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目的:该实验的目的是科学分析咏春拳典型动作的运动学、动力 学、神经肌电特征。

二、 入选标准:(1)志愿受试者为咏春拳教练,教拳超过100人次;(2)身 体健康;(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如果您不符合上述条件,您将不能作为受试者入选。

三、 排除标准:如果您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您将不能参加此项研究:(1) 无咏春拳教学经验或教学年限未超过1年;(2)实验前3个月有过严重运动 受伤史;(3)实验前1周内感觉到身体严重不适。

四、 实验方法:如果您同意参加这项实验,您需要在参加之前进行30分 钟的热身。本实验部分数据将采用自身对照或组间比较的方法,所以在不同 的条件下,调整自己状态,尽量高质量完成动作。

五、 受试者的受益和风险:任何实验都有可能带来不适,如可能出现的对 酒精过敏、动作发力而造成的扭伤等。研究过程中实验人员将对发生的任何 不良反应采取及时、合理、必要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您的安全。您将在实验结 束时获得一定的测试费。

六、 实验安全性及保障:实验期间,您将由经验丰富且经培训的测试人员 陪同受训。本次实验没有跳跃、翻滚等危险动作。

七、 保密:有关您参加实验及在实验中的个人资料都是保密的,只有您的 研究者清楚。相关机构或个人可以按照规定查阅您的原始试验记录。同时, 您的测试结果只限于此次研究范围,不作其他用途。

受试者同意声明:我已阅读了受试者须知的所有内容.并且我的研究者 向我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对我提出的问题也给予了解答。我对本次实验图片16

的目的、方法、步骤、受益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与不便均已了解。我将获得一份 经过签名并注明日期的知情同意书副本。

受试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研究者声明:我确认已向受试者详尽解释了本实验的详细情况,包括受 试者权利及可能的受益和风险,并给其一份签署过的知情同意书副本。

研究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参考文献


  • 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M].北京:中国书店,2008.

  •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 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08.

  •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咏春拳[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韩广玖.咏春拳(续一)——寻桥、标指[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199&

  • 洪正福,林荫生,苏瀛汉.永春白鹤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90.

  • 教材编写组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 李宝廷.陈发科太极拳技击讲堂[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 陆学明.西方典型理论发展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6.

  • 苗树林.形意拳图解[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 田爱华.普通高校体育实践课教材:格斗搏击[M].大连:大连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0.


口4]习云太.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 习云太,吴信详.峨眉散打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5.

  • 杨遵利.形意拳述真[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口7]孙武著,贺家印主编.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 张茂.八卦掌习练窍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 中国武术百科全科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 梁敏滔.李小龙技击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 柳斌杰,李宝义.中日青年交流年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2.

  • 赵光圣.武术散打运动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一一从技术和科研的角度 [A].武术研究(散打专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 曲峰,尹彦,周兴龙.乒乓球运动典型动作的足底压力分析[C].第 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7.

  • 赵铠泽,罗冬梅,高云.芭蕾舞plie系列基本动作的解剖学和生物力 学研究[C].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9.

    • 邓付凤.传统咏春拳心诀精义诠释[J].搏击,2009,(10).

    • 董新爱.将胜利握在手中——咏春拳四字箴言[J].拳击与格斗, 2002,(8).

    • 冯敦寿,王大遇.朱建华背越氏跳高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5,(3).

    • 付超,潜沉香.跆拳道双飞踢动作的运动力学分析[J].军事体育进 修学院学报,2010,(4).

    • 傅道华,孟宪林.从第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看双杠动作的创新与发 展口].体育学刊,2006,(6).

    • 郭峰,张日辉.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技术动作上肢肌肉表 面肌电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8).

    • 郭峰,张日辉,唐光大.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鞭打动作技术 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

    • 郭平安.对优秀散打运动员后手直拳的运动学分析[J].搏击•武术 科学,2006,(7).

    • 郭玉成,赵光圣.国家体委直属体院武术科研现状分析[J].山西师 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

    • 韩雅婷.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J].山东体 育学院学报,2005,21(3).

    • 韩雅婷,朱洪.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

    • 何家庆,蹇华胜,蒋耀光等.单侧胸部撞击致对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 建立口].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5).

