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字冲拳在咏春拳技术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套路的首个动 作,在初级教学阶段最先教学的内容也是日字冲拳。日字冲拳技术要求是: 两脚尖内扣、膝关节内扣呈二字钳羊马姿势,“下肢不动,对侧肩不主动回 拉”,拳由体侧移至身体中线,“肘推手动,向前冲出”①。而本次实验中对日 字冲拳进行的运动学分析,至少有以下三点可以修正和补充:
第一,下肢并非不动,在打日字冲拳过程中膝关节有微小的蹬伸动作。
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咏春拳》.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9年.第8-10页。
第二,两肩有对拉动作,只是幅度很小,而且肩髓转动角变化突然但幅度很 小.肉眼难以发现。第三,虽然动作幅度小,但日字冲拳仍符合自下而上顺 序:下肢膝关节先蹬伸形成“引”,腰髓小幅拧转是为“顺”,两肩对拉成“送”, 最后肘关节迅速伸直是“发”。咏春拳的“引一顺一送一发”证明了传统武术 核心技术的存在和跨越拳种技术研究的可行性。
此外,本次实验发现日字冲拳髓关节水平转动存在两种方式:转动圆心 在甑关节中点和转动圆心偏向对侧髓点。施加同样的转动力后,一种转动方 式产生的转动力矩更大,更有利于做日字冲拳动作时发力,而这种转动方式 的发现是对咏春拳其他动作及传统武术整体劲、寸劲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的前期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实验测得日字冲拳拳速峰值并不是非常 高,咏春拳给人“迅猛”的印象可能与连续日字冲拳路线短,在相同时间中完 成冲拳次数较多有关,是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现象。
日字冲拳最具典型的下肢蹬力方式是弹动式发力,具有速度快、幅度小 的特点,膝关节150°左右,属于膝关节最佳发力角度范围。两脚在冲拳过程 中向左右两侧的蹬伸力很小,是二字钳羊马保持平衡与转换步型的诀窍,冲 拳过程的尾段没有明显的蹬伸力,有利于在冲拳末期保持身体平衡和变化 动作。
日字冲拳神经肌电特征:上肢远端肌肉最先激活,体现传统武术理论中 的“梢节领劲”的发力特点;在冲拳过程中,上肢对侧肌肉适度参与协调,也为 咏春拳左右两侧进行不同动作打好基础;在冲拳末期(肘关节接近伸直),身 体下肢、躯干、上肢多处肌肉共同激活,有利于提高击打目标瞬间的有效质 量,进而增强日字冲拳的技击效果。
第十二章二字钳羊马下中线冲拳和前冲拳动作的 击打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实验对咏春拳典型动作日字冲拳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修正和 补充了该动作的要领和规范,分析了咏春拳“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 和“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而自咏春拳创始之初流传至今的动作规格,其背 后究竟具有怎样的技击作用和意义?日字冲拳击打中线和击打正前方撞击 目标所产生的击打效果有什么样的差异?此外,多种版本的咏春女人创拳说 至少反映了咏春拳适用于力量较弱、体重较轻的女性,可是至今未出现关于 女性练习者掌握咏春技击动作的实验研究报告。因此,本次实验运用中国功 夫测力工程人探究女性初学者在二字钳羊马姿势下,中线冲拳与向前冲拳击 打效果的差异。
第一节实验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对象为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和营销两个专业 的本科生.随机抽出16人,其身高和体重较为接近我国普通人群的标准.均 为女性,其中15人右手为习惯用手,1人左手为习惯用手,基本信息如表12-1 所示。受试者均获知本次实验基本方法、研究性质及相关信息.自愿参加实 验,无心脏病史及神经肌肉病史.四肢半年内无损伤史,身体状态良好。需要 特别指出的是,受试者无武术或其他格斗类项目训练经验,并在训练和实验 过程中不强调任何一种冲拳动作,以保证受试者对测试动作预先没有优劣判 断从而不影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表12-1受试者基本信息(了土以)
|
年龄(years) |
身高(cm) |
体重(kg) |
