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关概念辨析


  1. 基本动作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基本动作”经常被提起,十分重要。基本动作是一 个项目技术体系最基层的元素,是整个专项技术的关键.也是在动作学习过 程中首先需要学习的动作。基础性、根本性是基本动作的主要特征。

基本动作主要是区别于另一类特殊的动作-一难度动作而言的。按动 作难度来划分,最为底层的是基本动作,而位于上层的是难度动作。可以看 出,基本动作是一个项目或运动的技术“基础层”,只有充分掌握基本动作后, 才能进行难度动作的学习。按动作学习顺序来分,先学习基本动作,然后过 渡到难度动作阶段。所以基本动作的重要性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正 因为其具有这种“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对各种运动项目基本动作的分析成 为学者较为关注的一个领域。

  1. 常见动作


常见动作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在学术论文中很少使用。常见动作主要是 指出现频率较高、经常可见、为人熟知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可能是一些基本 动作,也有可能是一些难度动作,如街舞运动的倒立、旋转等难度动作也是常 见动作。常见动作可以是常见基本动作,也可以是常见难度动作。

  1. 代表性动作


代表性动作是具有鲜明的特征、可以代表该项目技术特点的动作。在一 些地方舞种研究中出现过“代表性动作”。

以上三种概念经常被用于彼此相互解释,如徐利卫在对基本动作的表述 中这样说道:“最为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动作。①三者比较接近,但彼此又有 区别,通常情况下这几个概念一起出现或彼此交错使用,划分界限并不十分 清晰。在体育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典型动作”和“基本动作”,而“常见动 作”的表述过于通俗化,在学术文献中极为少见。本研究所界定的典型动作,

① 徐利卫:《武术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载《才智》,2009年第21期,第205页。

包括代表性动作、基本动作、常见动作。

第二节选取咏春拳典型动作的途径

—、经典三大套路

三大徒手套路——小念头、寻桥、标指是咏春拳技术体系的主体内容。 器械套路中的八斩刀,是在套路动作基础上手握兵器发展而来的,基本技术 要领和技击含义都没有太大区别。此外,还有一套名为“六点半棍”的套路, 棍的长度和撑船的船桨差不多,其技术风格和经典三大套路也有明显差异 (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当时咏春拳传人在“红船”上和其他习武者相互“换技” 而得来,属于不同的技术体系)。很多咏春拳传人大多精通六点半棍技术,它 是日常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要从武术史学上确认六点半棍的来历及技术原 属拳种,还需查阅、参考更多的史料才能作出准确判断。但从技术特征来看, 六点半棍法的确和咏春拳其他技术存在明显不同。小念头、寻桥、标指可以 说是咏春拳技术的集中代表,具有重要地位,咏春拳典型动作选取首先需从 这三大套路入手。

(一)初级套路“小念头”

“小念头”是咏春拳的初级套路,是入门后首先学习的内容。因为小念头 “包含了常用的手法”,所以它的重要性就如同学英语必须先学习26个英文 字母一样,历来传授咏春拳都从“小念头”开始。此外,该套路的动作要求通 过意念控制身体在缓慢的速度下完成。心理学认为,注意力集中会增强控制 身体的能力,使人的反应速度加快,力量增大,但注意力过于集中就会使身体 变僵,肌肉不能高度协调。所以,小念头还有“存在这一点小小念头”的意思, 即练习此套路时重要的是把握火候,不提倡一味追求速度和力量。

 

9-1小念头套路中出现次数(共36个动作)

































动作名称出现次数占总体的百分数(%,取整)累计百分数(%)
日字冲拳51313
摊掌3821
伏手3829
膀手2534

值得注意的是,整套小念头动作几乎是在双脚没有移动的情况下完成 的,这种现象在中国武术拳种中极其少见。因为自始至终保持二字钳羊马姿 势,所以练习者可以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上肢动作上,提高对动作的感知能力, 以便为之后的动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念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动作 是日字冲拳,其次是摊手、伏手、膀手等。图片3图片4

(二)中级套路“寻桥”

根据韩广玖1998年出版的《咏春拳(续一)——寻桥、标指》进行统计①,

①韩广玖:《咏春拳(续一)——寻桥、标指》.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寻桥”套路中常见动作是日字冲拳、摊掌、按掌、膀手、伏手。韩广玖版“寻 桥”套路主要动作出现次数统计如表9-2所示。

9-2韩广玖版“寻桥”套路主要动作出现次数统计













































动作名称出现次数占总体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
日字冲拳955
摊掌849
膀手6312
按掌6315
伏手3217
标指2118

