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带或含铅硬膏的绷带)增加了手部的硬度,也促进了力的传递。①

动作的击打力还不是技击效果的全部内容,有些国外学者考虑到动作击 打的准确性、反应时等因素。学者Net。对初学者和高水平的13个武术练习 者进行试验,使用了高速摄像机(频率2500Hz)记录他们的反应时.使用测力 传感器(load cell)测量他们的发力。将力量数据(force data)根据受试者的 体重和身高进行标准化后,进行不同水平组别的比较。使用了一个位置传感 器(a high speed pressure sensor)来测量打击的精准性(precision of the strikes)0结果显示:女子比男子的击打准确性高,但是反应时和力度较差; 高水平受试者的击打力度较高;还发现了反应时、准确性和击打力度直接存 在相互影响的关系。②

三、对运动损伤的研究

在格斗运动中,发放劲力是最为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非 格斗项目的一大特点。因为发力的种类不同,发力的方法各异,从而造成了 不同格斗项目受伤概率的不同。国外学者对不同格斗项目受伤情况进行了 调查分析,如Zetaruk,在对263个不同格斗项目不同性别、训练频率、训练年 限的运动员进行比较后,发现59% Tae kwon do, 51% Aikido, 38% Kung fu, 30% Karate和14% Tai chi的练习者存在被迫停止训练一年的受伤经 历。可以看出中国武术,至少是太极拳训练的受伤概率是较低的。多种格斗 技术混合的无限制格斗比赛,时有受伤情况出现,即使是拳击这种有明确限 制条件的运动也一度因为运动员受伤而遭人质疑。③


  • 综上所述,可以运用生物力学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且可以看出:


第一,对传统武术技术进行探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咏春拳拳名、起 源一样复杂的拳种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比比皆是.理清其中线索、寻找史料佐 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困难重重。浩瀚如海的传统武术技术文献可以为练 习者心中想象的几乎每种“合理”与“正确”的武术提供支撑。在个人“体悟” 基础上建立的技术“理论”值得怀疑,而事实上传统武术人自身也在这种怀疑 中不断思索,王芸斋、薛颠、赵道新、李子鸣、孙禄堂等人的做法都是明证。追 寻传统武术“真理”的精神从未丢失,在武术不断国际化、科学化的今天,更加 迫切需要这种精神。

第二,传统武术研究方法:先人文思辨后实验分析。传统武术不仅存在 略有差异的拳理甚至也有彼此矛盾的说法,其中夹杂着比喻、类比等表达方 式,简单的逻辑判断显然过于草率,直接列举分类只能停于表面。运动生物 力学分析可以为传统武术技术探究提供有效途径,展现更加直观、清晰的观 察结果,将帮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可是实验分析前简单的相关理论介绍 和前人研究总结,远远不能起到支撑作用,先要进行一定深度的人文思辨,找 到传统武术研究的“病症”再进行实验分析,才能得出更可靠、更具现实意义 的研究成果。

第三,“女人创拳”说是咏春拳研究的重要背景。在咏春拳历史追溯中最 为重要的应该是“女人创拳”说,创立“前咏春拳”——福建永春白鹤拳的方七 娘、五枚师太、严咏春皆为女性,男人竟然喜欢女人所创的拳法并主动去传 播.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戏剧色彩的一幕。这些应该是咏春拳技术 研究不能被忽视的背景材料,其背后隐藏的信息是咏春拳技术不仅适用于女 性*同样也适用于男性。

第四,拳谚和口诀也需要甄别。咏春拳大量的拳谚和口诀,是前人在技 击与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是对咏春拳进行技术分析难得的资料。但也 需要研究者对此进行甄别,这需要深入咏春拳教学实践中,对教练员和学习 者进行访谈。更为直接的方法是研究者亲身学习咏春拳,在学习和运用的过 程中不断加深对咏春拳的体会。

