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霍氏练手拳释名

在精武会成立十周年时出版的《精武本纪》中,练手拳是会员的运动科目之一,翻看 整本书籍,除了出现练手拳、上套练手拳、下套练手拳的套路名称之外,没有套路拳谱展 示,且在其他精武会会刊中均未明确出现“霍氏练手拳” 一名。

1930年10月出版,薛巩初著的《技击准绳》一书中,记载如下文字:

“故拳术之贵,在于不刚不柔,亦刚亦柔,软也可,硬也亦无不可,如此方臻上乘, 能自成一家拳术,必常兼各门之长者也。霍元甲君以拳术闻天下,其家传之练手拳法,确 有兼数门之名手于其中,其有合于鹰爪、螳螂、八卦、太极、形意、披挂、八翻、长拳、 短拳、潭腿各门手法者甚多。大约霍氏历代,亦曾习各门,取其所长,集合自成一家者也, 观其刚柔、软硬、阴阳、进退、左右、虚实、浮沉、吞吐,似无内外家之分,实尽内外家 之长;提气、练气、运气等法,亦俱收而并蓄,而彼至今亦未有分出是何门派,可见学拳 只在肯下功夫,练得到家可矣;内外门户派别,不必问也,然教员资格亦须讲究。”

作者夸赞霍元甲之家传“练手拳”超脱内外门户派别,得兼各家各派之长,卓然自成 一家,但也没有明确以“霍氏练手拳”为名。⑦此书后面章节,列出了作为精武会套路的练 手拳72个动作的拳谱,并明确写出“霍氏练手拳”之名。

2006年,天津市西青区将“霍氏练手拳”申报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中提 到“迷宗艺为一代武术宗师霍元甲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旁参各派,博采众长而创,霍氏 练手拳是迷宗艺的一种”。

然而,20世纪80年代,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不仅让所有观众为霍 元甲的爱国主义精神欢欣鼓舞,也对其高超武艺记忆深刻,其中提到,霍元甲在霍家拳的


  • 薛巩初,徐愚忻.技击准绳拳术教科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15 基础上,融会创新出一种新的拳法,因此打败对手,霍元甲将之定名为“迷踪拳”,这种说 法影响巨大。因此,霍元甲继承七代家传绝技“迷踪拳”的事众所周知,后来又有“迷踪 艺”和“练手拳”的诸多说法出现,这就有些使人茫然了。其实,把“迷踪拳”的创立归 到霍元甲是错误的。从学术上说,迷踪拳乃是一种古老的拳种,在称谓上亦有多种不同名 称。


秘宗拳、迷踪拳、迷踪艺、迷宗艺、练手拳,到底哪种说法更恰当,他们之间是怎样 一种关系?

(1)秘宗拳的来源。

围绕着秘宗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拳法的名称也因之众说不一,如“燕青拳”、“秘宗 拳”“迷踪艺”“猊拳”等。据史料记载,它出自少林寺。相传,宋代的周侗精习此艺,其 弟子林冲、卢俊义也是习练此拳的高手。后来卢俊义把此拳传给了燕青(梁山好汉之一), 自己引退,以后由燕青传播这个拳法,故称之为“燕青拳”。有传说,燕青的门徒因为燕 青上梁山造反而隐其名,故称之为“秘宗拳”。

或有说,燕青上梁山时,施展绝技使雪地上不留足迹,追兵迷路,故称之为“燕青拳” 或“迷踪艺”。

还有一说是唐朝末年,有一习武僧人见猊獴(一种猴)相斗于山里林间,其伸臂舒腿 任其自然,彼来此往,灵活轻捷,于是有所悟,即创出此拳。

姜容樵于1929年写的《写真秘宗拳》,认为来自猊才宗的说法比较可信,“唯最后一说, 曰猊踪为最有根据,亦最可信,录之以告海内治技之同志,其能表同情乎?据称猊踪之说, 系唐季少林僧某,为达摩祖师若干世嫡系,访道于某地,见有猴类,日猊獴者,群斗于山 麓,彼来此往,纯任自然;又见一老猴作婆娑舞,凝气敛神,刚柔相济,归有所悟,遂发 明猊踪拳架(即今之秘宗架)、对战靠打(即今之秘宗合战靠打)”⑧姜容樵是从迷踪拳的动 作特点来推测此说有据,按此说,迷踪拳乃是猴拳之一类。姜容樵认为在太极、形意、八

