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武道的训练中,应先对各种基本技术熟练掌握,确实 理解技术的含义,知道它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其次,应在没有 竞争及压力的情况下来认真体会动作的内涵,反复的正确的做, 使之达到舒适得力、得心应手的地步。再者,进一步提高技术协 调性的同时,掌握击点的控制。然后,在平缓的格斗中应用各种 技术,此时主要是掌握技术的运用,使之舒适协调,而不必考虑 速度、力量等。最后,应注重于速度、力量、准确性及击点的控 制,直至适应于激烈的格斗。总之,我们的训练应接近实战,而 不是让实战去模仿训练。在训练中我们注重传统,更注重创新。 应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才智和能力,一切为实战。在训练中我们应端正自身的观点。不可轻信那些不可思议的 助法,也不可被一些人的语言及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克服迷 信、盲从和崇拜的心理。不少习武者,特别是一些民间拳师不承 认自己有错误,总认为自己的门派、自己的想法和技法是最正 确、最完美的c从来不能容忍别人提出的异议,并固执地认为在 任何方面外国的拳术不如中国,旁门的拳法不及本门。其实这基 最大的错误,希望大家引以为戒。掌握一门技艺并不是越多、越 复杂就越好。要知道高奥的技巧存在于那些司空见惯的技法中, 训练就是使平凡的招式产生出不平凡的效果。
武术的技击性是其本质特点,而格斗能力的提高就是神经机 能的改善、运动素质的增长和行动技术的熟练。因此,科学的训 练包括技术、精神、素质、潜能开发等方面的训练。有关武术散 打的一些具体训练方法已在前面单元的课程中详细讲述,在此不 再赘述。
将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的事情,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 训练是不对的。我们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有了一定的技术 基础后,就应将实战视为家常便饭。开始时应进行有条件的平缓 格斗,尽量避免重击,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和同伴一起做些缓慢
的、容易的、无规律的格挡和进攻动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之后,就可逐渐适应激烈的打斗了。在实战中关键是要保持强烈 的意念和舒畅的心境。
现在来谈一谈众多习武者在实战训练及真实格斗中经常:遇到 的一个问题——恐惧。被武术界誉为格斗专家的赵道新先生曾客 观地指出:“恐惧有多种,不要以为恐惧只是懦夫和窃贼的行为 而与勇士和豪侠无缘,恐惧也是健康的动物或人类而临各种危险 的自我保护本能。”连叱咤就林的赵先生对恐惧的看法都如此客 观,故此,各位没有必要在实战时因产生了恐惧心理而自责自 馁,更不必认为自己与勇士无缘。其实,并不是痛苦或死亡可 怕,而是害怕痛苦或死亡。没有任何生物——人或野兽没有恐 惧。而人类能够合理利用它,野兽可凭感觉辨别它。恐惧有多种 形式,死亡是最后的恐惧。痛苦、伤害、失去和尴尬是其它的方 面。如果你失败了,就将面临大量的痛苦。一旦你看起来有点恐 惧,将永远不会有人拍打你的肩膀祝你成功。我相信勇气和成功 是同时存在的。
当你在格斗时,对手绝对不会因为你的恐惧而产生怜悯心 理,你的恐惧只会遭致对手更猛烈、更凶残的进攻。要知道,格 斗不同于其它,其本身是残酷无情的,而你要在格斗中击败比你 高大、强壮的对手,其事实本身亦是残酷的。因此,我们应在不 断的训练中逐渐培养对压力和恐惧的反应的控制,而不能让恐惧 控制了你。拳术是一门艺术,同其它任何艺术一样,是一种理智 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打倒的不仅是你面前的对手,还打掉你的 恐惧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一切心理障碍。惟有明白 了这个道路,你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格斗时,你的注意力可集中在求生存上,就不会感到恐惧与 痛苦。格斗以后,你就会发现肿伤、擦伤,但那不是件大事情。 真正的大事情是懊悔。恐惧没有过去时,但懊悔就有过去时。对 付懊梅比对付恐惧更难,因为懊梅可以跟随人的一生。
为了应付各种格斗,应在平常做好精神、体力等方面的准 备,然后就随它去吧,忘掉它,在残酷的格斗中身体自然会做出 最佳的本能反应。我希望诸位能在武道的修炼中获得控制的能 力,控制好你的技能,控制好你的生命,让它成为你的一种生活 方式。