注:该版共193个动作。

(三)高级套路“标指”

根据韩广玖1998年出版的《咏春拳(续一)——-寻桥、标指》统计,标指套 路中没有出现膀手和伏手,日字冲拳和摊手动作出现的次数也较少,出现最 多的是上肘、按掌、标指等动作,具体见表9-3。

9-3韩广玖版“标指”套路主要动作出现次数统计(共175个动作)













































动作名称出现次数占总体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
上肘1377
按掌7411
标指5314
荡标4216
摊掌3218
日字冲拳2119

 

二、咏春拳课程安排

咏春拳教学安排依据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在收集到的咏春拳课 程设计材料中,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咏春拳教材,二是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咏春拳教材

一般情况下,基本动作学习阶段从基本姿势“二字钳羊马”开始,有的是 直接进入小念头套路的学习,有的从单个动作开始练习。从单个动作的学习 列表来看,经典防守动作有:摊手、伏手、膀手、搭手,经典进攻动作有日字冲

拳、反背拳等。

前言

第一单元咏春内功体系

第I课 正身钳阳马训练

第2课转马训练

第3课 侧身钳阳马的训练

第1课 进马、退马的训练

第5—1()课 小念头的动力训练

第11-15课肾气归元功

第二单元咏春攻防体系

第16-19课寻桥

第20-23课标指

(一) 经典功防之防守手法

第24课 摊手及其致用法例

第25课 伏手及其致用法例 第26课 膀手及其致用法例 第27课 搭手及其致用法例 第28课 襟手及其致用法例 第29课 耕拦手及其致用法例

(二) 经典功防之攻击手法

第30课常规攻击手:日字冲拳.反背拳.抽撞拳.标指手

第31课 攻击手特例:蛇形手及其致用法

第32课 咏春肘击法

第33课咏春脚

图9-2咏春拳函授教材目录

(二)咏春拳教学计划

相对教材而言,教学单元设计是对咏春拳教学活动的直接部署和安排, 具有更强的计划性和指导性。此次调研发现,广东佛山的咏春拳教学计划并 没有统一标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套路为教学内容,教学单元的 设计就是按照套路来的,教授由小念头开始,到寻桥、标指;二就是以单式动 作开始,然后再进行套路学习。而在单式动作的教学单元总体设计中就体现 了对典型动作的重视。

从广东、上海两地咏春拳教学点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第一、二阶段是基 本动作教授。这些基本动作主要有:二字钳羊马、日字冲拳、正掌、撑掌、铲 掌、摊掌、膀手、伏手、底掌等,见表9-4“部分咏春拳馆的教学单元计划统计

 

(前两个阶段)气

9-4部分咏春拳馆的教学单元计划统计(前两个阶段)






































































阶段佛山耀堡上海俊咏堂
内容时间内容时间
 二字钳羊马 二字钳羊马 
 日字冲拳 日字冲拳 
第一阶段正掌1个月正掌5次课
 撑掌 铲掌 
 铲掌 撑掌 
 摊掌 膀手 
第二阶段膀手

伏手
1个月摊掌

底掌
5次课
 底掌 伏手 

 

三、教练员调查

关于教练员对典型动作的划分情况,笔者是通过访谈了解到的。因为访 谈的问题还涉及咏春拳的技术特征、教学方法、动作要领等方面,所以将访谈 中涉及的典型动作内容提出来进行统计。这次共访谈了广东佛山、上海市8 位教练员。调查显示,教练员对日字冲拳的认同度为100%,然后依次为摊 掌75%、膀手50%。

9-5教练员对于典型动作的划分
















































动作名称次数认同度(%)
日字冲拳8100
摊掌675
膀手450
伏手450
铲掌450
撑掌338
丁腿338
虎尾腿338

 

四、技术关联性

咏春拳进攻动作很多,以日字冲拳为基本拳法,它是其他进攻拳法形成 的基础。日字冲拳稍加改变就成为其他动作:保持日字冲拳的动作路线,拳 变掌发力即是正掌;进攻路线移至对方颈部,由掌跟发力即成正铲掌;进攻路 线继续上移至对方面部,由指发力则成了上标指;进攻路线向下移至对方的 腹部,由指发力则变成插沙掌;进攻路线向侧移动至对方的侧腹部,由掌跟发 力则变为底掌。针对不同空间,咏春拳的防守动作也不同,摊掌、挡手时的动 作路线和日字冲拳也有相似之处,体现着“守中用中”原则。