第五,要突破竞技武术的研究思路。国内研究成果大量集中在对武术动 作分析上,多是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为本研究打下了一个丰富的资料“源 泉”。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武术动作定量研究成果不多,但总体呈现 更加具体和深入的趋势,其中对套路、散打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为传统武术 动作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武术套路的基本动作和难度动 作的研究思路中,其动作目的不是技击而是动作完成效果(这里主要是表现 效果)。散打是技击格斗的现代体育项目,其技击形式和内容与咏春拳差别 很大。属于传统武术的咏春拳,不同于竞技武术.因此武术套路、散打都有差 异,不能以这两个项目的研究思路来考虑咏春拳。可见,对咏春拳技术动作 的生物力学分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竞技武术的研究方法,但需要突 破思路,要根据咏春拳自身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否则极可能造成方向性的偏 差而与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

第六,参考国外经验,也需凸显自身特点。国外对拳击、空手道、咏春拳 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击打力方面的测试及击打效果的分析.样本数量大、 操作流程严谨,具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但是指标选择单一,至今未出现针对 传统武术动作综合分析的报道。这就给后人的研究预留了很大空间。参考 国外经验的同时,需要根据国内咏春拳技术研究资料,基于现有实验条件提 出符合实际的假设,凸显出自身特点。

第十一章咏春拳典型动作一日字冲拳生物力学分析

第一节实验对象

一般来说,样本含量越大越容易反映总体的特征,但是样本含量受到实 验设备、测试人员和受试者招募等因素制约,要反映出一个项目的技术特征, 最佳的受试者是高水平运动员。如果研究目的为探讨不同动作规格对运动 的影响表现或不同因素对运动技术的影响,则选择不同技术水平的受试者8 至10人为宜,有条件的可能会招募更多受试者。根据Cohen和Lily的研 究,在进行运动技术分析时,5人的样本含量即能包含总体80%以上的运动 特征,所以即使实验对象是高水平运动员,也不能低于5个样本。①2008年 洪瑞枚的《国内优秀舞者倒踢紫金冠动作之生物力学特性分析》、2004年蔡 梓林的《柔道大外割技术不同破势方法之生物力学分析-——个案分析》、2005 年刘俊辉的《短距离之中式起跑对生物力学探讨》、2006年庄梓林的《单脚起 跳扣球动作之生物力学分析》选择的是5名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受试者。当然 高水平受试者难以寻找,迫于条件限制有些研究选择的受试者人数就少于5 人。如2003年,胡雁宾的《优秀运动员24式太极拳主要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① 李世明,李学贞,徐迪生:《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统计方法应用的几个问题》,载《广州 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9页。

测试了 3个受试者;2007年,石俊男的《女子羽毛球杀球与跳杀动作之三维 运动学分析》测试了 4个受试者;2008年,赖昭名的《武术八极拳震脚发劲动 作之生物力学分析》测试了 1名高水平运动员和1名初学者。

鉴于本课题研究是针对咏春拳典型动作进行的生物力学分析,不涉及影 响因素对动作优劣比较的“质”的判断,也迫于咏春拳高水平受试者难以寻找 的现实,将受试者定为上海咏春拳教学中心的5名教练,其中包括2008年佛 山全国咏春拳搏击比赛第一名的教练吴XX.具体信息参见表11-1。

11-1受试者基本信息表

























































序号姓名身高(厘米)体重(千克)年龄(岁)教龄(年)习练咏春拳年限(年)
1吴XX170683169
2马X173752345
3杰X180802746
4王X171602213
5曾XX167652513

第二节实验方法

一、 实验时间与地点

实验时间:2011年6月23日至2011年6月26日。

实验地点:上海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科学大楼技能研究中心实验大厅。

二、 测试仪器及实验工具

根据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技能研究中心实验室操作规范,为了最 大程度减小误差,所有受试者统一穿着VICON测试系统专用服装和武术平 底牛皮练功鞋进行测试。实验采用VICON系统、Noraxon肌电系统、Kistler 测力台系统等进行数据同步采集,采用内同步连接方式。

