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经历了中国战火纷飞的历程,精武精神在和平的新时代 最重要的内涵应该是前四字“爱国、修身”,它们隐含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古代真正的 士大夫、儒家知识分子,其理想抱负皆是家国情怀,为国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有如 此才是摆脱了个人主义、私利主义,而能一心为公,为国家、为人民,才称之为君子,而 非小人,这正是君子小人之辨,也是大人、圣贤和小人之间的区分。正如《大学》开篇即 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也就是要真正治国平天下,必须要修身。因此说这两个词,包含了很深厚的传 统文化内涵。

那么,在传统文化中,如何修身呢?《大学》里是这样说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把上面的逻辑关系,反过来说,也就是其正向顺序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传统文化对于人的修养,家国关系的基本认知逻辑框架,其中作为中枢和根本 的则是“修身”,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而所以修身的不过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皆为思想层面、意识层面、心理层面而言, 全面不讲所谓的“身”,也并不特别把体育表出,也可能古代讲求耕读传家,做农活,自然 就是一种锻炼,然而不得不说,古代人,特别是宋代以后,《大学》思想凸显,修身偏向修 心,追求的是道德与智慧的完善和圆满,而体育则不讲,遂导致中国人之逐渐文弱。

所以,同样的修身一个词,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正如孙中山先生特别表彰的,必 须矫正文弱之风,而赋予修身更多的尚武的色彩,或者说,在精武会那里,尚武是修身之 途径、方法,是真正实现爱国救国乃至平天下的必由之路。

爱国修身,也可以说是爱国尚武,故精武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尚武”。

尚武是方法、途径,爱国是目的,通过推广武术,首先强种,使个体强健;其次通过 建立社团普及武术武德,造成强健之民族,富强之国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由、平等、 博爱之人类命运共同体。

欲构建自由、平等、博爱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要建设富强之国家,而欲建设富强之 国家,则需要人人自强,人人自强则在于武术之普及。故,武术普及,所以强身强种,所 以造就富强之民族之国家,最后再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构想。

可以说,这里面包含有中国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基本逻辑递推关系,但是,精武会 之发生却是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发生于全球化时代的东方,故其又具有很多不同于传 统社会的时代特征。

然爱国、尚武哪个更重要,更核心呢?应该是尚武。那么孙中山先生为何不说爱国, 而特别表彰其尚武精神,那是因为,孙中山先生生逢乱世,和那个时代的很多爱国人士一 样从年轻时代就欲救国救民,振兴中华,故爱国救国乃是本有之义,不用特别讲求。而问 题的关键则是何以爱国、救国,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和策略,通过武术锻炼身体,提倡尚武精神,小可以改变个体之衰弱,大可以改良社会吸 鸦片等不良社会风气,故武术成了摆脱“东亚病夫”之称号和被动局面,实现自强自尊, 最终实现国家富强、世界大同的一条道路。

孙中山认同健康的个体、国民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故特别表彰其尚武精神。故 精武精神,首要的是爱国,所以爱国者尚武。尚武以修身,才能救国、平天下,反过来说 正过来说,都是这个道理。

3爱国主义

霍元甲是爱国武术家,首先是爱国,然后才是武术家,所以,霍元甲乃至精武会最值 得人尊重的地方,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则集中体现了一 种民族精神。

从近代灾难沉重的历史中走来,我们正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而要实现自近代以 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发动一切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 而中国精神又分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所表述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 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 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其实,精武精神中不仅包含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也包含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因为, 自近代以来,中国就被纳入到西方所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自觉不自觉地要适应这个全球 化时代,所以就要求改革创新、融入世界,而这些最初的思想的萌芽,对于我们目前更好 地改革创新,乃至实现现代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爱国主义,习近平主席指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 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 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 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 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一一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 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 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

可见,爱国主义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基因、传统,而对于个体而言,是否爱国是决定一 个人思想境界的根本。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爱国,是人 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 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 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 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 国者恶之”。