上标指

正铲掌

I

——日字冲拳、正掌

底掌 插二掌 底掌

9-3典型进攻动作区域空间分布示意图

耕手

上摊掌

I

——挡手、摊掌

1FI r i

9-4典型防守动作区域空间分布示意图

根据四大咏春拳典型动作的选取途径,可以筛选出包括日字冲拳、铲掌、 摊掌在内的一个典型动作群。本书研究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但迫于实验条 件和测试对象的限制,仅从中挑选出日字冲拳进行实验研究。

第三节咏春拳典型动作的特征

一、具有较高出现频率

咏春拳的典型动作首先需要具备较高使用频率,在套路和日常训练中都 应该是经常出现、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动作。以竞技体育为例,在比赛中使用 频率最高的技术一定是该项目的典型动作,也就是日常训练中注重的动作。 而这些动作常常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如在乒乓球运动的足底压力分析研究 中,曲峰等选取了左右“跨步、并步、交叉步”最为典型动作进行测试,这些动 作在比赛中最为常见。

二'技术体系具有“代表性”

在竞技体育中典型动作较为常见,如乒乓球、体操、武术.但大多项目对 典型动作这一个概念没有准确界定,主要强调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动作的 分析结果,不仅仅反映了这些动作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拳种特征,如 果抽取的动作具有代表性,是该拳种的典型动作,那么其对拳种整体特征的 反映程度就会增强,抽取动作的特征和整体特征重合度就高。从统计学的角 度来看,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有效、准确的样本抽取方法,最大程度上对总体 进行了解与把握。

三、具有“典范”和“模型”的作用

“典型”一词本身含有典范、模型的意思。典型动作的“典范”和“模型”作 用是基本动作、常见动作以及代表性动作不具备的。咏春拳动作繁多、变化 多端,但核心技术可以从几个典型动作中得以体现。如二字钳羊马是正身马 和偏身马的“典范”或“模型”,动作基本要求几乎一样,只是部分细节略有不 同而已。如果能够将二字钳羊马动作按要求做标准了,那么,学习其他步型 时即可做到“触类旁通但如果在二字钳羊马动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技术细 节问题未能得以解决,则会影响其他步型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总之,典型动作具有较高使用频率和代表性,起到典范和模型作用,所以 对典型动作进行研究就能达到“局部反映整体”的效果,是直达研究目标的一 条捷径。对典型动作的深度分析将促进我们认识咏春拳技术的整体特征,对 其教学标准化提供客观数据和理论支撑,甚至可能对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进行 现代科学化的阐释与注解。

第四节咏春拳典型动作分析的意义

源于对竞技体育项目比赛成绩的强烈追求,我们需要对技术动作进行深 层、细微的分析。生物力学测试由于其便利性和精确性逐渐被学者及教练员 认可,在各地体育科研所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推广.成为教练员进行技术诊断 和训练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成为学者深入学习运动训练理论和攻克科研 难题的常用方法。

最初的竞技武术生物力学研究是从基本动作分析开始的,如20世纪80 年代郭志禹对马步冲拳的测试与分析。其主要的任务是获得武术基本动作 的运动学特征,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动作技术细节,开始了武术技术科学化 研究的第一步。

随着竞技武术的发展,套路比赛出现了难度动作,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运动成绩,难度动作随之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生物力学的研究热点汇聚于 竞技武术中以旋转、跳跃为主要环节的难度动作,通过透析难度动作各阶段 的特征,进而给有效完成动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开始探讨难度动作训练与比 赛中运动员造成损伤的机理。

在研究传统武术拳种之一的咏春拳时,本书提出了这个重要的研究范 畴——典型动作(这一提法在20世纪80年代的竞技体育中曾被使用,在近 10年的竞技武术生物力学研究中几乎消失)。因为咏春拳是传统武术拳种,

与上述分析的竞技武术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套用竞技武术的研究思路,所 以本书将其作为重要的概念推出。首先,较之竞技武术项目,咏春拳的技术 没有明显的“门槛”,不存在习练者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动作,所以就不存在咏 春拳难度动作分析。其次,咏春拳的基本动作数量多,变化大。很多动作只 通过细小的角度或方向变化而转变为另一个动作。对众多基本动作进行生 物力学测试与分析几乎不可能完成也没有必要完成。最后,咏春拳技术体系 中存在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动作,这些动作可谓是一种“模型”,可以衍生、变化 为不少其他动作。它们是咏春拳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二字钳羊马、日 字冲拳成为咏春拳标志性动作,在很多场合甚至成了咏春拳的标志。根据马 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所提及的“抓主要矛盾”,着眼于矛盾的主要方 面.针对这些典型动作进行分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咏春拳的整 体特征,这正是本书研究的重要思路。

