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流派各具特点,民间武术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关于“武术研究 要以拳种为单位”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以武术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思考 往往会落入“以点带面”的误区,而从拳种流派入手则可以更加直接地揭示具 体的技术体系和武术文化,虽研究视角不够宏大,但能细致入微地发现技术 细节,为推动武术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①

相传由五枚、严咏春在南派少林拳术基础上创立的咏春拳在广东地区流 传,因为桩马较高、手法简洁、攻守同期而受到男女老少普遍的欢迎经细 查,咏春拳只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三个套路,技术体系并不复杂但要求细腻, 传承百年的咏春拳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延续咏春拳技术,而面对竞技体育的 强势冲击,开始咏春拳赛事探索对其技艺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两个问题 是研究咏春拳技术及探讨未来咏春拳传承的关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 访谈的方法试图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


  • 张勇,赵光圣:《对咏春日字冲拳肩甑转动的运动学分析》.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年第8期,第72~76页.

  • 张勇,李世宏.王思乐:《浅谈咏春拳技术特征与典型理论》,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02-105页。


第一节 咏春拳技术的传承方法

一、 师父示范

在佛山和上海咏春馆的调研中发现,传统“师徒传承”方式在咏春拳教学 中十分普遍。严格的咏春拳技艺传承并不是依靠三大套路的教学可以完成 的,所谓“登堂入室”的个性化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同巴西柔术的教学 过程,高水平学员和初段位的学员经常进行教学练习,这时候,老师通常会针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有经验的咏春拳老师甚至会在纠正学生错误 动作的时机未成熟的时候保持沉默,非常讲究纠正动作的时间、次序和方法。 一般而言,在学习技术的初级阶段,老师都不鼓励学生学习其他技法,以免不 同技术之间产生技术“泛化”,锁定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拆招”讲解,有利于学 习者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①因为武术技术要通过学生逐渐学习才能掌握, 学生从听懂技术要领到能够熟练运用,是需要老师在一旁指导且不断纠正。

二、 对镜练习

咏春拳教练进行“一对一”纠正动作,其时间往往并不固定。香港拳师刘 功成回忆叶问教学时说,老师只是看着大家练习,只是偶尔对某些动作进行 纠正,大多数时间是自己练习或和其他师兄弟进行“藕手”。自我练习时,动 作纠正主要是通过镜子来进行。对镜纠正动作很容易发现自身动作在角度、 路线、姿势等方面的不足,将动作放慢则看得更清楚。由于老师在咏春拳技 术教学方面的权威地位,教习动作之后往往不会一直反复纠正学生一个技术 环节。一方面,完全通过“手把手”的方法纠正不利于学生自己体悟和琢磨的 动作;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动作是错误”的观念不利于学生建立信心,而信心

①赵国庆:《传统武术真意的思考与寻绎一论武术的新分类》,载《体育文化导刊》, 2003年第9期,第38〜40页。

在武术学习中又是极其重要的动力。因为在武术技术学习过程中“畏难”而 中断练习的学生不在少数,特别是传统武术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对周身各处 皆有具体要求,形意拳有“练功先站三年桩”的说法。在佛山调研过程中发 现,多处咏春拳馆的教练采用集体教学和个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绝大部分 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其中对镜纠正动作是其主要学习方式。拳馆的墙壁上 挂着“无师无对手,桩与镜中求”的练功口诀。

三、练功器具纠正

咏春拳的练功器械中最为常用的是“木人桩” .由于武打影视剧的影响, 木人桩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盛产硬质木材的南方以木桩为“敌”用以训练 的拳种并不在少数,有九齿磨盘桩、七星桩,洪拳练习者还使用一种独臂后挂 弹簧的木桩。咏春木人桩是按照人体结构设计的,两个横向前伸的“胳膊”是 模拟对方双手平拳进攻路线.而中部伸出来的“胳膊”是对腹部的进攻,下部 前伸向下弯曲的“腿”是对下盘的进攻。面对木人桩上、中、下的进攻,一是要 训练准确的阻击动作,二是要避开对方进攻路线,进行有效反击,从而达到全 方位防卫和敏捷出击的目的(如图7-1所示)。图片1

