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霍元甲故乡,除霍氏后代以外,父老乡亲皆盛学此拳。霍氏迷踪拳在天津的一 些社区和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天津市内李庭吉老师的武术队、于台村冯玉生老 师的武术队、静海区张景岩老师的武术队等,他们都在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练迷踪拳,使群 众性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
“其实,霍氏迷踪拳在天津一直有传承。”天津体育学院传统武术研究专家高文山教 授说,如今在天津仍有冯、边两支霍氏迷踪拳外姓传人在传承此武功,而且他们都和霍家 有着很近的渊源。
(1)冯宗义一脉。
当年霍元甲到天津法租界“怀庆药栈”海河码头当脚夫,回家路过于台村时,总在冯 宗义家歇脚打尖,冯宗义因此得到霍元甲的真传。冯宗义又将迷踪拳传授给了儿子冯兆祥 和冯兆庆。冯兆祥后来被袁世凯招募,成为中国近代新式军队摇篮“小站练兵”的武术教 师,其弟子不但遍布小站兵营,民间也有不少。而冯兆庆则将迷踪拳传授给了本家冯玉生 及本村乡亲。
1935年,霍元甲的次子霍东阁回乡办精武会,当时只有十三岁的冯玉生在冯兆庆带领 下见到霍东阁,并正式拜师学艺,深得迷踪艺真传。凭着一身迷踪武功,1959年,冯玉生 被聘为北京军区武术队教练,并在当年的各大军区武术比赛中获总分第一名。次年,全国 各大军区及三军选拔武术尖子成立中国八一武术队,冯玉生被推选担任了中国八一武术队 的总教练。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以表演“迷踪艺”等拳术,荣获老年组金牌,于1982 年被聘为天津市西郊政协委员。现在,冯玉生的弟子原八一武术队队员、新疆武术名家姜 文信,其子冯良友都是民间迷踪拳高手。
冯良友是迷踪拳研究会的副会长,江西人郑德标是冯良友新收的徒弟。
霍元甲迷踪拳第四代传人姜文信老师,为扩大霍氏迷踪拳的影响,四处奔走,联合各 地志同道合的武术同仁及弟子,2013年至2017年,先后成立了新疆霍元甲迷踪拳研究会、 新疆博州精武会、北京霍元甲迷踪拳研究会、湖南娄底精武会、海南三亚精武门,并亲自 担任名誉会长。新疆博州的闫醒戎、康映福,乌鲁木齐的张鹤龄、潘璃、冯迎科,北京的 罗霄、董文林、穆东升、贾彦君等皆为姜文信的徒弟,多数都获得过全国武术大赛金牌。
(2)边寿祺、李庭吉一脉。
一代武术大师边寿祺师从霍元甲,深得迷踪艺真传。据门内弟子讲,边寿祺所练为迷 踪门武功,曾担任过袁克文的护院镖师和张勋的贴身护卫。其人乐善好施,被人尊称为“边 七爷”。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边寿祺曾将自家三间南房捐出兴办文学堂、三间本屋捐出 兴办英武国术社
边寿祺(1884—1963),家住小南河村西的大南河村,与霍元甲有表亲关系。比霍元 甲小16岁的边寿祺,知道霍元甲的武功非常厉害,十分崇拜。霍元甲在天津农劲茹的怀庆 药栈做事时,边寿祺也随父亲住在北大关附近的三条石做生意,离霍元甲很近。每到夜晚 或闲暇时,边寿祺就向霍元甲讨教精湛技艺。在学习过程中,边寿祺惊奇地发现,霍元甲 所练迷踪艺与原来霍家演练的不一样了,便问其因由。霍元甲说那是他新改进的一套拳路, 跟家传迷踪艺有很大区别,并说这套拳没有花架子,说文词叫“只求实战效果,来无影去 无踪”,说俗语就是追求快和狠,迷迷糊糊让对方摸不着头脑。
边寿祺的弟子孙振坤和李庭吉都说,迷踪艺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没有花门,重攻 防技术。这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时的民族灾难太深重,中国人太受外国列强的欺负, 霍元甲创新迷踪艺的目的就是为的让他有实战效果,能打败敌人。霍元甲继承、创新的迷 踪艺是总括鹰爪、螳螂、八卦、形意、太极、少林等各派精华而成,比迷踪艺的境界要高 而且精。此拳套路精练,一招一式常有出乎意料的变化,不愧有迷踪艺之称。霍元甲在编 练此拳时,尤其注重攻防效果,步法使用的是有利于攻防的四六步,招式以攻击为核心, 整个72式过程中多次使用抹(ma)腮扪心掌。此套拳法为霍元甲独创,家传绝技中没有出 现过。