    • 何家庆,蒋耀光.胸部撞击致肺损伤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 2005,(2).


    [9口洪正福,林荫生,苏瀛汉.三百年来的永春白鹤拳[口.体育文史,

    1986,(4).

    • 胡昕.体操普修课男子技术考核内容的改革研究[J].新余高专学 报,2010,(3).

    • 胡哲纯,王思乐.腾空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稳定性的技术分析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5).

    • 胡芝风.余笑予.导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04,(3).

    • 胡宗祥,贾伟峰,陈建华.跆拳道横踢技术中上肢运动的生物力学分 析[J1体育科学研究,2004,(3).

    • 黄向亮,郑丽真.福建永春县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白鹤拳的可行性 分析S 运动,2009,⑶.

    • 李宏昌,金燕.提高散打侧踹腿击打力的力学理论基础及训练研究 [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

    • 李世明,李学贞,徐迪生.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统计方法应用的几个 问题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1).

    • 李万斌.咏春拳的风格特点[J].武当,2003,(4).

    • 李玉刚.跆拳道横踢动作的转动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5).

    • 李玉刚,曾于久,严发本.跆拳道横踢动作下肢肌群工作特点分析 [J].中国体育科技,2003,(8).


    口02]李志河,陈君翎.广州咏春拳“白鹤寻狐”追西风[J].精武,2008,(8).

    • 李志河,陈君翎.广州咏春拳秘传纳外内帘手[J].精武,2004,(5).

    • 李志河,陈君翎.广州咏春拳秘传基本功精武,2004,(3).

    • 梁红梅.咏春拳的训练伙伴——木人桩[J].搏击,2004,(9).

    • 梁焕枝.古劳咏春拳“犯者立扑术”[J].精武,2008,(8).

    • 梁焕枝.古劳咏春拳制胜四要素对拆[J].精武,2007,(7).

    • 梁焕枝.咏春拳的战术哲理[J].搏击,2004,(6).

    • 刘宝松,王正国,翁格文等.胸部撞击时胸壁的动力学响应与胸部 损伤[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6).



    • 刘维曾.打击力体育项群概论[J].中国体育科技,1995,(1).

    • 刘小平.太极拳腾空飞脚向内转体的运动力学对比生物分析研究 [J].九江学院学报,2005.(4).

    • 马春生,张海钟,杜汇良等.具有解剖基下颌的人体头部有限元模 型的建立[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1).


    :113]马子理.浅谈太极拳中的“以腰为轴”[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6,(4).

    [114]孟梦.罗兰•佩蒂《摇滚芭蕾•这样的一天》艺术风格探析[J].齐 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2).

    :115]孟俏龙.咏春拳主动桥手战略与技术[J].搏击,2003,(9).

    • 潘长安.黄诗燃.寸劲节力:咏春拳(白鹤拳)的神秘所在[J].精武. 1999,(12).

    • 彭芳,吕韵均,孙福强.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9,(9).

    • 邱梅婷,周美英,贾绍华等.传统武术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实验研究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

    • 隋国增.咏春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2).

    • 田桂菊.武术运动的意识与劲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

    • 王海峰,祁国鹰,王宾等.第29届奥运会拳击决赛中运动员防守技 术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3).

    • 王新坤,李东鹏.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前手直拳技术的运 动学特征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 (4).

    • 王正国,孙立英,刘宝松等.生物撞击机的研制及撞击伤发生机制 的研究中华创伤杂志,1999,(4).

    • 王忠海.咏春拳连消带打技法[J].搏击,2009,(5).

    • 温佐惠.对南拳动作发劲特征的研究口].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图片15


    2000,(4).

    • 吴征臻,雷跃昌.胸部撞击致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 学,2010.(2).

    • 武冬,刘卉.杨氏大架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 谢辉.基于武与道解析咏春拳的产生[J].兰台世界,2011,(17).

    • 徐和庆,林正峰,王永斌.肌肉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动作速度训 练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1,(7).

    • 徐利卫.武术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功[J].才智,2009,(21).

    • 闫松华,叶磊.选择提高运动员速度的斜坡跑超速训练的合适跑道 [J],2005,(6).