要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功夫高手并不是像你在训练前所想像 的那样。艰苦的训练会使你乏味,在实战中你所学的知识可能变 得毫无踪影,在强劲的对手攻击下,你将饱尝挨打的苦果,如果 稍微松懈训练,你的格斗水平会产生大幅度的下降等等。故此, 你在武道的修炼前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与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这 些困难只能靠不畏艰险的意志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第三节拳禅之道
当今社会,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促进物质文明的高速发 展,使人类道受到一股物欲洪流的冲击,而人就在高度科学发明 的物质享受中迷失了方向,而所遭遇到精神与心灵上的压力与痛 苦,并没有因为自然科学的发达而得到平安。同时亦使人丧失斗 志而惰性增长。这些对于专心研拳、探求拳道真谛者是莫大的障 碍。
做为一名武人、一名潜心探求拳道真谛者应将全身心投入到 武道的修炼过程中,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并运用参禅打坐的方 式来培养浑圆阔大顶头立地之气慨,并增强自身之定力及意志 力。每日不做无用、无益、无谓之事,除去这些恶习,将时间用 于拳道、学问及事业上的精进。对常人而言,这种生活方式也许 过于严峻,怛对~个追求拳道真谛、探求人生真理、处于生死境 界,而且认真探究生存这道的研拳者而言,却是理所当然之事。
日本剑术家山冈铁舟与对方比剑时,常被对方的气势所压 倒,后随洪川禅师习禅,这期间他天明习剑,入夜修禅,终于达 到天地无一物的境界。后与别人比剑时常一击制胜。我国的拳学 家王罗斋先生亦非常讲究精神、禅定的修炼,在其所刨的大成拳 中有充分的体现。而其日本弟子、被日本武术界誉为“拳圣”的 泽井健一在所创的太气拳中亦有同于大成拳站桩的“立禅”修 炼。日本剑圣宫本武藏便是凭手中之剑来穷究物性,达至万里一 空之禅悟境界来探索人生宇宙真理的。
拳术的锻炼可改变人的气质。一个身怵不健康的人不会有良 好的心理状态,更谈不上伟大的抱负。既便在事业上有雄心壮 志,勉强为之也是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倘若遇到意外的打击, 如:精神上的打击、事业上的挫折、外力的侵袭等,就会丧失信 心,一筹莫展。由于其心胸、气质如此,费终生之年,亦难成大 事,难成大器。
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常不免发生苦恼,而许多苦恼,大都 由思想纷忧,痴迷不觉而来,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 法之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失恋而自杀之苦。事已过去,还攀 缘计较,自找麻烦,事尚未来,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这一 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 苦恼所迫,我们在探讨拳学、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 应付变患,亦都非定力不可。由此可见,习拳及自身定力的增强 对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要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功夫,从武术的境界上升到武道的 境界,应从各方而来完善自己,从心法上进行修炼。
我们在武道的修炼中,应明白禅学中的下述道理,以更有利 于自身的修行
先要风平浪静,水波方才不兴,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镜,能 够映照山光树影,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从迷失中226
找回自己。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
人本来就是自由自在,无忧无愁的,哪来的烦恼呢?啊!为 的是'雪',为的是'风'呀!
然面,雪融而无痕,雷在哪儿?风吹而无影,风在何处?人 却偏偏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是可笑呢?还是可悲?