  • 姜容樵.写真秘宗拳(第8辑).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7. 卦等内家拳发明之前,迷踪拳为最重要的拳术,他说:“在昔太极、形意、八卦,尚未发明 之先,秘宗拳于国术中,重要之地位,而能代表太极者。”还指出其与作为内家拳代表的 太极拳之种种相通之处,“秘宗拳在最初发明之时,其技确为柔术上乘,内家正宗,其姿势 动作,理法功用,无不与太极拳息息相通二


裴锡荣则认为,几种传说都不可考,唯有秘宗拳这个名称确实可信,故姜容樵和裴锡 荣皆以秘宗拳为书名。

而“秘宗”说法的来源,据姜容樵说,是因为卢俊义虽得少林真传,而因为家富有, 秘而不传,或如裴锡荣说言,此拳乃是少林之上乘甚深之拳法,架子虽属于外家而劲力内 蕴,不用力而有力,不养气而有气。

《中国武术拳械录》中则是以“秘宗拳”来命名,说,秘宗拳又称谜踪拳、燕青拳, 又说“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之曾祖就系孙通之高足”。⑨

  • 从秘宗拳到迷踪艺。


根据目前可靠的史料记载,秘宗拳最早的传人是山东人孙通。清朝康熙年间,孙通在 少林寺学得此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河北、山东等地传授。据杨祥全的研究,依 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孙通的武术技艺主要分五支传承,即陈善、吕铜锤、余氏、霍家和 智远和尚。

孙通在沧州的弟子陈善,遍授弟子,将孙通的武术发扬光大。而今,陈善所传技艺被 称为燕青拳。2008年,燕青拳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敬宇为代表性传承 人。

霍元甲继承的七代家传绝技迷踪拳,到底开始于谁?目前没有定论,杨祥全认为,是 小南河霍氏先祖霍利通从河北省东光县安乐屯带过来的技艺的说法比较可靠⑩。另一支则在 静海闫家壕村。之后,在家族内部代代承传,传至霍元甲是第七代霍家传承人了。1913年,

  • 《中国武术拳械录》编纂组.中国武术拳械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506.

  • 杨祥全.天津迷踪拳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研究),2018, 7(07):6-11.


《虞初近志》第二卷载《记霍元甲逸事》一文,“西人精研以一技术,辄数百年始奏其功, 今余之拳艺已传自七世,不啻研究数百年矣”。

据1916年《清稗类抄之技勇类》有“霍元甲七世善拳” 一节,记载“霍元甲,绰号黄 面虎,直隶人,以拳鸣于时者七世矣/

那么,迷踪艺的说法如何来的?

关于迷踪艺的说法,最早见诸文字是1912年的《静海县志》。《静海县志》中说:霍元 甲,字俊卿,世居静海县小南河村。父恩第,以保镖为业。元甲承家学,通迷踪艺,挟其 技,往来津沪间。

有一位学者名叫向恺然(即平江不肖生),与霍元甲的好友农劲茹有深交,因此知道霍 元甲的很多事迹。向恺然所著《拳术见闻录》(1916年)及其《近代侠义英雄传》(1923年) 中,论及霍元甲的拳术都称之“迷踪艺”,并指出迷踪艺最大的特点是:与他人较,常令对 手难寻踪迹……。后来媒体文字提及“迷踪艺”的就更多了。

霍元甲成人后,到天津怀庆药栈做事。其间,他亲眼看见了西方列强欺辱中国的残暴 行径,深感中国太贫太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除自觉脸上无光外,还充满一腔义 愤,不愿意忍气吞声,甘受外国人的欺凌。他身怀绝技,却无可奈何,毕竟一人之力无法 做大事。从那时起,他就想把家传绝技派上用场。之后,他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大胆改革, 先是打破霍氏绝技不传外姓人的祖训,开始收外姓人为徒,第一个徒弟便是刘振声。然后, 他又将迷踪拳的很多招式动作进行改造创新,使其更具实战作用,用在拒敌上能防卫,用 在战场上能取胜。这两方面的大胆改革都是在天津怀庆药栈进行的。

