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8 图片19 图片20 图片15 图片16 图片17

图2.1.6是杨澄甫宗师起势的拳照⑶

起势动作说明

1预备;如图2. 1. 1,肩宽步(见本章2. 38节),面向南,左手东,右手西,后为北,两眼平视 前方。两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隙。两掌心向内,五指自然伸直。头正直,目平视。

2前斜举:由图2. 1. 1同时做

两手向前上举至臂与地的夹角约45°两小臂内旋至掌心斜向里眼前视至图前平举:由图2. 1.2同时做两手向前上举平与肩同高两小臂内旋至掌心向下眼前视至图2. 1.3。斜按掌:由图2.1.3同时做两手向后下按至胸两小臂外旋至掌心斜向里半坐腕眼前视至图2. 1.4。下按掌:由图2. 1.4同时做两手向后下按至胯侧两小臂内旋至掌心向坐腕眼前视至图起势动作要领心静体松,立身中正安舒。手臂的内旋要在前斜举和前平举中均匀完成,不要在前斜举的前半段全部旋完,然后在其 后的前平举中只做手心向下的举手。按掌中手臂先外旋至两掌心斜向下的位置,然后再转换 成内旋至掌心向下的坐腕位置。

拇指向小指的旋臂是内旋,小指向拇指的旋臂是外旋。旋臂的力学效果是引入一个扭矩, 扭矩就是螺旋力矩。扭矩也可表示为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一力臂的两端,这两 个力的方向和螺旋行进的方向垂直。所以旋臂引进的是横向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通 常旋臂是反关节攻击,可使对方屈服于瞬间。旋臂的养生效果是通过小臂的旋转和放松来增 强小臂功能,疏通经脉。

前举时肘微屈,并在举臂过程中肘的弯屈度不变,两臂绕肩关节旋转,两手在一个向前下 凸的圆弧上运动,见图2.1.7,按掌时屈肘,并在按过程中肘的弯屈度不断变化,两手在一个 向后上凸的圆弧上运动,见图2. 1. 8

太极拳讲究垂肘,直观的讲就是肘部下垂。这个概念没有定量,因而常有疑问。这里尝试 给出一个定义:设手腕、肘、肩为三点。①这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②肘点的高度低于腕点和肩 点的平均高度;③肘点靠重力尽可能向下放松。第①点是说,在任何时候肘部都有弯曲,腕肩 接近时曲度大,腕肩远离时曲度小,在大小臂舒展时肘部仍然微曲,任何时候不要把大小臂挺 直。第②点定义了“垂”的几何意义。腕点和肩点的位置经常变化;臂的大方向向下时,肩点 高于肘点,肘点高于腕点(例如起势下按掌定式图2. 1.5);臂的大方向向上时,肩点低于肘点, 肘点低于腕点(例如白鹤亮翅虚步搠采定式图2. 5. 6);臂的大方向端平时,肘点同时低于腕点 和肘点(例如右搂膝拗步定式图2. 6.4);而第②点适合任何情况。第③点是说如何做垂肘和 下垂的量。肘的下垂靠的是肘部的重力,肩腕两点连成一轴线,肘部绕此轴线下垂。理想情况 是肘点在该轴的正下方。但是由于肩的情况,掌面的取向都对肘的下垂量有制约。“肘点靠 重力尽可能向下放松”的力学解释是让整条臂的内力分布最小,可以通过复杂的力学运算来 求得这个位置。实际做到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让肘放松下垂到自然程度就行。3分动定式 (图2.1.3)时沉肩,舒腕,掌心向下,臂舒展,肘部微曲,肘自然下垂。4分动定式(图2. 1.4)时 沉肩,舒腕采掌,掌心向下,臂曲收,肘部弯曲,肘自然下垂。5分动定式(图2. 1.5)时沉肩,坐 腕,掌心向下,臂舒展,肘部微曲,肘自然下垂(凸向后方)。