四、实战模拟“藕手”练习

藕(发chi音)本指一种植物捣碎制成的木胶.因为黏度很高,所以用以 捕鸟。痛手恰是运用这个粘连不断的意思.指的是咏春拳练习要在相互搭手

转圈彼此化解对方进攻招数的同时进行反击。这种类似于太极推手的练习 是咏春拳日常训练的主要手段。梁焕枝认为,咏春拳“如能长年不懈训练,即 使在中年或老年,功夫也不会退”。①包括叶问在内的许多咏春拳老师可以 在耄耋之年和年轻学生进行藕手。咏春拳的动作看似简单,不“图人前美 观”,也不翻腾跳跃.但是动作极其细腻.老师除了对动作进行讲解之外.也会 搭手运用璃手中的失误来说明动作要领,在轻柔圆转中自我进行技术检验。

众所周知,对于有强烈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多数年龄较大的教练只是 技术指导,已无法参加竞赛,但咏春拳新手如同太极拳推手一样,完全可以在 年龄相差很大的情况下进行“较量气只是彼此互为对手,考验的是对技术动 作的掌握而非运用蛮力推动或击倒对方。中国武术所谓“耄耋以御敌”强调 的是武术技术而不是毫无规则的搏杀能力。②

第二节现代体育竞技对抗下咏春拳的技术异化

综观现代体育项目,其与比赛胜负紧密结合,即使是街边即兴足球赛也 有个比赛结果,而获奖证书乂是对参赛者能力的认定。在咏春拳推广的调查 中发现,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认为咏春拳没有比赛规则,直接影响练习的激 情和兴趣。在此背景下,咏春拳开始了竞赛道路。2006年,首届国际咏春拳 擂台赛在佛山举行,其后又举行了几届类似比赛,参赛者越来越多•影响力也 随之提高。

但是,咏春拳在大步迈进竞赛殿堂的时候,并未将咏春拳技术标准进行 合理的限定,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咏春拳如何进行比赛仍未做好充分准备。 过于简单凸显咏春拳竞争性而忽略了保持咏春拳技术“纯净”的重要性,给咏 春拳技术带来了“异化”的因素。

比如,在咏春拳比赛中,一些有过散打训练经历的参赛者因为运用散打

  • 梁焕枝:《咏春拳的战术哲理》,载《搏击》,2004年第6期.第40〜64页。

  • 邓付凤:《传统咏春拳心诀精义诠释》,载《搏击》,2009年第10期,第41〜43页。图片2


技术动作而占得优势,还有一些选手在比赛的环境中运用变形的动作击打到 对方也获得分数,这些都影响了咏春拳教学及咏春拳比赛的健康发展。因而 很多咏春拳练习者觉得咏春拳比赛越来越没有“咏春味道”。对于技术标准 的准确限定是成熟运动项目共同的特点,拳击规则规定只有拳套标定位置击 打到对方才能得分,因而保证了 “直、摆、勾”的纯正技术;空手道比赛若使用 非空手道标准的动作击打到对方•则不仅不能得分还会受到警告,如同足球 场上的“手球”一样,让人警戒的规则才能使一个运动技术保持绝对特色。在 2010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咏春拳比赛后,有咏春拳习练者认为,先行的比赛 规则无法引导咏春拳健康发展,大众会受到“怎么用就怎么练”的思想影响. 咏春拳技术原貌也将被摧毁殆尽,导致“走样”或异化(图7-2中的动作是咏 春拳比赛中非咏春拳特征的摔法)。可见,体育赛事是把“双刃剑”,运用恰当 可以短时间内推动项目快速发展,但忽视技术标准或因比赛规则过于宽泛, 就可能造成咏春拳技术异化。

综上所述,老师教习、对镜练习、木人桩、耦手训练是古今咏春拳技术得 以传承的主要方式,在技术上从各个方面对练习者进行纠正和控制,让咏春 拳技法得以流传于世;另外,引进现代竞技体育规则进行赛事推广,但对咏春 拳技术的片面理解和“削足适履”的急切心理,导致咏春拳技术出现了“异 化”。总之,现今咏春拳具有趋古的“同化”和融汇其他技击技术的“异化”两 种现象。从咏春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在竞技规则 的不断成熟与稳定下,将会有减弱趋势。只有正确解决技术传承和异化问 题,才能在现代拳馆式武技教学模式强势来袭的情况下,坚守固有技击特点 的同时,有所创新,真正推动咏春拳技术的传播。