霍元甲教给边寿祺的这套拳起初叫迷踪艺头路拳。可见,霍元甲是准备创二路、三路 或更多路的。遗憾的是,他后来去了上海,一直忙于打擂,洗雪国耻,创办精武会,直到 遇害身亡也未能抽出时间去完成他更加精彩的迷踪杰作。
霍元甲去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边寿祺在天津北大关也开设了英武国术社。英武国术 社培养出大批武术人才,现已过世的天津著名武术家、天津体育学院武术教授刘万福,获 全国武术大赛金牌的天津武术协会前秘书长邓洪藻,都曾拜边寿祺门下学习迷踪艺头路拳。 如今边寿祺的传人遍及津城,武术名家孙振坤和李庭吉都是他的高足。
李庭吉是霍元甲迷踪艺的再传弟子,天津市河北区非物质遗产“迷踪头路拳”传承人。 从1966年开始至20世纪末,李庭吉先后担任过红桥区武术队的教练、铃铛阁小学的武术 教练等职务,教授很多武术套路,但他始终没有把迷踪艺作为正式的教学项目。在这将近 四十年的岁月中,李庭吉始终没有放下深得真传的“迷踪艺头路拳”,一套拳8个阶段、 72个动作、1分20秒一气呵成。他指出,此拳唯天津所独有,此拳既包含了传统霍氏迷踪 艺原有的功法,又突出了该套路简洁、灵活、变幻莫测的特点,动作快慢相间、姿势协调 顺逆,乃武林经典之作。如今,李庭吉依然坚持在各大赛场,尤其是在精武会比赛中展示 霍家迷踪艺。
李庭吉老师还在积极筹建“精英武术社”,其命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取迷踪拳创 始人霍元甲的“精武会”之“精”以及边寿祺“英武国术社”之“英”,合二为一,以纪 念武林先辈。二是,蕴含了 “希望武术界精英互相切磋,并共同致力于培养出新生代武林 精英”的美好愿望。
(2)静海迷踪拳。
天津市静海区杨成庄乡闫家壕村所传的迷踪拳别具风格,其演练风格介于外家拳和内 家拳之间,是一种内外兼练、内练特征明显的传统武术流派。这一特点,与姜容樵《写真 秘宗拳》中所述秘宗拳多有相似之处,应引起高度关注。闫家壕村的迷踪拳主要技术有练 手拳(头路、二路、三路)、四门拳等套路。其中,四门拳共六路,被称为母拳,其练法, 尤其是活动路线颇具“迷踪”之意。
练过迷踪拳的人都知道,迷踪门练手拳共三路,但一般传人只能练到头路和二路,只 有少数的掌门人才能学到三路练手拳。静海迷踪拳的传人中只有姚向海的开门弟子张文廷 学到了此拳。
闫家壕村迷踪拳重视腿功的训练,有“迷踪拳腿最馋”“三只手”的说法。静海杨成庄 乡闫家壕村所传迷踪拳与小南河村所传迷踪拳有着极深的“血缘关系”,发展至今,两地的 迷踪拳传承内容已具有很大的差异,而这正可两相对照进行迷踪拳研究。2017年,该支迷 踪拳以静海迷踪拳之名成功申报为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景岩为代表性传 承人。张景岩本身就毕业于天津师专(现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他通过十几年的挖掘 整理,不但理清了天津静海迷踪拳的脉络,而且在研究天津武术沿革上也取得了不菲的学 术成就。
与霍元甲同时代的静海迷踪拳名师马彦平,也在家乡广泛传播迷踪拳,使迷踪拳在静 海代代繁衍、名人辈出。虽然马彦平所在的年代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迷踪拳在静海也传 至第六、第七代,但马彦平练武传拳的轶事至今仍为静海人津津乐道。
马彦平,清末民初人,世居静海县管铺头村。管辅头村地处天津城南三十里的洼地平 原,过去人们又称此地为“卫南洼,由于地处九河下梢,地势低洼,历史上这里水患频多, 盗匪丛生,成为静海穷得出了名的“老东乡”。为谋生计,保卫家园,这里的人习武之风极 盛。位于管铺头村北三里地的小南河村当时有霍氏迷踪艺在族内传播,村南二里地的闫家 壕村有落难至此的田永春立场授徒,传播迷踪拳。马氏在管铺头村为独门小户,势单力孤, 常受大户刘氏家族的气。为让马彦平学得谋生的一技之长和挺直腰杆的本领,其父为马彦 平选择了习武之路。
