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琳(1885—1965),河北安新县人,曾拜在李存义弟子 郝恩光门下,并得到过李存义指点。郝恩光去世后,又拜在孙禄 堂门下,并得到李景林传授剑法,外号“铁臂苍猿”。
而柳印虎和少林门的人比武之事,本来只有十几个人在场, 可是很快传播开来,全馆上下都知道了,王子平为此专门拜访孙 禄堂。
“禄堂,实在是感到惭愧啊!我们’中央国术馆’成立不 久,就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在有辱’国术馆’的声名,也愧对国 民政府的期望啊!”
“永安兄言重了!江湖之中比武好斗是自然之事,今有此事 当引以为戒,当对学员严加管束,并多教以武德,避免再次引发 手足之争!”
“禄堂兄难得有此胸怀啊!”
“唉!而今国势混乱,外敌虎视眈眈,我们习武之人,还是
应该当以武救国,强国强种,支持’国术馆’的工作,而非内部 萧墙之争啊!”
“禄堂兄所言甚是!”王子平不断点头。
“所以啊,我当多教训学员,不仅仅学习武术,更需要注重 武德,不要成为江湖豪强,以此方能成为真正有用之人,才能报 效国家,这也是成立’国术馆’的真正目的啊!”
“是啊,我也当对学员多加管教! ”
“我也是啊!”孙禄堂点了点头。
刚送走了王子平,李玉琳就到了孙禄堂的书房内。
“师父,有件事情,我想向你汇报一下。”李玉琳悄声 说道。
“什么事? ”孙禄堂抬头看了他一下。
“刚刚得到的消息,张作霖大帅在’皇姑屯’被炸死了,而 师弟海桂元也在车上。”
“啊? ”孙禄堂愣了一下,一下子坐到了椅子上。
李玉琳在一旁站着,也不敢言语。
过了良久,孙禄堂挥了挥手:“你先出去吧,我一个人静一 会儿!”
“软。”李玉琳应了一声,而后退出门外。
少林与武当门比武之事,虽然在场只有十来人,但是很快就 传遍了整个“中央国术馆”,由于孙禄堂和王子平交谊不错,外 加李景林、张之江等人的协调,总算将事情平息下来,双方并没 有闹出什么矛盾。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孙禄堂无法解决了。
“师父,外面有两群当兵的说是来找你的!”孙禄堂正在给 几个学员讲拳之时,李玉琳过来向孙禄堂报告。
“哦?当兵的? ”这让孙禄堂感到有点疑惑。话音刚落,便 听到外面脚步声一片,只见进来两拨人,每拨都有七八十个。
神 “孙先生,你来评定一下,我们哪一方的拳法好? ”
孙 两拨人立马站成两片,面对面,剑拔弩张,一边衣着军服,
禄 一边衣着类似警察服装。
若 孙禄堂一愣,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堂
这时穿军服的一个为首的说:“孙先生,你拳艺高超,可谓 '天下第一手’,而我们也都是练拳的,并且听说’国术馆’也 要比武定级,那让你来评评我们哪一派练得拳比较准确,你给我 们也评评级。”
孙禄堂一听这话,并不答话,但只是淡淡地说:“那你是哪 个部队的? ”
“我们是南京卫戍部队的教官。”
孙禄堂又转头问向另外一拨人:“你们呢? ”
“孙先生,我们是南京的军警教官。”
“你们都是军人,知道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吗? ”孙禄堂慢 声道。
t “保家卫国!”
“嗯,知道就好啊。”孙禄堂点了点头,“你们的职责既然 是'保家卫国’,那先把你的职责做好。”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言语。
“我给你们评什么级也可以!现在国民革命军北伐还没完 成,并且日本人对中国也是虎视眈眈,本月初日本人在济南屠杀 我民族几千人,你们有功夫和能耐先去好好去打仗,建功立业, 打完仗之后我给你们评评级!”孙禄堂说起话来不愠不火,轻声 细语,但是听起来却是庄重威严。
众军人深知孙禄堂在政府的影响力和地位,见到孙禄堂如此 态度,比发火还让人感到畏惧,顿时鸦雀无声,都不敢多说。
“回去吧,都回去吧,别指望我给你们定什么级。真要定 级,往后’国术馆’会有国术考试,你们报名参加去!”孙禄堂 摆手道。
众人听后,都沉默不语,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过了一会儿,有军官统领,一个校官,挥了挥手说:“回去 吧,都回去吧!孙先生发话了!”接着军警统领也挥手,“都回 去吧!”