习拳中的坐禅修定本可通行于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但由于 我们散乱的力量很强,在静中修持必较动中修持容易得力,因此 初修定之人,应以静坐为基础。排除杂念,徐徐入定,自能遂步 证入寂照不二的境地。
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 命的问题。拳学是一门学问,其具体的训练方式不应只是简单的 肢体运动,我希望有志于拳学真谛者将武道的修炼融进自己的生 活方式中,并尽力通晓世间所能通晓的一切知识,累积人所能容 纳的最大限度的修养,以广博的知识、浓厚的涵养来探求人生、 宇宙的真理、尽知遥不可及的“空灵”的境界。正如日本剑圣宫 本武藏所言:“先对物、事尽悉。面后,才能对没有物、事的空 灵,有所领悟。"亦即禅学上“空”的境界。其实,任何一门学 问达到高级境界时便可与其它学问相通,精于一技者,必知万 技。
禅是怫教的一个宗流。怫教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 学实证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超出宗教范畴以外,所以也可说 怫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怫教具有科学的实证方法, 但是因为它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所以人们会忽略它的科学 基础,而仍然将它归之于宗教。可事实上,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 验,及哲学的理论。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 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理论,去为宗教做证明。故此,望大 家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结合禅的修行,合理 的运用到拳学的修炼上来。通过拳学及禅学上的修炼去获知对学 业及事业上的有利因素,藉修炼中所获得的心境,定力,活用到 学问、事业的开创。
就武道的修炼而言,人的躯体本来容易动,因而心魂也不断 动摇,要超越生死,应怀着不动之心与敌相持,这是武道的奥 秘。人的心一直都是波涛起伏的,见解与心情也变易不已。我们 应用拳法来制街I这种心波之动。调整呼吸、去除杂念,镇压心中 波涛,将心集聚在拳法上,这时,心与天地合为一怵,生命既 动,汇成奔流,闻向敌人。做为一个致力于武道的修炼者,必须 不断累积这种修炼,时刻提高心境。这时,敌人会来摇撼我们的 心,阻碍我们前进。我们则应以心剑杀这些敌人:一切欲念、依 恋、愤懑、懒情、避难就易之心……,即以心剑斩心魔。最终以 万里一空之心境完成一生的修业。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体悟拳禅之道,现将功夫巨星李小龙所 作的“武道释义” 一文附之于后,身为实战功夫家的李小龙曾于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并广泛涉猎老子、孙 子、孔于、史宾沽莎、克利修兰姆弟等先贤圣哲的大作,及佛 学、道学、拳学方面的典籍,登其堂奥,吸取深哲圣理,褥以深 切体认自我,确立适于本身的哲理观念,拓展自我的思想领域。 在其所创的截拳道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最终能利用武 道、超越武道,突破形式的束缚,力求自然无羁,并发挥了生命 的至高本质。
李小龙对拳禅之道有着精辟、独特的见解,望诸位能从文中 有所启发。
附录:武道释义
一、论禅
欲能由武术中有所启发,意谓着能破除“真知”与“真命” 之障碍。同时,并能发展无限的自我,无限的扩展自我。此亦绝 非强调整体之某一面的发展,而你整体发展以及于整体之每一面 才是。
超越因果宿命之途全在于心灵与意志的适当运用其力量。
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 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 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爱欲中。
瞧向一木制的娃娃,她一无自我之意识,亦一无思考能力。 一无贪欲亦一无顽冥不化。
倘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事物自会开敞出现。移动 一似流水般。静止时犹如镜于,反应时却恰似回声般。
空是无法下定义解说的,正如最柔的东西是无法剪断的一
我系移动着亦可谓全然未动。我恰似浪涛上的月般不止的颠 簸、摇移着。真义非在“我正在从事什么”而是在“内心深处的 自觉”,“何者深入我之中”。而过份的自我的意识系对一切身体 行动的最大阻碍。
心灵的偏狭意谓着心灵的冻结。一但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 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不可移动性”系能量的集中于一焦点,一如轮子中之转轴 轴心般,并非纷乱分散的。
重要处在从事某事之过程而非其完成结果。没有动作者只有 动作。没有经验者只有经验。
单凭自己的偏好与欲求而能~无色彩地观察事物可谓能以其 纯朴单纯的本性以观察事物。
一无自我意识时,艺至其最高之境界。一个入一旦能超乎其 所做事物成败之关切,则必可发现“自由”为何。
完美的道路只对那些又选又挑的人方是困难重重的。无所好 亦无所憎,如此心方可证明,一发之差犹如天地之别;倘其理证 明于你面前,则永无是或非,是与非的挣扎战斗是心的大病。
智慧并非是如何尝试将好的由坏的中抢取来。却是学习着如 何驾御他们。一如软木飘荡在浪涛的波峰、波谷i般。
驱使你自己与病同行、同在、周伴——此系消除此病之法。
论断惟有是行为的论断,不牵涉其任何论断的事物方河谓之 禅。
在佛中,并无努力之处。惟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 善,做自己的法事,挑自己的水,一旦累了,倒卧便唾。无知者 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其中有深意。
并不为自已创立什么,惟像一无存在般的一闪而过,一如纯 洁的静寂,得者实失之。
切勿逃脱,奔放自己。毋寻寻觅觅,自会于己最不盼求之时 到来。
不思不想如思想般。静视一切技巧即犹一视无睹。
并无固定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 以治某特殊的失调罢了.
佛家的八重路
由此八要以消灭苦难,以正真伪,以予生命真义之真知。此 八要谓之:
浏览4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