第一节 传统武术的经典理论

一、从动作结构的角度分析

张国栋将身体外形结构总结为影响武术动作及技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 素,认为动作结构与武术技术相辅相成。①所以,传统武术训练体系对武术动 作结构都相当重视,各拳种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明。“六合说”是形意拳对身形 及动作最典型的要求,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与外三合(手 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统一协调。②实践证明,只有身体具有张力,各 部位相互呼应的合理动作结构才能产生较大的劲力。温佐惠总结出发劲要 注意先蓄后发,先柔后刚.刚后必柔,有速度,有深度。蓄劲越多,发劲越 大,③即《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提及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④。沈家桢也

  • 张国栋,郑国华:《对武术劲力的认识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载《辽宁体育科技》,2003 年第2期,第34~35页。

  • 习云太:《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105页。


® 温佐惠:《对南拳动作发劲特征的研究》.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X2000年第4期,第96页。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98年,第94页。

认为,“发由蓄生”“蓄得满而发得足”。腰为中枢,是太极拳一个重要的技术 要求。洪均生说:“上下三盘劲,节节腰中发。”对此,马子理在源动腰脊转股 肱和腰脊松沉直竖以及屈胯、膝等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腰在太极运动 中的重要性,在以腰为轴等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中腰运动的价值。①

二、从神经控制角度分析

意念。一般人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局部,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在意识的控制 下才能发出整体力,劲力才能顺达,动作才能协调。②武术动作只有在意识 的控制下.根据运动的规律和攻防需要,该用力的肌群及时收缩,不该用力的 肌群放松得充分,才能使劲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动作才能具有技击价值和韵 味。③太极拳“练时似有人”的想象会影响动作的表现力和劲力感。陈氏太 极有一个“抱头推山”的动作,陈鑫先生解释为有人突然从身后袭击,必须转 身应敌•“转身时为了防止对方袭击面部,故需护头而抱头”,即使是座山,也 应以气吞山河之势将其推倒。④蔡龙云教授在总结形意拳的劲力时曾指出, 形意拳讲究“心发一处,四肢皆动”;“心要占先、意要胜人”,即要练得“形意合 一,,。⑤“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强调在习练过程中,意念中要有技击的 场合,将自身置于一个生死对决的情境中,以此来提高动作质量和技击效果。

放松。发劲之前的放松尤为重要,如陈氏太极拳认为,“发力不平衡、发 力强度小、弹性差,身体姿势配合不当”是没有形成技击效果的主要原因;⑥ 形意拳讲究“动作出于无心,发劲出于不觉”,⑦指的是练习时强调意念,实战

® 马子理:《浅谈太极拳中的“以腰为轴”》.载《承德职业学院学报K2006年第4期.第 56〜57页。

  • 张茂:《八卦掌习练窍要》,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 田桂菊:《武术运动的意识与劲力》,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143页。


@ 李宝廷:《陈发科太极拳技击讲堂》.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第203-205页。

  • 陈振勇:《陈氏太极拳发力动作机制初探》.载《四川体育科学L2002年第3期第 37页。

  • 苗树林:《形意拳图解》,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时要自然而然,条件反射和过于紧张无法发挥好的效果。

发声。通过发声.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可以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 能力加强。如形意拳讲究“气发随声,声随手发,手随身落,一枝动,百枝摇, 四稍无不齐,内劲无不出”,“雷声”也是形意拳重要的练习方法。①

此外,温佐惠对爆发劲、寸劲、变换劲、连缓劲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如中枢 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发劲时肌肉群收缩的合力,发劲时主动肌、对抗肌、协 同肌、固定肌的协调能力,以及骨杠杆的机械率等。②