特征值 |
20±1 |
165±5 |
65±4 |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仪器与设备
- 关节角度计
使用美国Noraxon公司生产的二维关节角度计(DTS 2D Electrical Goniometer Checklist,型号为 SG-150 Gomiometer,基本参数:Amplitude 为 200,Min Volt 为 0. 000, Min Value 为 0, Max Volt 为 4. 5, Max Value 为 180, Zero使用Manual)对受试者肘关节角度在冲拳过程中的变化进行测量和记录。
- 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
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是根据中国武术技击特点,由上海体育学院与四川 大学联合设计并制作的击打效果评定仪器。出厂经过稳定性重复实验,30 次同样高度和重量冲击下误差小于5%,此外还设计传感器飘零检验,以保 证测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的结构由头颈部、躯干、支 架三部分组成。头部外壳为橡胶弹性体,内层是铝合金材质的中空“颅骨”, 颈部为橡胶和铝环整体成形的结构,可以通过不锈钢缆和螺帽调节颈部的刚 性与柔性。躯干由不锈钢材质制作的“胸骨柄”“肋骨”“脊柱”组成。
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的主要特点:(1)根据中国人中等体型的身高、体 重、围径等参数制作;(2)工程人的内部支撑骨架、模拟内脏、体表材料均根据 人体特征设计。其物理性质十分接近人体,几乎可以如实反映人体受到击打
第十二章二字钳羊马下中线冲拳和前冲拳动作的击打效果研究\ 所造成的伤害程度。
传感器安装情况:在脑部中心安装有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在躯干内的左 右肺、心脏、肝、胃分别装有力和加速度传感器,躯干前侧胸骨柄处装有加速 度传感器。传感器采用内集成电路(IEPE)机电一体化传感器。其中,胸骨 柄处传感器量程为250g,传感器重量为9g。
(二) 测试时间与地点
实验时间:2011年6月23日一2011年6月26日。
实验地点:上海体育学院室内田径馆地下室中国功夫测试实验室。
(三) 测试方法与步骤
仪器的调试和预热:根据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本身材料、传感器、机电设 备的特性,需要温度为25±5°C,湿度为75%〜80%的ZC作环境。而且仪器 和环境若存在温差会降低测试精度,需要提前将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放置于 工作环境中,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测试步骤:提前预热工程人,首先让受试者慢跑、身体拉伸,调整好身体 状态后向测试人员示意,然后粘贴关节角度计.面对测试丁.程人,调整好距 离,按照预先随机生成的动作顺序(通过Excel软件中的随机种子Rand命令 将实验动作自动生成测试顺序表),全力击打工程人3次,直至完成所有动作 测试,换下一个受试者重复上述顺序。
(四) 数据采集与处理
关节角度计数据采集和处理使用美国Noraxon公司研发的Myoresearch XP Mater Edition 1. 08. 16软件。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数据采集与处理则采 用YE7600智能动态数据采集系统。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的16通道信号均 通过USB接口直接与计算机连接,有利于简化仪器结构,同时还具有抗干 扰、操作便捷的优点,也保证了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准确度。
三、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 0对本实验得出的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等相关数据进
行基本描述性分析,首先对配对的数据进行正态检验,确定其符合正态分布, 然后直接配对T检验(Paired Sample T Test)进行运算与分析。
一、工程人数据