本章从“典型”的概念入手.提出在武术科学研究中并不常用的概念“典 型动作”,将其界定为:在该项目的技术体系中具有常见性、基础性、代表性 的,可以衍生出其他技术动作的有“模式”和“典范”作用的动作。对辨析典型 动作与基本动作、常见动作、代表性动作的区别,得出典型动作含有三者的基 础性、常见性、代表性特征,加之“典型”一词的词义中原本具有的“模式”与 “典范”含义不同,从而形成了典型动作四要素,在对概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提炼出咏春拳典型动作。本研究从经典套路、教学课程安排、教练员调查、技 术关联性四个途径依次根据常见性、基础性、代表性及典范性提出典型动作 的选取方法,并筛选出包括日字冲拳、铲掌、摊掌在内的一个典型动作群。本 研究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但迫于实验条件和人员限制,仅从中挑选出日字 冲拳进行实验研究。“典型动作”概念及其选取方法的提出在武术科学研究 领域还具有更加广泛的价值。首先,在对传统武术其他拳种技术进行分析 时,可以沿用这一思路,直接获得技术体系核心部分的信息,为同类研究提供 研究模板。其次,传统武术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拳法理 论、技法、要诀、技击目的与方法,跨拳种技术分析极易得出类似于跳远与跳 高比较的“有差异但无意义”的结果或因选取动作为非核心技术而造成“以点 代面”的错误。典型动作为传统武术跨拳种技术分析提供筛选动作的合理方 法,为深入而客观的研究提供可能。最后,长期以来传统武术技术研究“研多 究少”(对单个动作研究不深入,转而涉及多拳种、多动作间比较),主要是没 有找到典型动作这一突破口,以此为着力点可为“深究式研究”提供新的 渠道。

第四篇

咏春拳实验研

第十章武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概述

生物力学在医学、农学、仿生学、体育科学等许多领域均有应用,是一门 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学。运动生物力学是20世纪60年代脱胎于生物医 学工程和理论与应用力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也是多学科交叉、渗透产生的新 兴边缘学科,主要结合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力学基本原理 对生物体进行研究。

第一节竞技体育生物力学研究整体特征

一、运动技术科学化阐释

竞技体育竞争激烈,而运动技术的科学化阐释是所有训练计划和技术革 新的基础,尤其在国际竞技体育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单凭教练员自 身经验来保证运动成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科学化训练首先要建立在对运动 技术的科学、精确、客观的阐释基础上。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刘卉的 博士学位论文《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该文通过对棒球、 标枪、羽毛球、排球、铅球出手动作的三维运动、动力的测量,总结出影响运动

员上肢鞭打类动作末端环节速度的主要因素;①胡宗祥的《慢跑下肢技术动 作的生物力学研究》,运用QUALISYS红外光电运动分析系统、Kistle测力 台、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Mega肌电系统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较为 全面地对慢跑中下肢的运动、动力、足底压力和肌电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出慢 跑过程中无论是穿鞋还是光脚跑第二、一、三趾骨所受的冲量和压强,得出膝 关节是最主要的缓冲部位的结论;还有金季春对Clap式冰刀弯道蹬冰动作 技术原理进行的生物力学研究,所得出的运动技术特征可以为进一步科学化 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提供数据支撑。②

二、 革新竞技体育训练方法

运用生物力学测试单环节动作,进而对训练提出合理化建议。如1986 年就出现的使用国产高速摄影机(Sx-16型16毫米)以96格/秒的拍摄频率 拍摄,对跳深动作、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背越式跳高技术、我国女子优 秀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超等长训练对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影响、李 顺柱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Clap式冰刀弯道蹬冰动作技术进行了研究。 还有具体到特定动作的训练学意义研究,如讨论肌肉远近固定组合对速度训 练效果的影响。此外,用于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产生的损伤:如对于运动性跖 骨损伤,选择提高运动员速度的斜坡跑超速训练的合适跑道,对中老年人先 行姿态进行调整。

三、 三大测试方法

总的来看,受试者身体位置移动范围较大的动作测试,可用高速摄影机 捕捉动态画面,如针对整套竞赛太极拳演练动作用的是两台JVC9800高速

  • 刘卉:《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北京:北 京体育大学.2002年,第1页。

  • 胡宗祥:《慢跑下肢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北京:北京 体育大学,2008年,第1页。


摄像机以主光轴呈90°的夹角同时拍摄,以获得运动学参数;受试者身体活动 范围较小,且可以在室内完成动作测试,多数是采用三维运动学系统 (VICOM).这样避免了高速摄像机获得画面解析时人工加点造成的误差, 系统本身自带计算机解析软件可以直接进行相应运算,输出所需数据。如对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陈氏太极拳掩手肱捶、杨氏太极搂膝拗步进行的测试 研究。