(―)VICON 系统

采用英国产Vicon硬件及其配套软件系统,16台MX_F40摄影头,直径 为14cm的Mark球,采用频率设为120Hzo

(二) 测力台系统

采用瑞士奇石乐公司产两块Kistler三维测力台(Force Plate),规格为 90cmX60cmX 10cm (长X宽X高),型号为9287B,测试最大垂直力可达 20kN,最大侧向力可达10kN。本次实验设置采样频率为1200Hz。

(三) 电信号系统

本次实验使用的是美国Noraxon公司生产的表面肌电采集与分析系 统'软件为MyoResearch XP Master Edition 1. 08. 16o本次实验的采样频率 设置为1000Hz,肌电原始数据采集与后期分析均在Noraxon公司肌电硬件 配套的软件中进行。

实验使用的肌电片为上海仁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心电电极(银/ 氯化银),电极粘附区30mm直径,导电区l()mm直径。

(四) 设备同步

Vicon、测力台、Noraxon无线肌电系统通过模数转换器连接并同步,三 机同步进行数据采集。

(五) 运动学与动力学信号采集软件

使用由Vicon公司研发的Nexus信号采集与处理软件(使用的版本为 Vicon Nexus 1.7. 1).同步采集运动学与动力学原始信号,之后进行包括 Mark球命名、噪讯去除、轨迹删补在内的前期信号处理。图片5

(六)3D生物力学分析软件

使用由美国C-Motion公司研发的Visual3D分析软件(简称为V3D,版 本为Visual3D V4. 75. 12),对获取的Vicon运动学数据、Kistler测力台三维 力的数据进行生物力学处理与分析。图片6

-tNoraxon无线肌电采集与分析软件

本次实验采用Noraxon配套软件对肌电(Electromyography,简称 EMG)信号进行采集与分析,其中后期数据分析包括了滤波、整流、肌肉激活 顺序、持续时间等。图片7

(八)其他实验用品

电脑、酒精、药棉、刮毛器、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带、电源连接线等。

三、实验步骤

(一) 前期准备

实验前,对包括Vicon系统、测力台、无线肌电系统、配套电脑及胶带、肌 电片、电源等所有仪器进行校准,并调试同步信号,利用Vicon标定架进行三 维空间标定。

(二) 受试者热身

受试者穿着Vicon测试专用短裤,做慢走、动态拉伸、武术热身动作10 分钟,测试人员对受试者说明测试动作顺序及测试过程中的相关事项。受试 者清楚整个实验流程和熟悉实验环境后并且感觉身体状态良好,示意可以进 行测试时,开始进行实验。

(三) mark球的放置

运用49个直径为14mm的红外反光标志球(Mark球),由熟悉实验室规 范操作的测试人员进行操作粘贴,然后用Vicon系统检查确定,进行正式动 作测试前先进行静态拍摄。

第五节讨论

一、二字钳羊马的作用

(一)屈膝角度——最佳发力范围

二字钳羊马、偏身马、正身马是咏春拳最为常见的三种步型,其中又以二 字钳羊马最为典型。二字钳羊马的重心较高,高度比双脚自然站立略低。和 武术常见的马步和弓步相比,膝关节的角度有明显的特征:马步和弓步的单 个或双膝关节角度接近90°,而二字钳羊马的膝关节角度在130°〜160°之间。 这样,显然重心就较高。膝关节角度在这范围内不仅提高了身体活动的灵活 度和速度,从蹬地力最大力值的关节角度关系考虑,也是最佳的。

在力学分析时,根据下肢结构特点,常将其视为一个骨关节复杠杆系统。 利用分析力学的虚功原理推导出,当膝关节角度大于130°时,力学放大系数 K才开始大于L随着膝关节角度的继续变大,K值随之变大。设下肢所产 生的向上的力为F,膝关节角度为a , P为在膝关节处的等效屈膝力。①