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将迷踪艺带进了精武会。精武元老卢炜昌于1918年撰写的 《霍公元甲遗事并精武体育会之梗概》一文提及霍元甲人品、拳术的高超,“霍力士元 甲,直隶产也。其父恩第,秉承家学,研练一生,遂以技名一世。至元甲复益以内功,旁 参各派,尽得技击之神。体软如棉,骨坚似铁,虽貌不甚伟,而臂力雄迈。性复尔雅温文, 无拔剑张弩态。骤观之,若无能者,鲜有知其为兼内外家之雄也”。充分说明了迷踪艺之兼 内外家之长,独成一家之特色。

姜容樵的弟子裴锡荣1985年出版的《秘宗拳》一书中写道:“迷踪拳、迷踪艺、猊源 拳等名称的来源都是传说,只有秘宗拳这一名称确实可信。但传到霍家时,霍家认为此拳 古老相传,其渊源已难寻根究底,故称它为迷踪艺"。其实,也可能是指对手难寻踪迹而称 “迷踪”,更可能的是,虽然来源大概可觅,因为读音相同,但是到底为何字,有何种意义, 估计当时已经是很难探讨清楚了,姑且取了 “迷踪”二字。可以确定的是,迷踪拳传到霍 家,特别是在霍元甲时,便是以“迷踪艺”的名称而被世人所知。霍元甲继承了家传秘技, 参考各派拳种加以改进,使得其家传武艺“迷踪艺”(是这一种武术流派的总称,内容包括 拳术、器械、对练等各种套路),武技更趋精粹。

(3)从迷踪艺到霍氏练手拳。

霍氏练手拳是霍家拳术的基础套路,其特点是:全身动作与局部动作相间,灵活多变, 其变化多在意料之外,颇少花招,长于技击实用,不难于学,而难于练,更难于精。

当年,霍元甲将家传迷踪艺中的练手拳带入精武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会员中多为没 有武术根底的学员,为使学员能够上手,所以选择了霍家迷踪艺中的基础套路进行传授。 霍元甲逝世后,其弟霍元卿、次子霍东阁和其徒刘振声跟随霍元甲的教学安排,将练手拳 传授给精武会会员,让此拳在精武会得以发扬光大。为了适合团体训练,便于在学校推广, 使全民尽快都得到习武强身的效果,霍东阁将练手拳整理成谱,并且将动作名称写成7字 歌诀,公诸于世。练手拳拳谱以72式的形式问世了,的确达到了易念、易记、易于团体训 练时动作整齐划一的效果。从此,霍家迷踪艺的入门套路“霍氏练手拳”在精武会推广, 并传到海外。新加坡精武体育会会刊中提到:霍氏练手拳为霍家迷踪艺之一种,经霍家流 传七代,至霍元甲先生,始打破传媳不传女之例。其哲嗣东阁先生更将其秘谱公之同好。 南传者为王玉琴先生、卢炜昌先生。

武术教练苏锦标和会员袁继袖两人根据多年教学练手拳的体会,合作将《迷踪艺(霍 氏练手拳)谱》整理成册。并于1984年10月发表在上海精武会会刊上,文中提到:霍氏 练手拳又称迷踪艺,则明确了两者之关系。霍氏练手拳主要特点是:没有花门,重攻防技 术,套路结构上既吸取各家之长,又突出其本身特点,即注重手脚并用,严密圆活,在劲 力上颇有讲究。“刚劲,刚而不僵” “柔劲,则柔而不软”,姿势舒展、架势端正、动作圆 活、轻灵敏捷,手型有拳、掌、勾、爪,步行有弓、马、虚、扑、偷,手法上集鹰爪、螳 螂、八卦、太极、长拳、潭腿、短拳、形意等各门武术于一炉。此拳具有实用和锻炼价值, 既可增强体质,又可提高自卫能力。

时至今日,操练霍氏练手拳分布区域为:天津、上海、绍兴、南得、九江、松江、汉 口、香港、广州、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和加拿大、瑞士等数 十个国家和地区。