三、运动生理的角度分析

在中国传统武术训练体系中,折射出“欲快先慢、欲强先弱”的中国式思 维,如Youlian Hong和他的同事们对太极拳进行的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太 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较大范围的活动.有利于提升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 及肌肉间的协调和合作的能力。③此外,传统武术常提及在极短时间内产生 最大的力,这和运动训练学的“爆发力”有些联系。爆发力是速度力量的一种 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训练学》一书提到,“爆发力的大小取决于参与工作所有 肌肉群总的收缩能力,同时要求肌群之间具备良好的协调性”①。生理学认 为,肌肉收缩产生人体运动。传统武术劲力的发出,本质上还是人体运动的 结果。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产生力量的大小和以下五个方面有着密切 的关系,即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肌肉收缩的神经支配、肌纤维增粗、肌肉 收缩力与速度的关系、肌肉收缩方式和工作类型。这些都是科学化训练的重

® 杨遵利:《形意拳述真》,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 温佐惠:《对南拳动作发劲特征的研究》,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 96页。

  • Hong Y. , Xiaoli J. Biomechanics of Tai Chi:A review[J]. Sports Biomechnics. 2007, 3(6):

  • 教材编写组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年,第275〜276页。


要的生理学力量基础。①

这些理论可以解释传统武术劲力的练习方法,南方流行的“硬桥铁马”反 映了洪拳练习者肌肉线条明显,而讲究“柔化”“巧打”的太极拳练习者少有强 壮、彪悍的形象,因为不同传统武术拳种如同竞技体育中不同项目,力量型项 目的运动员强调绝对力量,肌纤维增粗明显;而技能型项目的运动员强调动 作精细,突出发展神经支配的能力。总之,训练学理论中与力量相关的理论 及力量训练方法对本课题研究都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咏春拳拳理

2000年9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传统武术工作座谈会上,有学者指出传 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以外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 种”。②传统武术技术样式变化万端.但各家拳种有各自的拳理与法则,它们 是分析传统武术技术首要的资料。咏春拳属于中国传统武术.其作为一种传 统武术拳种,发展的条件是成熟的格斗技术、独特的格斗理论、优秀的创拳人 物。咏春拳所有动作同样严格遵循拳理,这些拳理是研究分析咏春拳动作的 重要依据。利用现代先进的生物仪器获得数据,无论是对于咏春拳理论的直 接说明,还是对于有些理论的进一步补充•都是传统武术研究一个重要的突 破和革新,其意义重大。

一、中线理论

中线理论是咏春拳拳理的关键.十分独特。中线是“一个物体的重心之 所在”.承受着整体的重量。人体从头至尾闾这一道线,是进攻与防守需要遵

  • 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85〜94页。

  • 彭芳,吕韵均.孙福强:《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K2OO9年第9 期,第30页。


 

循的“中线”。进攻时向对方中线攻击则可以达到破坏对方稳定性,重创对方 的目的;防守时守住自己的中线,沿着中线这个平面如“分水”般消解对方攻 击,是防守中最直接也是有效的路线。①咏春拳在中线理论基础上还提出了 一个“朝面追形"的说法,即对方的中线正在自己身前正中不需调整,称之为 “朝形”;不在正中的位置而需要调整,称之为“追形”。在技击时,大多数情况 下都需要调整位置(即“追形”)。

二、 连消带打理论

“消”为阻挡、消减对方的进攻.“打”是我方的进攻.“连消带打”意思是在 防守对方来攻的同时自己也做进攻动作。咏春拳需要双手同时做不同的动 作,“发不同的劲”。连消带打的特点是攻防转换快,可以在快速的转换中抢 得时机。②

三、 守攻同期的策略

守攻同期,也被称为“攻守一体”,不是指一个动作具有攻与守的作用,而 是指“一心二用”,一手防守,另一手进攻。在防守的时候.可能的情况下同一 时间发动进攻,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③大多数咏 春拳的推挡招数(翻译时使用的,应该是“防守动作”)紧跟着进攻。④这体现 了动作对时效性的追求。⑤

四、 精气神理论

大凡中国传统武术都或多或少地和“精气神”有所结合,咏春拳也不例

  • 邓付凤:《传统咏春拳心诀精义诠释》.载《搏击》,2009年第10期.第41-43页。

  • 李万斌:《咏春拳的风格特点》.载《武当》,2003年第4期.第32页。

  • 邓付凤.:《传统咏春拳心诀精义诠释》.载《搏击L2009年第10期,第41-43页。


© 孟俏龙:《咏春拳主动桥手战略与技术》.载《搏击》,2003年第9期,第32页。

® 张荷玲:《战则求胜 一咏春拳实战拳理探析》.载《搏击)).2005年第10期,第6〜 8页。

外。《咏春白鹤拳潘孝德拳谱》中有“呼风则气伸,气则力,人无气必死,山无 气必绝。气力不足,英雄何在”的记载。潘长安认为,这反映了寸劲节力(寸 劲)来源于“精气神”的协调。①