①于军,谷晓红:《直拳击打发力时机的生物力学分析》.载《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第 3期,第74〜76页。

F=^P (1)

令K = 5,即为力的放大系数 (2)

只有K>1,才有F> P,产生力的放大效应 (3)

即tga>2,也就是a >130°,随a继续增大,K值递增 ⑷

还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膝关节达到135°时,所产生的力值陡然增大,在 达到160°时,其蹬地力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二字钳羊马膝关节角度是有 利于发力、受力传导的。①



























 11-10二字钳羊马的关节角度 
指标二字钳羊马弓步马步
膝关节角度150° 〜160°前膝98°

后膝160°
90°
重心高度较低最低

 

稳定性,又称“稳定程度”或“稳定度”,是指人体或物体抵抗各种干扰保 持因素,保持平衡的能力。其包括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两个方面,在体 育运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体平衡的稳定程度可以分为四种:稳定平 衡、有限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稳定平衡。稳定性的概念在谈论咏春 拳基本姿势和动作时,将被使用。这个概念用于咏春拳生物力学基本分析。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支撑面、重心的高度、稳定角、稳定系数。人体平衡 的特点:人体不能绝对静止、人体形状可变、人体内力起重要作用、心理因素 的影响。②武术中最为常见的马步、弓步,其支撑面都比较大,重心也较低。 将这两种步型和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比较,重心从低到高依次为马步、弓步、 二字钳羊马;支撑面从大到小依次为弓步、马步、二字钳羊马。因而二字钳羊 马的姿势从静力学分析的角度来看,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稳定姿势。并且正

  • 胡雁宾:《优秀太极拳运动员24式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1~2页。

  •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面的稳定角要比侧身站立姿势的稳定角小得多,采用这样的姿势进行技击, 需要在攻防中保持动态平衡。

弓步下前后平衡角大于左右平衡角,如果向前冲拳击打时可以较大程度 承受撞击瞬间的向后反作用力;而马步左右方向平衡角大于前后方向平衡 角,同样条件下向前冲拳的效果不如弓步冲拳,但左右方向能承受更大的力。 所有传统武术很多都在“弓马变化”时发力,“弓变马”可以轻松实现将前后方 向拧转为左右方向的摔或拿,“马变弓”则可以快速借助于腰甑摆动变为向前 方向的冲拳或推掌。

(二)扣膝、扣脚——转向灵活

屈膝内收的姿势建立在脚尖内扣的基础上,符合一个重要的原则一 “膝脚相对”。在传统武术的理论中关于身体姿势的要求,常见的有“三尖相 照”“三节相随”“六合”,可是一直没有突出膝和脚的关系,造成很多练习者在 膝关节不稳定情况下发力,易引发不易觉察的运动损伤。从运动力学的角度 看,保持膝脚相对,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下肢支撑,也会提高发力的效果和安 全。扣膝、扣脚在传统武术的一些拳种中也同样出现,并不是咏春拳所独有。 这样的姿势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特别是在较滑的地面上或身体快速变向 时。滑雪“倒V字”基本站姿、篮球急停制动姿势的内扣膝及内扣脚尖技术 细节,皆与咏春拳二字钳羊马十分相似。可以看出,二字钳羊马这种看似别 扭的姿势有自身的特点,也具有独特的作用.不仅在武术中有所运用,而且在 其他体育项目中也有体现。

上述提及的和二字钳羊马有相似姿势的形意拳、八卦掌都是起源于我国 中原地区,在南方并不流行。在南方拳种中,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显得很独 特。传说在和咏春拳颇有渊源的福建永春白鹤拳中没有找到二字钳羊马的 踪迹;在广东地区,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的、广为流传的蔡李佛拳、洪拳中也寻 不到相似的动作;和咏春拳在传承中有着相似环境的船拳,其基本姿势和二 字钳羊马相差甚远。可以基本推断咏春拳二字钳羊马这一步型技术是一种 创新,在同一区域中独树一帜,在相似传承环境中也独具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代表咏春拳,也只代表咏春拳。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