国内外较为流行的生物力学的测试仪器为三维运动学系统、高速摄影机 及图像解析系统、测力台、肌电,因实验所需指标和设计思想的不同,形成了 不同的组合测试方法。常用运动学指标有位移、角速度、环节角度等;动力学 指标有地反力、各环节力矩等,还有肌电设备反映的肌电活动情况,肌电在对 动作募集肌肉的时间、顺序等因素的说明,是其他测试手段无法做到的,所以 它是生物力学测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测试手段。常用肌肉做功百分比、肌肉 激活顺序等。肌肉做功百分比,是通过一个动作过程判断哪些肌肉对动作完 成更具重要意义。如郭峰针对8名健将级拳击运动员的上肢表面肌电进行 测试与分析后,在测得的六块肌肉中三角肌前束做功情况最多。①肌肉激活 顺序体现了技术动作的协调性,即恰当的肌肉激活顺序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技 术动作控制的表现。运用便捷式肌电和高速摄影机,分析动作过程中肌肉激 活顺序及相关数据的变化,是探求动作技术深层机理的重要手段,如华立君 的博士学位论文对排球起跳动作的肌电分析原始数据记录图。②

竞技武术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与进步,运动成绩 不断刷新,难度动作的制定与量化,又进一步推动了竞赛的发展。从前些年 对生物力学基本理论进行定性分析逐渐转向对应用生物力学测试仪器和手 段进行定量研究,对竞技武术的科学化训练方案的修订及评定动作优劣都起

  • 郭峰.张日辉:《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技术动作上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第66页.

  • 华立君:《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动作及其转项力量的综合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 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年,第1页。


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①但是从总体上看,运用先进测试仪器及手段研究传 统武术的现象并不多,存在很大空间,有待学者进行此方面的探究。

四、武术生物力学研究概况

(一)着眼于武术动作过程

相关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武术 动作进行测试进而完成的学位论文呈现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单独动作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如谷枫的硕士论文《杨式太极拳练 习者搂膝拗步下肢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借助于先进的红外远射测试系统 手段,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两组不同水平的杨式太极拳演练者搂膝拗 步下肢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揭示这一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和原理,从动力学 上给予验证。②有些学位论文着眼于一些难度动作的分析,如腾空摆莲360° 技术动作、武术套路C级跳跃难度动作旋风脚720°、竞技太极原地360°,并指 出关键技术及训练时需要注意的环节;③还有对健身气功中“熊晃”动作(姜 倩,2010)的生物力学分析。回研究成果呈现细化趋势,出现了张斌硕士学位 论文《陈氏太极拳掩手肱捶动作运动学分析》,作者借用红外远射测试系统对 陈氏太极代表性动作掩手肱捶全过程进行测试分析。

第二,针对套路中主要动作进行分析。如胡雁宾硕士论文《优秀太极拳 运动员式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运用QUALISYS-MCU500红 外远射测试系统,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分析对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进行三维

  • 杨慧馨,杨雷:《运动生物力学在武术动作技术分析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载《哈尔滨 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47页。

  • 谷枫:《杨式太极拳练习者搂膝拗步下肢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硕士 论文,2004年,第1页。

  • 刘野:《武术“腾空摆莲”360°技术动作运动学特征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第3页。


®姜倩:《健身气功五禽戏熊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第1页。

生物力学分析。

第三,探究动作所蕴含的深层力学因素。例如,阮哲的硕士论文《太极拳 运动对老年人下肢力学因素的影响》,作者使用一些常用的与平衡能力相关 的测试手段,分别对太极拳练习者与未练习者作出测定,然后对各种指标加 以对比.力图寻找太极拳对练习者平衡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对造成这些影 响的可能性作出分析和评价。①瑞典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 统,该系统通过接收红外反射信号,经过系统软件数字处理,能够对不同时间 的动作进行三维数据分析,能够对连续动作进行立体分析研究。

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周勇的《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太极拳运 动进行再认识》,通过实践及运用资料法,对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及其作用进行 了总结和分析,指出太极拳运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有代表性的运动特点和 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从而对太极拳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②刘小平 的《太极拳腾空飞脚向内转体的运动力学对比生物分析研究》,对太极拳腾空 飞脚向内转体技术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描述、计算。该文采用运 动分析系统解析法、三维测力台测试法、对比分析法,对上海体育学院一级运 动员、武英级运动员等的“腾空飞脚内向转体动作”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同 步测试。③韩雅婷的《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借助 于JVC9800高速摄像机、TJ-MOTION影片解析系统.ME3000-P4肌电测试 仪和ECG4心率及能耗遥测仪,对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太极拳队员演练杨式 太极拳竞赛套路进行实验取样,探析优秀太极拳选手演练杨式太极拳竞赛套 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张勇通过影像解析对腾空旋风脚 720°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提出了基本动作的规范、提高空中本体感觉等训练

