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9我们在武道的训练中,应先对各种基本技术熟练掌握,确实 理解技术的含义,知道它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其次,应在没有 竞争及压力的情况下来认真体会动作的内涵,反复的正确的做, 使之达到舒适得力、得心应手的地步。再者,进一步提高技术协 调性的同时,掌握击点的控制。然后,在平缓的格斗中应用各种 技术,此时主要是掌握技术的运用,使之舒适协调,而不必考虑 速度、力量等。最后,应注重于速度、力量、准确性及击点的控 制,直至适应于激烈的格斗。总之,我们的训练应接近实战,而 不是让实战去模仿训练。在训练中我们注重传统,更注重创新。 应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才智和能力,一切为实战。在训练中我们应端正自身的观点。不可轻信那些不可思议的 助法,也不可被一些人的语言及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克服迷 信、盲从和崇拜的心理。不少习武者,特别是一些民间拳师不承 认自己有错误,总认为自己的门派、自己的想法和技法是最正 确、最完美的c从来不能容忍别人提出的异议,并固执地认为在 任何方面外国的拳术不如中国,旁门的拳法不及本门。其实这基 最大的错误,希望大家引以为戒。掌握一门技艺并不是越多、越 复杂就越好。要知道高奥的技巧存在于那些司空见惯的技法中, 训练就是使平凡的招式产生出不平凡的效果。

武术的技击性是其本质特点,而格斗能力的提高就是神经机 能的改善、运动素质的增长和行动技术的熟练。因此,科学的训 练包括技术、精神、素质、潜能开发等方面的训练。有关武术散 打的一些具体训练方法已在前面单元的课程中详细讲述,在此不 再赘述。

将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的事情,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 训练是不对的。我们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有了一定的技术 基础后,就应将实战视为家常便饭。开始时应进行有条件的平缓 格斗,尽量避免重击,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和同伴一起做些缓慢

的、容易的、无规律的格挡和进攻动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之后,就可逐渐适应激烈的打斗了。在实战中关键是要保持强烈 的意念和舒畅的心境。

图片16现在来谈一谈众多习武者在实战训练及真实格斗中经常:遇到 的一个问题——恐惧。被武术界誉为格斗专家的赵道新先生曾客 观地指出:“恐惧有多种,不要以为恐惧只是懦夫和窃贼的行为 而与勇士和豪侠无缘,恐惧也是健康的动物或人类而临各种危险 的自我保护本能。”连叱咤就林的赵先生对恐惧的看法都如此客 观,故此,各位没有必要在实战时因产生了恐惧心理而自责自 馁,更不必认为自己与勇士无缘。其实,并不是痛苦或死亡可 怕,而是害怕痛苦或死亡。没有任何生物——人或野兽没有恐 惧。而人类能够合理利用它,野兽可凭感觉辨别它。恐惧有多种 形式,死亡是最后的恐惧。痛苦、伤害、失去和尴尬是其它的方 面。如果你失败了,就将面临大量的痛苦。一旦你看起来有点恐 惧,将永远不会有人拍打你的肩膀祝你成功。我相信勇气和成功 是同时存在的。

当你在格斗时,对手绝对不会因为你的恐惧而产生怜悯心 理,你的恐惧只会遭致对手更猛烈、更凶残的进攻。要知道,格 斗不同于其它,其本身是残酷无情的,而你要在格斗中击败比你 高大、强壮的对手,其事实本身亦是残酷的。因此,我们应在不 断的训练中逐渐培养对压力和恐惧的反应的控制,而不能让恐惧 控制了你。拳术是一门艺术,同其它任何艺术一样,是一种理智 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打倒的不仅是你面前的对手,还打掉你的 恐惧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一切心理障碍。惟有明白 了这个道路,你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格斗时,你的注意力可集中在求生存上,就不会感到恐惧与 痛苦。格斗以后,你就会发现肿伤、擦伤,但那不是件大事情。 真正的大事情是懊悔。恐惧没有过去时,但懊悔就有过去时。对 付懊梅比对付恐惧更难,因为懊梅可以跟随人的一生。