两脚底要五趾抓地,以增加支撑面积。起势的攻防趋势在前方,脚的长方向提供稳定度。 脚掌本来尺度有限,五趾抓地就尤为重要。整个前举和下按过程中要让重心的垂线通过脚心 (图2. 1.9),如此重力线距脚的前后边缘等距,因而前后的稳定度相等,以此来优化本体的稳 定度。

虚灵顶劲是打好太极拳的一个要领,要贯穿于打太极拳的全过程。虚灵的几何意义是让 头部微微上升,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增益、尊严上的鼓励。顶劲的几何意义是颈部略微后顶,因 而胸部略微前挺(垂直方向微前挺,左右方向做含展,见第三章3. 5节),给人一种清新的精神 面貌。注意这两项要求是同时实现的,通过减小胸椎的弧度(图3. 94)完成了三项任务:头部 微升、颈部微仰、胸部微挺。减小胸椎的弧度是通过“顶”来实现的。顶的力来自脚底,而不是 来自头。头顶上没有一个外力把头拔起,而是地面的正压力传递给各脊椎、肌肉把头顶起,和 朝鲜族妇女头顶物件是一样的机理。因为顶着重物,朝鲜族妇女的头顶有沉重感。打太极拳 时头上无物,因而有“虚灵”感。因为顶力来自脚底,所以平衡度还是由重心和支撑面的关系 而定0起势的支撑面小,平衡度比其他的步型(独立步除外)差。虚灵顶劲的力学意义是上体 中正,以利于各种力的传递和产生。虚灵顶劲的养生意义是增强脊椎的功能。

人体的重心是一个综合点,和质量分布有关,或者说和姿势有关。人体站立两手下垂时, 重心大约在小腹部,躯干垂直于地面。前举手时,手的质量分布远离躯干,致使重心移离躯干 (相对于躯干)。为了保持重力线在脚心(相对于地面),躯干会略有后倾,见图2.1.9。请注意 躯干后倾不是重心后移,正相反,躯干后倾是为了保持重心的位置不变。所以随着前举量的增 大,躯干后倾量也增大,前举完成时后倾量最大。这个过程不用刻意去做,注意让重心通过脚 心,让躯干自然而然地后倾就行。两掌下按时,手的质量移近躯干,重心移近躯干,为了保持重 心位置不变,躯干前倾直至垂直。

分动下按掌要坐腕。坐腕就是让掌和指后仰。后仰度由具体情况而定,极限是掌和小 臂近乎垂直。坐腕的力学目的是让掌面和发力方向垂直,这样可以让掌有效地附着于对方,将 力传递过去电坐腕的养生目的是通过掌面交替的后仰和放松来增强腕部功能,疏通经脉。我 们在“气的生理力学:太极拳中的气是意念波”⑶中提出“气”是意念波,可以在各种媒介中传 播。坐腕与否并不能阻碍意念波的传播。正相反,坐腕与否的交替类似于针灸的刺激作用,可 增进腕部的健康素质,因而增进意念波(气)的传播

前平举时意念点在两掌背,想象两掌背和对方接触。在实际运用时可能接触于小臂的某 部位,意想可以不必想得那么多。前面提到意念包含劲点和发力方向。前平举的发力方向斜 向上,力线指向脚心,见图后面的分析表明,力线指向脚心能优化上挪的能力。傅钟 文先师指示“手指与脚趾之间好像有一根橡皮筋其力学意义就是上挪的发力方向要通过 脚心。

按掌时意念点在两掌心,想象两掌心和对方接触。4分动斜按掌的发力方向是压拉,见图 压拉的方向仍以通过脚心为佳,见后面的分析。压拉将对方拉入我方重心,所以不是 最终手段,只用于化解。

5分动可推对方。5分动下按掌的发力方向是压推,见图2. 1. 17压推于斜前下方,后面 的分析表明,水平力分量越大,发力能力越大。所以发力方向完全不通过脚心。由此可见发力 的方式是大有讲究的。