  • 霍氏迷踪艺之霍氏练手拳


秘宗之“秘”,绝秘也,秘藏也,故后面为宗派的“宗”,而迷踪之“迷”,或踪迹难觅, 或渊源迷失,多与“踪”相连。其实,秘和迷二字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四声二声的区别, 中国由于地域广大,方言混杂,在古代,武术传授的过程中多采用身传口授的方法,间或 有些用文字做提示的拳谱,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通过文字、手绘图片至少使该拳种 的绝大部分的内容得以保留。但是,在传承中难免会出现因为发音、记忆、知识水平等原 因造成文字错误的问题,给理清渊源和传承脉络造成障碍。所以,如果没有具体的文字记 载,实在难以区分到底是哪两个字。故就此而言,迷踪和秘宗其实所指大概相同。

至于“艺” “拳〃的区分则相对容易,从逻辑上说,“艺”包含内涵更广泛,包括刀枪 器械以及拳术等,“拳”乃“艺”之一部分,但有时,也以拳代“艺。或以“艺”指拳术。

比如,裴锡荣在谈到秘宗拳大师孙通最早在沧州传艺,故沧州的秘宗拳又分为两派, 一派为燕青拳,一派为秘宗拳,但殊途同归,大同小异。燕青拳主要套路有贴身靠、练手 拳及燕青十八翻等。秘宗拳主要套路有秘宗母拳、秘宗拳、秘宗靠、练手拳及大小五虎、 绵掌拳及兵器十八钩、单刀拐、大枪等。

其中,“拳”与“艺”并不严格区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练手拳乃秘宗拳之拳术的一 部分,作为同出一源的燕青拳也有练手拳,静海迷踪拳也有练手拳(一套、二套),而且练 手拳之外,往往还有迷踪靠、秘宗母拳等更多其他内容。至于这些练手拳之间是否相同, 是一个需要进一步验证的问题。如果仅要传承霍东阁所遗留以及精武会所传的练手拳谱, 并标明其独特性,则必须要加上一个“霍氏”而称为“霍氏练手拳”。

上海精武体育会成立七十五周年纪念会刊中,明确提出“霍氏练手拳又名迷踪艺”,其 刊登的迷踪艺(霍氏练手拳拳谱)与《技击准绳》中练手拳72个动作的拳谱⑪,其动作名 称和数量完全相同,此即佐证了 “练手拳” “霍氏练手拳” “迷踪艺”其实是霍家拳中同一 套路的不同说法而已。

就秘宗拳和迷踪拳而言,两者内涵外延大致相同,皆为一种历史渊源的拳术。但是, 连续剧《霍元甲》中霍元甲创立迷踪拳的说法影响最广,故迷踪拳相对秘宗拳似乎更为容 易为大众所接受。但是,从学术和历史来源看,霍元甲绝非凭空创造此拳,故,霍元甲在 多大程度上继承了霍家拳,又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创新?还是说,霍元甲之前的霍家拳在 迷踪拳的基础上已经实现了某种家传和创新?此皆为需要参考其他拳术套路,并需进一步 考证的问题。目前,霍东阁在其遗留的“练手拳”拳谱中,称“这套练手拳是鄙人的家传, 在拳术之中算他是最重要的。因为……”,由此可见,练手拳必不是霍家家传的唯一拳术。 根据霍自正的自述,可以确定霍家拳法中还有迷踪头路拳,而练手拳和其他拳术之关系也 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

秘宗艺或迷踪艺,从艺相对于拳而言,外延最广,而迷踪艺更多因为霍元甲而扬名, 似乎可以以迷踪艺来专指霍元甲之拳艺。

因为,迷踪艺或迷踪拳外延最大,故以静海县志记载的霍氏迷踪艺以与其他借霍元甲 之名推广的燕青拳或者迷踪拳者相区分,然霍氏迷踪艺之下,仅有练手拳被列为天津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故在括号内具体列出此拳,命名为“霍氏迷踪艺(练手拳)”,以更好体现 霍元甲对于迷踪艺之继承创新以及落实到练手拳上,从而能够体现这几个名词之间的逻辑 关系。

⑪薛巩初,徐愚忻.技击准绳拳术教科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56

2霍氏练手拳的传承谱系

理清了不同名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理清其历史传承谱系。

霍氏先祖霍利通自孙通学习源自少林拳燕青拳一脉的迷踪拳,传到霍元甲己经是第七 代。他集七世之迷踪艺的精华,又博采众长,才得以“名震南北”,成为继承和发展“迷 踪艺”的一代宗师。他出于爱国忧民之心,遂将“迷踪艺”打破“传媳不传女”之例,开 外传之先河。