胸骨柄加速度传感器是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体内最为重要和常用的数 据采集器,安装在工程人不锈钢胸廓结构正前方胸骨柄的内侧,接近工程人 模拟肌肉皮肤的体表材料。受试者击打力透过表面肌肉皮肤层对工程人胸 骨柄处产生作用,使其发生加速度运动,整个过程的数值变化被详细记录下 来。通过分析胸骨柄加速度传感器所测量的数据,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正面 冲击对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的相关指标产生的影响,将其运用于武术击打动 作的研究,得到的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直观性。
- 正常距离
以不同动作击打工程人,其胸骨柄处加速度感受器将会捕获数据变化的 峰值,将其导入SPSS软件中进行统计,各组胸骨柄处加速度峰值平均数都 较为接近,中线冲拳比前冲拳略大,但是扣步中冲和扣步前冲两组数据T检 验并没有差异。可见,在常规距离下二字钳羊马中线冲拳和向肩膀正前方冲 拳击打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心口处(是咏春拳日字冲拳、正掌攻击区域),撞 击力造成的加速度峰值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 肘关节150°
由图12-2工程人胸骨柄处获得的加速度峰值对比可知,经过SPSS软件 T检验分析.在肘关节150°预备情况下,击打工程人造成其胸骨柄处加速度 感受器捕获数据变化峰值,各组加速度峰值平均数出现差异,二字钳羊马中 线冲拳的加速度峰值平均数明显比向肩膀正前方冲拳大,且差异具有较大的 统计学意义(显著水平
p<0. 001 )
o可见,自肘关节150°开始击打中国功夫 测试工程人心口处,采用二字钳羊马击打中线比击打肩膀正前方对工程人造 成的冲击程度要高,这种差异具有较大的统计学意义。
(二)工程人“心脏”处加速度
如图12-3所示,受试者采用不同出拳距离和路线击打工程人胸骨柄处, 造成心脏处加速度感受器捕获数据发生变化,将记录下的加速度峰值截下来 进行比较,无论是采用腰间出拳还是肘关节150°,向中线冲拳和向肩膀正前 方两种冲拳路线造成心脏处加速度峰值差异很小,没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2- 2)。可见,无论是自腰间还是自肘关节150°出拳击打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心 口处,采用二字钳羊马步型击打中线和击打肩膀正前方对工程人心脏处造成 的冲击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图
12-4中线冲拳与前冲拳路线比较
由图12-4中线冲拳与前冲拳路线比较可知,当和对方平行站立时,前冲 拳自开始位置到击中对方身体的路线显然最短。从垂直于两肩连线的前冲 拳路线向对方中线移动,其冲拳路线逐渐增长。可见,攻击对方中线比前冲 拳直接攻击路线略长,即同样条件下完成冲拳所需时间也较长。如果只是比 较进攻路线长短,那么显然前冲拳运动路线最短,也最为直接。咏春拳给人 以“快速、直接、简捷”的印象,出拳强调实效.通过上述出拳路线分析,如果强 调速度理应选择前冲拳路线而非中线冲拳。向对方中线冲拳这种特色技术 及由此延伸出咏春拳技术体系中重要的“中线理论”,应该是出于有利于技击 效果的考虑.而绝不是纯粹追求进攻速度。
二、击打对方中线的优势
(一)中线处人体要害密集
咏春拳的日字冲拳、正掌、铲掌等动作的攻击目标都集中在对方的“中 线”上,上至头面部、咽喉、胸部.下至腹部、裆部,人体大多数的要害部位都集 中在这条中线上,所以有效地打击对手的中线要害,是击倒或击败对手的捷
径。搏击类凡是允许击打头部的项目,头击伤导致终止比赛时有发生,如果 头部没有保护,受击造成损伤则更大。①日字冲拳中线击打位置一般为胸骨 柄处,与心脏和两肺距离近,撞击瞬间会造成胸壁变形,可能直接导致损伤。 此外,撞击产生的能量以应力波形式传播至体内而造成内脏损伤,如肺挫伤、 心功能障碍等急性损伤。而应力波在体内传递因介质交界面反射造成叠加, 形成“应力集中”,远离撞击点的内脏也有受损的可能。②
(二) 易破坏对方平衡
在实际格斗中,受击瞬间,对方可能是迎面相向造成的撞击.也可能是正 处于退让状态下发生的“追击”.而且受击者的不同反应会影响攻击效果。因 为中线是人体的重心线,人的重心线受力,很容易失去重心而倒地.所以击打 人体中线很容易使对方身体平移或往后倒。如果击打身体两侧较容易发生 旋转,人体重心变化不大。正因为如此,太极拳在推手中训练“人不知我,我 独知人”的功夫,其中就运用了移动身体中线,引对方的力落于中线以外使身 体产生旋转以保持自身“势正劲顺”。咏春拳运用中线理论以增强破坏对方 平衡的效果,可以使用较小的力达到更佳的技击效果,或者说力量较小的人 同样可以击倒对方。