需要指出的是运动方向和发力方向不是一回事。单练时至少有三因素会影响发力方 向。其一,就运动而言,加速度是运动轨迹的二阶导数,推动物体运动的力沿加速度的方向。 例如假定图2. 1. 7和图2. 1. 8是匀速圆周运动的话,加速度的方向和运动弧线垂直,一般也不 是接手和脚心的连线方向。其二,接手处表面的方向和性质会影响发力方向,力可以沿接触面 的法向和切向分解。法向的力可以传递,切向的力和摩擦系数有关。我方可引入旋臂滚动来 改变摩擦的性质。如果我方采住对方,可以认为摩擦系数无限大。其三,我方可以在发力时主 动改变运动方向以控制发力方向。

在实际推手时,两方的接触方式更对发力方向和量值有直接影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方作用于对方的力和对方作用于我方的力绝对服从 牛顿第三定律。太极拳弹簧功的性能要求运动方向有来回摆动的弹性,这样力向某个方向,运 动却可在力的正、反方向以控制力的大小⑶可见有许多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影响发力的方向 和大小。意念的作用是用主观因素去控制、优化发力方向和大小。在2分动和3分动的上挪 中,虽然挪的路径是圆弧,却要意想挪的方向通过脚心,并且在实际推手中做到这一点。在 分动斜按掌中,虽然掌走弧线,却要意想压拉方向通过脚心,在实际推手中手要向下里方向采。 在5分动下按掌中,虽然掌走弧线,却要意想压推方向斜向下外°实现下外推的方法是坐腕以 致掌面和推的方向垂直,在实际推手时坐腕推掌把对方推出。总的来说,要通过意念和技法来 控制发力方向。意念中的发力方向列于表2.0的最后一栏。起势攻防含义

对方进步,右拳向我方攻击。我方双臂上抬挪对方肘臂以化解对方的攻势,见图2.1.9, 接着双掌向下方按拉或按推对方手,使对方前后仰动,见图2. 1.

由后面的计算看,5分动的推的能力很有限。原因是脚掌的长度有限,本体的稳定度就有 限,又要维持重心在脚心,稍微一推,自身将后仰而导致脚尖离地。重心前倾可以增加推的能 力,后面的计算表明,随着重心的前倾,推力可以成倍增长。图2. 1. 11中大力士和陈小旺对 推。大力士的重心前倾很多,目的是增加功架的推力&陈小旺的后脚伸得很远,也是为了同一 个目的。两人的推的能力旗鼓相当,顶上半分钟仍然不分胜负。契机不在顶,而在放。大力士 的架势像起势,但重心在脚掌之外,自毁中定。陈小旺用的是弓步,在顶时后腿工作,前腿没受多少