为了应付各种格斗,应在平常做好精神、体力等方面的准 备,然后就随它去吧,忘掉它,在残酷的格斗中身体自然会做出 最佳的本能反应。我希望诸位能在武道的修炼中获得控制的能 力,控制好你的技能,控制好你的生命,让它成为你的一种生活 方式。

要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功夫高手并不是像你在训练前所想像 的那样。艰苦的训练会使你乏味,在实战中你所学的知识可能变 得毫无踪影,在强劲的对手攻击下,你将饱尝挨打的苦果,如果 稍微松懈训练,你的格斗水平会产生大幅度的下降等等。故此, 你在武道的修炼前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与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这 些困难只能靠不畏艰险的意志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第三节拳禅之道

当今社会,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促进物质文明的高速发 展,使人类道受到一股物欲洪流的冲击,人就在高度科学发明 的物质享受中迷失了方向,而所遭遇到精神与心灵上的压力与痛 苦,并没有因为自然科学的发达而得到平安。同时亦使人丧失斗 志而惰性增长。这些对于专心研拳、探求拳道真谛者是莫大的障 碍。

做为一名武人、一名潜心探求拳道真谛者应将全身心投入到 武道的修炼过程中,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并运用参禅打坐的方 式来培养浑圆阔大顶头立地之气慨,并增强自身之定力及意志 力。每日不做无用、无益、无谓之事,除去这些恶习,将时间用 于拳道、学问及事业上的精进。对常人而言,这种生活方式也许 过于严峻,怛对~个追求拳道真谛、探求人生真理、处于生死境 界,而且认真探究生存这道的研拳者而言,却是理所当然之事。

日本剑术家山冈铁舟与对方比剑时,常被对方的气势所压 倒,后随洪川禅师习禅,这期间他天明习剑,入夜修禅,终于达 到天地无一物的境界。后与别人比剑时常一击制胜。我国的拳学 家王罗斋先生亦非常讲究精神、禅定的修炼,在其所刨的大成拳 中有充分的体现。而其日本弟子、被日本武术界誉为“拳圣”的 泽井健一在所创的太气拳中亦有同于大成拳站桩的“立禅”修 炼。日本剑圣宫本武藏便是凭手中之剑来穷究物性,达至万里一 空之禅悟境界来探索人生宇宙真理的。

图片1拳术的锻炼可改变人的气质。一个身怵不健康的人不会有良 好的心理状态,更谈不上伟大的抱负。既便在事业上有雄心壮 志,勉强为之也是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倘若遇到意外的打击, 如:神上的打击、事业上的挫折、外力的侵袭等,就会丧失信 心,一筹莫展。由于其心胸、气质如此,费终生之年,亦难成大 事,难成大器。

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常不免发生苦恼,而许多苦恼,大都 由思想纷忧,痴迷不觉而来,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 法之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失恋而自杀之苦。事已过去,还攀 缘计较,自找麻烦,事尚未来,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这一 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 苦恼所迫,我们在探讨拳学、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 应付变患,亦都非定力不可。由此可见,习拳及自身定力的增强 对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要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功夫,从武术的境界上升到武道的 境界,应从各方而来完善自己,从心法上进行修炼。

我们在武道的修炼中,应明白禅学中的下述道理,以更有利 于自身的修行

先要风平浪静,水波方才不兴,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镜,能 够映照山光树影,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从迷失中226

找回自己。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

人本来就是自由自在,无忧无愁的,哪来的烦恼呢?啊!为 的是'雪',为的是'风'呀!

然面,雪融而无痕,雷在哪儿?风吹而无影,风在何处?人 却偏偏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是可笑呢?还是可悲?