顿时,“哗”的一声都收队了,双方统领都过来跟孙禄堂 说:“抱歉,孙先生,打扰你了!”
孙禄堂挥了挥手,“都快回去吧,不要天天想着比武,互相 手足相争。多练习武学,以便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是! ”俩统领都立身施了个军礼。其他众人这才由长官带 着离开。
孙禄堂看着他们都走出去之后,接着叹了一声。
李玉琳在一旁说:“这帮当兵的不想着好好打仗,天天就知 道窝里斗!”
“还没完哪!他们暗中都较着劲呢!”
“是啊。明面上评级,暗地里鼓噪着争权夺利,争占地盘 呢。这北伐还没完,这帮人先自己闹起来了!”
孙禄堂点了点头,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更重要的是,我 们办'中央国术馆’,目的是延续’中华武士会’精神,以便强 民强国,可惜现在变成了 '强兵内战’,这确实与我的愿向大大
不同。看来我是得走了!”
“师父要走? ” “对!我准备辞去’国术馆’的职务! ”
“啊!师父你要辞去'国术馆’的职务?这是为啥? ”
“你也都看到了,是非太多,一言难尽!”
李玉琳沉默了一会儿,“如果师父准备离职的话,那我们也 会随师父辞去职务的!”
“你们随意吧,自己选择吧!”孙禄堂淡淡地道。
孙禄堂准备离职的事情,不仅让李玉琳感到惊讶,也让李景 林感到突然。李景林与钮永建几天后便得知孙禄堂的决定,立马 便找孙禄堂谈了起来。
“禄堂兄,你真的决定辞去’中央国术馆'的职务了? ”李 景林先开口问道。
孙禄堂点了点头。
“禄堂,而今是’中央国术馆’初创之际,正是需要人才的 时候。禄堂兄此去不仅对'国术馆'是一大损失,对于政府和国 家来说,也是损失啊!”
“芳宸兄,我辞去职务确实是迫于无奈!”
“哦,何出此言? ”李景林不禁感到惊奇,“难道是因为少 林和武当门争斗之事? ”
“不仅仅如此!”孙禄堂摇了摇头,“芳宸啊,实不相瞒。 首在理念不合,我早年习武,便知习武并非逞血气之勇,而更求 养心修身。后遭遇’庚子之变’,恩师应芳先生也因此蒙难,故 渴望强民强国,而非逞勇斗狠,更不希望通过以练武而练兵,从 而徒添内乱。前两天,军队的人和军警的人到我的馆中要求对他
们功夫评级。当时我是把他们都撵走了,但是此事我想你也知道 这其中的缘故。面对如此军警纠纷,我实在不想再涉足,所以还 是主动辞退为好!”
李景林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确实难办啊!既然禄堂 兄心意已决,我也不便挽留。只是不知道禄堂兄能否推荐另外一 位名师来接任武当门门长? ”
“这件事情我已经考虑过了,想来想去,我感觉高振东此人 比较合适。此人品德甚好,武学精湛,并且行事果断,擅长做些 教务工作,所以就向芳宸和紫琨推荐一下。”
“嗯。”李景林点了点头。
在一旁的钮永建却接上话来:“禄堂兄的志向,让永建甚为 钦佩,我现在正好愿意筹办'江苏国术馆’,专门邀请先生担任 教务总长。”
李景林也点了点头。
武
孙禄堂担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不到一个月就辞职 神 了,然而正如钮永建所言,“江苏国术馆”也很快成立了,广 孙 邀武林人士,并专门邀请孙禄
堂前往教拳,担任教务总长。孙
禄 禄堂便应承了下来,从此在“江苏国术馆”开始教拳.这一教就
3 是近三年。
»第十四章羽化
孙禄堂在担任“江苏国术馆”的第三个年头,因为国术馆经 费欠缺,馆中难以正常持续下去。孙禄堂便决定辞去“江苏国术 馆”的职务,此时孙禄堂已经七十岁了,返回北平,专心以教徒 授拳为业。并且晚年的孙禄堂已经很少与人动武了,更是潜心修 道,以写字为娱。孙禄堂将剑法与书法相结合,用写字的方式练 剑,这也是因为自古以来草书本身就多暗合剑法。
孙禄堂的书法
一天,孙禄堂正在书房练字的时候,外面的弟子李玉琳前
来报告:
“师父,外面有几个日本武士前来拜访你!”