表2.1中第2 ~ 10栏是输入参数,第11-13栏是计算出的水平、垂直和横向的最大攻击 力,最后一栏是失稳时的临界条件。

临界条件的输出结果有五种是前脚失根是后脚失根是前脚打 滑是后脚打滑是永不失稳。平面模型没有横向力时有一个临界条件是两脚打 滑表2. 1起势上搠的能力


































































































































































































































功架分类人体

质量
摩擦 系数前脚 距后脚 距重心 高接手 高接手 水平距垂直 比水平横比

水平
水平 推力垂直 托力横向

进力
临界

条件
m/kg Lq/cmLh/cmHz/cmHj/cmLsx/cm0&F/NF/NF/N
起势上搠60510.010.0100.120401.0084.84.0Fro loss
起势上搠600.510.010.0100.0120.040.01.500.00130.7196.000Fro loss
起势上搠600.510.010.0100.0120.040.01.900.00235.2446.90.0Fro loss
起势上搠600.510.010.0100.0120.040.02.220.00653.31 450.40.0Fro loss
起势上挪600.510.010.0100.0120.040.02. 350.002 352.05 527.20.0Fro loss
起势上搠600.510.010.0100.0120.040.02. 370.003 920.09 290.40.0Fro loss
起势上搠600.510.010.0100.0120.040.0 0.00无限无限0.0never
起势上挪600.510.010.0100.0120.040.04.050.003 920.015 幻6.00.0Rea loss
起势上搠600.510.010.0100.0120.040.04.080.002 450.09 996.00.0 loss
起势上搠600.510.010.0100.0120.040.04.300.00653.32 809.30.0 loss
起势上挪600.510.010.0100.0120.040.05.000.00196.0980.00.0loss
起势上搠600.510.010.0100.0120.040.05.500.00130.7718.70.0 loss

 

图2. 1. 12中我方由中间向斜上方挪去。我方作用于对方一个向斜上方向的力,对方对我 方有一个向斜下方向的作用力,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把对方简化为一个力,图2. 1. 12左 图就是我方隔离体图。按图2. 1.13中力的符号法,水平力和垂直力均为正,横向分量为零, 凡=0。计算时可把垂直力、横向力按水平力的比例输入,即设

表2.1中第9~ 10栏是该比例的选择。本例中% = 0。由表2.1最后一栏可见,随着垂直

分量比例的增加临界条件由前脚失根转变为后脚失根。将(2.2)式代入(2. 1)式的第3、第4

式,可得:

 

取对水平力的导数为零,有:

解得:

 

这两个数具有参考价值。附近有力的峰值出现,会有无限大的力,还会有临界条件变化。 因为有四种临界条件,计算结果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之间和周围斜挪力会有异常。据表2. 1制成图2. 1. 14,由 表2. 1和图2. 1. 14可见,在8件=2. 37和e羿=4. 05间挪力无限大,8/3时外力指向脚心。 由此可见,选取适当的搠力方向,可以使攻击力非常大。垂直分量偏小时,会引起前脚失根

捋势动作要领

抱手时两掌的纵向距离为小臂长度,横向距离为小臂直径,双手附着于对方小臂的肘部和 腕部。即抱住对方的小臂,见本章2. 38节。

对方向我方正向进攻,我方成抱手附于对方小臂,借对方正向攻势,加入左后向的横向力 牵引对方,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捋既能将对方在侧向发出,又保证了对方没攻入我方 重心,是为攻防同时的招式。

开始捋时我方重心离对方较远,可以让正向的引进成分多一点,这样化解的功效较好。捋 的后期可让横向的成分多一点,这样能避免我方重心被攻。因此捋是在弧线上进行的,不是一 条直线。

两掌在作弧线捋时,还要不停地绞动(右手外旋,左手内旋)。这种旋臂的练法产 生的螺旋劲比直劲有效。在引进落空、横拨千斤的同时加绞转,增强了捋的作用,还有 反关节攻击功能。在捋的过程中两掌的上下、前后和左右距离不变,好像一直抱着对方 的小臂。

撑右腿坐左腿时右脚尖不要翘起,以增加撑腿的稳定度。要以腰胯带动手的运作,以利于 全身发劲。.

坐步过程中两脚的方向不变,右脚尖向前,左脚尖指45%坐步完成定式时,左膝和左脚 尖同向,见本章2. 38节,后坐过程中要端胯圆裆,

1分动撑腿抱手时意念在两手,想象右手抱住对方小臂,粘住对方,粘力向后下左。2分动 坐步捋时意念在两手,想象抱住对方小臂拖携,发力方向后下左。

捋势攻防含义

对方左脚前进,左掌向我方上体攻击(见图2. 2. 3. 1)。我方将两手附于对方手臂,借对方 的攻势顺势加力,并加以横力,把对方发至我方重心左侧(见图2. 2. 3.2)分招挤势