霍元甲生活的年代,正是封闭的中国遭遇全球化的时代,在西方列强的步步侵略下, 中国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面对这种危局, 无数仁人志士都力图找到实现民族振兴和富强的方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 虽然采用的手段各有不同,却无不以学习西方、“向西方求真理”为主旨。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东方却成了 “东亚病夫”、“沉睡的狮子”,中国人民正是 在这种抗争中又逐步找到了这种民族精神,而霍元甲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以打擂台的方 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展示了一种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霍元甲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有着朴素的正义感和爱国之心,而通过与有留 学经历的爱国志士农劲茹的交往中,他逐步把自己朴素的正义感,和国家,和这个民族的 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深深认识到,尚武精神之强身,不仅仅限于个体,非仅为一己之私, 而是要觉他,让更多的人强健起来,如此,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这也是霍元甲 之所以创立精武会之初衷。

思想境界的高低深浅决定着行为的高低深浅。正是在这种尚武以救国的思想的指引下, 霍元甲才能做出其他武林界高手没能做出之事。比如,霍元甲大胆破家规收外徒,刘振声、 张文达、边云山、边寿祺等人先后成为他的徒弟;比如,不拘泥一家一派,而是集各家各 派之长融会贯通,务求实用;比如,不办“霍家武馆”,而是办精武体育会。精武会是全民 的,不是私有的,更不属于哪个门派,是集天下各门各派于大成,为国人所用的。这说明 霍元甲实践武术救国的彻底性。中国武林界打破门派观念是由霍元甲开始的,精武会其实 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武馆,为全民所有,为全民所用。

当数次面对外国大力士和武术家的挑战,众多的练武者都不敢应战洋人大力士的时候, 霍元甲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应战的时候,面对身材巨大的洋人,自己也不能确定这位大 力士底细如何,或许还可能有生命之忧。这其中,表现的不是技能,而是过人的胆略,这 种胆识背后则是一种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武术精神。除了对于自身武术的充分自信外,为了 国家荣誉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辱的拳拳爱国之心,是其真正的力量之源,此足以震慑对方, 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也真正体现了止戈为武的以求和平之武术真精神。

个人虽然可以打擂台,雪“东亚病夫”耻辱,然一个人之强壮不足以救民救国,如果 广大群众还是赌博,抽鸦片,过着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个国家依然还是没有希 望。只有广泛地传播武术技击,使更多的人身体强壮起来,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民族振 兴之使命,这就是精武体育会成立之最初的宗旨。为了让更多人强健起来,改良社会,振 奋民气,保种强国,同时,同盟会等同志也考虑到武装起义,建立共和,需要一批军事人 才。于是,1910年7月7日,上海精武体操会成立,农劲茹担任会长,霍元甲担任总教练。

有了精武体育会,成了有组织、有秩序的正式学会。传统武术才得以超出家传的狭窄 范围和门户之见,在公开的场所堂堂正正进行练习,蔚为璀璨光华之学科,成为近代以来 传统体育运动现代化,乃至体育运动现代化之先驱。这一点与近代以来很多学会和社团组 织的初衷都是一样,都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据此以找到团结同志,实现民族复兴、国 家富强的一种努力。

正如陈铁生所言,有了有组织有秩序之正式学会,面对西方体育技术,中国武术才有 发达昌明普及世界之希望。而最终通过建立这种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会组织、教育组织, 才可以逐渐把武术精神和技击技术传播开来,从而实现“增一技击同志即增一精神健王体 力充实之世界全人,增一同式团体即增一富有互助精神富有团结能力之平民保障” O