“嗯? ”孙禄堂一听到日本武士,就不禁想起了十年前前来 比武的板垣一雄,“让他们进来吧。”
孙禄堂收拾笔墨,然后走到了客厅。只见来了七位日本人, 其中有一位是译员,其余六个日本人都留着小胡子,身穿和服, 足踏木屐,腰间佩刀,标准的传统日本武士打扮。
“尊敬的孙先生,你好!我们是来自大日本帝国的武士, 前往拜访你!冒昧打扰,还望见谅!”这时候一位为首的武士说 道,而译员在一旁翻译。
孙禄堂挥了挥手:“无须客气!”
那位日本武士继续道:“孙先生,久闻先生大名,能够见到 孙先生,实在是三生有幸!”
孙禄堂淡淡地道:“不必客气!有何事情,请讲吧!”
为首的那个武士也是一笑:“我们都是大日本帝国的武士, 十年前,孙先生曾经击败过我们大日本大正天皇的第一武士板垣 一雄先生,我们对先生的武功深表钦佩!这十年来,为了能够向 孙先生继续请教武学,我们大日本帝国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武术 水平,最终遴选出我们六位武士。我们也都是昭和天皇陛下的殿 前护卫武士,此次前来中国,目的就是向孙先生请教学习,研习 武学,以此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以求中日永久友好!还望孙 先生多多赐教!”
这个武士刚一说完,李玉琳和孙存周在一旁都手按椅背,面
色发白。
“我父亲已经七十了,你们六个人还来挑战他!要比试的 话,找我来!”孙存周“腾”的一下子就站了起来。
“存周!”孙禄堂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
“既然是交流武学,那孙某人自然是来者不拒! ”孙禄堂微 微一笑,“孙某人也很欢迎你们前来与中国交流武学,以促进中 日两国之友谊。但不知道你们想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
“孙先生既然愿意交流,那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先表感激! 我们决定先选出两人和孙先生切磋一下拳术,再有其他的人和先 生切磋剑术!不知道孙先生认为这种方式是否妥当? ”
孙禄堂挥手道:“不必了!我已老朽,并且久已不与人动 手,还是文雅一点吧。听说你们日本武士擅长柔道,那就由你们 当中选出五人,我躺在地上,你们五人压在我身上,按住我,剩 下一人喊数,如果喊到’三’的时候,我站不起来,就算我输 了!”
众人一听立马愕然,孙存周一听这话叫道:“父亲!”
孙禄堂摇了摇手,“没事的!”
众日本武士一听,一片愕然,“孙先生的比试方式实在新 奇,不知道孙先生可曾想好了? ”
孙禄堂点了点头。
“既然孙先生提出这样的比试方法,那好吧!还恳请孙先生 多多指教!”说完之后便走到了院中,而众人也随之到来。
只见孙禄堂笔直地躺在了院子中间,然后冲几个日本武士点 了点头。
五个日本武士互相说了几句日语,便立马走到孙禄堂的身 旁,其中四个人屈膝按住了孙禄堂的四肢,另外一人更是骑在了 神 孙禄堂的身上。孙存周、李玉琳都在一旁紧紧地盯着,额头都渗
孙 出汗来,孙禄堂示意他们走远一点。而其他家人更是躲在后堂
禄 中,不敢直视,不停地拜佛祈祷。
堂 另有一武士问道:“准备好了吗? ”
孙禄堂点了点头。
“那孙先生我们可开始了!”
孙禄堂又点了点头。
另一名武士对着五位武士说了句日语,然后该武士用生疏的 中文喊道:“一、二……”
还没有喊道“三”的时候,只听见“哆”的一声!
众人一看,只见骑在孙禄堂身上的五个武士都四散开来,横 J 七竖八地躺在地上,都被震出一丈多远,而孙禄堂“腾”的一下 子一跃而起,笔直地站在地上。
众人一见如此,都“啊”的一声,叫了出来。孙禄堂这时候 逐一走到五个武士身边,将他们扶了起来:“快快请起”。
It 几位日本人也不拍打身上的尘土,而是立马躬身施礼:“孙
& 先生的功夫实在了得,我们佩服!佩服!”