    • 杨慧馨.杨雷.运动生物力学在武术动作技术分析中的应用现状研 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5).

    • 杨继君.散打鞭腿与泰拳横扫踢技术动作对比分析[J].价值工程, 2010,(6).

    • 杨家声.典型双人花样滑冰基本动作概念与要素[J].冰雪运动, 1997,(4).

    • 杨雷,周馨.武术旋子转体720°接跌竖叉动作起跳阶段的运动生物 力学特征[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6).

    • 杨庆海.点脉功:咏春拳的致命招数一攻击敌人的穴道[J].搏 击,2007,(1).

    • 杨瑞鹏,陈小龙,李金刚.我国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 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0,(9).

    • 杨晓玲.中国艺术体操研究现状及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3).

    • 姚文俊.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口.鄂州大学学报,2007,(2).

    • 姚学祥,王秀文,李月安.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J].气 象,2004,(11).



    • 伊生宝.呼吸与拳击动作配合特点的探索[J].昌吉学院学报, 2005,(3).

    • 于红,于兴文,罗守斌.散手弧形摆摔的生物力学分析[J].沈阳体 育学院学报,1996,(2).

    • 于军.右直拳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与评价口].茂名学院学报, 2009,(8).

    • 于军,谷晓红.直拳击打发力时机的生物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 学,2006,(3).

    • 岳东升,张翠,宋祺鹏等.山东省64公斤级男子拳击运动员直拳技 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2).

    • 曾祥林,朱东,关鹏等.对武术劲力认识之我见[J].搏击(武术科 学),2010,(10).

    • 张国栋.郑国华.对武术劲力的认识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口].辽宁体 育科技,2003,(2).

    • 张海森,吕龙.膝关节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学特性[J].内蒙古医学杂 志,2010,(4).

    • 张荷玲.战则求胜——咏春拳实战拳理探析[J].搏击,2005.(10).

    • 张洪顺,刘海斌.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1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


    口5口张经武.典型论与“非典型写作”[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12).

    • 张日辉,康志新.女子拳击运动员上肢和腰部肌肉力量训练的肌电 分析[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1,(2).

    • 张勇.长拳中的腾空旋风脚720°的动作技术分析[J].安徽体育科 技,2004,(6).

    • 张跃,蔡国钧,刘伟民.从三维立体空间看李顺柱抓举技术的生物 力学特征[J]. 1988,(10).


    [155] 赵国庆.传统武术真意的思考与寻绎一兼论武术的新分类[J]. 体育文化导刊,2003,(9).

    [156] 周勇.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太极拳运动进行再认识[J].湖北体育 科技,2003,(1).

    口57]蓝于天,廖银洁,许露露.叶准:不认永春是咏春[N].广州日报. 2010-01-01.

    [158] 聂灿.深圳何海林“咏春拳”正式申遗[N].深圳商报,2010-01-01.

    [159] 巴义名.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及选材标准的研 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7.

    [160] 蔡利敏.竞技武术散打踹腿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体 育大学硕士论文,2005.

    [161] 陈民盛.Clap式冰刀弯道蹬冰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5.

    [162] 关鹏.武术劲力发放[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1.

    [163] 郭辉.跆拳道下劈技术动作摆动腿的运动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 学硕士论文,2006.

    [164] 郝莹.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远距离进攻型后横踢[D].北京体育 大学硕士论文,2009.

    [165] 贺清.典型儿童报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口66]胡雁宾.优秀太极拳运动员24式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0.

    [167] 胡宗祥.慢跑下肢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 士论文,2008.

    [168] 华立君.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动作及其转项力量的综合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7.

    口69]姜倩.健身气功五禽戏熊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论文,2010.

    • 井香兰.超等长训练对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论文,2009.

    • 李晓娜.周期性机械拉伸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增殖的影响[D]. 太原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 刘海斌.跆拳道后腿横踢技术的运动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 士论文,2005.

    • 刘海瑞.上海市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出拳——击打环节 生物力学特征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0.

    • 刘卉.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博士论文,2002.

    • 刘野.武术“腾空摆莲”360°技术动作运动学特征分析[D].东北师 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 阮哲.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下肢力学因素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 学硕士论文,2003.