习拳中的坐禅修定本可通行于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但由于 我们散乱的力量很强,在静中修持必较动中修持容易得力,因此 初修定之人,应以静坐为基础。排除杂念,徐徐入定,自能遂步 证入寂照不二的境地。

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 命的问题。拳学是一门学问,其具体的训练方式不应只是简单的 肢体运动,我希望有志于拳学真谛者将武道的修炼融进自己的生 活方式中,并尽力通晓世间所能通晓的一切知识,累积人所能容 纳的最大限度的修养,以广博的知识、浓厚的涵养来探求人生、 宇宙的真理、尽知遥不可及的“空灵”的境界。正如日本剑圣宫 本武藏所言:“先对物、事尽悉。面后,才能对没有物、事的空 灵,有所领悟。"亦即禅学上“空”的境界。其实,任何一门学 问达到高级境界时便可与其它学问相通,精于一技者,必知万 技。

禅是怫教的一个宗流。怫教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 学实证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超出宗教范畴以外,所以也可说 怫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怫教具有科学的实证方法, 但是因为它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所以人们会忽略它的科学 基础,而仍然将它归之于宗教。可事实上,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 验,及哲学的理论。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 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理论,去为宗教做证明。故此,望大 家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结合禅的修行,合理 的运用到拳学的修炼上来。通过拳学及禅学上的修炼去获知对学 业及事业上的有利因素,藉修炼中所获得的心境,定力,活用到 学问、事业的开创。

就武道的修炼而言,人的躯体本来容易动,因而心魂也不断 动摇,要超越生死,应怀着不动之心与敌相持,这是武道的奥 秘。人的心一直都是波涛起伏的,见解与心情也变易不已。我们 应用拳法来制街I这种心波之动。调整呼吸、去除杂念,镇压心中 波涛,将心集聚在拳法上,这时,心与天地合为一怵,生命既 动,汇成奔流,闻向敌人。做为一个致力于武道的修炼者,必须 不断累积这种修炼,时刻提高心境。这时,敌人会来摇撼我们的 心,阻碍我们前进。我们则应以心剑杀这些敌人:一切欲念、依 恋、愤懑、懒情、避难就易之心……,即以心剑斩心魔。最终以 万里一空之心境完成一生的修业。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体悟拳禅之道,现将功夫巨星李小龙所 作的“武道释义” 一文附之于后,身为实战功夫家的李小龙曾于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并广泛涉猎老子、孙 子、孔于、史宾沽莎、克利修兰姆弟等先贤圣哲的大作,及佛 学、道学、拳学方面的典籍,登其堂奥,吸取深哲圣理,褥以深 切体认自我,确立适于本身的哲理观念,拓展自我的思想领域。 在其所创的截拳道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最终能利用武 道、超越武道,突破形式的束缚,力求自然无羁,并发挥了生命 的至高本质。

李小龙对拳禅之道有着精辟、独特的见解,望诸位能从文中 有所启发。

附录:武道释义

一、论禅

欲能由武术中有所启发,意谓着能破除“真知”与“真命” 之障碍。同时,并能发展无限的自我,无限的扩展自我。此亦绝 非强调整体之某一面的发展,而你整体发展以及于整体之每一面 才是。

超越因果宿命之途全在于心灵与意志的适当运用其力量。

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 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 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爱欲中。

瞧向一木制的娃娃,她一无自我之意识,亦一无思考能力。 一无贪欲亦一无顽冥不化。

倘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事物自会开敞出现。移动 一似流水般。静止时犹如镜于,反应时却恰似回声般。

空是无法下定义解说的,正如最柔的东西是无法剪断的一

我系移动着亦可谓全然未动。我恰似浪涛上的月般不止的颠 簸、摇移着。真义非在“我正在从事什么”而是在“内心深处的 自觉”,“何者深入我之中”。而过份的自我的意识系对一切身体 行动的最大阻碍。

心灵的偏狭意谓着心灵的冻结。一但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 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不可移动性”系能量的集中于一焦点,一如轮子中之转轴 轴心般,并非纷乱分散的。