“承让了!”孙禄堂面无任何表情,向他们拱手施礼。
“孙先生的功夫让我们深感钦佩!实在无法想象孙先生的功 夫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了。”
“诸位过奖了!”
“孙先生不仅功夫高明,而且非常谦虚,真是中国很少有的 人才!我们实在万分仰慕!”说完又鞠了个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功夫能及我者,实不乏其人!”
“孙先生谦虚了。但有一事相求,不知道孙先生能否答应? ”
“孙先生的功夫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感到与孙先生相比, 我们的功夫实在差得太远了。因此我们希望能拜在孙先生的门 下,学习武学。"说完“噗通” 一声,跪了下来。
孙禄堂立马伸手相扶,众人却是不起!
孙禄堂挥手道:“不必了。你们日本既然有自己的武学,何 须向我学习? ”
众武士听完面面相觑。孙禄堂再次伸手,把他们都扶了 起来。
众武士接着又说:“既然孙先生不愿意收下我们,那我们回 去后恳请天皇下诏书,邀请先生前往日本为我们传授武艺,不知 道孙先生师父应允否? ”
孙禄堂摇头道:“我已年迈苍苍了,恐怕不能前往日本了, 并且我在中国也仅仅一名普通武师而已,功夫胜我者,不乏其 人,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
“孙先生过谦了,像孙先生这样武学精深之人……”
孙禄堂挥了挥手,不再言语。
“孙先生!孙先生!”
孙禄堂并不答话,径直走向了屋内。剩下众日本人一片愕 然,伫立良久,而后交头接耳一番,悻悻而去。
民国二十年,江南发生了特大洪灾,北到关外,南至广东, 西到四川,东至江苏,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发生了水灾,整个中国 除了西北和东北都是茫茫一片,因洪灾而丧生的人超过百万,数 千万人流离失所。全国上下都发起捐款赈灾活动,各地纷纷成立 救济会,上至政府要员,下至乞丐、妓女都慷慨解囊。
神 “存周啊,这是存单,你去银行把我的存款都取出来。”孙
敬 禄堂对孙存周说道。
禄 “父亲;存在哪个银行啊? ”
“中国银行。由你师弟雷师墨保管着呢!”
堂
“哦。”孙存周点了点头。
“取完之后,把存款都捐了吧!”
“父亲!全部都捐? ”
孙禄堂点了点头,孙存周也不敢多言。
“对了,快去快回。听说下午有赈灾表演,你陪我一块去吧!” “软! ”孙存周应声之后,立马出了门。
下午的赈灾表演是在“中山公园”举行的,孙禄堂由孙存周 陪着到了现场。现场围观的群众黑压压一片,望不到边,台上有 一大横幅,红布黑字,上面写着“抗洪赈灾表演大会”,由两个 主持人在台上演讲。
“各位同胞们,各位父老乡亲们,今年全国发生了特大水 t 灾!无数同胞流离失所,死亡、失踪的同胞更是超过百万,超过
百万哪!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亲人哪!所以,我们作为 中华民族的一员,绝不能坐视不管,捐款不论多少,量力而行, 都算是尽了我们国民的一份责任了!有钱的多捐,没钱的少捐, 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携手抗洪,和我们的亲人同胞们共同渡过 这个难关!”
台下登时掌声一片!
“那好,现在赈灾表演大会开始了!有请孙禄堂老先生现场
表演,节目是'形意杂式捶’! ”
台下顿时欢声一片,纷纷交头接耳,“孙禄堂来了,孙老爷 子来了!”
孙禄堂发须花白,但是脚步轻盈,走到了台上。孙禄堂先向 主持人拱手致敬,主持人赶紧鞠躬,孙禄堂随后又向台下鞠躬。
“各位乡亲们,为了赈济南方的灾民,由北平政府举办了这 个赈灾表演大会,我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表演的,唯有一点拳脚 功夫。所以今天就露丑了,献些薄技给诸位,以响应政府的赈灾 号召,谢谢大家!”
孙禄堂说完,再次鞠了个躬。台下“哗”的一声就鼓起 掌来。
孙禄堂刚鞠完躬,立马站好身形,接着转身一变,换成“三 体式”,然后抬手使出“劈拳”,随后崩拳、钻拳、炮拳、横 拳。先将五行拳打了一遍,然后又打出五行连环拳。
只见孙禄堂身形越打越快,一把雪白的胡须飘在胸前,打拳 的时候便飘了起来,七十多岁的高龄但速度仍然如同猿猴,“赛 活猴”果真名号不虚。台下不断有人叫道:“好!好!” “果真 是’赛活猴'啊!”