2.1霍姓及精武会内的传承

(1)上海精武会。

始在天津授技于开门弟子刘振声,后于1910年创上海精武体操会时,曾收徒七十余人, 把“迷踪艺”公开传世,并亲授霍氏练手拳,遗憾的是当时只教授了本套,霍元甲就因受 日本人暗害而殁。相继由刘振声承师遗志,又将此拳后半套尽传学子。1913年,刘振声离 开上海,虽其行踪不详,但闻他已将“迷踪艺”传徒五代,今在安徽滁州尚有后继之人。

上海精武会由建会其传授霍氏练手拳,至今已经几十年。著名教练苏锦标,生前将多 年练习传承“迷踪艺”进行整理和拍摄,编辑成拳谱,并在精武会建会75周年会刊上公开, 受到国内外学员的欢迎。传承霍氏练手拳己成为上海精武会的传统,2018年10月,上海精 武会为纪念“霍元甲先生诞辰150周年”,决定在2019年1月霍元甲先生诞辰日集体展示 霍氏练手拳,特此举办了《迷踪拳一一霍氏练手拳》培训班。据报道,2018年10月20、 21、24日的三个半天,来自上海黄浦、杨浦、青浦、普陀、静安、徐汇、长宁等各区精武 辅导中心、培训中心及社会团体会员单位的教练员60多人积极报名参加了培训。习练、推 广“精武迷踪拳”(霍氏练手拳)的“种子”己经播下,1月份会在各个基地的练武场上“生 根、发芽、开花、结果”,丰收满满,以精武人习练、展示精武优秀传统套路“精武迷踪 拳”(霍氏练手拳)来怀念先贤。图片3

2019年1月18日为霍元甲的诞辰日,上海精武会在上海北外滩举办“纪念霍元甲诞辰 150周年一一'精武迷踪拳'千人展示”的活动如期举行。此次活动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 优秀武术文化,传承精武武术,即是对精武先贤的缅怀,也是对2018年《迷踪拳一一霍氏 练手拳》培训班成果的展示。伴随着耳熟能详的乐曲一一《万里长城永不倒》,一千名不 同年龄的精武会员和武术爱好者们,在滨江沿线拉起了长长的队伍,服装整齐,精神抖擞, 带来了精武迷踪拳千人展示。“精武迷踪拳”也称霍氏练手拳,它是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先 生创办上海精武会传授下来的优秀拳术套路,也是上海重点推广传承的精武传统套路之一。 牢记历史,激励后人,凸显“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图片4

  • 霍东阁和霍寿嵩在印尼。


“迷踪艺”的另一传世途径是由霍元甲之子霍东阁所传。他自幼兼得祖父霍恩第亲传, 在其父霍元甲逝世后,曾随叔父霍元卿赴沪辅佐精武会,是时由他将此拳悉心传于精武会 创办人之一的卢炜昌;历数年,霍东阁携侄霍寿嵩去南洋倡办精武会,又将其秘谱南传至 王玉琴。南洋各埠精武会辗转传授,至今流传较广。

霍东阁曾经两次试图在家乡传播迷踪拳,但终未能如愿。

现在真正流传下来的迷踪艺资料并不多,其中霍东阁亲手绘制的《练手拳》图谱十分 珍贵。1956年,霍东阁在万隆去世,其妻子叶玉梅收藏手稿,叶玉梅去世后,交给了女儿 霍月华。2010年,霍元甲曾孙霍自正亲赴印尼,从姑姑霍月华手中接过《练手拳》图谱, 现该拳谱被收藏在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霍元甲纪念馆中。

  • 天津精武会。


霍氏练手拳传承的第三支在天津精武会。自1990年建会,为保护和传承霍氏练手拳项 目,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发扬国粹,天津精武会即着手成立“天津霍元甲迷踪 拳研究会”,邀请上海精武会苏锦标教练到津传授霍氏练手拳,邀请霍元甲的再传弟子李 庭吉师傅,以及霍元甲曾孙霍自正和霍元甲文武学校校长郎荣标,多方联合,正式成立了