挤势图示

挤势有三个分动(图2. 2. 4. 1 ~图2. 2. 4. 3)1转身对掌,十字手转挤,右弓步 正挤。

单鞭动作要领

扣脚转抹中有一个典型的实腿转(见第三章3. 8节),扣脚时重心不变是一个要领。做好 这个要领有几个关键:上体可以转动,但上体离右脚跟和左脚全掌的距离不变;左脚全掌着地 不动,因而左髓关节的位置变化很小;右髓关节的位置基本不变,保持右髓、膝、脚尖、脚跟在同 一平面内,该平面绕右髓和脚跟连成的轴线旋转;上体的转动是由腰和胯的组合转动造成的, 腰和胯转动的成分由放松自动决定,即达成上体的方位、腰的转动量、胯的转动量的分配以使 腰胯部的内力分布最小。事实上重心有微量移动,这是因为转腿抹手改变了体重的分布,不是 有意识的刚体位移。所以我们说实腿转时重心不变,实际上是指上体位置不变。

两手抹圈时可略有上下波动,左抹时可略向上,回抹时可略向下。左抹有掀起对方之意, 回抹有下采对方之意。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端胯圆裆。

定式时左手尖、膝尖、脚尖要对齐。

1分动扣脚抹转时意念在两手,想象两手拗带对方以护胸,拗力向左前方。2分动转体回抹意 念在两手,两手回采以护胸,采力向右里方向。3分动提脚勾手意念在右手,想象勾手背拗或刁啄对 方,发力方向向右或向下,或者右手采对方阻挡其退路,采力方向向右。4分动转体落脚意念在左 手,想象左手捋例护胸,发力方向左前。5分动弓步单鞭意念在左手,想象左手先例对方,发力 方向左前,接着左掌推按对方,发力方向水平向前,同时右勾手向右例以增加左掌的后助力。

单鞭攻防含义

对方右脚前进,右拳向我方头部进攻。我方闪开后右手折住对方右腕,左脚封住对方的 脚,先左臂拗对方胸部,然后左掌按推对方胸部(见图2. 3. 5)。

图2.3.7是杨澄甫宗师运用单鞭的拳照。图片22图片23

提手上势动作要领

左腿实腿转时重心不变,内扣左脚。接着把重心全部移到左脚,过程中绷脚背提右脚跟。 重心移到左脚后,再提起右脚尖。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端胯圆裆°

出脚送掌和虚步提手中两手要同时向内合、向上提、向前送,可以兼有向后上的翻胯以实 现上提的全身运动。

提手时两肩要平齐,右肩不要耸起。两臂都要沉肩垂肘。

1分动撇脚舒腕时意念在两手,垂肘,两掌准备靠拢。2分动提脚拢掌意念在两手,两掌继 续靠拢。3分动出脚送掌意念在两手,两掌粘住对方小臂,粘力向前上。4分动虚步提手意念 在两手,两掌提握对方小臂,提力向前上,力线通过两脚间

提手上势攻防含义

对方左手向我方进攻,我方提握其腕肘逼对方后退。如果对方还进,我方就捋。

图是杨澄甫宗师运用提手上势的拳照。

白鹤亮翅动作要领

在1分动中,要先捋后抱球,两手的速度要协调,同时启动,同时到位。

在5和6分动中要注意以腰胯的转动来推动分掌,在外形上表示为腰胯的旋转和右手搠 左手采要同时启动,均匀同运动,同时到位。

靠是太极拳八大技法之一,主要运用于近程攻防。3分动先挤,我方和对方相对接近,4分 动继之用肩胸向西南靠对方。靠时要身正肩平,以腿胯的力量平动上体,可用兼有向前下的翻 胯和左转胯,而让稳坐于腰胯的上体去靠击对方。