重要处在从事某事之过程而非其完成结果。没有动作者只有 动作。没有经验者只有经验。

单凭自己的偏好与欲求而能~无色彩地观察事物可谓能以其 纯朴单纯的本性以观察事物。

一无自我意识时,艺至其最高之境界。一个入一旦能超乎其 所做事物成败之关切,则必可发现“自由”为何。

完美的道路只对那些又选又挑的人方是困难重重的。无所好 亦无所憎,如此心方可证明,一发之差犹如天地之别;倘其理证 明于你面前,则永无是或非,是与非的挣扎战斗是心的大病。

智慧并非是如何尝试将好的由坏的中抢取来。却是学习着如 何驾御他们。一如软木飘荡在浪涛的波峰、波谷i般。

驱使你自己与病同行、同在、周伴——此系消除此病之法。

论断惟有是行为的论断,不牵涉其任何论断的事物方河谓之 禅。

在佛中,并无努力之处。惟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 善,做自己的法事,挑自己的水,一旦累了,倒卧便唾。无知者 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其中有深意。

并不为自已创立什么,惟像一无存在般的一闪而过,一如纯 洁的静寂,得者实失之。

切勿逃脱,奔放自己。毋寻寻觅觅,自会于己最不盼求之时 到来。

不思不想如思想般。静视一切技巧即犹一视无睹。

并无固定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 以治某特殊的失调罢了.

佛家的八重路

由此八要以消灭苦难,以正真伪,以予生命真义之真知。此 八要谓之:


  1. 正视(了解):需明视何种为谬误。

  2. 正决(志向):决需受拯救。

  3. 正言:说谈以求得救。

  4. 正行:必须行为正当。



  1. 正业:生计不能与救己相冲突。

  2. 正功:欲愈己之疾,犹需不断的努力。

  3. 正知:心之控制;必能不断不止地思与觉。


&正心(默思):习如何深思瞑想。

二、灵魂之艺术

艺术的目的系将内在的视觉投影于世界上,以描述人类最深 处的心灵与经验的唯美创造。艺术系使此等经验,变得可解可接 学与欣赏的。

艺术吐露了内在心灵对事物了解之情形,与使人与空灵的相 关性。

艺术是生活的表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我们必间接由艺术 来给予自然与世界一种新的形式与新的意义。

艺术家之表现系欲使其心灵更为明晰,使其于学校所学之技 巧理论更易发择,在其某一动作发择中,均可使其心灵之旋律变 为可见,他的动作是空灵的,空灵无一物的动作正如空言般—— 一无意义。

由你内心之根处消除“不明”的思维与作用。

艺术绝非粉饰的装怖品;它系点燃智慧之火的作品。换言 之,艺术是获得自由发挥之技巧。

艺术亟需对技巧的完全熟练——由心灵闪烁的反感来培养。

“无艺术之艺术”是艺术家在心路上的过程;它实意谓了 “心灵的艺术”。各种不同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均系朝向此绝对心 灵之世界的坦徐上迈进。

艺术中的创作系个人心灵、精神的坦然开拓,原来系空无i 物的,它能更加深心灵的深度与广度。

无艺之艺系心灵在平和一似一泓映月的止水般的艺术境地。 艺术家之终极目的系在善加运用生活之路面,升华为永恒的生活 的艺术。艺术之道,惟有从生活中,各阶层的生活中来学习,心 灵仍可创造一切。

抛却一切暧昧不明的意念方可成为大师。

艺术系趋极致之路,亦系人生活中之不可或缺的调剂与倾 泄。艺术之目的并非单单自私与只升华了自己一边的灵魂与意 识,而是该开启凡民之心智、思想与意志——以应合着协调美满 的自然世界。

艺术家即使是有高保之技巧;亦不意谓着已至完美。仍只能 算是在不止的进步与心灵的反应,发展中的中间阶段罢了。完美 是无法以外貌、形式来求的,而系由人类内心心灵深处散发面 出。

艺术的活动并非全是在艺术本身。它深入一更深邃的世界, 于其中各形各式的艺术汇流在一起,而心灵的和谐与空灵中的联 系均得以实现。

由上可知,艺术之过程系由现实生活中而来的,现实的生活 便是真。

至真之路

  1. 对真理的追寻。

  2. 对真理之知觉(与存在)