中国的这种爱国主义,在被欺负被侮辱的年代,多少有些民族主义的成分,但是,其 境界绝非限于我民族不受欺负,或者等我强大了去欺负他国,而是一种消除一切不平等实 现世界大同的天下情怀。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仅仅要有家国情怀,更要有天下情 怀,精武会的这些精神体认,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也足可以证明,精武精神 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其通过强身以保国,维护正义,惩强扶弱,团结互助,以期摆脱被欺凌是国家现状, 并期望共同致力于未来之大同世界也。这是精武精神境界高贵之处。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 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因此爱国是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 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爱国是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 支柱,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 心。对于每个人来说,爱国是通过自己实际行动去学知识、长本事。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 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 爱好、环境选择一种或几种知识技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而健康、强健的身体,又是 每个人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生理基础。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也 是学习的动力。

4尚武以修身治国平天下

所以,精武精神其实是尚武,孙中山用“尚武精神”四个字来嘉许褒奖精武会之精神, 是非常准确的,然何为尚武?尚武之真义何在?

可以从武的起源和传统武德及尚武精神的近代内涵两个方面来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武”字其起源即为“止戈为武",就中国人的理想而言,或就传统武 德来讲,武之目的不是为了好勇斗狠,倚势凌人,而是抑强扶弱,扶危济困,克服不正义、 恢复人间之正义。罗啸敖在回答别人对于精武的质疑时说:“夫武,非以力凌人之谓,其谓 人各磨炼充满其固有之能力,以共同扶植两间之正气,以期消灭世界之祸乱于无形,而为 人类造无穷之幸福,正以符止戈为武之义。”⑥

可见,精武之武的精义,是通过武术增强自身之力量,用以扶持正义也,这也是中国

⑥罗啸敖.精武内传.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 文化所谓自强的含义,自强是增强自身,不受欺负,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更好维护自 身不遭受欺凌,乃至维护世界的和平。

此种传统武德,在近代以来,又被赋予了更具时代性的含义。尚武精神需要放到近代 以来试图通过武术救国这个体育史、文化史背景来考察。

面对西方的强大,中国的文弱,以及西方体育项目的进入,当时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 西方的强大和他们身体强健、注重体育、军备有莫大之关系。而中国文弱之弊,又可以追 溯到唐宋之后的重文轻武,文官往往看不上赳赳武夫,因此,文武分途。所以当时普遍认 识到克服重文轻武的倾向,发扬尚武精神,加强军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又发现了中 国传统技击术与西方体育相比之下的种种优点,而产生一种文化自觉,希望像欧洲、日本 那样,通过普及传统之技击,人人强健,从而实现救国强国之目的。故近代武术之复兴乃 有文化补弊救偏之企图,就此而言,武术救国思想,乃成为中国文化史之重要问题。

武术之自觉,可以算是在西方强大、国人极度崇拜迷信西方之政教科学乃至体育等的 大背景下,出于民族本能而喊出的第一声不,也是第一个文化之自觉,文化自信。追溯和 回顾乃至以重新将这一段历史、真精神表而出之,并且进行大力弘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在那些人眼里,普及武术不仅可以强身,更是带来社会道德之改善智识的提高,甚至 趋向平等、博爱之大同社会之必要工具。由此,武术不仅仅是关乎技击、生命的科学,而 是拓展到武德和文化,从而被赋予了更多内容,而武侠小说,所谓成人童话,就是借着武 侠中的神奇功夫和个人英雄,象征性地满足成年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伟大抱负和家国情 怀。故武侠所提倡的自强不息,行侠仗义,乃至为国为民的情怀,乃至为青年学生人格修 养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按照传统哲学,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乃至庶人无不以修身为本。

但是传统修养太过偏重知识和道德方面,而对于体育则语焉不详,不是特别提倡。为了纠 正这种偏颇,精武会特别提倡体育,因为身体乃容器,只有增强体质,才能增进道德和知 识,最终养成体、智、德全面发展且具有智、仁、勇等德行之完人。

精武强调体、智、德三方面的训练,要求体要其健:强身健体以承担重任。智要其博: 充实智力以明辨是非。德要其重:修心养性以求人格的完美。而三者之中,则以体育居先, 因为健康的灵魂寓于健康之体魄之中,身体不健康则精神萎靡,意志薄弱,不能任事,何 谈道德完美,知识完全?人要自立自强,首先要野蛮其体魄,正如陈铁生所言“健全之精 神寓于健全之躯体,殆成成莫破之真理”。