“天津霍元甲迷踪拳研究会。”研究会成员名单如下:

会长:霍自正

名誉会长:冯玉生

副会长:冯良友姜文信郎家银李庭吉张景岩

秘书长:郎荣标

副秘书长:侯冬媚张世奎

理事:李建国贾彦君 潘瑞

霍元甲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武术家,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的“尚武”精神和民 族气节对于振兴民族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2007 年,霍氏练手拳入选天津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为霍元甲文武学校的 武术教学内容。

  • 霍氏后人的非遗传承。


从霍元甲将霍氏练手拳带入精武会,霍东阁带着这套拳到印尼发展精武事业,直到2015 年,霍静虹成为霍氏练手拳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始,霍家才有人正式接过传承霍氏练手拳的 重任。霍静虹5岁半开始习武,在天津市河北区业余体校武术队学习武术套路,师从刁淑 珍、刘兴安、王凯教练等人,经常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和表演,20世纪90年代,还与学过“迷 踪艺”的霍元甲之侄霍东福先生共同在天津电视台的节目上表演过武术。大学时攻读北京 体育大学武术套路专业,毕业后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体育教师,教练、老师、同学、队友、 同事、同行、裁判……霍静虹在武术圈里逐渐成长起来,传承霍氏练手拳于她,即是水到 渠成,也是责无旁贷之任务。

高校体育教师的身份使霍氏练手拳很容易地走进普通高校,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 了解一代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家传拳法,为霍氏练手拳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爱国、 正义、修身、助人”的精武精神,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和品格的塑造。

霍静虹就职的天津商业大学也在积极筹划霍氏练手拳在学校的传承工作。已筹划在校 图书馆建立霍元甲及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库;同时将霍氏练手拳纳入大学的课程体系,通过 加强相关研究和进行课程建设,把非遗项目、传统武术的霍氏练手拳,在大学这个现代学 术体制内进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为霍氏练手拳的传承和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

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霍静虹跟随祖辈——霍元甲和霍东阁一生的追求,“不 受地域和武术门派限制,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传授武术、传授霍家拳,让整个中华民族 通过习武,强种保国” o 2016年,霍静虹收首徒——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套路专业硕士赵伟 诺,国家武术六段,北京大学武术队特聘教练,武悦同仁品牌创始人。2017年赵伟诺主持 将霍氏练手拳申请成为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5

2017年,霍静虹入选天津市健身气功代表队,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群众项目健 身气功的比赛,和队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枚金牌、一枚铜牌的好成绩。媒体开始由对 全运会金牌项目和运动员们的报道,逐渐转变成对霍静虹身份的关注,随着各类媒体的宣 传提高了她的社会知名度,从侧面推动了她传承霍氏练手拳的速度和广度。

2018年10月,霍静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与天津龙之风采私塾国际教育集 团合作。龙之风采教育文化品牌至今已有16年的发展历程,是目前天津唯一一家以本土教 育为基础、以2. 5岁至18岁儿童综合素质教育为教学特色的教育单位,拥有学前全训制和 中小学教育两大板块,以“十位一体教育法”为特色核心,本着“改变一代人”的教育宗 旨,开设学业修为、语言表达、艺术陶冶、素质拓展、私塾游学等十余类特色系列课程。 私塾学校与天津市武术队强强联合,将国学传统武术教育引入校园,在校园中兴起了国学 传统武术教育的热潮。霍元甲作为天津名人,霍氏练手拳作为天津本土最具特色的武术套 路,霍氏练手拳被列为私塾学校武术课的必修内容,使私塾教育实现了 “传承文化,文武 兼备”。图片6

图9霍静虹与徒弟赵伟诺、天津武术队领队王菊共同参加“天津市武术协会龙之风采青少年训练基 地揭牌仪式”

2018年11月,天津体育学院举办的《魅力非遗一一天津市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图片展》开幕式,霍静虹作为唯一传承人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并带领学生进行霍 氏练手拳展示。图片7