几分钟后,孙禄堂便将形意拳打完,然后站定下来,此时的 胡须方落了下来,然后拱手施礼:“献丑了!”
台下更是欢声一片,掌声久久不息。
台上的两位主持人赶忙过来要扶着孙禄堂,孙禄堂笑着挥了 挥手,然后飘然落到了台下。
这场赈灾表演是孙禄堂最后一次公开表演武艺,从此之后, 孙禄堂更是潜心修道,以写字为娱,也不再与人交手。
而赈灾表演刚过后没多久,“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了。
“父亲,特大新闻!日本人前几日入侵中国东北了!”孙存 神 周向孙禄堂说道。
孙 孙禄堂点了点头。“他们终于还是来了!”但顿了一下,接
禄 着问道,“那东北战事怎样? ”
必 “东北完全被占领!听说东北军没有任何抵抗,都溃逃回关
堂 _
内了!”
“哦?那张少帅呢? ”
“别提了!就是那姓张的不让抵抗!听说当时事变当晚,还 在天津看戏抽大烟呢!”
孙禄堂久久没有回应,“唉!张作霖啊!”叹了一口气, 却想起了很多,很多。想起当年随徐世昌去奉天,然后认识张作 霖,还有自己的弟子海桂元。
r—I “父亲,北平现在已经不太平了,很多官员、富豪都在纷纷
出逃呢!父亲,你看怎么办? ”
“那我们只得再回乡下去了!”孙禄堂淡淡地道。
孙禄堂随后就安排家人收拾行李,准备回河北省完县。在马 t 车上,孙禄堂久久不言,透过车窗看着窗外,窗外一片凄凉,百 仕 里没有人烟。
“父亲,你在想什么? ”孙存周不禁问道。
“唉! ”孙禄堂叹了口气,“在想三十年前的事情,那一 年是'庚子之变’,当时各国列强侵入中国。也就是那年,你的 师祖和五爷战死在哈德门外。而我当时跟你李文彪师叔一块回河 北老家办’蒲阳拳社’,而文彪师弟也是前几年死于'直奉战 争’o那时候,你还小啊,才八岁。而今也跟当年一样,从北平
回河北老家,世事有时候是何等地相似啊。可这转眼都三十多年 了,三十年啊,我也白发苍苍了。”
“是啊,那时候我小,记得都不大清楚!”
“唉!三十年过去了,大清也没了,变成民国了。黎元洪、 段祺瑞都下台了,张作霖也死了,现在已经是南京国民政 府了。”
“嗯。世事变化就是很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嘛。”
“但是不变的还是人心啊! ”孙禄堂说完便不再言语。
孙存周在一旁听着,久久回味父亲的话。
回到河北的孙禄堂已经不再过问世事,而是以养老休闲 为乐。
这天早上,孙禄堂突然对孙存周说道:“存周啊,我要走 了。你照顾好家里,要和众师兄弟们好好练习武学,发扬孙门 武学。”
“啊? ”孙存周大惊,“我把你送到医院去检查检查!”
孙禄堂挥了挥手:“我没病,你检查什么啊!”
“那,那这到底是为啥? ”
“生死不过瞬间的事情,有生必有死,自然之道,没有什么 可难过的!”