(三)下肢先微动——引

双脚原地不动完成整个动作的日字冲拳在咏春拳技术体系中具有重要 地位,整个小念头套路的下肢变化幅度都不大,多采用二字钳羊马姿势。在 咏春拳训练中,强调日字冲拳需要“下肢不动,对侧肩不主动回拉”,相关生物 力学实验同样证明了日字冲拳要求下肢动作幅度很小。本次实验所获得的 结果是受试者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较小(冲拳侧3. 17°~9. 46°,对侧2. 57°~ 7. 94°),冲拳侧比对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略大,但从身体角度和位移(本次 实验计算了膝关节角度、肩髓转到角、肘关节角度、肩峰和骼棘位移、拳点位 移)时间顺序上看,其中膝关节角度是第一开始陡然变化的指标。武术讲究 “力发于脚,转于腰,形于手臂”,咏春练功口诀也有“劲发六合,力从地起,发 劲在腰,出招在膊”的内容,虽然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力的传递与叠加”的说法 并不严谨,但其朴素而简洁地表达了这种发力特征,生物力学领域常称其为 “运动链”。①膝关节先有小幅度的蹬伸动作是日字冲拳运动链的起端.虽然 动作幅度小到凭借肉眼观察不到变化.但这个“引”的环节在日字冲拳动作中 起重要作用。

(四)腰甑随之小幅拧转——顺

通过调研和访谈,笔者获得的关于腰甑拧转的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佛山 咏春拳教学中对腰髓并没有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只是强调转腰的重要性 (南拳中常提及“腰马合一”);上海咏春拳教学非常重视基础阶段的转腰练 习,但并没有提炼出转腰的方式;来自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和竞技武术裁判 认为“转腰”是提高武术动作质量的一个关键点。什么样的转腰方式才是最 佳的,不仅需要总结经验,同样需要精细的深层探究和相互比较。

本次实验选定受试者两侧骼棘的位移来判断髓在水平面的转动情况(甑 在垂直面上转动其幅度更小,因而本次实验只采取水平面分析),总体来看受 试者“摆甑”幅度都很小,但转动方式上呈现出很强的个性化。吴X X的髓平 转明显类似于单扇门转动的对侧相对稳定冲拳侧摆动(图11 -3 8中转动方式 2);其他四位受试者的髓基本类似于风车转动的相对中心轴摆动(图11-38 中转动方式1),前者的转动点非常接近对侧骼棘处,而后者转动点基本上就 是两侧骼棘连线的中点。在二字钳羊马姿势下.由于下肢内扣动作限制骸关 节运动,转动幅度不可能很大,分析两者转动方式之间的差异具有很重要的 意义。如果髓关节水平面转动力相同,转动半径长则转动力矩大,显然第二

  • 王新坤,李东鹏:《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前手直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载《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4期.第102-105页。


种转动方式更加节能和省力,容易达到更大的转动角速度。所以,在二字钳 羊马姿势髓关节活动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将髓关节水平转动中心点移向侧髓 点,会增大转动力矩.容易为肩关节提供更高的转动速度,有利于提高冲拳的 击打效果。

11-37髅水平面转动方式

(五) 两肩再对拉——送

当冲拳侧肩向前移动冲拳时,对侧肩同时向后移动形成“双肩对拉”的运 动方式,这种发力方式在很多传统武术拳种中广泛存在,如形意拳的劈拳、炮 拳,太极拳的掩手肱捶等。但中国武术散打、西方拳击的直拳技术并不提倡 双肩对拉以助发力。双肩对拉可能会促进出拳时髓肩转动在冲拳中发挥的 作用,增强“由甑至肩”的传动效果,但并没有相关实验证明。而限制双肩对 拉的冲拳动作则有利于保持上体姿势的稳定,易于维持两侧的平衡.不会在 冲拳进攻的同时而对侧出现明显的空当。