  • 阮哲:《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下肢力学因素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3 年,第1页。

  • 周勇:《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太极拳运动进行再认识》,载《湖北体育科技》,2003年第 1页,第87〜88页。

  • 刘小平:《太极拳腾空飞脚向内转体的运动力学对比生物分析研究》,载《九江学院学 报>),2005年第4期,第49〜52页。


建议。胡哲纯对腾空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的稳定性、杨雷对腾空旋风脚转 体720°接竖叉的生物力学进行了分析。①

总之,自20世纪80年代郭志禹对马步冲拳的生物力学研究到今天,武 术生物力学学位论文的不断出现•无论是测试仪器还是分析方法都在不断进 步与更新,并呈现出定量分析武术套路动作的一个强劲趋势•但是借用生物 力学手段透析套路动作•进行深层机理的研究仍有较大探索空间。研究所得 成果对于教练员来说,给诊断训练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与定 量数据支撑,但对训练方法层面的探讨还略显不足。

(二)着眼于武术动作技击含义

武术套路的生物力学分析的目的(趋向于动作科学化训练及验证武术动 作的技击性)出现于一个惊人的共同旨归,就是在研究过程中有意将武术动 作的生物力学数据与技击相联系,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联系又显得证据不充 分,或者是实验设计本身没有突出技击,而分析时与技击有意“嫁接”。

韩雅婷在对杨氏竞赛套路的生物力学分析后指出,唯一出现的一次重心 的较大起伏一“右拍腿一左右伏虎势一右下势”,是“出于技击的要求”,重 心可以起伏。武冬等对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104张拳照进行解析, 从关节角度对杨氏大架的概念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并分析出决定太极拳动作 间架的最重要因素是太极拳的技击性。正如郭玉成在2003年对武术科研现 状统计、分析后,提出要加强传统武术研究的建议一样,武术学者对传统武术 的研究多从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武冬在论文的最后发出“对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和技击作用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开创古老太极拳的 实证研究道路”的呼唤。②

关鹏对太极拳的单推掌、王如镇对形意拳的崩拳、曾祥林对咏春拳的日

  • 韩雅婷:《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载《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第73〜75页。

  • 武冬,刘卉:《杨氏大架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载《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1年第3期,第41页。


 

字冲拳分别采用高速摄像机、测力台、表面肌电系统进行测试,试图从数据中 找寻传统武术动作的技击意义和特征。①

(三)着眼于武术散打得分技术动作

相比套路动作的分析,散打生物力学研究对动作的技击性探讨显得更加 明确和直接。如利用脚尖速度变化对散打侧踹腿的效果进行评价时,指出踹 腿最终效果由“环节末端的击打力量和速度”决定。将身体向前移动、髓关节 伸展和大腿推小腿产生的三种速度合一,是侧踹腿产生强大威力的原因。其 中身体重心前移,使得作用于击打瞬间的身体环节参与度越大,则击打效果 越佳。李强通过测力台对一级和健将级散打运动员侧踹腿力量进行比较后, 发现侧踹腿力量的重要性。②

散打动作中侧弹踢,是散打特色技术动作。杨继君通过将散打这一技术 与泰拳横扫踢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泰拳横扫踢突出力量性,③散打侧弹 踢更突出技巧性的结论。王杰对柳海龙的动作进行了高速摄影与解析后发 现,并不是散打教练员一贯认为的那样,踢到沙袋时“到达最大速度”,在击打 到沙袋之前脚尖速度其实已经开始减弱。35还有人针对散打摔法进行力学 分析,如于兴文等对“弧形摆摔”通过高速摄影机获取运动员动作过程,并经 过影片解析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抱腿动作、后撤幅度、速度等是这一技术成功 使用的关键要素。

力的测试在各种运动和医学研究领域都有应用,而武术作为追求技击效 果和技击表现的一项运动对打击力相当重要。打击力,是指“物体间碰撞产

  • 曾祥林,朱东,关鹏:《对武术劲力认识之我见》,载《搏击(武术科学)》,201。年第10 期,第45〜47页。

  • 李宏昌,金燕:《提高散打侧踹腿击打力的力学理论基础及训练研究》,载《北华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8期,第383-384页。