  3. 对真理的认知(其本质与方向——如,对行为动作之认知)。

  4. 对真理的了解(一个有真知卓见的人乃由实践中去了解—— 道。并非片断零碎的,而是整体的)。

  5. 对真理的经历。

  6. 对真理的学习。


7-忘却真理°

  1. 忘却真理的负载。

  2. 回本朔源。

  3. 沉静返空灵。


三、截拳道

人们为了防卫自己,乃将无限的灵活变化,转变成僵化的 —限定住的传统形式。欲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能舍弃一切理 想、形式与派别;甚而也犹需抛却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谓的截拳道 之理想。

能清晰精纯地洞悉情势确属不易——人的心灵是复杂难解 的。一技巧的学习容易,对于各人独特的风格与个性的培养则 否。

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

无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匚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 限制所限,它善用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

欲于截拳道中有所精进,必先对,意志有控制锻炼的意念,忘 却成败胜负;忘却骄傲与苦痛。让对方因其挑衅而遭受更严厉的 反击。

最大的谬误就是预先对结果妄加臆测;不应对成败得失有所 在意。让一切自然发展下去,你的身体四肢自会在适当的时机反 击。

截拳道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顾。它对生死是 置之度外的。

截拳道避免一切的朕浅、不实。而系直贯入复杂问题的核 心。

截拳道并不虚张声势。它并不迂回地走着,而系一直线朝向 目的地的。简捷的一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

截拳道之技巧简单说就是如何使动作简捷直接。如何表现真 正的自我;它是存在而真实的。能自由不拘不为外在的依恋、颇所限。

截拳道可谓启开智蠹之火炬。它系生命之道,…朝向意志力 与控制力的动作。

一旦受过良好训练的学生在各方面均应能生动与有活力。

235

在实际搏击中,他的心灵尤需冷静,不为外界所纷扰。也须能以 不变应万变。一旦前进,他的步子需轻盈与平稳。他的双眼必能 不滞停,而注视敌人之每一举每一动。他的行为表现仍与平时… 般,而无任何意外产生之可能。

四肢,你的自然武器有双重目的。

  1. 摧毁面对于你的敌人——消除自由、正义与人性的障碍。

  2. 摧毁任何纷扰你心灵之物,毋需伤害人,但能克服自己 的贪婪、愤怒与愚昧。截拳道系朝向自我发展的武艺。


拳与脚均是消除自我意识的武器,此等武器代表着直觉的 力,本能面直截,不似智慧与复杂的自我意识,它并不分裂自 己,即能防卫其自立独立性。此等武器你一往直前而无回顾四盼 的。

人夭赋所具的纯洁心灵与空无一物的心理系,使其四肢可善 用此等性质,以运用自如。四肢一以不可视见的精神,使得心 灵、身体、四肢,处于最大的活力。

抛弃尽陈腐老不灵的技巧,方可至整注与自由灵活的运用。

不为任何依恋,执若所限系人之自然天性。能永不止向前; 过去、现在、将来的思想一似流水般不断地前进,昼夜不息的。

损弃思握教条之偏限,在思想中不为思想所左右,不为外物 所诱。

真“如是”是思想的物质,而思想是真“如是”的机构,思 及“如是”,要固定义它犹如亵渎它。

将心灵专注于焦点使之警觉着,使之能瞬即知觉真理——而 真理是各处无所不在的。心灵需可由旧传统习惯、偏见、限制的 思想过程中解脱出来。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四、绝望

在截术的久远历史中,盲从与模仿似为多数武术家、老师与 学生之通病,原因半系人的天性使然,半系与保守与传统的派别 有关。是故,欲求一有创新的老师将是十分不容的。企需领导人 物为之导引。

每个属于某门某派的总会谓其惟一拥有真理,而排除其他派 别。这些派别专凭其一面之词来曲解道。破坏了谐利与安定,所 发展出的技巧,都属于花巧不实的。

他们并不真而对实际的搏击,大多数武术家均与真正的功夫 相去甚远,实际的搏击是简捷且直接的,而他们不是曲解了它, 便是空想.并不会直接入直正的核心、关健,妄凭花巧的招式与 入工化的技巧,欲求符合实际的搏击情况。