白鹤亮翅定式时两掌宜在身前的同一垂直平面上,利于两掌上下左右撑开,躯体有膨胀的 感觉,以支持两掌的运动。

白鹤亮翅定式时为虚步,右腿是实腿,承受七成以上的力量,右膝和右脚尖应对齐。在4 分动定式时左腿就应两尖对齐。做5分动时膝盖向脚尖前运动,但两尖仍然对齐,上体的左转 是转的腰胯,没有转膝盖。类似地,在做6分动时,两尖一直对齐,上体左转30。是转的腰胯, 不要内扣膝盖。

提手上势定式时左脚尖指东南,3分动右脚尖内扣45。,因此该偏马步的两脚尖平行。4 分动的两脚位置不变,在两脚尖仍然平行时成侧弓步,该侧弓步和左搠的侧弓步不同(左挪 侧弓步的两脚有夹角30。)。3分动和4分动定式的右脚尖指东南,为6分动虚步设置实脚 方位。

做白鹤亮翅时要注意虚灵顶劲,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端胯圆裆,以利于对拉拔长。

1分动提脚抱球时意念在两手,要先捋后抱球,捋时粘力向后左下,抱球蓄势。2分动剪掌 出脚意念在两手,蓄势待发。3分动偏马步挤意念在两手,两手相搭环形挤,挤力方向前偏下。 4分动侧弓步靠意念在右肩,肩胸靠击对方,靠力方向向前。5分动提脚分掌意念在两手,想象 两掌准备粘住对方,右掌挪力方向前上,左掌采力方向左下。6分动虚步搠采意念在两手,右
掌挪力方向前上,左掌采力方向左下。

4)白鹤亮翅攻防含义

对方捋我方,我方先挤对方,继之于靠对方(见图2. 5.2~图2. 5. 4)

对方左脚前进,左拳向我方上部攻击(见图2.5.5)。我方右手将对方左手向上搠采,左手 将对方右手向下采,左足提起攻击对方下部(见图2.5.6)

图2.5.9是杨澄甫宗师运用白鹤亮翅的拳照。图片24

左搂膝拗步动作要领

宽弓步前后两脚相距一步,步距根据各人的拳势高低而不同,见本章2.38节前后步 距使前后支撑点分开以扩大支撑面,以增加前后向的稳定度,提高前后向的传力效果。宽 弓步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正向的推动力,因此两腿要内力充盈。即在稳定时前腿要有向后 的撑力,后腿要有向前的撑力。在和对方发生关系时,两腿的内力要有足够的调节余地, 以抗衡外力。两脚要全掌踏实,五趾抓地,尽量增加着地面积,以利于将力有效地传给地 面。宽弓步左右脚距一肩宽,以增加侧向的稳定度。搂对方时可能有扭动效应,需要人 体侧向稳定度的支持。推掌时掌力可能偏离中心,也产生扭动效应,也需要人体侧向稳 定度的支持。宽弓步兼具前后和左右的稳定度,适于搂膝拗步的力学需要。前膝和前脚 尖同向,既符合生理功能,又协助前后稳定度。后腿自然伸直,但膝部微屈(不要坚挺), 使功架富有弹性。后脚尖和前脚尖成45。夹角,既符合生理功能,又兼顾左右和前后的稳 定度。

搂膝拗步定式时两肩在一个南北的垂面内,右肩不要前探。虽然是推掌到位,还要沉肩 垂肘

搂膝的掌要边内旋边搂采,前推的掌要边内旋边前推。旋臂要和掌的宏观运动结合 起来。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两肩齐平,端胯圆裆。在2~4分动中,身体的高度应保持不变。 不要在出脚时下沉重心,也不要在前弓时提高重心。

做4分动时要全身协调运动,腰胯转动、小臂的螺旋、掌的搂推、腿的前弓后撑要同时启动 同时到位。这样才能体现整劲,调集全身肌肉的能量。

1分动转腰砍掌时意念在右掌,先下砍粘住对方以护胸,粘力向前右上,接着先下撩粘住 对方以护腹,粘力向前右下。2分动提脚运臂时意念在右掌,右掌上扬蓄势。3分动出脚运掌 时意念在右掌,扳耳朵准备进攻,兼顾左脚出步套住对方。4分动弓步搂推时意念在右掌兼顾 左掌,左掌搂采,搂力向左前下;右掌推按对方,按力水平向前。