德、智、体之三育中,特把体育、技击当作最重要之基础,此孙文所提“尚武精神” 之所出也、其言强种保国之“强种”也。此即精武式第一:三育训练,获有全能。也就是 会歌所言之人不强兮难自立。要自立,任事,承当国家之重任,必须有强健之身体而不可。

有健康之身体,才能有健全之智识,高尚之道德,三者相辅相成,但都以身体这个容 器作为基础。

而提倡体育复以武术为根本,因为,中国技击博大精深,有百利无一害,小可治病强 身,大则可以养成良好道德品行。

精武会修身也要求培养智、仁、勇三德,这“三德”有其传统文化之根基,《论语•子 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第二十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 行之者三……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天下之达道,也就是 人生在世的计生职责或者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这些外部事物,最重要的就是要修 身,也就是修养智、仁、勇这三种德行,知道并且明白这三种德行,才明白了人应该成为 怎样的人,也就是明白了如何修身,而自己明白了如何修身,就可以通过这些去影响别人, 引导别人和管理别人,从而实现从管理自我,到管理群体,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之最终目 的。

而这一切都以修身为本,修身则要养成三德,而三德之养成,有赖于体、智、德三育 并举,并以身体之康健为基础。在身体刚健的基础上,德育、智育并举,才能养成“勇者 不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的完整道德人格。关于修身以养成三德,精武会也有新的且 具体的提法,比如说,智者不惑,要求学识渊博者,临事不苟、判断正确;仁者不忧,提 倡仁爱为怀者、舍己为群不忧成败得失;勇者不惧,要求勇于为人、意志坚决、光明磊落。

 

孙中山既然要救国,提倡革命,必然深刻认识到“尚武精神”之重要,养成有勇、有 谋、有德之人的重要,实在为强种保国的必由之路,这些表现在给精武会十周年的题词上。 而后来在《军人精神教育》上,又提到“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 精神三要素。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与其为《精武本纪》序言, 如出一辙。这些都是非常全面而正向关于人的教育理念,而这一切都应该以推广武术、培 养强健的身体为基础。

5崇文尚武相辅相成

“乃文乃武 唯精唯一”也是精武精神的重要内涵。其语出自唐•王勃《九成宫颂》: “一阴一阳,神道也。乃文乃武,圣图也。”按照中国人阴阳二元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凡 事都要讲求个阴阳互补和平衡,就人类社会而言,就是要讲究个文武之道,相辅相成。

中国特别是自宋元以来,文武分途,学文的多不习武,以为粗野莽烈,而多文弱之人; 学武的也少有精通文学者,多视舞文弄墨为畏途。两者各有所偏,未为圆满。现代知识社 会,如果要救国,两者缺一不可,欲养成全人,也需要打破两者之分途,使两者在人身上 统一起来,造就既有文化知识,道德情操,又有勇武之气概以实行之的仁人志士,这就“乃 武乃文”之意。

其实,就尚武精神本身而言,非仅仅崇尚武术技击,而是提倡“三育”并举“三德” 完善之完人,其中已经含有乃文之意思。中国传统技击,其实是非常讲求武德的,武德乃 是真正尚武精神之必然要求。因此,精武会的宗旨:以技击为内容,以武德为皈依。也是 说,不仅仅要锻炼身体,崇尚武术,也要习练精武式,养成精武的道德品行。

陈铁生认识到,其实西方体育有些项目仅仅是锻炼部分肢体,有很多弊端,而中国传 统体育,技击术是强健身心的最佳选择。中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之最大不同在于,前者 把人体当作身心统一之整体,讲求心、气、身形之和谐一体,讲求心、身整体之修养,而 非如西方体育以肌肉、机械来看待人之身体。故传统武术本身就是文武兼备。本着“乃文 123

 