五、经络穴位理论

咏春拳的进攻目标主要集中在人体脆弱部位,有些人对这些借助于中医 的经络穴位理论进行解释,在海外传授咏春拳的教师对这样的理论深信不疑 并极力传播。如程威廉在拉斯维加斯和他的外国学生安东尼曾演示过咏春 拳的点穴功夫,并经编译后,于2007年在国内格斗杂志《搏击》上刊登。程威 廉认为,攻防合一的咏春拳在实践中最终能否获得胜利取决于点穴,主要是 用手指、手腕、指关节去完成点穴的动作,而训练攻击力的办法就是打沙袋和 拳靶。②

第三节 国外咏春拳研究概况

正如咏春拳英文翻译一样(咏春拳,有翻译为“Wing Chun”,也译为 “Wing Tsun”),受到当地格斗思想和个人感受的影响,国外对于咏春拳的研 究角度也呈现出多样化,如美国研究机构开始关注咏春拳出拳速度。1984 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就对张卓庆(当时任澳大利亚咏春拳国术总会主席) 进行了测试,连续日字冲拳(咏春拳术语叫“扯三星捶”)达到的速度是8. 3拳 每秒。③国外传播者对咏春拳理论和其他格斗技术进行融合,得出了比起传 统理论更加容易理解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威廉•陈(也有翻译为威廉•程) 总结出咏春拳制胜的四字箴言:“BOEC”,即稳、开、肘、交叉。“稳”就是自己

  • 求稳,破坏对方的稳定状态;“开”就是对方的“空”是进攻的目标;“肘”是注意 对方肘的位置;“交叉”是对方双臂交叉时就会造成有利于进攻的局面。而四 字箴言最为重要的理念是,必须主动发动进攻,将压力施加给对方,在不断进 攻的同时发现机会,直至取得胜利。海外咏春拳习练者在与当地流行武技交 流中不断深度挖掘咏春拳的技术,其中关于咏春拳攻防动作的研究值得我们 关注。如艾瑞克•奥瑞姆(也被翻译为埃瑞克•奥罗姆,是练习咏春拳超过 30年的美国人,也是一名咏春拳教练,发表了大量关于咏春拳的研究文 章)①,从约莱维斯及查克罗瑞斯在空手道比赛中因“踢技”出众而获得成功 中受到启发,开始探索咏春拳技术体系中所蕴含的“防踢”理论和方法,提出 “防踢”与时间、格挡动作等因素的关系。②他还从咏春拳训练体系中具有鲜 明特色的训练工具一一木人桩、双藕手训练着手研究,认为这些也是提高防 踢能力的有效手段。③当然,藕手训练只是练习双手的灵敏反应度,是对动 作姿势的一种检验方式,绝不可以直接或者原样地运用于实际攻防中。④


国外咏春拳习练者已经不再只追求表面动作,而开始对技术动作进行深 入思考与探究,《搏击》杂志开设的《海外武技》栏目就曾连续刊登海外咏春拳 技、拳理方面的文章。国外对咏春拳的理解逐渐加深,如美国咏春拳网站首 页提炼出咏春拳练习的特征:提高真正的自卫能力、讲究实用和效率、简单易 学、提高注意力和健身效果。还有像《黑带》《功夫》《格斗的秘密》《东方武术》 这样的海外格斗杂志对咏春的历史与传说很感兴趣,其大量介绍了咏春的简 捷、迅速、精准的技击风格,直接、求实的攻击策略.严密的防守方法⑤和近身此外,李小龙在咏春拳的基础上所创立的截拳道在世界范围传播.其中 所夹杂着的咏春拳技术因素也逐渐被人们认识,虽然出现的名字和咏春拳看 似没有关系。西方格斗界也由截拳道开始认识咏春,知道叶问,也逐渐熟悉 和了解小念头、藕手及木人桩。②