从此,十多岁的马彦平跟随田永春学起了迷踪拳。白天务农,夜间习武,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这样的生活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很艰辛的,然而马彦平的骨子里却 有着“老东乡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咬紧牙,苦撑持,一练就是 十几年,他为此付出,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由于勤学好练,十七八岁时的马彦平已 成为田永春众多求艺者中的佼佼者。有时,霍元甲到闫家壕村住姥姥家,顺便到拳场拜访, 田永春特意安排马彦平与出身名门的霍元甲切磋比武,两个少年拳采脚往,竟打成了平手, 谁也没占到对方的便宜。霍马比武之事,一时间成为武林佳话,在静海广为流传。马彦平 对霍元甲非常敬重,直到后来回忆起此事,还直感叹霍元甲力气之大,非常人能比。
张景岩在《迷踪拳师姚向海》中,详细讲述了马彦平弟子姚向海以及之后的传承关系, 也于2000年11月的《天津广播电视报■百味人生》、2002年1月1日的《中国教育报■文 化周刊》上发表过。
(3)李寿鹏、王乐仁。
霍元甲在天津怀庆药栈时,李寿鹏曾随其学习迷踪艺。后李寿鹏到新疆将迷踪拳传给 王子钝(祖籍天津杨柳青,因父亲随祖父赶大营来到新疆,曾任新疆和靖县县长)。王子 钝又将迷踪拳传给其子王乐仁,是新疆唯一一位霍氏迷踪艺传人。
年轻时李寿鹏就练得一身好功夫,听说霍家迷踪艺威力无比便登门求教,却被告知霍 氏迷踪拳不外传。一心求艺的李寿鹏找到当时在天津怀庆药栈打工的霍四爷一一霍元甲, 如愿以偿学到了霍氏迷踪拳。后来李寿鹏在家乡行侠仗义,误将地主的儿子打死,不得已 携妻儿逃亡到了新疆。
霍氏迷踪艺素以“巧劲”著称,能以各路招式制敌于死穴,习练者必须熟悉人体诸多 穴位、骨骼和关节,出手快,能从各个角度致使敌人骨骼错位、脱臼,甚至一招毙命。学 会了如何“拆骨”,自然也懂得“接骨”。李寿鹏逃亡到新疆后成为一名骨科大夫,因其 医术高明,名声很快响起来。抗战期间,国民党高级将领朱绍良因伤骨折,李寿鹏将其医 好后更是声名大振。李家自此生活富裕,因为赶大营从天津来到新疆的王子钝的母亲就是 在他家里做保姆,因此王子钝经常有机会接触李寿鹏。
“赶大营”是指同治年间,左宗棠用兵新疆,天津杨柳青人随军做生意,伴随左宗棠 十年征尘,发展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天津商帮。杨柳青人跟随军队沿途肩挑小筐做生意,称 为“赶大营”。
天津商帮的新疆之旅经历了三四代人,直到1921初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赶大营之 举促进了新疆经济的繁荣,沟通了渤海之滨与天山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了民族感 情。至今,因当年赶大营来到新疆的天津商帮及其后裔约有数千户,分布在全疆各地,尤 以乌鲁木齐较为集中。
迫使杨柳青人赶大营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海运逐渐替代 了内河航运。加上清王朝腐败无能,无力顾及内河维护,致使许多河道淤塞不畅,素以水 运业发达的杨柳青镇船户逐年亏损,大批船工失业。赶上左宗棠带兵进疆的契机,便闯出 了去新疆做生意的一条生路。
王乐仁的父亲王子钝,便是在那个年月里跟着船工父亲逃难来到新疆的。因为没有本 钱做生意,也没有什么技能,王子钝的父亲只能出苦力给一家磨面坊磨面。为了养活一家 老小,他积劳成疾,被活活累死。为了生存,王子钝的母亲去给富裕人家当保姆,拉扯着 孩子辛苦度日。
李寿鹏很喜欢这个乖巧的小老乡,当他发现王子钝也同为练家子,便正式收他为徒。 聪明、肯吃苦的王子钝深得霍家迷踪艺真谛,武功达到上乘,这使他终身受益。
国民党统治时期,王子钝曾任新疆和靖县县长。因为县内国民党驻军抢夺百姓家的粮 食和财物,王子钝去专署汇报,专署不想发生口角出面劝说,竟遭官兵痛打,同时也向王 子钝下了狠手。王子钝不得不亮出武功,一连打倒十几个恶兵。这时围观的百姓才知道, 原来这位深藏不露的县长大人有如此好功夫。被打得鼻青脸肿的专署干部害怕士兵开枪, 忙上前阻止。官兵们也对这位王县长心服口服,纷纷摆手折服。