孙存周一时忍不住,哭了起来。
“别哭,好好发扬孙门武学就是! ”
孙禄堂说完便不再言语,家人顿时不停啜泣。
民国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 仙逝。
»附录一:太极拳论
(明)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 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 谓之“粘” O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 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 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 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 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 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 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 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 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 神 至从心所欲。
孙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
禄 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堂
一则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
一、 三层道理
-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 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 三步功夫
- 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势 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 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 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 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 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 式,即此意义也)。
三、 三种练法
- 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 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 即此意也。
- 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 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 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 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唯形势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 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 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劲: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 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 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 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 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 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 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 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又将三经制成拳 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 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 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 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 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 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唯 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 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 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 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 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 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 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 亦毕矣。
- 暗劲: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 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 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之后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 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 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 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 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 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 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野 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 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 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 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 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 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 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 同。唯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 化劲: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 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
“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 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 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 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 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 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 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势无异,所 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 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 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 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 步之形势,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 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 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 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 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 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 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 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 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 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 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二则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
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 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 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 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 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 沉重,力气极大。唯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 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 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 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 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 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三则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 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年常之理。唯人之未学 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 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脚 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若到 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 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 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 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 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 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
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因此 武
好高彗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 神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孙 回则
1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
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 亦然,唯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 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恒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 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 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 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 ] 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
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
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
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 t 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
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 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知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 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 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 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 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 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
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JL则
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 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 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唯 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 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 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 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 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 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 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六则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 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 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 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 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 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 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
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 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 神 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势 孙 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 禄 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
堂 内,心中虚空,是谓之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
“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 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 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 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 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至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 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 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 「」 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 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 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 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 t 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
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 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 一,谓之息调。手足动作,要合不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 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致胸间发闷,皆是起落 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 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 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
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 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 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 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 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 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 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 之意义也。
七则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 迹之用,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 云:“起如钢铿(起者去也),落如钩杆(落者回也)。未起如 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 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 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此是初 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 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 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 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 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 是二步暗劲,形迹有无之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 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 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 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 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
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 专用虚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杆,谓之实; 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
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 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 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 意也。
/V则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 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 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 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 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 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 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 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 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
“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 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 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 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 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
神” o神之道理得矣!
九则
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 与人相较,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 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 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 言。若与不相识之人,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 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细。若皆是明手,两 人相较,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见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 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 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 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己先动,务要辨地势之 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 足,皆能伤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 也),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 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 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两人相离之 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 等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 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 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 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以缓也。己 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廷华 先生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
吾柔,彼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 彼开吾合,彼合吾开,或吾忽开忽合,忽刚忽柔,忽上忽下,忽 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 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总以谨慎为要。
十则
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亦 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 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 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 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 相连,手足自相然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
十一则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 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 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 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 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 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而已。
十二则
形意拳术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 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 “起为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 发萌之时,在拳中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 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后天之 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动即名为横也。此横有名有式,无有 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动即名为 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
十三则
形意拳术,头层明练,谓之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 第二层暗劲,谓之练气化神,为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层化劲,谓 之练神还虚,为丹道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 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 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意。”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 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十四则
拳意之大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数理兼 该,顺其人动之作之自然,制成法则,而人身体力行之。古人 云:天有八风,易有八卦,人有八脉。拳有八势,是以拳术有八 卦之变化。八卦者,有圆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 泉,人有九窍,拳有九宫,故拳术有九宫之方位。九宫者,有方 之义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区而作贡 赋,以九军而作阵法,以九窍九数(九数者,即九节也。头为梢
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武
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也)而作拳术,无 神 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图,洛之书,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 孤 禹之范,大挠之历,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农先生所授 禄 之九宫图,其理亦出于此而运用之神妙,变化莫测。此图之道, 咨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 堂
其图之形式,是飞九宫之道,一至九,九还一之理,用竿九根布 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起初练之,地 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两 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 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绕 转之形式用十二形:或鹘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拔草入穴之 妙,或如猿猴纵跳之灵活。各形之巧妙,无所不有也。此图之效 「」 力,不会拳术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脉流通;若练拳术而步 法不活动者,走之可以能活动;练拳术身体发拘者,走之身体可 以能灵通;练拳术心中固执者,走之可以能灵妙。无论男女老 少,皆可行之,可以却病延年,强健身体,等等妙术,不可言 t 宣。拳经云:“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武艺都道无正经,任
意变化是无穷。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转是 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图明数学者,能晓此图之理;练 八卦拳者,能通此图之道也。此图亦可作为游戏运动。走练之 时,舌顶上腭。不会练拳术者,行走之时,两手曲伸,可以随 便;要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 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图不只运动身体 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此九根竿之高矮,总要比
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墩,或木墩,将竿插在内,可以移动练。用 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 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围走 之亦无不可。总而言之,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起初 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此图外 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 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 五宫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 又还于一之数。此图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 路也。名为飞九宫也,亦名阴八卦也。河图之理藏之于内,洛 书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术之道体用俱备,数理兼该,性命 双修,乾坤相交,合内外而为一者也。走练此图之意,九竿如 同九人,如一人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转 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 耳。其图之道,亦和于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 其中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得之莫不有拳 术奥妙之道焉。
浏览8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