左搂膝拗步攻防含义

对方右脚前进,右拳向我方下部攻击(见图2. 6. 1.3)。我方左手捋开对方右拳,右掌推按 对方胸部,将对方发出(见图2. 6. 1.4)。

图2. 6. 1. 6是杨澄甫宗师运用左搂膝拗步的拳照。图片25

转腰和手臂的运动要同时进行。特别是在3~4分动中,要以腰带动肩,以肩带动臂,螺旋 运掌,腰肩掌同时到位。掌到位时两掌和两胯对撑。没有外力时,重力主要通过左右胯二八开 传入地下。有外力时,两腿的传力原则上由计算而定,这和发力的方向和大小很有关系。后面 对本例的计算表明临界条件是左(前)脚打滑。所发之力到右脚,然后单脚着地重心不变时运虚脚。这样才能实现轻起轻落。

是力矩,对重力分承没有影响,即左 右胯传递重力的比例还是2 : 8。力矩将由两脚的摩擦力来提供,两脚提供的摩擦力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这样左脚摩擦力对承重力之比就大了好多,比例失调导致前脚打滑。另一 方面,两脚底的总力是承重力和摩擦力的合成。因为右脚承重多,摩擦力却一样,所以合力 也大。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两肩齐平,端胯圆裆。3分动出脚时重心不要下沉,4分动两手对 拗时重心高度不要变动。

虚步挥臂定式时右脚尖、膝和右髓关节应在一个内面。由于右腿主要承重,重心的垂线 (大概在两胯中间)很靠近右脚,但右胯却偏在右面,所以该平面有点倾斜,见图

手挥琵琶和提手上势看似相近,但有诸多不同之处。 动作上的相同之处是,手挥琵琶和提手上势都将两手一前 一后旋臂前行作抱手,而且都有前挤上提的倾向。动作上 的不同之处是,手挥琵琶的左手向右例,同时右手向左例, 而形成一个例矩,见图2. 7. 6;提手上势左右两手都向中间 合,而注重于产生一个向上前方的合力。动作是根据攻防 含义设计的。由此可见两者的用途不同,手挥琵琶用于把 对方在左右向旋翻;提手上势用于拔对方的根而把对方在前 上方发出。

虚步的重心在两脚之间,前后脚承重比在2 : 8和3 : 7 之间。第五章的计算表明两种承重比的力学性能差别不 大。而2 : 8的架势比较好看,虚实更为分明,所以为本书 引用。

1分动跟步转体时意念在两掌,随转体放松。2分动转体

提脚时意念在两掌,随转体分开蓄势。3分动出脚抱手时意念在两掌,左掌粘住对方的肘,右 掌粘住对方的腕准备拗击。4分动虚步挥臂的意念在两掌,左掌向右上方拗,右掌向左上方 拗,两掌形成一个扭矩兼向前上方的推力。左掌的运动向前上,发力方向却主要向横右方偏 上;右掌的运动向前上,发力方向却主要向横左方偏上。两掌横向对拗的力形成的扭矩把对方 的小臂曲折,是一种反关节运动;小力会有大的效果。两掌上提的力兼有一个上提前送的效 果,是为了粘住对方,而不是主要的攻击方向。同时左掌外旋,右掌内旋合成一个辅助的纵向 螺旋。

(4)手挥琵琶攻防含义

对方右脚前进,右拳向我方上体进攻(见图2. 7. 2)我方左手执其臂上端向右拗,右手执 其臂下端向左例,两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例力作用于两掌之间的距离形成力矩而将对方掀翻 (见图 2. 7.4)。