欲以超心灵的力量感应一切,直到参与者一至神秘、虚幻乃 至不可解之境地。此些皆系徒然无意义的意图,是无法和不断变

化的标准相合的。

当你真正与人搏击时,搏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活的,而花 式与空想的招式既是无能且局限僵化了原系流动的技巧。此等招 式充其量不过是盲从与无谓的练习罢了。

一旦真的感情愤怒、恐惧发生时,能以传统的形式与技巧来 表达?俐若是自由的,是应能以一真正人的自主人格来表达自 己,抑是一如机械,听任别人指使?该是流动的整体,能无限与 拘束地流动,抑是偏限于自己的派别模式中,阻止了整体与创新 的意识。

一门一派的武术家非将不直接视问题之关健所在,反盲从所 附与形式,固定的招式上,愈陷愈探、至不可自拔之地戒。

T个人所受的教导既是偏颇与歪曲,自是无法明确地辨别何 者为是。是故,传授须与事物之本质相合方可。

成熟不意谓着做观念上的俘虏。是系自我最深的觉悟。

生命是与整体相关的。一旦能避免机械化人工的技巧,方有 自由可言。

一个头脑明晰、单纯的人并不选择;何者是便是,不是就是 不是。根据观念而做的行为显然可知是有选择的,而此种行为亦 非自由的。相反的却带来更大的阻力与矛盾。

关系便系了解。它是自我表白的方式。关系是发掘自我的明238

镜一存在即是关系之谓。

固定的形式,非将无法适应真实情况与变化,制造槛笼罢 了。而真理是在牢笼之外的。

形式套路只是无谓的重复罢了,使自己自以为是地避开面对 真实敌人的自我探讨。

累积是自我封闭似的阻碍自己,花巧的动作更增强了此等的 阻力。

传统的武术家只可谓之是传统的观念,照不变的例行工作去 做者,他的动作均是承习旧有的面无创新。

知识是固定在某一段时间的,今日是,明日可能否,而求知 却是永往不断的。知识由累积结论而来,而求知则系一不停的动 作。

学习绝非知识之累积;而系一求知的行为,是无止境的。

在武术的锻炼中,并得有自由之意识。一限定的心灵绝非是 自由的。勿为任何门派传统所限,武术该是自由。

欲自由发挥表达自我,昨日一切非的尽行抛却。由旧的固可 获得安全感c新的则可获致流动且机变的武术。

欲深信自由的可贵,心灵必需学习正视生命,不受时空所限 之生命。自由是存在于知觉意识内的。注视中切勿停止悟解,239

深悟与生活于现在,昨日的一切均需抛却。

至不知之地步便是死亡;然后方可复生。一旦自由所做的自 无所谓对与错。

一个人一旦不能表达其自我,必是不自由的。准此,他开始 挣扎,挣扎孕育了规律化的例行法则。

i个搏击者必须能经常持心灵单纯,心中只存一目标——如 何搏击。他必须去除阻碍其前进之阻碍,无论是感情的、身体的 或是知识上均然。

一旦能超越任何系统之约束,方可能自由与整体地做其所欲 做。一个一心欲求真实的人,是不会受任何形式所缚的。他只存 在何者为是之中。

倘欲了解武术中之真理,洞悉你的敌人,你必须抛却一切门 派的观念。捐弃偏见、好憎等等。然后,你的心灵方可能平和而 一无偏®L在此种沉静中,自可清楚、整体地视物。

倘若某门某派教你如何搏击,你可能依据着那料方法之极致 去搏击,然而那并非实际之搏击。

倘若你遇到一不按一般打法搏击的选手,倘你仍想以平日所 练之传统防宿法来挡,你的防宿与反击常会显示出缺乏可变性与 灵活性。

一旦你随着传统的模式走,你所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传统与

240

传统所造成的阴影罢了——你并不了解自己。