    • 汤瑜.《中国妇女报》典型人物报道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 文,2010.

    • 陶玉军.跆拳道后腿横踢技术中上肢运动对动作结构影响的生物 力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 王贵彬.跆拳道横踢技术动作特征的三维图像分析及其探讨[D].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7.

    • 王杰.柳海龙侧弹踢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 士论文,2003.

    • 王丽花.新世纪河南典型人物报道研究[D].河南大学硕土论文,2008.

    • 王如镇.形意拳劲力发放的定量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 文,2011.

    • 徐海涛.永春白鹤拳的传播衍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


    文,2010.

    • 曾祥林.对咏春拳日字冲拳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 院硕士论文,2011.

    • 张斌.陈氏太极拳掩手肱捶动作运动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硕 士论文,2006.

    • 张红.武术套路C级跳跃难度动作旋风脚720°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C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 张锐.大庆市初三学生体育基本动作技能现状的研究[D].东北师 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 种筱娜.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 Lee Bruce, Little John. Jeet Kune Do: Bruce Lee's 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EB/OL]. http: //www. squidoo. com/bruce-lee-books. 2011.11.5.

    • 戴爽.香港空姐练习咏春拳[EB/OL]. http: // yahoo, cri. cn/ 27824/201 l/05/03/3365s3235536. htm, 2011. 07. 12.

    • 刀手.一场很让我失望的咏春拳比赛一-央视《武林大会》咏春拳 比赛观后感]EB/OL]. http:〃 blog. sina. com. cn/s/blog_51f9c2ec0100iulb. html, 2011. 11. 12.

    • 黄晓霞.首届国际咏春拳擂台赛28日晚在广东佛山开幕[EB/ ()L]. http: //sports, people, com. cn,2011. 11. 12.

    • 赖昭名.武术八极拳震脚发劲动作之生物力学分析[EB/OLJ http:〃ntuer. lib. ntue. edu. tw/handle/392430000,2011. 6. 2.

    • 梁焕枝.咏春拳技击法与截拳道[EB/OL]. http: // www. qikan. com. cn/Article/jiwu/jiwu200006/jiwu20000618. html,2011. 5. 5.

    • 林永传,郭斌.亚洲空手道高手谈空手道与永春白鹤拳[EB/OL]. http:〃 www. chinanews, com/ty/2011/07—22/3204146. shtml ,2011. 11. 15.

    • 刘俊辉.短距离之中式起跑对生物力学探讨[EB/OL]. http:// ntuer. lib. ntue. edu. tw/handle/392430000/35,2011. 5. 6.


    [197] 潘长安.日本空手道根在永春白鹤拳[EB/OL]. http: // www. ycbhq. com/quanshiquanli/2010-02-06/32. html,2011. 11. 14.

    [198] 石俊男.女子羽毛球杀球与跳杀动作之三维运动学分析[EB/ 01 J. http: // nt tier. lib. ntue. edu. tw/handle,2011. 6. 10.

    [199] 佚名.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EB/OL]. http: //www. wingchun — kuen. com/index. htm,2011. 1. 3.

    [200] 佚名.咏春拳修炼秘笈口诀[EB/OL]. http: // baike. baidu. com/ view/20219. htm,2011. 11. 20.

    [201] 佚名.念力与结构——徐尚田说咏春拳]EB/()L]. htip:〃wenku. baidu. com/view/a5ba588371fe910efl2df8dl. html,2011. 10. 5.

    [202] 招钱英.咏春对抗赛似搏击惹争议[EB/OL]. hup:〃abed lishuinet cn/photo/pp_007004/201009/t20100925_765428_l. html,2011. 11. 11.图片14