图2. 7.7是杨澄甫宗师运用手挥琵琶的拳照。图片26

进步搬拦捶动作要领

太极拳中大量运用掌,少量运用拳。这是精要37式套路中第一次用到拳。

拳也有虚实之分:应用之拳,或意欲运用之拳为实拳;备用之拳,疑敌之拳为虚拳。从握成 拳的角度看:实拳握得紧一点;虚拳握得松一点。即使是实拳,也不要握死,要留有余地,让拳 体富有弹性。虚拳松松握着,但不能握成空心拳。虽然不空心,却能将一根食指插入拳心。

在动作大部分过程中为虚拳,到用拳时渐渐变为实拳。在进步搬拦捶中,只有三个位置处 成实拳:提脚盖拳定式(图2. 8. 2),弓步搬拳定式(图2. 8. 4)和弓步冲捶定式(图2. 8.6)。拳 用过后应变为虚拳,两个实拳的中间过程为虚拳。上步拦掌定式(图2. 8. 5)中的拳是虚拳,因 为这时的拳为备用之拳。

拳面应平整,指节不可突出拳面。

冲拳时,劲点在拳面,拳背应与小臂在同一平面上,手腕不可弯曲。搬拳时,劲点在拳背, 腕背可微凸。盖拳时,劲点在拳背,腕背可微凹。

5分动定式时右拳不必收于腰侧。大小臂夹角略大于90。。要沉肩垂肘,放松肩关节,让整 条臂自然下垂。手臂处于最佳的松沉备战状态,如此还可避免右肘超出后背的“亮肘”状态。

5分动中拦掌和上步要同时到位,要上下相随。不要做成手先拦到,脚后到。这样拦掌力 得不到前腿的支持。

从2分动到5分动要连跨两步。为保证连跨平稳敏捷,4分动中弓步的前脚尖踩在45° (东南)方向,这样在5分动才能出脚正向(西向),承重脚尖(右脚)的方向正确。

4分动中的搬拳要承受横向作用力,因而定式时是宽弓步。类似的5分动中的拦掌可能 用来抵抗正横两个方向的力,左脚要出在右脚左一肩宽和右脚前一步处o这样,又给6分动的 宽弓步做好了准备。

4分动到5分动中,左脚从左后提起而落在左前。运脚要走弧线,不要走直线,这是一 个单腿支撑的运脚过程,运脚过程中重心始终保持在右脚,见图2. 8.4下侧的俯视图。从 肢体的相对运动来看左脚的运动是绕右脚转动。左脚悬空,左脚通过小腿大腿接于左胯, 左胯接右胯,右胯通过大腿小腿接右脚。整个人体要绕右脚转动,而用右脚与地间的摩擦力 矩来支持这个转动。一个脚的摩擦力矩不是很大。身体的形状要配合才能有效地使用该力 矩。如何配合呢?力学上说就是身体要取最小的转动惯量。把脚收拢能减小转动惯量,因而 运脚要走弧线。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两肩齐平,端胯圆裆。2分动提脚时不要提高重心,3分动~5分 动出脚时重心不要下沉。

1分动收脚收手时意念在两手,回收放松。2分动提脚盖拳时意念在右拳,右拳护腹粘住 对方,蓄势。3分动出脚贴腕时意念在右拳,右拳粘住对方,粘力向前右方。4分动弓步搬拳时 意念在右拳,发力向前向右横方。5分动上步拦掌的意念在左掌,左掌发力向前向右横方。6 分动弓步冲捶的意念在右拳,右拳发力向前方水平。

4) 进步搬拦捶攻防含义

对方右脚前进,右拳向我方进攻(见图2.8.2)。我方上步用右手搬开对方右手(见图 2. 8.3),继而弓步用双手搬开对方(见图2. 8. 4)。对方后退但试图用右肘攻击,我方左掌拦住 对方肘部(见图2. 8.5),进而用右拳攻击对方胸部(见图2. 8.6)

图2. 8.8是杨澄甫宗师运用搬拦捶的拳照。

浏览2,8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