乃武,无文不能远行”的精神,精武会也开展书法、图画、国语、摄影、粤乐、舞艺、雄 辩、铜乐、弦乐、京剧、医学等课程。就个体修养而言,要求乃武乃文,对于精武会组织 和国家而言,同样如此。

女子为国民之半边天,但是,长久以来,重男轻女、传男不传女等旧俗,再加上,缠 足等恶习,导致了女子身体柔弱,以柔弱之母亲,何以能生出强健之婴孩?又如何能够强 种保国。故精武会理念上是非常先进的,认识到,女子之强健才可能养育强健之国民,故 精武会也打破了对女子的偏见,“自古女子弱于男,女子习武更伤俗,士超创办女子会, 巾帼强魄尤胜男。” 1920年5月,精武女子体育会成立,陈士超任主任。上海精武女子体 育会成为精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精武会在课程上注重文化课乃至正当游艺之功用,以与尚武形成互补,更重要 的是精武会特别注重自身组织的制度和文化建设,比如注重成文的精武精神,十项精武式, 宗旨,形成衣服、会徽,等级制度等,但此等级非彼等级,只是方便作为开设新的精武会 参考之用。相同的文化和制度建设,更容易使各个分会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团结融 洽的氛围,从而推动精武会和精武事业不断拓展。

精武体育会深知“无文不能行远”,精武会要走得远,必须要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 比如重姗影、图谱在武术传播中的作用,也重视图书的出版。比如陈铁生于精武会成立十周年编 辑《精武本纪》,以本纪这种史记的体裁,试图通过编写历史,以推动精武事业之长远发展。 1924年他又主编《精武杂志》,又著有《国技大观》等书;罗啸敖原为广州《七十二行商报》 社长,1920年作为“五特使”之一被上海精武会派往南洋一带,回国后写成《精武外传》, 1923年又派往京津等地宣传精武,回沪后写成《精武内传》;陈公哲善摄影技术,编有《测 光捷径》一书;精武会武术总教练赵连和曾著有《功力拳》《潭腿》《达摩剑》等书籍; 薛巩初著有《技击准绳》等。还有精武杂志、精武月刊、精武丛报、精武画报、精武医说、 精武粤传、新乐府、粤曲精华等。精武书刊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尤其得到社会上层人士 的关注与重视。

除了书刊和粤语歌曲之外,精武会也特别注重影像技术。1920年,精武体育总会,先 后摄制了五卷精武影像片,真实地记录了精武事业的发展。精武影片使关心精武的观众了 解精武、认识精武。这些影片不仅是“五特使”访问南洋一带的形象宣传资料,而且也是 向国内外介绍精武体育会的生动材料。

6修养功夫:唯精唯一

尚武崇文讲的是修身的两个方面,而唯精唯一,讲的则是修养的功夫,或者说,尚武 崇文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

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这 十六个字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十六字心传。”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 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 “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荀子•解蔽篇》中也有 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 知之。”可见,唯精唯一是只有君子才能达到的高明境界。

何谓精?霍元甲曾言“欲使国强非使国中人人尚武不可”,又说“西方精研一技术, 数百年才有功,今余之拳术,已传七世,不啻研究数百年矣”,对于武术要精研之,才能 有实际用途,这是霍元甲的期许,不知道“精武”两字是因此而来。 图片10

图34记霍元甲逸事(部分)尊

如何才能精? “业精于勤”,要勤奋、不能懒惰,必须要勤学苦练,才能精益求精; 另外,要破除一些陈规旧俗和门户之见,强调无论各家门派,都兼容并蓄,求其精华,去 其糟粕,才能精。所以,在近代的环境下,欲求国家富强,民族之振兴,必须要破除奢靡、 懒惰、文弱、偏执等病,要勤劳,求力行,务实效。另外,要广泛涉猎各种方法、门派、

色)胡寄尘.虞初近志(上册).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 55. 学派,持一种开放包容之姿态,才能融会贯通,得其精华。