  • 杨继君:《散打鞭腿与泰拳横扫踢技术动作对比分析》,载《价值工程》,2010年第6 期,第206页。

  • 王杰:《柳海龙侧弹踢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 1页。


生的力”。刘维曾认为,对以打击力为主的打击力体育项群来说,研究打击力 的大小、影响因素、打击力作用前运动状态产生的冲量的大小、方向的影响都 是有必要的。针对冲撞力对人所造成的损害的研究,在汽车检测领域得到了 极大的重视。Hybridlll假人是较为常用的汽车碰撞试验工具,生物医学工 程学领域的马春生认为,“Hybridlll假人是经过大量尸体实验验证,具有高 度仿生性的假人”,它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汽车碰撞试验及相关汽车安全 的研究。①②

五、其他相似项目的生物力学研究概述

(一)拳击注重动作发力特征探索

拳击在古代是强者的体育项目,神圣但也充满血腥,是西方武技的典型 代表。现代拳击运动起源于英国,是广为人知的奥运会项目。它有鲜明的技 术特征,以直、摆、勾为基本拳法,技术体系中进攻与防守都趋向于简捷。在 比赛中,格挡防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防守技术,因为拳击的基本姿势是 双手在头部的两侧或前侧,使用格挡是路线短、效果好的一种选择。拳击得 分的要求是进攻具有力度而且对方无遮挡。作为一种技击性很强的特殊体 育项目,拳击动作的节律、结构,甚至用力程度都具有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 动作和呼吸是相互协调的。③

后手直拳是一项主要得分技术,郭峰等对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进行 测试,发现拳速峰值平均为10. 03m/s,并不低于国外优秀选手(William等人 的研究发现,国外优秀男子拳击选手勾拳的峰值速度平均值为12. 5m/s,刺

  • 刘维曾:《打击力体育项群概论》,载《中国体育科技》,1995年第1期.第48-49页。

  • 马春生,张海钟,杜汇良:《具有解剖基下颌的人体头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载《生物 医学工程学杂志K2OO5年第1期,第55页。

  • 王海峰’祁国鹰,王宾:《第29届奥运会拳击决赛中运动员防守技术特征的研究》,载 《中国体育科技>,2010年第3期,第83页。


 

拳的峰值速度平均值为7. 2m/s);①岳东升等研究显示,拳击选手前手直拳拳 速峰值出现在37%臂长距离上,后手直拳在38%臂长距离上。上肢主动激 活顺序呈现由近端依次到远端的发力特征。②

(二)跆拳道注重技术科学化阐释

现代竞技跆拳道运动是以点数记得分的项目,从该项目运动实践出发, 生物力学研究相对集中在一个典型动作一一横踢腿这个技术动作上。和其 他项目一样,引用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研究,是由于跆拳道教材对该技术动作 的定性描述难以满足实际训练对技术深层原理和规律的需求。如郝莹对我 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远距离进攻型后横踢进行了分析,在结合运动员形态、 身体素质等方面数据指标的基础上选取了击打距离、速度等指标进行对比, 而对击打力量、作用时间这样的指标不予考虑。跆拳道横踢腿技术动作生物 力学分析也呈现精细化的趋势,同样是横踢腿动作,李玉刚从转动力学角度 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增加进攻腿的速度,减小转动惯量的方法来提高转 动效果。③还有人从下肢主要肌群及特点、工作顺序原则、避免肌肉松弛等 角度深入分析。胡宗祥从上肢对横踢腿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④2005年出 现的后腿横踢技术运动学分析硕士论文,修正了之前动作顺序为“提膝一转 甑一踢击”的结果,创造性地提出“转髓-提膝、提膝、提膝”。另外一个更具 意义的发现是作者通过数据比较发现重心速度变化规律呈现“小一大一更 大”的特征,体现这一项目“用体重击打对手”技巧* 2006年,陶玉军在束臂 和正常状况下对横踢腿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得出横踢腿的转速、踢击距离等



®胡宗祥.贾伟峰.陈建华:《跆拳道横踢技术中上肢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载《体育科 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79〜82页。

和上肢动作存在关联;2007年出现了针对横踢腿的硕士学位论文,从位移、 环节速度与角度及角加速度等运动学参数和击打力量、爆发力等动力学参数 对横踢腿进行了全方位分析。