王子钝又将迷踪拳传给其子王乐仁,是新疆唯一一位霍氏迷踪艺传人。1972年,热爱 武术的转业军人李忠和成为王乐仁毕生唯一的徒弟。他感觉到这套拳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实 用”,不仅有很强的实战效果,能打败敌人,更不失为强身健体的一项体育运动。如今, 两鬓斑白的王乐仁身体每况愈下,他一直遗憾的是霍氏迷踪艺在新疆练习的人太少。他说: “我告诉徒弟,要把武艺传给真正想学的人。我也希望自己的孙子们上完大学后,也愿意 学习这门武术技艺,让祖国珍贵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另外听闻,广西柳州的霍氏家族,自先世承袭“迷踪艺”拳法,传有数代,如今仍勤 于研练,但尚未证实与霍氏练手拳的源流关系和异同之点。
第二章 真实的霍元甲、霍东阁及后人
1真实的霍元甲
因为普通民众大多是通过观看电视连续剧、电影乃至武侠小说等来了解霍元甲,而大 众媒体为了迎合民众炫奇的心理,往往把霍元甲的武功说得神乎其神,甚至也虚构了多次 和外国大力士比武的场景,这虽然有助于塑造一个武功奇高的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 但是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还有一些人,则针对这种虚构的情节,而诋毁霍元甲不过是一个 大力士,没什么真功夫,也根本没有打败外国大力士,只是为了迎合民族自尊心而虚构的。
其实,这两种认识都有失偏颇,霍元甲能够融合众家,并且屡次打败高手,武功自然 有是一定造诣的。在那个时代,虽然不能肯定他是中国武功最高的人,但却是最具有爱国 之心的武术家。即使有几次比武并没有比成,他却是唯一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为了民族气节 挺身而出的人。就这一点而言,他就是民族英雄。并且,萧汝霖的《大力士霍元甲传》一 文中介绍,霍元甲真正与日本人比过武,并且取得了胜利,再加上他开办精武会,提倡强 种强国,弘扬民族气节,种种爱国行为深为日本人所妒忌,所以,为其所害,也是完全符 合情理事理的。
所以说,可以允许并需要适当宽容对于霍元甲的艺术虚构,因为需要霍元甲这个形象 来激励民众为国家之富强而自强不息,也满足了民众在面对强势西方文化的时候渴望民族 英雄这一心理,只要它总体上是宣扬尚武救国这一主旨。但是,毕竟还存在着真实的霍元 甲,并且霍元甲还有后人,所以在虚构一些情节的时候,剧方应该要考虑霍家后人的情感, 也不能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怀,而违背基本的人物性格。
那么,如何寻求真实的霍元甲来平衡影视作品中的霍元甲呢?
通过上一章按照时间对霍元甲传记文献和影视作品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最早记载霍 元甲故事的两篇代表性文献,为原载于1916年《青年杂志》⑫第1卷第5号的萧汝霖《大 力士霍元甲传》《述精武体育会事》及向恺然1916年12月出版的《拳术》所附《拳术见闻 录》中所载霍元甲传记。
韩倚松发现,向恺然的《拳术见闻录》恰恰是《近代侠义英雄传》的蓝本,《近代侠 义英雄传》以霍元甲、大刀王五两人为经纬,勾画出了这两位近代侠义英雄的基本文学形 象,后来流行的霍元甲为题材的小说、电影及电视剧,大多数都是从“平江不肖生”的书 中派生而来。而向恺然的《拳术见闻录》所附霍元甲传记与萧汝霖(“汝”被韩倚松错写 为“茹”)《大力士霍元甲传》具有明显参考关系。⑬
因为两者皆为记载霍元甲生平之最重要的两篇正式文献,故附录于此,要想恢复真实 的霍元甲只能以此为基础,如果复证之以家族传闻,可做一切争论之标尺。
天津作者写作的霍元甲传记文学,有冯育楠所著的《津门大侠霍元甲》和晨曲所著的 《霍元甲》两部文学作品都是借着20世纪80年代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而重新出 版的。连续剧虽然突出了霍元甲的爱国形象,但是其中关于赵倩男、陈真等虚构人物显然 有违真实,而且关于霍元甲和王五、霍元甲因为保护教民而和义和团冲突、霍元甲和武清 李富东比武、农劲茹、孙中山等历史事实和人物多未曾涉及。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 于人们了解真实的霍元甲生平,不过,这些故事大都在“平江不肖生”于1923年出版的《近 代侠义英雄传》都已经有了,只是人们多未曾注意而已。