(六) 肘关节迅速伸直——发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肘关节角度迅速增大的时间出现在膝关节角度增大 和肩髓转动角增大之后,看起来猛然出击的日字冲拳仍然符合武术常提及的 发力特点一依次按照脚蹬、腰转、肩送、肘伸的顺序,由下而上、由近至远地 发放的要求。本次实验发现在竞技体育技术分析中极为常见的运动链,并不 十分稀奇,但通过客观数据精确分析证实了在表面看来下肢和躯干没有动作 的日字冲拳同样存在这一发力顺序,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和意义。这为中国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提炼和梳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材料,为验证跨越拳种门 派之间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力特征奠定了基础,也为传统武术的标准化建设提 供了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咏春拳训练中常用的“下肢不动,对侧 肩不回拉”的技术要领也应该被重新修正。能够理解虽然动作幅度很小但仍 符合“自下向上”的发力特点,将有助于咏春拳习练者掌握咏春发力的核心技 术,为之后的藕手、为I"练、实战打好基础。

二、日字冲拳拳速分析

咏春拳以“连击、近身、快攻”见长,相关人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 对咏春拳出拳速度进行测量,近年出现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科学看武术》系 列节目对中华武术出拳速度的测试,可能是出于对拳速这项指标的兴趣和好 奇。①前人对速度的研究显示,速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力量素质、技术熟 练程度都有关。习云太认为,拳击打速度由身体向下压、向上蹬、转体、前冲 这四种不同方向的力组合而成

本次实验测得受试者日字冲拳的拳速峰值并不是很高,最高拳速达到 6m/s的一人,超过5. 5m/s的三人。前人测试获得的拳击直拳拳速峰值普遍 要高于本次实验的结果:郭峰等测试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的拳速峰值平 均为10. 03m/s;刘海瑞所测上海拳击运动员拳速平均值为6. 8m/s;岳东升 测山东64公斤级选手后手直拳击打到目标瞬间拳速为6. 6m/so单比较拳 速峰值,咏春拳比拳击后手直拳的要小。③因为拳击后手直拳技术强调身体 重心前移以提高击打力,但日字冲拳采用的是二字钳羊马姿势,不强调拧腰 转体,不提倡重心前移以增强击打效果,在击打过程中拳移动的路线比拳击

  • 梁敏滔:《李小龙技击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第361页。

  • 田爱华:《普通高校体育实践课教材:格斗搏击》,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90页。

  • 郭峰.张日辉.唐光大:《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鞭打动作技术分析》.载《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64〜66页.


直拳短造成拳速峰值并不高。①

国内外学者对拳击直拳拳速峰值时刻和击打对方瞬间是否一致也存在 很大分歧。有研究表明,拳击打到对方的瞬间,拳达到速度峰值。也有研究 显示,击打瞬间是在达到拳速峰值后的下降期,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作用于对 方的有效质量。②相比较而言,日字冲拳的速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拳击直拳的 要晚,更加接近动作末期(肘关节完成伸直)。分析其原因.日字冲拳拳位移 较小.没有大范围拧腰送肩帮助发力的动作,造成拳速峰值出现时间后移至 接近手臂伸直时刻。根据关节角度对蹬伸力的影响,肘关节角度在超过135° 至完全伸直(肘关节角度为180°)之间击中目标较为适宜。肘关节角度越接 近手臂,产生的前推力越大,即在击打瞬间传递给目标的有效质量越大,有利 于增强击打效果。冲拳过程从拳速达到峰值到拳速下降为零(肘关节完成伸 直)这一阶段,拳速处于快速下降时期。可以推断,肘关节角度越接近180° 时,撞击目标瞬间的速度就越低。但是因为咏春拳进攻的目标集中在人体中 线的面部、颈部、胸腹部及两侧肋部,这些密集着神经、血管、压力感受器的区 域不需很大的力进行击打.即可使得对手感到身体疼痛和心理震慑而终止格 斗。咏春拳采用“近身短打”的策略“以空间换时间”,旨在缩短攻击路线以保 障进攻的速度,一定速度下撞击对手时尽可能增大有效质量以提高击打效 果,而不是通过冲拳侧肩后拉(以适度增加躯干或上臂肌肉初长度)、大幅蹬 伸下肢、大幅度拧腰摆髓和充分送肩前伸来追求撞击瞬间的拳速以增强击打 效果。可见,以日字冲拳为典型动作的咏春拳并不是追求一击必杀的强大破 坏力,因为对身体素质不佳的女性来说,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付出更加艰辛 的努力。女性竞技体育运动员成绩提高难度之大即是明证。日字冲拳是试 图以缩短路程来弥补速度不足,以攻击脆弱处来弥补力度欠缺的一种“智慧