从现代话语而言,精雕细刻,去芜存菁,乃是一种符合时代之现代科学精神、工匠精 神。

何谓一?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所谓的真理的内容都是相通的,通过博采众长, 不拘泥于一隅,自然可以超越偏见、门户,从而追求并且贯彻一种统一之道。因此,精武 会孕育着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传统武术文化从囿于门户之见,走向现代化、 科学化、统一化之前景。

霍元甲为了摆脱自身病弱,不拘一格学习各派拳术,融会贯通而自成一家,创新霍氏 练手拳。之后精武会,既然为公开之社团、教育组织,为弘扬中华武术,提出破除“因袭 宗法,师徒秘传”的陋习,“熔各派武术于一炉”的观点。云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 江流域各派武术名家相互观摩、交流,形成了武术的新风尚。编制了潭腿、功力拳、节拳、 大战拳、套拳、接潭腿、单刀串枪、群羊棍、八卦刀、五虎枪的精武会员必学的 “精武 基本十套”。在武术训练上又创立了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普及。

不仅是武术的学习,随着西方经济的入侵,文化的渗透,现代体育被更多人接受、喜 爱。逐步开展足球、篮球、台球、跳高、举重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上,精武会人才辈出, 成绩显赫。

只有融汇百家,克服门户,古今中外之见,有实事求是之精神,研精覃思,才能获得 高超的本领,达到通达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唯精唯一的含义吧。

7精武精神的近代起源

虽然霍元甲针对外国人看不起中国的行为非常反感,极具民族气节,但是,其并非简 单的排外或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这一点在其保护教民以及不加入义和团事件中可以看 出。其中有其自身好学深思的缘故,和有过留学日本经历的农劲茹交往,可能也是一个重 要原因。这就使霍元甲的思想和人格特质,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而是具有了现代性的因 素。

富有爱国主义精神,使他能够超越门派之争,家族内外之争的境界,使其能把中华武 术之各个门派融合纳入到精武会之中,而作为乃文乃武,音乐、书法、摄影、绘画等正当 游艺事业纳入其中,则说明其办学学科之包容性,而把西方的现代科学的方法和中国传统 文化精华结合,也充分说明了并非盲目崇拜或者拒绝西方的现代体育,而是将之纳入、融 合,这也说明了其开放包容的胸怀。

这种开放包容的胸怀有霍元甲自身的因素,他首先提出向外姓传授霍家武艺,刘振声 就是其第一个外姓弟子,不局限于自家门派,而是兼收并蓄其他门派,又综合创新,形成 具有实战性的霍家拳法。可见,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理念,从霍元甲就开始了。图片8

这种精神,也被天津市纳入为“天津精神”,那么天津何以有这样的精神气质?与天 津的地域文化有关,天津作为南北交通之要道,是京杭大运河南粮北运的重要节点,自然 有南来北往的各种人等在此汇集,形成其独特的包容性特质。另外,天津从地理上,九河 下梢,百川入海之地,得南北地理之长,故北方城市也有南方城市之气质也是其来源之一。

海通以来,也就是近代海运事业开始,天津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西方 经济、军事和文化入侵比较充分的城市,也使得天津很早就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现实情况,所以,近代历史上往往能开风气之先,比如严复在天津翻译《天演论》、维 新派梁启超在天津饮冰室、张伯苓开南开新教育之先等,都是有益于天津地域文化的。

天津虽然有开放包容之潜质,但是,精武会却首先在上海成立。这是因为在近代上海 乃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具有更有优越的革命、商业和文化基础。那么,为什么会在上海 虹口产生精武会?作为现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长、世界精武联谊会会长,虹口区人大常 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颜建平认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近代以来的爱国人士多在虹口待 过,像鲁迅等左联人士,是革命者经常活动的地方。其次,这里是'五洋杂处'之地,美 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日本人都有。同时,这里还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民族资本家以 无偿财力支持爱国人士,因此有发展精武会的基础和条件”。

现在“精武武术”经上海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而天津作为精武精神的最初萌芽地, 需要从现代化角度对精武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更好地进行宣传和弘扬,以助力 天津现代化事业之发展。