霍元甲的传记作家晨曲,由于是霍元甲同村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获得大量 的口述和见闻,也使得其著作成为研究霍元甲生平不可不参考的基本史料。借着2006年电 影《霍元甲》热播,可以从晨曲所著的《正说霍元甲》中详细了解其生平之大概。
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定位还是文学作品,从学术或历史考证上还是有所不足。比如说
⑫晨曲在《正说霍元甲》及李季芳的《霍元甲与精武体操学堂(校)》一文中,都把该文发表时间误作 1919年,可能是他们都参考《上海体育史话》(1983年第4期)所摘录,而此书已经有误了,现根据原书 更正之。
⑬韩倚松.为《近代侠义英雄传》中霍元甲之事追根[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 29(1):12-17. 霍元甲死于宣统元年即1909年⑭,很多内容也缺乏真正的参考文献支持。但无论如何,此 书乃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霍元甲传记文学。
本书在参考记载霍元甲生平的上述著作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个别细节略作 更正,以方便读者在练习霍氏练手拳之前能够了解霍元甲之生平梗概。
2霍元甲生平编年
霍元甲,字俊卿,1869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北静海县小南河村(今天津市西青区精武 镇)。霍家祖籍是河北省东光县安乐屯村,东光县霍家老家谱显示“霍氏原霍叔之后”。霍 叔乃周文王第八子叔度,因封地在霍国,故人称霍叔。后来,霍氏因战乱频仍,几经迁徙, 散失各地。霍去病、霍光祖上一支迁往临汾,霍元甲祖上一支迁往山西高平,明初大移民 又分迁至河北省东光县。
家谱中还显示,东光县霍氏家族于明、清时代均出过高官。1621年春(天启元年二月), 叙霍氏家谱的霍维华便是当朝癸丑科武进士,历任司马,很快又以兵部尚书协理军政,显 赫之致,东光霍氏遂成名门望族。同年中进士的还有霍天昭。霍维华人称“钟西公”,为安 乐屯霍氏第八代,大运河畔至今还有霍维华修建的“霍氏宗祠”遗址与墓碑。第五代的霍 氏文所公也中过进士。
康熙年间,霍九锡考中癸巳科武举人,后授明威将军;霍干城也考中癸巳科举人;霍 备考中雍正甲辰科举人;霍廷罗考中乾隆戊午科举人;霍伦、霍正吉、霍枚吉、霍梦兆四 人考中同科乾隆辛酉举人。霍氏能同科出现四位举人,这在当时和历史上都是大新闻,是 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真是光宗耀祖得很了。以后仍然有考中举人的喜事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霍家的那么多举人进士,却是文科少,武科多。这说明,霍家的武艺
⑭陈公哲也有类似错误,可能是没有注意霍元甲第一次是1909年来沪,约好转年即1910再来比赛, 故精武体操会的建立及霍元甲去世的时间都应为1910年。参见李季芳的《霍元甲与精武体操学堂(校)》, 上海体育总会网站上也说是1910年。
的确属于世代相传,尚武之风渊源久远。霍元甲秉承的家传绝技,是数十代先辈的心血与 智慧凝聚的结晶。
小南河村霍氏始祖叫霍利通,他本有三兄弟,一起从东光沿运河北上,一个在静海县 的阎琢村定了居,剩下一个则出走东北方向,从此没了音信。
霍利通,向下三世单传,至霍文宣生有三子,为霍大勇、霍大智、霍大信。霍大智又 生三子,为霍恩荣、霍恩第、霍恩福。因大勇、大信无子,大智将长子恩荣过继给了大勇, 将三子过继给了大信,自己仅留霍恩第一个儿子。后来,霍家三兄弟共生十子,分别为元 贞、元善、元栋、元甲、元和、元卿、元良、元祥、元忠、元臣,其中元栋、元甲、元卿 为霍恩第的亲生儿子。按家族大排行,霍元甲行四,故人称为霍四爷。