一个人如何可能以部分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反应整体。

单单只是重复地演练规则化的、固定的动作,当会剥夺搏击 之“灵活”与“真

传统形式的累积,只可能变为束缚你的锚;它只朝向一个方 向——那就是向下。

形式只可能增加阻碍;它只是己选择动作之模式的演练罢 了。

一旦适应了部份非整体的方法,一旦孤立于闭锁的模式,一 个人必是经由一阻力的屏幕来面对其敌人。一他做的只是形式 化的,并不知其对方真正是如何的。

我们难道只要那些拳套形式,一味模仿传统的防御攻击方 式?我们是深深地受着它们的拘束啊!

欲与敌人相匹敌,一个人需有洞悉的能力。有阻碍时是无法 有直接的洞悉力的;存在“此是惟一的方式”时亦然。

具备整体意谓能奉者何者为是而行,因为何者为是是经常不 断地改变的。一旦一人受限于某一观点,他将不再随着何者为是 而转移的。

无论一个人对钩拳与摆拳的观念如何,无疑议的是,必须设

法获得对此二种攻击法的最佳防御方式。几乎所有的拳手都使用 它。善用钩拳、摆拳更使其攻击更加变化多端。他亦必须练习可 由任何位置出拳之能力。

传统的门派中,制度是远比独立的个人重要的!传统影响下 的人只是跟着前人的模式走罢了。

如何方可使传统的门派,所谓的家,制度趋于灵活变化之 境?传统中也只是静态、固定、僵化的,或许也可指出路来,但 那路是有限的,绝不能趋灵活变化之境。

真理是与敌人的关系,不止地移动,灵活变化,而非静态 的。

真理是无途可至的,真理是变化灵活的,因而是不断地改变 的。

真理并无休止之境,无形,无固定组织,无哲理可言。一旦 你见之,你当会知道灵活变化之物亦是何以是为你。由静态的、 人为的形式,固定的动作是绝无法表达灵活变化的自我的。

传统的形式只可能迟钝你的创造力,冻结你的自由感性。你 不再是你自己,而只是一无知性地照着做罢了。

如金黄叶子可一似金币般地哄骗哭泣的孩童般,谓的绝 招、秘笈也不过显示了武术家的无知罢了。

切勿有排拒或选择的心灵。无故意之心灵即无适当之思想。

目地接受,拒绝与承认只有阻碍了解。使心灵以感性入他 人之力。则方有真沟通之可能,欲有相互的了解,必至此状态 一无选择的知性,无同意无不同意。最重要的刻先下结论,才 开始。

由门派形式的顺应一致中了解自由之真义,由深入观察你平 日所演练的以至自由的自我。切勿非难或同意,只是观察即可。

一旦你不再受到影响,摒绝传统反应的拘束,此使你方会知 知性为何,能新鲜整体地视物。

知性是无选择可言,无所欲求,无所焦虑的;在此种心态 下,方有知觉洞悉力的产生。洞悉力方可解决所用的问题。

了解需要的洞悉力并非短时间的,而是连续的知觉,连续无 止境的探讨状态。

欲了解搏击,必以极简捷直接之方式为之。

了解的产生是经由盛觉的,在某一瞬间由关系的明镜前映 出。

了解自己之生系经由关系之过程而生,而绝非孤立状态下可 生的。

欲了解自己必是由与别人接触后方反求诸己,

徒欲心灵的努力则反将局限了心灵,因努力可谓心灵朝向目 标的挣扎;而一旦你有了目标、目的,一可见的终点,你便是将 心灵局限于那。

倘今夜我看到一全然簇新的事物,而这事物为我之经验所感 觉,明日若仍想重温下此种感觉,其中乐趣,则此种经验将会变 得麻木无甚知觉。真实的也惟有在当时可见罢了,真理是没有明 日可谓的。

当我们深入研究问题时,必会发觉真理之所在,而问题是永 不会与答案相离的。问题中会隐含了答案——了解问题亦同时解 决了问题。

 

 

浏览4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