    中华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种类繁多,20世纪80年代官方统计,“传承 有序、各具特点”的拳术就有129种,除我们熟悉的太极、形意、八卦、少林外. 大众对一些流传范围较小、影响较小的拳种就了解不多了。和其他民间体育 与艺术一样,传统武术经历着社会环境变化和外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影 响,且自身面临着现代化转型困境、技术与文化传承危机,即便是太极拳这样 世人皆知的拳种仍不断受到“技击”拷问,常被称为“花拳绣腿”的老人运动。 质疑传统武术的“不能打”、指责竞技武术“没文化”的声音时常在学界内部响 起.而随着微信、微博、QQ这样的个人传播手段的流行,有人有意攻击甚至 谩骂人或物,试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武术”身上。由 于“武术”在中国人心中无法撼动的地位和中国武术在世界的影响力,无论什 么样的态度(或是质疑,或是支持)都成为这场论战的推动者,且不会有一个 结论能给予大众明确的交代。这种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恶意消费“传统文化” 的行为,让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而蜂精竭虑的学者感到震惊和失望。我们 在理性而冷静地分析传统武术技艺、探索民间武艺文化保护、思考民间拳种 发展的同时.就有一批人拉起西方技击术大旗来叫嚣,挑战中国武术。这让 我想起“外国大力士”设擂比武的那段历史,今天跳出来的是中国人。让人吃 惊之余,更多的是思考,问题不仅在于其个人言论和行为,也在于多年来武术 的发展和教育不到位,更深层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认可的问题。

    该类事件本不应该由我们武术研究者多费笔墨来讨论,这种借助于“挑 战太极”,甚至叫嚣着要挑战整个武术界来营销自己的行为,属于类似于“当 街耍无赖”式的推广策略,就像电视台的一个让人厌恶的广告还连续播放三 遍,就是不择手段想让你记住它,也丝毫不顾及你的感受。然而从研究者角 度看,武术发展过程发生这么多的“打假”“正名”“挑战”事件,让我觉得对武 术技术和文化进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更应该系统深入, 要打通学术与大众之间的通道,让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适合的渠道充分 展现在大众面前。而本书的出版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不见得就能解决好 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但是每一个细微的发现都是对武术技术冷静的思考和 严谨的分析,每一个理论整理与探索都是为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撑。

    第一,传统武术技术革新需要行家参与,也需要借助于外力推进,要避免 圈内人“在山看山”的局限;在借助于科学研究手段时,也要提防由于不懂武 术技术而设置了错误的设计造成过程繁多而结果“无用”的局面。当然,在整 个学界用“量产”来考量学术水平,用期刊等级来衡量科研能力的氛围下,真 正做这样研究的人并不多,至少我们能看到的这类研究成果还不多。

    第二,传统武术生于民间,长在民间,这是我们研究传统武术一个最重要 的认识基础。在中国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城市不断扩大的大环境下,传统武 术正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一些传播得并不好的传统武术传承人坚守 着老的拳脚功夫,都坚持着“宁愿失人,不可失拳”的训诫,在择徒上遵循着老 一辈人的传统,徒弟面临生活压力,多难以坚持练武。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武 术技艺传人,平时不轻易谈论武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意回避,不以“教拳” 为生,即便是舞枪弄棒也显出纯属个人爱好的样子。也有的传统武术传人开 武馆、设俱乐部,招收了大批学员,将传统的师徒关系转型为现代体育意义上 的教练与学员关系,甚至远赴海外传播武术。可以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 播情况因拳种、流派、传播者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然而,从整体上看,传统武 术仍需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研究。一方面,对那些大众不熟悉的且自身发 展不太好的拳种流派要进行拯救式挖掘整理,让其合理的武术技术和精彩的

    武术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对现在自身发展不错的拳种流派也要深 入分析和研究,为其更好的传播提供科学阐释和有价值的参考。

    第三,传统武术并非“武侠世界”,但它确实有自己的规矩和说法,是一个 永不逝去的“现代武林”。无论称老师为“师傅”还是“教练”,无论收的学生叫 “徒弟”还是学员,从最本质层面讲都是“师徒传承”,只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称谓有所不同而已。我们看传统武术常常带着现代体育的眼光,或是掺杂太 多武侠世界的想象,这些是普通大众极容易犯的错,也是我们研究传统武术 的障碍。用“掰开了”“拧碎了”,甚至是过滤和萃取的方式看传统武术,它既 不是玄不可言的神秘,也不是想象世界的完美,在层层误会和虚假累积中而 成想象中的“武术”。更加糟糕的是,很多人以这样想象的“武术”来衡量现实 中的武术,发现差异时则非常失望甚至“恶言相对”。10年前,《文汇报》上的 一篇文章给我印象很深,上面讲“高雅艺术”虽然很小众,但不能为讨好观众 而低俗化,应该肩负其教育大众的责任。研究和从事武术的工作者都想让武 术有更多的练习者,传播的地域范围更广,然而我们也要不停地问问自己,是 如同芭蕾变成街舞让传统艺术“流行化”,还是保持自我去教育受众?传统武 术是时候在传播过程中树立自己形象了,不借助于美妙的武侠想象,不借助 于神秘来提高吸引力,逐渐向大众传授真实的武术。而这种“为往圣继绝 学”,为武术界开一片新景象的好事,可能需要几代武术学者的辛勤工作。