众多记载显示,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霍恩第虑其学武不成有损霍家声誉,便命霍元 甲攻读诗书,而不准习武。霍元甲遭此摒弃,每日窥摩父传兄弟之技,潜自苦练于枣林僻 处。父知其行,嘉其志,乃悉心传授。霍元甲经十年督教,承家学,并旁参各派,益以内 功,武术越来越精湛。然而在家族内部对该说法并不认同。霍元甲曾孙霍自详、霍自正兄 弟俩说,霍元甲年轻时并不是体弱多病,而且霍家也不会不让孩子练武术。体弱多病的说 法,是为剧情发展需要,显示习武对强身的强大作用,但是在枣树林练习是真事。由此看 来,霍元甲应是自幼跟家族习武,因对武艺的喜爱,经常在枣树林独自练习,习得一身本 领。
1890年,有一名拳手闻霍恩第名来访,实欲较技。其他兄弟均不能胜,霍元甲跳出来 与之比武,并取胜,因此名闻乡里。
1895年,将近农历春节,霍元甲已经娶妻生子,挑柴到天津卫卖。遭“混混”的盘剥, 因不给钱,遭十数人持械围攻,霍元甲挥扁担尽逐之。脚行冯掌柜看霍元甲有利用价值, 便高薪礼聘。霍元甲从此在天津卫落脚。
霍元甲慢慢才发现冯掌柜是黑心肠的人,就离开去农劲菰的怀庆(淮庆)药栈做工。 农劲菰,名竹,字劲茹,出身满族,原籍河北,喜爱武术。幼年时,父亲在湖北做官,所 以他在湖北长大。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奉孙中山之命在津京一带活动。农劲茹之子农彼 得在给霍元甲之孙霍文亭的信中说,“父亲受孙中山委派,在天津经营药栈仅为掩护"。农 劲茹以采购药材为掩护,结交革命志士,霍元甲就是其中之一。霍元甲失业后,便应农劲 菰之邀来到坐落在北门外竹杠巷的怀庆药栈,并深受农劲茹爱国情节的影响。
1896年,出身镖局的山东景州虎头庄的刘振声慕名来到天津拜霍元甲为师,系统学习 迷踪拳艺,霍家迷踪拳也由此开始向社会传播。
1900年初春,霍元甲因不满押解皇粮的保镖李刚欺压小贩的行为而发生争执,被官府 抓捕,多亏大学士徐桐搭救才被释放出来。此事惊动了李刚所在镖局一一北京源顺镖局的 掌柜王子斌(河北沧州人,字正谊,有“大刀王五” “关东大侠”“双钩王”的称号),两 人由此结为好友。不久,王子斌因施救同胞被八国联军杀害,霍元甲和《老残游记》作者 刘羯一起将义士安葬,尽了朋友之义。
同年,义和团兴起,他们既杀侵略中国的外国人,也杀天主教徒。为此,一些无辜者 被杀。霍元甲虽不信教,却不忍心看着他们被害,保护了很多教民,因此得罪义和团,后 霍元甲单刀赴义和团坛口了断此事。
1901年,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 甲邀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茹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戏园,当场斥责俄国人:“为何辱我中华? ”并 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重登广告,必须去掉俄国人是“世界第一”的说法;二是要俄国人公 开承认侮辱中国的错误,当众赔罪谢过;否则就是第三个条件: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 俄国力士甘愿登报更正和公开承认藐视中国人的错误,而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1903年,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李式太极拳创始人武清李瑞东慕霍元甲之名,三请而 与霍元甲相识,后两人成为挚友。
1909年春,英国大力士奥皮音来上海在北四川路52号亚波罗影戏院登台表演举重,一 连数晚,最后一场言,愿与华人角力。于言谈中,多少带有轻蔑的口吻,翌日见于报端, 沪人哗然。“于是陈其美、农劲菰、陈铁生、陈公哲等"欲聘请技击名家,登台与赛,以显 黄魂。霍元甲接到邀请,便携其徒刘振声于1909年3月赶到上海商谈比武事宜,并商定“用 摔跤方式,以身跌于地分胜负”。
于是,发起人开始筹措资金在上海静安寺路张氏味茄园(张园)内搭建了 “高四尺, 宽二十尺”的擂台。六月中旬,比赛的时间己到,但奥皮音托词外出,没有来,遂相约明 年再比。
最早的记载源于1909年12月3日的《申报》,上面有一则新闻,摘录如下:
霍君元甲直隶人,精拳术,为北省之冠,此次偶来沪上,颇觉技痒。久仰南方多刚强 之士,顺道访友,特设台于上海静安寺路张园出品协会大会场音乐厅内大戏台上比较拳力, 如能胜霍力士者,赠以贵重之彩物。沪上中西人士愿来比试者请于念一念二念三日下午二 点钟起至五点钟入内挂号可也。一一《中国大力士请入比力》
1909年12月4日《时报》上也刊载一则《中西大力士比较拳力之创举》:
又闻大力士霍元甲前日已登场试演,拳力精勇绝伦,无敢与之较量者。昨日有英国大 力士奥皮音与霍君订立生死书,循例报明捕房,备英洋一千元以为彩物,准今日下午二点 钟在音乐厂歌舞台上各以死力相拼,届时必有一场狠斗,是诚我中国从来未有之创举也。
1909年12月5日,《申报》上除了再次发文宣传霍元甲设擂一事,又对中英双方比武 一事进行后续报道:
因中西证人未齐,捕房又以为忽促不及缮发照会,故须另行改期,昨日午后三点钟时 中美两力士均在会场互相讨论,奥皮音议及将来角力时均不准用脚勾、指戳诸法,而霍君 以中国拳术自有心传,不能舍所长而用短,故彼此议论亦未能妥洽云。一一申报《大力士 改期较艺之原因》
1910年初,《时报》刊登张园等人设擂比武广告:“中国大力士霍元甲君为北省拳术之 冠。去年在敝园演技三日,无不称赞。”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 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 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 逃之夭夭自此霍元甲威名大振沪上。
事后,霍元甲于1910年4月19日至21日在《时报》上以中国大力士的名义连登三天 广告,内容为:诸君有愿比试者,即以入场券款作彩,除园主二成扣外,余均归胜者。如 愿比拳脚更佳,唯须早日挂号,以便在华界禀请租地也。再来函欲学诸君鉴,来函甚多, 不胜遍复,怅甚,等比较后,拟立一学堂,以副诸君雅意,并提尚武精神,亦快事也。此 则广告中已可看出霍元甲有在沪办学堂之意。
因为上海人未见霍元甲功夫,未免有些失望,于是,霍元甲邀请其他拳师以武会友, 其中有二人登台相较,均败,观众无不为其武功折服。
霍元甲久怀强种强国信念,常说:“欲使国强,非人人尚武不可"。霍元甲到上海虽只 三个月,但已誉满上海,各界向霍元甲求教武艺者甚多,尤在暑期之中,各校学生都愿受 教。邀请霍元甲来沪比武的陈其美等人考虑到武装起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需要大批军 事人才,顺势提出:“希望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适应 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事的需要”。经商议,决定创办精武体操会(精武体育会前身), 农劲茹任会长,霍元甲主持精武技击并习军事。1910年6月,以霍元甲的名义,在《时报》 上刊登建会广告,内容有:宗旨以提倡尚武精神为目的,年龄十二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合 格,会费鹰洋二元,本会现蒙巡警局批准立案。1910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一),中国精 武体操会正式成立,会址设在闸北旱桥以西王家宅。由此,霍家迷踪拳开始向社会大规模 传播,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世。
精武会的成立,西洋力士纷纷被打败,眼看中国人扬眉吐气,日本人十分嫉恨,东洋 柔道队很想一显其能,要打败霍元甲,让中国永远沦为“东亚病夫”,让日本称雄世界。1910 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霍元甲只带刘振声一个徒弟。比武 场上,刘振声连续打败几个柔道队队员。日领队见状非常恼火,便出阵直接与霍元甲较量。 交手中,霍元甲虚晃一招,用肘急磕其臂,日领队臂骨被磕折。
赛后,日本人摆出以武会友的姿态,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 生坦直,不意中毒,于1910年9月14日身亡,终年41岁。