从历史上看,天津尚武精神最初起源于天津的军事属性答 和近代武术的复兴有着密切 的关系。1404年,明王朝在北方设立大同、宣化等“九边”重镇的同时,在沿海也设立了 沈阳中卫、山海卫、威海卫、天津卫等军事卫所。天津卫是最早以天津为名称的建制,它 的设立标志着中央政府对天津军事地位的认可和天津军事城堡性城市的形成。

根据明朝兵制,“卫”是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军事建制,当时在天津周围共设立了 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个卫。清王朝建立后,裁并卫所。公元1652年,天津三卫 合并为天津卫,仍然属于军事性的建制。

天津城的最初居民是军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筑建城垣,戍守卫城,监督保护漕运, 修建和保护粮仓,以及屯田和军事训练”。而要完成这些重要的任务,天津卫的军人就必 须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

天津由起初的人口聚落而逐渐发展成为军事重镇,成为军事武术人才的聚散地,而这 直接导致了天津军事武术的兴盛和民间尚武风气的形成,并为以后天津传统武术的成熟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清初这样严格的“禁武”管制之前,明末的双手刀法、枪法及射 法,都曾达到高峰。禁武的改变,是从晚清时候开始的。清朝早期有严格的禁武禁私兵制 度,不仅不能设擂比武或者私自传授功夫,就连家里放点儿管制刀具也是违法的。除了嘉 靖、道光以后,皇权控制力减弱,习武禁忌才开始松动。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入侵,清朝的统治逐渐松弛无力,特别是南方的太平军与北方 的捻军肆虐,民间不得不设法自保。到了 1912年,大派大师开始齐齐地出现,著名者如李 云标、李大忠、马凤图先生祖父马捷元等高手,皆在与捻军的战斗中或殒身或重伤。他们 的门徒徒孙一辈,大多又参与了三十余年后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兴起的自发的爱国运动团体,但其存在

①杨祥全.津门武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一些盲目排外的因素,也有官方授意甚至被利用的方面。但却为传统武术在民间尤其是在 华北的推广,助了一把力。其中涌现过不少著名的大侠,如“大刀王五”等。民国初年的 天津武坛诸将,如武士会长李存义、董海川弟子宋唯一,及稍晚辈、后来的名中医王子平, 都是参加过义和团的人物。

正因19世纪晚期中国的动荡,才引得民众重新拾起各路武艺,武林重振的基础就在于 此。而民间习武之风,又受到各种革命运动的巨大影响。

特别是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广泛笼络各种武林人才,从而使得近代武术的 兴起和近代革命运动有了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所谓“南有精武会,北有武士会”,其实, 这两个武术团体都和同盟会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两个武术团体最初都是出于同盟 会革命运动的需要而建立的。

霍元甲受同盟会会员陈其美、农劲菰等人的邀请南下上海参加打擂并建立精武会,最 初出于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之需要。孙中山在精武会十周年时为之题下著名的“尚武精神” 四个字,还为精武会特刊《精武本纪》撰写序文,都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不少民国政要,尤其是军界大佬,都为各色武术团体张目,如冯国璋做过中华武士会 的名誉会长,蒋介石授意成立中央国术馆,旧军阀里功夫最好的冯玉祥也是其幕后推手。 这里面除了兴趣外,现实的效用也不容忽视。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处于历史发展的蓬勃兴旺的时期,涌现了以传统哲学名词命名, 并以哲理阐发拳理的拳术和拳派,清晚期,以太极学说立论的太极拳,以八卦学说立论的 八卦掌,以五行学说立论的形意拳,不断演进,在燕赵大地活跃。以庚子之变为分水岭, 因义和团起事,政府开始在民间禁武,人们颇以武事为危,武术一度趋于衰落。1901年, 废除武举,各省遍设学堂,官办武学式微,武术职业由官方走向民间。武术资源的流转为 下一阶段民间武术的飞跃奠定了基础,为武术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倡导尚武精神,锐意图强,以强国强种,振兴 国本,民间尚武之风蔚起,我国固有武术迅速复兴。燕赵之地自古就是孕育英豪侠客的文 化息壤,在民族崛起之时,各界精英共同引领了武术变革的潮流。中国同盟会直隶成员张 继、王法勤、顾德宝等鼎力支持中华武士会的成立,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到初期的筹建 中。同时,张继等人正筹备同盟会燕支部,燕支部成员叶云表、马凤图出身武门,被委以 重任,积极联络各界。同盟会燕支部多人加入中华武士会,如韩怡庵、马阜、张遵旭等。 作为武术界发起人的李存义、李瑞东、张占魁等一大批爱国武术家,成为武士会的主体。