    我的硕士生导师郭玉成教授是武术传播领域的开拓者,博士生导师赵光 圣教授是武术科学化训练与国际化传播领域的专家,本书展开的研究正是为 了秉承师学,在咏春拳领域进行的尝试。

    本书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统武术传承与思考,涉及整个传 统武术面临的现代转型、师徒传承、舞武之争的问题,主要目的是打破就武术 技术谈技术的局限,为对咏春拳进行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咏春拳文化 与传播•包括咏春拳拳种起源论、女性创拳说在传播中的意义和作用,为更加 全面、准确地理解传统武术、解读咏春拳打下认识基础。第三部分是咏春拳 理论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武术理论、咏春拳拳论、技术传承方

    式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其后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第四部分是咏春拳实 验,分两个实验:运用运动学、动力学、表面肌电指标来分析咏春拳典型动作 (日字冲拳),来获得咏春拳技术特征;运用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来研究日字 冲拳强调的中线冲拳和普通的前冲拳的不同击打效果。这种由宏观、中观到 微观的编排顺序,只是想让读者通过整个传统武术认识咏春拳具体技术,而 事实上每一部分的研究都可以铺展延伸。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咏春拳理论和实验分析部分主要是2012年 毕业时写的《咏春拳典型动作生物力学分析》博士论文,而传统武术和咏春拳 传播部分则是毕业之后近5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本书是自 2009年开始研究咏春拳技术特征至今的研究成果汇集,也许之后还会对咏 春拳文化或技术再进行思考与研究,但是像这样较为系统的研究怕是难有的 了。因此,整理出这本书,一方面是对之前咏春拳思考和研究的一次总结,另 一方面是想更多地为咏春拳传播做点事,向广大武术爱好者和学界同人提供 传统武术文化与技术方面的参考,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算得上成功 了。此外,由于咏春拳圈内学者对科学研究的理解不同,而从事文化和实验 研究的学者难以真正走入咏春拳技术体系,所以本书可以对这两类人提供些 许参考。

    对于本人而言,这本书的出版也是意义非凡。我自小喜好武术,初中拜 杨氏小架太极传人李祥生先生为师,正式开始习武之路。大学之前接触咏春 拳技术都是单个技术的介绍,像寸劲、日字冲拳,但积累了对咏春拳的兴趣。 小时候就有一个“功夫梦”,上了咏春拳的兴趣班课程,开始正式接触传统咏 春拳的训练体系,自二字钳羊马开始,一拳一拳重复练习,虽然极其枯燥无 味,但真正开始了解咏春拳技术体系和训练方法。在读博士期间,由于导师 赵光圣教授主持的上海市科委传统武术劲力特征的课题研究所需,我于 2009年底前去佛山拜访民间拳师,走访调研了佛山咏春拳协会、耀堡咏春拳 馆、叶问堂,开始较为深入研究咏春拳技术和文化。为了给我和咏春拳断断 续续的“缘分”一个交代,我将初稿发给安徽大学出版社的李加凯编辑,他看

    后记严7

    完后非常高兴地联系我说,想以“民间武术”为主题出一套丛书,就以咏春拳 作为第一本。当然,这个计划能否最终完成需要学界和出版界同人共同努 力,所庆幸的是我们的研究受到认可。

    对我们这些武术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悲壮”的时代,我们拯 救和挖掘传统武术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传统武术传承人大多年事已 高,且研究者也会因为工作、生活、年龄而中断传统武术研究项目;但这也是 一个让人感到“庆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我们意 识到“让更多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和发扬”任重道远。

浏览1,5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