  • 隋国增:《咏春拳研究》,载《体育文化导刊X2O11年第2期,第86〜88页。

  • 郭平安:《对优秀散打运动员后手直拳的运动学分析》,载《搏击•武术科学》,2006年 第7期,第48〜50页。


打”和“谋略打”①。正如《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言,“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 其所爱”.当对手疏忽时,迅速攻击对方关键要害部位,以占据主动。②通过 技术分析可以得出咏春拳的技击思想特征:尚速不尚力、求准不求狠。

三、日字冲拳下肢蹬力特征

从垂直方向上看,受试者在做日字冲拳动作时主要呈现出两种发力方 式:一是无明显蹬地发力,二是弹动式发力.而这两种发力方式垂直向下蹬伸 的力值都不大。这是因为日字冲拳时采用的是二字钳羊马姿势,双脚平行站 立,向下蹬地力不会很大。如果冲拳采用前后站立的咏春拳前身马,那就有 可能在保证膝关节角度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前脚撑住而后脚产生较大蹬伸 力,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太极拳的“半马步”、通背劈挂的“麒麟步”就是采用这 种“前撑后蹬”姿势以提高动作发力效果。正因如此.前后站立姿势被散打、 截拳道、拳击、空手道及很多其他格斗术所采用。在中国100多个拳种中,咏 春拳这种平行站立姿势也是罕见的。

从水平方向(包括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看,受试者在冲拳过程中产生的 蹬地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垂直方向力在10N以内变化•水平方向力变化幅 度都在2N以内)。二字钳羊马姿势要求双膝内扣,但膝关节仍在同侧脚尖、 脚跟、微点组成的平面上,左右方向没有产生较大的蹬地力。此外,二字钳羊 马是左右平行站立姿势,则在冲拳过程中向后蹬地力不会大,否则极易引起 身体前倾,而身体前倾后仰都会导致自身失去平衡而陷入被动局面。

从人体解剖角度看.膝关节十分复杂,由前交叉、后交叉韧带、关节囊及 其韧带、共同股骨和胫骨及骸骨进行固定和限制。纵轴、前后轴和横轴分别 有转动和位移共6种运动方式,超过其活动范围则会造成相应韧带的损伤或 肌肉超常用力,不仅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也不利于发挥下肢在冲拳中支撑躯

  • 姚文俊:《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载《鄂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 63〜68页。

  • 孙武著,贺家印主编:《孙子兵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第十一章 咏春拳典型动作——日字冲拳生物力学分析" 干发力的作用。①咏春拳二字钳羊马是同时作扣膝和扣脚动作,保持蹬伸膝 关节在髓、膝、踝一个平面上发力,并没有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动作。所以 在正确的姿势下做二字钳羊马动作不会导致膝关节损伤。