此外,得分相对较少的下劈、双飞踢等动作研究虽然也有部分学者涉及, 但研究成果较少。郭辉在下劈腿生物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强调 “各近端环节的制动”,使之更合理地传递到远端环节,从而提高动作速度及 击打效果。由于受项目特征的限制,跆拳道研究者对击打效果的研究并不深 入。只要是强调发力、追求速度的项目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一受伤,跆拳 道也不例外。关于其内在机制,①国内外对跆拳道练习者受伤部位、频次、性 别及年龄差异都有研究,张洪顺等对膝关节(跆拳道练习者较常见受伤部位) 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为教学、训练、比赛活动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提供了理论 依据。②

第二节 国外武术及项目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一、测试仪器的专项化

针对运动特点所设计的测力仪器标志着运动生物效应测试取得了重要 进步与发展。由于实验设计本身的局限及实验仪器的落后,传统的测力仪器 很难全面反映一次击打的过程。英国Chichester学院运动科学中心学者 Smith和他的同事们,利用拳击特征设计出测力模拟假人,并让其与一个测 力系统连接起来,进行了经验拳手、中级训练水平者及新练习者之间的前后 手直接击打力(straight punch)的测试与比较。实验发现,三组的最大击打力依次递减,同一被试者的后手的击打力都要比前手的大。①对武术专项选 手进行测试的研究并不多见,Gulledge让12个武术选手站在一个测力台 (force plate)上,对一个固定在墙上的水平测力仪器上垫着的目标进行击打, 测力台用于测量水平力、随后的冲击力及身体重心移动的速率。使用手臂与 计算机相连接的测试仪器来获取水平移动速率及手臂关节的重心移动速率, 最终比较后手直拳和寸劲拳(reverse and power punches)的击打力。实验结 果显示:power punch比reverse punch的击打力量的峰值(the peak force)要 小(790 vs. 1450 N),在接触目标的前0. 20的线性冲击力(the linear impulse)要大(43. 2 vs. 37. 7 N x s)。得出结论,power punch 比 reverse punch更具有潜力,对破坏对方平衡更加有效。②还有Walilko TJ等人在 2005年设计的实验.让不同重量级的拳手对模拟假人(the Hybrid III dummy,汽车冲撞实验假人)的头部直接击打.测试出对头部力的传递和拧 转、对颈部及下颌的压迫情况,再用高速摄像机测试每一次重击的速率,以研 究拳击手脸部受击打时对头部影响的生物机制。③还有着重分析空手道出 拳过程中表面肌电变化特征的实验,运用训练常用工具一立板来进行 测试。

二、对技击效果的探讨

西方学者发现拳击比赛对拳手脑部有一定的伤害,并且研究出这种伤害 和参加的比赛局数存在相关性。拳击的击打方式和中国武术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现在少有知晓的全接触空手道(full-contact karate/kickboxing)和中国 武术手脚并用的击打形式很相似。Schwartz和他的同事在研究全接触空手道和拳击的生物机制时,设计出一个可以在三维方向上移动,并具有弹性回 复功能,表面组织模拟正式比赛护具的模拟假人(dummy)o实验结果显示, 在90G到120G的范围里,手套和脚垫都没能减少对假人的加速度。10盎司 的拳击手套对最大加速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拳击和踢击的加速度仍保 留在一定的范围。事实上,任何手段对头部的猛烈打击,都会产生伤害。①

在格斗类的身体全接触这样的项目中,国外学者Buse对自1993年11 月到2003年11月(10年间)的642场无限制搏击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其 中182场比赛结束的原因是格斗者被击中头部。②击打头部所造成的伤害主 要是头部受到猛烈的撞击后,极有可能发生一种被称为“脑对冲伤”(据资料 统计,颅枕部遭受打击发生对冲伤的概率高达80%左右)的损伤。头部被击 中后,在惯性作用下脑脊液仍继续向撞击点方向流动,于是“脑球”中与撞击 点相对的极点附近暴露出一个“局部自由表面”,就可能将附近的血管与神经 拉断,形成威胁生命的严重后果。

击打力测试时是否空手直接击打,戴上不同材料手套、不同质地的缠手 绷带,测力仪器表面设置垫子的厚度等因素对测试结果存在影响。众所周 知,拳击与武术一样,是可以直接击打对方的头部和躯干,头部被连续击打的 耐受能力是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验比较了不戴绷带、戴 薄绷带及含有铅硬膏的绷带,选定22个拳击手,每个选手击打一个包裹气垫 (covered with a synthetic mattress)的 Kistler 测力台(Kistler force plate) 10 次以上,用一个光电系统(A system of photoelectric cells)来测试击打的速 率。结果显示击打力的增加与绷带的厚度有关,含有铅硬膏的绷带要比薄绷 带对力度更有承受力。最终得出结论:与不戴绷带或戴薄绷带相比,绷带(厚

浏览1,2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