(三) 容易阻截对方进攻
格斗,如攻防态势瞬息变化,不可能进攻即能得手,往往自己进攻的时候 对方也在进攻,造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现象。传统武术通过“练时面前无 人似有人”来模拟实战技击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境,从而实现“用时面前有人 似无人”的实战能力。一味盘算着自身进攻而无视对方动作是不符合实际的 空想,咏春拳在强调防守的同时强调反击,往往是一侧手阻截对方,另一侧手 同时完成进攻动作。在向对方中线冲拳的同时也阻截了来自对方中线的进
攻,是“攻防一体”思想的体现。抢占中线进攻路线上的空间,即获得了先机 和主动,没遇到阻截则击中,可以提高防守的成功率,节省阻击时间.便于随 后变化动作。
三、冲拳距离对冲拳效果的影响
(一) 冲拳距离与撞击瞬间速度
冲拳距离远,肌肉参与工作的时间长,肌肉加速度作用时间也长,导致在 击打瞬间速度大,而距离短,肌肉工作调整时间短,导致撞击目标瞬间速度较 低。Gulledge J. K.于2008年的实验结果显示,正常距离后手直拳撞击目标 瞬间的速度为4. 68+0. 53m/s,而前手寸劲拳(距离目标3英寸)撞击目标瞬 间的速度为 2. 86+0. 22 m/s(p<0. 001)。①
(二) 对撞击瞬间力峰值的影响
岳东升在对拳击直拳的研究中曾指出击打距离小会影响击打效果。② 国外学者Gulledge和DeMile通过实验证明了咏春拳练习者在正常距离击 打力峰值远大于近距离出拳。③咏春拳常被提及的“寸劲”是很多武术爱好 者梦寐以求的“绝技”,关于寸劲的研究一度成为热点。咏春拳门人认为咏春 手法精妙之处在于动作似拱桥形,防守可增强承受撞击力;而用圆形动作进 攻加速更快。不论掌握怎样的“诀窍”,在一寸距离内冲拳发力撞击目标,力 的峰值不会高于正常距离冲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训练有素的拳手可以尽 量提高击打瞬间的速度和击打部位的力度,从而达到较强的破坏效果。这种 寸间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可能与撞击能量以应力波形式向体内传递造成内脏损伤有关。①
(四)击打造成对方内部的损伤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致力于探索武术击打产生的破坏力,但如何评价击 打造成的伤害程度是个长期困扰学者的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测试仪器并未达 到模拟现实的程度,单纯力值测量的实验难以满足人们验证武术技击独特效 果的要求。:1984年,Atha等人曾研制可以在真实格斗条件下测试击打力的 仪器.但这一仪器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多数学者还是选择击打沙袋或测力 台进行测试。②无论是运用逆向动力学演算,还是用测力台直接测量获得的 数据.都反映了击打动作在撞击目标表面时力值(或加速度)的变化情况,无 法反映受击者体内损伤程度。本次实验使用的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在胸廓 内部设有模拟内脏组织的填充物,并在重要内脏部位安装力或加速度传感 器,可以大致反映受击者内部相关部位应力和受击部位产生位移及其加速度 变化情况。
在本次实验中,无论是向中线击打,还是用前冲拳方式自腰间出拳•比肘 关节150°出拳造成的心脏部位加速度峰值都要大很多,可见正常冲拳距离比 短距离冲拳不仅在撞击表面造成的撞击力峰值要大,而且对对方内脏造成的 受损程度也要大。
四、前冲和中冲的效果差异
人体遭受一定强度的击打就会产生伤害,有研究显示,784N的力在约 8ms时间内作用于头部即会引起脑震荡。③像武术这样强有力的击打动作, 极有可能使对方产生很严重的损伤。直拳击打效果与出拳距离、撞击瞬间的
- 刘宝松.王正国,翁格文:《胸部撞击时胸壁的动力学响应与胸部损伤》,载《中国危重 病急救医学》,1999年第6期,第19〜22页。
- Girodet P. , Vaslin P. , Dalx)nneville M. , et aL Two-dimensional kinem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a karatestraight punch [J]. Computer Mettxud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5(1 )• 117^118.