2018年11月,霍静虹带徒弟赵伟诺与大学同学陈娟在广州进行交流。陈娟7岁开始系 统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 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陈正雷先生长女兼首批入室弟子,国家武术高段位七段,广东省 武术协会太极拳推广委员会主任,揭阳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东莞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 正太极全球品牌创始人,广州陈正雷太极会馆馆长,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陈氏太 极拳冠军。多次出访英、美、日等进行太极文化交流和教学。2009年,秉承父亲“弘扬太 极文化,造福岭南百姓”的宏愿,在广州设立广州陈正雷太极会馆,除了通过太极拳惠及 了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数百万太极拳爱好者,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让太极拳“进社区、进 学校、进企业”,数年来在众多企业和高校推广普及太极拳文化。陈娟丰富的非遗传承和 推广经验,为霍氏练手拳的传承与后续工作给予了很多有益的规划和建议。图片8

2019年3月,霍静虹作为传承人嘉宾受邀参加“首届北京大学高校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现场霍静虹及徒弟赵伟诺共同带领北京高校学生武术运动员练习霍氏练手拳。霍元甲赫赫 威名,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学生在学拳时精神抖擞,情绪高涨。虽然教授的时 间有限,但学生学起来有板有眼、有模有样。这一活动为霍家拳法更大范围的传承带来了 希望。

  1. 2霍姓及精武会外的霍家拳传承


当年在霍元甲故乡,除霍氏后代以外,父老乡亲皆盛学此拳。霍氏迷踪拳在天津的一 些社区和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天津市内李庭吉老师的武术队、于台村冯玉生老 师的武术队、静海区张景岩老师的武术队等,他们都在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练迷踪拳,使群 众性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

“其实,霍氏迷踪拳在天津一直有传承。”天津体育学院传统武术研究专家高文山教 授说,如今在天津仍有冯、边两支霍氏迷踪拳外姓传人在传承此武功,而且他们都和霍家 有着很近的渊源。

(1)冯宗义一脉。

当年霍元甲到天津法租界“怀庆药栈”海河码头当脚夫,回家路过于台村时,总在冯 宗义家歇脚打尖,冯宗义因此得到霍元甲的真传。冯宗义又将迷踪拳传授给了儿子冯兆祥 和冯兆庆。冯兆祥后来被袁世凯招募,成为中国近代新式军队摇篮“小站练兵”的武术教 师,其弟子不但遍布小站兵营,民间也有不少。而冯兆庆则将迷踪拳传授给了本家冯玉生 及本村乡亲。

1935年,霍元甲的次子霍东阁回乡办精武会,当时只有十三岁的冯玉生在冯兆庆带领 下见到霍东阁,并正式拜师学艺,深得迷踪艺真传。凭着一身迷踪武功,1959年,冯玉生 被聘为北京军区武术队教练,并在当年的各大军区武术比赛中获总分第一名。次年,全国 各大军区及三军选拔武术尖子成立中国八一武术队,冯玉生被推选担任了中国八一武术队 的总教练。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以表演“迷踪艺”等拳术,荣获老年组金牌,于1982 年被聘为天津市西郊政协委员。现在,冯玉生的弟子原八一武术队队员、新疆武术名家姜 文信,其子冯良友都是民间迷踪拳高手。

冯良友是迷踪拳研究会的副会长,江西人郑德标是冯良友新收的徒弟。

霍元甲迷踪拳第四代传人姜文信老师,为扩大霍氏迷踪拳的影响,四处奔走,联合各 地志同道合的武术同仁及弟子,2013年至2017年,先后成立了新疆霍元甲迷踪拳研究会、 新疆博州精武会、北京霍元甲迷踪拳研究会、湖南娄底精武会、海南三亚精武门,并亲自 担任名誉会长。新疆博州的闫醒戎、康映福,乌鲁木齐的张鹤龄、潘璃、冯迎科,北京的 罗霄、董文林、穆东升、贾彦君等皆为姜文信的徒弟,多数都获得过全国武术大赛金牌。

(2)边寿祺、李庭吉一脉。

一代武术大师边寿祺师从霍元甲,深得迷踪艺真传。据门内弟子讲,边寿祺所练为迷 踪门武功,曾担任过袁克文的护院镖师和张勋的贴身护卫。其人乐善好施,被人尊称为“边 七爷”。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边寿祺曾将自家三间南房捐出兴办文学堂、三间本屋捐出 兴办英武国术社。

浏览4,9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