第四节咏春拳技术特征

据传,咏春拳脱胎于福建永春白鹤拳,从技术动作角度看,咏春拳和鹤拳 确实有相似之处。李志河认为.咏春拳保留着一些鹤拳的典型动作,但是咏 春拳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合、借鉴了南派其他拳种的一些技术动作,逐 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③

—、日字冲拳是核心技术

咏春拳主要进攻动作——日字冲拳(也称“子午捶”),是咏春拳技术体系 中极具代表性动作。在香港武打电影《叶问》中,那连续的日字冲拳击败日本 拳手的精彩镜头,给普通观众留下了咏春拳“快速、犀利”的印象。邓付凤认 为,日字冲拳采用了最佳的直线进攻方式.并提出它具有以下特点:按照中线 理论,沿自己中线打出,直击对方的中线;利用整体发力甚至身体向前的冲 力,最大限度地增强击打力量;在发起进攻时,肘无摆动.在距离近时更具蔽性与突发性;双手兼顾,连续进攻,较西洋拳击更加快捷;在进攻后,可再求 变化,可以“长桥发力”,改变方向再次进攻。

二、 寸劲式发力

咏春拳提倡“寸劲”发力。寸劲,也称“弹劲”“寸劲节力”或“短劲”,是一 种能在短距离内发出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劲力。究竟这个短距离指的是多少, 说法不一,有“一寸”“二寸”“三寸”之说。运用于攻防的寸劲,其目的就是在 极短的距离内获得“惊人”的击打效果。

三、 埋肘、收肘的技术要求

咏春拳提倡“埋肘”与“收肘”。这一技术动作要求有别于其他门派,特别 是对于北派武术的习练者来说,有“缩手缩脚”之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人 拳”。“埋肘”具体来说,就是咏春拳技术动作无论用于进攻还是防守,在大多 数情况下,手肘紧贴着自己中线,从正面看就是肘部收在胸前。埋肘的原因, 一是抢攻中线时距离最短;二是保护上身躯干重要部分,为防守提供一个较 佳的姿势。“收肘”,即在攻击或防守动作完成后,手和手臂不再“蓄力”,呈自 然的曲肘状态,以便于迅速变换下一个动作。①

四、 强调“不消过笼,不追手”

“不消过笼,不追手”,这是咏春拳发出攻防动作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做 防守动作时,只做到让对方攻击不到自己即可,动作短小,精确o当对方的动 作在自己防守范围外,则不提倡去主动追击对方,而是趁机直接攻击以求抢 占先机。②

  • 潘长安,黄诗堞:《寸劲节力:咏春拳(白鹤拳)的神秘所在》.载《精武》,1999年第12 期,第35页。

  • 邓付凤:《传统咏春拳心诀精义诠释》.载《搏击》,2009年第10期,第41〜43页。


五、 追求快打

咏春拳追求快打。咏春拳的求快和一些传统武术对速度的追求完全不 同,其表现得很直白。如咏春拳有“以长制短之快”“以近求快”“顾打合一之 快”的理论,追求一种肉眼难及之快。①李小龙在咏春拳截击思想的基础上 创立截拳道,也突出了动作简捷、速度快的策略。

六、 来留去送

“来留去送”,这是咏春拳技术体系中一个与太极拳“粘黏相随”类似的特 征。“留”,是根据对方进攻的变化,凭借接触对方手臂(搭桥)时的感觉而做 出相应的反应,摊、擒、勾等是主要的手法。“送”,是进攻(也称之为“放”)的 意思,在有效防守之后,对方改变动作之前发起进攻(也有防守和进攻几乎同 时进行的技法),拳、掌、指、桥(即前臂)、膀都是完成.'留”和“送”的身体部位。 此外,咏春拳的“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的攻守策略也来 源于这“来留去送”原则。②