-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速度、传递的有效环节质量三个因素相关。三个因素相互影响,有一个因素 确定,其他两者关系则可以随之确定。当进攻动作所运动的距离一定时,拳 到目标的距离固定时,那么击打到目标的速度相同,有效质量大,则击打力就 大。这是在左拳击生物力学测试中出现的,技术水平对碰撞前0. 01S的拳速 (约11. 5m/s)无影响,但高水平受试者在相同拳速的情况下比低水平者传递 给目标的动量更多。在分析咏春拳动作时,不能单纯考虑动作在击打环节达 到的速度,而应该对完成动作的距离、有效质量等因素加以讨论。任何物体 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是物体固有 的属性 惯性(平动物体用质量,转动物体用转动惯量来表示量度)。所以 在分析冲拳击打时,需要考虑人的质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的质 量越大,惯性也越大。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体重较重的人发出的一 击直拳要比体重轻的人所造成的伤害程度大。即使体重相同的人在冲拳击 打目标瞬间传递给对方的有效质量也会不同.因而影响击打效果。拳击的研 究结果也显示,高水平运动员虽与一般运动员拳速相同,却能传递给目标物 更大的冲量。①②
在本次实验中,在腰间预备的正常距离出拳,中线冲拳和前冲拳,无论是 受击部位(胸骨柄处)还是内脏(心脏处),受击造成的加速度峰值都没有差 异。可见,两种不同路线在正常距离出拳所造成的对对方身体表面及身体内 部损伤程度并无明显差异。在肘关节150°预备姿势(接近寸劲拳的距离),中 线冲拳受击部位受击后加速度峰值高于前冲拳
(P<0. 001),但内脏受击造 成加速度两者没有明显差异。咏春拳典型动作日字冲拳和二字钳羊马姿势 下前冲拳在正常距离出拳时,造成的击打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只有在极短距 离出拳,前者效果明显好于后者,但对对方内脏的影响差异不大。两种冲拳
的区别主要是中线冲拳比前冲拳手臂与躯干夹角小,胸肌的紧张程度要高。 在正常距离的情况下,这一差异对冲拳效果构不成影响,而当冲拳距离很短 时.撞击瞬间关节稳定程度将影响击打效果,造成了受击部位受击后加速度 的差异,但对体内心脏造成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第四节本章小结
不同动作对击打效果的影响是武术科学化研究中复杂而不应回避的问 题。国内外学者对技击项目特点进行了探索,实验数据也证明了常规距离冲 拳比极短距离冲拳(寸劲拳有1寸、3寸之说)在击打目标时产生的力峰值要 大很多,但极短距离冲拳仍具有破坏对方平衡的能力。在咏春拳技术体系 中,日字冲拳具有“启蒙”作用,它蕴含着咏春拳所强调的“中线原理”、三角力 学和攻守一体思想,是正掌、铲掌及防守动作摊掌、膀手的基础。掌握中规中 矩的日字冲拳之后,再学习双手前伸,肘关节接近150°的问手姿势下的中线 冲拳(实验肘关节150°下的中线冲拳),因为后一种动作更加符合实战要求, 离对方更近,可以发动猝不及防的进攻,也便于防守,而且这样的距离也比较 接近于武术界长期关注的寸劲拳进攻距离。本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咏春拳中 线冲拳及寸劲拳的奥秘。
本次实验是在常规距离下以二字钳羊马姿势向中线冲拳(中冲)与向肩 膀正前方冲拳(前冲)击打工程人,在肘关节150°预备姿势下中冲撞击瞬间造 成工程人受击部位(胸骨柄)加速度明显比前冲的大,但内部深层(心脏处)的 加速度也增大,两者没有明显差异。可见,在短距离以二字钳羊马步型中冲 (日字冲拳)比前冲更具有“杀伤力”,但并不具有更加明显的“穿透力”,对对 方身体内部的作用,两者没有明显差异。
