚尖外摆(与前脚成 45。左右夹角),后膝却要里扣(使膝尖接近前方),这样就使前腿与后腿形成既可灵活而又沉 实的“夹剪”劲。不仅对踝、膝关节,就是对胫、股肌肉,也都能起到极大的抻拔作用。因为膝 关节反应比较敏感,故在站桩中,也会出现吱吱响动。

尤其是后膝的里扣,配合上体,'龙折身”的反拧,形成腰胯间的抻拔,更增大上肢前钻,下 肢前趟、后蹬之劲,也大大助长腰部发劲的威力。

上述这些抻拔要求,表面上显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却能给周身一体、丹田发劲、打长 放远、迅猛刚实带来莫大的技击实效。这也正是尚氏三体式为培养技击实效的精微内涵之 一,可以说是站三体式的神髓之所在。

"广静中有动”的表现和作用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动静同理,体 用一源。而站三体式桩功,既讲体用之效,又究动静之理,故而它是从“静中求动”开始的。 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不真静就谈不到知“性”,静为性,动为意,不静则真意就不能发动。 真意能动才会“妙用则为神”。故形意拳要求练形神合一,进而追求“虚极静笃时,则还于先 天本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的高超境地,而这些追求又何尝不是用意来引 化神气而求得技击上的妙用。三体式正是为了发挥动静和体用之作用而筑其基,也是“静中 有动”内意锻炼的开始。它的表现和作用如下:

内视筋骨,意注上肢梢节,在沉肩、坠肘的配合下,掌指就“有动”,有麻胀感,有热流和 气感,以至指关节时而吱吱响动。虽只用意不用力,却能力贯掌指,气贯梢节。

意注下肢,在前膝挺,后膝扣,以及“龙折身”的配合下,膝关节就“有动”,有酸痛感.有热 流和气感,以至膝关节时而有吱吱响动。这样就能使下盘根固,后腿蹬进力大,还可气贯“涌 泉”,亦可治疗关节炎、寒腿等疾病。

调息归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动”,有热流和气感,会使丹田真气逐渐充盈,因之体 强、根固,内劲中生。津多咽之,意引丹田,会有腹鸣,咕噜声直下小腹,会觉腹腔松畅,气顺 腹实,更有益于内脏和腹腔疾病的疗养。这就是所谓“练丹田之气”,“丹田欠练灵根本”,亦 即“固灵根”、“真气退藏于密”,也就是所谓“元神元气”相合,由无而有,由小而大,一气之动, 发之周身,也是使内劲的形成和发动有根。尚氏三体式正是从静中求其动,得养练之始。

当通过动作和套路的锻炼,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把明劲打好,练 到刚健之至时,则“刚至柔生,柔极自化”。

以“悟灵性为至上”,用“神、意、气合于丹田,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之遂通”。这是尚 氏三体式桩功最后从“静中有动”而至“动中有静”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诣,到此境地自会“无处 不有,无时不然,触之自应,不思而得”,则“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

浏览1,1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