四、肌电活动特征

(一) 冲拳侧远端肌肉先激活——“抖秤碇”式的发力方法

有研究发现,优秀拳击后手直拳主动肌激活的顺序为三角肌、肱三头肌、 肱槎肌,由近端向远端依次激活。比较本次实验咏春日字冲拳和拳击后手直 拳发现,教学年限长的吴XX和杰X(其中吴XX是全国咏春拳比赛冠军)上 肢远端肌肉先激活,近端肌肉随后激活。这种激活顺序和拳击后手直拳动作 的由近端依次向远端的激活顺序完全相反。不同于蹬地旋转带动上肢典型 鞭打发力的拳击后手直拳,日字冲拳动作路线短,没有明显下肢蹬伸,转体发 力幅度小。上肢远端肌肉先激活可以在出拳路线短的情况下手腕和前臂肌 肉收缩,有利于击打目标时手腕的固定,在防止受伤的同时提高击打效果。 因此,日字冲拳动作体现出传统武术追求“梢节领劲”(梢节,传统武术理论中 对四肢部位的划分方法,四肢自近端向远端依次被称为根节、中节、梢节,以 手臂为例,肩膀处为根节、肘关节为中节、手腕处为梢节)的发力特点一上 肢远端肌肉先激活。

(二) 上肢对侧肌肉适度激活——有利于左右兼顾

本次实验中受试者上肢对侧肌肉激活的时机和数量并不同,其中教学年 限长的吴X X对侧胸大肌和冲拳侧肱梅肌激活,对侧肱三头肌和肱橙肌约在 50%的冲拳环节时间激活,并直至冲拳环节结束;教学年限较短的曾X X对 侧肱三头肌和肱梅肌约在20%的冲拳环节时间开始激活,持续至65%的冲 拳环节时间。咏春拳讲究“攻守同期”,在防守的同时发动进攻,这要求对两 侧肌肉有很强的控制力和协调能力。

®张海森,吕龙:《膝关节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学特性》,载《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年第 4期.第447〜451页。

(三)冲拳末期多处肌肉共同激活——提高有效质量

此次实验受试者在冲拳末期都出现多处肌肉共同激活的现象,而且教学 年限长的受试者(吴、马、杰)激活肌肉数量较多,教学年限较短的曾则只限于 冲拳侧上肢肌肉激活而躯干和下肢部位所测试的肌肉处于未激活状态。冲 拳末期为进攻击打目标环节(本次实验涉及空击练习,并未涉及击打环节的 分析),击打是物体与物体撞击现象,冲拳者(施力方)对受击打者(受力方)产 生作用力,同时也受到反作用力。①如果身体肌肉在激活状态下提高关节固 定程度,则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力;如果击打时身体相关肌肉没有激 活,那么冲拳者自身无法承受击打产生的反作用力,即撞击时无法有效传递 力量而降低击打效果。从击打环节质量的角度来分析.在冲拳末期身体激活 肌肉较容易在击打撞击过程中产生出更大的有效力量。②公式表达如下:

根据公式F = ma 3指加速度物体的质量) (1)

当击打瞬间a —定时. m增大, (2)

则F就随之增大 (3)

从上述肌电活动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日字冲拳首先激活的是冲拳侧远 端肌肉,而后是下肢、躯干、对侧肌肉、冲拳末期身体大多数肌肉共同协作,为 击打目标做好准备。武术界有“力发于脚,转于腰.形于手臂”的谚语,只注意 相应关节角度或位移变化是对这句话的表面理解,不能简单认为发力时严格 按照脚动一腰转一臂伸(或屈)的顺序.而需要考虑拳谚反映武术深藏的规律 和真相。从技击实际角度来看,咏春拳不是单纯追求撞击的瞬间击打力,而 是在攻守的瞬息万变中追求有效击中目标,肌肉激活与相互协作也服从“以 空间换时间”策略■冲拳侧远端肌肉先激活,以梢节领劲移向目标以缩短攻击 “路程”。

浏览1,1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