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武术走到今天,不知我们是否察觉到.它正在和其 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经历着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 争”•每天都在偏远村落的拳场或繁华城市的道馆发生着,如果传统武术契合 了时代主旋律,则能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如果对其价值 挖掘偏离了正确方向•则会进一步促使其没落而消失在席卷全球的商业化浪 潮里。当我们为传统武术技艺的流逝而扼腕痛惜时,太极拳和咏春拳在海外 不断传播和壮大的消息给我们带来震惊也带来思考:同为传统武术拳种,为 何结果如此的天壤之别?
如果提炼出这些拳种的技术特征及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则有利于帮助其 他濒临灭绝的拳种提升竞争力。然而.我们对于传统武术.叹息多于静心解 读,失望多于耐心培育,放弃多于尽心整理,醉心于绚丽招式和无限想象多于 科学的验证和比较。拳种门派技术发展停滞或衰竭,像王茅斋和赵道新那样 直指传统武术技术体系“要害”的发问也几乎成为绝唱。如今传统武术研究. 总论和概括多于洞幽察微,不涉及拳种门派的武术文化研究俯拾皆是,因而 有学者提出“流派形成武术学术领域”的说法。①有些学者关注观察工具多 于所得结果的实际意义,更有甚者“舍术而独求道”,让武术滑向“神秘文化”
① 戴国斌:《武术技击观的“解咒”》,载《体育与科学》,2002年第1期.第12-14页。
i咏春拳研究
的深渊。所以传统武术研究首先要从理清思路、突显其现实意义开始。
本书的第一章从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和技术特征开始。因为思考一个 传统武术拳种的技术与文化的问题,对传统武术没有整体上的探讨就贸然下 结论显然过于草率。我们分析咏春拳的目的不但是思考咏春拳这支拳种的 发展,而且想通过对一个样本的深入研究为整个传统武术的复兴和发展提供 有价值的意见。我们分别从传统武术技击性判断条件、技击思想特点、技击 与审美关系、传承困境及师徒关系等角度对传统武术技术、传承及转型层面 进行思考,恰是这些包括咏春拳在内的几乎所有传统武术拳种都面临的问 题,构成了我们正确思考拳种技术与文化的基础。
咏春拳是诸多传统拳种中独具特色的拳种:一方面,它是女性创拳并得 到广泛传播的拳种,其技击风格鲜明,讲究直接击打和简洁防守、主张攻防同 期来争取时间、提倡攻防有度(不过手、不追手),并最终在男性群体中得到认 可和流传;另一方面,其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术体系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在广 大女性防身自卫、柔弱人群反抗暴力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本书研究从咏 春拳技术与理论文献中提炼出核心元素一-典型动作,结合理论从典型动作 入手来透析咏春拳,从而使研究有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现实意义。
日字冲拳作为基础套路中的首个动作,在咏春拳教学中常被定为最先教 授的基本动作,在咏春拳技术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本次实验中对日字 冲拳运动学分析至少有以下三点修正和补充:第一,下肢并非不动,膝关节有 微小的蹬伸动作;第二,两肩有对拉动作,只是幅度很小,而且肩髓转动角度 不大,肉眼难以观察到;第三,即使动作幅度小,但仍符合自下而上的顺 序一下肢膝关节先蹬伸为“引”,腰髓再小幅拧转是“顺”,两肩对拉成“送”, 最后肘关节迅速伸直是“发”。