因“燕支部”而成立的“中华武士会”,甚至,武士会还早“燕支部” 一个月挂牌。 武士会正副会长正是同盟会成员叶云表与马凤图。这一批由孙中山等南方政权组织起来的 武林高手,革命事迹虽不甚显著,但造成的社会影响却不小,除了成系统的武学训练与比 赛体制的建立外,武士会本身培养出来的武术大家们,对近代史的进程都产生了不小的影 响。

比如不少高级护卫都出自武士会教师“神枪”李书文门下。溥仪出关任“伪满洲国” 皇帝时的御前侍卫,就是李书文最卓越的弟子、武士会的成员霍殿阁。霍公晚年因违抗日 本当局的旨意流落长春街头郁郁而终,殊为可惜。另一位刘云樵,是李书文的晚年弟子, 抗战胜利后随蒋介石去台湾,任侍卫室安全顾问。刘不仅出自民国第一流高手门下,且晚 年推广武术至日本、东南亚,尤其对八极拳在全世界的传播,居功至伟。

武士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马凤图兄弟几人。沧县马氏一门为武术复兴的代表家 族。马凤图本人是同盟会成员,积极参与革命,同时又文武双全,忠肝义胆。一门之中, 还为之后抗战付出良多;二弟马英图,一生戎马;三弟昌图,抗战爆发后参加回民支队; 四弟瑞图,入西北军刘汝明的六十八军,英勇殉国。马凤图的长子马广达,早年随父亲投 入西北军,以刀法精纯受到张之江、张自忠、赵登禹等西北军将领的赏识。参加1933年长 城抗战的喜峰口大刀队,夜袭日寇,身负重伤,后来带伤操练士兵,不幸创伤复发而殉职。 马凤图诸子皆投身新中国武术运动之中,幼子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先生著述颇丰, 为近代武坛保留下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马氏兄弟中,马英图武艺最为卓著。他曾任教于中华武士会及后来在南京成立的中央 国术馆,对八极拳、劈挂拳的整理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抗战时先后在孙连仲、刘汝明 等部任武术教官,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战。至今马氏兄弟门下的西北通备拳一脉,仍传 承有序,弟子遍及天下。

以上种种事迹可见,天津在近代武术的独特地位,以及在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影响。也 证明,精武精神之在天津起源,并非没有原因。

8 “星星之火”般的精武精神

精武会建会百余年,虽经历战火和灾难,但依然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在世界的 各个地方顽强地发展,不断地壮大。感受精武精神,崇拜、学习霍元甲的已经不再局限于 中国人、华人。由1910年在上海建立精武体育会前身精武体操学校开始,到现在,海内外 共拥有在册精武会77所,有更多的外国人正在学习和传承精武精神。比如在美国,精武会 有很多,一部分是正式注册加入精武会组织,还有很多武术学校也自称精武会,但是并不 在世界精武组织之内。今天我们暂不讨论精武会的管理和组织问题,只是通过这个现象, 我们不可否认,霍元甲、精武会已经被世界人民广泛认可,己经成为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 的中国文化符号。正如美国精武会会长王国强先生所说:“Huo Yuan Jia is our true Real Hero. ”

浏览2,4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