关于霍元甲之死,网上有争议,有的根据陈公哲的说法,认为霍元甲素患“咯血症”, 服用了日本人的药加重而死⑮。精武会成立十周年出版的特刊《精武本纪》中,陈铁生写《大 精武主义》提到,“小人国艳大力士之技,与角,折肋者数人,乃衔恨力士。知力士方患呛, 荐其同党医生秋某为治呛,力士性率直,受之不疑。当时,力士正创立精武体操会,不旬 日,而力士骤归道山矣。力士殁之次晨,秋医已鼠窜归窟。力士门弟子大疑,检力士日服 之余药付公立医院察之,院医曰,此慢性烂肺药也。此药今仍贮公立医院,吾侪矢誓永不 忘此纪念。然杀一霍元甲,而第二、第三,以至无量数之霍元甲乃继续产生,其又将若之 何哉!”看此段文字可知,明确指出霍元甲是被日本人暗害而死。
1989年,天津有关部门因城市规划要为霍元甲迁墓修陵。档案资料记录了当时将霍元 甲尸骨清理出来的全部过程,也就是此时对于霍元甲死因发现新的端倪。据档案记载,清 理霍元甲尸骨时,曾经发现霍元甲尸骨大胯部位的骨头,明显有非正常原因所致的黑斑黑 点,且经相关刑侦人员鉴定,这些黑斑黑点就是中毒症状。至此,在霍元甲去世79年后, 霍元甲的真正死因才大白于天下。
附:萧汝霖《大力士霍元甲传》节略⑯
霍元甲,字俊卿,天津静海人也。父恩第。以技击有名当时。生元甲兄弟四人。元甲 行居四。少善病,年十二。与里中八九岁儿角力,辄负。恩第恚曰:令此儿知技,丧霍氏 名矣。宅有习技室,元甲独见屏不得入,则穴壁窥之。夜如宅畔枣树园中潜习。十余年不 辍,无知者。诸少年藐之,与角,皆败去。乃稍稍多元甲力居无何,元甲之天津,赁怀庆 会馆为药栈。天津治技击者,妒霍氏名,又易元甲,欲辱之,群至,尽负。景州虎头庄赵 氏之徒闻之,阳为力人,就元甲佣。日夜询之,无所获。一日,三人共肩一巨捆牛膝,重 可七百斤,呻而行。元甲蹙额曰:“孱哉孺子。”三人置之地而目焉。元甲以木承其二,引 置栈中。力人夜移筑衢二巨石塞门,元甲晨起,蹴而远之。乃共服元甲能。
⑮陈公哲.精武会50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18-19 ⑯萧茹霖.大力士霍元甲传[J].新青年,1916, (1) 5.
庚子,拳匪作,其酋韩某,欲致元甲,使使馈以礼,元甲俱叩之。闻神拳事,大笑, 反其物。使者惭而退,相戒不犯其处。会西教士以急难弃其徒,其徒虞匪至不免,逃且无 所之,涕泣载道。元甲闻之,往曰“我虽不善君等,不忍视君等无罪受死也。盍昵就我”。 于是教徒皆从元甲往。室隘,编苇而居。韩酋闻之怒曰:“我以重渠故不之扰,今庇教民辱 我,不翦之不足以张神威。”乃以书遗元甲曰:“明日己初,必以教徒授我。薄午,即以千 六百神军取汝矣。”元甲集众人而告之,且曰:“某杀君等也。君等不恃某必逃,逃虽无幸, 必有免者。今且奈何? ”众不知所对。元甲曰:“临难而惧,无勇也;弃人于危。不义也, 君等以身托元甲,元甲敢不以身报乎?明日,吾将以辰往,巳归,幸而克,君等之福也, 不幸,则请迟君等于地下。”众皆哭。次日,元甲从容栉沐饮食巳,佩刀之匪所。鼓声闻面 然,骑士列广场左右骋,步者集其后,举刃如霜雪。群待酋命,酋居幕中,踞案而坐,左 右手挟二短铳,指挥徒党。元甲瞥然入,断酋二臂,以号于众,众皆股栗,遂溃。津报纪 其事,疑为剑仙。
当此之时,元甲名闻海内,海内豪侠之士,皆以一见元甲为荣。元甲长不满五尺,为 人恭默谦虚,恂恂如也,人以是益重之。未几,有俄罗斯人至津鬻武技者,尝仰卧地上, 手持百磅铁哑铃各一,足挟其一,上承巨板,板上置坚木之案,设四雕椅,四人环坐而博, 将物事者,上下,无患倾侧。登报广告,自署为世界第一大力士,且曰:“第二大力士为英 吉利人,第三大力士为德意志人。”元甲曰:“我国虚无一人乎? ”时俄力士开幕奏技而往, 投以剌曰:“我以角技来也。”力士以询译者,译者为述元甲平生,遂受意出曰:“西人鬻技 求食,故张其词,以显观者,公何必与较短长? ”元甲曰:“不可,某干二事,愿达之力士。 叩其一日,可与我决雌雄;更请其次,则日,易词宣众,谢过而已。”译者唯唯入。越数日, 俄人登报更语而去。
武清李富东,年且六十矣,尝为清侍卫教师,海内无与敌者,闻元甲名,使其弟子往 风之。数往还,元甲乃之武清。富东与角,弱焉,富东大喜,厚礼之。元甲归语人曰:“李 公未驰衣束带耳。”
逾数年,英国有大力士者至上海,腹上可承铁磴重八百斤。能曳自动车倒行。元甲自
浏览4,1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