此外,本次实验发现日字冲拳髓关节水平转动有转动圆心在髓关节中点 和偏向对侧髓点两种方式。以同样大小的转动力,后一种转动方式产生的转 动力矩更大,更有利于冲拳发力。而这种转动方式有助于理解“咏春快拳”的 实质,对咏春拳其他动作及传统武术整体劲、寸劲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都
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试验所获得的日字冲拳拳速峰值并不是非常高,日字冲 拳给人“迅猛”的印象可能与连续日字冲拳路线短,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冲拳次 数较多有关,是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日字冲拳下肢蹬力以弹动式 发力最为典型,两脚在冲拳过程中有较小的向两侧的蹬伸力,是二字钳羊马 平衡与转变步型的诀窍。冲拳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向后蹬伸力,有利于在冲拳 末期保持身体平衡和变化动作。日字冲拳神经肌电特征:上肢远端肌肉最先 激活,体现传统武术理论中的“梢节领劲”的发力特点;冲拳过程中上肢对侧 肌肉适度参与协调,也为咏春拳高级阶段的左、右手分别进行不同动作打好 基础;冲拳末期(即肘关节接近伸直)身体下肢、躯干、上肢多处肌肉共同激 活,击打目标瞬间传递给对方的有效力量增大,以提高击打效果O
动作规格对击打效果的影响是武术科学化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国内外 学者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常规距离冲拳比极短距离冲拳在击打目标时产生 的力峰值要大很多,但极短距离冲拳仍具有破坏对方平衡的能力。在咏春拳 技术体系中,日字冲拳具有“启蒙”作用,它蕴含着咏春拳所强调的中线理论、 三角力学原理、攻守一体思想,是正掌、铲掌及防守动作摊掌、膀手的基础。 掌握中规中矩的日字冲拳之后,再学习双手前伸,肘关节接近150°问手姿势 下的中线冲拳(实验动作之一:肘关节150°下的中线冲拳),因为后一种动作 更加符合实战要求,离对方更近,可以发动猝不及防的进攻及便于随时防守。 本次实验证明二字钳羊马姿势腰间出拳向中线冲拳与向肩膀正前方冲拳击 打工程人,数据显示没有差异,肘关节150°出拳向中线冲拳撞击瞬间造成工 程人受击部位(胸骨柄)的加速度明显比肘关节150°出拳向前冲拳的大,但工 程人心脏处的加速度,两者没有明显差异。可见,在短距离出拳以二字钳羊 马中线冲拳比前冲拳受击部位产生的位移、加速度更大,更具有“杀伤力”,但 并不具有更加明显的“穿透力”,对对方内部的作用,两者不具有明显差异。 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揭开咏春拳中线冲拳及寸劲拳的奥秘。
通过咏春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更加清晰地展现了咏春拳技术特征, 同时也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武术文化。咏春拳给包括女性在内的弱势群体提 供了制止暴力的一种巧妙且又不失优雅的途径,“以空间换时间”为“以弱胜 强”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为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准确 定位和深刻思考提供些许参考。可以说,众多繁乱的技击类项目技术训练多 是为了实现“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的目标,而咏春拳却体现出“制止暴力 而非成为暴力崇拜者”的思想,给予弱势人群深切的人文关怀,以积极的态度 为弱势人群在面临猝然而至的暴力时提供确实可行的制暴技巧。
浏览8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