  • 梁焕枝:《古劳咏春拳“犯者立扑术”》,载《精武)).2008年第8期,第34页。

  • 梁焕枝:《古劳咏春拳制胜四要素对拆》,载《精武》,2007年7期,第44页。


第九章咏春拳典型动作分析研究

本书研究,对典型动作进行定义与探讨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整 个研究中的创新。本章主要是对典型动作进行划分,提出典型动作的概念及 特征,并初步探讨选取咏春拳典型动作的方法。从研究思路上说,对所选动 作进行说明,揭示其现实意义,是为整个研究做逻辑上的梳理和必要铺垫;从 统计学抽样的角度看,咏春拳套路动作数量过百,每个动作都有其运动路线、 发力方法,需要在选取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咏春拳技术体系 整体特点,所以确立典型动作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分析的视角看,传统武术 难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源就在于技术动作的可变性和多样性,所以首先需 将“典型动作”从庞杂的技术体系中提炼出来,然后再探究其技术标准,可谓 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咏春拳抽取动作这一环节作细致的交代,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确实很少 见,而在本书中却成为极其重要的部分,甚至是整个研究的基石,主要因为传 统武术相关研究较少,虽出现一些对太极拳、咏春拳单个动作的生物力学分 析,但不能说明这些动作在该拳种技术体系中所占的位置,那么,所得到的结 果反映拳种核心技术的程度可能就不高,在研究上显得考虑不周,所得结论 必然受到局限。所以,将咏春拳典型动作定义及选取方法独立成章,针对典 型动作的界定及咏春拳典型动作的筛选方法进行详细论述,是整个课题研究 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咏春拳甚至整个传统武术重新强调技术分析及其训练 革新时,典型动作的重要性为传统武术技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易被人忽视的研 究思路,即首先寻找合适的方法,选取出拳种的典型动作,抓住“主要矛盾”, 进而进行拳种之间的比较,以及对本拳种训练方法或标准化教学模式进行探 讨,则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第一节 咏春拳典型动作相关概念辨析

一、典型动作的定义

(_)“典型,,的概念

“典型”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诗经•大雅•荡》中有“虽无老成人, 尚有典刑”(“刑”通“型”)。在《说文解字》中,“典,五帝之书也”,而“型”意为 “铸器之法”(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土曰型“典型”在古汉语中的 意思可以解释为规范、模型等,汤瑜将它总结为一种“规范或模型等的恒常模 式”,①这和希腊文中的“TUP()S”(原意是铸造用的模子)意思很相近。②

“典型”一词在西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时期,只是当 时并没有直接出现“典型”这个词。到19世纪左右,在文学领域中“典型”一 词开始流行,其中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雪莱、雨果等。当时巴尔扎克对“典 型”有过这样的论断,“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所有那些在某 种程度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③这是从 艺术学、美学角度理解的。

从哲学角度分析.“典型”指的是“代表共性特征的个体”。典型是针对 “非典型”而言的。典型与非典型的划分是常用模式,典型事物反映“一种普

  • 汤瑜:《〈中国妇女报〉典型人物报道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1页。

  • 陆学明:《西方典型理论发展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 种筱娜:《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3〜4页。


适性的原则与规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①而非典型的事物表现更多的 是个性化、非常规的特质。②

(二)典型动作的界定

“典型”和“动作”结合而成的“典型动作”一词在艺术分析中十分常见。 如戏剧分析中对演员艺术价值的分析,提及的“典型动作”多和需要表现的人 物有关联。这里的典型动作应该是具有代表人物的个性和特征的动作,能将 典型动作做得精准、到位,帮助表演者成功塑造人物。③

典型动作在体育、医学领域出现,使用较广泛。特别是在体育领域的理 论分析和实践运用中,“典型动作”频频出现。在对大量出现“典型动作”的论 文进行分析后发现,该类论文几乎对“典型动作”这个概念没有进行严格界 定,多是取“基本动作”“常见动作”的意思撰如陈庆合在对武术教学进行分 析时有“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特别是典型动作训练”的表述,可以看出这里 的“典型动作”在基本动作的范围内,但要比基本动作更加精练些,也有“特征 明显的代表性动作”这样的意思。典型动作常被当作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如 杨晓玲在对中国艺术体操分析时提到“踹燕转体”,认为这是“柔韧性和转体 结合的典型动作”。⑤

由于本书研究的需要及研究对象的特定性,笔者将典型动作界定为:在 该拳种技术体系中具有代表性、具有衍生其他技术动作的“模式”作用、具有 核心地位的“典范”作用的特殊动作群。

浏览1,3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